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小说(微型小说)的认识

笑言

早期用户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02-01-16
消息
5,925
荣誉分数
18,522
声望点数
1,393
关于小小说(微型小说)的认识
徐社文

(1996年自考答辩论文)​
  单就数量而言,小小说目前的年发表量是其它文学样式所难以企及的,小小说繁荣的现象也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致力于此项事业的热心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如成立全国或区域性的小小说学会,召开小小说作品研讨会,创办小小说刊物等等,努力促进小小说的全面繁荣,力争在当代文坛上取得一席之地。正如任何事物都有赞成和反对的意见一样,面对小小说现象有人誉之为前途无量,“微型小说将走向辉煌”(江曾培),有人贬之为“立不起来的小说”(李万青),四川自贡市文联创办的《微型文学报》95年发了两期“小小说的省悟与反思大讨论”稿件,情况都是如此,誉贬共存,针锋相对。笔者作为小小说的创作者,对小小说的实践比较关注,对若干的小小说现象作了一点点思考,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点肤浅的论述。
  一、小小说的出现。纵观文学史,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出现都有它迫切的现实原因,有和其它文学式样相比较获得较优越的发展空间,现在小小说也如此。我以为小小说自八十年代兴起,直到现在呈现比较繁荣的景观,主要原因是:
  1、报刊业的繁荣为小小说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报刊业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国有正式出版的报纸2000多种,期刊8000多种,两项合计万余种,这还不包括各种行业部门的内部报刊。为了活跃版面,吸引读者,许多报刊都辟有副刊,由于受版面的限制(创办之始许多报纸都是4开4版的,加之广告之类),发表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已不可能,而千字左右甚至更短一点的小小说则受到了欢迎,于是小小说(尽管当初各种报刊对它的称谓多种多样)大量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由于报刊的积极提倡,小小说刺激了广大读者,刺激了广大作者,于是得到的回报是小小说的日益繁荣。因此可以这样说进入八十年代中国报刊业的繁荣是中国小小说繁荣的一个导因。
  2、文学后起之秀缺乏厚重的生活感受从而把目光瞄向小小说的创作。文学是一种神圣而有魅力的事业,古往今来对文学的追求,都是一种社会历史的自觉选择。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惟一源泉,作家(或文学爱好者)只有充分感受了生活,并经过自己情感、理智的酝酿,才能外化成各种文学作品形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1)、社会生活固有的文学性在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是不平衡的。所谓社会生活的文学性就是社会生活的矛盾性,平淡的生活、毫无情节的生活、难以给人兴趣的生活是不能构成文学的,充满多样矛盾的社会生活是与某种特殊的历史阶段结合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阶段也是出大作品、大作家的时代。比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知青文学等都说明了这一点。(2)、作家写出作品的厚、薄除了与他本人天赋才思有关外,重要的在于社会生活在他心灵中积淀的厚、薄。一个作家如果不能亲身经历一段充满矛盾、丰富复杂的生活,那他是完全不能写出具有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的作品。那么进入八十年代后涌现出的大量文学的后起之秀正缺乏上面所说两种条件,这就在客观上为小小说的创作准备了一支队伍。写一篇小小说,公正地说它所需要的生活比写一个短篇、一个中篇或一个长篇要少得多,许多虽不具备丰富生活经验的作者,但却能写好小小说。另一方面从小小说本身来讲,它的确是培训作家的好学校,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有不少也是自觉地以小小说为起点向更高层次迈进的。
  3、现代生活快节奏和大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使读者在阅读选择上偏爱于短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占了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应加快了,时间更加宝贵了,八小时的工作之余更多人在干第二职业、第三职业,为物质生活的富足出力流汗,因此除极少数专业工作者外很少有人花很多的时间去阅读长篇巨制。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大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远不是过去仅靠电影院和读小说来获得精神安慰、身心愉悦的时代,电视、舞厅、娱乐城等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了更多的可供娱乐的方式或场所,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大大“掠夺”了人们阅读时间,现在优秀的长篇文学作品很快就会搬上荧屏,以至人们更没有兴趣花去很长的时间去阅读那些并不怎么优秀的长篇巨制了,而小小说,《北京晚报》副刊一直叫“一分钟小说”,短小精悍,人们在几分钟之内就能阅读完一篇,首先在心理上赢得了阅读,如果再是一篇不错的小小说,能给人欢愉,给人享受,给人沉思,有嚼头,那么又在“味口”上迎合了读者,这样看来小小说的美学特点符合了现代社会中读者生活审美追求。
  4、文学的发展出现了媚俗现象,而小小说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些作家对生活的感悟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商业色彩加重,要么故作深沉、高雅,作品给人一种不切实际的虚假的感觉,要么炒庸俗,在愚昧、落后、粗野上做足文章,更有一些把生活排拆在次,热衷于形式上创新,什么“派”、什么“时代”风涌而起,不顾文学的客观实际,妄图与经济生活机制相合拍,结果却适得其反,使相当一部分读者远离文学。而这时小小说的出现则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惊喜,不但因为他短小,更重要的是他贴近现实,取材于现实,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反映现实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博得了更多的普通人的首肯。这样小小说面对着他的三个“哥哥”,自称“老四”,文学便接受了。
  二、小小说的定义。按理小小说发展至今不应提这样的话题,但从小小说发展的现状,我认为目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不规范,应当予以统一。
  1、关于小小说的称谓。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短中短小说、千字小说,台历小说,袖珍小说、瞬间小说等等都是小小说的称谓,小小说出现之初,称谓更加复杂些,都是各家报刊编辑自取的,后来小小说理论的介入,逐步走向规范,目前北以郑州《小小说选刊》、南以南昌《微型小说选刊》为两面旗帜,小小说的称谓逐渐趋于规范统一。微型小说和小小说这两个称谓相比较,我认为还是用小小说这个称谓比较好,一是目前绝大多数报刊都采用了这一名称,二是这个名称比较简洁明了,三是“小”和“微型”这两个修饰语,“小”则更能从形式和内容覆盖小小说的特点,而“微型”可能更侧重于形式的概括。规范小小说的称谓一是有利于小小说理论的发展;二是可以促进小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的成熟;三是有利于中国小小说走向世界。
  2、关于小小说的篇幅。目前从二、三千字到几百字、几十个字的小小说都有。我们说本来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不应有字数的限制,或长、或短完全由作品本身所决定,但现在既然把小小说与长、中、短篇小说区分开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小说样式,那么就不能有过多的随意性,否则失去了意义。小小说篇幅过长,则与短篇小说无异,小小说过短,则无法表现小说的特点。需要特别指出的不是说小小说写得越短越好,小小说作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表达空间是不能伸展“拳脚”的。我认为小小说的篇幅以千字为宜,这个标准是小小说实践的结果,是被证明的既保持小说的特质又富有小小说的魅力的最佳表达篇幅。本来对小小说的字数多少不应作为界定小小说的主要依据,所以要规范它,是因为它与小小说的本质特征紧密联系着,制约着小小说如何展现小说的三要素,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品格。
  3、关于小小说的实体。有人说小小说的发展目前是个模糊期,还是不要分清的好,也有人说小小说是个特区,允许多种试验,但我们不应忽视小小说也是小说,这一点毫无疑问。现在却有许多短散文、笑话、小故事、讽刺小品等混杂其中,既影响了小小说的声誉,让人瞧出平庸来,又给许多文学青年以错觉,以为小小说太简单了,人人都可为之。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小小说作家更应努力写出精品,另一面报刊编辑们要按小说的特点来筛选每一篇小小说。
  综上所述,我以为小小说应当是:
  运用一切小说技巧,以精短的篇幅,表现出典型的意义。
  三、小说三要素在小小说中的表现。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但小小说由于篇幅的特点,与其它三类小说相比,它不可能充分地、多方面地描绘人们活动的环境,也不可能描绘一连串的生动、丰富的情节,在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多样性上也受笔墨所限。所以小说的三要素在小小说的创作实践中有着独特的运用。
  1、人物的主观性。作家蒋子龙曾经说过:“微型小说极为重视主观性,观念胜于描写。”所谓观念即文章的立意、主题。从一些小小说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知道,小小说的创作,大多是由立意入手,即首先有了一个好的立意,从而引发灵感,产生创作冲动,进入创作过程。文学创作最忌讳“主题先行”,而小小说创作却大都是立意(主题)先行,这的确是个奇特的现象,或许是小小说由于精短的篇幅重于思想提炼,或许是小小说的创作首先需要一把尺子对丰富的生活进行最有效的剪裁。小小说作家一旦有了宝贵的立意,他便一定要赋予一个切合的载体,这就是小小说的人物。如果说长、中、短篇小说写人,是通过刻划人物的成长过程,来展示性格特征,塑造其典型形象,那么小小说写人则一开始便是在其性格特征的支配下去完成他的行动,人物身上洋溢着作家浓烈的主观色彩。如凌鼎年小小说《剃头阿六》中,阿六出场的第一句对话:“砸我担!”,就已活画出一种“炸弹崩于前面色不变”的性格。小小说人物的主观性还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凸现最有典型意义的,最能表现人物命运的,最能满足读者审美要求的。
  2、情节的包蕴性。小小说要想在极短篇幅中抓住读者,非得有点神力不可,这种神力主要靠情节。然而有限的篇幅又不允许写出庞杂的情节,这就要求小小说在单一情节中丰富表现功能。小小说是瞬间的艺术,小小说的情节应当是一滴闪烁着太阳光辉的露珠,一片察知秋天气息的落叶。小小说又是留白的艺术,小小说惟其小更应留下更多的想象、回味的天地,以弥补小小说篇幅的制约,小小说本身不过是为读者创造一个想象、回味的氛围。如何使单一的情节具有无限的包蕴性呢?综观当代小小说作家的创作大致有这样几种途径,一是情节本身的新、奇、特,二是对单一的情节进行有意识的重复或对比,三是设计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四是让单一的情节关涉更多的时间、空间、人物。
  3、环境的宽容性。绝大多数小小说中对环境是淡化的,也是允许的。但不意味着小小说没有环境描写,小小说的环境主要是通过扼要的介绍或者情节来表现,许多情况下环境都是隐含的,中、长篇小说努力在人物身上打上区域性印记,而小小说则常常让人物成为我们当中的某一个。如修祥明小小说《小站歌声》中“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我们可以看出作品对环境的直接描写仅仅是开头的这一句话,非常简洁地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然这个也不是具体的,因为具体不具体并不重要。我们通过下面的情节可以确认这是一个发生距离我们时间不远的故事。作家之所以选择子夜时分的山村小站作为故事发生的环境,除了铺衍情节外,更重要的是小站赋予师生生离死别的意味,于是环境也成了情节,环境兼有了双重使命。
  对于小小说来说,这三要素在同一篇作品中并不都成为表现的重点,更多的时候是突出其一,对此我们不能作教条、机械的认识。
  四、小小说的现状。对于目前的小小说有人叫好,有人说糟,客观公正地评价有利于小小说的发展。首先,小小说已经形成一定的作家群,在有些地区如江苏还是很有实力的,不少小小说作家都出了小小说作品专集,有些小小说作家在创作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如孙方友题材的奇趣,许行的语言老道等。但小小说作家中叫得响的不多,除了圈子里外,很少有像有些不喜欢小说而知道王蒙是小说家的情况。倒是有些小小说作家盲目地滋生了许多自满和骄傲。其次,小小说的作品在数量上绝对地多了,但精品不足。现在全国每年要发小小说几万篇,就是像《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精选出的作品也不都是篇篇精品,94年几十家报刊联合搞了一个“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结果出现了一等奖空缺的情况。现在小小说创作已开始出现模式化的倾向,许多作家都在重复自己。再次,小小说的扶持开始有了介入,但是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小小说创作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面对这样一个小小说现状我个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小小说由于影响力有限,所以作家难以叫响;小小说需求量太多,所以合格产品多,而精品少;小小说是大众的文学,所以写大众、大众写,只有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技巧和规律。对于小小说我想也不必有很高的希望值,一定要与什么相抗衡。它只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文学样式,现在大家都喜欢它,这已经足够了。
http://blog.china.com.cn/sp1/hexiezhuangyuan/14232586051.shtm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