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我看到的中国和印度 -- 印度式的民主 and 中国特色的民主

中国足协副主席

废铜长老
注册
2002-10-31
消息
84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 程一恒 (作者是新加坡公民,现定居上海 )

  1991年,我第一次和叔叔从九江搭江轮到上海。刚经过灯火通明的宝山钢铁厂,内心还盘算着,这么大的投资,怎么会像报道那样栽在日本人手里。耳边就传来扩音器的声音:“左边是浦东,右边是浦西”。这个一片漆黑的地方,真就是浦西?多叫人失望。

  那正是中国国庆日前夕,外滩的灯已经点上,迎接我的是幢幢高楼,好像新加坡河畔的那些银行大楼。离开南京东路的边街,阴暗暗的,朝里走几分钟,就有点紧张。前后左右张望着,担心有人跟梢。最后,我放弃了冒险犯难的念头,赶紧回到大街上,感觉安全些。德士司机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腔,他问得越多,我就越隐藏自己的身份,生怕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被狠狠痛“宰”。

  一个月后,我出差到孟买,飞机落地时,当地时间已是晚上八点半。出了机场,战战兢兢地坐上一辆机场外的德士,飞奔而去。司机的英语难懂,一路上,到处一片漆黑,车里没有冷气,我摇下窗子,一股异味传来,车子跟行人擦边而过。街上的一群人不时朝车里望过来,我握紧右手的皮箱,左手赶紧又摇上窗子。

  我当时的感觉是:上海和孟买,没有多大差别。


十年之间 刮目相看


  2001年,我再度来到上海,并且定居下来。孟买,因为工作的关系,从上海又去过好几次。十年,不是一个短时间,尤其对中国和印度两个力求发展的国家来说,是两个五年计划。到这时,就明显看出上海和孟买的差距。

  从机场开始,就连虹桥机场也比孟买机场要强,浦东机场就更不用提了。孟买也是到处在建设,但高架桥工地不像上海那样用绿色塑料网遮住。在空荡的工地上,可以看到工人们工作的情况,没有工作服和工作鞋,还看到穿着传统纱厘服装的女性,穿梭其间。除了危险之外,工人也不像上海人那样卖力。上海的土木建设速度之快,有目共睹,就连新加坡人也有感叹。而孟买的一些工程,像处于停顿状态,不知道是否还会继续施工。


印度式的民主


  印度式的民主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每个人的生存权利不容抹杀。这就是为什么当博帕尔联碳农药发生泄漏事件后,到底有多少居民受影响一直无法统计清楚,要求赔偿的居民没完没了。但是,印度人并没有学到这个教训,今天还可以看到工厂的周围盖了许多“违章建筑”。

  另一个极端是,任何一项工程,只要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他们都要提出诉状。只要诉状成立,工程就马上停止。所以,在印度到处可以看到停建而未竣工的道路。正因为此,外国投资者对印度的基建工程望而却步。

  印度人是否能忍受这些极端呢?至少和我交谈的工商界人士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有什么改善的方法呢?答案也都很肯定,印度极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是否存在呢?据说有几个省的省长,用办企业的手段处理省内事务,干净俐落,很得人心。为什么不把这些省长轮调,这不就把各省的状况都平均提升了么?这就谈到了印度的民主体制。

  首先得了解印度的政治运作。28个省、7个邦;省有省长,邦有邦执行长,虽说都是选出来的,但无论省还是邦,还有总统指派的总督。究竟是选举的省长、执行长权大,还是指派的总督权大,没有明确的答案。有几个省极端保守,省长一样能一当再当。有实行共产制度的,也有遵行伊斯兰教义的省,也没人埋怨。有完全免税的省,也有禁酒的省。在彭地切里,还有在当年法国殖民地时的公务员,退休后继续领取法郎作为退休金,去年改用欧元,退休金的币值也相应更改,也没人说不公平。

  但是,想想这样既掺杂了英、美、法各国的体制,又加上自身因袭的社会等级制度的限制,和十五种官方语言,数百种方言,真要有些作为,还颇为困难。印度人对贿赂也不太在乎。只要能办事,不让他拿些钱,好像说不过去。政党政治所依附的种种弊病,在欧美国家已层出不穷,印度自然难逃劫数。甚至连最新崛起的台湾式民主,亦如出一辙。


民主集中制


  如果分析中国目前实行的制度,综合出来的现象,大概不会比印度少。但是,中国社会给人的感觉是朝气蓬勃的。碰到一些不合理的事,都可以“还需要一点时间”一笔带过。两国共有的现象是,尾大不掉。中国让人感到,政府是在做事,而印度则有“政府在哪里”的疑问。

  据说印度前总理英地拉・甘地,有理想,也有实力,可惜英年早逝。如果不指望有抱负的政治家的改革,那么,印度的希望在那里呢?出乎意料的,和中国一样,印度的工商业界把希望放在世贸组织上,认为只要进入世贸,印度的国内企业都得与世界各国企业一起竞争。届时,必然会加速印度的政治改革。

  印度尤其把中国当作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地大物博,印度一样;中国内销市场大,印度也大;中国人才资源丰富,印度也不差;中国想作全世界的生产基地,印度也想。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地把外资引入,这个势头会持续到2010年,也就是在奥运和世博会之后。80年代印度曾是外资的焦点,但由于民族主义和民主制度的制衡,外资大多转成内资或撤出。

  这20年的发展,显示出中国“民主集中制式”的民主,或者用中国领导者惯用的名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比印度采纳欧美各国制度的结果,要强得多。印度的有识之士放弃了发自内部的改革,寄望于进入世贸后由外部压力而产生的改革动力。先撇开这种危机意识是否适合印度,果真如愿,印度还得先想好,究竟要继续欧美式的民主,还是要学习中国,重新建立起一套适合印度发展的民主。


竞争还在后头


  至少以今天来评断,印度比不上中国,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有好一阵子担心连印度都不如。那时,印度式的民主,可比中国式的民主要强。今天的中国可能已不再把今天的印度放在眼里。 

  仔细推敲,中国的政治改革何尝不是经过了相同由外而内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朝前推进了一大步。无可否认,外资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也产生了许多老百姓对变化的不适应。这些都说明了:民主政治的实行,实际上包含了由下而上的诉求以及由外而内的国际化历程。两者交互运用,相得益彰,否则就会乱。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国力会在今后十年到达一个高峰,而社会稳定度也会面临最大的挑战。

  中国和印度曾经同是熟睡的狮子。中国已经醒了,印度还在沉睡。未来,能与中国一较长短的仍旧是印度。中国必须继续保持清醒,顺应内部和外部的潮流,适时地修正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别落入龟兔赛跑的寓言陷阱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