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老闲(常.岭.褐.兰) [97516:5130], 09:13:50 02/06/2003:
1958年8月初,新华社记者报道了毛主席巡视河南、河北、山东的消息。毛主席关
于"人民公社好"的话给各地正在并社的干部和群众以极大的鼓舞。毛主席得讯后
,担心地说:"哎呀,糟糕,捅出去了!政治局还没有讨论呢。"毛主席迅速采取
补救措施。四天后,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人民公社问题列入
了议程之中。8月29日,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
议》,一个大办人民公社的全民运动迅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已经基本实现公社化。
一哄而起的公社化,伴随着大跃进的高潮,使人们的热情达到了沸点。急切追求
幸福生活的人们渴望一步就能跨入共产主义,各地纷纷提出两、叁年内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计划。片面地追求"一大二公",企图废除商品生产,使得农村中刮起
了一股"共产风"。
是毛主席首先发现了公社化高潮中出现的问题,并立即着手解决。这离人民公社
化开始还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58年11月2日,毛主席召集了第一次郑州会议。在会上,他着重指出:必须分清全
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人民公社不能急于向全民
所有制和共产主义过渡;在社会主义时期,商品生产还要大大发展;废除商品,
对农产品实行调拨,实质上就是剥夺农民。
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毛泽东又在武昌主持召开了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他
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其中主要强调了叁点:一、企图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进入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二、向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
义过渡必须以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基础;叁、坚持继续发展商品生产和保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社员的个人财产永远归个人所有。
59年2月27日,毛主席又主持召开了第二次郑州会议,并同步召开了河南省6级干部会议。与前二次会议主要是纠正"共产风"的错误不同,毛主席敏锐地从农村的
混乱现象和紧张的关系中,发现了人民公社的症结问题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走得
过远了。根据毛主席的意见,这次会议中强调了所有制方面的整顿,提出了"统一
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叁级核算,各计盈亏;分配计划,由社
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其中
的关键点就是将基本核算单位退回到生产队,即原来合作社的水平上。简言之,就是"叁级所有,队为基础"。会后,各省市也迅速召开5、6级干部会议,目的是
将毛主席纠左的指示一竿子插到底,直接传达到生产队长。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透过如此复杂的现象,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出正确
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毛主席高人一筹之处。
可惜庐山上的风波和叁年困难时期的曲折,干扰了人民公社问题的及时解决。但
是,尽管一些人鼓吹"人民公社办早了,办糟了。"另一些人则明里暗里地推行"包
产到户"政策,人民公社制度还是在农村中坚持了下来。61年中央制订了《农村人
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62年2月13日,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
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正式规定了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叁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提出是一个创造,它较好地处理了所有制水平和经济发
展阶段之间的矛盾,既坚持了集体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又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水利建设的问题往往超出了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范围,迫使农民寻求更大范围内的联合,从而催生了人民公社。但是,农民的主要经
营项目还是农业生产。对于日常四季的农业生产,就我国当时的机械化程度,仍然处于小生产水平,尚没有达到规模经营的要求,所以,在原来的合作社,即生
产队水平上的联合就足够了,将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独立经营,组织生产,是与实际情况相适宜的。完全的公社所有制则超脱了生产发展的阶段。
然而,大队和公社这两级经济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一些在生产队的范围内难以
容纳的生产经营项目,如水利的兴修和管理、农村工业的发展、大型农机具的使
用和管理,以及发展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等种种,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
择在大队和公社的层面上来加以解决。
"叁级所有,队为基础"方针的最大优点是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回旋余地,能够适应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由于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当巨大的差异,因此"一刀切"的方法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分级管理
和核算使得各地都能有所适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多发展大队、公社二级经济,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也能立足于生产队这
个基点,因地制宜逐步求发展。
实践证明,"叁级所有,队为基础"方针的贯彻,效果是好的,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62~1980年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达4.30%,它既高于1953~1957年
准集体化时期的3.58%,也高于1981年~2001年分散经营制度下的1.86%。1976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0万吨。
耕地复种指数,由1965年的1.38提高到1977年的1.51,相当于增加播种面积1800
万公顷。普遍建立的农技推广系统发挥了巨大的效益,袁隆平等人于1973年育成
的□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开始在南方推广,取得显着成效,平均每亩增产108公斤
。
农业机械化有了大幅的进步,农机总动力1980年比1957年增长120多倍,农用拖拉机、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的数量都有了数十倍到成百倍
的增长。从65年到75年,我国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分别增产了6.7倍和66倍。相应的,以57年为基准,1980年的机耕面积增加了15.55倍,占到总耕地面积的42.4%
。
水利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不再赘述。农村水电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1957年前,全国仅有农用小型水电站544个,到1980年增加到79775个,是原来的140多倍。
75年农业用电平均每亩14度,比65年增加了近5倍。
人民公社的开出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是社队企业,即今日的乡镇企业。在公社
化的带动下,58年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一年内就达到600万家。尽
管其中大部分企业在六十年代初被整顿掉了,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社队企
业再次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到76年,社队企业的工业产值已达到120多亿,劳动力
已达到2827万。为逐步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缩小工农差别,打下了最初的基石。
总的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大部分公社的社、队二级经济都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搞的好的和比较好的人民公社,占总数的叁分之二。
可以说,农业集体化运动在中国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的。
1958年8月初,新华社记者报道了毛主席巡视河南、河北、山东的消息。毛主席关
于"人民公社好"的话给各地正在并社的干部和群众以极大的鼓舞。毛主席得讯后
,担心地说:"哎呀,糟糕,捅出去了!政治局还没有讨论呢。"毛主席迅速采取
补救措施。四天后,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人民公社问题列入
了议程之中。8月29日,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
议》,一个大办人民公社的全民运动迅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已经基本实现公社化。
一哄而起的公社化,伴随着大跃进的高潮,使人们的热情达到了沸点。急切追求
幸福生活的人们渴望一步就能跨入共产主义,各地纷纷提出两、叁年内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计划。片面地追求"一大二公",企图废除商品生产,使得农村中刮起
了一股"共产风"。
是毛主席首先发现了公社化高潮中出现的问题,并立即着手解决。这离人民公社
化开始还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58年11月2日,毛主席召集了第一次郑州会议。在会上,他着重指出:必须分清全
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人民公社不能急于向全民
所有制和共产主义过渡;在社会主义时期,商品生产还要大大发展;废除商品,
对农产品实行调拨,实质上就是剥夺农民。
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毛泽东又在武昌主持召开了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他
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其中主要强调了叁点:一、企图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进入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二、向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
义过渡必须以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基础;叁、坚持继续发展商品生产和保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社员的个人财产永远归个人所有。
59年2月27日,毛主席又主持召开了第二次郑州会议,并同步召开了河南省6级干部会议。与前二次会议主要是纠正"共产风"的错误不同,毛主席敏锐地从农村的
混乱现象和紧张的关系中,发现了人民公社的症结问题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走得
过远了。根据毛主席的意见,这次会议中强调了所有制方面的整顿,提出了"统一
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叁级核算,各计盈亏;分配计划,由社
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其中
的关键点就是将基本核算单位退回到生产队,即原来合作社的水平上。简言之,就是"叁级所有,队为基础"。会后,各省市也迅速召开5、6级干部会议,目的是
将毛主席纠左的指示一竿子插到底,直接传达到生产队长。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透过如此复杂的现象,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出正确
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毛主席高人一筹之处。
可惜庐山上的风波和叁年困难时期的曲折,干扰了人民公社问题的及时解决。但
是,尽管一些人鼓吹"人民公社办早了,办糟了。"另一些人则明里暗里地推行"包
产到户"政策,人民公社制度还是在农村中坚持了下来。61年中央制订了《农村人
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62年2月13日,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
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正式规定了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叁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提出是一个创造,它较好地处理了所有制水平和经济发
展阶段之间的矛盾,既坚持了集体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又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水利建设的问题往往超出了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范围,迫使农民寻求更大范围内的联合,从而催生了人民公社。但是,农民的主要经
营项目还是农业生产。对于日常四季的农业生产,就我国当时的机械化程度,仍然处于小生产水平,尚没有达到规模经营的要求,所以,在原来的合作社,即生
产队水平上的联合就足够了,将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独立经营,组织生产,是与实际情况相适宜的。完全的公社所有制则超脱了生产发展的阶段。
然而,大队和公社这两级经济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一些在生产队的范围内难以
容纳的生产经营项目,如水利的兴修和管理、农村工业的发展、大型农机具的使
用和管理,以及发展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等种种,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
择在大队和公社的层面上来加以解决。
"叁级所有,队为基础"方针的最大优点是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回旋余地,能够适应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由于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当巨大的差异,因此"一刀切"的方法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分级管理
和核算使得各地都能有所适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多发展大队、公社二级经济,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也能立足于生产队这
个基点,因地制宜逐步求发展。
实践证明,"叁级所有,队为基础"方针的贯彻,效果是好的,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62~1980年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达4.30%,它既高于1953~1957年
准集体化时期的3.58%,也高于1981年~2001年分散经营制度下的1.86%。1976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0万吨。
耕地复种指数,由1965年的1.38提高到1977年的1.51,相当于增加播种面积1800
万公顷。普遍建立的农技推广系统发挥了巨大的效益,袁隆平等人于1973年育成
的□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开始在南方推广,取得显着成效,平均每亩增产108公斤
。
农业机械化有了大幅的进步,农机总动力1980年比1957年增长120多倍,农用拖拉机、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的数量都有了数十倍到成百倍
的增长。从65年到75年,我国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分别增产了6.7倍和66倍。相应的,以57年为基准,1980年的机耕面积增加了15.55倍,占到总耕地面积的42.4%
。
水利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不再赘述。农村水电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1957年前,全国仅有农用小型水电站544个,到1980年增加到79775个,是原来的140多倍。
75年农业用电平均每亩14度,比65年增加了近5倍。
人民公社的开出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是社队企业,即今日的乡镇企业。在公社
化的带动下,58年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一年内就达到600万家。尽
管其中大部分企业在六十年代初被整顿掉了,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社队企
业再次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到76年,社队企业的工业产值已达到120多亿,劳动力
已达到2827万。为逐步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缩小工农差别,打下了最初的基石。
总的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大部分公社的社、队二级经济都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搞的好的和比较好的人民公社,占总数的叁分之二。
可以说,农业集体化运动在中国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