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诗情:语言止处是音色
蓝极
对于象这样游走于边缘地带的人,在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方面总有或
多或少的一点感受。无论在当年离开家乡到都市上大学时从方言(虽然也从属北方语
系)向官方语言的痛苦转变,还是来到美国后的语言挣扎,都不断地积攒着表达的渴
望与感受。
记得刚上大学的第一年里,除了方言上的独特用语,还由于从小没有学习过卷舌音
和鼻音,更不用说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因此常常承受着被同学调侃的极大压力。
就是到了现在,我仍然对个别的汉字吃不准发音,于是一张口,有些细心而具有语
言天赋的人便能辨别出我的出生之地。
学习英语就更是痛苦不堪了,其中花费的年头自不待言,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
只好以认命般的泄气告终。只是后来看到象张曼玉、Meryl Streep、Mel Gibson、
Russell Crowe、Nicole Kidman等演员,都还存在着被挑剔口音的问题,心理才
获得一些安慰。
除了中国人的南腔北调以及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人面临的类似问题外,这样的例子还有
很多。基辛格11岁时随全家从德国移民来到美国,一辈子也没有彻底改变其德国口
音,而他年轻几岁的弟弟就操一口纯粹的美音。出生于乌克兰、母语是波兰语的Joseph
Conrad虽然是极其出色的英语作家,可其英语口音蹩脚到了让他的朋友无法忍受的
地步。写下“洛丽塔(Lolita)”的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一生拒绝所有即席
演讲与采访,只有在字典与语法书本的帮助下逐字逐句地写好之后才允诺出场。
因此,成年人不可能真正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就是聋哑人如果在成年之
后才开始学习手语的话,也无法达到象从小就掌握手语的同命人那样的水准。按照
现代语言心理学的看法,语言习得的高峰时期是在六岁之前,从此之后便逐渐衰减,
在青春期到达低谷。这或许也对应于人体大脑发育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新陈代谢的
速度以及神经突触的数目在学龄前到达顶点之后便开始递减,在青春期降为最小。
这当然也包括大脑左侧主管语言的区域的发育进程:Broca区,Wernicke区,紧邻
脸运动皮层的下额叶和左侧中央前回(但不包括额极和枕极)。
语言是人类在演化中获得的一项优势功能。很自然地,拥有功能越多越好,持续时
间越长越佳。但问题在于,通过自然选择而筛选下来的结果是妥协,也就是说,人
类(也包括生物界其他生物)的有些能力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分工精细,各司其职。
生殖能力如此,语言习得也是这样: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于是,如同衰老
是我们年轻时活蹦乱跳所付出的代价一样,丧失语言天赋也是我们成长所不得不交
纳的定金。
在人类没有实现语言统一那样的Babel似的乌托邦之前,虽说在语言能力上存在着一
些无奈,但聊以自慰的是,除了区域语言文字上的交流手段外,还存在着其他可以
共通的符号,比如某种程度上的数学与音乐。
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的一个夏天,离开中国前到老家探亲的最后一天早晨,家人们
失去了前几天的欢声笑语,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离别气味,凝滞得让人有些窒息。
为了缓解,我打开收音机,调到短波,其中一个电台恰好正播放着Paul Mauriat和
他的乐队演奏的Czardas。Mauriat在1968年能够将名不见经传的流行歌曲Love Is
Blue点石成金,同样Czardas这首吉普赛风格的乐曲在他手下也呈现出织锦般的绚丽
多彩,其金碧辉煌让人叹为观止。
在地球上如此偏远的乡村角落里,听到这首曲子,真有些匪夷所思,让我生出恍惚的
思绪。弦乐器陪衬下悠扬的管乐在耳畔回荡,望着家宅附近的垄垄竹林和远处缭绕
的炊烟,想起度过无数童年时光的乡村土地,原先装扮洒脱的企图忽然之间变成失
落:吉普赛人的典型流放方式伴随着跨越生活空间的音乐勾起一阵难以言说的酸楚。
当时的情景实在深刻,以至于后来每当处于离别之际,脑海里便响起Czardas中小提
琴缓急有致的音色。
据说意大利那不勒斯小提琴家Vittorio Monti (1868-1922)当年就象当今走红于欧
洲的Andre Rieu一样,从小被培养成古典小提琴手,却靠演出和谱写各种通俗音乐
为生。在1904年左右,在音乐创作上乏善可陈的Monti可谓一不留神就突然之间写出
他一生唯一的传世之作:为小提琴(或曼托林)、钢琴和乐队而作的舞曲Czardas。这
首曲子很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变得非常有名,从此可以在世界上等无数演出场
合中听到。演奏方式除了原先的以小提琴为主,还包括手风琴、吉他、大号、萨克
斯、口琴、竖琴等改编格式。
Czardas是一种匈牙利民间舞曲,源于吉普赛人的民间舞蹈音乐,一般是 2/4或4/4拍
子。在19世纪前半叶发端,后来逐渐成为匈牙利的主要民族舞蹈与器乐体裁,并从
斯洛伐克穿越喀尔巴阡山脉在东欧与俄罗斯一带流行。其格式由两部分构成,第一
部分称为Lassu,为引子段落,速度舒缓,气氛宁静恬适;第二部分叫做Friss,为
主要段落,速度迅急流畅,切分节奏明显,气氛冲动热烈,相应的舞蹈中脚步交替
内外踢踏,充满眼花缭乱的快速旋转。
李斯特(Franz Liszt, “第二匈牙利狂想曲”)、施特劳斯(Johan Strauss, Czardas)、
德里布(Leo Delibes, 1836-1891, Coppelia / La Source)、巴托克(Bartok, Rhapsody
No. 2 for violin and piano)、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Hungarian Dance, Czardas)
等人都曾成功地运用Czardas的体裁。
我对小提琴有着明显的偏爱,总觉得在抒情的丰富、层次与细腻方面是别的乐器无法
比拟的,即使在一些单纯或偏重于炫技性乐曲上也能彰现旋律的绝美。Monti的这首
Czardas在一般演出中是调动听众、活跃气氛的炫技小曲,充分显示演奏者在清晰度
和准确性上的高超水准,尤其是快速演奏技巧。Lassu部分轻启序幕,让积存的情感
渐次释放,如同开启一扇扇门扉。在D大调的Friss阶段,音乐则使人从屏住气息到
激动人心,让惊心动魄最终成为唯一的主题,就象不断翻卷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缓
慢与急速之间的强烈节奏对比,浓烈的吉普赛风格在狂野与表现力上的分明,在这
首曲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http://comemusic.com/download/public_ra/61.ra
有不少音乐是在作曲者挫折、沮丧、孤独、烦躁等情绪下的结晶之物,比如贝多芬、
舒曼、柴可夫斯基、格什温等人的很多作品即是如此。或许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环
绕在人类情感之上的无数词汇,比如高潮、节奏、和谐、狂想等,也是表达音乐在
节奏、情绪、结构与速度的精髓。因此,音乐是诸如期待、思念、爱慕、兴奋、积
聚、唤醒、融合、高潮、舒解等情感的另一语言载体,诉说着那些无法通过口头语
言来表达的深邃与精致。
蓝极
对于象这样游走于边缘地带的人,在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方面总有或
多或少的一点感受。无论在当年离开家乡到都市上大学时从方言(虽然也从属北方语
系)向官方语言的痛苦转变,还是来到美国后的语言挣扎,都不断地积攒着表达的渴
望与感受。
记得刚上大学的第一年里,除了方言上的独特用语,还由于从小没有学习过卷舌音
和鼻音,更不用说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因此常常承受着被同学调侃的极大压力。
就是到了现在,我仍然对个别的汉字吃不准发音,于是一张口,有些细心而具有语
言天赋的人便能辨别出我的出生之地。
学习英语就更是痛苦不堪了,其中花费的年头自不待言,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
只好以认命般的泄气告终。只是后来看到象张曼玉、Meryl Streep、Mel Gibson、
Russell Crowe、Nicole Kidman等演员,都还存在着被挑剔口音的问题,心理才
获得一些安慰。
除了中国人的南腔北调以及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人面临的类似问题外,这样的例子还有
很多。基辛格11岁时随全家从德国移民来到美国,一辈子也没有彻底改变其德国口
音,而他年轻几岁的弟弟就操一口纯粹的美音。出生于乌克兰、母语是波兰语的Joseph
Conrad虽然是极其出色的英语作家,可其英语口音蹩脚到了让他的朋友无法忍受的
地步。写下“洛丽塔(Lolita)”的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一生拒绝所有即席
演讲与采访,只有在字典与语法书本的帮助下逐字逐句地写好之后才允诺出场。
因此,成年人不可能真正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就是聋哑人如果在成年之
后才开始学习手语的话,也无法达到象从小就掌握手语的同命人那样的水准。按照
现代语言心理学的看法,语言习得的高峰时期是在六岁之前,从此之后便逐渐衰减,
在青春期到达低谷。这或许也对应于人体大脑发育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新陈代谢的
速度以及神经突触的数目在学龄前到达顶点之后便开始递减,在青春期降为最小。
这当然也包括大脑左侧主管语言的区域的发育进程:Broca区,Wernicke区,紧邻
脸运动皮层的下额叶和左侧中央前回(但不包括额极和枕极)。
语言是人类在演化中获得的一项优势功能。很自然地,拥有功能越多越好,持续时
间越长越佳。但问题在于,通过自然选择而筛选下来的结果是妥协,也就是说,人
类(也包括生物界其他生物)的有些能力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分工精细,各司其职。
生殖能力如此,语言习得也是这样: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于是,如同衰老
是我们年轻时活蹦乱跳所付出的代价一样,丧失语言天赋也是我们成长所不得不交
纳的定金。
在人类没有实现语言统一那样的Babel似的乌托邦之前,虽说在语言能力上存在着一
些无奈,但聊以自慰的是,除了区域语言文字上的交流手段外,还存在着其他可以
共通的符号,比如某种程度上的数学与音乐。
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的一个夏天,离开中国前到老家探亲的最后一天早晨,家人们
失去了前几天的欢声笑语,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离别气味,凝滞得让人有些窒息。
为了缓解,我打开收音机,调到短波,其中一个电台恰好正播放着Paul Mauriat和
他的乐队演奏的Czardas。Mauriat在1968年能够将名不见经传的流行歌曲Love Is
Blue点石成金,同样Czardas这首吉普赛风格的乐曲在他手下也呈现出织锦般的绚丽
多彩,其金碧辉煌让人叹为观止。
在地球上如此偏远的乡村角落里,听到这首曲子,真有些匪夷所思,让我生出恍惚的
思绪。弦乐器陪衬下悠扬的管乐在耳畔回荡,望着家宅附近的垄垄竹林和远处缭绕
的炊烟,想起度过无数童年时光的乡村土地,原先装扮洒脱的企图忽然之间变成失
落:吉普赛人的典型流放方式伴随着跨越生活空间的音乐勾起一阵难以言说的酸楚。
当时的情景实在深刻,以至于后来每当处于离别之际,脑海里便响起Czardas中小提
琴缓急有致的音色。
据说意大利那不勒斯小提琴家Vittorio Monti (1868-1922)当年就象当今走红于欧
洲的Andre Rieu一样,从小被培养成古典小提琴手,却靠演出和谱写各种通俗音乐
为生。在1904年左右,在音乐创作上乏善可陈的Monti可谓一不留神就突然之间写出
他一生唯一的传世之作:为小提琴(或曼托林)、钢琴和乐队而作的舞曲Czardas。这
首曲子很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变得非常有名,从此可以在世界上等无数演出场
合中听到。演奏方式除了原先的以小提琴为主,还包括手风琴、吉他、大号、萨克
斯、口琴、竖琴等改编格式。
Czardas是一种匈牙利民间舞曲,源于吉普赛人的民间舞蹈音乐,一般是 2/4或4/4拍
子。在19世纪前半叶发端,后来逐渐成为匈牙利的主要民族舞蹈与器乐体裁,并从
斯洛伐克穿越喀尔巴阡山脉在东欧与俄罗斯一带流行。其格式由两部分构成,第一
部分称为Lassu,为引子段落,速度舒缓,气氛宁静恬适;第二部分叫做Friss,为
主要段落,速度迅急流畅,切分节奏明显,气氛冲动热烈,相应的舞蹈中脚步交替
内外踢踏,充满眼花缭乱的快速旋转。
李斯特(Franz Liszt, “第二匈牙利狂想曲”)、施特劳斯(Johan Strauss, Czardas)、
德里布(Leo Delibes, 1836-1891, Coppelia / La Source)、巴托克(Bartok, Rhapsody
No. 2 for violin and piano)、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Hungarian Dance, Czardas)
等人都曾成功地运用Czardas的体裁。
我对小提琴有着明显的偏爱,总觉得在抒情的丰富、层次与细腻方面是别的乐器无法
比拟的,即使在一些单纯或偏重于炫技性乐曲上也能彰现旋律的绝美。Monti的这首
Czardas在一般演出中是调动听众、活跃气氛的炫技小曲,充分显示演奏者在清晰度
和准确性上的高超水准,尤其是快速演奏技巧。Lassu部分轻启序幕,让积存的情感
渐次释放,如同开启一扇扇门扉。在D大调的Friss阶段,音乐则使人从屏住气息到
激动人心,让惊心动魄最终成为唯一的主题,就象不断翻卷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缓
慢与急速之间的强烈节奏对比,浓烈的吉普赛风格在狂野与表现力上的分明,在这
首曲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http://comemusic.com/download/public_ra/61.ra
有不少音乐是在作曲者挫折、沮丧、孤独、烦躁等情绪下的结晶之物,比如贝多芬、
舒曼、柴可夫斯基、格什温等人的很多作品即是如此。或许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环
绕在人类情感之上的无数词汇,比如高潮、节奏、和谐、狂想等,也是表达音乐在
节奏、情绪、结构与速度的精髓。因此,音乐是诸如期待、思念、爱慕、兴奋、积
聚、唤醒、融合、高潮、舒解等情感的另一语言载体,诉说着那些无法通过口头语
言来表达的深邃与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