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艺术

楚天舒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4-08-06
消息
2,329
荣誉分数
576
声望点数
273
范曾,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1938年生,江苏南通人,常署“抱
冲斋主十翼江东范曾”。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出版有画集、书法集、诗集、散文集、艺术论、演讲集等百馀种。

范曾先生通过与著名科学家们,如数学家陈省身(1911-2004),物理学家杨振宁(1922-)等的交往、对话,形成了对“科学和艺术”关系的独到见解。


宇宙一词早见于《庄子》。宇,指无际无涯的空间;宙,指无始无终的时间。中国人从来把宇宙二字视为时空的不可计量的存在,一种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在之物,称之为“自然”。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说的是天地万有都遵循着这不假言说的存在运转、变化、迁流。这大不可方的存在是那样奇妙、那样和谐、那样幽奥。她是逻辑的、诗意的、甚至是富有哲理的,或者宇宙本身便是哲理的存在、哲理的化身。

我们都知道,理论物理学的语言是数学,而数学的灵魂是逻辑学。宇宙万有的消长生灭都依循着不可抗拒的逻辑,而这种大秩序的形成,不知经历过千百亿年的幻化。“幻化”二字用得最宜,因为迄今为止的任何伟大的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都无法言之凿凿地论说这“幻化”的全部过程。“幻”者,奇幻也、梦幻也、神幻也,那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是一曲伟大的交响。宇宙是大美的所在,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这大美深藏不露,也许,她在人类智慧所可能达到范围内,偶尔一现她的卓约、她的美焕。卓越的天体物理学家开普勒,在他的书斋中陷入美妙而诗意的幻想,他深情地说:“天体的运动只不过是一首歌,一首连续的歌,几个声部的歌。她只为智慧的思索所理解,而不能由听觉感到。这个音乐好像通过抑扬顿挫、根据一定的、预先设计的六声部韵律进行,藉以在不可计量的时间穿流中定出界标”。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有界标,但这界标不是静止的,她存在于“不可计量的时间穿流”之中。物理家倘仅于静止的界标中研究,他们可以得出相对静止的方便说词,然则“时间穿流”终会证明其局限,甚或谬误。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展正证明了这一点。

科学家并没有在无可穷极的宇宙前鸣金收兵,而是以他们的卓绝的探索精神、走向未知的世界。这不仅需要付出积年累月的实证试验和冥思苦想,还须要有一颗艺术家的心灵,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先生引用盛唐诗人高适的“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式和反粒子理论,真是妙不可言。科学家不是作家笔下呆头呆脑的人物,以为“痴绝”会孕育天才的发现。科学家需要从“性灵”中得到对宇宙诗意的判断,同时对社会的俗见具有着决不苟同的、超越常伦的“风骨”。杨振宁先生进一步谈到“性灵”二字,指出她“似乎是指直接的、原始的、未加琢磨的思路,而这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也许,这就是天地大朴的所在,庄子把那些“真人”称作是“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人,当狄拉克用最简约而漂亮的方式来解读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时,我想他果真是达到“羽化而登仙”的境界的。

有一次我问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陈省身先生,解一至为复杂的方程,怎么可以看出其优劣?什么样的解法是优秀的、了无渣滓的;什么样的解法是拙劣的、拖泥带水的?陈省身先生用他一贯的要言不繁的语言方式回答我作得好的数学:“简洁、漂亮”。这“漂亮”二字在此处绝对是神圣的美,而这“简洁”二字,几乎从一切混沌中划出一道清亮的闪光,使我们知道宇宙的源头一定是排除繁文缛节、排除叠床架屋的极为单纯质朴的存在,中国古哲简化为一个字:一。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画史的异数式人物:八大山人。

又有一次我和物理学家葛墨林兄在陈省身先生的宁园小坐,听他们兴高采烈地谈论,使我想起“对牛弹琴”一词的本义。然而我会忽然发现谈起我能听得懂的地方,陈省身先生问:“爱因斯坦是很伟大”?葛墨林讲:“那当然,您应该比我了解”。陈省身:“当然,我在普林斯敦常常见到爱因斯坦,不过有一次他提出有些统一场论的数学问题希望我帮助解决,我觉得意思不大。”陈省身先生对数学领域的问题的判断力是众在数学上所共认的,他经常的口语是:“你这个问题意思不大”,“你这个问题有些意思”。数学史已然证明了陈省身先生的无双眼力。宇宙万有的运转因其微观物质组成与运动之不同,形成种种的场(如电磁场)互相作用。爱因斯坦要寻找一种几何,它将统辖自然界,这无异于将他的引力理论无限外推,显然,陈省身先生当初认为的“意思不大”,即是指此。数学和物理学可以殊途同归,杨振宁先生说:“为何殊途同归呢?大家今天没有很好的答案,恐怕永远不会有,因为答案必须牵扯到宇宙观、知识论和宗教信仰等难题”。我想杨振宁的回答正是哲学上的无限的概念。而“无限”是不可言说、无法言说的。宛如证明上帝存在与否,不是科学家份内之事。这无限中包含着无法解释的天地之大美。

二十世纪以来的伟大物理学家狄拉克、海森伯,无论他们是清晰的天才或混沌的天才,无疑他们都是有自身独特的诗意判断的天才。这使我想起了八大山人和徐文长的区别,前者如杨振宁先生称赞狄拉克文章:“秋水文章不染尘”,后者我想张伯玉之诗句:“辞含混沌来。”庶可喻之。

然而,科学与艺术毕竟是两片水域,科学家所看到的美,和艺术家所看到的美是两回事。科学家的灵性是理性领域的飞跃,而艺术家的灵性则是感觉上的升腾。当然,科学家离不开感觉,然而他们的武器是实验与逻辑推理,于是他们追逐的更接近自在的本体,更接近那浑蒙中的大造之美,他们的公式是对宇宙大秩序的描述。艺术家所追逐的美,无论是诉诸声音、色彩、形体、动作的,不过是对这种大秩序的皮相之判,“深刻”云者,不过是透过皮相,约略地、隐然地透露自在之美——那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秩序的消息,这当然也是一种诗意判断。在科学的领域,美的存在是一种发现,譬如狄拉克的公式,她具有证误性,实验证明不合此公式者即错误。而在艺术的领域,美的表现则是一种对天地大美的临摹,有的属于天才的临摹,有的则是拙劣的临摹。他们有文野之别,但不具证误性。艺术的作品有时会从“理”游离,严羽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而这种游离,不能距事物的“理”太远,艺术也许不契同于“理”,但决不可与“理”为仇寇。只有当艺术遵循着大造的根本道理——秩序时,她的游离便不会是杂乱无章、不会是怪乱脏丑的。陈省身先生的“简洁、漂亮”的四字科学箴言,对至极的、美焕的艺术同样是适用的。

科学和艺术在人类智慧的发展史上依循的是不同的轨迹,她们不会重叠或者合而为一,艺术没有解释科学的使命,更没有解释科学的能力。心理学是比较接近艺术的一门科学了,但是弗洛伊德并不希求艺术家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他的思想,如达利希图作到而被弗洛伊德所拒绝的。同样科学家所论证的“弦”,也和李可染先生平生所画的唯一的一幅荒诞无稽的画“弦”——一根漫缠胡绕的线,毫无共通之处。这一定是恩师作了一件很滑稽的游戏。
 

附件

  • fanZeng1.jpg
    fanZeng1.jpg
    67.7 KB · 查看: 109
楚大侠,俺来串门,你那灯怎莫老关着呀??:confused: :D
 
所谓的独到见解似是而非,好在对范曾的艺术成就影响不大。下面引用几段本人在其它场合写的片言只语,不求别的,只是埋个伏笔,世上并不是人人都象杨振宁那样认为答案“恐怕永远不会有”的。事实上,爱因斯坦的梦想已经实现,没有意思的是陈省身的数学眼力。

一 批判霍金

关于霍金(Stephen Hawking)最近在人民大会堂就宇宙学发表的演讲,请参看有关新闻。

就宇宙起源而言,霍金其实错的不能再错,称其为活着的爱因斯坦简直是侮辱后者。充其量霍金只是个一流的数学家,二流的科幻作者,三流的哲学家而已。

真正的活着的爱因斯坦也是个德国出生的美国科学家,名叫Ernest J. Sternglass,今年应该高龄八十四岁左右,是匹兹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Before the Big Bang: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Nature of Matter,已经提出了一个可以彻底、完美解释宇宙“起源”的科学理论。有兴趣者可以到amazon.com查看一下有关读者书评,就会对Sternglass的集大成理论有个大致了解。

Sternglass只是在阐述其理论时忽视了一个内在的关键因素,导致他没有意识到其理论的完美之处,以至于最后还是搬出了一个未经解释/无法解释的“上帝”来解释宇宙最初状态,构成一小败笔。

Sternglass的划时代理论与当今主流科学界的“定论”背道而驰,因此一直遭到忽视,其天才相信要等到他去世之后才会被得到承认。鹤立鸡群,孤独难免。顺便提一句,他的修正后的理论与易经的基本逻辑不谋而合。

相比之下,霍金的演讲全然是一派胡言乱语,他自己不知道,听的人也不知道,大家都以为这位“世界科学大师”在讲述世界最高深的宇宙科学,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切科学理论都离不开基本概念,要驳斥霍金的谬论,自然需从最根本的概念讲起。一旦找到、弄清最基本的概念,也就找到、弄清了基本逻辑,其它附属概念诸如时间、空间等便迎刃而解。霍金根本没有抓住基本概念,思维糊涂,难怪最后会陷入无数的肥皂泡泡之中。中国哲学家当中,北宋张载的基本概念及逻辑最为清晰,其代表作为<<正蒙>>,至今仍然可以用来纠正霍金们的蒙昧。

本人暂时没有时间及精力用中文向大家详细介绍正确的宇宙学,这里只想告诉大家,尽管霍金以为“并非一切都已解决,”事实上一切都已解决,而且与霍金想象的截然不同。举个例子,霍金在演讲结尾时提到目前科学家还不能解释为何宇宙在加速扩张。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许多科学家推断一定有个dark energy在作怪,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寻找这个“黑色能量”了。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导致整个有限宇宙加速扩张的只是整个有限宇宙本身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已,根本没有所谓的黑色能量。

科学家的使命本应该是“解释宇宙”,而不是“解释一个本身不自转的宇宙”。除了Sternglass之外,包括霍金在内的所有“世界科学大师”都在努力试图解释一个本身不自转的宇宙的属性,而实际上他们从头到尾根本没有任何性质的证据证明整个有限宇宙没有在自转。他们最多只能说宇宙自转是个不可能的概念,因为没有参照物,而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基本概念有问题。一旦弄清基本概念,知道存在的无限性,不仅整个有限宇宙的自转成为可能,而且还成为必然,就象这个宇宙内所有天文系统一样。

一方面宇宙在永恒自转,由大变小,由小变大(具体机制容本人另文介绍),另一方面霍金们在绞尽脑汁想象一个不会自转的宇宙如何起源,这就是当今主流科学界的问题所在。当今的霍金们想当然地以为整个宇宙没有在自转,就象几千年几百年前的人想当然地以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或者太阳在绕地球旋转那样。再顺便提一句,关于宇宙旋转这一观念,康德也有提及,区别只是康德想象的是一个大系统套小系统、无穷无尽的宇宙,而不是一个坐落于无限存在之中的有限宇宙。

二 宇宙中心

读者A就"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导致整个有限宇宙加速扩张的只是整个有限宇宙本身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已,根本没有所谓的黑色能量"这句话提出如下问题:

就从您这一句论断,相信很多人已经不必再看下去了。请您解答一下宇宙的“中心”在哪里?离我们几十亿光年之外的星系需要以多快的速度进行圆周运动?您理解的宇宙之外的绝对参照空间到底是什么?请不要把康德搬出来,这只是托勒密时代的想法而已。​
A先生:

多谢你的提问。问题问得好、问到点子上,是被问者的荣幸。只是宇宙学这个话题非常之大,我现在仅仅是借霍金的演讲开个题而已,三言两语,“骂”人还骂不过来,无法兼顾“完整的论述”。欢迎你随时发表意见。

针对你的问题,回答如下:

1) 宇宙中心:你如果问我“宇宙有中心吗”,作为一个哲学家,我会回答说“当然有”。你现在问我宇宙中心在哪里,作为一个非科学家,我只能说“抱歉,这本应由科学家来回答,但当今的第一流科学家都在忙着寻找不存在的黑色能量,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高谈阔论泡沫理论,如此重要的课题竟然无人研究”。

如果你从概念角度事先认定宇宙不可能有中心(因此你特地加了个引号),你当然不会投资几千几百万美元去寻找它,对不对?我今天只能从理论角度论证说整个有限宇宙必然有中心,而且可以通过观察研究不同层次/不同等级天文系统的旋转速度差异、质量差异及相互间距离等来确定其具体位置,但真正艰苦的体力活却要留给那些未来的北大、哈佛博士生去做了。

注:最近发现的超级空洞,极有可能就是旋转宇宙的中心。

2) 圆周运动:整个有限宇宙的自转角速度保持不变,宇宙扩张时随着直径增加,切线速度(tangential speed)也相应增加,离心力亦越来越强,这正是为什么天文学家在一九九八年左右“意外”观察到宇宙在加速扩张的原因。然而宇宙并不会永远扩张下去,因为一旦圆周运动达到光速,宇宙扩张便已到极限(如果宇宙直径再增加的话,圆周运动速度便会超过光速)。

接下来就是我与Sternglass的分歧所在。按照Sternglass的解释,宇宙扩张到最大限度后便会在强大离心力作用下永远保持在那个稳定状态。但从中国哲学角度出发,宇宙必然是周而复始、物极必反,因此我断定宇宙扩张到最大值后必然要收缩到最小状态,从而完成自我解释,彻底解决宇宙“最初起源” 问题,摆脱“上帝”或“神”之类的伪答案(我称之为伪答案,因为其本身并不能得到解释)。

事实上,根据Sternglass提出的宇宙模型,宇宙扩张到最大范围后不得不开始收缩,因为在除了宇宙整体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之外,还有一个至为关键、由宇宙内部无数细小旋转系统所带来的向心力。宇宙扩张到极限时,这些局部/内部向心力(内因)也达到最大值,导致从最小旋转系统开始的一连串收缩,直至整个宇宙不得不“与时并进”,开始与扩张过程同样漫长的收缩过程。宇宙的最小体积同样受到光速限制(最小宇宙为一个由两个相互在光速旋转的正负电子所组成同时本身又在自转的“原子”),届时虽然宇宙整体自转所产生的向心力达到最大值,但在由两个相互光速旋转的正负电子所带来的内部离心力作用下,整个宇宙不得不重新开始扩张过程,正是古人讲的“天行健”,“生生不息”。

3) 参照空间:爱因斯坦正是因为缺乏参照空间而拒绝了宇宙自转的想法,Sternglass之所以能够发展宇宙自转的理论,是因为他“复活”了在西方思想史上一度颇受重视的以太(ether)。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问题--存在的必然存在,不存在的必然不存在,因此天下只有一个无限的存在。套用张载论 “气”的语言,“存在”并无内外之分,我们只是假借“存在”的不同形状或存在方式而言之罢了。所谓有限的宇宙,指的是科学手段所能观察到的那一部分“存在”,宇宙之外仍然是同一“存在”,只是其存在形式不同,没有旋转而已。

三 宇宙的结构

北宋五子当中,除了张载之外,还有一个易经专家名叫邵雍。他有句话,可以说是用最为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宇宙的结构,令人惊叹中文的形容能力。这句话是: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观物外篇>> )

就有限宇宙而言,最大的系统是其本身,因此数目只有一个,少得不能再少。在宇宙内部,大天文系统套小天文系统,系统越小,相互间距离越近,数目越显繁多。

每个天文系统之所以是“系统”,并不是我们人为或主观地给某些星体贴上一个标签而已。银河之所以为银河,是因为它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星系在客观自转。由一千个左右银河构成的超级星系之所以是个超级星系,是因为这个超级星系本身同样在自转。(“一千个左右”这个数字非常关键,有空再解释。) 如此往上类推,一直推到最大的天文系统,即整个有限宇宙,也一样在自转。正是这个自转统一了宇宙内所有其它旋转体系,使得宇宙作为一个整体而客观存在,而不仅仅是人类思维中的一个集合体。这便是本人在上文中提到的宇宙自转的必然性。

一个本身在旋转的有限宇宙,其物理属性与当今第一流科学家理所当然认为的不旋转宇宙有着根本区别,正因为有这些区别的存在,使得本人在骂霍金是个三流哲学家的同时,还可以讥之为二流科幻作家。Sternglass已在其杰作(2001年第二版)中收集、罗列了大量截至2001年的最新天文研究成果,都与其理论相吻合。本人在此简单介绍一下书中没有提到的另外一个证据。

按照目前“标准” 的星体/星系形成理论,早期宇宙密度分布有轻微差异,在引力长期作用下最终形成巨大星体/星系。这里不妨让我引用霍金演讲中有关的几句话:“早期宇宙中的无规性,意味着在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这些额外密度的引力吸引使这个区域的膨胀减缓,而且最终能够使这些区域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如果这一理论成立的话,星系在形成过程中必然是由小到大,由轻至重,即宇宙越年轻,其中的星系质量就越少。不幸的是,这一推论受到最新天文研究挑战。去年年底,一批天文学家在英国的<<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Volume 364 Pages 443-454, December 2005)上报告说,他们在距离大爆炸大约八亿年左右的早期宇宙里发现了规模虽小但质量几乎与银河相当的星系,而银河的形成却需要几十亿年时间。< <科学消息>>(Science News v. 168 no. 15 (October 8 2005))称此新闻为“宇宙中的危机”,因为根据标准理论,八亿年时间完全不够形成质量如此巨大的星系。

但是根据Sternglass的宇宙模型,整个宇宙的结构早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更为漫长的“孵化”过程中就已形成。所谓孵化,即是上文提到的一对光速旋转正负电子在整体自转一周后分裂为两对旋转速度减慢的正负电子,在分裂十次之后,即最初的一对正负电子分裂成为1024对正负电子之后,其活动空间呈指数级扩张,接下来每对电子继续分裂,分裂十次之后再扩张,总共扩张27次之后发生大爆炸。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每个旋转系统,都是日后形成各级星系的“种子”。与标准理论相反,星系是由里向外甩出去时形成的。越“年轻”的星系,其规模越小,旋转速度越快,所含能量越高。上述天文发现,对标准理论而言是危机,但在 Sternglass的理论中却是必然。最“年轻”而又最重的星星,不是别的,正是那颗由一对光速相互旋转电子所组成的原子宇宙,诗人所谓的“一粒沙中包含大千世界”也。

根据标准的大爆炸理论,宇宙只有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历史。而最近的天文观察发现,我们的宇宙拥有异常复杂却整齐的超级结构,要想形成这种超级结构大约需要一千亿年时间,即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就早已存在。Sternglass的理论,不仅解释了大爆炸的起源,还解释了宇宙结构的起源--比如不同等级星系之间的空间距离递增关系、质量差异关系、每一千个左右天文系统组成一个更大天文系统等。


四 宇宙的永恒旋转
读者A评论:​
圆周运动:这种概念其实是基于牛顿力学的,在宇宙这个尺度不适用。如果适用,那么动量守恒也要适用,也就是说,回溯千亿年的时间,宇宙比现在小得多,而转速一定超级地快。没有道理说宇宙越大速度越快的,只能是越来越慢——参考一下花样滑冰选手的旋转方式。还有,“两个相互光速旋转的正负电子所带来的内部离心力”这种提法是不对的。在那个尺度,电子之间的重力几乎没用。需要把电子理解成波动,而不是两个小球。​
A先生:

自转宇宙由小变大,由大变小,正是动量守恒的结果,其机制之简单美丽,可谓体现“生命”一词的最高意义,令人叹为观止。本人最初想得跟你一样,也以为宇宙越大转速越慢,因此在理解Sternglass关于离心力增加的那部分内容时出现疑问。在向Sternglass讨教过程中,他未能满意答复我的提问,尤其是未能说服我为什么向心力在将来不会象现在的离心力那样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时。2005年2月7日,本人自己找到了答案。

你说的宇宙越小,转速越快,以及宇宙越大,转速越慢,并没有全错,也没有全对。奥妙之处在于,宇宙在任何时候都有两种转速,一外一内:宇宙最小时,其作为整体的自转速度达到最慢(这里指的是切线速度,而不是从头到尾保持不变的角速度),与此同时,其内部一对正负电子在以最快速度相互旋转。宇宙扩张过程,也是其内部旋转系统将离心力转移给宇宙整体离心力的过程。宇宙扩张至极限后,虽然其整体自转达到最快,但其内部无数的旋转系统转速却达到最慢(这就是你我最初以为的整个宇宙的慢速旋转),而正是这些局部的向心力/离心力失恒(向心力占上风)导致整个宇宙不得不开始收缩,内部无数旋转系统的向心力不断转化为宇宙整体旋转的向心力,最后重新回到最小状态。

就整个宇宙而言,内外两套离心力及向心力的总值保持不变:宇宙最小时,其整体旋转的离心力最小,向心力最大;同时其内部旋转的离心力最大,向心力最小。通过交换,等到宇宙扩张至最大时,其整体旋转的离心力最大,向心力最小;同时其内部旋转的离心力最小,向心力最大。

熟悉易经哲理的人,相信会比较容易理解上述奇妙机制: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根据Sternglass的计算,整个有限宇宙扩张到最大体积之后,内部约有7万亿个星系,半径约为2.5万亿光年(大大大于目前可见宇宙的100亿光年半径)。在我想象的画面中,届时宇宙内部最微小旋转系统一开始收缩,便如一叶知秋,整个有限宇宙的森林就要跟着凋零、飘落了,直到“来年春季”,即下一个扩张季节。假说也好,真理也好,我希望大家至少能被这一理论的美感所打动。


五 正负电子
读者E问道:​
最早是一对正负电子说法,楼主可能只是一种比喻吧?这可能并不太清楚。现在的事实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都是负电子。​
E先生:

就Sternglass本身理论而言,这一对电子的本质与“以太”(ether)相同,不同的只是前者有旋转运动,后者没有。Sternglass本人无法提供合理解释,说明这对电子的“起源”,因此他象无数人那样走上一条偷懒的道路,亦即非理性思维,用“上帝”来解释这对电子的初始状态。

本人之所以称“上帝”,或者所谓的“造物主”,为非理性思维或偷懒道路的原因是:你既然把“它”作为一个答案拿出来,请问你又是如何解释这个所谓的答案的?采用你最喜欢的提问方式,让我反问你一下:你这个上帝的本质是什么,你这个造物主又是从哪里来的?不管你如何回答,X也好,Y也好,还是Z,我总是可以继续追问下去:其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来?

本人已在前面讨论过,唯有自我解释才是真正的解释。说明这对电子来源的关键在于解释它们是如何达到相互高速旋转这一“原始”状态的,而本人通过对 Sternglass理论的分析,指出在向心力作用下,今天才扩张没多久的有限宇宙在继续扩张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后,又会进入旋转收缩状态,届时整个巨大的有限宇宙就相当于一个粒子加速器,因为只有这样巨大的加速器才能把无数星系压缩成一对相互高速旋转的电子。

一旦你明白了这对电子的“起源”,你也就明白了其所谓的“原始”状态,其实是早先另外一个漫长宇宙收缩过程的“终结”后果。

Sternglass之所以能够突破今天已经几乎宗教信仰般根深蒂固的主流科学理论框架,与其对正负电子的深刻理解有巨大关系。他对质子结构的描述,即一个正电子沿8字形路线周旋于四对正负电子之间,精彩绝伦,其真理我只能用一个self-evident来形容。由于本人物理知识实在太粗浅,说得再多就会帮Sternglass倒忙,因此在下一而再、再而三强调,董桥可以不读,但Sternglass你一定要看。看过之后,你会明白作为主观描述的“正负电子”与作为客观存在的“正负电子”两者之间的奇妙融合,你也就不用再担心比喻问题了。

顺便提一句,有人从未研究过Sternglass的理论便开口称之为“假说”,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说法。请仔细思考下面这句话的意义:如果视人类迄今为止积累的所有科学数据为珍珠,在Sternglass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完美的项链。光是把所有已知的、本来被认为是互不相干的各种基本粒子属性用逻辑的正负电子组合来解释清楚并统一起来,就已显出Sternglass理论的非凡之处。迄今为止所有能被其它“非假说”科学理论解释的物理现象,Sternglass的理论都能提出统一解释;迄今为止所有困扰其它“非假说”科学理论的物理问题,Sternglass的理论都能提供合理答案。请问,如果这是假说,那其它还有什么理论可以被称为不是假说?



六 盲人摸象
读者G的评论:​
不知道仁兄是不是在外国完成的学业,我可能出来久了和学理工的关系思维方式比较倾向于有一说一,在这边写东西务必要简单明了,而不是像中文那样宛然曲折的表达。不过你不是学理工科的你自己也说过,但当你引用理工方面的例子来阐述你哲学方面的理念时,万万不可忘记理工科的思维模式和哲学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处,这种不同可以体现在理工科看来任何的实验数据都有误差,英文我们说的error analysis. 所以没有完全绝对的事物我们可以完全绝对的证明,而我们处理这些数据时要量化的保持误差对数据的合理性,说白了也就是说怎们看实验结果全凭你看得角度。测不准原理所要阐述的就是这条。咱们中国的成语盲人摸象说的也是这个理。​
G先生:

你提到“万万不可忘记理工科的思维模式和哲学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处”,而在下千方百计想把这场讨论引去的方向恰巧是“科学思维模式离不开哲学思维模式”。测不准原理听上去象是只对实验人员讲的一句话,事实上它是一种特定哲学态度的延伸(实证哲学,positivism)。如果换一种哲学态度,科学理论就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测不准原理也可能不复存在。

爱因斯坦认为,最基本的物理问题不是数学问题,而是概念问题。一旦概念问题解决了,科学家就能找到形容客观世界的语言,而不用担心这个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否取决于实验人员的“观察”。换言之,科学家的使命应是利用人类思维语言去形容客观世界,而不是作茧自缚,得出人类无法正确形容客观世界这种结论。

1947年,24岁的Sternglass曾经应邀访问爱因斯坦,两人用德语长谈了一个下午,话题包括对哥本哈根学派的批评。Sternglass继承了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一辈子独立研究,最终提出了一套可以完美解释有限宇宙的理论。

请允许我简单总结一下这里涉及的问题:
1) 科学思维模式是否能够脱离哲学思维模式?
本人的回答是不可能,因为任何科学理论必然牵涉到基本概念问题。
2) 如果不可能,科学思维模式应该拥抱哪种哲学思维模式?
从这里开始我们便必须进入哲学思考,比较各种哲学的基本概念,看哪一套哲学更符合逻辑,更有道理。

也许可以把基本概念想象为人的眼睛,基本概念不清楚,视力也就有问题,甚至于盲了。但一旦弄清了基本概念,你不必摸象就能知道整头大象长得啥样了。

七 遵义会议

本贴第一个目的,是驳斥霍金的宇宙学,并全力宣传Sternglass的理论。有人说Sternglass的理论还只是假说,尚未得到证实。废话,如果他已经被承认,还需要在下这个科盲在此拼命鼓噪,霍金还会被称为当代爱因斯坦?科学讲究证据,没错,而当今以霍金等人为代表的主流宇宙学理论,在毫无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排除了整个有限宇宙的自转因素,请问哪位不同意在下这个观点,并愿意为霍金辩护的?

另一方面,判断某个科学理论是否正确或者超越其它理论,一个关键标准是看其能否合理解释各种物理现象。在都能解释的情况下,则看谁能提出更加简洁的解释。本人一再促请大家去读Sternglass,因为他在书中罗列了大量科学证据,无论是天文观察也好,还是物理计算,都会令各位大开眼界。他的理论综合了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及量子理论的思想,并提出了可被证伪的预测。如果你看了之后,认为证据不足,或者不成立,比不上霍金那个毫无验证的不自转宇宙,不妨那时再称其为假说、谬论。

拿主流宇宙学与Sternglass的理论相比较,两者有如下主要差异:前者无法解释大爆炸,后者可以;前者无法解释已经被观察到的宇宙结构,后者可以;前者的星系形成理论受到天文观察数据挑战,后者与天文观察数据相符;前者无法解释宇宙加速扩张,后者可以;前者假设黑能量存在,后者无需此假设;前者不知道何为黑物质,后者可以推知何为黑物质;前者需要一大批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基本粒子”来解释物理现象,后者只需一种基本粒子(正负电子);等等。

造成两者之间存在如此重大差异的关键原因是,主流宇宙学在概念上没有无限宇宙、有限宇宙之分,视“有限而无界”的宇宙为整体宇宙,即一边暗示有“外”,一边拒绝承认有“外”。宇宙自转的可能性因此被事先从概念上否定,而不是基于任何科学证据。Sternglass的理论突破,来自于假设有限宇宙内外存在着液体般弥漫空间的ether,而ether的旋转运动便构成“原始的正负电子”。有限宇宙的自转因此在概念上成为可能,剩下来的只是科学验证,看看我们今天可观察的宇宙是否符合有关一个旋转宇宙的描述,答案是“是”。

霍金不是爱因斯坦继承人的迹象之一是前者相信“上帝是在投骰子”,而后者对此观点深恶痛绝。Sternglass继承了爱因斯坦的思想,认为最根本的物理问题不是数学计算问题,而是概念问题。正因为任何科学理论离不开概念问题,本人才会在研究神学、哲学基本概念期间邂逅科学,进而开始干涉科学“内政”,一来指控霍金等人毫无证据证明宇宙不自转,一来又要求Sternglass解释何以向心力在其宇宙模型中缺席。

也正因为任何理论离不开概念问题,探讨宇宙真相也与人类思维语言必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的活动范围虽然有限,其思维范围却是无限的。宇宙大爆炸时估计没有人类在场,但人类凭借思维推理,硬是认定了the big bang,只是中间费了许多气力金钱而已。本贴第二个目的,便是希望把有关宇宙学的讨论转入到有关基本概念的讨论、把宇宙学的革命转化为基本概念的革命。这些基本概念将包括存在本质、时间空间、无限有限、部分整体等,当然最后也会提到“上帝”。这个话题只会更加微妙艰难,因为我们将用语言谈论语言,用思维分析思维。

如对此次遵义会议的总结有任何异议,我们可以再渡赤水。没有的话,就准备爬雪山过草地吧。多谢大家,散会。

八 待续
 
字多不如图多, 我喜欢看图识字! :P
 
Interesting...but are you nuts?

所谓的独到见解似是而非,好在对范曾的艺术成就影响不大。下面引用几段本人在其它场合写的片言只语,不求别的,只是埋个伏笔,世上并不是人人都象杨振宁那样认为答案“恐怕永远不会有”的。事实上,爱因斯坦的梦想已经实现,没有意思的是陈省身的数学眼力。

一 批判霍金

关于霍金(Stephen Hawking)最近在人民大会堂就宇宙学发表的演讲,请参看有关新闻。

就宇宙起源而言,霍金其实错的不能再错,称其为活着的爱因斯坦简直是侮辱后者。充其量霍金只是个一流的数学家,二流的科幻作者,三流的哲学家而已。

真正的活着的爱因斯坦也是个德国出生的美国科学家,名叫Ernest J. Sternglass,今年应该高龄八十四岁左右,是匹兹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Before the Big Bang: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Nature of Matter,已经提出了一个可以彻底、完美解释宇宙“起源”的科学理论。有兴趣者可以到amazon.com查看一下有关读者书评,就会对Sternglass的集大成理论有个大致了解。

Sternglass只是在阐述其理论时忽视了一个内在的关键因素,导致他没有意识到其理论的完美之处,以至于最后还是搬出了一个未经解释/无法解释的“上帝”来解释宇宙最初状态,构成一小败笔。

Sternglass的划时代理论与当今主流科学界的“定论”背道而驰,因此一直遭到忽视,其天才相信要等到他去世之后才会被得到承认。鹤立鸡群,孤独难免。顺便提一句,他的修正后的理论与易经的基本逻辑不谋而合。

相比之下,霍金的演讲全然是一派胡言乱语,他自己不知道,听的人也不知道,大家都以为这位“世界科学大师”在讲述世界最高深的宇宙科学,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切科学理论都离不开基本概念,要驳斥霍金的谬论,自然需从最根本的概念讲起。一旦找到、弄清最基本的概念,也就找到、弄清了基本逻辑,其它附属概念诸如时间、空间等便迎刃而解。霍金根本没有抓住基本概念,思维糊涂,难怪最后会陷入无数的肥皂泡泡之中。中国哲学家当中,北宋张载的基本概念及逻辑最为清晰,其代表作为<<正蒙>>,至今仍然可以用来纠正霍金们的蒙昧。

本人暂时没有时间及精力用中文向大家详细介绍正确的宇宙学,这里只想告诉大家,尽管霍金以为“并非一切都已解决,”事实上一切都已解决,而且与霍金想象的截然不同。举个例子,霍金在演讲结尾时提到目前科学家还不能解释为何宇宙在加速扩张。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许多科学家推断一定有个dark energy在作怪,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寻找这个“黑色能量”了。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导致整个有限宇宙加速扩张的只是整个有限宇宙本身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已,根本没有所谓的黑色能量。

科学家的使命本应该是“解释宇宙”,而不是“解释一个本身不自转的宇宙”。除了Sternglass之外,包括霍金在内的所有“世界科学大师”都在努力试图解释一个本身不自转的宇宙的属性,而实际上他们从头到尾根本没有任何性质的证据证明整个有限宇宙没有在自转。他们最多只能说宇宙自转是个不可能的概念,因为没有参照物,而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基本概念有问题。一旦弄清基本概念,知道存在的无限性,不仅整个有限宇宙的自转成为可能,而且还成为必然,就象这个宇宙内所有天文系统一样。

一方面宇宙在永恒自转,由大变小,由小变大(具体机制容本人另文介绍),另一方面霍金们在绞尽脑汁想象一个不会自转的宇宙如何起源,这就是当今主流科学界的问题所在。当今的霍金们想当然地以为整个宇宙没有在自转,就象几千年几百年前的人想当然地以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或者太阳在绕地球旋转那样。再顺便提一句,关于宇宙旋转这一观念,康德也有提及,区别只是康德想象的是一个大系统套小系统、无穷无尽的宇宙,而不是一个坐落于无限存在之中的有限宇宙。

二 宇宙中心

读者A就"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导致整个有限宇宙加速扩张的只是整个有限宇宙本身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已,根本没有所谓的黑色能量"这句话提出如下问题:

就从您这一句论断,相信很多人已经不必再看下去了。请您解答一下宇宙的“中心”在哪里?离我们几十亿光年之外的星系需要以多快的速度进行圆周运动?您理解的宇宙之外的绝对参照空间到底是什么?请不要把康德搬出来,这只是托勒密时代的想法而已。​
A先生:

多谢你的提问。问题问得好、问到点子上,是被问者的荣幸。只是宇宙学这个话题非常之大,我现在仅仅是借霍金的演讲开个题而已,三言两语,“骂”人还骂不过来,无法兼顾“完整的论述”。欢迎你随时发表意见。

针对你的问题,回答如下:

1) 宇宙中心:你如果问我“宇宙有中心吗”,作为一个哲学家,我会回答说“当然有”。你现在问我宇宙中心在哪里,作为一个非科学家,我只能说“抱歉,这本应由科学家来回答,但当今的第一流科学家都在忙着寻找不存在的黑色能量,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高谈阔论泡沫理论,如此重要的课题竟然无人研究”。

如果你从概念角度事先认定宇宙不可能有中心(因此你特地加了个引号),你当然不会投资几千几百万美元去寻找它,对不对?我今天只能从理论角度论证说整个有限宇宙必然有中心,而且可以通过观察研究不同层次/不同等级天文系统的旋转速度差异、质量差异及相互间距离等来确定其具体位置,但真正艰苦的体力活却要留给那些未来的北大、哈佛博士生去做了。

注:最近发现的超级空洞,极有可能就是旋转宇宙的中心。

2) 圆周运动:整个有限宇宙的自转角速度保持不变,宇宙扩张时随着直径增加,切线速度(tangential speed)也相应增加,离心力亦越来越强,这正是为什么天文学家在一九九八年左右“意外”观察到宇宙在加速扩张的原因。然而宇宙并不会永远扩张下去,因为一旦圆周运动达到光速,宇宙扩张便已到极限(如果宇宙直径再增加的话,圆周运动速度便会超过光速)。

接下来就是我与Sternglass的分歧所在。按照Sternglass的解释,宇宙扩张到最大限度后便会在强大离心力作用下永远保持在那个稳定状态。但从中国哲学角度出发,宇宙必然是周而复始、物极必反,因此我断定宇宙扩张到最大值后必然要收缩到最小状态,从而完成自我解释,彻底解决宇宙“最初起源” 问题,摆脱“上帝”或“神”之类的伪答案(我称之为伪答案,因为其本身并不能得到解释)。

事实上,根据Sternglass提出的宇宙模型,宇宙扩张到最大范围后不得不开始收缩,因为在除了宇宙整体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之外,还有一个至为关键、由宇宙内部无数细小旋转系统所带来的向心力。宇宙扩张到极限时,这些局部/内部向心力(内因)也达到最大值,导致从最小旋转系统开始的一连串收缩,直至整个宇宙不得不“与时并进”,开始与扩张过程同样漫长的收缩过程。宇宙的最小体积同样受到光速限制(最小宇宙为一个由两个相互在光速旋转的正负电子所组成同时本身又在自转的“原子”),届时虽然宇宙整体自转所产生的向心力达到最大值,但在由两个相互光速旋转的正负电子所带来的内部离心力作用下,整个宇宙不得不重新开始扩张过程,正是古人讲的“天行健”,“生生不息”。

3) 参照空间:爱因斯坦正是因为缺乏参照空间而拒绝了宇宙自转的想法,Sternglass之所以能够发展宇宙自转的理论,是因为他“复活”了在西方思想史上一度颇受重视的以太(ether)。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问题--存在的必然存在,不存在的必然不存在,因此天下只有一个无限的存在。套用张载论 “气”的语言,“存在”并无内外之分,我们只是假借“存在”的不同形状或存在方式而言之罢了。所谓有限的宇宙,指的是科学手段所能观察到的那一部分“存在”,宇宙之外仍然是同一“存在”,只是其存在形式不同,没有旋转而已。

三 宇宙的结构

北宋五子当中,除了张载之外,还有一个易经专家名叫邵雍。他有句话,可以说是用最为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宇宙的结构,令人惊叹中文的形容能力。这句话是: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观物外篇>> )

就有限宇宙而言,最大的系统是其本身,因此数目只有一个,少得不能再少。在宇宙内部,大天文系统套小天文系统,系统越小,相互间距离越近,数目越显繁多。

每个天文系统之所以是“系统”,并不是我们人为或主观地给某些星体贴上一个标签而已。银河之所以为银河,是因为它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星系在客观自转。由一千个左右银河构成的超级星系之所以是个超级星系,是因为这个超级星系本身同样在自转。(“一千个左右”这个数字非常关键,有空再解释。) 如此往上类推,一直推到最大的天文系统,即整个有限宇宙,也一样在自转。正是这个自转统一了宇宙内所有其它旋转体系,使得宇宙作为一个整体而客观存在,而不仅仅是人类思维中的一个集合体。这便是本人在上文中提到的宇宙自转的必然性。

一个本身在旋转的有限宇宙,其物理属性与当今第一流科学家理所当然认为的不旋转宇宙有着根本区别,正因为有这些区别的存在,使得本人在骂霍金是个三流哲学家的同时,还可以讥之为二流科幻作家。Sternglass已在其杰作(2001年第二版)中收集、罗列了大量截至2001年的最新天文研究成果,都与其理论相吻合。本人在此简单介绍一下书中没有提到的另外一个证据。

按照目前“标准” 的星体/星系形成理论,早期宇宙密度分布有轻微差异,在引力长期作用下最终形成巨大星体/星系。这里不妨让我引用霍金演讲中有关的几句话:“早期宇宙中的无规性,意味着在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这些额外密度的引力吸引使这个区域的膨胀减缓,而且最终能够使这些区域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如果这一理论成立的话,星系在形成过程中必然是由小到大,由轻至重,即宇宙越年轻,其中的星系质量就越少。不幸的是,这一推论受到最新天文研究挑战。去年年底,一批天文学家在英国的<<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Volume 364 Pages 443-454, December 2005)上报告说,他们在距离大爆炸大约八亿年左右的早期宇宙里发现了规模虽小但质量几乎与银河相当的星系,而银河的形成却需要几十亿年时间。< <科学消息>>(Science News v. 168 no. 15 (October 8 2005))称此新闻为“宇宙中的危机”,因为根据标准理论,八亿年时间完全不够形成质量如此巨大的星系。

但是根据Sternglass的宇宙模型,整个宇宙的结构早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更为漫长的“孵化”过程中就已形成。所谓孵化,即是上文提到的一对光速旋转正负电子在整体自转一周后分裂为两对旋转速度减慢的正负电子,在分裂十次之后,即最初的一对正负电子分裂成为1024对正负电子之后,其活动空间呈指数级扩张,接下来每对电子继续分裂,分裂十次之后再扩张,总共扩张27次之后发生大爆炸。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每个旋转系统,都是日后形成各级星系的“种子”。与标准理论相反,星系是由里向外甩出去时形成的。越“年轻”的星系,其规模越小,旋转速度越快,所含能量越高。上述天文发现,对标准理论而言是危机,但在 Sternglass的理论中却是必然。最“年轻”而又最重的星星,不是别的,正是那颗由一对光速相互旋转电子所组成的原子宇宙,诗人所谓的“一粒沙中包含大千世界”也。

根据标准的大爆炸理论,宇宙只有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历史。而最近的天文观察发现,我们的宇宙拥有异常复杂却整齐的超级结构,要想形成这种超级结构大约需要一千亿年时间,即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就早已存在。Sternglass的理论,不仅解释了大爆炸的起源,还解释了宇宙结构的起源--比如不同等级星系之间的空间距离递增关系、质量差异关系、每一千个左右天文系统组成一个更大天文系统等。



四 宇宙的永恒旋转
读者A评论:​
圆周运动:这种概念其实是基于牛顿力学的,在宇宙这个尺度不适用。如果适用,那么动量守恒也要适用,也就是说,回溯千亿年的时间,宇宙比现在小得多,而转速一定超级地快。没有道理说宇宙越大速度越快的,只能是越来越慢——参考一下花样滑冰选手的旋转方式。还有,“两个相互光速旋转的正负电子所带来的内部离心力”这种提法是不对的。在那个尺度,电子之间的重力几乎没用。需要把电子理解成波动,而不是两个小球。​
A先生:

自转宇宙由小变大,由大变小,正是动量守恒的结果,其机制之简单美丽,可谓体现“生命”一词的最高意义,令人叹为观止。本人最初想得跟你一样,也以为宇宙越大转速越慢,因此在理解Sternglass关于离心力增加的那部分内容时出现疑问。在向Sternglass讨教过程中,他未能满意答复我的提问,尤其是未能说服我为什么向心力在将来不会象现在的离心力那样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时。2005年2月7日,本人自己找到了答案。

你说的宇宙越小,转速越快,以及宇宙越大,转速越慢,并没有全错,也没有全对。奥妙之处在于,宇宙在任何时候都有两种转速,一外一内:宇宙最小时,其作为整体的自转速度达到最慢(这里指的是切线速度,而不是从头到尾保持不变的角速度),与此同时,其内部一对正负电子在以最快速度相互旋转。宇宙扩张过程,也是其内部旋转系统将离心力转移给宇宙整体离心力的过程。宇宙扩张至极限后,虽然其整体自转达到最快,但其内部无数的旋转系统转速却达到最慢(这就是你我最初以为的整个宇宙的慢速旋转),而正是这些局部的向心力/离心力失恒(向心力占上风)导致整个宇宙不得不开始收缩,内部无数旋转系统的向心力不断转化为宇宙整体旋转的向心力,最后重新回到最小状态。

就整个宇宙而言,内外两套离心力及向心力的总值保持不变:宇宙最小时,其整体旋转的离心力最小,向心力最大;同时其内部旋转的离心力最大,向心力最小。通过交换,等到宇宙扩张至最大时,其整体旋转的离心力最大,向心力最小;同时其内部旋转的离心力最小,向心力最大。

熟悉易经哲理的人,相信会比较容易理解上述奇妙机制: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根据Sternglass的计算,整个有限宇宙扩张到最大体积之后,内部约有7万亿个星系,半径约为2.5万亿光年(大大大于目前可见宇宙的100亿光年半径)。在我想象的画面中,届时宇宙内部最微小旋转系统一开始收缩,便如一叶知秋,整个有限宇宙的森林就要跟着凋零、飘落了,直到“来年春季”,即下一个扩张季节。假说也好,真理也好,我希望大家至少能被这一理论的美感所打动。



五 正负电子
读者E问道:​
最早是一对正负电子说法,楼主可能只是一种比喻吧?这可能并不太清楚。现在的事实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都是负电子。​
E先生:

就Sternglass本身理论而言,这一对电子的本质与“以太”(ether)相同,不同的只是前者有旋转运动,后者没有。Sternglass本人无法提供合理解释,说明这对电子的“起源”,因此他象无数人那样走上一条偷懒的道路,亦即非理性思维,用“上帝”来解释这对电子的初始状态。

本人之所以称“上帝”,或者所谓的“造物主”,为非理性思维或偷懒道路的原因是:你既然把“它”作为一个答案拿出来,请问你又是如何解释这个所谓的答案的?采用你最喜欢的提问方式,让我反问你一下:你这个上帝的本质是什么,你这个造物主又是从哪里来的?不管你如何回答,X也好,Y也好,还是Z,我总是可以继续追问下去:其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来?

本人已在前面讨论过,唯有自我解释才是真正的解释。说明这对电子来源的关键在于解释它们是如何达到相互高速旋转这一“原始”状态的,而本人通过对 Sternglass理论的分析,指出在向心力作用下,今天才扩张没多久的有限宇宙在继续扩张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后,又会进入旋转收缩状态,届时整个巨大的有限宇宙就相当于一个粒子加速器,因为只有这样巨大的加速器才能把无数星系压缩成一对相互高速旋转的电子。

一旦你明白了这对电子的“起源”,你也就明白了其所谓的“原始”状态,其实是早先另外一个漫长宇宙收缩过程的“终结”后果。

Sternglass之所以能够突破今天已经几乎宗教信仰般根深蒂固的主流科学理论框架,与其对正负电子的深刻理解有巨大关系。他对质子结构的描述,即一个正电子沿8字形路线周旋于四对正负电子之间,精彩绝伦,其真理我只能用一个self-evident来形容。由于本人物理知识实在太粗浅,说得再多就会帮Sternglass倒忙,因此在下一而再、再而三强调,董桥可以不读,但Sternglass你一定要看。看过之后,你会明白作为主观描述的“正负电子”与作为客观存在的“正负电子”两者之间的奇妙融合,你也就不用再担心比喻问题了。

顺便提一句,有人从未研究过Sternglass的理论便开口称之为“假说”,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说法。请仔细思考下面这句话的意义:如果视人类迄今为止积累的所有科学数据为珍珠,在Sternglass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完美的项链。光是把所有已知的、本来被认为是互不相干的各种基本粒子属性用逻辑的正负电子组合来解释清楚并统一起来,就已显出Sternglass理论的非凡之处。迄今为止所有能被其它“非假说”科学理论解释的物理现象,Sternglass的理论都能提出统一解释;迄今为止所有困扰其它“非假说”科学理论的物理问题,Sternglass的理论都能提供合理答案。请问,如果这是假说,那其它还有什么理论可以被称为不是假说?




六 盲人摸象
读者G的评论:​
不知道仁兄是不是在外国完成的学业,我可能出来久了和学理工的关系思维方式比较倾向于有一说一,在这边写东西务必要简单明了,而不是像中文那样宛然曲折的表达。不过你不是学理工科的你自己也说过,但当你引用理工方面的例子来阐述你哲学方面的理念时,万万不可忘记理工科的思维模式和哲学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处,这种不同可以体现在理工科看来任何的实验数据都有误差,英文我们说的error analysis. 所以没有完全绝对的事物我们可以完全绝对的证明,而我们处理这些数据时要量化的保持误差对数据的合理性,说白了也就是说怎们看实验结果全凭你看得角度。测不准原理所要阐述的就是这条。咱们中国的成语盲人摸象说的也是这个理。​
G先生:

你提到“万万不可忘记理工科的思维模式和哲学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处”,而在下千方百计想把这场讨论引去的方向恰巧是“科学思维模式离不开哲学思维模式”。测不准原理听上去象是只对实验人员讲的一句话,事实上它是一种特定哲学态度的延伸(实证哲学,positivism)。如果换一种哲学态度,科学理论就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测不准原理也可能不复存在。

爱因斯坦认为,最基本的物理问题不是数学问题,而是概念问题。一旦概念问题解决了,科学家就能找到形容客观世界的语言,而不用担心这个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否取决于实验人员的“观察”。换言之,科学家的使命应是利用人类思维语言去形容客观世界,而不是作茧自缚,得出人类无法正确形容客观世界这种结论。

1947年,24岁的Sternglass曾经应邀访问爱因斯坦,两人用德语长谈了一个下午,话题包括对哥本哈根学派的批评。Sternglass继承了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一辈子独立研究,最终提出了一套可以完美解释有限宇宙的理论。

请允许我简单总结一下这里涉及的问题:
1) 科学思维模式是否能够脱离哲学思维模式?
本人的回答是不可能,因为任何科学理论必然牵涉到基本概念问题。
2) 如果不可能,科学思维模式应该拥抱哪种哲学思维模式?
从这里开始我们便必须进入哲学思考,比较各种哲学的基本概念,看哪一套哲学更符合逻辑,更有道理。

也许可以把基本概念想象为人的眼睛,基本概念不清楚,视力也就有问题,甚至于盲了。但一旦弄清了基本概念,你不必摸象就能知道整头大象长得啥样了。

七 遵义会议

本贴第一个目的,是驳斥霍金的宇宙学,并全力宣传Sternglass的理论。有人说Sternglass的理论还只是假说,尚未得到证实。废话,如果他已经被承认,还需要在下这个科盲在此拼命鼓噪,霍金还会被称为当代爱因斯坦?科学讲究证据,没错,而当今以霍金等人为代表的主流宇宙学理论,在毫无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排除了整个有限宇宙的自转因素,请问哪位不同意在下这个观点,并愿意为霍金辩护的?

另一方面,判断某个科学理论是否正确或者超越其它理论,一个关键标准是看其能否合理解释各种物理现象。在都能解释的情况下,则看谁能提出更加简洁的解释。本人一再促请大家去读Sternglass,因为他在书中罗列了大量科学证据,无论是天文观察也好,还是物理计算,都会令各位大开眼界。他的理论综合了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及量子理论的思想,并提出了可被证伪的预测。如果你看了之后,认为证据不足,或者不成立,比不上霍金那个毫无验证的不自转宇宙,不妨那时再称其为假说、谬论。

拿主流宇宙学与Sternglass的理论相比较,两者有如下主要差异:前者无法解释大爆炸,后者可以;前者无法解释已经被观察到的宇宙结构,后者可以;前者的星系形成理论受到天文观察数据挑战,后者与天文观察数据相符;前者无法解释宇宙加速扩张,后者可以;前者假设黑能量存在,后者无需此假设;前者不知道何为黑物质,后者可以推知何为黑物质;前者需要一大批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基本粒子”来解释物理现象,后者只需一种基本粒子(正负电子);等等。

造成两者之间存在如此重大差异的关键原因是,主流宇宙学在概念上没有无限宇宙、有限宇宙之分,视“有限而无界”的宇宙为整体宇宙,即一边暗示有“外”,一边拒绝承认有“外”。宇宙自转的可能性因此被事先从概念上否定,而不是基于任何科学证据。Sternglass的理论突破,来自于假设有限宇宙内外存在着液体般弥漫空间的ether,而ether的旋转运动便构成“原始的正负电子”。有限宇宙的自转因此在概念上成为可能,剩下来的只是科学验证,看看我们今天可观察的宇宙是否符合有关一个旋转宇宙的描述,答案是“是”。

霍金不是爱因斯坦继承人的迹象之一是前者相信“上帝是在投骰子”,而后者对此观点深恶痛绝。Sternglass继承了爱因斯坦的思想,认为最根本的物理问题不是数学计算问题,而是概念问题。正因为任何科学理论离不开概念问题,本人才会在研究神学、哲学基本概念期间邂逅科学,进而开始干涉科学“内政”,一来指控霍金等人毫无证据证明宇宙不自转,一来又要求Sternglass解释何以向心力在其宇宙模型中缺席。

也正因为任何理论离不开概念问题,探讨宇宙真相也与人类思维语言必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的活动范围虽然有限,其思维范围却是无限的。宇宙大爆炸时估计没有人类在场,但人类凭借思维推理,硬是认定了the big bang,只是中间费了许多气力金钱而已。本贴第二个目的,便是希望把有关宇宙学的讨论转入到有关基本概念的讨论、把宇宙学的革命转化为基本概念的革命。这些基本概念将包括存在本质、时间空间、无限有限、部分整体等,当然最后也会提到“上帝”。这个话题只会更加微妙艰难,因为我们将用语言谈论语言,用思维分析思维。

如对此次遵义会议的总结有任何异议,我们可以再渡赤水。没有的话,就准备爬雪山过草地吧。多谢大家,散会。

八 待续
 
soaring; 说:
所谓的独到见解似是而非,好在对范曾的艺术成就影响不大。下面引用几段本人在其它场合写的片言只语,不求别的,只是埋个伏笔,世上并不是人人都象杨振宁那样认为答案“恐怕永远不会有”的。事实上,爱因斯坦的梦想已经实现,没有意思的是陈省身的数学眼力。

一 批判霍金

关于霍金(Stephen Hawking)最近在人民大会堂就宇宙学发表的演讲,请参看有关新闻。

就宇宙起源而言,霍金其实错的不能再错,称其为活着的爱因斯坦简直是侮辱后者。充其量霍金只是个一流的数学家,二流的科幻作者,三流的哲学家而已。

真正的活着的爱因斯坦也是个德国出生的美国科学家,名叫Ernest J. Sternglass,今年应该高龄八十四岁左右,是匹兹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Before the Big Bang: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Nature of Matter,已经提出了一个可以彻底、完美解释宇宙“起源”的科学理论。有兴趣者可以到amazon.com查看一下有关读者书评,就会对Sternglass的集大成理论有个大致了解。

Sternglass只是在阐述其理论时忽视了一个内在的关键因素,导致他没有意识到其理论的完美之处,以至于最后还是搬出了一个未经解释/无法解释的“上帝”来解释宇宙最初状态,构成一小败笔。

Sternglass的划时代理论与当今主流科学界的“定论”背道而驰,因此一直遭到忽视,其天才相信要等到他去世之后才会被得到承认。鹤立鸡群,孤独难免。顺便提一句,他的修正后的理论与易经的基本逻辑不谋而合。

相比之下,霍金的演讲全然是一派胡言乱语,他自己不知道,听的人也不知道,大家都以为这位“世界科学大师”在讲述世界最高深的宇宙科学,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切科学理论都离不开基本概念,要驳斥霍金的谬论,自然需从最根本的概念讲起。一旦找到、弄清最基本的概念,也就找到、弄清了基本逻辑,其它附属概念诸如时间、空间等便迎刃而解。霍金根本没有抓住基本概念,思维糊涂,难怪最后会陷入无数的肥皂泡泡之中。中国哲学家当中,北宋张载的基本概念及逻辑最为清晰,其代表作为<<正蒙>>,至今仍然可以用来纠正霍金们的蒙昧。

本人暂时没有时间及精力用中文向大家详细介绍正确的宇宙学,这里只想告诉大家,尽管霍金以为“并非一切都已解决,”事实上一切都已解决,而且与霍金想象的截然不同。举个例子,霍金在演讲结尾时提到目前科学家还不能解释为何宇宙在加速扩张。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许多科学家推断一定有个dark energy在作怪,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寻找这个“黑色能量”了。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导致整个有限宇宙加速扩张的只是整个有限宇宙本身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已,根本没有所谓的黑色能量。

科学家的使命本应该是“解释宇宙”,而不是“解释一个本身不自转的宇宙”。除了Sternglass之外,包括霍金在内的所有“世界科学大师”都在努力试图解释一个本身不自转的宇宙的属性,而实际上他们从头到尾根本没有任何性质的证据证明整个有限宇宙没有在自转。他们最多只能说宇宙自转是个不可能的概念,因为没有参照物,而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基本概念有问题。一旦弄清基本概念,知道存在的无限性,不仅整个有限宇宙的自转成为可能,而且还成为必然,就象这个宇宙内所有天文系统一样。

一方面宇宙在永恒自转,由大变小,由小变大(具体机制容本人另文介绍),另一方面霍金们在绞尽脑汁想象一个不会自转的宇宙如何起源,这就是当今主流科学界的问题所在。当今的霍金们想当然地以为整个宇宙没有在自转,就象几千年几百年前的人想当然地以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或者太阳在绕地球旋转那样。再顺便提一句,关于宇宙旋转这一观念,康德也有提及,区别只是康德想象的是一个大系统套小系统、无穷无尽的宇宙,而不是一个坐落于无限存在之中的有限宇宙。

二 宇宙中心

读者A就"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导致整个有限宇宙加速扩张的只是整个有限宇宙本身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已,根本没有所谓的黑色能量"这句话提出如下问题:

就从您这一句论断,相信很多人已经不必再看下去了。请您解答一下宇宙的“中心”在哪里?离我们几十亿光年之外的星系需要以多快的速度进行圆周运动?您理解的宇宙之外的绝对参照空间到底是什么?请不要把康德搬出来,这只是托勒密时代的想法而已。​
A先生:

多谢你的提问。问题问得好、问到点子上,是被问者的荣幸。只是宇宙学这个话题非常之大,我现在仅仅是借霍金的演讲开个题而已,三言两语,“骂”人还骂不过来,无法兼顾“完整的论述”。欢迎你随时发表意见。

针对你的问题,回答如下:

1) 宇宙中心:你如果问我“宇宙有中心吗”,作为一个哲学家,我会回答说“当然有”。你现在问我宇宙中心在哪里,作为一个非科学家,我只能说“抱歉,这本应由科学家来回答,但当今的第一流科学家都在忙着寻找不存在的黑色能量,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高谈阔论泡沫理论,如此重要的课题竟然无人研究”。

如果你从概念角度事先认定宇宙不可能有中心(因此你特地加了个引号),你当然不会投资几千几百万美元去寻找它,对不对?我今天只能从理论角度论证说整个有限宇宙必然有中心,而且可以通过观察研究不同层次/不同等级天文系统的旋转速度差异、质量差异及相互间距离等来确定其具体位置,但真正艰苦的体力活却要留给那些未来的北大、哈佛博士生去做了。

注:最近发现的超级空洞,极有可能就是旋转宇宙的中心。

2) 圆周运动:整个有限宇宙的自转角速度保持不变,宇宙扩张时随着直径增加,切线速度(tangential speed)也相应增加,离心力亦越来越强,这正是为什么天文学家在一九九八年左右“意外”观察到宇宙在加速扩张的原因。然而宇宙并不会永远扩张下去,因为一旦圆周运动达到光速,宇宙扩张便已到极限(如果宇宙直径再增加的话,圆周运动速度便会超过光速)。

接下来就是我与Sternglass的分歧所在。按照Sternglass的解释,宇宙扩张到最大限度后便会在强大离心力作用下永远保持在那个稳定状态。但从中国哲学角度出发,宇宙必然是周而复始、物极必反,因此我断定宇宙扩张到最大值后必然要收缩到最小状态,从而完成自我解释,彻底解决宇宙“最初起源” 问题,摆脱“上帝”或“神”之类的伪答案(我称之为伪答案,因为其本身并不能得到解释)。

事实上,根据Sternglass提出的宇宙模型,宇宙扩张到最大范围后不得不开始收缩,因为在除了宇宙整体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之外,还有一个至为关键、由宇宙内部无数细小旋转系统所带来的向心力。宇宙扩张到极限时,这些局部/内部向心力(内因)也达到最大值,导致从最小旋转系统开始的一连串收缩,直至整个宇宙不得不“与时并进”,开始与扩张过程同样漫长的收缩过程。宇宙的最小体积同样受到光速限制(最小宇宙为一个由两个相互在光速旋转的正负电子所组成同时本身又在自转的“原子”),届时虽然宇宙整体自转所产生的向心力达到最大值,但在由两个相互光速旋转的正负电子所带来的内部离心力作用下,整个宇宙不得不重新开始扩张过程,正是古人讲的“天行健”,“生生不息”。

3) 参照空间:爱因斯坦正是因为缺乏参照空间而拒绝了宇宙自转的想法,Sternglass之所以能够发展宇宙自转的理论,是因为他“复活”了在西方思想史上一度颇受重视的以太(ether)。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问题--存在的必然存在,不存在的必然不存在,因此天下只有一个无限的存在。套用张载论 “气”的语言,“存在”并无内外之分,我们只是假借“存在”的不同形状或存在方式而言之罢了。所谓有限的宇宙,指的是科学手段所能观察到的那一部分“存在”,宇宙之外仍然是同一“存在”,只是其存在形式不同,没有旋转而已。

三 宇宙的结构

北宋五子当中,除了张载之外,还有一个易经专家名叫邵雍。他有句话,可以说是用最为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宇宙的结构,令人惊叹中文的形容能力。这句话是: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观物外篇>> )

就有限宇宙而言,最大的系统是其本身,因此数目只有一个,少得不能再少。在宇宙内部,大天文系统套小天文系统,系统越小,相互间距离越近,数目越显繁多。

每个天文系统之所以是“系统”,并不是我们人为或主观地给某些星体贴上一个标签而已。银河之所以为银河,是因为它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星系在客观自转。由一千个左右银河构成的超级星系之所以是个超级星系,是因为这个超级星系本身同样在自转。(“一千个左右”这个数字非常关键,有空再解释。) 如此往上类推,一直推到最大的天文系统,即整个有限宇宙,也一样在自转。正是这个自转统一了宇宙内所有其它旋转体系,使得宇宙作为一个整体而客观存在,而不仅仅是人类思维中的一个集合体。这便是本人在上文中提到的宇宙自转的必然性。

一个本身在旋转的有限宇宙,其物理属性与当今第一流科学家理所当然认为的不旋转宇宙有着根本区别,正因为有这些区别的存在,使得本人在骂霍金是个三流哲学家的同时,还可以讥之为二流科幻作家。Sternglass已在其杰作(2001年第二版)中收集、罗列了大量截至2001年的最新天文研究成果,都与其理论相吻合。本人在此简单介绍一下书中没有提到的另外一个证据。

按照目前“标准” 的星体/星系形成理论,早期宇宙密度分布有轻微差异,在引力长期作用下最终形成巨大星体/星系。这里不妨让我引用霍金演讲中有关的几句话:“早期宇宙中的无规性,意味着在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这些额外密度的引力吸引使这个区域的膨胀减缓,而且最终能够使这些区域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如果这一理论成立的话,星系在形成过程中必然是由小到大,由轻至重,即宇宙越年轻,其中的星系质量就越少。不幸的是,这一推论受到最新天文研究挑战。去年年底,一批天文学家在英国的<<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Volume 364 Pages 443-454, December 2005)上报告说,他们在距离大爆炸大约八亿年左右的早期宇宙里发现了规模虽小但质量几乎与银河相当的星系,而银河的形成却需要几十亿年时间。< <科学消息>>(Science News v. 168 no. 15 (October 8 2005))称此新闻为“宇宙中的危机”,因为根据标准理论,八亿年时间完全不够形成质量如此巨大的星系。

但是根据Sternglass的宇宙模型,整个宇宙的结构早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更为漫长的“孵化”过程中就已形成。所谓孵化,即是上文提到的一对光速旋转正负电子在整体自转一周后分裂为两对旋转速度减慢的正负电子,在分裂十次之后,即最初的一对正负电子分裂成为1024对正负电子之后,其活动空间呈指数级扩张,接下来每对电子继续分裂,分裂十次之后再扩张,总共扩张27次之后发生大爆炸。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每个旋转系统,都是日后形成各级星系的“种子”。与标准理论相反,星系是由里向外甩出去时形成的。越“年轻”的星系,其规模越小,旋转速度越快,所含能量越高。上述天文发现,对标准理论而言是危机,但在 Sternglass的理论中却是必然。最“年轻”而又最重的星星,不是别的,正是那颗由一对光速相互旋转电子所组成的原子宇宙,诗人所谓的“一粒沙中包含大千世界”也。

根据标准的大爆炸理论,宇宙只有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历史。而最近的天文观察发现,我们的宇宙拥有异常复杂却整齐的超级结构,要想形成这种超级结构大约需要一千亿年时间,即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就早已存在。Sternglass的理论,不仅解释了大爆炸的起源,还解释了宇宙结构的起源--比如不同等级星系之间的空间距离递增关系、质量差异关系、每一千个左右天文系统组成一个更大天文系统等。



四 宇宙的永恒旋转
读者A评论:​
圆周运动:这种概念其实是基于牛顿力学的,在宇宙这个尺度不适用。如果适用,那么动量守恒也要适用,也就是说,回溯千亿年的时间,宇宙比现在小得多,而转速一定超级地快。没有道理说宇宙越大速度越快的,只能是越来越慢——参考一下花样滑冰选手的旋转方式。还有,“两个相互光速旋转的正负电子所带来的内部离心力”这种提法是不对的。在那个尺度,电子之间的重力几乎没用。需要把电子理解成波动,而不是两个小球。​
A先生:

自转宇宙由小变大,由大变小,正是动量守恒的结果,其机制之简单美丽,可谓体现“生命”一词的最高意义,令人叹为观止。本人最初想得跟你一样,也以为宇宙越大转速越慢,因此在理解Sternglass关于离心力增加的那部分内容时出现疑问。在向Sternglass讨教过程中,他未能满意答复我的提问,尤其是未能说服我为什么向心力在将来不会象现在的离心力那样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时。2005年2月7日,本人自己找到了答案。

你说的宇宙越小,转速越快,以及宇宙越大,转速越慢,并没有全错,也没有全对。奥妙之处在于,宇宙在任何时候都有两种转速,一外一内:宇宙最小时,其作为整体的自转速度达到最慢(这里指的是切线速度,而不是从头到尾保持不变的角速度),与此同时,其内部一对正负电子在以最快速度相互旋转。宇宙扩张过程,也是其内部旋转系统将离心力转移给宇宙整体离心力的过程。宇宙扩张至极限后,虽然其整体自转达到最快,但其内部无数的旋转系统转速却达到最慢(这就是你我最初以为的整个宇宙的慢速旋转),而正是这些局部的向心力/离心力失恒(向心力占上风)导致整个宇宙不得不开始收缩,内部无数旋转系统的向心力不断转化为宇宙整体旋转的向心力,最后重新回到最小状态。

就整个宇宙而言,内外两套离心力及向心力的总值保持不变:宇宙最小时,其整体旋转的离心力最小,向心力最大;同时其内部旋转的离心力最大,向心力最小。通过交换,等到宇宙扩张至最大时,其整体旋转的离心力最大,向心力最小;同时其内部旋转的离心力最小,向心力最大。

熟悉易经哲理的人,相信会比较容易理解上述奇妙机制: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根据Sternglass的计算,整个有限宇宙扩张到最大体积之后,内部约有7万亿个星系,半径约为2.5万亿光年(大大大于目前可见宇宙的100亿光年半径)。在我想象的画面中,届时宇宙内部最微小旋转系统一开始收缩,便如一叶知秋,整个有限宇宙的森林就要跟着凋零、飘落了,直到“来年春季”,即下一个扩张季节。假说也好,真理也好,我希望大家至少能被这一理论的美感所打动。



五 正负电子
读者E问道:​
最早是一对正负电子说法,楼主可能只是一种比喻吧?这可能并不太清楚。现在的事实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都是负电子。​
E先生:

就Sternglass本身理论而言,这一对电子的本质与“以太”(ether)相同,不同的只是前者有旋转运动,后者没有。Sternglass本人无法提供合理解释,说明这对电子的“起源”,因此他象无数人那样走上一条偷懒的道路,亦即非理性思维,用“上帝”来解释这对电子的初始状态。

本人之所以称“上帝”,或者所谓的“造物主”,为非理性思维或偷懒道路的原因是:你既然把“它”作为一个答案拿出来,请问你又是如何解释这个所谓的答案的?采用你最喜欢的提问方式,让我反问你一下:你这个上帝的本质是什么,你这个造物主又是从哪里来的?不管你如何回答,X也好,Y也好,还是Z,我总是可以继续追问下去:其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来?

本人已在前面讨论过,唯有自我解释才是真正的解释。说明这对电子来源的关键在于解释它们是如何达到相互高速旋转这一“原始”状态的,而本人通过对 Sternglass理论的分析,指出在向心力作用下,今天才扩张没多久的有限宇宙在继续扩张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后,又会进入旋转收缩状态,届时整个巨大的有限宇宙就相当于一个粒子加速器,因为只有这样巨大的加速器才能把无数星系压缩成一对相互高速旋转的电子。

一旦你明白了这对电子的“起源”,你也就明白了其所谓的“原始”状态,其实是早先另外一个漫长宇宙收缩过程的“终结”后果。

Sternglass之所以能够突破今天已经几乎宗教信仰般根深蒂固的主流科学理论框架,与其对正负电子的深刻理解有巨大关系。他对质子结构的描述,即一个正电子沿8字形路线周旋于四对正负电子之间,精彩绝伦,其真理我只能用一个self-evident来形容。由于本人物理知识实在太粗浅,说得再多就会帮Sternglass倒忙,因此在下一而再、再而三强调,董桥可以不读,但Sternglass你一定要看。看过之后,你会明白作为主观描述的“正负电子”与作为客观存在的“正负电子”两者之间的奇妙融合,你也就不用再担心比喻问题了。

顺便提一句,有人从未研究过Sternglass的理论便开口称之为“假说”,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说法。请仔细思考下面这句话的意义:如果视人类迄今为止积累的所有科学数据为珍珠,在Sternglass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完美的项链。光是把所有已知的、本来被认为是互不相干的各种基本粒子属性用逻辑的正负电子组合来解释清楚并统一起来,就已显出Sternglass理论的非凡之处。迄今为止所有能被其它“非假说”科学理论解释的物理现象,Sternglass的理论都能提出统一解释;迄今为止所有困扰其它“非假说”科学理论的物理问题,Sternglass的理论都能提供合理答案。请问,如果这是假说,那其它还有什么理论可以被称为不是假说?




六 盲人摸象
读者G的评论:​
不知道仁兄是不是在外国完成的学业,我可能出来久了和学理工的关系思维方式比较倾向于有一说一,在这边写东西务必要简单明了,而不是像中文那样宛然曲折的表达。不过你不是学理工科的你自己也说过,但当你引用理工方面的例子来阐述你哲学方面的理念时,万万不可忘记理工科的思维模式和哲学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处,这种不同可以体现在理工科看来任何的实验数据都有误差,英文我们说的error analysis. 所以没有完全绝对的事物我们可以完全绝对的证明,而我们处理这些数据时要量化的保持误差对数据的合理性,说白了也就是说怎们看实验结果全凭你看得角度。测不准原理所要阐述的就是这条。咱们中国的成语盲人摸象说的也是这个理。​
G先生:

你提到“万万不可忘记理工科的思维模式和哲学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处”,而在下千方百计想把这场讨论引去的方向恰巧是“科学思维模式离不开哲学思维模式”。测不准原理听上去象是只对实验人员讲的一句话,事实上它是一种特定哲学态度的延伸(实证哲学,positivism)。如果换一种哲学态度,科学理论就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测不准原理也可能不复存在。

爱因斯坦认为,最基本的物理问题不是数学问题,而是概念问题。一旦概念问题解决了,科学家就能找到形容客观世界的语言,而不用担心这个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否取决于实验人员的“观察”。换言之,科学家的使命应是利用人类思维语言去形容客观世界,而不是作茧自缚,得出人类无法正确形容客观世界这种结论。

1947年,24岁的Sternglass曾经应邀访问爱因斯坦,两人用德语长谈了一个下午,话题包括对哥本哈根学派的批评。Sternglass继承了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一辈子独立研究,最终提出了一套可以完美解释有限宇宙的理论。

请允许我简单总结一下这里涉及的问题:
1) 科学思维模式是否能够脱离哲学思维模式?
本人的回答是不可能,因为任何科学理论必然牵涉到基本概念问题。
2) 如果不可能,科学思维模式应该拥抱哪种哲学思维模式?
从这里开始我们便必须进入哲学思考,比较各种哲学的基本概念,看哪一套哲学更符合逻辑,更有道理。

也许可以把基本概念想象为人的眼睛,基本概念不清楚,视力也就有问题,甚至于盲了。但一旦弄清了基本概念,你不必摸象就能知道整头大象长得啥样了。

七 遵义会议

本贴第一个目的,是驳斥霍金的宇宙学,并全力宣传Sternglass的理论。有人说Sternglass的理论还只是假说,尚未得到证实。废话,如果他已经被承认,还需要在下这个科盲在此拼命鼓噪,霍金还会被称为当代爱因斯坦?科学讲究证据,没错,而当今以霍金等人为代表的主流宇宙学理论,在毫无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排除了整个有限宇宙的自转因素,请问哪位不同意在下这个观点,并愿意为霍金辩护的?

另一方面,判断某个科学理论是否正确或者超越其它理论,一个关键标准是看其能否合理解释各种物理现象。在都能解释的情况下,则看谁能提出更加简洁的解释。本人一再促请大家去读Sternglass,因为他在书中罗列了大量科学证据,无论是天文观察也好,还是物理计算,都会令各位大开眼界。他的理论综合了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及量子理论的思想,并提出了可被证伪的预测。如果你看了之后,认为证据不足,或者不成立,比不上霍金那个毫无验证的不自转宇宙,不妨那时再称其为假说、谬论。

拿主流宇宙学与Sternglass的理论相比较,两者有如下主要差异:前者无法解释大爆炸,后者可以;前者无法解释已经被观察到的宇宙结构,后者可以;前者的星系形成理论受到天文观察数据挑战,后者与天文观察数据相符;前者无法解释宇宙加速扩张,后者可以;前者假设黑能量存在,后者无需此假设;前者不知道何为黑物质,后者可以推知何为黑物质;前者需要一大批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基本粒子”来解释物理现象,后者只需一种基本粒子(正负电子);等等。

造成两者之间存在如此重大差异的关键原因是,主流宇宙学在概念上没有无限宇宙、有限宇宙之分,视“有限而无界”的宇宙为整体宇宙,即一边暗示有“外”,一边拒绝承认有“外”。宇宙自转的可能性因此被事先从概念上否定,而不是基于任何科学证据。Sternglass的理论突破,来自于假设有限宇宙内外存在着液体般弥漫空间的ether,而ether的旋转运动便构成“原始的正负电子”。有限宇宙的自转因此在概念上成为可能,剩下来的只是科学验证,看看我们今天可观察的宇宙是否符合有关一个旋转宇宙的描述,答案是“是”。

霍金不是爱因斯坦继承人的迹象之一是前者相信“上帝是在投骰子”,而后者对此观点深恶痛绝。Sternglass继承了爱因斯坦的思想,认为最根本的物理问题不是数学计算问题,而是概念问题。正因为任何科学理论离不开概念问题,本人才会在研究神学、哲学基本概念期间邂逅科学,进而开始干涉科学“内政”,一来指控霍金等人毫无证据证明宇宙不自转,一来又要求Sternglass解释何以向心力在其宇宙模型中缺席。

也正因为任何理论离不开概念问题,探讨宇宙真相也与人类思维语言必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的活动范围虽然有限,其思维范围却是无限的。宇宙大爆炸时估计没有人类在场,但人类凭借思维推理,硬是认定了the big bang,只是中间费了许多气力金钱而已。本贴第二个目的,便是希望把有关宇宙学的讨论转入到有关基本概念的讨论、把宇宙学的革命转化为基本概念的革命。这些基本概念将包括存在本质、时间空间、无限有限、部分整体等,当然最后也会提到“上帝”。这个话题只会更加微妙艰难,因为我们将用语言谈论语言,用思维分析思维。

如对此次遵义会议的总结有任何异议,我们可以再渡赤水。没有的话,就准备爬雪山过草地吧。多谢大家,散会。

八 待续[/quote
wow ~~
 
我永远无法把艺术和艺术家的为人分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