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hang
新手上路
转贴------------------
16年前,初一,用一个旧的海鸥旁轴,成天看着黄点对焦,一个月只能拍1卷黑白,因为只有这么点零花钱,而且只能用周六晚上自己冲洗。那时做梦都想有台好点的机器。
因为珍惜,所以每一张底片在曝光前都要反复思考,反复捉摸。
13年前,攒了几年的压岁钱和零花钱,终于买了台FM2,选的当时相对便宜的银色机身。一个28~85带微距的手动头,一直用到大学毕业。为了掌握曝光, 每拍一张照片都要记下所有的数据,麻烦的要死,当时想,能自动对焦的就好了,能自动过卷就好了,能自己记录拍摄数据就好了……
因为麻烦,所以每一张底片在曝光前也不得以反复思考,反复捉摸。
7年前,买了F5,几个AF头,方便,轻轻一点快门,什么测光、对焦都搞定了,连着电脑,所有的数据也能导出来,拍得那叫一个欢,一卷没几下就造完,一卷也没记张能看!
因为方便,拍得时候,渐渐就开始不太用心了。
3年前,上了数码。
省事,连洗印店都省了。便宜,拍吧……
随便出个门就是几百张,一通按,一通瞎拍。
器材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成本越来越底,就越来越不珍惜每一次按下快门的那个瞬间,那个曾经令人迷恋和陶醉的瞬间。
10天前,上了蔡司ZF,想了想,拧到了FM2身上,装上ISO100的反转。
她可能没有5D方便,没有5D快捷,可能没有5D的最终画质(经糟糕的冲洗环节)那么精致,更没有数码照片通过PS后能做出的更多的各种“味道”,而且她的成本要高……
但是,重要吗?
我不是一个职业的摄影师,我只是一个喜爱摄影的人。
我不是靠摄影吃饭的人,我只是个吃饱了饭玩摄影的人,我不该着急,无须急功近利。
我不是靠拍照去取悦任何人,我只是在享受每次捕捉和记录的那个瞬间。
我也追求画质,但更注重画质先存在于自己的计划中,再实现出来的结果,而非一个简单的拍了看,看了再拍的往复。
我可能拍不出好的照片,但不会因此失去创造的喜悦。
我可能无法立刻看到拍摄的结果,但等待和期待才能带来喜出望外。
我会慢慢的一点点地测光,有时还会用测光表和灰板(他们都很便宜,不到1千的廉价的业余货),在缓慢过程中,享受着走进画面中,去区分和寻找层次的乐趣;
我会不厌其烦一点点地调整焦点,计算景深,尽管经常结果并不理想,但当哪怕一幅和预计相近的片子出现的时候,那种喜悦,是用数码拍一张看一张调整一张的感觉完全无法替代的;
我的机器里只有36格底片,当然,后备箱里还有很多卷,但是,就是36这个奇妙的数字,会提醒我,不要浪费每一格,提醒我思考,提醒我谨慎;
对了,我还要自己过卷,这个时候,她让我不会忘记,我手中的是一台相机。
照片没有声音,但摄影有,快门声,清脆、动听,充满的诱惑。
就好像今天下午,和一个刚玩摄影不久的女孩在一家咖啡厅里,我对着一盏灯按下快门,手中拿着400D的女孩惊诧地看着我说:这个声音,这么好听!
对,就是这些,在16年后,我又走回胶片。
她很不方便,很费钱,很不稳定,但是,我所享受的,不就是这些吗?
去闻一闻,用鼻子,闻闻真正的胶片的味道。
我觉得,当光穿过小孔投向底片的时候,才真的叫做摄影。
16年前,初一,用一个旧的海鸥旁轴,成天看着黄点对焦,一个月只能拍1卷黑白,因为只有这么点零花钱,而且只能用周六晚上自己冲洗。那时做梦都想有台好点的机器。
因为珍惜,所以每一张底片在曝光前都要反复思考,反复捉摸。
13年前,攒了几年的压岁钱和零花钱,终于买了台FM2,选的当时相对便宜的银色机身。一个28~85带微距的手动头,一直用到大学毕业。为了掌握曝光, 每拍一张照片都要记下所有的数据,麻烦的要死,当时想,能自动对焦的就好了,能自动过卷就好了,能自己记录拍摄数据就好了……
因为麻烦,所以每一张底片在曝光前也不得以反复思考,反复捉摸。
7年前,买了F5,几个AF头,方便,轻轻一点快门,什么测光、对焦都搞定了,连着电脑,所有的数据也能导出来,拍得那叫一个欢,一卷没几下就造完,一卷也没记张能看!
因为方便,拍得时候,渐渐就开始不太用心了。
3年前,上了数码。
省事,连洗印店都省了。便宜,拍吧……
随便出个门就是几百张,一通按,一通瞎拍。
器材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成本越来越底,就越来越不珍惜每一次按下快门的那个瞬间,那个曾经令人迷恋和陶醉的瞬间。
10天前,上了蔡司ZF,想了想,拧到了FM2身上,装上ISO100的反转。
她可能没有5D方便,没有5D快捷,可能没有5D的最终画质(经糟糕的冲洗环节)那么精致,更没有数码照片通过PS后能做出的更多的各种“味道”,而且她的成本要高……
但是,重要吗?
我不是一个职业的摄影师,我只是一个喜爱摄影的人。
我不是靠摄影吃饭的人,我只是个吃饱了饭玩摄影的人,我不该着急,无须急功近利。
我不是靠拍照去取悦任何人,我只是在享受每次捕捉和记录的那个瞬间。
我也追求画质,但更注重画质先存在于自己的计划中,再实现出来的结果,而非一个简单的拍了看,看了再拍的往复。
我可能拍不出好的照片,但不会因此失去创造的喜悦。
我可能无法立刻看到拍摄的结果,但等待和期待才能带来喜出望外。
我会慢慢的一点点地测光,有时还会用测光表和灰板(他们都很便宜,不到1千的廉价的业余货),在缓慢过程中,享受着走进画面中,去区分和寻找层次的乐趣;
我会不厌其烦一点点地调整焦点,计算景深,尽管经常结果并不理想,但当哪怕一幅和预计相近的片子出现的时候,那种喜悦,是用数码拍一张看一张调整一张的感觉完全无法替代的;
我的机器里只有36格底片,当然,后备箱里还有很多卷,但是,就是36这个奇妙的数字,会提醒我,不要浪费每一格,提醒我思考,提醒我谨慎;
对了,我还要自己过卷,这个时候,她让我不会忘记,我手中的是一台相机。
照片没有声音,但摄影有,快门声,清脆、动听,充满的诱惑。
就好像今天下午,和一个刚玩摄影不久的女孩在一家咖啡厅里,我对着一盏灯按下快门,手中拿着400D的女孩惊诧地看着我说:这个声音,这么好听!
对,就是这些,在16年后,我又走回胶片。
她很不方便,很费钱,很不稳定,但是,我所享受的,不就是这些吗?
去闻一闻,用鼻子,闻闻真正的胶片的味道。
我觉得,当光穿过小孔投向底片的时候,才真的叫做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