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说出于《礼运》,那里说,孔子在年底参加完蜡祭之后,登上门楼,喟然叹息。感慨自己未能赶上“大道之行”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贤能的人们管理着社会,大家都诚信而和睦,而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每个人都像关爱自己父母子女那样关爱别人的父母子女,只怕自己为社会出力少,而不把财物据为己有。所以用不着智谋,也没有盗贼和战争,晚上睡觉也用不着关门。这样的时代,就叫做“大同”。但是后来大道不行了,人们各自为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子女。于是发展了智谋,修建了城池,有了争斗和战争。为了社会安定,从大禹开始,直到周公,圣人们建立了一套礼仪制度,赏善罚恶。按照这套制度办事,大家才相安无事。这就是所谓“小康”时代。康,就是“安”的意思。
大同时代既然已经过去,后世的儒家也就很少提起。到宋代朱熹,甚至认为大同根本不是孔子思想。清朝末年,康有为才又提大同,认为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而以前儒者所追求的,仅仅是一个小康而已。康要超越诸儒,所以写了《大同书》。
大同、小康,原来都只讲到了社会秩序,而没有说到经济生活。然而“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也是儒家的基本信条。不解决经济问题,人们就不可能很好地遵守礼仪,更不可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儒家人士也要关心人们的经济生活。
对于社会经济生活讲得比较具体的,是孟子。孟子主张行“仁政”,而仁政的生活标准是,人到50岁可以穿上丝绸,70岁可以吃到肉食,平常的年份可以吃饱饭,灾荒年不至于饿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孟子要求国家要合理利用资源,保障劳动者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应有的生产条件,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征调他们。税率最好保持在十分之一左右。不能太多,也不可太少。
孟子的仁政是以人们各自为家为前提的,所以不是大同理想,可以视作小康的经济理想。
孟子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人们认为较好的历史时代,一是所谓文景之治,二是所谓贞观之治,三是所谓康乾盛世。这三个时代,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小康时代。文景时代,据说非常富裕。国家只收三十分之一的税,但国库里还是满满的。钱串的绳子都朽坏了,以致难以查清。粮食在仓库里堆不下,就堆在外头。而且陈粮压着陈粮,许多都腐烂得不能食用。只要不是灾荒年份,老百姓都家给人足。假如所说为真,则人们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孟子的仁政标准,可说是一个小康时代。
贞观之治,主要是政治清明。唐太宗虚心听取臣子们的意见,臣子们也多廉洁奉公。社会秩序安定,据说有一年全国该处死刑的只有29人。粮食充足,最便宜时每斗米才卖三五文钱。户口也在20年间增加了三分之一。
康乾盛世从康熙后期到乾隆前期,那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生产发展,赋税减少,人口数倍增加。康熙末年,人口估计有八九千万。一些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比作文景之治。
从历史记述来看,这些时期大约都达到了“平常年份可以吃饱饭”的标准。至于荒年是否不被饿死,历史书还不敢这么说。因此,也只能说这些时期大体上达到了小康。
从另一面说,这些时代又各自有自己的问题。司马迁说,汉朝初年,包括文景时代,法网稀疏,连可以吞掉船只的大鱼都漏掉了。世族豪家,在国家系统之外,形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强力集团。国家系统之内,诸侯王坐大成势,皇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汉文帝死,七个诸侯王国以吴国为首,联合起来发动叛乱,酿成了一场严重的国内战争。为了整顿秩序,汉武帝终于改弦更张,独尊儒术。
唐太宗虽然治国有方,但治家无术。儿孙们为争夺帝位,他们的妃嫔为争做皇后,酿为一次次的宫廷变乱。虽说这是皇帝的家事,但那时也是严重的政治问题。
康熙身后皇子们为争帝位发生的政治变乱人们已经熟悉,乾隆末年和王申贪污集团的坐大成势,也是今天文艺作品中的热门话题。此外还有以白莲教为主的农民战争,诉说着农民的苦难。而文学巨著《红楼梦》则展示着这一时期政治的腐败。
因此,这些著名的时代,其小康就要打些折扣。因无论天下还是人民,都并不很安。
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总结经验,认为目前我们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果把共产主义比作大同世界,则近期的目标就是小康。小康有自己经济方面的标准,那就是人们的生活要比较地富裕。同时小康也还有其他方面的标准,比如社会要安定,不安定就不是小康。思想上也要安。思想上不安,打卦算命,求神拜庙,生怕会遭飞来横祸,所以要求神灵保佑,这也是不安,也算不上小康。
愿我们的国家经济更加发展,社会秩序安定,人民思想健康。
(南方周末 2003-01-29 李申(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
大同时代既然已经过去,后世的儒家也就很少提起。到宋代朱熹,甚至认为大同根本不是孔子思想。清朝末年,康有为才又提大同,认为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而以前儒者所追求的,仅仅是一个小康而已。康要超越诸儒,所以写了《大同书》。
大同、小康,原来都只讲到了社会秩序,而没有说到经济生活。然而“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也是儒家的基本信条。不解决经济问题,人们就不可能很好地遵守礼仪,更不可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儒家人士也要关心人们的经济生活。
对于社会经济生活讲得比较具体的,是孟子。孟子主张行“仁政”,而仁政的生活标准是,人到50岁可以穿上丝绸,70岁可以吃到肉食,平常的年份可以吃饱饭,灾荒年不至于饿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孟子要求国家要合理利用资源,保障劳动者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应有的生产条件,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征调他们。税率最好保持在十分之一左右。不能太多,也不可太少。
孟子的仁政是以人们各自为家为前提的,所以不是大同理想,可以视作小康的经济理想。
孟子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人们认为较好的历史时代,一是所谓文景之治,二是所谓贞观之治,三是所谓康乾盛世。这三个时代,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小康时代。文景时代,据说非常富裕。国家只收三十分之一的税,但国库里还是满满的。钱串的绳子都朽坏了,以致难以查清。粮食在仓库里堆不下,就堆在外头。而且陈粮压着陈粮,许多都腐烂得不能食用。只要不是灾荒年份,老百姓都家给人足。假如所说为真,则人们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孟子的仁政标准,可说是一个小康时代。
贞观之治,主要是政治清明。唐太宗虚心听取臣子们的意见,臣子们也多廉洁奉公。社会秩序安定,据说有一年全国该处死刑的只有29人。粮食充足,最便宜时每斗米才卖三五文钱。户口也在20年间增加了三分之一。
康乾盛世从康熙后期到乾隆前期,那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生产发展,赋税减少,人口数倍增加。康熙末年,人口估计有八九千万。一些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比作文景之治。
从历史记述来看,这些时期大约都达到了“平常年份可以吃饱饭”的标准。至于荒年是否不被饿死,历史书还不敢这么说。因此,也只能说这些时期大体上达到了小康。
从另一面说,这些时代又各自有自己的问题。司马迁说,汉朝初年,包括文景时代,法网稀疏,连可以吞掉船只的大鱼都漏掉了。世族豪家,在国家系统之外,形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强力集团。国家系统之内,诸侯王坐大成势,皇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汉文帝死,七个诸侯王国以吴国为首,联合起来发动叛乱,酿成了一场严重的国内战争。为了整顿秩序,汉武帝终于改弦更张,独尊儒术。
唐太宗虽然治国有方,但治家无术。儿孙们为争夺帝位,他们的妃嫔为争做皇后,酿为一次次的宫廷变乱。虽说这是皇帝的家事,但那时也是严重的政治问题。
康熙身后皇子们为争帝位发生的政治变乱人们已经熟悉,乾隆末年和王申贪污集团的坐大成势,也是今天文艺作品中的热门话题。此外还有以白莲教为主的农民战争,诉说着农民的苦难。而文学巨著《红楼梦》则展示着这一时期政治的腐败。
因此,这些著名的时代,其小康就要打些折扣。因无论天下还是人民,都并不很安。
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总结经验,认为目前我们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果把共产主义比作大同世界,则近期的目标就是小康。小康有自己经济方面的标准,那就是人们的生活要比较地富裕。同时小康也还有其他方面的标准,比如社会要安定,不安定就不是小康。思想上也要安。思想上不安,打卦算命,求神拜庙,生怕会遭飞来横祸,所以要求神灵保佑,这也是不安,也算不上小康。
愿我们的国家经济更加发展,社会秩序安定,人民思想健康。
(南方周末 2003-01-29 李申(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