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176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北京报道
“洋记者”人数“超过过去100年来华的总和”
2008年8月份,在北京是属于奥运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假如你去北京的后海或三里屯逛逛,仅空气中弥漫的奇异香水味,就足以让你感受到来自异国的气息。
奥运的北京,“热闹”而有序。彬彬有理的中国人,将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条;反而是那些披着花花绿绿的旗帜、装扮怪异的外国人让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奥运,不仅是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据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加上教练员、裁判员、官员、新闻记者等,总人数达到7万人,而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旅游者应超过100万人。
对于奥运会而言,除了运动员,最忙碌的恐怕要属各类媒体的记者们了。他们或奔走于各个赛场、新闻发布会,或出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他们喜欢用并不娴熟的中文,跟北京的人们“问东问西”。
他们每天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往世界各地,向全世界报道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同时,也向全世界介绍着中国――这个古老而神奇的东方国度。
国际奥委会历史上第一个市场总监麦克尔・佩恩在最新完成的专著《奥林匹克大逆转》中写道:在整个北京奥运会举行的17天里,访问中国的外国记者,将比过去100年里来华的外国记者总数都要多。
根据北京奥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奥运会上有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600名正式注册记者,其中包括16000个电视记者,5600名文字、摄影媒体记者;据不完全统计,非正式注册媒体记者人数大约是5000多人,都创下了奥运历史之最。
此外,加上其他新闻工作者,记者总人数据估计超过3万人,呈现出“3个记者追1个运动员”的局面。
拥有北京奥运会美国地区独家电视转播权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对北京奥运会进行18天的全程转播,节目总长度将超过3600小时――这比他们之前所有夏季奥会报道量的总和还要多。
欧洲广播联盟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也是有史以来报道规模最大的一次。其成员包括欧洲56个国家的75家转播机构。北京奥运会期间,欧洲地区将有大约120个电视频道播放由欧洲广播联盟制作的奥运电视节目。
美联社派出了史无前例的315人的报道团队,其中包括60多名摄影记者,还有几十人组成的美联社首个电视摄像奥运团队。而在美国国内,美联社仅仅留下了十几位从事专项报道的记者。
路透社派出约300人的记者团,用中、英、日、法、西、葡等多种语言直接报道奥运,并在全球范围内翻译成20种其他文字播发。
日本的共同社、意大利的安莎社和俄罗斯的俄通社―塔斯社等有影响的通讯社也都派出数量众多的记者。
《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费加罗报》等世界知名报纸纷纷在奥运期间推出了奥运专版。
外媒关注的8个热门话题
事实上,2008北京奥运在改变着北京、改变着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在改变着世界。身处其中的中国人也许对这一切早已“司空见惯”,而对于外国记者来说,或许还是有些“神奇而神秘”,但他们的嗅觉却异常敏锐。也许,他们的观点与我们不尽相同,甚至他们的某些视角出人意料,但是,“兼听则明”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有兴趣也有必要了解和关心外媒对北京奥运的关注和报道。
―― 奥运环保 ――
“空气质量问题被夸大了”
在外国记者眼中,环保问题或许是北京奥运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聚集在空气质量、城市气候、环保政策,以及环保工作的持续性等方面。
《科学美国人》杂志8月的一篇文章肯定了北京为“绿色奥运”所作的巨大努力。文章中说,“中国正在给北京进行一次改头换面的绿色行动,使北京成为一个零污染、绿色建筑、可持续社区发展的模范。”
巴西特拉网站记者塞尔索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奥运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能使外国记者改变对中国空气和环境污染方面的坏印象,让全世界认识并了解真正的北京、真正的中国。”
英国《泰晤士报》8月7日的报道说:“以我们根深蒂固的老逻辑来说,总有人觉得中国的空气跟混凝土似的。但正相反,自始至终,人们能从体育场这一端清清楚楚地望见另一端。天空干净无烟。事实上,在5000英里之外时,我们便意识到,所谓的空气质量问题,是被那些政见者夸大了的。四名在抵达北京时戴口罩的美国运动员向奥运会官员和中国人民致歉了。在我看来,饶是道歉,还是该拿一耳光打醒他们。”
法新社记者查尔斯・惠兰在文章中引用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总工程师丁建明的话说:“办一届绿色奥运,可能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扭转这种趋势。绿色奥运给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将为未来北京和其他地方的建筑项目设定标准,这将是北京奥运会的主要遗产之一。”
―― 志愿者 ――
“年轻一代一夜之间长大了”
在盛大的北京奥运会中,奥运志愿者的热情、开朗、周到服务,不仅更拉近了国人和奥运的距离,也让国外友人“备感亲切”。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在文章中写道,我本来打算写写北京天气糟糕时的空气,可现在我觉得,这里也就是和天气糟糕时的洛杉矶差不多。所以,我想说说“志愿者以及他所提供的无微不至的服务”。
韩国《朝鲜日报》的报道将那些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擅长用英语与外宾对话,富有爱国心的年轻人称为“鸟巢一代”;报道中同时还提到,“在奥运会之后,这批具有才华和爱国心的年轻人,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中国年轻一代身上体现出来的责任感与力量,新加坡《联合早报》编辑组副主任周兆呈早在今年5月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就发现了。他在文章中说:“在赶赴四川灾区的志愿者中,有一大批20岁上下的年轻人,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国的年轻一代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改变了不少对原本想象具有很多缺点的都市独生子女的成见。他们知道伸出援手,知承担责任,知道做出奉献,知道扶助弱者。”
日本《朝日新闻》8月12日刊登了一篇对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访谈。石原慎太郎说:“(志愿者)他们非常亲切,彬彬有礼。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显然对国家和社会的前途抱有期待,这一点与日本的大学生完全不同。我从他们身上感到了青春的活力,这是很令人羡慕的。”
―― 食品安全 ――
“担心运动员村食品安全是荒谬的”
今年2月初,《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奥委会计划自带食品参加北京奥运会,“此举无疑令本届奥运会的餐饮负责人大失所望”。
然而,美国奥委会官员2月21日在亚特兰大表示,他们对北京奥运会提供的食品充满了信心,美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大部分膳食将在运动员村的“村食堂”解决。北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餐饮处处长抗易也表示,他们没有接到某国代表团要自带食品的申请。
路透社7月31日引用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一名官员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检验检疫机构将实时监测每一种产品,以确保食品安全。”
美国麦克拉齐报业集团记者提姆・约翰逊则在文章中仔细描述了中国为保证健康膳食所作的努力:在将要为运动员提供蔬菜的农场,入口处安排了警卫监管。为参赛运动员提供的猪肉,来自于离市区很远的10个秘密养猪场,里面的猪每天有两小时的运动时间,吃的是有机饲料,受到昼夜不停的监控。
加拿大《环球邮报》7月31日文章认为,“美国人反应过度了。那些熟悉中国的人认为,担心运动员村食品安全是荒谬的。”
法国《欧洲时报》8月6日报道说,“由于西方某些媒体的大肆渲染,一些运动员怀揣口罩、手拎备用食品,怀着疑虑的心态来到中国,可当他们一踏进奥运村大门,就意识到应把口罩和备用食品扔了,腾出行李箱的空间来带些北京的礼物回去。”
―― 奥运安保 ――
“国际恐怖主义想在中国活动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奥运会参与人数多、涉及国家多、媒体关注度高,因而很容易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过去多届奥运会东道主都把安全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中国为实现“平安奥运”的目标付出巨大努力,投入了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安保力量,以致有外国媒体甚至称“北京奥运的安保措施过于严格”。
国际刑警组织负责人罗纳德・诺布尔6月12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对于中国的奥运安保措施,国际恐怖主义想在中国活动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投入“前所未有”的力量以确保北京奥运会的安全。”
美国《华盛顿时报》7月28日署名为克里斯・奥布莱恩的文章中说:“人们漫步在北京迷宫般的胡同小巷中,就会感觉到中国政府在奥运会之前对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它把人民团结在一个共同事业周围的一贯正确的能力。”
――“抵制奥运风波”――
“组织者发现自己是孤立的”
2008年初,“抵制奥运”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但在今天看来,这除了激起中国人空前的爱国热情,并没有达到某些人所期望的目的。
俄罗斯《晨报》记者娜达丽雅・谢罗娃在4月13的文章中说:“吵闹不堪的活动和歇斯底里的评论只做到了这样的一件事:今天,那些完全不喜欢体育的和那些完全不懂政治的人都知道(今年)夏季奥运会什么时候举行,在哪举行了。”
美国《时代周刊》7月16日题为《为何没人抵制北京奥运会了》的文章称,中国的崛起和经济影响,是每个国家不可忽视的,也是需要正常心态面对的。推动抵制的组织发现自己相对孤立,而且大部分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缺席奥运可能性不大。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8月10日文章称,要全面评价中国,就需要看到中国生存状态和历史的全景,如果一心想着奥运主办国的不足之处,也许很难完整地看待中国。如果只把目光放在中国的错误上,其他事情一概不予考虑,那就不应该了。
英国Spiked网络杂志8月8日的文章中,记者布伦丹・奥尼尔认为,西方不该透过“恐惧、偏见和狭隘的多棱镜”来看中国。“一些西方记者对中国人进行抨击,甚至对中国人的奥林匹克精神进行抨击,揭示出目前这种责难背后的古怪的混合情绪。然而对于我们中数以百万计的人而言,西方精英混淆视听的做法以及对现代中国的妒意,不会影响我们欣赏这场盛会。”
―― 北京奥运之最 ――
“北京了不起”
德国驻北京记者约翰尼・埃尔林7月20日为奥地利《标准报》投了一篇题为《因为北京就是了不起》的稿件,归纳总结了北京2008奥运的“了不起”之处。
史上最大奥运采访团――将有4万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史上最多人同时观看――全球将有40亿人同时观看奥运转播;史上最长转播时间――北京奥运转播将5400小时现场实况转播各项赛事,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多2000小时;史上首次将转播权给新媒体――国际奥委会首次将转播权转让给了网络平台和移动电话网等新媒体;史上最密集的兴奋剂检测――4250次兴奋剂检查,比雅典奥运会增加了25%;出色的广告营销――推出了6000个权益产品,创记录地吸引来63家集团巨头;便宜的门票――花五六欧元就能到现场观看比赛;志愿者人数最多――达到150万之众;北京变成了绿色之都――世界上最大公园“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北京“新肺”;奥运史上首次推出“金镶玉”奖牌。
《纽约时报》7月14日一篇文章重点关注了北京的“新建筑”。
“在北京新的国际机场航站楼,如果说西方人走出飞机那一刻感到目眩而困惑,那也是可理解的。不仅仅是因为新机场的宏大。而是因为一种避无可避的感觉:你正在穿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那个世界热烈地拥抱变化,让西方国家望尘莫及。”
“这座崭新的航站楼由福斯特设计,和其他一些新的纪念碑式建筑组成一份了不起的名单:安德鲁的蛋型国家大剧院;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鸟巢;PTW设计的水立方;库哈斯的CCTV新总部。
―― 奥运经济效应 ――
“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飞跃合情合理”
北京奥运会前,中国经济的统计数字给人以“深刻印象”。8月份之后,中国经济的表现会是怎样的走势?不少外国媒体对此给出了不同分析。
奥运会的经济影响被高估了?美国《时代》周刊4月28日文章称:“(凭借奥运)获利的看来是韩国一类较小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奥运开支似乎对整个经济活动有深远影响。而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根据野村证券公司2007年开展的一项调查,2008年中国的奥运花费和旅游收入仅能使GDP增长率提高0.25个百分点。此外,根据瑞士信贷银行的研究,奥运主办城市北京对全国经济的作用相对较小,只占 GDP的4.4%。”
“中国经济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飞跃合情合理。”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6月15日播发一篇署名文章说,预计今年有大约450万名外国游客来到北京,总消费额为48亿至49亿美元。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的旅游业将继续受益大约10年时间。
美国《纽约时报》7月20日署名为大卫・巴博扎的文章提到,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或合作伙伴已经达到创纪录的63家公司。据估计,在中国与奥运会相关的广告收入今年可能达40亿到60亿美元。
英国《卫报》网站8月11日文章引用WPP集团旗下的群邑集团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有望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
―― 奥运场外的中国 ――
“中国处处有奥运精神”
如果说,8月的北京掀起了一场媒体大战,那么奥运会只是“导火索”。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近30年来的发展变化,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众多外国记者的眼球。一些媒体也把目光投射到了奥运赛场之外的中国。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记者大卫・哈里森在题为《重返北京》的文章中说:上世纪80年代,戴维・鲍伊发布了歌曲《中国姑娘》。歌词写道,“我会给你电视机,我会给你蓝色的眼睛。”对于眼睛他无能为力,但大多数中国人当时确实想拥有一台电视机。如今,鲍伊要想给他的“中国姑娘”留下印象靠这些可不够。一台60英寸的高清晰电视或许能行,但可能她更想要钻石或跑车。
西班牙《先锋报》8月10日文章中提到,多数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去年实际增长了9.5%,达到十年来的最高增速。这是因为农业丰收和农产品价格普遍以两位数上涨,还因为有2亿农民工在城市中为自己的家庭创收。农业税已废除,农民还可以免费送孩子去上小学和初中。
美联社在题为《用奥运精神重建家园》的报道中说:中国映秀――这里的街道上充满着各种声音,“挖掘机的隆隆声,轰鸣的钻机声,叮当的镐声”。在映秀的入口处,一条鲜红的标语横挂在高速路上,“奥运会加油,四川加油,汶川加油” 。在一块被清理干净的地方,将近3000间蓝白色的独立小屋被整齐地规划建立在有两个足球场大的混凝土地基上。一排临时商店在出售洗发水、面条、啤酒等商品。
.pb{zoom:1;}.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体";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分页 */.pagebox{zoom:1;overflow:hidden;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zoom:1; overflow:hidden; _float:left;}.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_height:21px; _line-height:21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ointer;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 上一页12下一页
“洋记者”人数“超过过去100年来华的总和”
2008年8月份,在北京是属于奥运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假如你去北京的后海或三里屯逛逛,仅空气中弥漫的奇异香水味,就足以让你感受到来自异国的气息。
奥运的北京,“热闹”而有序。彬彬有理的中国人,将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条;反而是那些披着花花绿绿的旗帜、装扮怪异的外国人让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奥运,不仅是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据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加上教练员、裁判员、官员、新闻记者等,总人数达到7万人,而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旅游者应超过100万人。
对于奥运会而言,除了运动员,最忙碌的恐怕要属各类媒体的记者们了。他们或奔走于各个赛场、新闻发布会,或出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他们喜欢用并不娴熟的中文,跟北京的人们“问东问西”。
他们每天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往世界各地,向全世界报道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同时,也向全世界介绍着中国――这个古老而神奇的东方国度。
国际奥委会历史上第一个市场总监麦克尔・佩恩在最新完成的专著《奥林匹克大逆转》中写道:在整个北京奥运会举行的17天里,访问中国的外国记者,将比过去100年里来华的外国记者总数都要多。
根据北京奥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奥运会上有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600名正式注册记者,其中包括16000个电视记者,5600名文字、摄影媒体记者;据不完全统计,非正式注册媒体记者人数大约是5000多人,都创下了奥运历史之最。
此外,加上其他新闻工作者,记者总人数据估计超过3万人,呈现出“3个记者追1个运动员”的局面。
拥有北京奥运会美国地区独家电视转播权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对北京奥运会进行18天的全程转播,节目总长度将超过3600小时――这比他们之前所有夏季奥会报道量的总和还要多。
欧洲广播联盟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也是有史以来报道规模最大的一次。其成员包括欧洲56个国家的75家转播机构。北京奥运会期间,欧洲地区将有大约120个电视频道播放由欧洲广播联盟制作的奥运电视节目。
美联社派出了史无前例的315人的报道团队,其中包括60多名摄影记者,还有几十人组成的美联社首个电视摄像奥运团队。而在美国国内,美联社仅仅留下了十几位从事专项报道的记者。
路透社派出约300人的记者团,用中、英、日、法、西、葡等多种语言直接报道奥运,并在全球范围内翻译成20种其他文字播发。
日本的共同社、意大利的安莎社和俄罗斯的俄通社―塔斯社等有影响的通讯社也都派出数量众多的记者。
《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费加罗报》等世界知名报纸纷纷在奥运期间推出了奥运专版。
外媒关注的8个热门话题
事实上,2008北京奥运在改变着北京、改变着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在改变着世界。身处其中的中国人也许对这一切早已“司空见惯”,而对于外国记者来说,或许还是有些“神奇而神秘”,但他们的嗅觉却异常敏锐。也许,他们的观点与我们不尽相同,甚至他们的某些视角出人意料,但是,“兼听则明”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有兴趣也有必要了解和关心外媒对北京奥运的关注和报道。
―― 奥运环保 ――
“空气质量问题被夸大了”
在外国记者眼中,环保问题或许是北京奥运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聚集在空气质量、城市气候、环保政策,以及环保工作的持续性等方面。
《科学美国人》杂志8月的一篇文章肯定了北京为“绿色奥运”所作的巨大努力。文章中说,“中国正在给北京进行一次改头换面的绿色行动,使北京成为一个零污染、绿色建筑、可持续社区发展的模范。”
巴西特拉网站记者塞尔索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奥运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能使外国记者改变对中国空气和环境污染方面的坏印象,让全世界认识并了解真正的北京、真正的中国。”
英国《泰晤士报》8月7日的报道说:“以我们根深蒂固的老逻辑来说,总有人觉得中国的空气跟混凝土似的。但正相反,自始至终,人们能从体育场这一端清清楚楚地望见另一端。天空干净无烟。事实上,在5000英里之外时,我们便意识到,所谓的空气质量问题,是被那些政见者夸大了的。四名在抵达北京时戴口罩的美国运动员向奥运会官员和中国人民致歉了。在我看来,饶是道歉,还是该拿一耳光打醒他们。”
法新社记者查尔斯・惠兰在文章中引用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总工程师丁建明的话说:“办一届绿色奥运,可能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扭转这种趋势。绿色奥运给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将为未来北京和其他地方的建筑项目设定标准,这将是北京奥运会的主要遗产之一。”
―― 志愿者 ――
“年轻一代一夜之间长大了”
在盛大的北京奥运会中,奥运志愿者的热情、开朗、周到服务,不仅更拉近了国人和奥运的距离,也让国外友人“备感亲切”。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在文章中写道,我本来打算写写北京天气糟糕时的空气,可现在我觉得,这里也就是和天气糟糕时的洛杉矶差不多。所以,我想说说“志愿者以及他所提供的无微不至的服务”。
韩国《朝鲜日报》的报道将那些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擅长用英语与外宾对话,富有爱国心的年轻人称为“鸟巢一代”;报道中同时还提到,“在奥运会之后,这批具有才华和爱国心的年轻人,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中国年轻一代身上体现出来的责任感与力量,新加坡《联合早报》编辑组副主任周兆呈早在今年5月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就发现了。他在文章中说:“在赶赴四川灾区的志愿者中,有一大批20岁上下的年轻人,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国的年轻一代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改变了不少对原本想象具有很多缺点的都市独生子女的成见。他们知道伸出援手,知承担责任,知道做出奉献,知道扶助弱者。”
日本《朝日新闻》8月12日刊登了一篇对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访谈。石原慎太郎说:“(志愿者)他们非常亲切,彬彬有礼。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显然对国家和社会的前途抱有期待,这一点与日本的大学生完全不同。我从他们身上感到了青春的活力,这是很令人羡慕的。”
―― 食品安全 ――
“担心运动员村食品安全是荒谬的”
今年2月初,《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奥委会计划自带食品参加北京奥运会,“此举无疑令本届奥运会的餐饮负责人大失所望”。
然而,美国奥委会官员2月21日在亚特兰大表示,他们对北京奥运会提供的食品充满了信心,美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大部分膳食将在运动员村的“村食堂”解决。北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餐饮处处长抗易也表示,他们没有接到某国代表团要自带食品的申请。
路透社7月31日引用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一名官员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检验检疫机构将实时监测每一种产品,以确保食品安全。”
美国麦克拉齐报业集团记者提姆・约翰逊则在文章中仔细描述了中国为保证健康膳食所作的努力:在将要为运动员提供蔬菜的农场,入口处安排了警卫监管。为参赛运动员提供的猪肉,来自于离市区很远的10个秘密养猪场,里面的猪每天有两小时的运动时间,吃的是有机饲料,受到昼夜不停的监控。
加拿大《环球邮报》7月31日文章认为,“美国人反应过度了。那些熟悉中国的人认为,担心运动员村食品安全是荒谬的。”
法国《欧洲时报》8月6日报道说,“由于西方某些媒体的大肆渲染,一些运动员怀揣口罩、手拎备用食品,怀着疑虑的心态来到中国,可当他们一踏进奥运村大门,就意识到应把口罩和备用食品扔了,腾出行李箱的空间来带些北京的礼物回去。”
―― 奥运安保 ――
“国际恐怖主义想在中国活动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奥运会参与人数多、涉及国家多、媒体关注度高,因而很容易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过去多届奥运会东道主都把安全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中国为实现“平安奥运”的目标付出巨大努力,投入了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安保力量,以致有外国媒体甚至称“北京奥运的安保措施过于严格”。
国际刑警组织负责人罗纳德・诺布尔6月12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对于中国的奥运安保措施,国际恐怖主义想在中国活动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投入“前所未有”的力量以确保北京奥运会的安全。”
美国《华盛顿时报》7月28日署名为克里斯・奥布莱恩的文章中说:“人们漫步在北京迷宫般的胡同小巷中,就会感觉到中国政府在奥运会之前对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它把人民团结在一个共同事业周围的一贯正确的能力。”
――“抵制奥运风波”――
“组织者发现自己是孤立的”
2008年初,“抵制奥运”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但在今天看来,这除了激起中国人空前的爱国热情,并没有达到某些人所期望的目的。
俄罗斯《晨报》记者娜达丽雅・谢罗娃在4月13的文章中说:“吵闹不堪的活动和歇斯底里的评论只做到了这样的一件事:今天,那些完全不喜欢体育的和那些完全不懂政治的人都知道(今年)夏季奥运会什么时候举行,在哪举行了。”
美国《时代周刊》7月16日题为《为何没人抵制北京奥运会了》的文章称,中国的崛起和经济影响,是每个国家不可忽视的,也是需要正常心态面对的。推动抵制的组织发现自己相对孤立,而且大部分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缺席奥运可能性不大。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8月10日文章称,要全面评价中国,就需要看到中国生存状态和历史的全景,如果一心想着奥运主办国的不足之处,也许很难完整地看待中国。如果只把目光放在中国的错误上,其他事情一概不予考虑,那就不应该了。
英国Spiked网络杂志8月8日的文章中,记者布伦丹・奥尼尔认为,西方不该透过“恐惧、偏见和狭隘的多棱镜”来看中国。“一些西方记者对中国人进行抨击,甚至对中国人的奥林匹克精神进行抨击,揭示出目前这种责难背后的古怪的混合情绪。然而对于我们中数以百万计的人而言,西方精英混淆视听的做法以及对现代中国的妒意,不会影响我们欣赏这场盛会。”
―― 北京奥运之最 ――
“北京了不起”
德国驻北京记者约翰尼・埃尔林7月20日为奥地利《标准报》投了一篇题为《因为北京就是了不起》的稿件,归纳总结了北京2008奥运的“了不起”之处。
史上最大奥运采访团――将有4万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史上最多人同时观看――全球将有40亿人同时观看奥运转播;史上最长转播时间――北京奥运转播将5400小时现场实况转播各项赛事,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多2000小时;史上首次将转播权给新媒体――国际奥委会首次将转播权转让给了网络平台和移动电话网等新媒体;史上最密集的兴奋剂检测――4250次兴奋剂检查,比雅典奥运会增加了25%;出色的广告营销――推出了6000个权益产品,创记录地吸引来63家集团巨头;便宜的门票――花五六欧元就能到现场观看比赛;志愿者人数最多――达到150万之众;北京变成了绿色之都――世界上最大公园“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北京“新肺”;奥运史上首次推出“金镶玉”奖牌。
《纽约时报》7月14日一篇文章重点关注了北京的“新建筑”。
“在北京新的国际机场航站楼,如果说西方人走出飞机那一刻感到目眩而困惑,那也是可理解的。不仅仅是因为新机场的宏大。而是因为一种避无可避的感觉:你正在穿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那个世界热烈地拥抱变化,让西方国家望尘莫及。”
“这座崭新的航站楼由福斯特设计,和其他一些新的纪念碑式建筑组成一份了不起的名单:安德鲁的蛋型国家大剧院;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鸟巢;PTW设计的水立方;库哈斯的CCTV新总部。
―― 奥运经济效应 ――
“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飞跃合情合理”
北京奥运会前,中国经济的统计数字给人以“深刻印象”。8月份之后,中国经济的表现会是怎样的走势?不少外国媒体对此给出了不同分析。
奥运会的经济影响被高估了?美国《时代》周刊4月28日文章称:“(凭借奥运)获利的看来是韩国一类较小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奥运开支似乎对整个经济活动有深远影响。而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根据野村证券公司2007年开展的一项调查,2008年中国的奥运花费和旅游收入仅能使GDP增长率提高0.25个百分点。此外,根据瑞士信贷银行的研究,奥运主办城市北京对全国经济的作用相对较小,只占 GDP的4.4%。”
“中国经济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飞跃合情合理。”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6月15日播发一篇署名文章说,预计今年有大约450万名外国游客来到北京,总消费额为48亿至49亿美元。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的旅游业将继续受益大约10年时间。
美国《纽约时报》7月20日署名为大卫・巴博扎的文章提到,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或合作伙伴已经达到创纪录的63家公司。据估计,在中国与奥运会相关的广告收入今年可能达40亿到60亿美元。
英国《卫报》网站8月11日文章引用WPP集团旗下的群邑集团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有望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
―― 奥运场外的中国 ――
“中国处处有奥运精神”
如果说,8月的北京掀起了一场媒体大战,那么奥运会只是“导火索”。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近30年来的发展变化,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众多外国记者的眼球。一些媒体也把目光投射到了奥运赛场之外的中国。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记者大卫・哈里森在题为《重返北京》的文章中说:上世纪80年代,戴维・鲍伊发布了歌曲《中国姑娘》。歌词写道,“我会给你电视机,我会给你蓝色的眼睛。”对于眼睛他无能为力,但大多数中国人当时确实想拥有一台电视机。如今,鲍伊要想给他的“中国姑娘”留下印象靠这些可不够。一台60英寸的高清晰电视或许能行,但可能她更想要钻石或跑车。
西班牙《先锋报》8月10日文章中提到,多数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去年实际增长了9.5%,达到十年来的最高增速。这是因为农业丰收和农产品价格普遍以两位数上涨,还因为有2亿农民工在城市中为自己的家庭创收。农业税已废除,农民还可以免费送孩子去上小学和初中。
美联社在题为《用奥运精神重建家园》的报道中说:中国映秀――这里的街道上充满着各种声音,“挖掘机的隆隆声,轰鸣的钻机声,叮当的镐声”。在映秀的入口处,一条鲜红的标语横挂在高速路上,“奥运会加油,四川加油,汶川加油” 。在一块被清理干净的地方,将近3000间蓝白色的独立小屋被整齐地规划建立在有两个足球场大的混凝土地基上。一排临时商店在出售洗发水、面条、啤酒等商品。
.pb{zoom:1;}.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体";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分页 */.pagebox{zoom:1;overflow:hidden;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zoom:1; overflow:hidden; _float:left;}.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_height:21px; _line-height:21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ointer;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