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威: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及临震信号

dingou

新手上路
注册
2005-12-05
消息
823
荣誉分数
20
声望点数
0
孙威: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及临震信号 本站网址:http://sea3000.com/wenku 作者/荐者电邮:
投稿/荐稿时间:2007.10




《中国工程科学》 http://www.cae.cn/cesmagz/content.jsp?id=4300
“编后记”《人类的福音—“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与“编后记”
欢呼《中国工程科学》吹响中国学术争鸣支持原始科技创新的号角——《中国工程科学》发表孙威《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论文及“编后记”有感
孙威(北京普精信科技有限公司 100098 )

陈一文顾问注:中国顶级科技学术刊物《中国工程科学》2007 年7 月第9卷第 7期7-16 页发表孙威这篇重要论文时的“编后记”特别强调“ 不为主流学派所认同的文章在《中国工程科学》上发表意欲何为?无他,因为这是一篇值得公诸于众的,有水平、有深度、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应该予以发表;即使文中有不完善、不妥甚或谬误之处,有关学者、专家尚可就此开展争鸣和深入讨论,正如中国工程院院长、本刊主任编委徐匡迪院士言:“《中国工程科学》可成一争鸣的论坛亦非坏事”。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地震可预测预报的一家之言,不会引发“海啸”,它只是百川中的一股涓涓细流,善加疏导入海则善莫大焉。凡此种种,就是本刊发表孙威先生学术论文的初衷。” 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以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 响应《中国工程科学》所强调的“公诸于众 ”的决定,本顾问认为自己有责任将孙威的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全文发表以便尽可能广泛“ 公诸于众”,深信强调该篇文章“ 是一篇值得公诸于众 ……的论文 ”的《中国工程科学》对此不介意。


[ 收稿日期] 2006-10-29(《中国工程科学》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孙威( 1936-),男,吉林延吉县人,北京普信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摘要] 讨论地震前兆有它自已的孕震物理模型,地震孕育全过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和临震五个阶段;多次震例证明,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物理模型是会重复和再现 的;提出了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分析方法,对地震预报的阶段性进行了实用性的划分,有希望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报。
[关键词] 破坏性地震;孕震物理模型;临震信号;地震前兆
[中国分类号] P3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99-1742 (2007) 07-007-11 人们普遍认为地震是自然界的突发事件 ,地震预报是全球的科学难题,而且有的地震学家断言地震不能预报, 认为“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大地,任何一次小地震都有可能灾变为一次大地震 ”,而“小地震发展成为大地震将决定于不仅仅是其断层附近,而且是其整个 (震源体)空间的物理状态的无数细微结构”,而人们根本无法掌握深部无数细微结构的临界状态,因之地震根本不能预报 [1]。 近半个世纪以来, 曾有大量各种各样关于地震前出现异常现象的报道,如地电、地磁、地声、重力、应力(应变)、水位、倾斜、惰性气体散发、气象、高空离子浓度、太阳活动、大 范围动物异常等等,有些现象不是专一的,有些现象是在震后报导的,每次地震异常的形态相差很大,有的仅在某一地区,并非整个震中区域都能观察到 [1] 。由于这些各具特点的、孤立的、离散的、间断的异常现象均不具备确定性,只能视为前兆现象,不能称其为地震前兆。 那么地震究竟有没有前兆?有!笔者将地震前兆用孕震物理模型表示。
1. 孕震物理模型
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SW系列地震前兆监测仪,在长期的观测中发现,五级以上的中、强地震从孕育到发生 是一个完整的、具有阶段性的连续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固有的特征信息 ,地震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只要这个过程连续、完整,各阶段的特征信息充分、明确,就构成具有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地震前兆不是前兆现象,但前兆现象可能是地震前兆某个阶段的特征信息。

image001.jpg

图 1 单一震源作用下的孕震物理模型
Fig. 1 The physical model of earthquake gestation under single quake

1.1 单一震源作用下的孕震物理模型
图 1 是通过对长期观测中得到的多个震例(见图 2 )进行分析总结,得到了单一震源作用下的孕震物理模型。其中 ξ为用 mV 记录的微应变,t 为以天为单位的时间,异常面积 S= ξ×t ,孕震过程的异常面积 S 与该地震发生时,波及监测台站的地震烈度I 相关,即与震级 M 和震中距相关。孕震物理模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和临震五个阶段。加载和相持阶段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一个月到数月之间,趋势也比较一致;卸载和短临阶段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数天到数十天,且短临阶段的趋势各异( a 、 b 、c 、 d )。导致短临阶段趋势各异的因素很多,如监测台站与震中的相对位置、震中距及地质条件等,然而,无论这些因素多么复杂,相同阶段的特征信息基本相同。室内岩石破坏试验的结果与实际观测总结得到的模型类似[ 2 ] , 岩石破坏试验的结果反映的正是弹性物质在力的作用下,首先发生弹性变形、继而发生弹塑性变形,然后产生失稳、最终发生断裂即岩体破裂发生地震的力学机制。也是图 1 所示的孕震模型的物理基础。图 2 所示的在监测实践中记录到的典型孕震过程就是很好的见证。




image002.jpg
image003.jpg

(a )1976.4.6 内蒙古和林格尔6.3 级地震( b)1976.7.28 河北唐山7.8 级地震 日均值 震中距△ 200km 日均值 震中距△ 700km
image004.jpg
image005.jpg

(c )1999.11.29 辽宁岫岩5.6 级地震 (d )2004.12.26印度洋 8.7级地震 分钟值 震中距△ 43km 分钟值 震中距△ 5300km
image006.jpg
image007.jpg

(e )2006.7.4 河北文安5.1 级地震 (f )2006.10.20美国加州 4.5级地震 分钟值 震中距△ 110km 秒钟值 震中距△ 150km 图 2 实测的 孕震过程 Fig. 2 The recorded earthquake gestation processes 所以,地震前兆是一个 完整的、具有阶段性的连续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固有的特征信息 。 只要孕震物理模型的阶段性连续和完整,各阶段的特征信息充分和明确,就构成具有确定性的地震前兆。
image008.jpg

1.2 多震源作用下孕震物理模型
图 3 1975 --1976 年中国包头记录的多震源作用下孕震物理模型 Fig. 3 The physical model of earthquake gestation under multiple quakes, recorded during 1975-1976, Baotou, China.
由于发震构造宏伟,地震孕育过程可能有多处地应力集中,同时或先后发生地震;或者在不同发震构造上,也可能同时或先后发生地震,单一震源作用下的孕震物理 模型在自然界中比较少见,所见到的是许多单一震源作用下的孕震物理模型的叠置,即多震源作用下孕震物理模型。任何一台仪器 在同一时间里记录到的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下、孕育着不同发展阶段的多个大小不同地震前兆信息的总合,见图 3 和图4。
从图 3 和图 4中每分解出一个单一震源作用下的孕震物理模型就对应 1 个中、强地震,分解的原则是力学平衡和能量守恒(分解方法见另文)。
图 3 中 包括:内蒙古和林格尔(6.3)、云南龙陵( 7.5+7.6)、河北唐山(7.8)、四川松潘( 7.2)、宁夏巴音木仁(6.2)、内蒙古阿巴嘎( 5.3)、四川盐源(6.9)以及天津宁河( 6.9)等地震的孕育信息,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影响较小的远震或小震的孕育信息。
image009.jpg


图 4 2003 年美国旧金山台记录的多震源作用下孕震物理模型
Fig. 4 The physical model of earthquake gestation under multiple quakes, recorded in 2003, San Francisco, USA.
图 4 包括:2003 年9月和 11 月的2 个 4 级小震群, 2003 年12 月 23 日6.5 级地震和 2004 年强震加载阶段的信息。
比较图 3 和图 4,尽管形状不完全相同,但形态却极为相似。图 3 是在中国大陆块内记录到的,图 4 是在美国西海岸 圣安德烈斯( San Andrers )大断裂带附近记录到的,两地相隔万余公里,地理地质条件差异很大,时隔 27 年,用笔者的仪器能够重复和再现;两处的地震类型不同,分别为块内破裂型地震和断裂粘滑型地震,也能够重复和再现。足以说明地震前兆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理地质条件下、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都能够重复和再现。
用孕震物理模型表示的地震前兆,一切都是相对的,由于 地壳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及其对力作用的线性和非线性响应,使得绝对尺度失去意义。 孕震物理模型(地震前兆)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及其各阶段的特征信息,是地震前兆具有确定性的判据。

2. 地震前兆的五个阶段及其特征信息
2.1 正常日变规律 识别地震前兆的首要问题在于要知道什么是正常和什么是异常。 地震前兆各阶段的 特征信息 是在正常日变规律背景参照和比较下识别的。 用24h为周期的极座标 圆图显示日变规律,始点0为当地时间每天的 0点,时间用角度表示,每15 ° 为1h,从0开始逆时针计时 360°为 1d;用mV记录应力应变的变化幅度用半径表示 。没有地震孕育时,正常的日变规律是一个 基本闭合的、体现地壳脉动的、显现固体潮的偏心圆,偏心长轴与监测台站所处经度相关,见图 5。
image010.jpg
image011.jpg
image012.jpg

( a)营口台模拟记录 ( b)新民台数字记录 ( c)美国旧金山台数字记录 图 5 正常日变规律 Fig. 5 The normal daily variation
2.2 地震前兆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信息的识别
通过对图 6 中三个震例的分析,来说明识别地震前兆各个阶段及其特征信息的方法。

image013.gif







加载→→(相持)扰动“梅花图”→→卸载→→→→→→短临“绷圆”→→临震(地震)
(a ) 1999 年11 月29 日 辽宁岫岩5.6 级地震时营口台模拟仪表记录, △ 43km,近震

image014.gif

加载→→(相持)扰动“梅花图”→→卸载→→短临“绷圆”→→→→临震(地震)
(b ) 2004 年12 月26 日 印度洋8.7 级地震时新民台数字记录, △ 5300km,远震

image015.gif


加载→→→(相持)扰动“梅花图”→卸载→→→短临“绷圆”→→→临震(地震)
(c ) 2006 年10 月20 日 美国加州4.5 级地震时旧金山台数字记录, △ 150km,小震 图6 地震前兆各阶段的特征信息 Fig. 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 precursor at each stage
2.2.1 加载阶段:
加载阶段的特征是应变量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即使发生小震也不影响总的增长趋势。日变圆图开口向外扩张 , 半径逐渐增大显示应力应变量在逐渐增加(图 7 ),在此阶段,连续数天乃至数月的长图可以更好地表现加载趋势。

image016.jpg
image017.jpg
image018.jpg


(a)营口台模拟记录-人为调表 (b)北京试验台数字记录 (c)美国旧金山台数字记录
图 7 加载阶段的特征信息— 扩张
Fig. 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ading stage-expanding
2.2.2 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出现大幅度的应变扰动,在日变圆图上表现为 “ 梅花图 ” 状(图8 ),它是可能发生波及到监测台站有感地震的重要信息。这种梅花图扰动有时也会发生在加载阶段和卸载阶段。
image019.jpg
image020.jpg
image021.gif


(a)营口台模拟记录 (b)北京试验台数字记录 ( c)美国旧金山台数字记录
 
图 8 相持阶段的特征信息— 扰动“梅花图” Fig. 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lemate stage-perturbating (the daily variation at this stage looks like plum blossom)
已经发现的异常扰动有四种形式: (1)超低频扰动:即扰动梅花图,是有感地震孕育的重要特征,不见扰动梅花图就不会发生波及观测台站的有感地震。 (2)断层滑移:断层滑移信息的特征是成组的、周期性的、幅度变化不大的、呈张或压应力锯齿波形,是扰动梅花图的一种特例。在2004年3月24日内蒙古 5.9级地震前、 2005年1月19日日本 7.0级地震前、 2005年3月20日日本 7.0级地震前、 2005年3月29日印度洋 8.5级大震前、 2005 年3月 31日 印尼 7.0 级地震前,都曾记录到断层滑移信息,显示断裂粘滑型地震的特征。 (3)小震群:即“小震闹”,小震群也是应变量扰动的一种形式。 (4)地动 (也称“慢地震”):地震仪记录不到,人能感觉到,时而出现在长周期地震仪的记录图上,频率很低,这种超低频波动在震前断断续续,规律性尚待探索。 一般来说,扰动幅度的大小与震级和震中距相关。震级越大,距离越近,扰动幅度亦越大,(见表 1 )。如果在台网的支持下同步观察,判断震中位置和震级并不困难。
表1 梅花图 扰动程度与震级、震中距和波及观测台站的烈度 关系
image022.jpg

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 of perturbation and magnitude, epicenter distance, and earthquake intensity at the site of observation.

c. 卸载阶段
2.2.3 卸栽阶段 卸载阶段的特征是应变量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降低,恰与加载特征相反,日变圆图开口向内收缩,即半径逐渐减小显示应力应变量在逐渐减小(图 9 ),该阶段用趋势性长图可以得到更明确的表示。持续出现卸载信息,表示将要进入短临阶段。
image023.jpg
image024.jpg
image025.gif


(a)营口台模拟记录-人为调表( b)北京试验台数字记录(c)美国旧金山台数字记录 图 9 卸载阶段的特征信息— 收缩 Fig. 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loading stage-shrinking
2.2.4 . 短临阶段 从卸载阶段到短临阶段的过渡是连续的,这时看不清 地壳脉动,固体潮发生异变, 日变圆图呈紧绷状态,是“震前平静”的一种表现,故称短临“绷圆”(图 10 ),这种现象是有感地震即将发生的重要标志,在此阶段,正常日变规律中的地壳脉动及周围环境的干扰已基本不可见。短临“绷圆”持续时间不等,长则几天或十几天,短则只有几个小时。
image026.jpg
image027.jpg
image028.jpg


(a)营口台模拟记录 (b)北京试验台数字记录 ( c)美国旧金山台数字记录 图 10 短临阶段的特征信息— 绷圆 Fig. 1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term and impending stag-circle tightening
2.2.5 . 临震阶段 临震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出现几个(或几组)大于脉动幅度 3 倍的脉冲,称为临震信号。它出现的时间很短,转瞬即逝,及时排除干扰,才能准确无误地识别和判断。地震多发生在临震信号出现后的 72h 之内。临震信号是不可或缺的、确定性的,在前述各阶段连续完整、特征信息明确的情况下, 临震信号是地震前兆确定性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见 图 11 和图 12)
image029.gif


(a )1976.11.25北京双桥 2.8级地震(北京有感)的临震过程,摸拟记录( △ 20km)
image030.gif


(b ) 1976.11.28河北丰南 5.3+5.3 级地震的临震过程,摸拟记录( △ 150km)
image031.jpg
image032.gif


(c ) 1976.12.2日河北宝坻 5.5 级地震的临震过程,摸拟记录 (△ 80km ) 图 11 1976 年在北京用模拟仪表记录的临震信号 Fig. 11 The Signal of Impending Quake recorded with analog instrument in 1976, Beijing, China
image033.jpg

(a) 2004.3.24. 内蒙古5.9 级地震的临震信号(△ 640km )
image034.gif
( b) 2004.12.26 印度洋8.7 级大震的临震信号 (△ 5300km )
image035.gif
image036.gif

( c) 2006.7.4 河北文安5.1 级地震的临震信号(△ 140km )

image037.jpg

( d) 2006.10.20 美国加州4.5 级地震的临震信号(传感器在断层上 --△ 950km ) 图12 用数字式仪器记录的临震信号 Fig. 12 The signal of impending quake recorded with digital instrument.

2.3 临震信号的识别: 临震信号发生在扰动梅花图和短临绷圆之后 ;
地震仪记录不到的超低频脉冲,幅值大于3倍脉动幅度,排除了小震和人为干扰 ;
临震信号多为2个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第 2个临震信号具有确定性。
图 13 为临震信号的重复和再现。


image038.gif

图 13 2004.12.1—2005.3.23 新民台连续记录,只出现 4个临震脉冲,就发生 4 次强震。
Fig. 13 The four signals of impending quake corresponding four strong earthquakes (recorded at Xinm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Dec.1, 2004 to Mar. 23, 2005) 图 14是一个完整的实际震例(详见另文),时间顺序为自上而下由左至右,特征信息明确,易识别,只要熟悉特征信息,及时看图分析,预报地震并不困难。

image039.jpg
image040.gif


图 14 1999 年11 月29 日 辽宁岫岩5.6 级地震,营口台模拟仪记录, △ 43 km,台站烈度 6 度
Fig. 14 The earthquake of Ms5.6, Xiuyan, Liaoning, Nov. 11 1999 (recorded at Yingkou, epicenter distance is 43 km, the earthquake intensity at the site is degree of 6)
综上所述,这种按地震孕育阶段追踪识别特征信息的方法,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分析方法。形象思维,看图识字,一目了然。

3. 监测仪器及有效监测范围
监测地震前兆的 SW 系列仪器都是自行研制的,包括:应力仪、谐振仪、倾斜仪、地磁仪和大地电位仪。以应力仪为主,其他仪器辅助记录各种物理前兆现象,补充和印证特征信息。
应力传感器(图 15 ),应用了笔者研制的高灵敏度微位移传感元件,其特殊性能是:
具有对外界微小作用的敏感性-灵敏度高;
具有自组织能力-能自主适应地震发生前后的地壳活动特性;
对力的作用具有线性和非线性响应-与地壳的固有特性一致;
具有能与地壳和地震过程相耦合的可能性(慎重选择台址和使传感器与土层密切耦合。)
image041.gif
image042.jpg
image043.jpg

( a)微位移传感元件外观 (b )应力传感器外观 ( c)应力传感器原理示意图
 
图 15 应力传感器
Fig. 15 The stress sensor
仪器的有效监测范围是: 5 ≤ Ms ≤9 。即:5级为 100km,6级为 200km,7级为 500km,8级为 1000km,9级为 3500km
在有效监测范围内, 科学配置仪器,合理分布台网,慎重选择台址 , 能给出地震三要素:时间(几天)、震级( ± 1.0 级)和震中位置(± 2/3台距)。
超出有效监测范围记录到的前兆不够完整,只能视为前兆现象, 没有确定性。小于5级的地震,尤其是 4级以下的地震,很难观测到完整的 地震前兆。
以监测6级地震为主的台网,平均台距为 200km,5级地震可能会丢失;若台距 100km就不会丢失5级地震;地震重点监视区台网的台距以 70~ 80km为宜。
4. 结语与讨论 笔者用 SW 系列地震前兆监测专用仪器对地震前兆进行了 30年的观测,发现了地震孕育的全过程。震级和震中位置的判断是根据仪器有效监测范围、孕震物理模型异常面积和地震前兆扰动程度确定的,科学配置的台网有 助于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认为地震预报研究有可能从经验性预测、统计性预测、提高到以物理机制为基础的确定性预测。地震前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地 质条件下能够重复和再现,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临震信号是不可或缺的、确定性的,是地壳失稳的标志,还是地震已经发生了,目前还不能确定,有待深入研究。 是什么机制能使仪器接收到数千公里之外的地震孕育过程?如果地震孕育过程的信息是从震源区发出的,是怎么传递到数千公里之外的? 不能因为这些现象目前还得不到确切的解释而放弃扩大试验和实施地震预测,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地震成因。

致谢: 包头钢铁设计院对地震观测点的支持和投入,国家地震局领导的支持和鼓励,辽宁省地震局的合作试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北京电业中学的支持与合作,特别是美 国科学家为在圣安德烈斯断层附近的试验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和支持,是本报告获得成果的根本保证。笔者借此机会向有关方面致以敬意。特别要感谢李坪院士和许绍 燮院士为本报告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 1] Geller R J Kagan, Y. Y Kagan, Y. Y , Earthquake cannot be predicted, 《SCIENCE 》1997 / 275 / P 1616-1617
[ 2] 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测预报司 《地壳形变分析预报方法》第92-93页,地震出版社 1998

Published by Engineering Science, July 2007, Vol.9 No.7, the academic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of China: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Are Predictable
—— The Physical Model of Earthquake Gestation and the signal of Impending Quakes
Sun Wei
(Beijing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098)

[Abstract] What is discussed here is that the earthquake precursor have their own physical model,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e load stage, the stage of stalemate , the unload stage ,the short stage before occurrence and the quake stage. Up till now, numerous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worldwide have proved that the quake-breeding physical model of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may repeat and reappear. An analytic method is brought forward for tracing the information on the warning signs of an earthquake and predicting earthquakes step by step. Also,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practically divided into stages, making it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predicting of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Key words] destructive earthquake; quake-breeding physical model; signals before 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precursor
 
http://news.21cn.com/today/2006/10/16/3001973.shtml
  
  原包头钢铁设计院计 算站计算机硬件技术员孙威,其30年的“民间地震专家”生涯开始于1975年2月9日成立的包头钢铁设计院地震观测点,自1975年6 月被评为包头市“优秀地震测报员”后,他多次纠正国家地震局的错误预报,多次补正国家地震局的漏报,多次应邀向全国地震预报会议介绍成功经验。因为 1975年6月起,孙威就在包头钢铁设计院的支持下,自行研制了比国家地震局设备先进的地倾仪、地重仪、地应力、土地电、磁偏角等5种连续可见地震信息自 动记录仪器,并探索出挑战传统地震理论的“孙氏地震预测新方法”,受到国际地震预测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试看孙威1976年前后受到国家地震局的多次无理压制,即可见一斑:
  
   1、反驳国家地震局的不实预报被压制
  
    1975年8月,国家地震局一位副局长带头到内蒙古检查群测群防工作,宣布包头——五原地区可能会发生六级地震。孙威根据自己的观测资料反驳说:在一个月 内不会有波及包头的有感地震。结果,直到1975年底,在包头——五原一带,连一个四级地震也没有发生,孙威地震观测点因为预报“没有地震”而出了名,受 到包头市地震办和包头钢铁公司地震办的表扬。
  
   2、震前向地震部门预报唐山大地震被压制
  
   1976年6月26日到7月27日,孙威向包头市地震办赵兴黄主任预报:根据包头钢铁设计院地震观测点观测和自动记录图显示,7月底8月初,在包头市东部 偏南地区可能发生很大的地震。7月14日至7月27日,又多次电话预报给赵兴黄主任。结果在7月28日早晨6点多钟,得到包头市地震办的通知,唐山市7月 28日零晨3点42分发生了7.8级大地震!当天早上,孙威又向包头市地震办和包钢地震办预报,今天还可能有7级左右地震发生。果然当天18点45分,唐 山真的又来了一次7.1级地震。
  
   从唐山大地震的空前悲剧来看,孙威的这些报告的预测意见都未被国家地震局采纳。不仅如此,连孙威这些预报的原始纪录也被人刻意销毁——在包头市地震办和包 钢地震办,到处都找不到1976年6月26日到7月27日的值班电话记录本了,青山小宾馆“准备会”的记录也不翼而飞。赵兴黄和郝荣更是一问三不知,再追 问就装腔作势地说,是吗?有这回事吗?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好在纸包不住火,包头市地震办的一位值班员终于找到了电话记录本,但已经撕掉了7月7日到7月 15日的有关页次。好在孙威自己留下了连续完整的记录和资料。
  
   3、向地震部门预报四川的松潘—平武7.2级地震被压制
  
   1976年8月16日22点06分,在四川的松潘——平武地区发生了7.2级地震。孙威在在8月14日就断定两三天之内会发生7级左右的地震,用电话向包头市地震办和包钢地震办预报了,结果未被采纳。
 
4、向地震部门预报宁夏的巴音木仁地区6.2级地震被压制。
  
   1976年的9月22日8时,孙威和观测点同事一起乘火车从包头赶到呼和浩特市向内蒙自治区地震办汪丹主任预报: 1976年的9月23日,包头东部偏南 200-500公里范围内,可能发生5.5-6.0级地震,震中列度约为8度。此预报从1976年的9月3日就向包头有关部门预报了,但一直不被采纳。结 果,1976年的9月23日04时07分3.8秒,在宁夏的巴音木仁地区,真的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列度约为8度。
  
   5、在地震局会议上预报天津宁河发生6.9级地震被压制。
  
   1976年10月21日,孙威在赴京向国家地震局预报新震情报受阻后,给国务院写了一封预报地震的信:党中央、国务院、华国锋主席,从我们包头钢铁设计院地震观测点得到的观测资料表明,在11月上中旬,华北地区还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强震,望能予以重视。
  
   六天后的10月27日,孙威又在冶金部科技大会上代表和在京直属单位地震观测点负责人的汇报会上,准确预报:在11月7日到17日的10天内,中国可能发生两次7级左右的地震,一次可能在京津唐地震老区,天津钢厂要做好防震准备。
  
    1976年10月30日,国家地震局刘英勇、卫一清等局级领导在木犀地河边木板棚召开“京津唐地区震情分析会商会”,孙威在会上再次预报上述震情。但是会 议结束时,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负责人否定了孙威的再次预报,宣布上报国务院的“会议记要”是:京津唐地区今冬明春没有大于6级地震,京东南天津、宝坻一 带没有大于5级地震。然而事实恰恰相反:1976年11月7日02点04分,四川盐源泉西北川滇藏交界一带发生了6.9级地震;11月15日21点53 分,天津宁河发生6.9级地震,天津市第二毛纺厂正在交接班的工人全部遇难!老百姓气愤地喊着,明明知道有地震还对老百姓保密,一气之下砸了天津市地震局 的牌子,还把砸坏的牌子倒挂在原地示众。
  
   更可愤的是,一如唐山大地震后,国家地震局没有在任何文字材料上留下有多人曾预报过这次地震的痕迹,此次,国家地震局再次向上级和公众隐藏了许多地震预测 实践研究者曾准确预报过这次地震的资料。国家地震局每一次漏报地震致灾后,甚至在地震系统内部坚持“地震当代能够预测”的地震预测专家或民间地震预测专家 提出了正确的预测而且被新发生的地震所证实后,仍多次向公众隐瞒真实的情况,使“地震当代无法预测”的谬论能够维持下去,以便保护他们能免受受问责。
  
   6、国家地震局曾肯定孙威研制发明的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的先进性,后却因私利而拒绝推广应用。
  
    1977年2月16日,国家地震局下达005号文件称∶“今年一月我局在山东省济宁市召开土地电、土地应力测报地震经验交流会,在这次会上包钢设计院地震 组介绍了地应力测报地震的经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会议建议建议在重点地震监视区扩大试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为此组建试验小组,并邀你单位孙威同志参加 此项工作……。”
  
   1977年3月28日,国家地震局下达052号文件进一步称∶“今年一月我局在山东省济宁市召开土地电、土地应力测报地震经验交流会。会议认为包钢设计院 研制的简易地应力仪通过前阶段实践有预报大震临震的苗头,有必要选择一些重点地区〔京津唐渤张、苏鲁皖、冀蒙晋交界地区〕进行观测试验。……试验费 用……,由局群测群防经费中开支。”并明确规定,筹建29个试验点,以国家地震局文件的形式,正式立项。
  
   在书稿中,孙威强调指出∶“这是对我发明的‘包头应力’的肯定,是对我们1976年多次成功预报地震的肯定。”
  
    然而,不久,国家地震局在人事变动后,突然将周恩来主持制定的“群测群防”地震防范方针视为“文革遗产”,内幕却因一些主流权威认为鼓励 “群测群防”会给漏报震情的国家地震局带来问责之灾甚至有致命威胁,于是制造由头将多年辛辛苦苦建立的全国地震群测点全部砍杀和“清理”,致使被实践证明 确实“有预报大震临震的苗头”的孙威地震预测仪器“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因包头钢铁设计院地震观测点属于“群测点”被砍掉,海内外尊重的中国最杰出的民间 地震预测专家孙威“下岗”待业,失去地震前兆监测试验点17年。直到1995年,辽宁省地震局两位尊重孙威的地震预测专家升任有关职务,有权请孙威到辽宁 合作继续“孙氏地震预测法”试验,“孙氏地震预测法”才重获为民为国分忧的机遇。后来孙威得以在北京电业中学再建群测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又聘请孙威 作为“客座教授”与长期合作共同实验研究探索孙威仪器神奇性能的物理机制。孙威还将“群测点”建到美国,在加州建了多个地震前兆监测点。
  
    近年来新的科学实践证明,孙威的仪器能够在不同大陆〔亚洲与美洲〕、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不同地区皆有较高灵敏度和实用性(即他的仪器1975-1978年期 间曾经多次抓住过的地震前兆),可不断重复对多次新的地震再次抓住 “确定性地震前兆”〔即“地震不可预测”专家们承认他们始终未能抓住的可以用来预测地震的地震前兆〕:如1999年11月29日12时10分辽宁省岫岩 5.6级地震;2000年1月12日7时辽宁省岫岩(偏岭)5.1级地震;2003年5 月28日19时09分21.6秒美国5.0级地震;2003年8月16日18时56分43.2秒内蒙古巴林5.9级地震;2004年3月24日09时53 分45.0秒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2004年12月26日08时58分55.2秒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6.7级地震等。
 
三十年来,国家地震局一直对国内坚持“当代能够实现地震预测”的所有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进行排斥与压制。陈一文先生举出20多个采用不同仪器、技术、方法 实践检验证明成就卓著的非主流地震预测专家。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张铁铮、沈宗丕、李均之教授、郑联达教授、吕大炯研究员〔旅美华人〕、寿仲浩〔旅美中国 人〕、韩延本研究员、任振球研究员、孙威客座教授、王文祥研究员、杨武洋博士研究生、徐秀登教授、陶守正教授、、宋松、刘承昌、李阶法、高发金、郭宝昌, 王斌、马未宇等。不仅如此,国家地震局系统内所有坚持“当代能够实现地震预测”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也都一再受到打击与冷遇,代表人物包括:汪成民教授、耿 庆国教授、黄相宁副研究员、徐道一研究员、徐好民研究员、张网厚研究员、强祖基教授、曾小苹研究员、钱复业研究员、赵玉林研究员等。
  
   为何孙威等许多民间业余地震预测一再胜过了国家地震局专业地震预测?
  
    陈一文认为,国家地震局从1966年邢台地震中总结出的“小震闹,大震到”经验,对震前有前震的许多地震的预测来讲确是成功的经验。但是,辽宁省地震局以 此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14日辽宁海城至营口7.3级地震后,国家地震局某些权威人士误认为它是预测一切地震的经典模式。然而地震的发生模式是多元 化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以及1978年再次发生的海城地震前就没有前震。1976年唐山地震前,虽然唐山地区许多群测点利用自己研制开发的“土仪 器”监测记录到清楚的地震前兆、其它地方张铁铮、孙威等不少民间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根据自己抓住的地震前兆分析也报告自己的预测意见,皆因为不符合“小震 闹,大震到”模式,特别是不符合国家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负责人梅世荣等人当时坚持“华北不再有强震”的判断,因而受到坚决否定。唐山大地震悲剧发生之后, 国家地震局梅世荣等权威一方面上骗中央,谎称“唐山大地震前毫无前兆,因而无法预测”,由此拒不检查自己背离“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群测群防” 地震工作方针的严重错误所造成的不可原谅的悲剧后果之责任。国家地震局几十年来一再搬出“地震不可预测是近几代人也无法克服的世界性难题”陈词,蒙哄公 众。
  
   其实,1976-1978年期间,孙威等民间业余地震专家的预测一再胜过国家地震局专业权威的地震预测,首先是因为他们研究开发的“土仪器”优于国家地震 局专业队伍的“洋仪器”:“洋仪器”在1975年海城地震前、在1976年唐山地震前、在1978年再次海城地震前未能够监测到可以作为地震预测可靠依据 的地震前兆信号,因而声称“没有前兆”,而孙威等许多群测点开发的高灵敏度仪器却能够监测记录到专业“洋仪器”根本监测不到的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并且非常 清楚,完全可作为地震预测的可靠依据。
  
   此外,孙威等民间业余地震专家的监测方法先进——国家地震局专业地震预测当时对许多地球物理信号采取的是“一天定时记录几个数据”的时点观察法,而孙威等 某些群测点的监测记录方法则比其先进——采用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连续记录。远远胜过专业“洋仪器”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土仪器”,以及不会遗漏任何地震前 兆信息的新方法,缘于孙威等敢于怀疑和挑战传统地震成因理论——现行的、传统的构造地震理论,是以板块学说为基础,以观测断裂带活动为目标,认为断裂活动 是地震的成因;方法是以监测地震活动性为重点,用前震序列及统计规律“以震报震”(小震闹,大震到);指导思想是长期观测地形变,认为地下能量需要很长时 间的聚积,应力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使地壳发生形变直到被压坏,能量突然释放。有了这种片面的指导思想,就会认为一天只要定时记录几个数据就足够了,用不 着连续可视的自动记录。殊不知这种长时间守株待兔的办法,丢掉了对地震预测非常重要的许多前兆信息。
 
近十多年来,国家地震局尽管把卫星遥感、数字化遥测台网……等最先进的常规技术都用上,还是事倍功半,因为他们沿用的地震孕育触发基本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片 面性、局限性和错误……。而且,采用更先进的数字化时,如果方法不得当,就会像国家地震局已经造成的恶果那样,投资了数千万元的数字化设备,某些重要的地 震前兆信息却已经严重失真,成为“垃圾信息”。国家地震局如果继续迷信这些错误理论或过时观念,即使再多引进现代化技术设备,也只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地震监测先进的国家,半个世纪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孙威等民间业余地震预测专家采用的地震前兆监测仪器,大多是根据自己探索的新地震预测理论——追踪前兆信息,循序渐进地逼近“龙头”——自行新研制的,而 国家地震局专业地震预测权威们则采用的是进口的或者仿制的传统地震活动监测仪器。理论的保守,方法的因循守旧,形式虽洋但是实际上相对落后的仪器,国家地 震局专业地震学权威们一再败阵于孙威等民间业余地震预测专家。
  
   从1976年到2006年,整整三十年过去了,孙威等民间业余地震预测专家继续遭到国家地震局专业地震预测权威们的排斥与压制的状态,竟然毫无改善!当年 的壮年小伙孙威而今已成为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孙威的《为唐山的悲剧不再重演》书稿,从2005年开始寻求有胆识的出版社,但至今因国家地震局无形压力而 被重重关口压制难以问世!
  
   陈一文获得国内外众多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的支持
  
   鉴于国家地震局今日对公众监督的打压,已从早期的只压制不同意见者扩大到所有支持创新地震预测理论和实践的网络媒体,鉴于近期新地震不断出现,不断漏报, 陈一文对国家地震局的严厉批评和对建立科学民主的中国地震预测监督和问责机制的深切呼唤,更显得切中时弊,极其可贵,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 的支持与尊敬。据悉,已经有人认真考虑,要依法状告国家地震局,提出不作为渎职行政诉讼,追究其长期压制地震局系统内以及民间业余地震专家、逃避公众合法 监督的法律责任。
  
   对于陈一文的工作,唐山大地震悲剧的研究者、知名作家张庆洲先生(著有畅销书《唐山警示录——七、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高度评价道:陈一文对中国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跟踪调查研究与社会活动工作的意义不亚于中国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群体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本身!
  
   我们可以说,科学民主的中国地震预测监督和问责机制建立健全之日,就是中国人民彻底控制地震之灾之时。
 
为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自然灾害预测的准确率,孙中山的秘书陈友仁之孙陈一文先生,于2006年8月10日专函中国地震局陈建民局长,严厉斥责 “他排斥与压制中国地震局内外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自主创新地震预测成果,同时公开宣扬地震预报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解脱自己作 为中国地震局局长及地震局的当代责任,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极端不负责任!”——国家地震局长期压制民间地震预测专家正确建议和公众监督,拒用其卓有 成效的最新地震预测科技成果,将使唐山大地震悲剧可能在国家地震局公开宣布的中国第五次地震活跃期(现在已进入)重演!认真总结唐山大地震悲剧中国家地震 局的失职渎职责任,建立科学民主的地震预测监督和问责机制,是事关今日中国能否建立“和谐社会”的又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2006年10月6日, 陈一文先生在深圳向记者透露了这一消息,并提供了相关证据文本。
  
  
   身高一米八六,满头银发,目光坚毅的陈一文,指着一张老照片——祖父陈友仁1927年与毛泽东、宋庆龄等人在汉口开会的合影——自我介绍说:祖父陈友仁既 是孙中山先生亲密的外事秘书、顾问,也是杰出的爱国外交家,曾于1926-1927年担任广州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自己是一个母亲为犹太人的 英籍华人,1942年出生于英国,1950年因父亲陈依范(英籍新闻工作者、1938年与1946年访问过延安,1947年协助新华社创办伦敦分社)应邀 来新中国帮助新华社开展对外宣传工作,随父从英国伦敦定居北京;1968年毕业于北京机械学院后,在原一机部抚顺挖掘机厂从事生产劳动、技术革新工作、技 术情报研究工作;1979调回北京安排在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工作;1980年代初担任全国青联一机部系统特邀委员;1981年至2000年,担任 〔美国〕嘉利华公司驻北京联络处首席代表,后为北京市凯利华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自1990年以来开始跟踪调查研究中国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自主创 新科技成果的发展及其遭遇的困难与阻力,2002年被聘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2004年又被聘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 员会顾问,现为义务扶持中国被压制的科学新技术发明者的社会活动家和科技先锋思想探索家。
  
   熟悉陈一文的科技界人士说,陈一文先生发表多篇关于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强子力学等问题的重要论文,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反响,特别是其 2004年以来多次被权威报刊文库转载的《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健康发展呼唤向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必须走世 界任何国家从未走过的新型能源环境发展道路!》等论文的核心观点,深受科技界关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信息网》 〔www.chinainfo.gov.cn〕主页下边专门开辟《陈一文先生就解决中国能源与环境问题》专栏,发表有陈一文160多篇文章。定于2006 年10月30日至31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第三届(上海)环保与新能源国际论坛”接受了陈一文的两篇论文《大气“氧气枯竭”是比“全球温室效应” 对人类持续健康生存造成更为严重危害的恶果》与《对传统能源以及新型替代能源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价的十八项评价指标》。据陈一文介绍,这两篇极具超前创新 理论的科技论文在中国环境与能源领域可能形成轰动。
 
八年三上书——国家地震局始终拒绝公众建议与监督
  
   1998年以来,陈一文先后三次上书批评国家地震局,呼吁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和民间群测群防地震的积极性,建立一个政府职能部门与民间专家共生的中国地震 预测多元化监督机制,迅速启用被压制的地震预测科学新技术发明者自主创新的“土仪器”及其卓有成效的最新地震预测科技成果,以防范唐山大地震悲剧在中国重 演。但这些重要建议八年来始终未能得到任何答复。值此中国今日进入第五次地震活跃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益迫近的严峻局面,国家地震局却一再压制公众 的科学建议和合法监督,以坚持“地震不可预测论”的谬论来推卸有效防范地震灾难的责任,实属严重不作为与渎职。
  
   第一次是1998年12月15日,在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测专家汪成民、黄湘宁以及孙威等民间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的支持下,陈一文向北京市长贾庆林呈交了一份 《关于加强首都圈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紧急建议》的信函和建议书,强调中国有一批非主流的地震预测专家已突破了地震预测的关键科学技术,希望尽快采用。论证 了最大限度调动群测群防的积极性是搞好首都圈地震工作的关键。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的,是能预报的。不能因为专业部门因私心所坚 持地震不可预测的错误观点而把非专业部门地震专家们的地震预测视为“干扰”。国家地震局垄断地震预测信息、拒绝监督的局面必须迅速改变。
  
   此信估计转到地震局后被压制,陈一文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第二次是2003年11月12日,了解到地震领域外新调来的宋瑞祥局长对于地震预测的基本态度与前任领导明显不同,陈一文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 委员会顾问的身份,直接给宋瑞祥局长写信,谈《张铁铮预测地震“三要素”的“磁暴二倍法”及其“应用地磁对地壳构造运动的研究”对我们的启发》,希望宋瑞 祥局长能改变国家地震局坚持“地震不可预测论”以及手握大权的“主流专家”们对地震局坚持“地震能够预测”非主流学者以及民间“地震预测”专家的无理压 制;建议局长以身作则主动访问、请教、抢救已八十高龄并体弱多病的中国著名地震预测学专家张铁铮与北京理工大学地震预测专家郑联达教授的地震预测研究成 果;建议破除国家地震局大部分权威人士的“地震在当代不可预测论”,承认“地震在当代中国已有人有新方法新技术进行预测”和“中国目前已经具备实现地震准 确可靠预测的基本条件”的事实,并树立全面突破“更上一层楼”的信心。
  
   对于中国当代能否实现准确可靠地震预测及其主要阻力问题,陈一文在信中坦率地写道,“根据我从1990年逐渐开始的对中国地震预测技术发展的跟踪、调查和研究,我的基本看法可以打一比喻”∶
  
    数名非主力登山运动员已经分别探测清楚通往顶峰的所有途径,包括通的和不通的,个别人也曾经登上顶峰。因此,这些队员,尽管始终是非主力队员,他们对登山 队整体登顶有信心。尽管多数主力队员从来没有登上顶峰,始终认为爬不上去,只要队长重新组织队伍,以有实践经验有信心的非主力队员为主,登山队肯定能够实 现整体登顶。
  
   现在的关键是看宋局长愿不愿意亲自领头担任中国支登山队的队长?”
  
   陈一文认为,多年来国家地震局的工作重心本末倒置:国家地震局一直以“地震监测”救灾为第一位任务,而将实现“准确、可靠地震预测”防灾为次要工作,这是必将导致唐山大地震悲剧再次发生的根本原因。
  
   信中,陈一文毛遂自荐∶“如果国家地震局领导有兴趣的话,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诸多专家群体的支持配合下,我可以在以下领域向中国地震局领导提供咨询意见和评估意见∶
  
    以实现“准确、可靠地震预测”防灾为首要任务、以“地震监测”救灾为第二位任务建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原始创新的多种地球物理手段基础上的全国地 震监测、地震预测系统的总体规划与实施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地区性国际合作〔中亚地区性合作、远东地区性合作、东南亚地区性合作〕的规划与实施方面提 供咨询性意见。
  
   对于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震预测科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多位地震预测技术专家及其地震监测仪器配套系统和地震预测方法提供咨询性意见。
  
   对于中国地震局的政府采购建立以以实现“准确、可靠地震预测”防灾为首要任务、以“地震监测”救灾为第二位任务的采购规划、评标标准和评标提供咨询性意见。
  
   对于通过地震预测科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实现“准确可靠地震预测”的中国创新科学思路提供咨询性意见。
  
   对于中国地震预测科学与日俱进实现更多重大突破与发展发挥促进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更加科学有效的地震预测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咨询意见。
  
   “对于通过地震预测科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某些适合引入中国的国外地震预测科学技术成果提供咨询意见。”
  
   此信依然“泥牛入海无消息”。
  
    第三次是2006年8月10日,陈一文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名义又专函新一届国家地震局 领导陈建民局长,力荐因多次地震预测准确,被实践证明是中国最杰出的民间地震预测专家孙威高级工程师,希望陈建民局长细读孙威三十年地震预测实践研究工作 的实录《为唐山的悲剧不再重演》书稿;由此迅速改变中国地震部门长期以来对被实践证明已经正确的民间地震预测专家的无理压制,尽快恢复1974年国务院 69号文件确立的“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群测群防”之路!
  
   预计到再次发生前一封信的遭遇,陈一文的这封信不仅寄给陈建民局长本人,写给国家地震局系统多位院士,写给中国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研究所所长与多位骨干, 同时写给国家减灾委专家组的多位专家等三十多位人士。现在已得到数位专家私下的赞同,但陈建民局长却在两个月过去的至今仍然没有任何答复。有鉴于此,陈一 文只好诉诸媒体求援公众。如读者要求,陈一文对本报公开披露该信全文不予反对。
  
   孙威的铁证——国家地震局无理压制民间地震预测专家30年
  
    陈一文随信向中国地震局陈建民局长、多位院士、研究员推荐的24万字长篇纪实《为唐山的悲剧不再重演》,实际上是一部控诉国家地震局“地震当代不能预测专 家”无理压制“民间地震预测专家”的血泪史,它以近乎“工作日志”的再现原始资料方式,披露了国家地震局自1976年以来,三十年中,一再漏报唐山大地震 等十多次地震大灾惊心动魄的事实,而这些漏报地震大灾(包括唐山大地震),都曾被多位“民间地震预测专家”及时预测、及时报告,然而却一次又一次被国家地 震局压制了,并且连报告预测的原始纪录资料也被隐藏或销毁。国家地震局某些人一再向国家领导汇报说,唐山大地震等地震大灾,属于事前毫无前兆,无人可预报 的不可预报之天灾,但事实上,唐山大地震等地震大灾的悲剧升级,多与无理压制“民间地震预测专家”的人祸相关。——
 
孙威: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中国工程科学》2007年第9卷第7期发表孙威题为《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及临震信号》的论文,陈一文先生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 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以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特此向《中国工程科学》编辑委员会全体委员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与深切的感谢!他认为, 孙威的这篇文章
能够在中国工程院的顶级刊物《中国工程科学》上发表,犹如打破长期沉闷气氛一鸣惊人清脆悦耳的长笛,吹响了中国学术争鸣支持科技原始创新的号角,向世人宣告: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盼望太久的又一个“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1]!
  编者丁朝模先生在《中国工程科学:人类的福音—“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编后记》中指出,不为主流学派所认同的文章在《中国工程科学》上发 表意欲何为?无他,因为这是一篇值得公诸于众的,有水平、有深度、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应该予以发表;即使文中有不完善、不妥甚或谬误之处,有关学者、专家 尚可就此开展争鸣和深入讨论,正如中国工程院院长、本刊主任编委徐匡迪院士言:“《中国工程科学》可成一争鸣的论坛亦非坏事”。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 大。地震可预测预报的一家之言,不会引发“海啸”,它只是百川中的一股涓涓细流,善加疏导入海则善莫大焉。凡此种种,就是本刊发表孙威先生学术论文的初衷 [2]。
  许绍燮院士指出,科技日报根据ScienceVol.275Geller等的文章,1997年3月19日刊出了题为“几位科学家联合撰文断 言地震根本不能预报”的报导。Geller等认为“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大地,任何一次小地震都有可能灾变为一次大地震”。而“小地震发展成为大地震将决 定于不仅是其断层附近,而且是其整个(震源体)空间的物理状态的无数细结构”。因为人们根本无法掌握深部无数细结构的临界状态,因之地震根本不能预报。我 们认为对地震预报不必如此悲观。首先大地震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发生的。全球大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一个大圆与欧亚带的半个大圆上,且这两大圆还互成正 交。大震的空间分布具有特定图像与特征间距。其次大地震不是任何时刻都能发生的。大地震都是结伴发生在地震活动高潮期,它们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有的地区甚 至每天上午基本上都发生强震!地震发生的这些时、空特色,为我们探究地震机理提供了重要窗口。诚然探索地震预报是很艰难的,但并非无路可循。他认为,地震 预报的发展战略在于创新[3]。
  孙威研究员自1975年以来,潜心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和研究,顶着各种困难和压力,孜孜以求,积数十年地心血,终于研制成功能够监测到地震 前兆的高灵度仪器,提出了“颗粒介地震学”理论,发现了能用来指导地震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总结出实用的、准确的分析预报方法。他依据自己的研究成 果,自1999年至2006年先后就辽宁岫岩5.6级地震、内蒙古5.9级地震、印度洋8.7级地城、河北文安5.1级地震、美国加州5.0级地震等进行 了地震前兆的重复和再现性试验,实际预报准确率达75%以上[2]。
  强潮汐可以激发地震活动。张元东提出特殊天象组合期影响地震的概念和理论,特殊天象组合期为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叠加,并有行星位置变化的配合[4]。杜品仁(1994)和胡辉等人(2003)指出,地震具有明显的18.6年潮汐周期,被称为岩浆潮周期[5,6]。
  哥奇兰等人分析了1977-2000年间全球2000多个5.5级以上的地震,发现猛烈的潮汐在浅断面层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从而会引发地震。当潮很大,达到大约2-3米时,3/4的地震都会发生,而潮汐越小,发生的地震也越少[7]。
  杨学祥等人指出,在圆心角大于90度的太平洋地壳,东西太平洋海面可以形成60cm的潮汐高差,潮汐负荷导致洋壳板块的均衡运动。潮汐引起的 太平洋地壳翘翘板运动可产生的等效应力为p=108N,这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形成的原因之一。赤道信风使暖水集中在赤道西太平洋,冷水集中在赤道东太平洋, 温差为3-6oC,高差为40-60cm、,当厄尔尼诺到来时,情况发生逆转。由于地壳均衡原理,洋壳发生反向的13-20cm的均衡变化,增强了潮汐引 起的大洋地壳翘翘板运动,这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前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跃的原因,科里奥利力起到定向作用[8]。我们认为,地震预测可以逐步实现 [9]。
  
表1梅花图出现时间、结束时间、发震时间与震级关系(据孙威,2007)
  出现时间结束时间发震时间震级地点
  1976年03月15日-03月20日-04月06日6.3内蒙古和林格尔
  1976年05月05日-05月15日-05月29日7.6云南龙陵
  1976年06月26日-07月11日-07月28日7.8河北唐山
  1976年07月11日-07月30日-08月16日7.2四川松潘
  1976年08月31日-09月03日-09月23日6.2宁夏巴音木仁
  1999年11月20日-11月23日-11月29日5.6辽宁岫岩
  1976年5月29日、7月27日、9月24日为日月大潮,9月25日为月亮近地潮,所以,据表1,1976年5月29日的云南龙陵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1976年9月23日宁夏巴音木仁地震与强潮汐激发有关。
  1976年4月6日(4月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似乎与潮汐无关,事实上,其梅花图出现时间为3月15日,与3月16日 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日月大潮、3月17日的月亮近地潮有关;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地震,其梅花图出现时间为7月11日,与7月11日的日月大潮 有关,其梅花图结束时间为7月30日,与7月30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地震,其梅花图出现时间为11月20日,与11 月20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其梅花图结束时间为11月23日,与11月23日日月大潮、11月24日月亮近地潮有关。
  同样,1976年5月29日(30日为当月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云南龙陵地震,其梅花图结束时间为5月15日,与5月13日月亮近地潮、 14日日月大潮有关;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其梅花图出现时间为6月26日,结束时间为7月11日,与6月26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6月27 日日月大潮、7月11日日月大潮有关;1976年9月23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宁夏巴音木仁地震,其梅花图结束时间为9月3日,与9月2日的日月大潮有 关。
  孙威研究员对发震过程的精细研究,为潮汐激发地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我们祝贺孙威研究员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一文:欢呼《中国工程科学》吹响中国学术争鸣支持原始科技创新的号角!山风工作室。http://cheniwan.sea3000.net/innovation/100.php
  2.丁朝模。中国工程科学:人类的福音—“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编后记。山风工作室。http://sea3000.com/wenku/953.php
  3.许绍燮。地震预报发展战略在于创新。中国地震信息网。http://www.csi.ac.cn/ymd/xgzhxx/jcyb2006031401.htm
  4.李家林,张元东.特殊天象组合期与地震发震关系的检验及应用.地震,1993,(3):32-37.
  5.杜品仁.18.6a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J]。地球物理学报,1994,37(3):362-369.
  6.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4):49-55
  7.ElizabethS.Cochran,JohnE.Vidale, andSachikoTanaka.EarthTidesCanTriggerShallowThrustFaultEarthquakes[J].Science.2004,306:1164-1166.
  8.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9.杨学祥.地震预测可以逐步实现.刊发时间:2007-09-2911:22:50 光明观察.经济·科技。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29/content_678026.htm

原文地址http://www.zr101.cn/html/5/20071029/1183.html
 
-- 《中国工程科学》发表孙威《破坏性是可以预测的》论文及“编后记”有感


http://cheniwan.sea3000.net/innovation/100.php



喜见《中国工程科学》 2007 年第 9 卷第 7期发表孙威题为《破坏性是可以预测的 — 孕震物理模型及临震信号 》的论文( http://sea3000.com/wenku/952.php ),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以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特此《中国工程科学》编辑委员会全体委员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与深切的感谢!




尤其值得欢呼的是,孙威的这篇文章以及同时发表的“编后记”《人类的福音 — “破坏性是可以预测的” 》( http://sea3000.com/wenku/953.php )能够在中国工程院的顶级刊物《中国工程科学》上发表,犹如打破长期沉闷气氛一鸣惊人清脆悦耳的长笛,吹响了中国学术争鸣支持科技原始创新的号角,向世人宣告: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盼望太久的又一个“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




《中国工程科学》发表孙威《破坏性是可以预测的》的“编后记”




鉴于其里程碑 重大意义,特将《中国工程科学》题目为《人类的福音》的这篇“ 编后记”全文抄录如下:

http://sea3000.com/wenku/953.php




-- 破坏性地震是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恐怖的自然灾害。两年前印度尼西亚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 38万人死亡,31年前的唐山地震死亡24万人,整个唐山市瞬间成为一片废墟, 80多年前的海源地震死亡20万人,以及东京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墨西哥大地震,等等,都是造成数十万人伤亡的、震惊世界的天灾。




-- 地震灾害惹不起,是否可以躲得起,预知袭来预防之。从两千年前张衡的《地震对策》到今日日本的《地震对策方案》,均反映了人们对地震灾害的确严重关切及所能采取地防震减灾措施;但对其预测预报,仍是不得其门而入,特别是震前预报更是世界级的难题,考验着人民类的智慧和良知。




-- 孙威先生自1975年以来,潜心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和研究,顶着各种因难和压力,孜孜以求,积数十年地心血,终天研制成功能够监测到地震前兆的高灵度仪 器,提出了“颗粒介地震学”理论,发现了能用来指导地震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总结出实用的、准确的分析预报方法。他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自 1999年至2006年先后就辽宁岫岩5.6级地震、内蒙古 5.9级地震、印度洋8.7级地城、河北文安 5.1级地震、美国加 州5.0级地震等进行了地震前兆的重复和再现性试验,实际预报准确率达 75%以上。假如获得官方支持能建立所需要的监测台网,有更多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监测人员,即在正常情况下,地震预报成功率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明显提高。须 知,目前 75%的预报成功率只是在个别宽容、友好单位好辽宁省地震局、中科院物理所、北京电业中学等单位和美国加州有关地震专家的热心支持,以及少而又少的业余监测人员的鼎力相助下取得的。




-- 2007年3月23 日,孙威以特快专递致函北京市有关主管部门,指出“地铁10 号线顶部存在空洞,建议及早勘察、充填和加固,否则将可能酿成很大的事故”。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孙威先生的预报被不幸而言中了——3月28日凌晨3时许北 京地铁 10号线即发生塌陷,致6人死亡。呜呼,这次塌陷及人员伤亡原来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呀!




-- “心绪万端书两纸,预封重读意迟迟”。迟迟者,顾虑也,言犹未尽也。




-- “没有亘古不变的教条,长存的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与创新”。诚哉,宋健院士的金玉良言 !前人亦或今日的有关权威称“地震不能预报”,似乎过于悲观和武断。编者的浅见以为,宇宙是有其客观存在的自身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早晚而已。实际上,宇宙的许多规律已逐渐为人类所认知。地震及是宇宙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的自身机制,也应该是可以被认识的,从而有可能被预测和预报的。




-- “ 1976年7月28日那个悲痛的凌晨 ,当我在地震仪前看到那一片限副的S波,便泪如雨注……,从此我没有再退缩一步。”就是这样,孙威心怀“为唐山的悲剧不再重演”的凌云壮志,远离名利,倾 其个人所有,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探索地震预测预报的崎岖之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是基于“为唐山的悲剧不再重演”之本,孙威 31年如一日地、独辟蹊径地探索,终于拨开了“地震不可预报”的重要迷雾,开启了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一线曙光。




-- 1995 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制定一个以大城市为减灾对象的《地震对策方案》,该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在东京都附近开展大规模探测活动并绘制地震数据图表。当然,惜乎日本目前尚未出现孙威这样的地震预报学者。




-- 就我国而言,如果有关部门能给孙威一点儿实际支持,给一点关爱与温柔,使其研发的监测大量生产,在地震多发的城市和地区建立监测台网,培训监测专业人员, 地震预报准确率必将有更大的提高。这不啻是人类的福音,更是吾国吾民之幸。须知,若 31年前的唐山悲剧再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 不为主流学派所认同的文章在《中国工程科学》上发表意欲何为?无他,因为这是一篇值得公诸于众的,有水平、有深度、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应该予以发表;即使 文中有不完善、不妥甚或谬误之处,有关学者、专家尚可就此开展争鸣和深入讨论,正如中国工程院院长、本刊主任编委徐匡迪院士言:“《中国工程科学》可成一 争鸣的论坛亦非坏事”。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地震可预测预报的一家之言,不会引发“海啸”,它只是百川中的一股涓涓细流,善加疏导入海则善莫大焉。




-- 凡此种种,就是本刊发表孙威先生学术论文的初衷。
 
这个JB 破烂专家怎么这次没能神气一次呢, 他TMD怎么没能发出他的鸟声音呢!? LOSER!!
 
stupid of point...

the rate of predicting earthquake correctly is one out of a million... say it at mos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