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为什么在西藏--“预设立场”背后的殖民主义意识[ZT]

一起走过

CFC用户
VIP
注册
2007-10-12
消息
258
荣誉分数
614
声望点数
203
“香格里拉”为什么在西藏
--“预设立场”背后的殖民主义意识
丝边​

  当全球媒体聚焦西藏、又因部分不实报道而遭到指责的时候,“预设立场”一词便开始频繁出现。尽管无人去问、也无人有暇去研究这“预设”由何而来,一部曾经在西方红极一时的小说还是因其牵涉到西藏而浮出水面,那就是把西藏描写成“香格里拉”所在地的《消失的地平线》。
  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是后来成了美国人的英国作家詹姆斯 希尔顿的成名作。小说出版于1933年,四年后被搬上好莱坞荧幕,着实畅销了几年,至今还是不少西方人了解西藏甚至东方的读物,可以说其影响至今仍在。正因如此,此书或可从一个角度说明西方人对西藏的“预设立场”是怎样的由来。
  稍稍懂得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西藏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就连拉萨的布达拉宫里的壁画,也记载着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以及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和清顺治皇帝会面(朝觐)的情景。但是,信仰中庸之道、崇尚民族团结的中国及其历史,却并不是西方人、尤其不是那些固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欧洲人所能认知的。百年前的西方人,正热衷于开拓疆域,殖民扩张,并且面对已经被新老殖民者瓜分得七零八落的世界,企图通过位于亚洲的印度和缅甸等殖民地,将下一个殖民目标锁定在尚未有殖民者染指的“世界屋脊”--美丽而神秘的西藏。如果说西方人对西藏或对中国有什么“预设”立场的话,很显然,那就是从殖民者发现西藏之日起,他们就预设了西藏应该成为他们殖民的对象这样一个立场。
  毋庸置疑,西方早期殖民者发现新大陆的动力,就是寻求财富。他们的殖民梦里有吞没了宝藏的亚特兰蒂斯,有黄金打造的艾尔多拉多,当然,也有极乐世界“香格里拉”。不过,香格里拉作为殖民者的梦想之地出现得较晚,这被分析家看作是殖民者的追求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物资追求变得较为理性化了。
  但是在20世纪初,印度在殖民者心中早已化作英国女王皇冠上的宝石,中国价值连城的古代文物则是欧洲殖民者虎视眈眈的对象。早期来中国的传教士,不仅带来了上帝的福音,也捎来了考古家和掠夺者。希尔顿虽然从未踏足于西藏,却从这些早期探险家的文字里找到了灵感,并依照他的西方立场及其对世界的解读,写出了迎合当时西方殖民者口味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
  小说的开头很像现在的“动作片”:一架小型飞机被神秘劫持,被迫飞往位于雪山高原的蓝月亮山谷。被劫持的四个人住进了香格里拉喇嘛寺。这个地方是人间天堂,物资丰富,盛产黄金,而且鲜花四季开放,生活美好安宁,人人寿命过百。更令人羡慕的是,这里有理想的政教合一制度,兼有完美的图书收藏,寺庙里的憎人个个均是饱学之士。如此说来,这么一个美好和平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暴力的劫持者呢?原来,这片人类文明最后一块乐土上,出现了接班人的危机,需要尽快找到一个上帝青睐的人种做日后管理香格里拉的大喇嘛。按照书中人物、斐洛神父的说法,这个人选“毫无疑问,欧洲的日尔曼种族或拉丁种族的人最为理想,也许美国人同样合适。”而劫持的四人当中,“居然有一位美国公民”。
  善良单纯的人也许会想,为什么小说里会有这么具体而公然的殖民主义言论?事实上,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殖民主义及其猖獗,就连学术界的主流人类学和人种学家,那时候都在鼓吹所谓的白人优越论。试想,假如当时没有这些流行的邪恶理论造成的影响,希特勒的崛起怎么可能成为事实?近年的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理论对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曾作过种种分析,专门提到社会能量是如何在文艺作品中流通,循环并增值的。而《消失的地平线》对人间乐土香格里拉的描写,显然迎合了殖民者的需要,并对西方的广大读者和观众悄然地输送了殖民主义观念;这恰恰证实了,曾经猖獗一时的殖民主义思想,是如何通过文艺作品,悄然渗透到西方人的集体下意识当中的,并且至今还在西方人的集体下意识里面发酵,进而腐蚀公正,滋生偏见。
  不仅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可以看到殖民主义者对西藏立场的公然表白,电影版的《消失的地平线》同样充满了殖民主义者对西藏和中国的偏见。好莱坞版的电影《消失的地平线》,对西藏的描写有过数次改动,意味深长地说明了西方的新老殖民者,是如何为了他们的意识形态需要,肆意篡改事实的。1937年电影首映时,正值全世界人民都在抵抗法西斯。但是,出于对中国的偏见和对西藏的误读,小说中发生在阿富汗等地的一些社会动乱情节,被安排在中国,以突出中国的落后和混乱,来衬托西藏的和平与安宁。这些细节完全不符合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的西藏的真实面目。后来,为了抗日的考虑,电影中这些“妖魔化”中国的镜头又被剪掉。不过,二战结束后,美国痛悔“失去了中国”,又重新将这些“妖魔化”中国的镜头补上。这些电影剪辑中的反复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预设”立场在西方不仅存在,而且是可以根据政治需要而随时修改的,真实公正与否对他们并不重要。
  80年前,殖民主义者处于殖民的目的,将西藏描述成与世隔绝的香格里拉,是为了他们可以自由进入西藏并加以殖民;而二战后的美国要支持西藏的独立,同样是为了它的殖民主义目的。不要忘记,就连法国在二战后放弃的越南,美国不是都不肯丢吗?美国从法国老牌殖民者手里接过了越南,希图以新的殖民者身份掌管那块土地,结果不是令战火又燃烧了20年。正如一些愤世嫉俗的读史人所感叹的,历史就如一具僵尸,根据需要被任意打扮。可惜的是,如今的媒体尽管多到信息爆炸,可是从古到今,舆论总是掌握在强权者的手里,没有话语优势的普通民众,了解真相谈何容易。在东西方的关系上,自从有了交流,始终是殖民主义的话语占据着强势地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藏,从经济到文化,一向都属于弱势群体,在西方媒体上,露个全脸也难,遑论公正与真相!
   对于西藏的历史真相,很多人东方人和西方人一样,了解甚少。因此传媒在报道西藏问题时,有责任全面公允的介绍情况。遗憾的是,当西方传媒振振有词地支持西藏骚乱时,他们不仅无视中国内地同西藏上千年的关系,甚至还有意抹杀西藏农奴制度的存在,以及达赖喇嘛所代表的农奴制度之落后、残暴、和野蛮。假如说,西方人真的是公正的、没有偏见和“预设”立场的,那么就他们的能力,怎么可能至今不知道农奴制度的种种黑暗呢?事实是,他们处于偏见和私利,选择性地报道对他们有利的情况,忽略甚至歪曲对他们不利的真相。而这些有违公正的做法,统统都源自一个“预设”,那就是,西藏的地位应该由他们白人说了算,由殖民主义者的利益说了算。
  就像当初欧洲殖民者来到北美之后,为了从原著民那里掠夺土地,曾经大肆屠杀原著民,并残忍地把天花和疟疾等病毒撒到个个部落里,导致了90%以上的原著民都被欧洲殖民者杀光。时至今日,且不说伊拉克战争是新老殖民者掠夺资源的又一出卑鄙表演,就连全人类最后的水资源地--北极,也已经被美国和其他大国插上了国旗,企图据为己有。殖民主义的美梦还没有、也不愿做完的新老殖民者们,对于西藏这块垂涎已久的香格里拉乐土,怎么会轻言放弃呢。可怜的是广大民众被强势文化所蒙蔽而不知,无法了解殖民主义者们对弱势族群所犯下的罪恶,因此也丧失了分辨能力。
  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里,从来都是充满了虚假,伪装,和谎言;不仅历史的真相被掩盖或歪曲,强势文化至今还在继续制造着更多的虚假,伪装和谎言。“预设”立场之多、之复杂,早已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消失的地平线》不过是西方殖民者创造的西藏神话之一例,是殖民主义意识及其话语权力的冰山一角,是西方人对西藏的“预设立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讲,香格里拉与当代西方人来说,是殖民主义者至今不愿放弃的殖民美梦的寄托。为了长久地合理化他们的殖民行为,他们必须把殖民的目标同某个理想乐土联系在一起,颇像为了让驴子走路,在它前面挑上一个胡萝卜一样,来吸引一批批殖民主义梦想的追随者去为他们卖力。西藏的香格里拉,就是这么一个象征物。
  有谁敢说,跟着胡萝卜走的,只是一只驴子呢?
  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强权政治和殖民主义,利用“香格里拉”作诱饵胡萝卜的就会存在。而怀着侥幸心理希图从中牟利的,保不定就会成了那只傻呵呵的驴子,不明就里地努力向前冲呢。
  还得把话题扯回香格里拉。西藏佛教中的乐土被称作“香巴拉”,据说香格里拉就是根据这个名字创造出来的。可是,在2002年,为了推动旅游工业,云南的中甸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放着原有的名称香巴拉不用,甘愿臣服于殖民主义者的话语优势,这也是经济弱势的必然吧。为了旅游收入,放弃话语主权,不是为了胡萝卜而忘记根本的又一例证吗。
  饶有意味的是,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结尾,香格里拉找不到了。我们不必去探讨这个结尾的寓意,但现实可以证明,時到如今,殖民主义者并没有放弃他们的美梦,企图在西藏继续寻找他们心目中的人间乐土。
 
所以那个cbc谈China's Nationalism 真正的目的也是为了掩盖“预设立场”背后的殖民主义意识
 
鲁迅先生怎么说的?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听喇喇蛄叫还不种庄稼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