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争鸣:没有价值的中国“一流”大学“评价”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xo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Jaxon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11-25
消息
56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岁末年初,看到国内媒体上关于中国一流大学的频繁报道(2003年《中国大学评价》,以及所谓15所中国一流大学出台)。据我所知,该报道也引起国外的注意。有的外国同行在闲谈中问我这个事情。我对人家说自己知道的很少,什么一流不一流!关于所谓中国“一流”大学的评价应该说没有太大的价值。作为中国大学的一员,这里我就所谓中国“一流”大学的评价发表点个人看法。

关于这个评价的报道一开始就强调,该评价是所谓“教育部系统的专业核心期刊《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和一级学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做出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偏偏要突出“教育部”三个字?为什么不堂堂正正地说自己是某大学或者某机构的研究组或者课题组就行了,非得要拉上个权威的中央政府机构来增加其权威性。除了对一些中学生及其家长有点商业广告效应,这种做法适得其反,让人反感!上面提到的两本官方杂志,偏重理工科,相信多数读者并不知道。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在把“教育部”三个字放到消息的前头。我认为,这应该不能代表教育部的意见。由此扯上“教育部”更让人觉得这个评价以及对这个评价的报道在拉大旗做虎皮,滥用国家政府机构的名义。

这个中国大学评价没有对中国大学进行分类与定义就认定一些大学为所谓“一流”。这是不妥当的。中国的大学在党政管理体制上一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学科重点、区位、经费、学生来源等,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不同于其它中央部门所属重点大学,前者一般以综合性大学为主,后者的产业部门性很强。即使是教育部所属的大学,也有以文理为主与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如此差别很大的大学怎么进行类比,目前获得的报道并没有谈。一般来说,比较要有可比性,否则,比较就是不科学的。比如,靠科学技术论文数量,那些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要吃亏。应该是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指这些年来开始发展文科、社会科学的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列为一类进行比较(因为它们与原来文理为主的如北大、南开等大学很不同,到现在都是以工科为主),而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进行比较,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一些大学具有特殊性质的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还有些大学是外语、艺术类大学(可惜它们都与所谓“一流”无缘)。我觉得,我们的大学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按部门、行业分类,除了在党政体制、国家公立等上一样外,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要比较出谁是“一流”、谁是第一,怕是不容易。

中国的大学存在着差异,但在相当程度上,这些差异是国家规定(投资、区位、政策倾斜)的差异,主要不是靠自然演变、发展过来的。比如,据说,除北大清华以一流大学为目标外,其它重点大学都以“高水平”大学为目标。为什么把本来差别不大的各个重点大学分为“一流”与“高水平”呢?人为地使北大与清华好象更成为特权大学,而“高水平”大学在北大清华面前自信心不足,自觉无论如何也矮“一流”大学一截。这不利于中国大学之间的竞争与发展。 2003年《中国大学评价》提出的一流大学分类标准是非科学的。比如,中国目前是留学生输出国,而非输入国,在这个问题上,无法与西方国家大学相比较。中国要成为留学生输入国也许是可能的。但是,考虑到中国出国留学生仍然将持续增长并高于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的增长速度,且来华留学的仍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化、艺术、历史、中医、国际政治等特殊领域,而非普遍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等普遍领域,预期中国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数量无论如何在其学生构成中的比重是个少数。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的大学应该以中国学生为主才对,也是自然的。生搬硬套地说,外国留学生要占中国大学多少比重才是什么“一流”,不是让人感到可笑吗?

进入该评价的一流大学只以某些学科所谓“第一”为标准,那么,如果这个标准成立的话,那么,同理,如果这个学校有的学科不是第一,而是甚至很落后,是否也得该大学进入“末流”?中国的每个重要大学都是有其特色、特性的,其在国内外的名气也是靠它们各自的特性来的。北大不同于清华,复旦不同于交通大学,南开不同于中山。各个大学之间不是不可以比较,但要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比较,比较的目的何在(英国的大学评比是为了政府拨款)。科学的评价是公正的评价,至少,要让大多数大学接受,特别是评价委员会的组成应为各方面所接受。比如英国每年要对政府拨款的大学进行评分、评估,但是,并不是按照那些不可比较的项目进行的,而是精心设计了一些可适用于所有大学的教学与研究指标。尽管如此,英国的大学评价也是存在问题的。人们判断一所大学好坏,不能凭这种政府委员会的评价,尽管那个评价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让人接受不了的是,2003年《中国大学评价》提出的中国一流的标准:“在中国大学任意一个学科门中排名第一”,“必须是研究型大学”。这就更玄乎!什么叫做“在中国大学任意一个学科门中排名第一”?我们只知道,一个学科,全国有那些大学设立,是研究为主还是教学为主,那些大学在这个学科是领先的,但是,谁能断定谁是第一呢?如果一定要封某大学是经济学第一,某大学是法学第一、哲学第一,这不是小儿游戏吗?何况,一些学科分类存在着问题,比如法学,在中国,许多与法学关系不大的学科都划入法学,那是个行政管理标准,不是学科标准!而且,所谓第一,有的是靠规模夺得所谓第一。比较荒谬的是,这项评价以偏概全,比如,一个大学是所谓工学第一,但是其社会科学并不算领先,甚至远比那些非“一流”的大学要弱,这样的大学怎么光凭工学就被排到了“一流”?

2003年《中国大学评价》很片面,明显重工科(从上面那两分杂志的名字就可看出),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重北京与上海的院校,只提到武汉、南京、哈尔滨、西安、杭州、合肥等中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个别重要大学,基本上轻全国各地的其它重要学校。而中国众多的领先大学并没有提到。这不是很不可靠的判断吗?相信那些没有上榜的大学会对这个评价一笑置之。因为它们与这些榜上有名的大学其实只有数量而非质量的差别。比如,同样在东北的吉林大学为什么没有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样成为“一流”?为什么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两所中国重要的大学居然被忽略?如果一定要把一些大学叫做中国一流,除人为制造差别,并具有招生等上的商业价值外,非常不公平。这些评价中的所谓“必须是研究型大学”更值得商榷。中国的研究型大学与西方的研究型大学有所不同。研究指的是应用型研究,还是科学研究,理论研究?从报道中我们不得而知。至于什么叫研究型大学,该评价并没有给出个定义。

简短结语:中国大学评价是个复杂的工作,如何进行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大学随着国内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进行而正发生着转型,并没有定型。我们现在不能轻言有的大学第一,有的大学一流,尽管一些大学总体与其一些学科确实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对中国大学座次排位是非常不科学的行为,几乎是高中生与大学低年级同学的玩笑与游戏。如果有的研究机构做这项工作,媒体居然也参与报道那些大学是所谓“中国第一”、“中国一流”,就是很不严肃的、误导青年与家长的。因此,我的看法是,最近国内媒体广泛报道的2003年中国一流大学评价结果存在很多问题,它顶多只是一家之言。

(网友:庞中英)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