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历史:川军抗日最惨烈 ZT

闲得慌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02-10-02
消息
9,388
荣誉分数
257
声望点数
193
尘封历史:川军抗日最惨烈 阵亡64万多人


抗战全面爆发后,八年中四川共提供了近350万人的兵源,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而在这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中,有 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无川不成兵”之说由此而来。
“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在成都有这么一些人,在他们模糊的记忆中,祖辈、父辈在抗日战争弹火纷飞的战场上,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了中华民族的胜利。但在盛世的今天,他们却寻不到哀思的寄托。昨日,市档案馆向本报独家披露了一批未能送达的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将士阵亡通知书,并委托本报寻找英雄的亲人。



▲档案馆披露
37封未送达的阵亡通知书
走进市档案馆恒温恒湿的保管室,年月久远的纸张所特有的味道扑面而来。市档案馆政策法规处调研员姬勇从档案架上取下一盒牛皮纸质的档案盒,告诉记者:“盒子里装着37名川军将士的阵亡通知书。”
28iqicw.jpg
台儿庄战役中,川军请缨出战​
2hygzs.jpg
川军名将杨森及参加武汉会战的川军
3x3ds.jpg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2uxwplh.jpg
抗日战争中的川军战士​
档案盒里薄薄的宣纸已被岁月染黄,上面记录着阵亡将士的基本信息:姓名、所属部队、职务、家族名号、死亡事由及时间、埋葬地点、相貌或特征、住址。“由于地址不详,或亲属搬迁,再加上当时战乱等复杂情况,这37份阵亡通知书均未送达至将士家属手中,那意味着英雄的家人们直到今天仍然对至亲的下落不得而知!” 姬勇的介绍中透着深深的遗憾。


最年轻阵亡将士年仅十八
从年龄一栏,记者发现,37名川军将士均牺牲在壮年,从十八岁到四十岁不等。最年轻的吴少成来自陆军四十七军一七八师五三三团一营二连,是一名二等列兵,1940年4月24日阵亡于山西陵川附城镇五虎山,年仅十八岁,家住原成都马道街八号。同为1940年阵亡的黄元吉当时四十岁,埋葬地点为湖北省应山县报本祠附近,其妻周氏居住在原成都县东辕门街一五一号。
这37名川军阵亡将士来自不同的队伍,军衔最高的是上尉连长曾少武。阵亡通知书显示,时年二十九岁的曾少武并无妻女,在1940年6月23日围攻南昌战役中阵亡,其父曾洪兴居住于原成都东门外锦官驿新编门牌九十号。


阵亡通知细节还原历史
一页一页地翻阅这37张阵亡通知书,毛笔书就的小楷繁体字虽极为清秀,但传达的每条信息都力透纸背,令人肃然起敬:弹中头部、弹穿胸部、失血过多心力衰竭、受暑成痢医药无效……致死原因一栏的客观记录,使抗战时的惨烈、川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复活在字里行间;黑圆脸矮小身材、面黑、面方色黄、面长色黑……通过相貌或特征一栏的简要描述,将士们的亲人如接到这纸迟来的阵亡通知书,眼前定会浮现出已久藏心底的音容笑貌;因战况紧张未经掩埋、埋葬于湖北省随县十里铺附近、埋葬于阵地后方……埋葬地点一栏很多并不精确,让人不禁悲从中来。
物是人非,阵亡通知书上登记的不少“遗族领恤人”住址仍可在今天的成都城内寻到,如一等兵赖华云的父亲赖鼎力住在原成都东门外水井街4号,目前那里正在打造一条特色街区;上等兵文明忠的父亲文运开当时居住在原成都县少城窄巷子第十五号,现在的宽窄巷子正以别样风情吸引着天下来客。而有些住址则太过宽泛,如二等兵杨占云的父亲杨书再的住址仅有短短6个字:四川成都城内;上等兵易顺卿的父亲易大通居住于“成都东门外”。

▲背后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的等待
“这37封未送达的阵亡通知书终于要全部披露了!”在静谧的市档案馆里,姬勇向记者讲述了这些阵亡通知书背后的故事——
1949 年成都和平解放后,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原国民党政府、警察局及相关机构的档案。上世纪60年代初,成都成立档案馆后,这批档案又原封不动地被放到了档案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档案馆里所保存的档案是不面向公众开放的。”姬勇告诉记者,即使在抗战后收到过阵亡通知书的普通群众,在“文革”期间由于担心受到不必要的牵连,一些人都把亲人的阵亡通知书毁掉了。“更别提有人会到档案馆来主动寻找了。”姬勇说,所以这批珍贵的档案在市档案馆里沉睡了半个多世纪。
这37封未送达的阵亡通知书第一次“重见天日”是在 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市档案馆在馆内举办了一场展览。“在挑选展览素材的过程中,关于到底要不要展出阵亡通知书,当时还引起过一番争论。”经过谨慎地考虑,市档案馆最终选取了其中两封在展览现场展出。正在成都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参观展览后告诉市档案馆,这是他们第一次在中国看到抗战阵亡通知书的公开展出。
2005年,市档案馆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览中,这37封阵亡通知书中的另两封再次现身。“这次展览沿用的还是十年前的策划思路,但不同的是,选择阵亡通知书参加展览的决定自然而然就作出了,再没有经过任何争论。”姬勇告诉记者。
虽然经历了两次公开展览,但有限的参观人数、每次仅两封的展出数量,使阵亡通知书没有吸引到其主人的关注,仍然在市档案馆的卷宗里静默着,直到今天……



962111寻英雄亲人
本报10路记者出击
时过境迁,公元2009年已是抗战胜利64周年。“这批未送达的阵亡通知书在市档案馆沉睡了半个多世纪,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即使现在公布了也未必就能找到英雄的亲人。”姬勇说,但值此清明节,我们应将这37名阵亡将士迎回故土,在心里为他们树一座碑、焚一炷香,永远记住他们曾为我们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埋下忠骨和赤血。今日,本报将派出10路记者,寻找英雄的亲人。与此同时,本报开通962111热线,您若是当年的见证者或是知情人,可致电本报,帮助我们找到英雄的家人。清明前夕,37名川军阵亡将士,让我们送您回家!


▲学者解读
这些士兵都死于最激烈的战场
本报记者 胡锦枫 刘祎
随着这批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川军阵亡通知书首度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也引起了一些研究抗战史的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昨日下午,本土著名历史文化研究者、《川人大抗战》作者郑光路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对研究川军出川抗战这段历史来说,这是第一手最有说服力的原始材料,也是还原这段历史的绝佳物证。”
一页页地翻开这组川军阵亡通知书,再结合多年悉心研究考证的诸多史实,郑光路对这批士兵战死时的战争形势、具体情况有了一个大体的判断。
“从死亡时间上来看,这些士兵多在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到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之间阵亡,这正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敌我双方争夺最为惨烈的阶段。”
从牺牲地点来看,这批士兵都死于河南、山西、湖北等抗战全面爆发阶段战况最为激烈的几个正面战场,这也都是川军出川作战的主战场。“比如这名名叫蔡光廷的上等列兵,队号为陆军四十七军一零四师三一二旅,我推断其应该为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川军最高级将领李家钰麾下的一名战士。”郑光路说,其死亡时间在1938 年2月20日,死亡地点在山西长治。而根据史料所载,这段时间正是四十七军在长治以“破枪、砖石、拳脚”与日本侵略者殊死相拼的重要历史节点,长治一战敌我伤亡均在千人以上。
而在名单中,几名因“积劳成疾”而病故的炊事兵,也引起了郑光路的注意。“作为炊事兵,他们并不全都上前线杀敌,并不都死在战场上。可为什么会因病而死?这都是有原因的。”郑光路说,由于战场不断转移、物资极度缺乏,而一般的“伙夫”尤为缺乏。“在冰天雪地里连件棉衣也没有,那痛苦可能不亚于上战场去拼命杀敌!”郑光路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负责后勤保障的川军战士也因病埋骨在异地他乡,“但他们与战死疆场的士兵们一样光荣!”



▲小资料
抗战全面爆发后,八年中四川共提供了近350万人的兵源,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而在这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中,有 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无川不成兵”之说由此而来。
 
这些烈士大概死也不会明白,60多年以后,他们的后人为了节省几个汽油钱, 90% 的人买了日本车。
 
抵制日货的口号,抗战前就喊过,效果并不好。

抵制日货的直接效果,是中日间贸易减少,那些高喊抵制日货,衣食无忧的爱国人士,是不在乎那些在生产向日本出口产品的工厂里打工的中国打工妹们的。

这些烈士的后代里,恐怕又不少在生产向日本出口产品的工厂里打工。

中日年贸易额达到 2300 亿美元。
 
重庆解放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庆解放碑(抗战胜利记功碑)



CQ_People's_Liberation_Monument.jpg


解放碑是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商业区中心部位,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处。纪念碑高27.5米,有旋梯可达顶端;碑顶设时钟、方向标志和风速风向仪。该碑最初兴建于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于1941年底落成,命名为“精神堡垒”以激励中华民众奋力抗争以取得胜利,抗战胜利后改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解放碑附近的建筑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抗日战争之前
1.2 精神堡垒
1.3 抗战胜利纪功碑
1.4 重庆人民解放碑
2 解放碑CBD
3 未来规划
4 交通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链接
7 参见条目


[编辑]
历史

[编辑]
抗日战争之前

现解放碑一带原叫“督邮街”,因这里有一官办邮局而得名。当时仅有几家药铺、绸缎庄和卖文房四宝的公司外,其余都是居民住宅如杨家大院、周家大院等。督邮街四条窄巷交汇处有一仅几十平方米的空地,称“大什字”,如今就是解放碑中心一带。

[编辑]
精神堡垒

1941年12月30日,国民政府主持修建的“精神堡垒”在重庆都邮街广场中心竣工。“精神堡垒”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等四家单位承建,采用木质结构,外涂水泥,呈方形锥体,因防空需要,通体涂为黑色。纪念碑高7.7米,寓意七·七抗战。后来,在日机轰炸中被毁。

[编辑]
抗战胜利纪功碑

1946年10月31日,“精神堡垒”原址弹坑新纪念碑奠基。12月,新纪念碑正式动工,改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1947年8月纪念碑主体完工,同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战胜利纪功碑”,时称“纪功碑”,外形即今日所见解放碑。在解放碑中,至今仍然存放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胜利时写给重庆人民的信。


[编辑]
重庆人民解放碑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重庆主城。1950年10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于“纪功碑”下广场检阅驻守重庆的武装部队和民众游行队伍时,题词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为“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之后,民众将之简称为“解放碑”。






W020090317602894803230.jpg


华龙网讯(数字记者何青枚17日16时报道)1944年6月,蒋介石设宴欢迎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访华。席间,众多影响时局的重要中外人士邀杯畅饮,摄影师按动快门,将这一历史时刻定格。

  华莱士是为调节国共两党关系以集中力量对日作战而来。1943年,共产国际宣布解散,蒋介石抛出《中国之命运》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国共关系僵化。据重庆市志(第14卷)记载,1944年6月20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及美国国务院中国科科长范宣德、战时情报局太平洋分局局长拉铁摩尔、美对外经济联络处对华供应首席联络官哈查德一行4人经迪化(今乌鲁木齐)飞抵重庆访问。6月21日至24日,华莱士与蒋介石先后5次晤谈,劝蒋介石以谈判途径解决国共两党争端,消灭中国军事及经济危机。

  据《华莱士副总统与蒋介石会谈纪要》,华莱士访华时,曾传达罗斯福的意见:“罗斯福总统认为,共产党人和国民党的党员终究都是中国人,他们基本上是朋友,‘朋友之间总有商量的余地’。”而蒋介石却不怎么“买账”,他说美国“不了解共产党对中国政府所构成的威胁,并且过高估计了共产党抗日的作用”,这令华莱士有些头疼。不过在华莱士的再三坚持下,蒋介石被迫同意美国派观察小组访问延安。

  据史料可查,华莱士在渝期间,还参观了美国红十字会驻重庆办事处、驻华美军总部和南开中学、重庆大学、中央大学、中央农业实验所,向农业和文化教育界捐赠了农业测候器械、饲料种子和乐谱。6月24日,华莱士与蒋介石发表联合声明:中美互助对日作战,中苏必须互相谅解,复兴中国经济,发展中美商务。在促使蒋介石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国共关系方面,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华莱士此行,为重庆留下的最为珍贵的要数罗斯福总统写于1944年5月17日的《致重庆市民的纪念状》,罗斯福对重庆市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伟大勇气和高尚精神倍加赞赏。据说,此份《致重庆市民的纪念状》埋藏在今天的解放碑底。在重庆史迪威故居的门口,还照着罗斯福的笔迹镌刻着这位美国总统对重庆人民的赞美之词。

  附:

  美国总统罗斯福《致重庆市民的纪念状》:我以美利坚合众国的名义致书重庆市,以表达我对英勇的重庆市民的敬意。还在世界人民了解恐怖袭击之前,贵市人民在多次残暴的空袭面前,表现出的坚毅镇定、英勇不屈的精神。这光荣的证明:决心争取自由的人民,其意志决非暴力恐怖所能摧毁。你们对自由事业的忠诚将永远鼓励子孙后代。





屁民发话:这几十年来,该记住的都没记住,该改的,都已经改了。

历史,总是胜利者写的。

失败者做的任何事情,在成功者看来,不屑一提,哪怕是他人眼中是伟大的牺牲。
 
抵制日货的口号,抗战前就喊过,效果并不好。

抵制日货的直接效果,是中日间贸易减少,那些高喊抵制日货,衣食无忧的爱国人士,是不在乎那些在生产向日本出口产品的工厂里打工的中国打工妹们的。

这些烈士的后代里,恐怕又不少在生产向日本出口产品的工厂里打工。

中日年贸易额达到 2300 亿美元。


是的,我们不应刻意抵制日货;
但是,如果我们刻意去热爱日货,似乎也不好吧?

是的,“抵制日货的口号,抗战前就喊过,效果并不好”。但你所说的“效果”是什么呢?-- 是经济上的得失吗?又为什么“效果并不好”呢?-- 是不是有些人认为会影响“中日间贸易”呢?

那就说说贸易,尤其是“中日间贸易”---

贸易这个东西,只要有利可图、只要国门打开,就象水银泄地一样无缝不入。除非是特别、特别专门的东西,你不买“波音”,自然有“空中客车”。并不是少和一国(尤其是只是卖货物的纯商品国家)做生意,我们的对外贸易就出现空白了。少一点和一个只卖货物的国家做生意,自然会有别国的生意填补。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急需西方的产品和技术,我们的对外贸易是全面逆差。
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初期开始,我们的对外贸易就转变成巨大的顺差了!以至于我们不用再担心外债了,以至于我们的外汇赢余大幅攀升了。
但这其中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对日贸易 -- 一直是逆差,而且是巨额逆差:
就以你说的“中日年贸易额达到 2300 亿美元”为例。这应该是2007年的中日贸易额。2007年,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是318.8亿美圆!
2008年,中日贸易额是2667.8亿美圆,对日本贸易逆差是345.2亿美圆!!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头两位是欧盟、美国)。2008年,中国对欧贸易顺差1601.8亿美圆;对美贸易顺差是1708.6亿美圆!
为什么?因为,一方面日本很少买我们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又爱上了日货,并且还有冠冕堂皇的不要抵制日货的理论!
日本人好不容易买点山东速冻饺子,还整出来个“毒饺子”事件!
我们却在这冠冕堂皇地说“生产向日本出口产品”,好意思吗?

再说日本的对华出口,其技术出口的程度和比例,远低于欧美。
还记得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中国高铁(CRH号)吧,当其出现故障时,我们不得不坐在那等日本人。为什么?因为,我们只不过把日本川崎重工的机车喷上个“CRH号”而已。
还记得我们前几天在为我们钢铁产量占世界第一而欢呼吧!别忘了,我们大部分的炼钢炉,都是日本的。最可叹的是,我们根本不拥有其任何技术。
那就听听人家日本人是如何评价中国经济吧 --
“别以为中国经济如何如何,如果离了我们日本几天,他们就得全面瘫痪!”
有点耸人听闻是不是?
这就是我们盲目热爱日本货的效果。所以,你也有了“抵制日货的直接效果”的说法了!

同胞们,即使从国家安全考虑,也得考虑考虑了,--哪怕是那么一点点呢!
 
抵制日货的口号,抗战前就喊过,效果并不好。

抵制日货的直接效果,是中日间贸易减少,那些高喊抵制日货,衣食无忧的爱国人士,是不在乎那些在生产向日本出口产品的工厂里打工的中国打工妹们的。

这些烈士的后代里,恐怕又不少在生产向日本出口产品的工厂里打工。

中日年贸易额达到 2300 亿美元。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你的意思是:因为穷,所以抵制不了日货。

这个我不同意,我还没见到有人是靠买日货致富的,因为日货并不便宜。
 
川军、湘军都曾是中国历史上有过重彩的一群,将军多,英雄多,当然朝廷中的官也多。但看结果怎样?至今每年春运这两个省绝对是人数最多的,因为农民工最多,农民最多,最底层的人最多。如果再打仗,还是得他们去!为什么?因为你最愚昧!你最下贱!你打仗的时候没搞清为什么要打,你只想混口饭吃,所以当局者压根也没觉得你们算什么,那结果就是给你们吃,吃饱了去送死,仅此而已。打了半天江山,解放了,你还得回乡种田,甚至连做一个国家的公民的权利也没有,真是可怜呀!
利用你们的人,最了解你们!元朝蒙古人最牛,打了江山就做江山,虽说时间不长,但疆土最大,最为一个民族值得骄傲。清朝,满人最牛,八旗子弟了得,做了江山,吃江山,三百多年。 虽说三百年后把江山、民族都吃没了,但好歹也算享受到了。可对于汉人来讲,就从来没有以一个民族来牛x过,自汉、唐(算吗?)、宋、明,哪朝不是变着法的折腾自己人。 到了近代就更不像话了,“宁与外人不予家奴”,自己人打得最狠,而且从不妥协。 哪来那么大的勇气?不就是有这帮谁给点饭吃就给谁打仗的农民! 几句好话,几句煽动,就死心塌地的去当炮灰了。所以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你们都是最不稳定因素的帮凶。所以,别跟我提什么川军、湘军、东北军、西北军,那都是一群生无尊严,死,无人尊重的一群,可悲的是他们的后代也还是像他们以前一样的活着。 或许有个把从哪里混出个人样来的,接下来往往就是他该展示如何压榨、欺骗、玩弄那些曾经和他一样的兄弟了, 技法十分娴熟,就算忘了哪招,还可以返回去查宋史、明史,保你灵感立现。
你为美国人打仗捐躯,他们会拼死找回你的尸体,入棺安葬,并在墓碑上刻下你的名字;你为日本人打仗捐躯,虽然可能无法让你尸体还乡,但你至少有名在册,还可能会被安放在靖国神社;你为中国的各朝代打仗捐躯,如果你没有成为将军的话,你最可能的好的结果是被与成百上千的人埋在一个墓碑下---无名烈士墓;

牢骚终归是牢骚,谁来拯救那些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农民?
 
川军、湘军都曾是中国历史上有过重彩的一群,将军多,英雄多,当然朝廷中的官也多。但看结果怎样?至今每年春运这两个省绝对是人数最多的,因为农民工最多,农民最多,最底层的人最多。如果再打仗,还是得他们去!为什么?因为你最愚昧!你最下贱!你打仗的时候没搞清为什么要打,你只想混口饭吃,所以当局者压根也没觉得你们算什么,那结果就是给你们吃,吃饱了去送死,仅此而已。打了半天江山,解放了,你还得回乡种田,甚至连做一个国家的公民的权利也没有,真是可怜呀!
利用你们的人,最了解你们!元朝蒙古人最牛,打了江山就做江山,虽说时间不长,但疆土最大,最为一个民族值得骄傲。清朝,满人最牛,八旗子弟了得,做了江山,吃江山,三百多年。 虽说三百年后把江山、民族都吃没了,但好歹也算享受到了。可对于汉人来讲,就从来没有以一个民族来牛x过,自汉、唐(算吗?)、宋、明,哪朝不是变着法的折腾自己人。 到了近代就更不像话了,“宁与外人不予家奴”,自己人打得最狠,而且从不妥协。 哪来那么大的勇气?不就是有这帮谁给点饭吃就给谁打仗的农民! 几句好话,几句煽动,就死心塌地的去当炮灰了。所以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你们都是最不稳定因素的帮凶。所以,别跟我提什么川军、湘军、东北军、西北军,那都是一群生无尊严,死,无人尊重的一群,可悲的是他们的后代也还是像他们以前一样的活着。 或许有个把从哪里混出个人样来的,接下来往往就是他该展示如何压榨、欺骗、玩弄那些曾经和他一样的兄弟了, 技法十分娴熟,就算忘了哪招,还可以返回去查宋史、明史,保你灵感立现。
你为美国人打仗捐躯,他们会拼死找回你的尸体,入棺安葬,并在墓碑上刻下你的名字;你为日本人打仗捐躯,虽然可能无法让你尸体还乡,但你至少有名在册,还可能会被安放在靖国神社;你为中国的各朝代打仗捐躯,如果你没有成为将军的话,你最可能的好的结果是被与成百上千的人埋在一个墓碑下---无名烈士墓;

牢骚终归是牢骚,谁来拯救那些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农民?

基本同意你说的,但是注意啊,这句话 在这里引用错了哈,这句话“宁与外人不予家奴”可不是汉人说的哈。 说这话的人可不是"自己人".
 
川军、湘军都曾是中国历史上有过重彩的一群,将军多,英雄多,当然朝廷中的官也多。但看结果怎样?至今每年春运这两个省绝对是人数最多的,因为农民工最多,农民最多,最底层的人最多。如果再打仗,还是得他们去!为什么?因为你最愚昧!你最下贱!你打仗的时候没搞清为什么要打,你只想混口饭吃,所以当局者压根也没觉得你们算什么,那结果就是给你们吃,吃饱了去送死,仅此而已。打了半天江山,解放了,你还得回乡种田,甚至连做一个国家的公民的权利也没有,真是可怜呀!
利用你们的人,最了解你们!元朝蒙古人最牛,打了江山就做江山,虽说时间不长,但疆土最大,最为一个民族值得骄傲。清朝,满人最牛,八旗子弟了得,做了江山,吃江山,三百多年。 虽说三百年后把江山、民族都吃没了,但好歹也算享受到了。可对于汉人来讲,就从来没有以一个民族来牛x过,自汉、唐(算吗?)、宋、明,哪朝不是变着法的折腾自己人。 到了近代就更不像话了,“宁与外人不予家奴”,自己人打得最狠,而且从不妥协。 哪来那么大的勇气?不就是有这帮谁给点饭吃就给谁打仗的农民! 几句好话,几句煽动,就死心塌地的去当炮灰了。所以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你们都是最不稳定因素的帮凶。所以,别跟我提什么川军、湘军、东北军、西北军,那都是一群生无尊严,死,无人尊重的一群,可悲的是他们的后代也还是像他们以前一样的活着。 或许有个把从哪里混出个人样来的,接下来往往就是他该展示如何压榨、欺骗、玩弄那些曾经和他一样的兄弟了, 技法十分娴熟,就算忘了哪招,还可以返回去查宋史、明史,保你灵感立现。
你为美国人打仗捐躯,他们会拼死找回你的尸体,入棺安葬,并在墓碑上刻下你的名字;你为日本人打仗捐躯,虽然可能无法让你尸体还乡,但你至少有名在册,还可能会被安放在靖国神社;你为中国的各朝代打仗捐躯,如果你没有成为将军的话,你最可能的好的结果是被与成百上千的人埋在一个墓碑下---无名烈士墓;

牢骚终归是牢骚,谁来拯救那些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农民?
wow!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曾经书本上学的,老师教的,电视上看得有点不一样,似乎还挺。。。。。只是有些地方用词过了一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