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7)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近日报道,美国历史学家简-慧科特认为,产品造假不是外国的专利也不是新生事物,20世纪初的美国恰恰产品造假猖獗。
如果将来的历史学家问起哪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品掺假和造假更猖獗--美国还是中国,这实在很难说。 现在的一些丑闻导致人们相信,食品和产品安全管理条例只是企业自然演变和政府良好管理的结果,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但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产品造假猖獗,消费者怒不可遏,政府被迫采取相应措施,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一个世纪以前,美国人害怕国内产品。从糖果、肉类到食品,美国制造的一切产品他们都不相信。报纸每天揭露产品掺假事件:即使是知名百货商店出售的餐具含银量也不像广告上宣传得那样足,它们出售的胡桃木家具实际上是橡树制成的。买主必须小心翼翼,谨防上当,甚至中毒。
事实上,产品造假是美国的一个古老传统。早在美国内战期间,联邦士兵的劣质制服穿不了多久就破成碎片,他们的鞋也很容易开胶断裂。他们只好光脚行军,新兵有时候不得不用面粉袋来遮住裸露的背部。 为什么长期以来美国制造的内衣是红色的?因为红色颜料不容易在含棉成分的衣料上着色,所以鲜红的颜色是表明内衣是纯羊毛的有力证据。、、、、、、
(二) 这是不是地地道道的造假和罪大恶极残酷的剥削?
美国食品安全骇人听闻的历史
19世纪晚期,美国人每天都接触到劣质食品、危险药品和有毒物质。 骇人听闻的食品和药品
19世纪后半叶,随着大批美国人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乡村集市和当地屠夫让位给了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和屠宰加工中心。购买食品的消费者,再也不能亲眼看着这些食物从头到尾做出来了,有毒有害的添加剂因此肆无忌惮的蔓延,侵蚀着美国的食品安全。
利欲熏心的商人把苯甲酸钠注入坏了的西红柿中,防止它继续腐烂,泼洒硫酸铜使蔬菜看起来更鲜嫩;肉类加工企业用硼砂除去烂火腿的臭味;而所谓的草莓酱是没有一点果肉的苹果皮加上葡萄糖制成的。面包商人为了节省面粉,竟然在原料中加入粉笔末、尘土和融水石膏。还有人在红糖里掺杂碾碎的虱子(表面看起来非常像红糖)。至于罐装火鸡里没有火鸡,橄榄油实际上是棉籽油,提纯威士忌几乎不含威士忌而大部分是人工色素这类的欺诈行为更是数不胜数。 如果说食物让人病得不轻,那么自南北战争后就开始在市场上泛滥的专利药品,就足以要人命了、、、、 、、、、、
1906年,美国人的餐桌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年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每年有价值近30亿美元的掺假和贴着虚假说明书的产品流入市场,卖给消费者。这个价值总额是极其惊人的,它相当于美国南北战争整场战争的开支,是当时美国国债的3倍多、、、、、、、、、、
读过《丛林》之后,再也不想碰香肠了
尽管医师和药品销售商对那些名不副实的“专利药”深恶痛绝,但这些药品还是因铺天盖地的广告优势,在销售上遥遥领先。当时很多报纸都是靠吹嘘这些虚假的灵丹妙药生存,药品广告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他们当然不愿意揭这些衣食父母的老底。但也不尽然,有很多杂志站出来与专利药品作斗争。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妇女之家杂志》明确禁止专利药品在封面上作广告。这份杂志上连续刊载了包括“关于专利药”、“专利药的咒语”、“专利药为什么是危险的”、“赝品内部的故事”等文章。《国家周刊》(National Weekly)杂志定期推出“美国大欺诈”(The Great American Fraud)栏目,揭露那些含量和疗效与宣称不符的药品,并将相关药品制造商曝光。
1905-1906年,塞谬尔·霍普金斯·亚当斯在《克里尔》杂志的频繁报道了市场上流行的假药,这些报道后来结集为《美国大骗局》。
更大的炸弹是1906年出版的新闻记者阿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一本小说《丛林》(Jungle),辛克莱是个社会主义者,比起改造肉类加工企业有更高的目标。他希望他的小说引起美国人对劳工阶层悲惨处境的重视。在书中他对美国当时的肉食加工过程进行了穷形尽相的描写,成为当时卖得最好的一本书,也让当时的肉制品销售受到致命的打击,《丛林》中的故事发生在芝加哥的帕克镇,当地有达哈姆家族的联合畜产品加工厂。工厂向世人展示着现代化工业的优越性:生产高效率,资源充分利用。一小时可以宰杀500头牛,除去屠宰场的主产品肉食,还有一系列副产品:牛角制的梳子、发卡;牛蹄子冲压的纽扣;冲压边角料熬制的骨胶等等,都贴上“达哈姆”商标。来自立陶宛的小伙子吉盖的工作是给打晕的牛放血。比起上一道工序的伙伴们,抡着大锤砸晕几千条牛,吉盖的工作算是轻松。吉盖逐渐发现这个王国内部的黑暗和罪恶。从欧洲退货回来的火腿,已经长了白色霉菌,公司把它切碎,填入香肠;商店仓库存放过久已经变味的牛油,公司把它回收,重新融化。经过去味工序,又返回顾客餐桌;公司技术人员的才干就是把发臭的肉去掉味道;技术员们靠调味剂和染料就可以把同一种鸡肉做成松竹鸡、子鸡等不同品种的罐头;绵羊肉和羔羊肉都出自山羊身上……香肠车间的情况更不能声张,仓库的生肉在地板上堆成垛,你站在高处用手掌抹一把顶部,就能抹出一把老鼠屎;工厂为治服成群结队的老鼠,到处摆放了有毒的面包做诱饵,工人却漫不经心地将毒死的老鼠和生肉一起铲进绞肉机的进料漏斗;车间没有专用洗手池,工人就在一个水槽里搓洗油污的双手,这水槽里的水是要配置调料加到香肠里去的;掉在地上的生肉沾满尘土和锯末,没人注意,人们早已习惯在肉锭上走来走去,甚至直接在上面吐痰……“有结核病的工人拖着屠宰后的牲畜走过整个工棚,地板肮脏不堪。一推推腐烂的,被老鼠啃噬过的猪肉,一样被投入进料口,去生产香肠”,“一个工人由于不慎滑进了正在滚开的炼猪油的大锅里,谁也没有注意到。几天以后,人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其余的连同所炼的猪油一起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了。” 、、、、、
如果将来的历史学家问起哪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品掺假和造假更猖獗--美国还是中国,这实在很难说。 现在的一些丑闻导致人们相信,食品和产品安全管理条例只是企业自然演变和政府良好管理的结果,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但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产品造假猖獗,消费者怒不可遏,政府被迫采取相应措施,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一个世纪以前,美国人害怕国内产品。从糖果、肉类到食品,美国制造的一切产品他们都不相信。报纸每天揭露产品掺假事件:即使是知名百货商店出售的餐具含银量也不像广告上宣传得那样足,它们出售的胡桃木家具实际上是橡树制成的。买主必须小心翼翼,谨防上当,甚至中毒。
事实上,产品造假是美国的一个古老传统。早在美国内战期间,联邦士兵的劣质制服穿不了多久就破成碎片,他们的鞋也很容易开胶断裂。他们只好光脚行军,新兵有时候不得不用面粉袋来遮住裸露的背部。 为什么长期以来美国制造的内衣是红色的?因为红色颜料不容易在含棉成分的衣料上着色,所以鲜红的颜色是表明内衣是纯羊毛的有力证据。、、、、、、
(二) 这是不是地地道道的造假和罪大恶极残酷的剥削?
美国食品安全骇人听闻的历史
19世纪晚期,美国人每天都接触到劣质食品、危险药品和有毒物质。 骇人听闻的食品和药品
19世纪后半叶,随着大批美国人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乡村集市和当地屠夫让位给了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和屠宰加工中心。购买食品的消费者,再也不能亲眼看着这些食物从头到尾做出来了,有毒有害的添加剂因此肆无忌惮的蔓延,侵蚀着美国的食品安全。
利欲熏心的商人把苯甲酸钠注入坏了的西红柿中,防止它继续腐烂,泼洒硫酸铜使蔬菜看起来更鲜嫩;肉类加工企业用硼砂除去烂火腿的臭味;而所谓的草莓酱是没有一点果肉的苹果皮加上葡萄糖制成的。面包商人为了节省面粉,竟然在原料中加入粉笔末、尘土和融水石膏。还有人在红糖里掺杂碾碎的虱子(表面看起来非常像红糖)。至于罐装火鸡里没有火鸡,橄榄油实际上是棉籽油,提纯威士忌几乎不含威士忌而大部分是人工色素这类的欺诈行为更是数不胜数。 如果说食物让人病得不轻,那么自南北战争后就开始在市场上泛滥的专利药品,就足以要人命了、、、、 、、、、、
1906年,美国人的餐桌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年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每年有价值近30亿美元的掺假和贴着虚假说明书的产品流入市场,卖给消费者。这个价值总额是极其惊人的,它相当于美国南北战争整场战争的开支,是当时美国国债的3倍多、、、、、、、、、、
读过《丛林》之后,再也不想碰香肠了
尽管医师和药品销售商对那些名不副实的“专利药”深恶痛绝,但这些药品还是因铺天盖地的广告优势,在销售上遥遥领先。当时很多报纸都是靠吹嘘这些虚假的灵丹妙药生存,药品广告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他们当然不愿意揭这些衣食父母的老底。但也不尽然,有很多杂志站出来与专利药品作斗争。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妇女之家杂志》明确禁止专利药品在封面上作广告。这份杂志上连续刊载了包括“关于专利药”、“专利药的咒语”、“专利药为什么是危险的”、“赝品内部的故事”等文章。《国家周刊》(National Weekly)杂志定期推出“美国大欺诈”(The Great American Fraud)栏目,揭露那些含量和疗效与宣称不符的药品,并将相关药品制造商曝光。
1905-1906年,塞谬尔·霍普金斯·亚当斯在《克里尔》杂志的频繁报道了市场上流行的假药,这些报道后来结集为《美国大骗局》。
更大的炸弹是1906年出版的新闻记者阿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一本小说《丛林》(Jungle),辛克莱是个社会主义者,比起改造肉类加工企业有更高的目标。他希望他的小说引起美国人对劳工阶层悲惨处境的重视。在书中他对美国当时的肉食加工过程进行了穷形尽相的描写,成为当时卖得最好的一本书,也让当时的肉制品销售受到致命的打击,《丛林》中的故事发生在芝加哥的帕克镇,当地有达哈姆家族的联合畜产品加工厂。工厂向世人展示着现代化工业的优越性:生产高效率,资源充分利用。一小时可以宰杀500头牛,除去屠宰场的主产品肉食,还有一系列副产品:牛角制的梳子、发卡;牛蹄子冲压的纽扣;冲压边角料熬制的骨胶等等,都贴上“达哈姆”商标。来自立陶宛的小伙子吉盖的工作是给打晕的牛放血。比起上一道工序的伙伴们,抡着大锤砸晕几千条牛,吉盖的工作算是轻松。吉盖逐渐发现这个王国内部的黑暗和罪恶。从欧洲退货回来的火腿,已经长了白色霉菌,公司把它切碎,填入香肠;商店仓库存放过久已经变味的牛油,公司把它回收,重新融化。经过去味工序,又返回顾客餐桌;公司技术人员的才干就是把发臭的肉去掉味道;技术员们靠调味剂和染料就可以把同一种鸡肉做成松竹鸡、子鸡等不同品种的罐头;绵羊肉和羔羊肉都出自山羊身上……香肠车间的情况更不能声张,仓库的生肉在地板上堆成垛,你站在高处用手掌抹一把顶部,就能抹出一把老鼠屎;工厂为治服成群结队的老鼠,到处摆放了有毒的面包做诱饵,工人却漫不经心地将毒死的老鼠和生肉一起铲进绞肉机的进料漏斗;车间没有专用洗手池,工人就在一个水槽里搓洗油污的双手,这水槽里的水是要配置调料加到香肠里去的;掉在地上的生肉沾满尘土和锯末,没人注意,人们早已习惯在肉锭上走来走去,甚至直接在上面吐痰……“有结核病的工人拖着屠宰后的牲畜走过整个工棚,地板肮脏不堪。一推推腐烂的,被老鼠啃噬过的猪肉,一样被投入进料口,去生产香肠”,“一个工人由于不慎滑进了正在滚开的炼猪油的大锅里,谁也没有注意到。几天以后,人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其余的连同所炼的猪油一起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