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牺牲的一代:移民加拿大被迫回国

Saint88

Administrator
注册
2004-05-08
消息
18,274
荣誉分数
284
声望点数
26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 09:28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虚拟世界》的博客

  被牺牲的一代:一个加拿大移民不得不回国的经历

  我的同学自述:

  2001 年初,随着移民浪潮,我和太太技术移民到了加拿大温哥华。移民之前,我在上海的一家规模不太大的软件公司当个部门经理。之所以想移民加拿大,目的很单纯,就是到外面去闯闯,因为老家本不是上海,所有在国外城市和在上海对于我来说,没有乡土之别。在温哥华呆了2年多,觉得国外不是我的要呆的地方,于2003 年底又举家回到了上海,现在又在一家软件公司当部门经理,回到了原点,不过有所区别的是,多了一个宝贝女儿,而且是加籍的。

  将近三年的国外经历,再加上又在国内3年了,对于中国人在不同环境生活及工作的差别,感受颇多。

  首先给我最大印象的就是第一代移民在国外生活的艰辛。就以90年代末这一代移民为例,很多是技术移民,由于语言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找到与国内相类似的工作,我到了温哥华之后,头几个月试图找软件开发之类的工作,后来发现很难,面试了很多家公司,但言语仍是个很大的障碍,只好放弃。其实在移民前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自我感觉英语已经基本过关了,出去之后才知道所学的是“中国式英语”。刚到温哥华的移民通常都集中在CHINATOWN的华人社区交流,所以类似的情况见过很多,于是我和很多刚出国门的移民一样,只好放下最初的理想,先找一份工打打,晚上到学校读英语。我在国外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香港人开的制衣厂封箱、搬货,房东介绍的。我的房东是福建福清人,在温哥华开货车送货,他和我工作的工厂老板很熟悉,他是早年偷渡到美国,后再定居温哥华的,据他讲,福清那个地方的男人基本上都在国外,若你一个大男人,不出去会被人看不起,几乎已经变成传统了。

  封箱搬货为两个人,另外一个小王,也是技术移民,兰州人,IT出身比我早来几个月。这份工作很辛苦,那家厂业务很多,差不多每天几百箱货要点数装箱。那位兰州同伴自己说,他第一天上完班,几乎瘫在地上,走几十米就要坐下来休息。还好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这种体力活还是能顶得住,不过头几天还是要酸背痛的。其他部门里面,有不少和我类似的移民,而且从上海过去的有好几个,质检部门还有一个在上海一个大医院当医生的。

  和很多新移民相比,我这份工作还算稳定,固定的收入也能够在温哥华立足,而且晚上可以读英语。很多人在餐馆里涮盘子,做小工,很不稳定,即使这样,这样的工作也很难找。现在想想移民中真是人才浪费,很多高学历的人才在那边打打小工。一位在国内西北某大学教书,后来在日本打了几年工,再来加拿大,比我长10 岁的老兄老杨,找了2、3个月的工作没有着落,最后在一个餐馆里涮盘子;另外一个在在国内学的是火箭制造相关专业,也沦为打小工一族,很是浪费。有些早几年来得技术移民,几年小工一打,人也麻木了,原来的专业技术也生疏了,所以很难有用武之地。


在事业上看不到前途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一天,我失业了,原因也很简单,美国发生了9.11事件。工厂的业务主要是来自美国,9.11之后,订单一落千丈,裁人,首先裁的是小王,没有多久轮到我了。失业在家,领失业保险金,具体金额已经忘记了。于是有些人开始迁往多伦多,小王就是其中之一。我则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回国让老人看看,同时也看望了国内的朋友,看到这这些朋友一个个都混得不错,再想想自己在国外看不到前途,回国的念头开始萌发,但又于心不甘,于是还是回到了温哥华。

  这次找了一个非IT行业的公司做网管,主要工作是网络维护和做做简单网页。感觉与自己的专业有点关系了。新的公司里面同样遇到很多新移民在打小工,其中一位原来是航空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来温哥华块3年了,航空业中有本重要的维修教材还是这位老兄编写的,整天长吁短叹,后悔移民加拿大,休息时间就向我们吹嘘他的当年勇,一直想回国,老婆孩子不愿意。还有一位南昌的,以前是搞工程设计的,据他讲,应该也是在业界小有名气,移民加拿大后,与原来的想象落差太大,心态又调整不过来,搞得夫妻反目,妻离子散。当然这其中不凡成功者,但我个人觉得作为新移民要想在几年内成就一些东西很难,除非你的语言没有障碍。网管工作也还算稳定,要不是一封朋友的来信,也许我下辈子可能在加拿大了。朋友的来信很简单,只是说他现在由原来的项目经理升为部门经理了。我猛然想到,我以前也是部门经理,虽然才能有限,但是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应该比在国外大。难道我就这样在加拿大终此一身?经过几天的考虑,还是毅然回国。

  现在想想回国的决定是对的。虽然温哥华的自然环境非常好,很适合居住。但是对于我来说,绝对不是适合发展事业的地方。作为我们这一代移民,通常并非在国内由于生活所迫才远走他乡的,而且很多在国内还算发展得可以,至少对于我来说,多少有点野心。我们受的是中国式的文化教育,在国内更容易发挥。例如我现在主要工作是管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沟通,沟通又必须基于文化背景的。我觉得新一代移民很难在国外进入管理层。

  像我已经过来愤青的年龄了,而且从未有崇高的理想,个人最大的目标就是自己在事业上有点小成就,将自己的一个小家搞好就行了,所以也无所谓生活环境是否民主不民主的。回国三年的生活和工作,个人觉得要比国外充实,首先是在国内有一个很早就有的朋友圈子,业余生活丰富多了,收入也还不错,上海除了房子,其他的消费都还可以,反正房子在出国前就买好了。

  我现在认为,只有在国外出身并且一直在国外受教育的移民后代,才能比较好地融入到西方环境中,第一代移民很大程度上是被牺牲的一代。加拿大是好,美国也确实好,那些好很大程度上只是属于加拿大人,属于美国人。在国内,也并非水深火热。对于我们小老百姓,只要日子一天天好,一代代好就行了。老百姓其实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切身利益的东西,生活条件是不是比以前好了,日子是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我父亲小时候跟随我奶奶到外面去乞讨;我小的时候,饭有时候还吃不饱;现在我女儿,做父母的发愁,今天鱼不吃,明天肉不吃,不知道下顿该给她吃什么。作为小老百姓,这样的日子,知足了。
 
热门留学国加拿大:大学排行榜微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 10:13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艾迪留学》的博客

  据加拿大《明报》援引加新社消息报道,《麦克琳》杂志(Maclean's )周一发表加拿大年度大学排名榜,调查发现在经济不景气、待业者重回校园的情况下,大学排名变化不大。

  卑诗省西门菲沙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今年攀升一位,名列全科类别榜首;在医学-博士课程方面,蒙特利尔的麦基尔大学排名第一。在大学本科排名榜上,纽宾士域省的阿利森山大学(Mount Allison)傲视群雄。

  SFU携手菲莎国际学院(FIC),提供西门菲莎大学快速申请通道 >>>>

  《麦克琳》特别项目执行编辑凯勒(Tony Keller)说:“大学是大船,事情不会有戏剧化改变,排名也是一样。就算经济起落,这制度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医学-博士课程的类别,大学开办不少博士课程、从事研究、设医学院,麦基尔大学(McGill)排名第一,第二是多伦多大学和安省京士顿的皇后大学(Queen's),其次是卑诗大学(UBC)、阿尔伯达大学和咸美顿的麦马士达大学(McMaster)。

  凯勒指出,3年前,卡加利大学在15所大学中排名14。“他们慢慢地稳步攀升,如今在医学-博士院校类别15所院校中排名第7。”

  全科类别比较各大学的研究活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卑诗省的西门菲沙大学从二位升至首位,随后是维多利亚大学、滑铁卢大学(Waterloo)、贵湖大学(Guelph),纽芬兰省圣约翰斯的纪念大学(Memorial)和纽宾士域大学同占第5位。

  而本科类别排名,纽宾士域省萨克维尔(Sackville)阿利森山大学排名第一,随后是北卑诗大学(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斯高沙省沃尔夫维尔(Wolfville)阿卡迪亚大学(Acadia)、斯高沙省安蒂戈尼什(Antigonish)圣方济各大学(St. Francis Xavier)、安省滑铁卢的劳里埃大学(Wlifred Laurier)和安省彼得堡的特伦特大学(Trent)。

  据了解,加拿大为中国学生留学首选国家之一。据加拿大统计局08年2月份发表的报告显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持续增长,在2005-2006学年度,加拿大国内超过一半的留学生来自亚洲,而亚洲学生中有46%来自中国;中国学生占了所有新增外国留学生的28%。来加留学的中国大学生增加了7%,总人数升至19200人,达到历年来新高。
 
放弃也是一种勇气

不管在那,只要自己日子过得好就行了,移民过得痛苦不如放弃,这是需要勇气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毅然决然。
 
同一件事情,未必适合所有人。

必须背水一战,才有出路。犹豫不决,举足不前,不会有结果。

一位朋友(PhD学位),在这里找工作不顺,也不想再做博士后,毅然放弃了移民身份,回国了。现在一大学任教,带博士生。
 
Making important decisions in life is never easy.
Situations are different for each individual, thus different decisions.
Happy to see this guy made a good decision for himself and his family.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