都wind le,我也来挣点儿

雨中花

高级会员
VIP
注册
2005-04-12
消息
1,282
荣誉分数
340
声望点数
93
鬼魅般的眼神,天籁般的高音,蒙着黑纱的伴奏乐队......知道他是谁吗?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YjO_VXHxsRw&mode=related&search="]YouTube - Vitas[/ame]
 
知道不知道,都只得五分吧。:D
 
$5.

Vitas (born February 19, 1981), is a Latvian-born Russian pop singer, composer, actor and fashion designer. He is most commonly known by his first name Vitas, or Витас in Russian. Much of his music is straightforward pop influenced by techno, and occasionally classical opera.

He has received much of his fame through Russian television and is planning to sign to entertainment labels in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Korea, and Japan in order to expand to those markets. Vitas' 2005 video "Opera#2" has been forwarded frequently via the Internet, which accounts for much of his worldwide recognition.

Biography

Early life and success
Vitas was born Vitalii Vladasovich Grachov on February 19, 1981 in Latvia. He first appeared in Russia in December of 2000 with his hit Opera #2, which was notable for use of Vitas' surprisingly high-pitched and energetic countertenor voice.

He has a brother Vladislav Mironich брат витаса миронич владислав from the same father living in Tbilisi, Georgia born July 5, 1980.


2002-2003: Rise to fame
He had his solo concert at the State Kremlin Palace which has established a record, playing to packed house on March 29, 2002, having been the youngest artist to perform there. Vitas got an invitation from Lucio Dalla, the composer, who created "In Memory of Caruso", to perform this famous song together with the author at the concert "San Remo in Moscow" held in the State Kremlin Palace. Vitas’ voice enchanted not only the audience but Mr. Dalla himself. So the composer invited Vitas to come to Rome to take part in the rehearsals of "Toska", the modern version of the legendary opera.

Vitas presented his second solo program "The Songs of My Mother" in the Concert Hall "RUSSIA", Moscow in November 2003. Two albums: "The Songs of My Mother" and "Mama" of the artist were released for the premiere. The album "The Songs of My Mother" included the songs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gold reserves of Russian pop-music. Another album "Mama" included only the new songs composed by Vitas. In March 2003 he gave 264 solo concerts in places including Russia, Australia, U.S., Canada, Israel, Germany, Kazakhstan, Lithuania, Latvia, Estonia, Georgia, Tajikistan, Ukraine, Belarus.[citation needed]


2004-2006: Development of music and image
The album A Kiss As Long As Eternity, released on October 8, 2004, had unprecedented record sales in Russia and CIS; more than 2 million copies were sold in less than half a year. The total number of CDs sol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inger’s creative activity exceeded 10 million copies.

Vitas's producer, Sergey Nickolaevich Poudovkin, signed a contract in August 2005 with the Taiwanese record company Avant Garden Records, which planned to release a Vitas album in Taiwan in September 2005. However, as of November 2005, Nickolaevich has broken the contract without explanation, thus canceling the release. Around 2004 to 2005, Vitas became the most popular touring artist in Russia. His premiere "The Songs of My Mother" was acknowledged "the best musical event of the year." [citation needed]

The Production Center Pudovkin organized an unprecedented tour with the program "The Songs of My Mother" in Russia and the USA, Canada, Australia, Germany, Kazakhstan, Israel and the Baltic States in 2004-2006. Vitas gave more than 250 performances with the program "The Songs of My Mother" in 2004.

In June, 2006, Vitas was invited by CCTV to take part in the grand event "The Year of Russia in China" in Beijing. Vitas performed two songs, "Star" and "Opera #2," in a CCTV’s program specially devoted to "The Year of Russia in China."


Future plans
Vitas’ premiere "Return Home" took place in March, 2007 on the stage of Kosmos. More than 20 new Vitas' compositions were included in the premiere. Many new songs have become favorites for fans via the Internet such as "Crane's Crying", "Shores of Russia", "I Ask All Saints", "The Little Prince", "I Repeat Your Name" and others.


Controversy
Vitas' unusually high register has led some people to speculate that his recordings are altered and that his live performances are lip synched. These speculations briefly gained media attention in Russia. Vitas and his producer have both denied the rumors.

Ironically, Vitas starred in a murder mystery television series, where he played a pop singer with an unusually high voice. At the end of the series, it turns out that all along his character's voice had been secretly dubbed by a woman. [citation needed]

Vitas display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Castrato.

Trivia
Vitas established an indisputable record having organized the premiere of his solo concert in the State Kremlin Palace on March 29, 2002. He is the youngest artist who performed a solo concert at the Kremlin. He also presented his collection of the clothes "Autumn Dreams" on the stage of the State Kremlin Palace in September 29, 2002.

Vitas is sometimes known as Bumac which is how his name in Russian cursive appears when compared to letters in the Roman alphabet.


Awards and achievements
Year Category Recording
2001, 2002, 2003 Best selling single Russian Record Prize "Opera # 2"
2001 "Komsomolskaya Pravda" and Internet Survey "FORUM 2001" Musical Discovery of the Year —
2000, 2001, 2002 Three-time-laureate of the festivals "The Song of the Year-2000", "The Song of the Year-2001" and "The Song of the Year-2002" —
2001, 2002 Two-time-laureate of the People Prize "Golden Gramophone" "Opera # 2", "Smile!"
2001, 2002, 2003 Three-time-laureate of the Musical Prize "PODIUM" for the most stylish achievements in pop music —
2001, 2002, 2003 Russian "People’s HIT" Prize "Opera # 2", "Smile!" ,"The Star"
2001, 2003 Radio station "HIT FM" Prize "100 Per Cent HIT" —
2002 National Musical Prize "Ovation" Soloist of the Year —
2004 Russian Internet portal AFISHA.COM —


Discography

Albums
Russian English Year
Философия чуда Philosophy of Miracle 2001
Улыбнись Smile! 2002
Мама Mama 2003
Песни моей мамы The Songs of My Mother 2003
Поцелуй длиною в вечность A Kiss as Long as Eternity 2004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домой Return Home 2006
Vitas - Myth of the Shaking Soul Voice The China release with the best of Vitas 2007


Singles
Russian English Year
Опера №2 Opera #2 2001
Good-bye 2001


Videos
Russian English Year
Опера №2 Opera #2 2000
Опера №1 Opera #1 2001
Блаженный Гуру Blessed Guru 2001
Улыбнись! Smile! 2002
Звезда The Star 2003
Мама Mama 2003
Птица Счастья The Bird of Happiness 2004
Поцелуй Длиною В Вечность Kiss As Long As Eternity 2004
Берега России Shores of Russia 2005
Lucia Di Lammermoorr Lucia Di Lammermoorr 2006
Криком Журавлиным Crane's Crying 2006
 
His 超高音 is out of this world!!!!
 
hahaha, making money is not hard la.
 
经常有人评说,Vitas的独特气质,对男性女性观众都有不一般的吸引力。这固然是事实,然而又往往引发人们的各种猜测。细观之,便发现这些联想多半基于视他为“普通人”的认识,而忽略了他官方网站上那句提示:“VITAS,ARTIST WHO WAS WAITED FOR”——相比其他因素,Vitas的“艺术家特质”,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前面说的那种对男人女人都有非凡吸引力的特质,如果用一个形象点的词汇来概括,就是“女儿性”。

何为“女儿性”

“女儿”一词,在中文用法中,带有尽善极美的色彩。这种说法的出处,无疑是《红楼梦》第二回,甄宝玉那句著名的断语:“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更有一句:“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
关于这样的论断,历年读者多有误解,最常见的就是如书中的冷子兴等人,简单地将“女儿”等同于青春美女,将宝玉们(包括贾宝玉)等同于色鬼;稍有眼力者,认为这代表宝玉们对美好事物的赞赏与爱慕;而真正体会到“女儿”二字中深刻内蕴的,自红楼问世来二百余年间,寥寥无几。
这也许不能责怪读者,毕竟,曹氏大手笔是不世出之作,欲与《红楼梦》有真正的共鸣,必须具备不凡才情方可。
这样的人物并非没有,例如顾城。只是诗人已然远去,只有留下的笔墨显示,他曾经在“女孩性”、“女儿性”、“女人性”等近义词中搜求爬剔、锱铢必较:此番苦心,天地可鉴,足以证明诗人真正体会到曹公的用辞深意——却又造成了凡夫俗子们新的迷惑。


扩展来看,这样的叙述,并不是诗人或文学家的一味夸张,假如把“女儿性”替代为“女性”,会找到更多的例证。比如周国平曾说:“我们说女性拯救人类,并不意味着让女性独担这救世主的重任,而是要求男性更多地接受女性的熏陶,世界更多地倾听女性的声音,人类更多地具备女性的性格。”

如果将目光转向国外,则又会发现,还有很多艺术家的言辞举动,一样值得细细回味:
歌德说:“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
德拉克罗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画中的自由神是一位端庄优雅、温柔安详的女子。
毕加索说:“我常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女人,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女人”,又说:“同性恋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居然会爱上一个男人!”

综合所有观点,不难发现,所谓“女儿性”、“女性的性格”、“永恒之女性”等等,都是象征性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这样一种特质:优美的外表、温柔的性情、敏锐的直觉,天真而性感、善良而坚贞、细腻而纯洁,远离仇恨争斗、阴谋诡计、暴力残忍——如果从现实世界中寻找这样品性的最佳“代言”,年轻的少女少妇自然是再合适不过。她们似乎天然地站在红尘浊世的对面,远离诱惑男性的名利世界。
当然,既然是“象征”,“女儿性”云云,便与实际的“性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便同为女性,但幼稚的小女孩,自然难当如此高尚深邃的意象;经过世俗沾染的女性,又如清水混进浊泥,再也没有令人神清气爽的气质(因此,顾城要在那几个近义词里斤斤计较);另一方面,也不能将“男性”一笔涂倒,这个天地里,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佼佼者——他们的魅力,更是无与伦比的聪慧而高贵。

这与“艺术”的特性也不谋而合。或许“什么是艺术的标准”这一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然而无论采用什么形式或方式,真正的艺术家无一例外,他们所讴歌的,无非是有血有肉的“人”与至善至美的“神”;所谴责的,无非是残酷冷漠的“人”与邪恶丑陋的“魔”——也因此,“平和”、“宽容”、“博爱”等等便成为永恒的话题。“女儿性”,也就成了艺术家必备的特质。
本文前面的引语中,最不易懂的大约是毕加索那句话:乍一看,既然“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女人”——那么,爱上男人应该是天经地义——又为什么会“同性恋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居然会爱上一个男人”呢?
其实将他话中的“女人男人”,换为“平和、宽容、博爱”,与“名声、地位、金钱”,一切便水落石出。毕加索所说的本意是:艺术家应该具备这种“女儿性”,同时也应将这一性情作为终生的追求目标。

Vitas艺术中的特质

Vitas在创作与表演中体现出的特质。总结来主要有如下几条:
首先是“直觉性”,音乐的旋律音符直接将他的喜怒哀乐传达给每个听众,已经越过语言障碍——中国歌迷大多在不懂歌词的情况下喜欢上他的音乐,就是“直觉性”魅力的直接展现。
因为这种不需经过计算、分析、求证就可体会的直观,也令他带上了一种非常天真的气质——这种“天真”不是无知小童的幼稚,而是纯净无邪的情感表现。因此,观众在Vitas身上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感召力,这种力量与其说来自他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如说来自他自己。就像通常人们看见美丽少女的快乐与忧郁,即使不知道她为什么喜为什么忧,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受到感染一样。
在Vitas早期的节目里,这一特点尤其明显——观众在看《幸福》时面露微笑,往往不是为他创造的情景,而是因为他灿烂的笑容与轻快的舞蹈;在《第比利斯的雨》里,观众也未必能确知他的哀愁是什么,却为他的流泪而黯然心伤。

其次,“情感”的直观展现,造就敏感而细腻的特质。《妈妈》、《秋天的叶子》、《我相信爱》等作品,无不是心底深情的直接表白,真诚坦率到令人不敢逼视的地步——婉转的曲调,动人的歌词,都令观者不得不想,在他创作时,会有怎样的情感在胸臆间辗转?是悲哀?是忧郁?是期待?是绝望?是不胜其情,欲搁笔而去终又回转?还是倾心付出,千百种感情瞬间倾泻?所有一切归总为艺术作品,难怪连观者众生一并醉倒。
单听音乐,曲调中敏感细腻之感已经直入人心,现场表演的感召力更强一层,不得不说,Vitas的外貌在加强艺术感染力方面功不可没,精致的面庞与秀颀的身材,与细致婉转的音乐意境浑然一体,造就非凡的吸引力——此时,他显现出柔弱的气质。
这种柔软脆弱来源于缠绵的情愫、真情的表白,就像收回向世界“进攻”的力量、卸下对外界的防御,捧出的却是珍贵的瓷器——其美丽精致令人叹为观止,薄脆易碎的特质又令人大气不敢出。
常人看来,敏感、细致、脆弱等特质,往往是女性特有,当它们在男性身上出现——特别是,与不同寻常的清秀英俊结合——便造成奇特诡异的魅力。从观众的反应看,这种魅力调动起“她们”的温柔天性,从而为此目眩神迷;在“他们”眼中,却又犹如看到柔弱的姑娘,相对于女运动员似的矫健之美,温柔婉转的神态,对男人更是一种致命的诱惑——无人否认,这是含有“性感”因素的诱惑,然而却不是人人都清楚这种魅力的来源,于是,阉伶、同性恋、双性恋、女性化等等说法纷纷出笼,不能说这些传言的炮制者都是恶意贬抑,但至少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有失片面。
必须看到,艺术家的这一特质,确实与同性恋者(特别是被称为“小受”的那方)有某种相似,但艺术家们追求的,依然是“女儿性”,同性恋者追求的,却是与他们“互补”的特性(简单地讲,就是“男性”)——这是真正的艺术家与同性恋者的本质区别。不排除有的艺术家是同性恋,如奥斯卡·王尔德,近年来,那位笔调敏感精细,不让女性的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也被言之凿凿地证明是同性恋。但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与作品的情调,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人创作出的意境,大相径庭——至善纯美的女性,他们不会发现、不会塑造,更不会讴歌。

Vitas的气质,更不像普鲁斯特那样敏感到病态的程度——为了尽可能得到母亲的呵护爱抚,普鲁斯特从童年时便有意强化自己的多病多灾,成年后这一特质更是有增无减。
如果要调动他人“母爱”性质的感情,这一性格也许会起到相应作用,然而以“外人”眼光看,则难免有懦弱无能之嫌。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也有这样的病态:“宝玉夜间常醒,又极胆小,每醒必唤人”(七十七回)、蒙本七十七回末总批写得更为直接:“前文叙袭人奔丧时,宝玉夜来吃茶,先呼袭人,此又夜来吃茶,先呼晴雯。字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语语婴儿恋母,雏鸟寻巢……”——曾有读者对如此宝玉十分不耐烦,发话说:“一个男人,懦弱成这个样子,真是叫人说什么好!”
读者的话或许尖刻,但凡事都应有度,即如“脆弱”的特质,能转化为诱人的性感,而“软弱”、“无所作为”,则往往令人厌倦。

其实,真正高洁的“女儿性”,并不包含那种消极的怠惰与懦弱。恰恰相反,这一特质相当强势。
强势的一个表现是对“自我”世界的营造,也就是选择“孤独”——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前面所说的那种“脆弱感”的来源之一。
然而即使世界里只有他一个,他依然有力量,“可靠的肩膀”、“温暖的怀抱”之类,不是他所需要的。即如在“俄罗斯”音乐厅,《别人的忧愁在哭泣》的舞台形象:孤独、寂寞、清冷、高傲——顾影自怜中充满自我欣赏的意味,甚至可以发现纳西索斯(Narcissus)般的自恋,但绝没有乞求他人怜悯的可怜相,也与普鲁斯特式一味寻求庇护的病态恰成鲜明的对照。
强势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宏伟”话题的探究与追求。这是“女儿性”与“小女人”的本质区别之一,庸人往往看不见,也因此,清洁高贵的女儿往往被他们涂抹成唧唧歪歪的小女人。被歪曲的典型如林黛玉,多少人仅仅将她看作一个病恹恹的小性儿女孩,不过会玩一种叫“写诗”的文字游戏而已,却从来不懂她通过诗传出的智慧与气节。像“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般的“天问”、“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自尊、“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的追寻,都是再明显不过的展现,可惜红尘纷纷扰扰,肯静心读诗的人实在稀少,一本红楼在手,满眼只看见表兄表妹的三角恋爱,真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Vitas的艺术,也有类似命运,对他的评论,充斥了“人帅歌靓”之类的肤浅之词,仅仅把他视作拥有非凡音色的性感偶像或大众情人,更有甚者,把他当成愤怒而媚人的魔鬼。却对他在歌曲——信手拈来,便有《外星朋友》、《Forgive, Lord!》、《星星》等等——里咏唱的“博爱”、“祈祷”、“希望”等内涵无知无觉,也根本无视他敢于直面本民族的历史,作出反思与忏悔的大智慧与大勇气——如此听众,将他那种高贵的“女儿性”误读为变态、女性化甚至娘娘腔,实在没什么好奇怪的。

Vitas对“女儿性”,也有执著的追求。就像歌德坦言“永恒之女性”一样,Vitas也毫不讳言“女性”对他的影响,在屈指可数的几个电视访谈中,如此表白俯拾皆是。
2002年,在“早安”节目中,他说:“我喜欢女性,我为她们而活。”、“我开始唱歌的同时,也呼喊着‘女人’这个词。”;时隔三年,2005年3月10日,同样是“早安”节目,他又说:“请允许我对男士们说:‘请深爱她们、照顾她们、拥抱她们——那些最美丽、迷人、有魅力而在你们身旁最亲近、最亲爱的女性们。’”。
……
历史上,曾经有多少女人,用她们的善良、美丽、痛苦、哀怨、坚贞……净化了那些堪称上帝宠儿的男人,她们教他们懂得了男人与女人、懂得了情真、懂得了性灵……就像贝亚特里齐之于但丁、梅克夫人之于柴科夫斯基、乔治·桑之于肖邦、华隆夫人之于卢梭、贝拉之于夏加尔、珍妮(一译作“让娜”)之于莫迪利阿尼……她们的灵气与性情,净化了原本可能被浊世污染的灵魂,在尘土中捧出纯洁的艺术之花。她们,就是现实中的缪斯、雅典娜、阿尔特弥斯。
这也是“女儿性”中蕴含的惊人力量,周国平那句“女性拯救人类”的内涵,正在于此。任何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都能感到,引导自己前行的是“女神”,因此,他们才会愿意并努力追逐“她”的裙裾,Vitas既为艺术而生,也不会例外。访谈中的表白,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也有很多人,就像冷子兴看宝玉一般,简单地将Vitas的话理解为“花心”,噫,煮鹤焚琴,何其冤哉!

可否期待?

曹雪芹将他笔下所有可爱可怜的众女儿都设置了一个归属:“薄命司”。或许,“女儿性”是否注定属于“短暂”的范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因为“女儿性”的至善尽美,不容任何污染,也就注定她不为名利世界所容。又由于她原本就是柔美的存在,被摧毁显得格外轻易;而她却会在“玉碎”与“瓦全”中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即如《芙蓉女儿诔》中所言:“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
这种气度放在现实中,往往造成短命天才的悲剧:莫扎特、舒伯特,令人不得不叹:“天妒英才”;凡·高、莫迪利阿尼,令人感慨艺术家本人不知自惜;而普希金、顾城决绝惨烈的结局,带给读者的,则只有瞠目结舌的震惊。
通观艺术世界,俄罗斯是诗人和作家自杀最多的一个国家。究其原因,固然由于19世纪后,俄国知识分子所遭受的厄运,世所罕见;然而,他们在厄运中显示出来的崇高人格以及从容态度,则堪称高山仰止,或许因其高贵的精神,也令他们命运更加险恶——不容玷污的灵魂、宁折不弯的气节、举世皆浊的处境,都促使他们选择了“死亡”作为最后的抗议。

中国成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么,Vitas会不会免于这种悲剧?
一言以蔽之:亦喜亦忧。
所喜者,从“哲学的思考”到“我母亲的歌”,演唱会的风貌变迁,见证着他的成长,前者的灵气才情令人爱慕怜惜,然终究是少年的青涩,美如诗、短如诗——也如樱花一般,花开时节艳压群芳,一旦春归去,无论如何都挽留不住。所幸,纵青春年少不再,艺术追求却永无止境,也惟有成熟之后的沉稳从容,才不至于陷入刹那芳华、匆匆凋零的宿命。
所忧者,演出太过密集、行程太过紧张,或许一天一时的疲惫与伤害不会立刻显现,然而积累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忽然爆发,则有可能完全毁掉他——这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那些薄命艺术家,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过度地消耗自己,终至心碎情绝、蜡炬成灰而已矣。

所谓“天才的成长,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一种挑战”,也在于此,从“内心世界”角度看,他需要有足够的理性,不可过于恣意纵情,过于敏感的人,在世界上生存,就如做手术而不打麻药一般,任谁也不可能长期忍受;对于“外界”,则应在保证足够交流沟通的同时,小心呵护“自我的世界”,不要屈从外人指使而疲于奔命。
如果足够幸运,如柴科夫斯基一样找到“红颜知己”,找到引导自己前行的纯真女神,则更是幸甚至哉——关于知己情深,《红楼梦》蒙本第三回末有脂批,极恰,曰:“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
有如此知己,宝玉何幸,有如此“女儿性”的指引,艺术家何幸。我们有理由祝福Vitas也有如此幸运——但愿上苍眷顾,但愿美的精灵常驻人间。
 
树欲静而风不止——《妈妈》印象  
  作者 :莫迪利阿尼
2005-9-29
 
 
这首Vitas自己作词作曲,《妈妈》专辑的同名作品,相信任何有心听歌的人,都会久久难忘。
歌曲的感染力太强,以至于听歌或者看视频的时候总是发呆——感慨万千而终于无语,无数的话堵在心里,要说时却不得半句。
因此,无法作任何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解析”——本文仅记载对这件作品的“印象”。

从古埃及巫术谈起

一个常见的比喻:母亲是孩子的守护天使——也是源远流长的传说。
早在人类刚刚进入文明时期,埃及就有如此信奉:“呼唤他的名字,他就会永生”,而实际上,人们通常只知道别人的“假名”,“真名”只有他的母亲才知道,因为如果要对人实施诅咒巫术的话,一定要呼他的“真名”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母亲不会把孩子的真名告诉任何别人——换言之,母亲,就是最可靠的守护神:她把能够接受荣耀、祝福的“假名”告诸世人,把可能受到诅咒、伤害的“真名”,护在自己的怀抱里。
——这种意象,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直到现在,直到将来。不夸张地讲,“母亲”,就是一个人“心理安全”世界的奠基,假如母亲不再,则他的灵魂就成为漂泊的孤儿,任何途径,无可弥补。

技巧,为了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有多少人,都认为,“声乐技巧”,是评价歌手的唯一标准,音色明亮、共鸣清澈、转调流畅、气贯长虹,就是好音乐——每当看到这种腔调,总不禁要讽刺一句:在他们看来,歌手就应该是一架会走路的钢琴。
不是说声乐技巧可以忽略不计,但就像中国诗词的格调规矩,固然有其道理,然而果有绮思妙句、新鲜立意,也绝对不应被规矩束缚。信手拈来一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种七言绝句,二十八个字的短诗,典型忌讳之一就是词句重复,而遣词用语堪称工巧的李商隐,却把“巴山夜雨”直用两遍,将诗人荒凉萧瑟的心情展现无遗。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等平仄虚实一丝不错的词句交相呼应,营造出商隐独有的诡谲迷离气质。

转回主题——用再挑剔的眼光看,Vitas的声乐技巧也是出类拔萃的。即使在早期的作品中,例如01演唱会,也不难发现,他的高音干净清澈,停顿恰到好处,转承自然流畅,颤音轻巧灵活,气息运用自如。如《蜡像》、《7个元素》那样的歌曲,更令人对他神奇的、堪与乐器媲美的嗓音惊艳不已,一曲终了,观众不由自主地为他完美的歌喉所吸引而赞叹有加——这就是声乐技巧的魅力。

但听他演唱《妈妈》的时候(以03年“俄罗斯”音乐厅节目为例),则完全是另外的境界:没有人会在这里注意音色呼吸、真声假声。而只被忧伤悲哀的气氛摄去魂魄——橙红色的灯光,舞台背景画面是低垂双眸的面容。Vitas在台前由鞠躬答谢的姿势缓缓抬起头来,似乎有无声的悲叹如凄风掠过。观众仿佛躲在一边,静静地倾听Vitas向母亲诉说心声。
不是嗓音,是心灵在吟咏——怀念、追忆、愧疚、挚爱……辗转缠绵的情感在铺叙咏叹中演化成难以承受的重负,几乎要压垮这娇弱的精灵。他的每一声悲叹、每一声哭号,都牵动观者肺腑。歌手不再是歌手,观众不再是观众,只有浓重的悲剧,才是惟一的真实。
一曲终了,只有震颤,只能任由他牵到他的世界。

如果以“会走路的钢琴”标准来衡量,《妈妈》不会被列入上乘之作,但如果此时还是字斟句酌放声歌唱,则不啻本末倒置——处于悲哀忧伤中的人,还像演绎《我的太阳》那种歌曲一样引吭高歌,简直是滑稽,可惜有的人就是认为“美声唱法”只有这么一副模样。
有“歌剧女神”之誉的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曾经说过:“在演唱一个角色时,你必须有上千种不同的音色去表现幸福,欢乐,悲伤和恐惧。仅是悦耳的歌喉怎能做到这些呢?有时你甚至可以用沙哑的声音演唱。”——“用沙哑的声音演唱”,多么不可思议,然而,这恰恰是她成为伟大的舞台诗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优秀歌手的本质要素之一。
与卡拉斯不同,Vitas唱的是他自己的悲剧,真实的挚情,其魅力更令人难以抵御。

“人人心中皆有”

与曲调呼应,《妈妈》的歌词,质朴无华,却有格外摄人的魅力。
这种魅力,也就是与“人人心中皆有”的感情产生强烈共鸣。
引人注目的是渗透词句的复杂情思。既有“悔”——歉疚之情,也有“无悔”——不愿辜负母亲期望的坚强心愿(歌词来源:http://vitas.unwiredny.com)。
独白的起句就是:
“It is difficult for me to explain in words
Those feelings, that lives in me.
How to explain everything...
Cause all night long I can't sleep
Because of the thoughts.”
从开场几句便可以得知,萦绕在作者心里的情结相当复杂,才会有这样千折百转,不知如何是可的情景。
然而,终究是思念与愧疚的心理占了上风——
“I recall you, Mama,
Dear, lovely, forgive me
For that I have always been obstinate,
Have selected thorny roads.”

“I often cry, recalling
How did I offend you sometimes
Forgive me, my dear,
For the last time forgive me with love.
How many things didn't I understand
How many things there are for me to understand
I loved so little probably
If I couldn't know the love.”
这两段的铺叙,令人心酸不已,“I recall you, Mama”、“I often cry, recalling”、“For the last time forgive me with love”几句,尤其有催人心折的力量——痛苦却又无可奈何的无助感,由受伤的声音缓缓道出,那个敏感而脆弱的精灵,失去了他的保护神,惟有无尽的思念与哀告——多么微小的期盼,“原谅我一次,最后一次……”然而,这也是永远的不可能……
中国有谚,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道尽命运无常的辛酸苍凉,而真能做到“父母在,不远游”的,又有几人?特别是,年少轻狂、放浪不羁的年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又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
也许连少年的母亲,也在期盼这一梦想能够成真。
因此,在悲哀泣诉之后,又有——
“Your love, the love without the limits,
Your hopes and dreams about me
Forgive me for childish manners
Which made you sad
Now I know more about the life
I did understood a lot.
I recall your care,
And I want to embrace you so much!”
显然,“Your hopes and dreams about me”,表明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并不愿以“爱”的名义,将儿子绑在自己身边,而是对他有更深沉、更宽广的期盼——“Forgive me for childish manners”,也表明,Vitas并非忤逆母亲的不孝之子,更不是耽于玩乐辜负期盼的浪子,他的歉疚,是因为自己“付出得太少”——真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苍凉。
反复出现的副歌,也是这一主题的吟咏:
“Forgive me, dear, for separation,
For mine rare letters.
I mentally kiss your hand
And your tersed lips.”
…………

如果反观自己,谁不曾与母亲拌嘴斗气?谁不曾离家远行,闯荡世界?然而,如果“命运”的大锁一旦收紧,昔日亲人一朝永诀,谁又能说,自己毫无抱愧心理?之所以有无数观众听到看到这一节目时潸然落泪,便是Vitas演绎出了 “人人心中皆有” 情感,是以如此。

==================================================

在解读Vitas艺术的过程中,《妈妈》一曲,是无论如何都不该忽视的作品,然而,要把如此浓重地凝结了悲哀深情的作品如同手术一样冷冰冰地解剖开来,也实在难以做到——这也是笔者不同行文里屡次提及,却不曾专门“赏析”的缘故,那些只言片语,或许有闲文碎墨之嫌,写时却着实费思量,因此在本帖里作个汇总,作为前文的补充,或许,也能给观者诸君以些许启发。

--------------------------------------------------

《微笑》之后,是清晰的转型。
创作风格转变总有相应的原因,但笔者由于资料所限,难以推测具体细节,仅从专辑歌曲来看,巴赫穆托娃等老艺术家的教导固然不可忽视,但母亲去世是最大的影响——在艺术史上,还先后有马格利特画中不断出现的蒙面人像、破碎人体,以及普鲁斯特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过程与此相映生辉。
没有人会喜欢不幸,但是一个男人要经历沧桑才会走向成熟——大约这是一个悖论,即以普鲁斯特而论,如果不是母亲去世,或许《追忆》这本鸿篇巨著就与读者无缘。在普鲁斯特的追随者看来,固然对作家的不幸满怀同情,从另一方面来讲,却又由于因此诞生的文学奇迹而感谢上帝。
这种矛盾心理,也在阅读Vitas的时候出现——观者既难过又欣喜地看到,在《星星》与《妈妈》两个MTV中,他的表现功力显然又上了一个台阶,只凭表情就可以创造出一片清冷忧郁的氛围。
……
在后面音乐中,也减少了炫耀技巧的成分,华丽的高音里充满感情——然而并不是一味地情感放纵,纯净的声线像经过过滤的哭号,发自肺腑却不歇斯底里,真如孔子所言:“哀而不伤”。
……
有道是“你笑,全世界都跟着你笑;你哭,便只有你一个人哭”,究其实,就是人很难体会别人的悲伤,从这个角度来看,《妈妈》与《我母亲的歌》两张专辑,其实是相当“自我”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是孤独的,听众也许永远都无法体会歌者的内心世界——当然,或许歌者所追求的,就是自己情感的抒发,别人的眼光并不是考虑的重点。

——《Vitas艺术浅析》

-------------------------------------------------

在浓郁的抒情曲调中,Vitas将诚挚的柔情眷恋和盘托出,没有隐瞒,也没有矫饰。在圣洁的真情流露面前,除非铁石心肠,很难不动容。

——《Vitas专辑概览》

-------------------------------------------------

当服装基调转为红色,观众听到的是《歌剧1》、《灵魂》、《星星》、《秋天的叶子》、《妈妈》,情景顿时变为祭坛般的神圣:悲哀惆怅、柔情深意、宗教超越等意象结合在一起,酿成一樽醇酎,醉倒众生,歌者自己也完全沉浸其中,几至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欲醒来只有靠“冷处理”——中场休息。

——《〈别人的忧愁在哭泣〉赏析》

--------------------------------------------------

从人最初接受的人世影响方面看,“父母”是永远不可替代的角色。因而,克里斯蒂娜的“父亲”情结与Vitas的“母亲”情结一样引人注目,颇可对照。克里斯蒂娜在父亲墓园里所唱的《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与Vitas的《妈妈》,甚至是演唱背景、风格都有相似之处的作品。
然而,不能将两首歌曲简单地画等号。
克里斯蒂娜所感怀的“父亲”,是综合的意象,既有她亲生父亲的影像,而唱词中“You were once a friend and father”、“Dreaming of you won't help me to do all that you dreamed I could”、“Why can't the past just die”等句,又明显是对魅影的写照——也是她对他身份定位(亦师亦父)的一个佐证。
另一方面,克里斯蒂娜表现的意境:“Teach me to live”、“Give me the strength to try”、“Help me say goodbye”,无不是渴望指引、保护的情调;而Vitas的歌词:“请原谅,亲爱的,为了离别,为了我少有的信笺”、“原谅我无礼的举止,这让你感到忧愁……”,则是为“付出得太少”而遗憾。两相对照,女儿心中的父亲,是强力、智慧、指引他人的角色,儿子思念的母亲,却是包容、温柔、慈祥的化身——从另一方面讲,克里斯蒂娜的柔弱与Vitas的刚强也借此得到充分表现。

——《Vitas的“魅影”》

--------------------------------------------------

如果仅仅是常人的生活节奏,精力消耗后能够得到不断的休整,那也无妨。但在高强度的工作安排与一系列的生活冲击下,很难有足够的时间休息调整,所有的疲惫与伤害都在慢慢累积,迟早有爆发的那一天——其实,这首不是由他自己创作的歌曲,或许就是一个标志。
就像司马迁的感叹:“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因此,这时的Vitas一反常态,演绎了这样的一部作品,表现出对“家庭”的无比依赖之情,实际上是忍耐了太久的寂寞,已经疲惫不堪的一个象征——MV中的祖父母,其实是“父母”慈爱庇护特色的隐喻。对艺术的执著,在这里暂时退到了第二位,正如遭遇某种疼痛剧烈发作的疾病时,患者往往顾不得什么副作用,只要能镇痛,即便是吗啡或海洛因也不拒绝。

——《〈俄罗斯岸边〉赏析》

--------------------------------------------------

取得如此的演出效果,不能不为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击节赞叹。然而,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这也是对身心精华的直接消耗。在演出中,任何人都能感受到Vitas的满腔真情,但情感的持续爆发也会令人心力交瘁,特别是在“我母亲的歌”演唱会中,如此纵情恣意的作品绝不止一两首:《甚至星星也显出书信的模样/失眠》、《第比利斯的雨》、《别人的忧愁在哭泣》、《秋天的叶子》、《妈妈》、《鸟儿飞走了》……无不如此,Vitas在演唱会中是怎样的付出,恐怕无人知晓。
更触目惊心的是,这样的付出不是短时期的——至今已经整整两年。2004年有250多场独唱音乐会,平均起来,不到两天就是一场,一个人有多少心神真情,经得起这样的消耗?如果巡演的曲目不那么伤情(比如下半场的那些节目),或许还好些,然而演唱会的主题却已经既定,《妈妈》这样的悲情之作也就不得不反复演绎——旁观者也不禁要问:此情何堪?人的心底,总是有柔软脆弱的一面,需要小心呵护。所以,即使是表演他人故事,也承担不了太多、太强烈的情感,费雯·丽最后的精神分裂就是一个可怕的前车之鉴。更何况Vitas的音乐里都是他自己——等于是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将心底的创伤一次又一次撕开,永远不给疗养愈合的机会!

——《〈星星〉与它的命运》

-------------------------------------------------

“情感”的直观展现,造就敏感而细腻的特质。《妈妈》、《秋天的叶子》、《我相信爱》等作品,无不是心底深情的直接表白,真诚坦率到令人不敢逼视的地步——婉转的曲调,动人的歌词,都令观者不得不想,在他创作时,会有怎样的情感在胸臆间辗转?是悲哀?是忧郁?是期待?是绝望?是不胜其情,欲搁笔而去终又回转?还是倾心付出,千百种感情瞬间倾泻?所有一切归总为艺术作品,难怪连观者众生一并醉倒。
单听音乐,曲调中敏感细腻之感已经直入人心,现场表演的感召力更强一层,不得不说,Vitas的外貌在加强艺术感染力方面功不可没,精致的面庞与秀颀的身材,与细致婉转的音乐意境浑然一体,造就非凡的吸引力——此时,他显现出柔弱的气质。
这种柔软脆弱来源于缠绵的情愫、真情的表白,就像收回向世界“进攻”的力量、卸下对外界的防御,捧出的却是珍贵的瓷器——其美丽精致令人叹为观止,薄脆易碎的特质又令人大气不敢出。

——《Vitas的“女儿性”》

==================================================

最后——有一句话不得不说: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不可能博得“所有”人的赞赏与痴迷,这是肯定的,然而,如《妈妈》,即使你不喜欢,也应保有足够的尊重。
因为,你也有妈妈。
 
Vitas的“魅影”  
  作者 :莫迪利阿尼
2005-8-5
 

电影不是纪实,但影片可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一样可以给人启示。本文涉及的“魅影”,是电影《歌剧魅影》的主角之一,之所以将其与现实中的歌手Vitas联系,是希望能够通过对几个因素的分析,作为理解这部影片与Vitas音乐的参考。

以音乐才华而论,似乎完全可以将“魅影”比拟Vitas,但电影中的Phantom其实是个被神化了的角色,一如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是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形象;此外,魅影身上那种阴郁、冷冽的气息也绝不是Vitas所有。相对之下,同样年轻而富有才华、同样需要扶持与呵护、在艺术方面也同样还有很大进步与探讨空间的克里斯蒂娜,倒是颇有现实世界里Vitas的风采。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魅影对克里斯蒂娜的意义,进而探寻Vitas的Phantom 。

没有人生而知之,而艺术家的成长总是带有神秘气息。如果说,是魅影一手造就了克里斯蒂娜,大约不会受到质疑。与之相映成趣,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堪与“魅影”遥相对照的美丽故事:月亮与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从不肯以真面目示人,据说只有浪漫高雅的真男人在将脸对着月亮睡眠的时候,才会看到她蒙着面纱出现,给他轻轻的一个吻。而被阿尔特弥斯吻过的男子,将变成最多情最浪漫的诗人。

这也是探寻“Vitas的Phantom是谁”这一问题的由来——是谁,造就了这位魅力无限的歌手?

“父母”的意象

首先要细看魅影在克里斯蒂娜心中的地位。这是个颇为复杂的形象:她一直以为指引她走上音乐之路的是她父亲派来的“音乐天使”——换言之,就是另一个“父亲”。她崇敬他、跟随他,像对待一位长者一样敬爱他,然而这种感情与“爱情”无关:爱情需要两颗平等心灵的碰撞、共鸣,如此一长一幼的“不对等”关系则注定有“乱伦”嫌疑,所以当克里斯蒂娜走进镜子、明白了一切之后,这个纯洁的女孩本能地对魅影产生了恐惧心理,而她所怕的,与其说是面具下那张可怖的脸,还不如说是对乱伦之嫌的害怕:这种恐惧心理是如此强烈,使她在第一眼看到婚纱装扮的自己时竟至晕厥(此时她还没有见到魅影的真面目)。

克里斯蒂娜随魅影走进地下、发现他真面目的经历,是她感情上奇妙的转换点——在这之前,她拒绝了劳尔的邀请,而在这之后,魅影的玫瑰从她手里滑落。

滑落,而不是撕碎,简直是一个妙到毫巅的象征:克里斯蒂娜拒绝魅影的求爱,而她依然爱他——但不是饮食男女的爱情。

这种爱甚至比她爱劳尔更加深沉而热烈,即使在她与劳尔订婚以后——她在两人决斗时,看到劳尔负伤无所表示,而见到魅影落败便断然喝阻就要刺杀他的剑;在舞台上表现得那般痴情迷醉,以至于劳尔都被感动到流泪;在歌到高潮时,她揭开魅影的面具时表现出的那种眼神,犹如生离死别;更在最后告诉魅影“You aren’t alone”时吻他两次,且在交还他的戒指之后一步一回头地远去。

从人最初接受的人世影响方面看,“父母”是永远不可替代的角色。因而,克里斯蒂娜的“父亲”情结与Vitas的“母亲”情结一样引人注目,颇可对照。克里斯蒂娜在父亲墓园里所唱的《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与Vitas的《妈妈》,甚至是演唱背景、风格都有相似之处的作品。

然而,不能将两首歌曲简单地画等号。

克里斯蒂娜所感怀的“父亲”,是综合的意象,既有她亲生父亲的影像,而唱词中“You were once a friend and father”、“Dreaming of you won't help me to do all that you dreamed I could”、“Why can't the past just die”等句,又明显是对魅影的写照——也是她对他身份定位(亦师亦父)的一个佐证。

另一方面,克里斯蒂娜表现的意境:“Teach me to live”、“Give me the strength to try”、“Help me say goodbye”,无不是渴望指引、保护的情调;而Vitas的歌词:“请原谅,亲爱的,为了离别,为了我少有的信笺”、“原谅我无礼的举止,这让你感到忧愁……”,则是为“付出得太少”而遗憾。两相对照,女儿心中的父亲,是强力、智慧、指引他人的角色,儿子思念的母亲,却是包容、温柔、慈祥的化身——从另一方面讲,克里斯蒂娜的柔弱与Vitas的刚强也借此得到充分表现。

天才的成长

影片中,是Phantom一手发掘、培养了克利斯蒂娜的天才;现实中,Vitas的成长,有赖于系统的合作,不是哪个人能够完成的。

也许可以说,没有谢尔盖·布多夫金的发现与制作,就没有现在的Vitas,但布多夫金与Vitas的关系要简单得多,虽然是布多夫金发现了Vitas的天才并将他推向广大观众,但完全可以归入现代社会常见的“事业合作”关系,在这里,两人完全平等。所以,相对克里斯蒂娜,Vitas的独立性也强得远。

另外,Vitas的天赋更在于出众的嗓音,据传他的声带以及喉咙等处结构都有异常人,因此可以发音特别高亢嘹亮。

是否真的如此天赋异秉,或许可以套用一个成语:“莫须有”。但另一方面,发声技巧的学习与练习更不可缺少,这是毋庸置疑的,Vitas的声乐教师值得钦佩,这样出色的学生,也足以成为他们的骄傲。

或许在直接教授声乐技巧的教师之外,还有一个更伟大的群体,这就是那些钻研发声问题的声乐学者。

Vitas音色的神奇,不是他的音高从未有人达到,而是把失却数百年的天籁之音又重现世间。

大约但凡知道阉人歌手的人第一次听到Vitas的高音,或多或少都会有本能的联想,然而只要多了解一些材料,又会发现这种联想的无稽——笔者也是其中的一个。

阉伶的传说或许可以成为媒体恶炒的一个兴奋点,但笔者自思还不至于无聊到这种地步,误解应该归咎于对近年来声乐研究的发展程度了解不够,未料到可以有这样的成就,即在人道的前提下创造出完美的声音——人体的极限真是一个没有穷尽的问题,各种体育比赛的纪录都在不停地被打破,发音技巧没理由老是原地踏步。

就像刘易斯的专用跑鞋、索普的“鲨鱼皮”泳衣、阿姆斯特朗的自行车、舒马赫的法拉利,无不倾注了大量学者的心血研究一样,Vitas的发声技巧,也体现了声乐学界不断积淀的成就。

当然,重中之重的原因,还有Vitas自己的刻苦努力。也正因为如此,在他面前,没有人能拥有魅影对克利斯蒂娜那样的控制力。或许,真的只有月亮女神才敢对他如此歌唱:“I am your Angel ...Come to me: Angel of Music”。

“自我”的选择

还有一个明显的对照是,克利斯蒂娜与Vitas,对心目中“Angel of Music”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克利斯蒂娜身上,看不到对音乐艺术无保留的专注与迷恋,她似乎更愿意走进贵族沙龙,而不是音乐殿堂。可以推测,更早的时候,如果不是Phantom的指引,她也许就安于做一个伴舞演员。

如此便产生强烈的冲突:她为魅影所折服却又怕他,她的恐惧,除了前面分析的理由,还应加上一点,就是他也把她看作“my Angel of Music”,虽然是她在台前,却“It's me they hear”,完全把她当作了他音乐的化身。而她知道音乐对他意味着什么,却做不到他的要求,自然心生畏惧;在他,却又是为她付出情、付出心、付出灵魂、付出一切——却得不到回应。又如何不为之而心碎,进而演化为不可遏止的愤怒——悲剧,也由此而生。

就对音乐的感情而言,Vitas身上倒颇有魅影的那种执著神采。一个耐人寻味的案例是Vitas的演出中,独唱占了大多数,而在所有的合作节目中,“我母亲的歌”演唱会上,《流浪艺术家》一曲(取自Vitas在莫斯科“俄罗斯”音乐厅的演出,视频文件来自网站:http://www.vitasmp3.narod.ru),格外令人动容。

首先是二重唱的形式与众不同:不是一唱一和,而是从开始就合唱。这不仅要求歌唱者的嗓音彼此配合,还需要二人在没有听到对方声音的前提下唱出协调的声调,无疑对默契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考验。

更动人的是浑然天成的舞台风貌:两位歌者,一个放浪不羁,一个钟灵毓秀,真个将“流浪”的无拘无束与“艺术家”的优美文雅诠释得淋漓尽致。

从中也可感到那种男性特有的洒脱——通观整个“我母亲的歌”演唱会,多数歌曲偏向忧郁色调,很多时候的Vitas也是敏感孤独、哀怨悲情的神色,但这一曲却是演唱会上的亮点之一,在可以相互呼应的歌手陪伴之下,他显得非常开心,也令观者随之欢喜——任何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时候他的快乐:能够拥有音乐,便是不幸也要后退……

不由得与音乐神童莫扎特的轶事对应:有次,朋友去看望他,却发现莫扎特夫妇正手拉手在家跳舞,问及何以有此雅兴,回答却是因为没有钱买煤,家里冷得受不了,故跳舞御寒——世间竟有如此纯真童心,难怪他的音乐总是那么甜美、乐观、温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敢于将自己的灵魂无保留地献给音乐,在任何时候,都是艺术的化身。

如此勇气,克里斯蒂娜自然是没有,她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思,而不是音乐探讨。虽然她深爱魅影,最后还是在万千牵挂万千不舍中跟着劳尔走了。也可以说她:放弃了艺术、选择了生活。

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选择或许是正确的——纵观古今中外,有两种人能成为顶尖艺术家,一种是富贵之极,永远不知稼穑之难,另一种是为艺痴狂,生命的意义全在艺术之中。总之,与经营、算计、思虑、计谋无关,而几千年来男权社会的事实,使得每一个女性都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如何生存”的问题。

即如古希腊传说中的另一个故事:捷足善奔跑的仙女阿塔兰忒对她的求婚者提出一个要求,即一定要比她跑得快才能成为她的丈夫。求婚者虽众,而且阿塔兰忒都允许他们先跑,却无一胜出。直到被爱神阿芙罗蒂特帮助的墨拉尼出现。在比赛途中,墨拉尼自感要被追上时,先后三次抛出阿芙罗蒂特送的金苹果,阿塔兰忒忙于捡苹果而输掉比赛,成了墨拉尼的妻子。

这显然是个意义深远的象征:妻子(女性)的奔跑速度必须慢于丈夫(男性),才能达到家庭(社会)的平衡;男女在力量上(运动速度无疑是极重要的一个因素)的对比,又将直接决定他们的地位和权力。

当古希腊蓝天下那个风一样敏捷的美丽女子被男性俘获,人类社会也进入菲勒斯中心时代。时至今日,尚看不到彻底改变的可能。多少如克利斯蒂娜一般的女子,灵光闪现的才华、国色天香的妩媚,都不过成为男性盛宴上的点缀。

克里斯蒂娜的选择,与《呼啸山庄》里凯瑟琳的选择异曲同工:凯瑟琳也是放弃了希茨克利夫强势的爱,转而嫁了更温和稳重的林顿——在男性的巨大强势前退走,也未尝不是聪明的选择。

Vitas的音乐成就,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依赖他男性的身份:他的歌曲,需要强劲平稳的气息支持,而这一要求足以令任何女高音望而却步。

至于社会角色的问题,大可以借鉴史上无数案例,男性艺术家的天才,从来不曾如女性那般脆弱易毁。

爱情,欲说还休

无论如何掩饰,Phantom在克里斯蒂娜心中的形象,“情人”的成分还是非常明显。也正是这份激情成就了《The Point of No Return》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这就是天才、知己、爱情等诸多因素一同出现时的骇人力量。足够瑰丽多彩,也足够毁灭性,所以克里斯蒂娜才对此既心醉神迷又惶恐莫名。

“爱情”,真是亘古以来最有魅力的词汇之一,毫无疑问,也是艺术家的永恒题材。在Vitas的创作中,“爱”的吟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果说如此作品出自对爱懵懂无知的人之手,那是任谁也说不服的。

然而这个问题不可坐实看,爱情既然是人最珍视的情感之一,自然也应被藏于心底最隐秘的地方,决不肯轻易示人。再者,爱情虽与“性”紧密相连,但一旦将深情风流变为玉体横陈,便陷于庸俗,毫不足观。因此,Vitas真正美的、值得观众期待的,是被爱激发的音符曲调,而不是他的情事本身——然而,却总是有很多很多的听众做舍本逐末的事情,如何做到吸引听众又不伤害自己,对他来说是个难题。

但Vitas很幸运,他有一位合格的经纪人。

这位经纪人曾对传媒界有过断言,说:“专业报道音乐的传媒在我们国家实际上并没有,关于Vitas的新闻永远只是一些浅层次的期待——跟谁上床了,吃了什么东西,他的手机是什么牌子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茶余饭后的闲谈,跟音乐无关,我不喜欢这样的报道,我称这些为‘厨房问题’,与Vitas完全无关。”

此话虽有愤激刻薄之嫌,“大众关注的是名人那些细枝末节的私生活,而忽略他们的创作”,却是一语中的。假如对此一味迎合,把Vitas作为性感偶像来包装,虽然也足以把他捧红,却实在是糟蹋了他的艺术。因此,布多夫金作出“拒绝接受采访”的决定(事实上也不是绝对不接受,只是限制得非常严格,“几乎不”是比较准确的说法),实在令人击节赞叹。

——这里再多说一句,有媒体说Vitas不接受采访的原因是“当记者要求Vitas的经纪人谢尔盖组织记者见面会时,谢尔盖就会向记者提出数目几千美元简直不可想象的要求”,这一说法显得有些可笑:每次奥运会,都会有记者不远万里跟着运动员到处采访,假如一个俄罗斯记者跟到悉尼,光路费就需要多少?何况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即使拿了金牌也不见得个个都是观众焦点,而关注Vitas的何止俄罗斯一国之人,几千美元就吓得各国记者这么多年全部闭嘴,未免荒谬。因此,Vitas的沉默低调,只能是他与经纪人自主的选择。

结 语

克里斯蒂娜最终放弃了艺术,在人生尽头,她以贵妇人的身份走向彼岸世界, Vitas却一直在不断征服,日臻艺术化境。何以如此?或许真正原因在于,表面上看颇有相似之处的两个人,其实有本质的区别:影片里,痴心追求艺术的Phantom一直是克里斯蒂娜“身外”的存在;现实中,Vitas的“魅影”却存在于周边世界与他心中,已经与他完全融为一体。
 
从“秋天的叶子”到“鹤唳”——浅析Vitas音乐创作历程  
  作者 :莫迪利阿尼
2005-11-1
 
 
“创作”是艺术家的本色。创作活动就像艺术家心灵的镜子,忠实地反映出他所思所感、发展成长的轨迹。
Vitas虽然年轻,创作历程却颇为跌宕起伏,值得认真解读。

“秋天的叶子”——知己情深

Vitas早期的作品,一个显著特点是“曲”重于“词”。
一个小统计数字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在《哲学的思考》、《微笑》、《妈妈》、《永恒的吻》4张专辑中,不计remix,共有50首作品,其中,Vitas作词作曲的计有10首(包括《互联网》那样的无词歌),占20%,Vitas作曲,与其他作者完成作词或他人写词的,25首,占50%。
艺术创作要求有整体的一致性,作为音乐作品而言,不同的作者,要将词曲结合为天衣无缝的一体,必然要求彼此间高度的了解与默契。
《秋天的叶子》就是一首典型的代表作。
曲调中充满柔情的惆怅,犹如依依惜别的思绪,但不是小儿女情调,而是更深远的喟叹;歌词的配合也恰到好处:“Like an autumn leaf in the wind / I'm playing a strange game / Like an autumn leaf in the wind / I'll erase myself from the memory.”。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Like an autumn leaf in the wind”、“Where did the Beauty disappear”几句:秋叶飘落、美人消失,失落感尽显无遗,字面看来似乎是离别情歌,细体会却发现全不如此,联想到李白的“美人如花隔云端”倒显得自然而然。
再如:“The world has broken up into thousands of pieces”、“I am shattered to pieces”、“I'll erase myself from the memory”,是彻底的空茫,与歌者柔婉清澈的声音相得益彰,营造出超越尘世的缥缈空灵——而谪仙人的思念,一样是深沉、忧伤、不可名状而绝不囿于情人离别:“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解读歌词的时候,不由得把眼光转向与Vitas合作的词作者:Dmitriy Plachkovskiy。
如果留心,则会发现在Vitas的几张专辑中,有Plachkovskiy印记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秋天的叶子》之外,还有:《卡尔松》、《我的死亡生日》、《马戏团》、《微笑》、《蜡像》、《别人的忧愁在哭泣》、《幻想的梦》、《盲画家》、《再见(See You Later)》、《寒冷的世界》、《星星》、《多年以后》、《稍候》等等,也就是说,4张专辑中,三分之一左右的作品里都有他的手笔。
再仔细观察,则又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以“卓尔不群”形容Vitas,毫不夸张,然而他也不是全然孤独,Plachkovskiy读懂了他的音乐,又回应以美妙的诗文,堪称知己。
甚至可以联想到中国文坛上,互为知己苏轼苏辙——苏子瞻的诗词,是华夏文学的一座高峰。这座高峰里,有怀古悲今、叱咤风云的奇观,也有卿卿我我、风花雪月的小调,更有兄弟手足、知己情深的绝唱:“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做此篇,兼怀子由”——后人多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情诗情话,却忘记那写词的人情到至处,却不是男女之情。
古人早说过,士为知己者死;也有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死而足矣;从“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的俞伯牙,到红楼梦潇湘馆里相劝苦绛珠“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的慧紫鹃,无不在说,知己难觅,可遇不可求。
那份知己情深,的确是上苍的恩赐。

叶子飘向何方——“我歌月徘徊”

也不难觉察,在《永恒的吻》专辑中,不再有Plachkovskiy的影子。
出现如此变化,具体原因不可考,一味较真也无意义。不过Vitas的歌词风格,却再不似从前。
在这张专辑里,Vitas一贯的曲调风格基本得以维持并又有新的发展,然而词作中的迷茫与混乱,却在所难免。
以《永恒的吻》、《心跳》、《我相信爱》等为例:无论“I am building bridges to you / I know you hear me / I want to get closer to you / Where are you?”、“Clouds, thunder and / Storms all at once / Are better than nervous waiting”,还是“I believe that anyone can love / I believe and no words are needed / I believe in love, believe in dreaming / These are the fruits of my fairy-tale dreams”。
都明显失落了从前那种优雅而含蓄的意境。最大的缺憾在于过分直白,虽然情感不可谓不真、用心不可谓不苦,却如同7尺见方的小屋,入门就看到尽头,所有陈设不过一两件,观众无法拥有浮想盘旋的空间。
作为中国观众而言,更失却了从前那种“认同感”的亲切:中国的传统诗词,几乎从来不见“我的爱人”、“相信爱、相信梦想”这样的直接呼吁,更注重的是含蓄的隐喻与内蕴。
——观众既有如此感受,Vitas本人,对如此转变,作如何想?
依然不可考。
然而在演出中,他对《秋天的叶子》投注了相当的重视。
为了求得在音乐的演绎与情感的抒发中全神贯注,Vitas在几个节目里谢绝观众的献花,包括节目衔接的时候。《秋天的叶子》正在其中。
每到此曲,舞台上的歌者会有何种感想?或许也有联想与怀念——或许有单纯的悲哀忧郁,或许有“美人如花隔云端”的无奈,也或许有“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空茫惆怅。
还是李白,一首《月下独酌》,道尽知己难觅的寂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不知此时的Vitas,如果知道这首诗的话,是否有些“于心戚戚”之叹。

“鹤唳”——峰回路转始见真

如此的经历,假若换个艺人,就此沉落也未可知。在当今歌坛,“歌手”、“制作人”、“唱片公司”三位一体的存在模式也早就司空见惯,没有“制作人”的支持,很多歌手就像断线风筝一样飘忽无着。
从这个角度看来,与Plachkovskiy合作的中止,也是对Vitas的一个考验。在彷徨、追寻之外,真正的艺术家,总会有新的探求与突破。
到目前为止,《永恒的吻》之后,还没有新的专辑出现,Vitas的努力,或许只能从几首出台较早的新作中追寻。

其一,《Forgive, Lord!》。
宗教题材,Vitas早有涉及,但从《圣徒》那样的作品看,他的理解还仅限于“表象”。歌词中,“Blissful Guru, where are you going?/ Blissful Guru, aren't you waiting for me?”、“Crazy dances of the Blissful Guru / Accompanied by the songs of Shamans / Are going into the Silence”,都是浮于表面的描述,难以体会“Guru”的高深玄妙。
《Forgive, Lord!》的歌词要丰满得多:“I look at an argent cross,/And there's Russia in my eyes”的表述,朴朴素素地道出“祈祷”、“忏悔”的深层基础;而“Forgive for all, Lord!/ Forgive, forgive!/ For the fact that the crosses dropped from churches,/ For the killed Tsar,/ And for a bonfire from icons, forgive./ Forgive, Lord, forgive for all!”几句,则必然是对俄罗斯历史有一定了解之后才可能道出的深沉感喟。
“十字架从教堂上跌落”、“被杀戮的沙皇”、“被焚烧的肖像”:历史上,遭到噩运的岂止是一二个别人物——那个某种意识形态的狂热席卷全国,连 《有谁回应》这样的作品都因为“不积极向上”而遭到禁演的时代;民众“万众一心”向“伟大领袖”示忠,稍不留神说错一句话都可能带来残酷迫害的时代;能绞杀皮利尼雅克、流放巴赫金、迫使高尔基闭嘴,逼死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法捷耶夫的时代;索尔仁尼琴笔下那个“古拉格”时代——Vitas不可能在那个时代里出现,别的不说,单凭那双倾倒无数FANS的,细腻修长的双手,就足以定罪——“当时要吃一颗它的子弹,不一定非是白军军官、参议员、地主、僧侣、立宪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党人或无政府主义者不可。只要长着一双白白嫩嫩的没有老茧的手,在那些年代就完全可以被判枪决。”(《古拉格群岛·第一部第八章》)。
所幸,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然而,所谓“往事随风”,不留一点印痕,恐怕只是浪漫的幻想,对历史的反思,必然是长期而深刻的活动。Vitas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艺术家,能有如此认知,值得令人刮目相看。

其二,《鹤唳》
这是一首Vitas自己作曲、作词、演绎的作品。
曲调是缠绵铺叙与放肆激扬的完美结合,从含蓄忧伤的起句开始,层层递进到清越激昂的狂飙,将Vitas神奇的音色与卓越的声乐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末了又以温婉的小乐句收住,造就余音袅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意境。是以,许多听众闻此曲而彻底叹服,一听再听以至几十遍上百遍而依然兴致盎然。就是对歌曲“回味无穷”魅力的至高认可。
歌词的内容,乍一看,不过是首小情调的情歌,“I love you”反复出现,更加强情歌的感觉。
然而体会“I'll tell about love by a night rain,/ You speak by a rustle of leaves”、“I'll shout by crane's cry”、“I'll answer with a cross-wind”、“Let a wind, rains / And shouts of the bird's flocks far off / Will be by our conversation about love”几句,“风”、“夜雨”、“鸟啼”、“鹤唳”的因素加入,意境立刻不同;“I'll shout by crane's cry: / I love you! / And I'll answer with a cross-wind / I love you!”,则表明,无论是情意切切的低语,还是发自胸臆的呼号,都不过是“我”的单向表白,回应的不过是“a cross-wind”而已——至此,孤独凄清的氛围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词中充满失落感,或许“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差可比拟;然而即使是悲剧,依然有Vitas一贯“哀而不伤”的风格,即如“独鹤唳江月,孤帆凌楚云。秋风冷萧瑟,芦荻花纷纷……”:寂寞、清冷,而从容、翩然,决不一味沉溺于情感之中不可自拔。
演绎。不可否认,脱离了Vitas的演绎,《鹤唳》将完全失色,如果论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这是上好的案例。
也如中国汉代的舞蹈家赵飞燕,史载,她的表演尤其有“飘飘欲仙”的效果,以至于她舞蹈时遇见起风,皇帝急忙下令让旁边的人拉住她,以免被风吹走——如此化境,与赵飞燕自己的高超舞技乃至轻盈身材密不可分。据传,她甚至可以在人的手掌上起舞,是以“掌上身”便成了对娇柔苗条女子的至高赞美;假若换成以丰腴美艳著称的唐代舞蹈家杨玉环,与她般配的舞蹈就该是《霓裳羽衣曲》那样华贵富丽的风格。
在《鹤唳》中,Vitas的声音,或柔婉清澈、或直入云霄,与歌词、曲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很难说是谁成就了谁。
不夸张地讲,出神入化的完美声线,是《鹤唳》表现出“鹤”忠贞高贵的形象,优雅美丽的外形,以及清澈激扬、令人闻之忘俗鸣叫的基础。也奠定了整首作品既情意绵绵又恢宏大气的风格。

——回观Vitas的音乐创作历程,有欢乐、成功,有迷茫、彷徨,更有不倦的探求与追寻。人们给予他“上帝的宠儿”之类的赞美,已经够多,然而,追求、进取,峰回路转始见真的曲折,也应该是倾倒众生的理由。
 
唉,那是假声,有什么新奇,我当初也能差不多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