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级:左派幼雅病——记77年高考
cnd.org
·78级·
插队两年以后一个冬天的傍晚,我正巧一个人在窑里,门口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打开窑门,站在面前的是我们的邻居——铎。
铎是我们到达高家沟几天以后才到的。
那是一个清晨,和平常一样,我们几个起了床,到院子里刷牙。
这时,旁边那孔一直没人住的窑门推开了,两个小男孩也拿着牙刷、漱口杯走了出来。其中一个高高的、瘦瘦的、黑黑的,两个眼睛细细地眯成一条缝,又似乎深深地陷进了脸庞;另一个中等个,白净的、五官匀称的、充满稚气的脸上,一双大大的黑眼睛闪着光。
“呵!他简直比《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还精神!”我不禁暗暗赞叹。
不光和潘冬子一样精神,看他的满脸稚气,说不定比九岁的潘冬子也大不了多少吧。
我们几个打了招呼,互相自我介绍了一下。原来,他俩是70届“毕业生”,瘦高个叫翟,“潘冬子”叫铎。
刷过了牙,两个小男孩很快就羞怯地回到自己的窑。
我们几个回到窑里,悄悄地议论着。
“也不过就十五六岁吧?”
“可不是嘛。”
“我想起了自己的弟弟。”
这么小,就离开家,离开父母,到这遥远的举目无亲的地方来落户?我心里暗暗为他们叫苦。
以后,我们和这两个小男孩曾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合灶”。在那个男女生之间通常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时代,我们这两个窑不久就各自独立为政,很少来往了。
铎手里是一本薄薄的、黄皮的书。
“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当然。欢迎,请进。”
“我正在读列宁的《左派幼雅病》,有些地方读不懂,想和你们讨论讨论。你看过这本书吗?”
左派幼稚病?我心里暗暗吃惊。有些知青,忍受不了这里艰苦繁重的劳动,离开陕北,常年呆在北京,无所事事;还有人赖在村里,却成群结伙,沦为偷鸡摸狗之辈。就是我们,每天放下老镢和扁担,也只剩下睡觉的力气。他,一个满脸稚气的小男孩,却在每天上工之余,自修钻研这样一本高深的著作?记得我当年阅读时,也很费了一番力气。我们虽比初中毕业生强不了多少,初中以前毕竟还有坚实的基础;而他,一个70届的“毕业生”,十年里倒有四五年是在文化革命中度过,实际上,他连正经的小学教育也没完成。难怪他把“幼稚病”读成了“幼雅病”呢。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他学习的愿望。我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犹豫了一会,我回答道:
“我读过列宁的《左派幼稚病》。”既然他是来向我们“请教”的,我想,就先从错别字入手吧。
“是吗?”他有点楞住了。“除了你看过的那本《左派幼稚病》,列宁是不是还写过一本《左派幼雅病》呢?”
我没有再坚持,只是告诉他,他需要一本好的字典。
这以后,铎和我们就越来越熟了。
几天以后,他给我们拿来了一本他的日记。我和元好奇地打开,那里面,竟是一首又一首他自己创作的诗歌。
“看看这句,”元指着其中一首,“歌声青云里。”
我不由得赞叹了。虽然他的诗作中不乏错别字,可是,它们却掩盖不了他笔下那凸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这样的句子,我这个一辈子没为错别字丢过一两分的‘好’学生,永远也写不出来呀。”
“是呵,他实在应该得到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
继续学习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的机会。那是我们心里一道永恒的、从未愈合的、不断地流着血的伤疤。元和我都沉默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四个同来的女生,有的被招工去了汉中,有的病退、困退回了北京。铎也被招到延安的一家工厂工作。在77,78年的高考里,我们四个又都先后进入了大学。而连幼稚和幼雅都没有学过的铎,却终因十几分之差,留在了延安。他自学了许多高中甚至大学的课程,一直在工厂作技术员。退休以后还想着技术革新。下次写信,我一定要告诉他,他的诗,今天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 读者投稿
--------------------------------------------------------------------------------
日期 07-09-16 08:43
专题: 华夏快递
文章的URL: My China News Digest
cnd.org
·78级·
插队两年以后一个冬天的傍晚,我正巧一个人在窑里,门口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打开窑门,站在面前的是我们的邻居——铎。
铎是我们到达高家沟几天以后才到的。
那是一个清晨,和平常一样,我们几个起了床,到院子里刷牙。
这时,旁边那孔一直没人住的窑门推开了,两个小男孩也拿着牙刷、漱口杯走了出来。其中一个高高的、瘦瘦的、黑黑的,两个眼睛细细地眯成一条缝,又似乎深深地陷进了脸庞;另一个中等个,白净的、五官匀称的、充满稚气的脸上,一双大大的黑眼睛闪着光。
“呵!他简直比《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还精神!”我不禁暗暗赞叹。
不光和潘冬子一样精神,看他的满脸稚气,说不定比九岁的潘冬子也大不了多少吧。
我们几个打了招呼,互相自我介绍了一下。原来,他俩是70届“毕业生”,瘦高个叫翟,“潘冬子”叫铎。
刷过了牙,两个小男孩很快就羞怯地回到自己的窑。
我们几个回到窑里,悄悄地议论着。
“也不过就十五六岁吧?”
“可不是嘛。”
“我想起了自己的弟弟。”
这么小,就离开家,离开父母,到这遥远的举目无亲的地方来落户?我心里暗暗为他们叫苦。
以后,我们和这两个小男孩曾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合灶”。在那个男女生之间通常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时代,我们这两个窑不久就各自独立为政,很少来往了。
铎手里是一本薄薄的、黄皮的书。
“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当然。欢迎,请进。”
“我正在读列宁的《左派幼雅病》,有些地方读不懂,想和你们讨论讨论。你看过这本书吗?”
左派幼稚病?我心里暗暗吃惊。有些知青,忍受不了这里艰苦繁重的劳动,离开陕北,常年呆在北京,无所事事;还有人赖在村里,却成群结伙,沦为偷鸡摸狗之辈。就是我们,每天放下老镢和扁担,也只剩下睡觉的力气。他,一个满脸稚气的小男孩,却在每天上工之余,自修钻研这样一本高深的著作?记得我当年阅读时,也很费了一番力气。我们虽比初中毕业生强不了多少,初中以前毕竟还有坚实的基础;而他,一个70届的“毕业生”,十年里倒有四五年是在文化革命中度过,实际上,他连正经的小学教育也没完成。难怪他把“幼稚病”读成了“幼雅病”呢。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他学习的愿望。我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犹豫了一会,我回答道:
“我读过列宁的《左派幼稚病》。”既然他是来向我们“请教”的,我想,就先从错别字入手吧。
“是吗?”他有点楞住了。“除了你看过的那本《左派幼稚病》,列宁是不是还写过一本《左派幼雅病》呢?”
我没有再坚持,只是告诉他,他需要一本好的字典。
这以后,铎和我们就越来越熟了。
几天以后,他给我们拿来了一本他的日记。我和元好奇地打开,那里面,竟是一首又一首他自己创作的诗歌。
“看看这句,”元指着其中一首,“歌声青云里。”
我不由得赞叹了。虽然他的诗作中不乏错别字,可是,它们却掩盖不了他笔下那凸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这样的句子,我这个一辈子没为错别字丢过一两分的‘好’学生,永远也写不出来呀。”
“是呵,他实在应该得到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
继续学习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的机会。那是我们心里一道永恒的、从未愈合的、不断地流着血的伤疤。元和我都沉默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四个同来的女生,有的被招工去了汉中,有的病退、困退回了北京。铎也被招到延安的一家工厂工作。在77,78年的高考里,我们四个又都先后进入了大学。而连幼稚和幼雅都没有学过的铎,却终因十几分之差,留在了延安。他自学了许多高中甚至大学的课程,一直在工厂作技术员。退休以后还想着技术革新。下次写信,我一定要告诉他,他的诗,今天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 读者投稿
--------------------------------------------------------------------------------
日期 07-09-16 08:43
专题: 华夏快递
文章的URL: My China News Di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