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A.---中国传统香艺及瓷艺欣赏---香艺部分---07月份新到景德镇茶具+精美香包和药香及老檀香.

O.C.A.

文明小店的伙计
注册
2008-05-05
消息
167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26
友情敬献:

  本月(2008.07)新到的景德镇茶具,非功夫茶具,适合家庭自用,亲朋友聚会使用.风格突出,图案即精美又具特色,是很好的夏日选择.

  另有多款精美传统锦缎香包和迷你手袋,适合装小件物品不宜挂失,也有装饰功能.以上可见下面链接中的第二页.

  在第三页里,有三款线型纯天然薰香,可卧可立,原料保证地道,厂家和品牌也在行业内很知名,三款香型不同,老檀淡雅芬芳,藏式和药师香药香浓郁,都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利益.在品茶的同时,接受薰香的浸润,可以让劳累一天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家人或者亲朋聚会时,也可以起来很好的调节气氛的作用.

   以上三类物品可以链接如下:

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19/thread566313.html#post5263872

  喜爱中国传统的香艺及瓷艺,并打算在这边做这个主题的小生意。现在还不知道市场情况如何,我自己也在学习之中。所以先开个贴子,一方面了解市场情况,另一方面也希望把我们中国传统的香文化、香艺品和融合现代工艺技巧的仿古精美瓷器,介绍给这里的华人和本地居民。

  或许你认为它们和你的生活距离比较远,或者因为知之太少,所以虽然喜欢但担心上当受骗。这种心情我一样也有,对此我曾做了一些了解,会把相关信息陆续跟在这贴后面。

  现在开这个贴,一边转载些相关知识(比较基础的),一边贴些图片,希望大家留意一下即可。如果它能引起你的兴趣,可以一起交流;甚至你是行家,就请多多指点,都很欢迎。不知道能不能按小生意做,不过没关系,做不成就把它当做闲暇爱好也不错,毕竟都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精粹,代表了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隅,多了解些对我们自己也有一定的好处。

  希望这个开贴和随后的跟贴,能给你的业余生活带来享受和乐趣。如果你对陆续上传的香艺品(包括日用香类,非香水类)和仿古瓷器(包括欣赏品和仿古风格的日用品)有兴趣,也可以给我留言咨询。或者你有哪些喜欢的东西,不妨尝试和我联系,看是否能预订。

  [FONT=楷体]本贴是香文化和香艺品专题部分[/FONT],先开了这贴并感谢你的关注。

  O.C.A.
 
中国传统香艺文化知识介绍。

此贴空间备用。
 
中国传统香艺知识介绍。

[FONT=楷体]中国香文化之意义[/FONT]

傅京亮​

  中国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

  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

明窗延静昼,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宋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红楼梦》《名医别录》《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

  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奋的是,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

  亦可相信,那不会是一个因循守旧、疏远时代的老人,而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玉树临风,超尘拔俗。​

  来自《中国香文化网》​
 
中国传统香艺知识介绍。

关于香文化的定义

萧近南​

  汉语的“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古汉语中,“文化”是指“文治和教化”,“以道理开导世人”。​

  不过,现在白话文中使用的“文化”一词,并非直接来自《说苑》所提及的“文化”,而是一个源于拉丁语“cultura”的翻译词汇。“cultura”在拉丁语中有耕种、养殖、驯化等涵义。​

  对于“文化”一词,由于其含义过于丰富,所以多年以来,东西方的学者们,无论是哲学家、社会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没能给出一个清晰、统一的定义。其实,硬要做出一个十分严格的本质性定义不仅是困难的,而且会破坏“文化”所固有的丰富性。不过,仍然有一些观点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例如:​

  第一种,广义的理解。将文化解释为某一族群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集中体现为一组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价值观念等。例如,阿拉伯文化、玛雅文化、中国文化等。这一文化整体中的某个部分,如果能够体现出该文化的特色,也可以称之为文化,例如佛教文化、茶文化、诗歌文化、武士文化等。​

  第二种,狭义的理解。弱化“物”的因素,而强调“心”的方面,认为文化实质上是抽象的,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和气质,是该族群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与深层心理结构的呈现。例如,一个人能学会说话的能力是天生的,但他学习某种语言的能力却是由文化决定的。​

  第三种,比喻性的解释。许多学者认为不应该给文化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而更倾向于以比喻的方式去描述它,例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人格”,是“生命人格之精神表现的形式”,等等。​

  综合参考这三种对文化的定义以及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描述:​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入手,涉及一系列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来自《中国香文化网》​
 
中国传统香艺知识介绍。

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傅京亮​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树)、(桂树)、(艾蒿)、(郁金)、(白芷)、(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博山炉”(模拟仙境博山)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年间一直广为流行。(图:错金博山炉,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通高26cm,炉盖铸成山峦状,炉座饰卷云纹,座把透雕三条欲腾出海面的蛟龙,龙头承托炉盘,炉盘上是挺拔峻峭的山峦,象征道家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山间有神兽出没,虎豹奔走,灵猴戏耍,还有猎人追逐逃窜的野猪,另有小树点缀山色。)​

  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

  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熏炉(包括博山炉)、薰笼等香具也是汉代王墓中常见的随葬品。​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汉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银制薰炉,或许他也喜爱薰香。​

  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
  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

  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种类丰富,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香。​

  [FONT=仿宋体]“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FONT]






  用香风气从王公贵族扩展到文人中间,并且出现了许多描写薰香或香料的诗文,如曹丕的《迷迭香赋》、刘绘的《咏博山香炉》:
《迷迭香赋》
播西都之丽草兮,
应青春之凝晖;
流翠叶于纤柯兮,
结微根于丹墀;
方暮秋之幽兰兮,
丽昆仑之英芝;
信繁华之速逝兮,
弗见凋于严霜;
既经时而收采兮,
逐幽兰以增芳;
去枝叶而寺御兮,
入销谷之雾裳;
附玉体以行止兮,
顺微风而舒光。​
《博山香炉》​
蔽野千种树,
出没万重山。
上镂秦王子,
驾鹤乘紫烟。
下刻蟠龙势,
矫首半衔莲。
傍为伊水丽,
芝盖出岩间。
复有汉游女,
拾羽弄馀妍。
 
中国传统香艺知识介绍。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傅京亮​

  香文化在隋唐时期虽然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民间,但这一时期却是香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香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地,而是来自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样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熏球(汉代已经出现)、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熏球由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杯形容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摇摆晃动,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香斗是带有长柄的小香炉,可以握在手上,主要用于供佛。)​

  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唐代的文人普遍用香,也写出了很多关于香的诗词,王维、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此类作品。如王维《谒璇上人》有:​
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
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
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
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
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在大唐的盛世环境中,香文化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为其在宋元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香文化在后来的繁盛与普及成为一个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事。​
 
中国传统香艺知识介绍。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傅京亮​

  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步入了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航海技术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宋朝政府还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专门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足见当时香料贸易的繁盛与香料用量之大。​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香”(也称“篆香”,用模具把调配好的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

与“”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较为流行: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或合制的炭团),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单一的香料或调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散发更加舒缓。​

  到明朝时,线香已有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

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

  香的健康价值: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薰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挤压成条):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

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现在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而且从苏轼、曾巩、黄庭坚、陈去非、邵康节、朱熹、丁渭等人写香的诗文中可以看出,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的,审美的,启迪性灵的妙物。如苏轼的《和鲁直韵》、朱熹的《香界》:

《和鲁直二首》​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香界》​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2005-Song-CiLu-.gif
 
中国传统香艺知识介绍。

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

傅京亮​

  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的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军事上全盘落后于西方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难免过于偏激,由此而来的矫枉过正的、运动式的批判,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甚至象净心明志、修身养性这样的观念也被当作消极的态度受到了批判。在这种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鲜明传统特征的香文化受到株连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时,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衰弱。在这种情势下,早已融入了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

化学香料与天然香料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

 较之天然香料,采用化学香精制作的香品价格低廉,自然是厂家愿制,商家愿卖,香客愿买。以至于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香品都是这类化学香精香。名为檀香、沉香,其实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学香精。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远不能与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学香精类香品之所以能畅行开来,也是由于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了。

 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都被丢弃了。其后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现在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

 虽然化学香精类的香品已是现在的主力军,但仍然可以见到以天然香料制作的香品,这也为那些喜欢品香的人们留下了一方空间。

 现在的天然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使用单一香料的“单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形状)。其质量虽优于化学香,但直接使用单一香料,其味道与养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而且许多香料,如檀香,其实并不适于单独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讲到“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这种单一香品只是汉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汉唐之后主要使用的是“合香”(调和多种香料而成)。

 第二类是调和多种香料制成的合香,形状上多为线香、盘香等。而传统合香的制造,不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严格的炮制方法和制作工艺。而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据笔者所知,也大都是仅以天然香料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制作的正宗合香,种类极少。

  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现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现在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不知道东坡临此是否还能忘情赋诗?而神仙佛祖、祖辈先人们若真能闻到此种烟气,又会做何感想啊?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展露出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
 
香艺器具欣赏贴,非实物推荐.

第一图:博山炉
博山炉.jpg

第二图:错金博山炉
错金博山炉.jpg

第三图:冲天炉
冲天炉.jpg

第四图:斗炉
斗炉.jpg

第五图:立雀博山炉
立雀博山炉.jpg
 
香艺器具欣赏贴,非实物推荐.

第一图:大明宣德炉
大明宣德炉.jpg

第二图:蟹钮香炉
蟹钮香炉.jpg

第三图:钟馗熏炉
钟馗熏炉.jpg
 
中国传统香艺知识介绍。

香料的分类


项 杨​

  及依照严格的定义来说,香料是能被嗅觉嗅出香气,或被味觉尝出香味的物质。其种类繁多,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以原料的来源划分:天然香料 / 合成香料

  天然香料是指以动植物的芳香部位为原料,经过简单加工制成的原态香材,其形态大多保留了植物固有的一些外观特征,如香木块、香木片等;或者是利用物理方法(水蒸气蒸馏、浸提、压榨等)从天然原料中分离出来的芳香物质,其形态常为精油、浸膏、净油、香膏、酊剂等,如玫瑰油、茉莉浸膏、香荚兰酊、白兰香脂、吐鲁香树脂、水仙净油等。​

  自然界中现已发现的香料植物有3600余种,得到有效利用的约400余种。植物的根、干、茎、枝、皮、叶、花、果实或树脂等皆可成香,例如,茉莉、熏衣草取自植物的花;豆蔻、小茴香、鸡舌香取自果实部;甘松、木香取自根部,檀香、降真香取自木材;龙脑、乳香取自树脂。​

  动物香料多为动物体内的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约有十几种,常用的有麝香、灵猫香、海狸香和龙涎香4种。​

合成香料​

  合成香料是以煤化工产品、石油化工产品等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取的有香味的化合物。目前世界上合成香料已达5000多种,常用的产品有400多种。​

  合成香料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官能团分类,例如可分为酮类香料,醇类香料,酯、内酯类香料,醛类香料、烃类香料、醚类香料、氰类香料以及其它香料;另一种是按碳原子骨架分类,可分为萜烯类、芳香类、脂肪族类、含氮、含硫、杂环和稠环类以及合成麝香类。合成香料工业已成为现代精细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一种稍为特殊的香料——单离香料。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将含有多种化合物的天然香料中的某一种化合物单独分离出来,此种化合物即为单离香料,又称为“等同天然的香料”。但是,绝大多数的单离香料都不必使用天然香料而仅以化学方法就可以合成出来,因此,除来源不同外,单离香料与合成香料并无本质区别。例如,在天然薄荷油中含有大量的薄荷醇,用重结晶的方法得到的薄荷醇就是一种单离香料,俗称薄荷脑。​

按形态划分:液态香料 / 固态香料

  大多数液态香料也习称香“精”,但与糖“精”、味“精”不同,此香“精” 仅是“精华”之意,并非都是化学合成香料;而“精油”则大多专指由天然香料制作而成的液态香料。​

  液态香料又可分为水溶性香料、油溶性香料和乳化香料三种。 将芳香物质溶解在水溶性溶剂(乙醇、甘油等)中即得到水溶性香料;主要用于软饮料、冰制食品和酒类;将芳香物质溶解在油溶性溶剂中即得到油溶性香料,其采用的油溶性溶剂可以是花生油、菜子油、芝麻油、橄榄油、茶油等天然油脂,多用于食品中,也可以是苯甲醇、三乙酸甘油酯等有机溶剂,多用于化妆品中;用特定的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如大豆磷脂。果胶、淀粉等)使芳香物质在水中分散成微粒即为乳化香料。多用于软饮料中。​

  固态香料多为粉末状、片状或块状,常用于制作糕点食品、汤料冲剂、香粉、香包等。

  香料为液态或固态,只是外观形态的差异,并不能标志其中的芳香物质是天然还是合成。天然香料与合成香料都可以制成液态香料,也都可以制成固态香料。
依据用途划分:食用香料 / 日用香料 / 其他香料​

  食用香料(食用香精)又可细分为多个类别,分别用于糕点糖果、香烟、酒类、药品、调味品等;​

  日用香料(日用香精)分别用于洗涤剂、皂类、牙膏、卫生制品、化妆品、香水、薰香等;​

  其他还有专门用于塑料、皮革、油墨、除臭剂、饲料、昆虫引诱剂等产品的香料香精。​
 
中国传统香艺知识介绍。

天然香料的制取

天然香料的种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们最早是从大自然里发现、识别出特殊的芳香植物并加以采集和利用。但野生植物的采集很受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制约,能采收的产量有限,而且其出产也很不稳定;而且,那些出产名贵香料(沉香、檀香、麝香)的动植物大都遭到了过渡的采伐猎取,时至今日均已成为濒危物种;所以现在大多数的天然原料的生产都主要是依靠人工种植。


  要保证人工种植香料品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因素。首要的是品种因素:同一种植物中常分为不同的亚种,各亚种的性状也常有较大的差异。


  水土自然环境:植物生长区域的水分、温度、光照、土壤、空气以及周边的植物群落等自然因素,即“水土”、“风水”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植物的质量。


  成熟周期:从培育到采摘之间的时间的长短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对某些香料来说,其“孕育”时间越长,质量也越高,例如沉香,其“三年香”的价格差不多正是“一年香”的三倍。熏衣草自种植后,约在第三年才是成熟期,出油质量最好,超出这个阶段后其质量也会下降。


  栽培的方式:在这方面,栽培方法、栽培经验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工业污染的程度。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以及空气污染等都会直接导致香料质量的降低。在一些不发达国家,由于化学肥料甚至比天然肥料还贵,所以很少被使用,这反而使他们出产的香料品质更好。


  采取的部位:植物的根、干、枝、叶、花、果实等不同的部位。芳香成分的含量各不相同,例如檀香,越靠近根部和树心的部分含油量越高。


  采取的时机:同一棵植株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辰采摘,不同的生长阶段采摘,其芳香成分也会不同。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不仅影响香料的药力,甚至会改变香料的药性。



原态天然香材



  采收的植物植株,或植株中的有香部位,经过简单的初步加工(清洗、干燥、分割等),可以制成原态香材,如檀香木片、木粉等。



  这种简单的加工一般都能较好的保护原料的有香成分及直接相关的无香成分不受破坏,并能保留原料的部分外观特征,同时也能使原态香材便于贮存和运输,也易于识别和使用。


 
  芳香植物中,除了直接产生香味的挥发性油脂,还含有很多的营养成分,如“配糖体”(也是“阿斯匹林”的来源):有镇咳、防腐、消炎等作用;“帖类化合物”,可以杀菌驱虫,治疗湿疹皮肤病等属于异类入侵的病症;“鞣质”:对于植物本身有防腐、防虫害的作用;“类黄碱素”:一种黄色色素,难溶于水,可以增强心肌、预防便秘;“皂素”,可令植物在干旱期防止水分蒸发,并对遏阻害虫有很强的作用,主要应用于催吐、祛痰;类胡萝卜素:普遍存在于植物各部位,可用于祛痰、健胃,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疾病;香豆素:在当归、独活、白芷中存在最多,常用作镇痛方面的配方



  芳香植物的气味和药用功效正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原态香材,与生药材一样,正可以很好的保存这些生物成分。从这方面来说,原态香材远优于香精油,具有最完全的天然品质,也是最合格的天然香料,非常适宜制作药材和薰香


  香精油



  原态香材虽有很多优势,但不便于运输和存储。从16世纪开始,欧洲就开始流行提取芳香精油的方法。


  植物体内有许多微小的油腺与油囊,其中含有各种植物油脂,芳香植物的有香成分主要就存在于这些油脂之中。用物理方法把油脂分离、提取出来,就得到了香精油。


  香精油不仅便于运输和存储,也便于把香料加入药物、化妆品、食品、调味品之中,从而极大的扩大了香料的应用范围,对香料工业的兴起和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觉得你这个想法不错 这个夏天 正好借奥运的东风 很多老外本来就对亚洲 尤其是中国古老的东西很感兴趣
 
新到一批精美香包手袋和药香及百年老檀香,敬请关注.

新到一批精美香包手袋,和一批药香及百年老檀香,敬请关注.

新到一批香包,迷你礼品袋.


可以装零钱,钥匙,易丢的小饰品,挂件等;


尺寸稍大的可以装手机.


也可以装香料,挂在床头,书架上,清新室内空气.


还可以挂在车上,等等多种用途.


另一个不错的用途:按尺寸大小,可以用于婚庆、典礼上喜糖等小件礼品袋,绝对提高档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有香包,迷你礼品袋,都由织锦或绸缎做成,部分含30%真丝,做工精致,漂亮,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可以自用,也可以随赠亲友。


东西很小,是个亮点。敬请关注,欢迎和我联系。



新到一批线香,共有三种,藏式、药师型、老檀卧香。


藏式和药师型,材料纯天然,选用多种药材及香料合制而成。老檀香采用澳洲百年老檀原料精制而成.


未经点燃时,药香扑鼻;点燃后,经常闻香,具有疏风通窍、活血化瘀、镇静宁神、扶正驱邪等功效。


平时工作繁忙,应酬频频,回到家里,静心端坐,或舒展身体,点燃一支线香,让全身放松,同时能够调节身心,不失为城市生活之人的一个健康选择。


香的质量可以保证是纯天然成份,知名厂家生产。


经国内行业人士推荐使用,有可靠性。



详情请见二手市场链接(香包部分,第二页中间开始):
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19/thread566313-2.html#post5327067

及(纯天然药香和老檀香部分,第三页中间开始):
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19/thread566313-3.html
 
我觉得你这个想法不错 这个夏天 正好借奥运的东风 很多老外本来就对亚洲 尤其是中国古老的东西很感兴趣

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