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阎学通谈国家形象在于善待自己的人民

我等屁民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8-12-22
消息
1,833
荣誉分数
34
声望点数
0
所在地
屁民国
http://news.QQ.com  2009年03月11日13:30   检察日报—正义网   
1 2 3 4 5 6 7 8 9
阎学通:国家的形象在于善待自己的人民 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在于钱多
一个贪污腐败或者说有钱的官僚或者是一个走私犯法的亿万富翁,他的形象肯定不如前些日子我们说的,一个要饭的用捡垃圾的钱养活了一些孩子。北欧、加拿大、澳大利亚国家形象好,因为这个国家高福利,社会是关心的,善待自己的人民。




农村养老困局调查:五保老人为养老来京抢劫

http://news.QQ.com  2009年02月25日00:00   新京报  吕宗恕  我要评论(447)
第 1 2
去年秋天,湖南祁东七旬农民付达信“一劫成名”,他在北京站抢劫只求“入狱养老”;大年夜,河南邓州一九旬老人因无人照看被火烧死。在当下,有超过一亿的农村老人,依然靠农耕社会的“养儿防老”模式度过晚年。
15963450.jpg
[FONT=宋体]
祁东县灵官镇敬老院,入住其中的6名老人站在门前。付达信因不愿交出住房而无法住进敬老院。​
[/FONT]
15963451.jpg
[FONT=宋体]
一名残疾的五保老人居住在灵官镇敬老院里。​
[/FONT]
湖南祁东一五保老人为养老来京抢劫;保吃保医等成农村五保供养难题

【前言】


去秋,湖南祁东七旬农民付达信“一劫成名”,他在北京站抢劫只求“入狱养老”;大年夜,河南邓州一九旬老人因无人照看被火烧死。
极端事例并非只展现了个案的贫穷与无助,更揭示了整个中国农民养老的现实困境,财政投入不足和村集体难承受五保供养之重。
在当下,有超过一亿的农村老人,依然靠农耕社会的“养儿防老”模式度过晚年。不同的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观念都已转型,土地和儿孙不再是完全的生活保障。而且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全部推给身负生存重压的后辈,也非他们所能够承受和应当承受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对于陆续进入老年型社会的中国农村而言,尤为迫切。毕竟,“老有所养”是社会基本文明的体现。
今日起,本报推出“农村养老调查”系列报道,力图展示农村养老现状,解析养老之困,探究建设性对策。

■ 关注焦点


付达信的抢劫是对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一记警响。
这名70岁的湖南祁东县五保老人,来北京抢劫,并对媒体说这只是为了享受监狱待遇以便养老,他在祁东当地已有两年没吃上肉。
目前在该县有9成以上的五保老人未能住进敬老院,他们除了获得国家的补贴外,很少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生活帮助。有些地区村小组干部为老人讨要口粮都变得异常艰难。
有专家认为,村小组供养五保老人的能力在日益下降,五保供养的责任主体需要调整,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多供养责任。
在人生的暮年,付达信出名了。
知道他出事的人说,这个老头胆大,竟敢在北京抢劫。认识他的邻居说,其实付达信也是没办法,“那么老了,没人养,不抢可能就没饭吃”。
去年冬天,湖南祁东县村民付达信来到北京站,当众抢劫,被抓入狱。他曾对媒体说,入狱只为了养老。
付达信是灵官村的五保户,进不了敬老院,一直孤独地生活着。去过他家的人说,“他穷得连电灯都点不起,说不定哪天这老头病死在床上都没人知道。”
祁东县“五保”老人(即指无赡养人、无劳动能力的老人)有10389人,类似付达信这样“散养”家中的,占总数的92%。
当地一民政官员说,解决好他们的供养问题,就跟当年甩掉穷帽子一样艰难,毕竟“这里基数大,底子薄。虽然现实严峻,但也没法子马上一步到位。”

“牢”有所养


70岁的湖南村民付达信因为贫穷无法养老,选择来北京抢劫,享受监狱中的“福利”
若不是上了电视,村里人还以为付达信仍在广西柳州收废品。
去年8月,在同乡带领下,付达信去了柳州。3天,他没收上一个废品。而且,70岁的他发现自己已骑不动小三轮。他决定赴京反映情况。
一路上,他不断捡着破烂,以凑足一张火车票的钱。
9月8日下午,付达信出现在北京站广场。一名妇女排队买票。付抢了她一张百元钞票,持刀笑着。
“神经病。”妇女嘟哝着走了。
“我当时这个气啊,想她怎么不喊啊,如果一喊,警察来了不就行了吗。”事后,付达信这样对媒体说。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回家的女大学生。这次警察来了。
付达信乐了,“我可以不做事,我可以进监狱享受福利了。”
“他生活得很苦,2003年每天生活费最少时只有1块钱。”付东文是付达信的邻居。她说,付达信早在2007年就曾赴京上访,不过那次没有结果。
村里人还说,付达信这辈子都是孤身一人在广西、广东打工,从没娶过媳妇。付在出事后说,他之所以没有结婚,就是因为穷。
付达信现在的屋子租给了一个叫胡俭的外村人住。胡俭说,记得一次天黑,付达信一个人捧着个大碗蹲在门口吃饭,除了饭和凉水,碗里没有菜。
付达信进监狱后3个月胖了10斤。他对狱警说,在狱中,这是两年来他第一次吃肉。每次吃饭,他总是一小口一小口小心地吃。
当法院判处他2年有期徒刑时,付达信对法官说,“您再好好审审吧,判得太轻了。”他说,留在监狱里,就不用为以后的生活发愁了。

孤独“散养”的五保户


付达信在村中靠贩卖鱼仔、烟丝为生,病了也无人照顾,也无钱买药,在床上挨着
付达信的屋子在灵官村的东头,是村小组中为数不多的旧房子,还只有一间。屋里屋外几乎一个样,都是土地面。不用进到最里面,就能闻到很重的霉味。所有家当就是一张木床、一口木箱、一把旧凳子、还有一个碗和一双筷子。
房子的前面,还有三间摇摇欲坠的破土屋,靠北边那间已破了墙,塌了顶。村里人说,那是付达信的老房,有不少年头了,也舍不得拆,但也住不了人。
付达信家兄姊4人,他排行第四。而这些亲人渐次离他远去。
付达信5岁时,父亲去世,接着母亲去世。然后,付达信的大哥搬至江西,姐姐嫁到广西,二哥和他同村务农,已经80多岁,日子过得也难。
付达信年轻时在外打工,直到老了,做不动工,才回村。
邻居付东文说,他回来曾和侄儿一起住过一段时间。后来50岁的侄儿搬到镇上的新房里,这里就只剩他了。
邻居付运生曾和付达信一起摆过摊。他们每天清晨,挑着鱼仔、烟丝,去二三十里外的村子卖。
“他老了,每次挑得少,走得慢。”付运生说,一天下来,运气好,他能赚一包烟的钱。运气不好,可能要倒亏本。
2003年,付达信去县民政局,反映生活困难。当时64岁的他才知道自己属于五保户,可以领补助。
从那年起,他领到了300元/年的补助。
2007年10月29日,湖南省颁布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办法规定:实行分散供养的,本人可以在家生活,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委托他人照料。
同时,由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签订供养服务协议。村民委员会应当与受委托照料人、五保供养对象签订供养服务协议。
而村里人说,付达信在家根本没人照顾。
付达信的侄儿也说,伯伯生病后没有钱去医院治,只有躺在床上挨着,算他命长,慢慢又好了,“再见到他时,他就是一个干枯的壳了。”
村长付发月说,付达信之所以不满意生活就是嫌补贴低,不够生活。一年600元平均一天也就1.6元。而现在肉要13元/斤。一个鸡蛋就要8毛。
“然后就是生病了没有钱治。”付发月说,付达信找过村里、镇里,甚至市政府,但都没有钱给他。因为国家在五保老人的医疗,尤其大病问题上,也没有实质性的措施。

迈不进的敬老院

付达信没按村小组规定交出住房和债权债务关系,也觉得敬老院不自由,所以未能集中养老。
1 2 页
15963452.jpg
[FONT=宋体]
灵官镇敬老院由一所废弃中学改造而成。​
[/FONT]
15963453.jpg
[FONT=宋体]
付达信的家,现在租给一外村人居住。​
[/FONT] ■ “五保”由来


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时期。
1956年,政府颁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对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及残疾社员,由集体给予保吃、保穿的保障,对于年幼的人保证其接受教育,对于年老的人保证其死后安葬,这些保障简称“五保”。

■ 供养难的原因


1、五保资金筹措没有保障
市场经济中,村集体筹措资金能力降低。
2、五保供养制度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目前,村集体依旧被规定是五保供养的责任主体,集体经济受到削弱,集体观念面临瓦解,干部动员资源能力下降。
3、农村社区建设滞后,社区服务水平低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人口迁移的加速,一些乡村社区正在趋于解体,这一进程对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4、农村群众集体意识削弱,互助意愿不足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公众道德素质有滑坡的趋势。很多人过分关注个人利益,而对集体利益、对他人利益关心不够。
资料来源:洪大用等人撰写的《困境与出路:后集体时代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研究》
村民王连补71岁,住在灵官镇敬老院。他说,他还记得付达信,有时付挑担子路过敬老院时,还会打招呼。
“按理说,付属于五保老人,应该也能住进这里。”王连补说,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来。
如果不是当地人带领,很难找到王连补所在的敬老院。它没有挂牌,藏身于一处树林山坡边。该院由灵官镇兴办。
早在20年前,这里曾是一所中学。后来,每间教室统一被隔断成三个单间,一排共10间,食堂、厕所位置不变,废弃的中学就成了现在的敬老院。
2月2日是农历正月初八,按照农村的习俗,这日子还算过年。走进院落,房前的土坡下、水沟里堆满垃圾。地上不见鞭炮渣子,门口没有挂红对联,也没有闻到鱼肉酒香。一切跟没人住一样。
全院有18位老人,来自全镇各村,年纪最大的老人78岁。有三位身残不便者。现在,每两人住一间房,以便相互照顾。
王连补在灵官镇敬老院住了六年。之前,他是该镇崇高村七组的人。也是老光棍。因年老加上无人照顾,与其亲属联系后,组里决定把王连补送进敬老院集中养老。每年600斤的口粮由组里负责。
付达信此前也曾和村小组谈过进敬老院的事。
村长付发月说,如果付达信要进敬老院,村小组每年必须要为其交付600斤的口粮。而村小组首先要弄清楚他欠别人或者别人欠他多少钱,然后把他的房子交公给小组,才会答应替他交口粮。
“付达信不答应村小组的要求,所以就只有自己一个人过了。”付发月说。
而湖南省2007年实施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中规定,不得将村民私有财产交给国家或者集体作为享受五保供养待遇的条件。
条例中也没有规定村民必须在村集体交纳口粮之后才能入敬老院。
付发月说,他们是按照早已流传下来的老办法操作的,至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他也不记得了。“也正是很多老人不愿意这样,所以他们也就只能被分散在农村养老了。”
付发月记得,后来付达信本人也说,敬老院不自由,很难受,也不愿意进了。

“五保”蜕变为“一保”


市场经济确立后,担负供养五保主要责任的村小组,支配资源能力下降,为老人讨口粮成为难事
由于村小组不为付达信提供600斤口粮,付达信也就进不了敬老院。村小组的意见成为付达信是否能进敬老院的关键。
在农村,其实五保供养的主要责任人是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国务院在1994年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就已确定了这一性质。
“条例”中规定,五保供养工作是“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因此资金筹措的主体是乡镇和村集体,尤其是村集体。
而村集体也有自己的无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洪大用在农村调查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居主导地位,村集体能有效支配现金和实物。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集体经济受到削弱。尤其在税费改革后,具有一定随意性的“三提五统”制度被取消,村集体支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削弱。
邹庚寅就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他是砖塘镇的社会事务办(又称民政办)的主任。在他任职的这些年,经常为五保老人的口粮走村串户,逢人讨谷子。
砖塘镇现有人口36700人,五保户362人,已到敬老院集中供养的40人,剩下322人的口粮问题就有缺口。
他说,以太平桥村为例。该村14组,全组25人,五保户有3个人,计算下来就是7个人供养一个老人,而这7个人又有一半以上没有种田而到广西打工,大多数人一年都见不到一次面,更别说让他们给五保户供粮了。
邹还说,尽管现在种田有一定的补贴,一亩田一年收下的谷子,如果除去农药、化肥、种子和人工,根本就赚不了钱,所以这种情况下,让农户拿口粮,也不太现实,毕竟他们不拿口粮也不犯法。
洪大用调查发现,农村五保困境具有普遍性,几乎所有散居的五保户都不记得上一次吃肉和吃蛋是什么时间。集中供养的五保户生活虽然好一点,但大多没有买新衣服的记忆,他们的衣服要么已经穿了十几年,要么就是外界捐赠的救灾衣服。
洪大用曾撰文说,在一些地区,五保实际上已经蜕变为两保(保吃、保葬)甚至一保(保吃)。
因此有专家建议,政府应该取代村集体,成为供养五保老人的责任人,各级政府应当把实行集中供养作为五保供养的基本方向,把建设农村敬老院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贫困县“难顶”五保之重


祁东县财政收入全市倒数第二,仅够“保吃饭”,该县9成五保老人未能集中供养
祁东县的五保问题也是李虎霖心头上的一个问题。
他是民政局副局长,分管五保供养工作。他说,现在全县被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只有818人,不及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2003年以前,祁东县的五保工作由各乡镇负责。免征农业税之后,政府开始更加重视五保工作,审批核定权从乡镇归到县一级人民政府。
五保老人的补贴标准开始逐年提高。2004年是400元/年,2008年是800元/年。
李虎霖说,对于一个贫困县,在政府财力未能大幅增长的前提下,政府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
祁东资源稀少。没有工业,没有矿业。地处湘西南,条件艰苦。县财政可支配收入在全衡阳市排倒数第二,“是一个保吃饭的财政”。据称,2008年底,县财政还是借钱过的年。
李虎霖也说,如果让祁东县把现有五保户全部集中供养起来,政府每年的支出将是2340万,相比财税刚过亿的贫困县来说,是不现实的。
不过,祁东县还是在致力推进五保供养,尽快改善敬老院的硬件设施。据了解,该县23个敬老院中已改造完成的有15个(包括五保之家),还有8个将在两年完成更新。届时,能接纳的五保老人超过千人。
破旧的灵官镇敬老院也被纳入2009年改造计划,将投资百万,建成一个有40张床位的全新敬老院。
但是还有绝大多数五保老人没能纳入集中供养。李虎霖说,祁东的五保供养形势依然不乐观。

“五保之家”蹒跚中试点


让散居的五保老人集中居住,相互照顾;但由于管理问题该县不少试点被撤,仅剩留7家
除了敬老院,在祁东还有一种供养五保老人的模式,就是五保之家。
位于中国黄花第一村的石亭子镇罗江村,有一处看似小学教学楼的两层建筑,每一间房就是两个五保老人的家。
2007年,由罗江村牵头,村镇企业投资近10万的小型福利院落成。设计床位数12人,到目前全部住满。春节前,作为主管单位的村委还专门派人检查卫生,给每户人家评级,还派发水果。
和传统敬老院不同,住在这里的五保老人没有食堂师傅和工作人员,每年得到补贴还是800元,而不是集中供养的补贴标准2340元/年。
老人们拿着这些五保金后,轮班烧菜做饭,一起吃,一起住。“生活自由,想吃什么就能做什么。”
李虎霖说,五保之家有投资少、便于布点等优点,但因没有工作人员造成管理跟不上也是现实问题,所以2007年全县不少试点被撤销,到今天只剩下最后的7家,现分布在石亭子镇、蒋家桥镇、凤岐坪镇和洪桥镇。
解决吃住后,医疗费不足就成了五保老人养老问题中最大的障碍。
五保老人徐世发今年68岁,住在风石堰敬老院。2008年12月不慎髋骨骨折,入院治疗已经花了3000多元,仍未康复。按照规定,他的医疗费远远不够支付诊费。后来,敬老院上报镇县两级政府后,多余部分从救灾救济款支付,才勉强能继续治病。
李虎霖说,对于五保户的就医问题,不能设置门槛,应以特殊人群特殊照顾,而且还不能以普通公民看待,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更多的爱,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像付达信那样偏激,做那种傻事。
村长付发月说,他们已经准备为付达信解决困难,增加生活费用;若村小组拿不出口粮,村里会想办法,并想动员付达信去敬老院。
 
16254621.jpg
主持人曹景行:“你认为下列哪种事件最容易影响中国的国 家形象”,因为前面已经讲到了提升国家形象,一半以上认为是经济建设,有三成半的认为还是加强政治改革、提高社会透明度,但谈到哪些最容易影响的是,我们 看到近一半的是“官员腐败、渎职”,有两成多的是“国民不文明的行为”,有一成半认为是“食品安全事故”。今天的日本记者还专门提到了“毒饺子”事件,在 中国比“毒饺子”事件影响更大的还有三鹿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群体性事件”影响国家形象的只有6%,还有“城市污染和城市贫民窟”,占了6%。阎老师怎 么看这样一个分析?
阎学通:这个分析非常符合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长期以挣钱为主的这么一个结果,大家认为有钱人家就认为你是社会地位高;说到形象我们非常明确,心目中人家是你的好和坏。
一个贪污腐败或者说有钱的官僚或者是一个走私犯法的亿万富翁,他的形象肯定不如前些日子我们说的,一个要饭的用捡垃圾的钱养活了一些孩子。
中国在国际的形象不取决于中国的钱多。日本钱多,日本就比北欧国家形象好吗?我自己认为是两个字“诚信”,讲信誉关键。特别是在国际,一个无秩序的情况下面,这个时候人们不能相信任何人,任何人都会猜测对方你可能害我。
在一个相互怀疑的社会之间,最有诚信的人就是朋友最多的,最有诚信的人就是号召力最强的,最 有诚信的人就能够得到最多人的支持。因为人们相信他不害人,不害人不是说你现在不害人。他已经五十年不害人了估计这次还不会害人,那个人一百年没害人了, 那么这个人更诚信。所以中国今后的外交一定要注重提高国家的战略信誉,没有战略信誉我们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国,这是做不到的。
主持人曹景行:关于国家形象当中,有一个去年发生的事情,在那个点上是中国形象达到去年最高峰,那就是汶川地震。恰恰是这样的一个灾难的时候,给中国的国际形象…
阎学通:当时中国的形象是靠人民自愿的善良的大规模捐款,还有志愿者,自愿的牺牲自己,是你给钱的姿势,你给钱的真诚感动了人。
我觉得重要的是就是这个国家内部社会文化,社会内部讲诚信的国家这个国家形象好,比如我们为什么认为北欧国家形象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种中等国家形象好,因为这个国家高福利,社会是关心的,善待自己的人民。
从05年我们开始把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了80%,中国形象就上升了,让中国老百姓受惠人家就说你好话,老百姓不受惠就不说你好话。
我们必须在国内推进社会和谐建设,要有诚信的文化,我们中国是发明私制的国家,宋朝发明银票,几百年之后我们现在居然没有私人的票,为什么,不敢用。这是非常悲观的事情。我们社会不恢复社会诚信,就是说自行车没有上锁我绝对不偷,做不到这一点让我们国际形象好非常困难。
 
"国家的形象在于善待自己的人民 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在于钱多"

this is the most powerful and truthful words

I think it is a solution to all problems China has

Of course, anything should be done brick by brick and step by step

at least, it shows a rational and reasonable direction

Thank God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马上60周年了,还在报道和讨论这样的问题,唉。。。。。。屁民无语可说。


http://nc.people.com.cn/GB/8585264.html
人民网>>新农村



中国60岁以上农民1.1亿人



中央对农民养老零投入 老人试图抢劫只为入狱养老






2008年12月26日10:17 来源:央视网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P200806230624591814121162.jpg


城里人退休金要涨 农村老人怎么办?

  中央财政有望投入农民养老 方案即将上报国务院

  杭州西湖区落实人大意见 出台农民养老保险“新政”

  青岛:新农保覆盖300万农民养老

  山东莱芜:政企联手破解农民养老难题

农民养老2015年实现80%参保率

说句心里话<<<

  央视《新闻1+1》:不放弃!不抛弃!不嫌弃!

  主持人(柴静):

  各位好,欢迎收看直播中的《新闻1+1》。

  在年终岁末的时候,尤其是节日来到的时候,不管在哪个国家都要强调扶贫济困的传统,去帮助弱势群体实现愿望,因为尤其在这样的时刻,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享受到一点点基本的生存满足。但有一个69岁的老年人,他的心愿却让人非常感慨。三个月之前,他在北京火车站用一把小小的水果刀试图抢劫路人,他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进入监狱,不愁吃,不愁穿,在那里养老。很多人听说这个故事之后的反应是觉得非常心酸和同情。但是也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事件,不论怎么样穷困潦倒,也不能够犯罪。我想知道王教授您的观点。

  王锡锌(特邀观察员):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这的确是一起极端的个案,他的极端表现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不需要在自由和温饱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许多真实的、普遍的,或许是人们司空 见惯的问题,却需要用一些极端的个案来向我们昭示。这个极端的个案所昭示的问题,我觉得就是刚才您所讲到的,对于社会地层,那些需要救助,需要关爱,需要 我们去献出温暖和爱心的人们,我们应当怎么来对待他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这个辛酸的老人我又有一些同情,我想对他们,我们需要“不抛弃、不放弃”,这 句源自《士兵突击》的台词,在经历2008年这一特殊的年份之后,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我想不放弃是政府的责任,不抛弃是社会的责任,而我们还需要 加上一个不嫌弃,那就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个人的责任和美德。

  主持人:

  王教授说,在极端的事件背后总是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些平常我们司空见惯的真相,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这几天,一位普通的老人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69岁的付达信今年9月7号从湖南来到北京,而就在一天以后他因持刀在北京站广场抢劫被抓。让人奇怪的 是,与其他抢劫犯不同,他抢劫完了并没有逃跑。后经记者采访得知,付达信抢劫的目的只是为了进监狱,希望不愁吃穿。听到和读到这个有些极端的个案后,人们 的心情都异常的复杂,随后媒体也开始把目光聚集到现实生活中一个困难群体。

  在今年10月,中央党校出版的《学习时报》上曾发表一篇文章,把现阶段的困难群体划分成了六类:

  一、失去土地的农民。

  二、下岗但未能再就业的职工。

  三、创业失败者。

  四、染上赌博或吸毒等恶习者。

  五、部分刑满释放人员。

  六、好逸恶劳人员。

  文章分析指出,这些人群与现行体制没有根本性矛盾,他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依靠的还是党和政府,不能解决的就上访或通过司法途径。文章还特别指出,一旦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无财产、少拖累的特殊人群往往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就在今年11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县委书记在五所国家级干部培训学校进行了有关解决群体事件的集中轮训。

  同期: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要紧密起来。

  同期:

  尤其是讲到县委书记要在突发性事件当中亲临第一线,要现场指挥,我们感觉到这个确确实实,县委书记在这样的情况面前必须要站在第一线去。

  解说:

   而这些来自最基层的县委书记们在培训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和反思最多的内容就是,县委书记的职责就是倾听百姓的声音,解决他们的问题,百姓有了说话的 地方,反映的事情有人一管到底,这就通了。堵则痛、输则通,通则百姓不痛。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思维的解放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应该更多的倾听 民意,更好地反映老百姓的诉求,但是在现实操作中,还是会不时出现一些违背民心的事件。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不仅要反思付达信事件反映出的制度缺陷,也许更应该思考如何探索出更好的路径,给困难群众带去寒冬里的温暖。

  1 一个老人的无奈选择

  主持人:

  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因为要得到温饱而放弃自己的自由,这件事情听起来是如此之极端,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问他是真的吗?报道这件事情的是《法制晚报》的记者洪雪,所以我们先来问一下。

  洪雪,你好。

  洪雪(《法制晚报》记者):

  柴静,你好。

  主持人:

  我们想知道的就是,这件事情在你的描述当中,让我们都非常震惊,据你的观察,你认为他的说法真实可信吗?

  洪雪:

  我采访他的过程中,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知足的人,而且说话应该是一个本本分分的一个农民,我认为他说得是很真实的。

  主持人:

  但是你觉得他在看守所的生活真的会让他觉得满足吗?

  洪雪:

  他当时就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我来这儿这么长时间,挺好的,而且他说我现在胖了,我刚来的时候才45公斤,我现在胖了10斤。

  主持人:

  你有没有向其他人去了解过他说的这些情况是否真实?

  洪雪:

  我问过当时审查他的民警,还有一个检察官,他们都跟我说了一些东西,跟他说的能合上。

  主持人:

  你能理解这个人的动机吗?

  洪雪:

  他说他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愿意走到这一步,而且他当时跟我叙述了很多东西,我认为非常非常真实。

  主持人:

  比如说。

  洪雪:

  不像那种说话很虚的,而且说谎,老头看上去特别特别实在的那么一个人。

  主持人:

  你举一个例子告诉我。

  洪雪:

   比如他说,以前在家的时候,我拿一些东西批发,像烤烟丝回来我加工一下卖,一天挣两三毛钱,他说这就足够了,我一年能养活我自己就够了,我不愿意麻烦别 人。后来我问他,你那些亲戚、朋友呢?他说,我的家里人,人家也有生活,他们生活也很困难,我自己能动,我就不用别人。

  主持人:

  他一个人一直是独自生活吗?

  洪雪:

  他一直没结婚。

  主持人:

  他应该有政府的补助。

  洪雪:

  他在2003年之前不知道,后来他有一次去民政局,人家说有这个补助,他才知道,所以从2003年开始去领这个(补助)。

  主持人:

  一年能有多少钱?

  洪雪:

  一开始300元,后来涨到现在600块钱。

  主持人:

  一年600块钱,那一年下来一天不到两块钱。

  洪雪:

  不到,他说一天平均下来可能才一块六左右,他说实在是养活不了自己。

  主持人:

  从你的描述当中,你觉得他还有别的出路吗?

  洪雪:

  他曾经去收过废品,收完废品,但是干了几天没有收着,然后他说我又这么大岁数,转一天,实在太累,这个不行,他说过来抢劫,一是抢劫,再一个我想反映反映,这不是首都吗?让警察帮我反映这个情况,看能不能照顾一下,或者怎么能改变我们这个状况,我还是希望有所改变。

  主持人:

  他是把这个甚至当成一个信访的渠道了。

  洪雪:

  是,有这方面原因。

  主持人:

  好,谢谢洪雪。谢谢你的报道,来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实的、超乎我们想像的一个生活经验。
【1】 【2】 【3】
 
中央财政对农民养老零投入

  主持人:

  我也想问王教授,刚刚你也听到了,他是一个每年只有600块钱资助的老人家,他孤身一人生活,他以前能动的时候他拣废品,一天也是收两三毛钱来维生,所以他找不到别的出路来到北京,但是可能也会有人疑问说,这样一个农村老人,他不也可以选择到福利院生活吗?

  王锡锌:

  福利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正在变味。

  主持人:

  怎么讲?

  王锡锌:

   我们原来福利院强调的是公益性和社会保障这样一些基本的目标,但是如果你今天去看一看福利院,比如说搜索百度“福利院”,你会发现无数的词条,但是这些 福利院的描述和介绍,主要都是在讲我们的福利院是如何地高档,如何地舒适。事实上我们会发现,福利院的运作模式现在主要以商业化的、市场化的方式为主。如 果是由私人来投资,提供这样一些服务也未尝不可,但是假如政府来主办的福利院都向高档化、舒适化、市场化这种方向来发展,那么真正需要进福利院的人事实上 会因为门槛太高而无法进入。

  主持人:

  所以在这个报道我看过之后搜索了一下,因为这个老年人是来自于湖南的祁东 县,我在搜索的时候发现,祁东县其实是三年前特大的一起衡阳贩卖婴儿案被卷入的地方之一,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的福利院当初婴儿是作为一个牟利的方式,那 么我们也可以想像,在当时媒体报道当中也有提到,当地老人如果想要进入这样的福利院,要交一万块钱的押金,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付达信能进入吗?

  王锡锌:

   这毫无疑问无法进入,如果要交这么多的押金,我们反过来要问,他又何须获得政府的低保呢?事实上这么多的钱,如果我可以交到福利院的话,他完全可以自 立。所以这里反映出一个问题,一方面就是我刚才讲到的,福利院正在偏离它的公益性和社会保障的目标。另外一方面当然也反映出,我们现在用于低保这一块财政 的投入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2005年,我国投入到社会保障的支出只占到财政收入的12%,那么在发达国家这个数据大概是30%以上。

  主持人:

  所以你觉得福利院光靠现在这个模式很难养活自己。

  王锡锌:

  很难养活自己,而且还存在另外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有限的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在城乡的分配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

  主持人:

  多大的不公平?

  王锡锌:

  我们现在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消耗了用于社会保障全部支出的89%,而占70%的农民只能分配到11%。

  主持人:

  所以也可能有人会说,刚才记者谈到了,他一年大概只能拿到600块钱,600块钱是个什么概念?比如说在民要保障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最低的标准应该是多少?

  王锡锌:

   600块钱每天大概是一块六毛钱,能干什么呢?我想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护一个基本的生存标准,不是说生活,而是生存。那么基本的生存标准如果按目前的一 些数据来看,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2007年我们的农民人纯人均收入是4140元,假如我们说这4140元里面他可以存三千,只消耗一千,事实上我们知道 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比例,那么按四分之一来计算,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每人每年至少需要一千元,所以600元的保障……

  主持人:

  无论如何不够。

  王锡锌:

  如果用于补贴补助也许勉强可以应付,但是如果说是用于基本的生存、生活可能是不够的。

  主持人:

  很多人看了这个事可能第一反应觉得,那政府为什么不给他多点钱,但是我自己查了一下祁东县的政府网站,这个地方是一个农业大县,那么农民的收入月平均下来就是500多块钱,财政一年一个亿多一点,你让他去均分给每一个人,说我保障你全部人的生活,好像也不太现实。

  王锡锌:

  这的确是一个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于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需要考虑到地方政府财政的支出,但是也需要考虑中央财政的支出。

  主持人:

  现在是?

  王锡锌: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央财政对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没有投入。

  主持人:

  没有投入?你是说一分钱都没有吗?

  王锡锌:

  一分钱都没有投入,比如说对于农民的养老保险,中央财政是没有投入的。

  主持人:

  我们每年的财政支出这部分不都有关于养老的专门一大块吗?

  王锡锌:

  现在的养老制度主要是用于城镇居民的,比如说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养老保险,但是农民由于传统一直存在的城乡分割这种局面,的确在公共资源支出的分配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公平。

  主持人:

  农民在养老上一分钱没有吗?

  王锡锌:

  在养老上中央财政是没有支出的。

  主持人:

  也许有人会觉得说,你有土地啊,土地是你最后的保障,所以我可以不给你。

  王锡锌:

  土地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和生存的保障,但是土地自己并不会产出,这就是我们讲的养老的问题。在城市,我们知道男性公民60岁就退休了,但是在农村没有退休一说,因为如果按照土地就是你生活的资源的话,你需要不停的劳作,也就是说,农民可能是终身制的。

  主持人:

  所以付达信快70岁了,他自己干不动了,他又没有儿子,我看报道中说,他只能把这个地退还给村里了。

  王锡锌:

  这的确是他无奈的选择,因为所有在农村劳动的人都会面临一个最后逐渐的丧失劳动能力,那么在这时候,政府需要去完成这样一个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养老制度。

  主持人:

  也许有人会觉得,中央政府会不会说,人口基数比较庞大,所以我付不起这笔钱。

  王锡锌:

  从中国目前的财政收入状况来看,覆盖一个门槛比较低,但覆盖面比较广,甚至是全部覆盖的这样一种养老保险的体系应该是现实的、可能的。

  主持人:

  真的吗?

  王锡锌:

  目前中国农民60岁以上的农民人数是1.1亿人,65岁以上的6000万人,如果我们以65岁以上作为养老保障的一个门槛,我们以6000万人来计算,每人每月120元,大概所需要的支出是700亿。

  主持人:

  700亿什么概念?

  王锡锌:

  700亿如果按照一个中央和地方,根据不同地方,比如富裕地方他们可以地方财政来支出,而西部以及一些贫穷地方由中央财政来转移支付,那么中央财政可能需要支出的大概是400亿左右,这400亿的概念相当于2007年我们国家财政收入5.1万亿的不到1%。

  主持人:

  不到1%,那在你看来,这个成本是中央政府完全承担得起的。

  王锡锌:

  这个成本不仅是现实的、可承受的,而且也非常必要。

  主持人:

  必要?

  王锡锌:

   我们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我们原来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向前推进和发展,需要社会建设的同步。那么社会建 设我们今天看到,对于社会低保这一块的支出表面上看起来是投入,但这种投入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拉动需求,因为用于养老的这一部分如果由政府来承担,其他节余 出来的这些资金就可以释放到消费,事实上这比有些人提出的向所有的人发放购物券要公平的多,因为我们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了刀刃上,另一方面我觉得是增强信 心,因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到我老有所养,那么我在平时就可以更放心地去消费。

  主持人:

  所以如果说这个政策现在就推行,60岁的付达信哪怕仅仅是100块钱到150块钱,按他自己计算的生活标准,他也是能够在当地生存的。

  王锡锌:

  应该说由政府的不放弃来建立起的这样一个低保的体系,再加上社会和来自公民个人的这样一些救助,这样的情况我想这个老人是可以应对的。

  主持人:

  但刚才记者提到有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地感慨,就是付达信用这种抢劫的方式进入监狱,当做是自己向上表达自己生活困难诉求的通道,正常的信访通道不是有吗?

  王锡锌:

   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诉求,我还是说,一是比较极端,再一个他是代价太大,而且可能是无效的。正常的表达途径我们是存在的,但这样一些途径往往存在着 可能程序上的繁琐、回应的迟钝,所以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现在中央政府强调,要问需于民,你要去问,不要一味地等着别人来问你。

  主持人:

  如果是一味的等会是什么结果?

  王锡锌:

  一味地等事实上就会将很多人拒之门外。

  扶贫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主持人:

  其实我跟王教授刚刚谈到说,在这个事情当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么中央政府在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当中还能作为的空间有多大,我们先来看看政府这个年关应该怎么过?

  (播放短片)

  解说:

   走到哪里,就把养老保障带到哪里,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社会保障号码,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这些对于我们也许不再遥不可及,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社会保险法 (草案)》历经14年反复酝酿后,23号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二次审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半个月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这三 问口号让人记忆深刻,如今,政府与民共度时坚体现在方方面面。

  “富人与穷人结亲戚”,这是重庆武隆县政府想出的新招,22号,重庆武 隆县政府开展城乡互动,结亲帮扶活动,让有爱心、有实力、有能力、有影响的城市富裕人士与该县农村26个贫困户结为亲戚,在公证机关公正后,双方结亲后互 动的时间是三年到五年,帮扶人不仅要捐赠资金,还要担任智囊团,给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智力支持。

  画外音: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向全区300多万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慰问补助金两亿余元。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六大措施,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决定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

  成都市日前在全国率先向困难群体派发消费券,年底全市近38万困难群体及优抚对象每人可领到价值一百元的消费券。

  辽宁也通过停止建设经济适用房,出台新的货币补贴措施,来切实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难问题。

  解说:

  元旦来临前,近日,国家发改委还下发通知,节日前适当向低收入人群发放价格补贴。风雨同舟,重塑信心,携手共度难关。

  如今在很多论坛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呼吁,在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面前,共度难关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我们大家携手,共同担当。

  政府管理的非政府组织难作为

  主持人:

  片子当中其实强调了社会力量的重要,但是我想很多人看完之后会有一个疑问说,我们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中国的卡耐基好像还一直在路上?

  王锡锌

   中国的卡耐基可能在路上,可能还刚刚准备上路。那我觉得在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中国的富人现在并不缺少,我们现在财富超过十亿元以上的个人就 有106位,财富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就有37万户,那么有人有钱了,有人可能也愿意捐钱了,所以问题在哪里,第一可能是公益组织的成立受到了许多 制度上的约束。

  主持人:

  您指什么?

  王锡锌:

  主要是社团登记管理制度,我们现在社团登记制度管理主要是采用双重管理,简单的说就是民政部门要来管理,同时还要有一个主管单位,也就是说要找一个婆婆,那么这种婆婆有的时候很难找,有的时候婆婆可能找到了,但她对你管得很多,这样导致了我们的社团发展很慢。

  主持人:

  我不太理解,慈善机构不是叫非政府组织吗?为什么还一定要政府来管?

  王锡锌:

  政府来管主要是一种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控制思维,所以你看很多的组织,像律师协会,像消费者协会其实婆婆的,以至于我们所谓非政府组织成了由政府组织起来的非政府组织。

  主持人:

  这样会有一个什么后果?

  王锡锌:

  这样的后果就是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草根性、效率性以及公益性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主持人:

  退一万步说,就算这个瓶颈被打破了,那么中国还面临着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这样的事。

  王锡锌:

  我想一方面是能力的问题,我刚才说到,我们富翁的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在全世界第二位,所以有这种可能性。第二,这种意愿如何来释放,一方面就是制度上要保障,比如说公益组织的成立应该有更宽松的环境,又比如说对于这些捐款的人在税收方面要有必要的优惠。

  主持人:

  这个税收不也喊了很多年吗?也有政策吗?

  王锡锌:

  我们的公益捐助法以及基金管理条例都规定了所谓公益和慈善的捐助,有一个税收紧扣的原则,但是这个原则和我们现行的税收征管的法律之间并没有配套,所以事实上现在的捐助基本上不存在退税的问题。

  主持人:

  就是政策规定了,但是你捐了之后税还是没退。

  王锡锌:

  过于原则化,所以无法执行。 (来源:央视《新闻1+1》)
【1】 【2】 【3】
 
口恩

难道我们一直都没有被善待过么?
会不会是敌对势力在挑拨里间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

:blowzy:
 
我们最值得信任的cctv,在《新闻1+1》节目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政府60年来没有为广大的农民支付1分钱的养老金,看来这个cctv就是敌对势力的代表,在诋毁我们伟大光明正确的政府的光辉形象,现在应该号召广大爱国青年抵制cctv的所有节目,谢谢广大热血青年的大力支持。
 
我们好多好多的那些钱呢?:blowzy:
 
口恩

革命那么些年,革来的东西难道就被那些 “父母牛X,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接触的人和事都XXXX” 的东西给使用了么?

而且还说不得,XXX们。

:blowzy:
 
我们就像蚂蚁一样。我们只是想活着。








作者:悠然依然 提交日期:2009-4-1 9:34:00 访问:49861 回复:579

��10名尿毒症患者因负担不起医院高昂的透析费,在通州区白庙村租房自建透析室一事。昨天下午,通州区卫生局向“自助透析室”下达了“予以取缔”的公告。昨晚,透析室的成员聚集在院子里,对未来充满担忧。
  
    深夜入院核查
  
    前晚9点多,通州区卫生局等相关部门来到自助透析室。
  
    “谁是老板?”院子里突然进来十几个政府工作人员,问道。
  
  “我们这里没有老板。我们在一起做透析,我俩跑跑腿,是无偿服务的。”魏强和陈炳志回答说。
  
    随后,政府工作人员询问了自助透析室的发展始末及日常情况,并查看了医疗器械、记账本等物品。11点,工作人员离开。
  
    魏强和陈炳志却再也睡不着。魏强起来吃了一片降压药,但血压还是高,头晕得很。“着急啊。虽然他们一开始说同情我们,但我们心里也不踏实。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对待我们?”
  
    两人一直躺在床上商量。对于未来,他们没有把握。
  
    贴公告取缔
  
    昨天下午3点多,通州区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再次来到透析室,随同带来的,还有一份“予以取缔”的公告。
  
    “经查实魏强等10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许可,从事血液透析的活动。上述活动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取缔。”随后,这份公告被贴在了透析室门口。
  
    “那我们怎么办?”“带头的那个人只是说,这是第一步。政府会有安排的。你们都是外地的,我们不好说什么。”陈炳志抽着烟,愁容满面。
  
    卫生局犯难
  
    面对透析室的状况,通州区卫生局也犯难。在调查中,他们核实到该透析室建立的初衷并非以营利为目的,且确实出于生存所迫。“我们无权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但这样不规范的操作危险太大了,没有专业知识,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危及生命。”相关负责人表示。
  
    他还说,民间透析室的出现是民政、卫生、劳动保障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当造成的。因北京的相关保障措施周密,原本在此处参与透析的一名北京户籍人员已进入正规医院进行透析治疗,享受医保报销。现在此透析的均为河北、吉林、内蒙古的患者,但邻居城市或者各地间执法机构的“对口”工作仍未到位。
  
    出路在哪里
  
    “我们也知道这样不安全,也想去医院,可是钱在哪里?”吴艳说。她已经三天没透析了,面色灰暗,身体浮肿。按周期,她今天必须透析了。
  
    “能不能给我们先安排一家医院过渡一下?”她拨通了卫生局询问她时用的那个手机号,想试着问一下。电话通了,但对方摁掉了。再试,还是如此。卫生局工作人员走后,护士向魏强提出了辞职。从今天起,她就不做了。而房东崔先生昨晚也找魏强谈。“我的压力很大。已经来查过我的房屋出租证等东西了。肯定不能再久留了。”崔先生忧心忡忡地说,他急得两天都没睡好觉,喉咙都肿了。
  
    “对于他们,我们已经很感激了。我们确实也不能再拖累他们。”魏强说。
  
    昨晚,好几人都留在院子里住,不回家了。“我们不敢走,我们得看着那些机器。那就是我们的命啊。”李丽丹说。
  
    对话
  
    我们只是想活着
  
    记者:接受媒体采访前,有没有想过会出现现在的情况?
  
    魏强:当然想过。之前在三河,我们已经被取缔过一次,但我们还是相信国家会管我们的。这一点,我们一直抱有很大的希望。而且我们的现状也很难维持下去,钱始终是个难题。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帮助。
  
    记者:现在卫生局要取缔你们,你怎么看?
  
    魏强:下午他们来宣读取缔公告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这可能就是死亡的感觉吧。我知道这是卫生局的职责所在,但是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死亡。那三台透析机就是我们的肾。违规也好,违法也好,总得让我们活下去。
  
    记者:通州区卫生局认为你们是外地的,应该由你们当地政府来管。
  
    魏强:谁愿意背井离乡?但是让我们回家,也得让我们能承受得起医药费,能活下去。国家是个大家庭,有这么多孩子,不可能都照顾得很好。我们也能理解,我们也能等,但至少得让我们活着等下去。已经有很多人因为穷,等不起,就没了。
  
    记者:下一步,你们打算怎么办?
  
    魏强:我们就像蚂蚁一样。我们只是想活着。我们最希望的当然是高额医保。如果暂时达不到,那就先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活下去。我们的医疗条件不好,那就给我们提供技术和设施上的支持,让我们正规化。希望有一天谁都能透得起析。希望能等到那一天。 本报记者 沈佳音 李秋萌 周鑫
  


作者:悠然依然 回复日期:2009-04-01 09:39:00 

  10名尿毒症患者


作者:悠然依然 回复日期:2009-04-01 09:42:58 

  10个人的自助透析生活
  
    他们是一群尿毒症患者,靠透析维系生命。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内蒙古、山西、河北、安徽、黑龙江、吉林……他们选择通州区白庙村的一个院落,组建了一个“自助透析室”。这是一个10人组成的特殊“大家庭”。维系这个“家庭”的,是三台透析机。这是他们共同的“肾”。
  
    进入这个“家庭”之前,他们都签署过一份生死合同:“……如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与合伙人无关,包括死亡,一切都自行负责 ”
  


作者:悠然依然 回复日期:2009-04-01 09:45:28 

  他们知道,私自组建透析室是违规的。但是,在医院高昂的透析费用面前,他们选择了违规。他们说:“我们的原则就是,活着。”
  
    特写
  
    阳光院落
  
    推开一扇绿漆铁门,一个约300平方米的院子就呈现出来。院内两侧八间平房,分别是透析室、卧室和活动室。
  
    这时,28岁的王新阳在活动室里唱卡拉OK。他唱的是《珍惜》,他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歌。唱到“就算人有悲和欢,谁能够不扬梦想这张帆”时,他的眼圈红了。
  
    魏强安静地站在一旁听。吴艳蹲在地上,抽着烟,烟雾笼罩着她略施淡妆的脸。胡爱玲包着花头巾,坐在阳光下织毛衣。毛衣的颜色蓝绿相交,呈现树叶的花纹。
  
    王新阳唱完了,胡爱玲过去接过话筒,和着音乐开始轻柔地吟唱:“小城故事多……”
  
    唱完,她羞涩地冲大家笑笑,走出屋子,到院子里整理墙角的玻璃瓶。这些都是她的生计来源。拾荒是她的营生,用以支付透析费用,维持生命。
  
  


作者:悠然依然 回复日期:2009-04-01 09:47:08 

  唱完,她羞涩地冲大家笑笑,走出屋子,到院子里整理墙角的玻璃瓶。这些都是她的生计来源。拾荒是她的营生,用以支付透析费用,维持生命。
  
    对面的一间屋子里,23岁的女孩李丽丹躺在床上,正在做透析。掉了漆的血液透析机一刻不停地清洁着她的血液,发出嗡嗡的声音。血从她的动脉涌到了透明的塑料管里,迅速地流动着。旁边的一间房,水处理机产生的纯净水也输送过来,与透析液混在一起,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反复过滤之后,干净的血再流回她的体内,她渐渐恢复了生气。
  
    阳光洒满整个院落。墙外,一树杏花开得正好,伸进了院子里。
  
    本报记者 沈佳音 周鑫
  
  


作者:悠然依然 回复日期:2009-04-01 09:48:15 

  自助透析室的现实困境
  
    最多的时候,这个以“自助透析室”名义组成的“大家庭”里曾经聚集了17个人。随着各地相继推出的医保优惠政策,一些人的境遇发生了改变,他们渐渐离开了。现在,这里还剩下10个人相依为命。
  
    生的渴望
  
    王新阳,28岁,“自助透析室”的发起人,发病于2002年夏天。其时,他即将警校毕业。有一段时间,他经常两腿发软,走路不稳。毛孔一出汗,便冒出乳白色的小颗粒,随手一碰,就发出噼里啪啦的破裂声。他知道,那都是毒素。
  
    看了化验单,医生说,你快叫亲属来吧。父亲扔下农具,从密云农村的田里跑来。听到医生说“能吃点啥就吃点啥吧”时,父亲的眼泪立即流了下来。
  
    尿毒症是不治之症,患者想要延续生命,只有两个办法:一、换肾,二、透析。换肾,不仅肾源稀少,手术费也非常昂贵,且术后排异反应风险很大。透析是指借助设备对血液进行过滤,将因肾坏死而不能清除的身体毒素和水分过滤。
  
  
作者:悠然依然 回复日期:2009-04-01 09:52:30 

  王新阳选择了透析。他说,透析过后,痛苦会暂时消失。“人一下就感觉舒服了,又会无比渴望活下去。”
  
    透析一旦开始,就无法中断。体内的肾彻底停止工作,透析机就是他们的“肾”。但这个“肾”价格昂贵。在医院,一次透析,费用在300元至500之间不等,另外还需要支付一两百元的其他费用。普通患者一个月大约透析10次,费用在5000元左右。
  
    自建透析室
  
    2003年,王新阳开始琢磨能否自己买台透析机。他和两个病友商量好合作。22万!一台新机器的价格打碎了他们的计划。那时,三个人最多能筹到9万块钱。只能放弃。
  
    2004年夏天,他听说有人转让两台二手透析机。他立即跑去看。两台30多万。还是买不起。
  
    王新阳不甘心。近半年的谈判过后,对方终于让步了,价格降到了两台18万。王新阳与病友张伟东合买一台,另一个病友梁军单独买了一台。
  
    机器运到了王新阳在河北燕郊租的小院里。他很开心,骑上摩托车就去找他在河北大厂县的病友陈东明。陈东明比王新阳小4岁,王新阳住院第一天就认识他了。在医院时,两人同吃同住,关系特别好。
  
    “我想跟他说,大哥现在自己有机器了,不用再求别人了。有钱你给大哥一个成本,没钱大哥供着你。”王新阳说。
作者:悠然依然 回复日期:2009-04-01 09:54:20 

  陈东明家没有电话,王新阳也没有去过他家。但大厂县就只有两三家医院可以做透析。王新阳挨个找,却没能得到陈东明的消息。他只好先回燕郊。
  
    路过市场,他买了10斤牛头肉,10斤牛蹄筋。很多病友都已经闻讯来到他的小院了,准备晚上好好庆祝一下。
  
    回到燕郊以后,他又设法要来了陈东明邻居家的电话。电话接通了,却得到了陈东明已经死亡的消息。
  
    王新阳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回去的路上,寒风冻僵了他的脸。那顿牛肉,没有人吃好。
  
    就这样,悲喜交集中,一个透析室建立起来了。
  
    相依为命
  
    最早,王新阳定下的价格是240元一次。与医院相比,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很多病友。从内蒙古来的水果商魏强也来试试。第一次,他感觉不错。但第二次就出事了。
  
    那一天,他上机后,突然停电了。护士慌了。她来自农村小诊所,不是专业的透析护士。她用手摇着泵,摇得很快。血路里的血流回了体内,但空气也进去了。魏强当场就翻白眼了。一旁的王新阳赶紧拔掉血路。所幸进去的空气不多。喝了点红糖水后,魏强才缓过劲来。
  
    304医院透析室的李主任说,选择脱离医院的血透患者行为应该慎重。由于医院以外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卫生环境并不能完全达标,包括水处理、透析液都有可能存在问题。而且国家也不允许将二手透析机销售给个人。被医院淘汰的机器难以保证正常运行。
  
  
作者:悠然依然 回复日期:2009-04-01 09:57:15 

  
  
  不过,魏强却打定主意加入。他算了一笔账,每次透析的成本只要100元,一个月10次也仅合1000元。再加上一些其他药品,每年的医疗费不超过两万元。比去医院便宜了近四分之三。
  
    此时,梁军由于享受厂里的医疗保险,透析的报销比例可以达到80%,就回老家了。他把自己的那台透析机转让给了魏强和另一个病友陈炳志。
  
    随着越来越多的病友加入,他们成为一个相依为命的“家庭”。
  
    然而,即便是200多元这样的价格,很多人也交不起。承德病友刘富忠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来到小院。但他没有钱。他希望先做透析,等他卖了房再付款。看着对方痛苦的样子,王新阳同意了。
  
    就这么透析了一个月后,刘富忠一家回去了。5天后的早晨,陈炳志接到刘富忠妻子的电话:“他五天没透了,快不行了。能不能再让他透一次,等卖了房一定给钱。”
  
    “别说这个了,赶紧来吧。”陈炳志说。
  
    几个小时后,电话又来了。“人没了。一站起来就不行了。”
  
    小院里,沉默了好几天。“下一个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了。”魏强叹了口气,又说:“守着机器死太可惜了。”
作者:悠然依然 回复日期:2009-04-01 10:01:37 

   生死合同
  
     2007年,李丽丹等十几个人也走进了这个院子。在此期间,每次透析的费用已经降到了成本价100多元。
  
    最初在医院,李丽丹5天透析一次。她不敢喝水,不敢吃东西,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会在体内变成毒素。多透析一次,就意味着多花几百块钱。她不舍得再让家里多花钱
  


作者:nicrola 回复日期:2009-04-01 10:27:35 

  悲哀。。。
  
  谁的悲哀呢?这个美丽的国家。
作者:航航爱学习 回复日期:2009-04-01 10:31:18 

  看了这个新闻,眼睛湿润,真的不容易
  
  
  医疗改革真的不成功
  
作者:欲效黄巢不丈夫 回复日期:2009-04-01 10:39:46 

  。。。。。。。。。。。。。。。。。。。。。
作者:firegun222 回复日期:2009-04-01 10:46:20 

  感叹生命可贵,怒视医改无为!
作者:laohp517 回复日期:2009-04-01 10:57:06 

  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让这块土地上的普通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这些人间悲剧看着多难受啊!
作者:motoe 回复日期:2009-04-01 11:13:56 

  。。。。。。。
  生命。。。。
作者:红鲢 回复日期:2009-04-01 11:22:11 

  伟大的祖国!
作者:换了一个马甲 回复日期:2009-04-01 11:54:29 

  说什么好呢
作者:wbfreeman 回复日期:2009-04-01 11:55:16 

  真像是一众城管在管理我们的国家!!!!!!!!!
作者:cclzl14 回复日期:2009-04-01 11:58:03 

  我也不知道是谁的悲哀!
  请给他们留一条活路吧!
  伟大的祖国!
作者:开心的马骝_Kidd 回复日期:2009-04-01 12:25:34 

  我很好奇为什么供匪连一件人事都办不出来?
作者:jtcat 回复日期:2009-04-01 12:45:12 

  不要向鳄鱼请求饶你一命。
  
  不要相信影帝。
  
  自求多福。
  
  
作者:胆小的菁菁 回复日期:2009-04-01 13:11:00 

  连续两天在早上的读报新闻里听到这件事情,但是新闻里不是说会给他们安排医院的吗?难道取缔了就不管了?这也太可怕了!!
作者:borajulia 回复日期:2009-04-01 13:17:00 

  连自救都不让,这不是赤果果的夺人性命!!
  我也是重病患者,为每年的高价医药费困扰!看了新闻感到无比愤慨,最后只能无奈。国富,明着钱都去买美国人的债券,暗着给公务员做开销······
作者:胆小的菁菁 回复日期:2009-04-01 13:29:54 

  在别的网站看到的,转贴过来:市卫生局劝自助透析成员返乡 患者生命日记曝光
  昨天上午11点,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于鲁明、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李扬带着通州区相关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自助透析室调查。
  
    工作人员对透析室内的设备及药品来源进行了调查。随后,卫生局经商议初步决定先对10名成员进行全面体检,然后对于必须进行透析者,将考虑为其免费提供一至两次透析机会。
  
    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此次事件是当事人出于自救所为,因而本次执法突破了以往公事公办的模式化处理,更多体现了人性化原则,但因其实属非法行为,因此最终是要被取缔禁止的。“目前,已要求他们停止诊疗行为,考虑到直接取缔可能会危及他们生命,因此这次取缔的方式方法会有所变通,但最近两天就会取缔”。
  
    卫生部门要求10人分别与所在地政府取得联系,尽早返回解决。
  
    下午5点,通州区卫生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透析室。他们表示将会择日再跟10名患者进行谈话,商量最终的解决方案。
  
    ■患者反应
  
    透析室成员拒绝返乡
  
    “透析是一辈子的事。免费一两次,管什么用啊?”陈炳志激动地说,“把我们送回老家,没人管,还不是死”。
  
    对于市卫生局的这个方案,透析室的10名成员均表示拒绝。
  
    “只管一次的话,根本没什么意义。回到家,透析一次要500块。一个月得6000多。我们村每家的年收入才一万来块钱。我家已经负债累累了。就这么回去,我怎么活啊?”李丽丹满脸忧愁。
  
    ■专家观点
  
    医保应覆盖重大疾病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市政协委员韩小红称,尿毒症患者每周要进行两次透析以维持生命,这样昂贵的“生存”价格一般家庭是承受不起的。虽然出于对生命的渴望,但私自建立透析室,且在非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透析,是“非常危险的”。
  
    对此,韩小红表示,受经济所囿,我国各地间的医疗保障水平不尽相同,医保报销也尚未覆盖全部人群,但包括尿毒症在内的重大疾病病种因其特殊性及治疗价格较高,应尽早纳入医保报销体系,以保障此类人群享有生命的权利。
  
  本篇文章来源于京华网 原文链接:http://beijing.jinghua.cn/c/200903/30/n2483923.shtml
 
作者:胆小的菁菁 回复日期:2009-04-01 13:32:13 

  透析室成员的生命日记
  
    死亡的阴影在他们的日记里挥之不去。但生之渴望穿透纸背。他们的日记里记录着泪与笑,希望与失望。不知道明天他们会在日记里写下什么。
  
    李丽丹 女 23岁 透析3年 山西长治人
  
    >>2009年3月26日周四
  
    听说今天我们的稿子就要见报了。不知道会是怎样的结果?我们都怀着一颗不安的心。
  
    上网查了一下之后,才发现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被关注应该算是意料之中吧,但没想到被关注的程度这么大,对我们这几个角落里的生命来说应该是种欣慰吧!
  
    曾经,每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会想到“死亡”这个词;每想到这个词时,我又总会泪流满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从生病到现在有三年了,从未回过家。直到现在,我终于理解了那种“落叶归根”的感觉。离死神不远的人应该都会有这种想法吧?
  
    >>2009年3月27日周五
  
    “铃,铃,铃……”还在睡梦中的我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肯定是白庙出事了!”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因为夜里我做了梦,总觉得可能是会发生点什么。
  
    下午3点,卫生局的人又来了,我们不知道他们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隐隐约约听见他们说取缔、违规什么。我还以为我听错了。有人往墙上贴着什么。
  
    上面白纸黑字地写着“告知书”。大概内容就是说我们违反了医疗方面的规定,建议我们去正规医院做透析。去正规医院?我们这些病人哪一个不是从正规医院出来的。一个个因为在医院走投无路才来到这个虽然简陋破旧却可以延续生命的地方。
  
    ……我们一个个六神无主。我们就像被蒙着眼睛的人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前方。
  
    夜已经不早了。关心我们的人还没回家。这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再是孤零零的。
  
    王新阳男28岁透析7年北京密云人
  
    >>2009年3月28日周六
  
    自从前晚和昨天通州区卫生局来小院说要取缔我们并在门外贴上了通知之后,我们这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既恐惧又无奈。
  
    我们真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要是有钱去医院谁不愿意呀,那里有医生,有护士,有先进的设备,可没钱医院给你透吗?
  
    眼看着在医院透析的人一个个死去,为什么呢?因为支付不起费用,没钱医院就不给透,而我们这些人在环境差、技术差、设备差的情况下却都活了下来……
  
    我们这里的10个人平均年龄才32岁,有的孩子刚几岁,难道我们不热爱生命吗?我们不知道这里卫生环境差,这里的机器根本不合格吗?我们比谁都清楚这里的一切,可我们还要坚持下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活命”。
  
    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因为有这个家我们就有命在,有这个家我们就不会离我们最亲最近的人而去。
  
    到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都是负债累累,我们只有在白庙这个小院里才有活下去的可能。如果卫生局要是取缔了还没有地方管我们的话,最多不超过半个月,我们就会被bie(原文如此)死。这样死去我们不甘心。
  
    日记原文有删减
  
  
  本篇文章来源于京华网 原文链接:http://beijing.jinghua.cn/c/200903/30/n2483923,1.shtml
作者:fannykisses 回复日期:2009-04-01 14:32:32 

  阿弥陀佛!!!
  可怜啊
作者:mary5218 回复日期:2009-04-01 14:45:22 

  
  这是别人发给我的邮件,希望对各位有用
  各位親朋好友:
  
  這秘方如果早25年收到,也許我家孩子現在就不會怨歎:人皆有母我獨無! 我家種荔枝50餘年,取得荔枝核何其容易,居然不知是寶,連自己的枕邊人也枉費14年歲月洗腎,最終還是不支奉召回歸西天。
  
  台灣洗腎的病友很多,也許您身邊周圍就有人在洗腎,如同作者所言死馬當活馬醫,可能有願意試試的人,拜託您把此方傳出,度一人就等於救了一個家庭,功德無量!
  
  謝謝傳出此秘方的所有有關人士,謝謝!
  
  各大醫院差不多設有「血液透析室」,裡頭布滿了各種大小粗細不一的管子,這就是洗腎的場所,將人體的血液經由靜脈通往機器,將身體血液中的廢物、有害物質清除,第一次被推進「血液透析室」。那種心情是複雜中帶些恐慌與無奈。
  
  會走到洗腎這條路,主要是腎功能已經無法發揮,導致尿液無法排除,經過一段時間的導尿之後,仍然未見起色,不得不改採洗腎的方式解。
  
  我腎功能之所以失效,主要是由於長期糖尿病所造成的,二十年的糖尿病史使得我對人生了無生趣,有幾次真的想自我了斷,然想到萬一我走了,幾個小孩子未成家立業,又想到如果我以自殺了此一生,我的親人、朋友情何以,自己患病雖然痛苦,但如果我的逃避會帶給家人更大的痛苦,那麼,我還是病魔纏身而勇敢的走下去。
  
  對於秘方,我有強烈的排斥感,二十年來,我只聽從西醫的話,期間雖有很多的親友提供偏方、秘方,我一概敬謝不敏,直到進了「洗腎室」似乎跟死神搏鬥,我突然想通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死馬當活馬醫,說不定真的有一絲希望。
  
  第二次洗腎之後,小嬸的娘家來看我,問我要不要服用秘方,保證一定可以不用再洗腎了。我當場表示願意試試看。
  
  當天中午小嬸拎著一鍋腰子湯要我吃,我分成二次把湯喝完,第二天再喝一鍋(約一碗半)同時吃了半個豬腰,當天排尿就有了改善,第三天原本還要洗腎,醫生看了之後,表示暫時可以不必洗。大約喝了一週左右的腰子湯,結果醫生很驚訝地說,腎功能已漸恢復,可以辦出院。
  
  小嬸娘家的偏方是:
  
  新鮮荔枝的種子七粒、打碎後用紗布包紮,再買一副豬腰,切成薄片、切除白筋洗靜後,與荔枝種子同時放在大碗公內,加上第二次洗米水兩婉,一起放在電鍋中蒸,大約蒸半小時,然後一次把湯喝完,就能奏效。
  
  我個人洗腎拜此秘方才能提早免疫,真是功德無量,但願對同病相憐者有幫助。
  
  
  
  
  
作者:daxiang0518 回复日期:2009-04-01 15:14:43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作者:sunhui3655 回复日期:2009-04-01 15:15:17 

  小婶娘家的偏方是:
    
  
    新鲜荔枝的种子七粒、打碎后用纱布包扎,再买一副猪腰,切成薄片、切除白筋洗静后,与荔枝种子同时放在大碗公内,加上第二次洗米水两婉,一起放在电锅中蒸,大约蒸半小时,然后一次把汤喝完,就能奏效。
    
    我个人洗肾拜此秘方才能提早免疫,真是功德无量,但愿对同病相怜者有帮助。
  
作者:酒气满天花满楼 回复日期:2009-04-01 15:40:31 

  悲哀!叹息!在这神奇的国度连自救都不让,只能祝福他们上天保佑了。
作者:老猴1944 回复日期:2009-04-01 15:47:25 

  -
   连自救都不让,这不是赤果果的夺人性命!!
    我是癌症患者,为每年的高价医药费困扰!【还有特殊医保】。看了新闻感到无比愤慨,最后只能无奈。国富?明着钱都去买美国人的债券,。暗着给公务员做开销,增加工资福利。收入差距2一3千倍【高管年薪几千万元,低收入百姓只有每年只有一千多元。
  
  这还是社会主义,中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吗?领导下的政府吗?
  
  人民的代表在做什么?党在做什么?政府官员在做什么?
  
  
  公正吗?公平吗?合理吗?
  
  对人类,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旳贡献有那么大的差距吗?
  
  
  好一个和谐?????????
作者:飘扬的拌面 回复日期:2009-04-01 15:50:58 

   我突然想起了昨天的新闻:要花多少个亿搞个地震纪念馆。不如领导少点几个菜,让这些人多活几天不好么?羊都瘦了 狼也会饿着的,最起码让他们活着把。
作者:mainstream1982 回复日期:2009-04-01 16:20:48 

  这个让我想起了集资建房,这个既然不已盈利为目的只要加上适当的管理还是能帮助一批没医保的低收入人群。
作者:iamfay 回复日期:2009-04-01 16:26:02 

  可怜啊!唉
作者:岁月无缘 回复日期:2009-04-01 16:35:16 

  
  这就是我们强大而又和谐的社会。
  
  
  
  
  
作者:landyqc 回复日期:2009-04-01 16:39:20 

  一声叹息~~
作者:leibohao 回复日期:2009-04-01 16:48:10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作者:竹林奇贤 回复日期:2009-04-01 16:48:49 

  哀民生之多艰~~~国富民穷!!!!
作者:77多愁善感77 回复日期:2009-04-01 16:55:25 

  我们老百姓应该雄起了。
作者:炭炭 回复日期:2009-04-01 16:55:25 

  作者:酒气满天花满楼 回复日期:2009-04-01 15:40:31 
    悲哀!叹息!在这神奇的国度连自救都不让,只能祝福他们上天保佑了。
  
  
  ————————————————————————
  
  出离愤怒之一顶!
  
  
作者:哦我的小HONEY 回复日期:2009-04-01 16:57:26 

  唉,,删帖前帮顶吧。
  
  这就是伟大的祖国,千万别有病,有病千万别没钱,否则就是死。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ZF每年招待费都是天文数字,少吃喝点,少按摩,给别人留条活路吧。
  
  农民工,就是当代的奴隶,无养老,无医疗,无任何保障。。。现在又有多少漂在城市的大学生,比农民工好到哪去呢
作者:fenru 回复日期:2009-04-01 16:59:37 

  艾滋病抢劫偷盗都没人管,自己苦苦求生的却遭取缔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吧
作者:584661292 回复日期:2009-04-01 17:09:08 

  杀他 些当官的 就好了
  找个快死的
  执法的再来 就上去 捅死他
  
作者:一块钱也没有 回复日期:2009-04-01 17:38:30 

  “我们就像蚂蚁一样。我们只是想活着。”
  这句话听着真心酸
作者:570903001 回复日期:2009-04-01 17:51:17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就像蚂蚁一样。我们只是想活着。”
    这句话听着真心酸
  ,,,,,,,,,,,,,,,,
  
作者:老梨 回复日期:2009-04-01 18:17:23 

  杀人的社会,杀人的制度,杀人的…………
作者:非常凌乱 回复日期:2009-04-01 18:19:34 

  附歌一首,挺住,同胞们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共产党好,
  共产党好!
  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
  说得到,
  做得到,
  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立功劳.
  坚决跟着共产党,
  要把伟大祖国建设好,
  建设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江山人民保.
  人民江山坐得牢,
  反动分子想反也反不了.
  社会主义已经胜利,
  共产主义社会已经来到.
  已经来到!
  共产党好,
  共产党好!
  共产党领导中国富强了;
  人民江山坐得牢,
  反动分子想反也反不了.
  社会主义一定胜利,
  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来到,
  一定来到!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作者:qwerty108 回复日期:2009-04-01 18:28:35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就像蚂蚁一样。我们只是想活着。”
      这句话听着真心酸
    ,,,,,,,,,,,,,,,,
  
作者:wjmmjw123456 回复日期:2009-04-01 18:36:48 

  无语~~~~~~~~~~~难道这就是如今政府的医疗改革吗???
  这样的国家能太平,能强大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