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eman
欢乐贴图斑竹
- 注册
- 2002-01-25
- 消息
- 4,47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文章来源: 议宣 于 2003-2-2 1:13:00:
回忆鞭炮 ― 一个人的现代中国鞭炮史
小时候过春节,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放鞭炮。
那时候,小孩子绝对是放鞭炮的主角儿。
不到年三十,大人就一定早早地为孩子准备好了鞭炮。
当时大家都不是很富裕,买的鞭炮也不多,鞭炮的种类也不多。
两三挂红纸包的“小鞭”是孩子的,两捆“二踢脚”是大人的。
鞭炮不多,没有几个舍不得成挂放的。
一到年三十,就早早地打开红纸包,小心翼翼地把整挂鞭炮拆开,
取下一些小鞭,点上一支香,就跑到院子里去放了。
记得,当时香有两种,一种“线香”,很细、很脆,也很容易折;
还有一种“菊花香”,挺粗,中间还有一根细细的木签,很结实,放炮最好。
几声鞭炮的脆响之后,满院子就弥漫开了火药的香味。
点炮剩下的香,就插在屋子里面,香味立刻就给全家带来了节日的气氛。
那时候的年三十晚上,还没有电视,也没有春节晚会。
大人在家里包饺子,街坊邻里的孩子们就聚在院子外面比赛着放小鞭,
争谁的鞭炮响,谁的胆子大。
我记得,当时最响,夜里闪光最亮的小鞭就是“电光炮”了,
那是比较贵,做工也比较精细,在火药中掺了一些“闪光粉”的小鞭。
再有就是“麻雷子”,就是《小兵张嘎》中“二十响一麻雷子”的那种。
从整挂鞭炮中拆出来单放,对刚上学的小孩来讲,还真需要些胆量。
等到午夜十二点一到,孩子的爸爸就嘴上叼着烟,手里二踢脚出来了。
叮当、叮当一通放,孩子们就在身边,仰着头,用敬佩和兴奋的眼光看着。
不论是父亲,还是孩子,这一刻别提有多幸福了。
稍微大一点儿,孩子们就要争着自己放二踢脚了。
先是大人看着,把二踢脚放在地上,让孩子用香去点。
有些孩子胆子小,不敢点,大人就“怂恿”他,
等到孩子看到第一个自己点的二踢脚叮、当地响着飞上半空,
那高兴的心情早也就带着他跳上了半空。
等再大一点儿,那就根本不用大人“怂恿”了,
孩子自己就“逞能”把二踢脚拿在手里放了。
当时一个院的孩子都差不多大,相互比着,谁也不肯服软。
男孩子胆大,就放二踢脚,
小鞭也是拿在手里点着,捻儿快着完才扔出去,让它在半空中炸响。
那时也有“起花”、“钻天猴”之类的花炮,那是女孩子放的,
男孩子要显示自己的胆量,是不屑去放的。
等到后来上中学了,家里有了电视,年三十在家看电视,
楼下也没有什么小孩放小鞭了。
可一到午夜十二点前几分钟,大家也不管晚会上什么领导的新年祝词了。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跑到楼下,一起放鞭炮。
这时候,大家都有些钱了,二踢脚恨不得敞开了放,
几乎家家都从窗口垂下来成挂的鞭炮,噼噼啪啪响成了一片。
什么“彩明珠”、“闪光雷”的新花样,也都是满天乱蹿。
大年初一一起来,踩着满地花花绿绿的鞭炮碎屑去朋友家拜年,那感觉真红火。
那是我印象中春节气氛最浓烈的年代。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我第一次当着父亲的面点起一支香烟,下楼放二踢脚去了。
大过年的高兴,父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笑着骂了一句:“小子学会抽烟了”!
我猜,也许那时父亲心里正高兴,孩子长大了呢。
再后来,钱又多了,年三十大家放炮简直就变成一种“比阔”了。
看谁家放的炮仗多,看谁家的炮仗放的响。
鞭炮越造越粗,粗的够赶上小时候的麻雷子了,二踢脚有茶杯口那么粗。
而且质量也越来越差,经常有“两响并一响”的,捻儿也乎快乎慢、没准儿。
电视里也不断传出放炮被炸伤的消息了
那时候起,我就再也没有把二踢脚拿在手里放的经历了。
再后来,就是禁放了。
我是“老”了,无所谓了,已经过了放鞭炮的年龄了,
只是觉得春节不再热闹了,现在的孩子又缺少了些什么。
前两年春节,单位组织去郊区住了一个晚上,
就是冲着那里能放鞭炮,一些人还特意带上了刚上学的孩子。
各式各样的花炮买了一大堆,热热闹闹放了大半天。
我和同龄人们是过瘾了。
这些炮仗看来就是给我们这一代人准备的,也随着我们的年龄一起长大了。
特别是那“礼花弹”,虽然赶不上天安门广场放的礼花,可也差不多。
一个粗粗的发射桶得树在地上,虽说是纸的,可也厚实的不得了。
那“礼花弹”也比“手雷”大一圈儿,
点着之后往发射桶里一扔,打到半空的礼花还真像模像样。
就是千万别扔“倒”了。
这不,我们一个哥们儿,千叮咛万嘱咐的,还是把礼花弹倒着扔进发射桶了。
结果,发射筒被炸开了,本该在天上绽放的礼花,在地上开花了。
吓得大家四散闪躲。
嗨,你看看这炮放的!
这一次,小孩子再也不可能是主角儿了。
看着这些“惊天动地”、“威力无比”的花炮,
没有几个家长敢放心让孩子去冒险的。
春节放炮、放炮,对小孩子最大的刺激本来是个“放”字,
现在,恐怕就剩下一个看放炮的“看”字了。
回忆鞭炮 ― 一个人的现代中国鞭炮史
小时候过春节,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放鞭炮。
那时候,小孩子绝对是放鞭炮的主角儿。
不到年三十,大人就一定早早地为孩子准备好了鞭炮。
当时大家都不是很富裕,买的鞭炮也不多,鞭炮的种类也不多。
两三挂红纸包的“小鞭”是孩子的,两捆“二踢脚”是大人的。
鞭炮不多,没有几个舍不得成挂放的。
一到年三十,就早早地打开红纸包,小心翼翼地把整挂鞭炮拆开,
取下一些小鞭,点上一支香,就跑到院子里去放了。
记得,当时香有两种,一种“线香”,很细、很脆,也很容易折;
还有一种“菊花香”,挺粗,中间还有一根细细的木签,很结实,放炮最好。
几声鞭炮的脆响之后,满院子就弥漫开了火药的香味。
点炮剩下的香,就插在屋子里面,香味立刻就给全家带来了节日的气氛。
那时候的年三十晚上,还没有电视,也没有春节晚会。
大人在家里包饺子,街坊邻里的孩子们就聚在院子外面比赛着放小鞭,
争谁的鞭炮响,谁的胆子大。
我记得,当时最响,夜里闪光最亮的小鞭就是“电光炮”了,
那是比较贵,做工也比较精细,在火药中掺了一些“闪光粉”的小鞭。
再有就是“麻雷子”,就是《小兵张嘎》中“二十响一麻雷子”的那种。
从整挂鞭炮中拆出来单放,对刚上学的小孩来讲,还真需要些胆量。
等到午夜十二点一到,孩子的爸爸就嘴上叼着烟,手里二踢脚出来了。
叮当、叮当一通放,孩子们就在身边,仰着头,用敬佩和兴奋的眼光看着。
不论是父亲,还是孩子,这一刻别提有多幸福了。
稍微大一点儿,孩子们就要争着自己放二踢脚了。
先是大人看着,把二踢脚放在地上,让孩子用香去点。
有些孩子胆子小,不敢点,大人就“怂恿”他,
等到孩子看到第一个自己点的二踢脚叮、当地响着飞上半空,
那高兴的心情早也就带着他跳上了半空。
等再大一点儿,那就根本不用大人“怂恿”了,
孩子自己就“逞能”把二踢脚拿在手里放了。
当时一个院的孩子都差不多大,相互比着,谁也不肯服软。
男孩子胆大,就放二踢脚,
小鞭也是拿在手里点着,捻儿快着完才扔出去,让它在半空中炸响。
那时也有“起花”、“钻天猴”之类的花炮,那是女孩子放的,
男孩子要显示自己的胆量,是不屑去放的。
等到后来上中学了,家里有了电视,年三十在家看电视,
楼下也没有什么小孩放小鞭了。
可一到午夜十二点前几分钟,大家也不管晚会上什么领导的新年祝词了。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跑到楼下,一起放鞭炮。
这时候,大家都有些钱了,二踢脚恨不得敞开了放,
几乎家家都从窗口垂下来成挂的鞭炮,噼噼啪啪响成了一片。
什么“彩明珠”、“闪光雷”的新花样,也都是满天乱蹿。
大年初一一起来,踩着满地花花绿绿的鞭炮碎屑去朋友家拜年,那感觉真红火。
那是我印象中春节气氛最浓烈的年代。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我第一次当着父亲的面点起一支香烟,下楼放二踢脚去了。
大过年的高兴,父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笑着骂了一句:“小子学会抽烟了”!
我猜,也许那时父亲心里正高兴,孩子长大了呢。
再后来,钱又多了,年三十大家放炮简直就变成一种“比阔”了。
看谁家放的炮仗多,看谁家的炮仗放的响。
鞭炮越造越粗,粗的够赶上小时候的麻雷子了,二踢脚有茶杯口那么粗。
而且质量也越来越差,经常有“两响并一响”的,捻儿也乎快乎慢、没准儿。
电视里也不断传出放炮被炸伤的消息了
那时候起,我就再也没有把二踢脚拿在手里放的经历了。
再后来,就是禁放了。
我是“老”了,无所谓了,已经过了放鞭炮的年龄了,
只是觉得春节不再热闹了,现在的孩子又缺少了些什么。
前两年春节,单位组织去郊区住了一个晚上,
就是冲着那里能放鞭炮,一些人还特意带上了刚上学的孩子。
各式各样的花炮买了一大堆,热热闹闹放了大半天。
我和同龄人们是过瘾了。
这些炮仗看来就是给我们这一代人准备的,也随着我们的年龄一起长大了。
特别是那“礼花弹”,虽然赶不上天安门广场放的礼花,可也差不多。
一个粗粗的发射桶得树在地上,虽说是纸的,可也厚实的不得了。
那“礼花弹”也比“手雷”大一圈儿,
点着之后往发射桶里一扔,打到半空的礼花还真像模像样。
就是千万别扔“倒”了。
这不,我们一个哥们儿,千叮咛万嘱咐的,还是把礼花弹倒着扔进发射桶了。
结果,发射筒被炸开了,本该在天上绽放的礼花,在地上开花了。
吓得大家四散闪躲。
嗨,你看看这炮放的!
这一次,小孩子再也不可能是主角儿了。
看着这些“惊天动地”、“威力无比”的花炮,
没有几个家长敢放心让孩子去冒险的。
春节放炮、放炮,对小孩子最大的刺激本来是个“放”字,
现在,恐怕就剩下一个看放炮的“看”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