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 report on the Sunday rally

it is called jealousy
 
what ever, they have the right to say what ever they want, and we have the right to do what ever we want.

北京有句老话,听喇喇姑叫还不种庄稼了?(这喇喇姑不知道是啥,大概是某种害虫)
 
报道本身并无问题。
但是后面藏独的留言暗示我们是间谍。有空去看的别忘了report abuse.

哪位英文好的请去那里留言反击那些人。没时间的去推荐一下自己喜欢的留言也好。以前我们气愤报道歪曲。如果都是那种人对关于我们的新闻留言,报道会越来越歪曲。
 
北京有句老话,听喇喇姑叫还不种庄稼了?(这喇喇姑不知道是啥,大概是某种害虫)

学名:蝼蛄
别名:小蝼蛄、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地狗子。有非洲蝼蛄、华北蝼蛄、东方蝼蛄等。

春夏之交,在夜晚常常可以听到从地下面发出一种阴沉的颤抖叫声,它跟金钟儿和蟋蟀的鸣叫声很不相同,既无韵律,又无节奏,只有一个调门,毫无变化,这种叫声很难听。这就是蝼蛄的叫声,它鸣叫的方法和蟋蟀的鸣叫方法一样,都是摩擦翅膀而发声。蝼蛄经常隐藏在地下它自己挖的隧道里,根据物理共振现象使它非常容易觉察到人们脚步的振动,稍一接近,它就可以收到“情报”,感到危险来临,马上停止鸣叫,并且顺着地下隧道逃之夭夭。它极喜欢栖息在地下厩肥较多的土壤里,又名土狗子。

  初孵化的幼虫全身乳白色,以后逐渐变成淡黄色或者黑褐色,它的复眼淡红色,头部则呈淡黑色。常见的有北方蝼蛄、南方蝼蛄、台湾蝼蛄。   蝼蛄是农业的害虫,它的前足扁平,象泥水工人使用的抹子一样,前端生有锐利的爪,能在地下挖土掘隧道,到冬天,就钻到地下深处越冬。到了春天,又从地下爬出来,马上开始建设它的“家园”,顺地面向地下掘洞,能掘到地下三、四十厘米到一百厘米的深处。它把这个洞作为它的“老巢”,白天藏在“老巢”里,夜里出来毁坏庄稼。

  对农业的危害很大,它在地下掘洞的时候,如果碰到作物的根部阻碍道路,它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牙齿“咬断、切碎并大嚼一通。作物幼小的时候,就吸断嫩茎和种子,作物长大以后,就把根部咬成丝状。蝼蛄食性复杂什么都咬,常造成农田缺苗断垄。

  蝼蛄产卵时,在临产前为自己准备一个大肚子酒瓶样的“产房”,产完卵后把隧道所有的通路都堵死,以保护卵和孵出的幼虫。并在“产房”周围准备“存粮”。
蝼蛄昼伏夜出,是一种杂食害虫,可危害各种蔬菜。温室中温度高,蝼蛄活动早。小苗往往比较集中,危害严重。在土中咬食萌动的种子,或咬断幼苗的根茎。蝼蛄咬断处往往呈丝麻状,这是与蛴螬危害的最大差别。有蝼蛄活动时,常可在地面见到穿成的隧道。夜间9~11时活动最猖獗。早春和晚秋气温低时,只在表土层挖隧道、拱土。成虫有趋马粪肥和趋光性,因身体肥大不善飞翔。

蝼蛄吃发芽的种子,咬断幼根嫩茎,造成缺苗断垄。苗大后,咬食作物根部使成乱麻状,使幼苗萎蔫而死,在表土层穿行时,形成很多隧道,使幼苗和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温暖湿润,多腐殖质、低洼盐碱地,施未腐熟粪肥的地块受蝼蛄危害害重。

形态特征:

蝼蛄属不完全变态,其若虫和成虫相似。

(1)成虫:体型粗壮肥大,体长36~55毫米,黄褐色,从背面看头呈卵形。前翅鳞片状,长14~16毫米,黄褐色,覆盖腹部不到1/3。后翅扇形,纵卷成尾状,长30~35毫米,长过腹部末端。

(2)若虫:刚从卵中孵化出来时头胸特别细,而腹部肥大,全体乳白色,以后变成浅黄以至土黄。翅未发育好。

(3)卵:椭圆形,长2~2.8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为黑色。


生活习性:

北京地区,以华北蝼蛄为主,3年完成一代。成虫和若鸟在60厘米以下土层越冬。3/4月苏醒,喜在温暖湿润土中活动。4~6月中旬发生最盛,6~8月又迁入较深土层,若虫越夏,成虫产卵。每头雌虫产卵120~160粒。到9月上旬气温稍低时,越夏若虫又上升到表土危害。气温15~27℃活动最盛,低于12℃就停止活动。
 
现在那条暗示中国人是渗透的留言已经被删掉了。在这里讨论这个好像不太合适,今天最后一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