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访谈--深刻看中国

游客

五岳剑派之--衡山派
注册
2003-02-03
消息
880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此文从凯迪网络下载,是何新四年前的访谈。



一、十年后的中国


记者:在中国学术界,您充满了争议与传奇色彩,一向有“异端”之称,“斗士”之誉。但这十多年来无论是分析世界发展格局,还是纵论中国发展方向,您的许多建议还是被高层采纳并转变成政策现实。目前您对中国的发展前景有何预测?

何新:我没有你讲的那么“传奇”。关于国家的前景,我只想讲两句话:1、如果中国能够持续保持十年以上的社会稳定,那么在21世纪上半叶,从总体综合国力讲,中国将可以成为世界超级强国。2、但是,今后的十年对于中国也将是非常危险的十年。因为各种不可测的不安定的因素正在积蓄,很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地汇聚而释放出来。

记者:您的根据是什么?

何新:关于第一点。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已经把过去生产关系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构基本上都打破了,在这个进程中,中国最令西方发达国家感到害怕的一种资源得到了解放。

这就是中国所具有的数量巨大的廉价劳力这一资源??既包括体力劳力,也包括智力劳力。而且由于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十分优秀。

这种优秀而廉价的劳力资源的解放,是使中国的产品能在短期内大面积地占领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

如果没有近年中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突飞猛进的市场扩展的话,由于中国经济近年来已持续遭遇不景气,本来这几年日子会很不好过。

事实上,西方所谈的“中国威胁论”,最主要并不是指中国在军事上会威胁谁,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目前在军事技术上和西方高科技的军事力量还是不能匹敌的。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如果中国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发展的话,中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将会越来越高。

同时,如果中国继续采取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话,人们所常谈的目前一些看起来不可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土地资源的相对狭小、人口众多、还有国内资源的稀缺这些问题,都会找到解决的对策。这些问题在中国一国经济体制内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因为仅仅依靠内需拉动,资源会越来越少,土地会越来越狭小,人口会越来越多。

但如果中国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市场和资源的话,中国的工业品向全世界输出,获取外汇积累,加上外部资本和新技术的流入,那么这些问题就都得到解决,而中国也将不断地强大起来,不可遏制。

二、中国威胁论的真实含义

记者:您提示了一种向外看的思路,但目前多数经济学家所谈的都是关于“内需拉动”的问题。

何新:近代资本主义起源于重商主义。而重商主义的本质就是向外看主义,就是外贸立国主义。没有对外贸易,没有世界市场,就没有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

现在很多人主张中国要搞资本主义,但他们却不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祖宗不是亚当・斯密,而是重商主义。

实际上,自宋代到清初,中国已出现了早期的向海外拓展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一进程被清初闭关自守的海禁政策而阻隔中断了。

从实施这一政策之后,大清帝国日益衰落,清帝国亡于政府的财政危机。

道光皇帝禁烟,有道德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政府面临财政危机。

而西欧资本主义,通过地理发现以后的世界市场开拓,却以进攻的态势勃勃兴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吉利,都是以小国寡民而成为世界霸主。靠的是什么?是开拓世界市场而取得的金融和商业的支配力量。

现今的人们忘记了这一段历史,滥谈什么中国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制度危机。殊不知,这些危机的根源是经济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单纯依靠内需市场解决不了工业化发展中的成本上升和资源短缺问题。

看一下日本就知道了,日本在那样一个小岛上,聚集着二亿人口,就人口密度、资源紧缺和土地稀少来讲,比中国问题要严重得多,但日本仍然能成为世界先进强国。为什么?因为日本的市场在全世界。

日本可以通过对外输出,输出它的商品、技术和金融,获取高附加值的收益,就解决了那些问题。


  西方现在发现中国也有人懂了这个道理。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向外看的国家。如果中国这种外向型战略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按照现在这个速度持续发展下去,那么在未来的50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大国。

现在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在民用品这方面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生产国,比如服装、鞋类、玩具、家用电器。

中国已经一块一块地夺取了过去属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市场,这让西方国家感到很害怕。因为这种外向型的经济循环,将可以象滚雪球一样,使得中国的资本规模越滚越大。西方所说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主要就是指这一点。

三、香港面临新的金融危机

记者:但您刚才说,今后十年也可能是中国不稳定因素萌生发作的十年,那么在您看来,这些不稳定因素主要是哪些呢? 何新:我觉得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指导改革的思路有问题,也就是发展战略有问题。

我们不能老是被西方的模式所误导。换句话说,不能老是跟着美国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中国人设置和引导的路子走。那是一系列的圈套,走一步,陷一步!20年的中国改革,有经验有教训,但是经验和教训都反复证明着这一点。

举一个例子,我预测在今年(何新重复强调了一下“今年”),香港很可能再度发生金融危机。在上次金融危机前香港在英资带动下大炒红筹股和房地产业,这次换了一个新的虚拟的概念性的产品??“网络”??所谓的科技股,又在大炒特炒。许多人以为,高科技股就是高科技,这完全是误解。

我们知道,股票市场的运作方式是:庄家把一个概念做起来,注入资金,把它的股值炒高,散户们一看这个股值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为了追利就纷纷跟入,但当股值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作庄的大资本获利回吐,逐步抛盘作空,股值就下跌。最终,那些跟它的散户们就象退潮后被晾在沙滩上的鱼那样,握着贬得一钱不值的股票无奈地等待下一次涨潮。

如果庄家是外来的,如果赚到的资金被大规模地卷出香港,这就是金融危机。现在是美资、日资、英资又在香港做市,把网络概念股炒高,这和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炒红筹股、房地产概念股情况相似,不过炒作题材变了一下。

香港现在实体经济并未恢复景气,目前股市的景气完全是虚假的,实体产业的股票没有长,只有这些概念股在疯长。为什么炒家专做概念股,而不做实业股票?因为实业“盘子”大,庄家做不动,而这些新概念股“盘子”较小,便于炒作。所以,香港今年有再度爆发金融危机的危险,我预测,9月~11月最晚不超过明年春节,情况就见分晓。  

这种资金转移将有利于美英日诸国释放和转移本国市场上的股市泡沫。这背后确实是一种国际资本金融策略的运用,我们也可将之称为“阴谋”,类似的这种不稳定因素还有。

令人担心的是目前国内也有这种鼓吹,如果配合着金融体制的开放,让大量国际资本自由进出的话,中国也必会爆发金融危机。股市在本质上是大户用来“圈钱”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谁的资本大,谁就有本事在股市上圈大钱。金融风险,究竟是来自哪里呢?来自西方金融资本势力(包括对冲基金等)。

没有外部插手,一国内部的金融动荡,始终只是内部资本的再分配,对国家构不成大风险(这几年中国国内金融体系不断发生溃烂,但始终未爆发金融危机,原因在此)。

但一旦有外部金融资本从中运作,性质就将完全不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完全是来自英美金融资本有意识设计运作欲搞垮东亚,特别是香港经济的战略。如果我们在战略上不能识破这一点的话,那么,西方喂给我们什么东西,我们就吞下什么东西,不知什么时候就糊里糊涂地掉进陷阱里去。

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一个引人触目的新现实就是玩金融把戏的美英经济地位上升,而靠传统制造业的日、德、法、意地位下降。这个事实表明,金融突击和掠取已经成为当代资本集聚的新形态和主要形态。

金融竞争超过了工业竞争和商业竞争,这也是美国鼓吹的所谓“知识经济”的真正涵义。在国际金融中占据垄断地位的美国才有资格谈什么“知识经济”,没有巨额金融资本作后盾,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不知道我们有什么资格发展什么“知识经济”。

中国几亿农民,两亿工人,数千万下岗人员,可以靠“知识经济”养活吗?

四、中国发展需要正确的理念

记者:现在不少专家、学者都在不同的层面讨论中国发展面临的几大问题,比如中国人口及资源问题、城市化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等,还有国有企业问题。您是否也有担心?或者您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

何新:对国内经济问题我一直在作研究,但是现在,我有些话还是不想说,不想说破,不想说透。

我认为,国有企业挎掉不是机制问题,根本是由于指导政策的失误。如果指导概念有问题,那么所有的有利因素都会变成不利因素;如果指导理念正确,再不利的条件也能走出来。

条件不利,会比20世纪初那形势更不利吗?那个时候,什么八国联军、什么西方列强、什么日本侵华、什么军阀混战、洪水猛兽、天灾人祸、但那时有毛泽东,他有正确务实的指导中国革命的理念,而且有一批杰出的精英,结果,不利因素终于被一个正确的路线转化成了有利的因素。


  现在我担心的是,指导我们经济改革的意识形态理念有大问题。我许多年来一直在批评这一套经济理念,但是我很孤立,我只能是自说自话。没办法!

  如果我们有一套正确的理念的话,那么一切不利因素都是次要的。人们老讲中国物质上的一些不利因素,但那些物质不利因素不会比日本严重吧!日本的国土面积是中国的1/20,人口是中国的1/6,人家那么狭小的国土,那么贫乏的资源,能够养活那么多人,中国为什么做不到?是理念的问题,不是物质的问题。什么国有企业除了破产没有出路啊,都是胡说八道!

五、社会动乱的导火索

记者:那么您认为目前国家面临的首要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何新: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国民经济陷入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连续27个月的社会消费指数的持续下跌,众多国有企业大面积地陷入破产和崩溃边缘,这两个情况在任何国家都是红灯。目前的失业情况,无论是绝对数字还是占人口比例以及上升速度,都可以称作全世界之最(可上吉尼斯记录)。这些情况,都表明国家已陷入深刻的经济危机。


可怕的是,目前存在有那样多面临着破产的国企。这些破产企业正在抛出大量的失业人口,即所谓下岗工人。而这些失业、无业人口已经成为社会中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另外,不仅工人下岗的问题,由于城市中就业机会日渐狭小,使得农村当中想进入城市寻找机会的过剩劳动力,也失去了转移就业的机会,这也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现实。


你看香港报纸,香港失业率只要上升千分之一个点,香港舆论就会大吵大闹,指责政府无能。但我们国内现在失业问题已如此严重,人们竟麻木不仁,海外则喝彩叫好,讲改革成功了,改得好。真是荒唐之极!


  我曾经研究中国秦汉以下两千年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兴衰,改朝换代。结论是,除了外族入侵,基本上中国发生天下大乱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无业可就,成为流民,从而揭竿而起。从东汉的黄巾、唐末的黄巢、北宋的宋江直到李自成、太平天国,无不如此。以至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革命的基本成份也是靠无业、失业的农民。


  现在人们似乎忘记了历史。目前中国的社会失业问题严重到已接近可怕的程度。无数青年人失去了机会,铤而走险。所以当前的社会犯罪问题如此严重。听说两会代表对高法高检的报告不满意,抱怨治安不好,执法力度不够。其实问题在社会,光抱怨两院有什么用?仅靠严刑苛法有什么用?杀头能治国吗?不治本,贼愈杀愈多(曾国藩语)。为什么老子会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个失业问题,将是今后十年当中最困扰国家的问题,也是会直接导致动乱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使得一切乐观的经济统计没有意义了。什么我们的增长率多少,哪些企业已经脱困了,等等。你可以列出很多很多数字,也可以提供很多让人很乐观的情况,而且你可以讲很多大中小城市基本设施都改善了,高楼大厦,高速公路修建起来了,这些情况都是事实。但是,只要这个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如果在今后十年当中问题甚至越来越大的话,那么,中国一定会走向动乱。


  从历史看,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并不一定是同步保持的。伊朗1979年发生霍梅尼革命,当时伊朗经济年增长率超过10%,是伊斯兰地区经济现代化最快的国家之一。  印尼近年发生动乱、政变,而印尼前些年经济发展位居亚洲四小虎之首。法国有一个研究法国革命的著名历史学家马迪厄,写了一本《法国革命史》,他这本书的第一页就讲,“这次革命不是发生在一个贫穷的国度,而是发生在一个富裕的国度。不是发生在大饥荒中,而是整个国家在欣欣向荣”。那么是什么东西使这次革命发生呢?他认为是由于社会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与阶级斗争。而这书的作者并不是共产党人。


  所以,我认为就业问题和失业数字是当前最重要的社会指标,其它数字没有意义,什么多少企业脱困了等等,尽管吹。但社会愈来愈乱,愈来愈不稳定,有目共睹。


  在全世界,都把失业率下降与社会就业率上升,看作决定经济景气的重要数字。奇怪的是,这个数字在中国居然不被列于统计。你看国家统计局发给我们两会的这些年报,什么数字都有,就是没有这个失业率的数字。你说奇怪不奇怪?这叫实事求是吗?

六、危险的投资体制

记者: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您本人有何对策吗?

何新:简单说我们的投资体制发生了问题。


我国过去的投资方式,通过财政和银行,国家有计划地把资金分配给企业。这种体制下,好多企业背着沉重的包袱,效益不高,但是就业的机会相当地有保证。

但最近十年来,我们的投资体制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兴起,股票市场成为了一个吞噬金钱的机器,本可以用在社会有效领域投资的资本,通过股市转到了少数拥有巨额资本的金融机构或个人手里,股票市场造成了贫富分配的极其不均。


因为在股票市场起作用的规律就是大资本吃小资本,那些掌握巨额金融资产的人,因为在实业领域里投资得不到很高回报,都转到股市里来炒钱。他们赚取的资金,一部分钱退出投资转入消费,大部分钱仍然用来放在股市中滚,用钱去钓钱,钓穷人散户们的钱,来的钱又不用在实业领域兴业投资。

结果国内资金市场上出现了“货币荒”,也就是通货紧缩,钱愈来愈少。哪里去了?被股市大户们象钓鱼一样钓走了。股市是一种虚拟经济,是比一切泡沫都大的泡沫,它愈繁兴,实体经济就愈萎缩,这就是目前国内经济的现实。


  近几年来,社会上用于社会实业投资的资本数额越来越少,国家财政的钱也越来越少,国家不得不大量地增发国债。当前,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出在投资结构和投资体制的这种变化上。

七、税制改革不成功

记者:除了投资体制的问题,您认为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有哪些?

何新:还有税收体制的不良。我们的这个税制改革,我认为是失败了,建立了一个模仿西方复杂税制的系统。现实中的情况是,任何一家企业,如果真按国家规定的纳税额度纳税,全都要赔钱关门。

各种名目的杂税加在一起,总计是将近30%甚至40%的高税率,再加上10%贷款年息,这就意味着,一个企业全部收入的接近一半要用来纳税付息。现在哪个企业投资一百块钱,可以挣回这么多钱?目前最好的情况,实业投资的利润回报率约 10%,也就是投100元能挣到10块钱(这是极好的、极少的情况)。

而按那个复杂的税率纳税,每收入100元,税要交30~40元,再加上银行的利率,企业不赔钱关门才怪。


  据我调查和观察,我敢说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私企都有逃税。不逃税它没法生存啊!但国企逃税比较难,为什么?国企逃税,钱落不到领导人自己身上,而被查出来他就得坐牢。

他敢吗?所以重税负必然主要落在国企的肩上。国企能不垮台吗?现在看来,推荐照美式西方税制模式来改税,这也是搞垮中国企业的一计。还有一个大怪事,就是百业皆有税,只有炒股发大财的几乎无税。

怪不怪?那些股市大庄家,一潮卷过,几百万、几千万地捞钱,可几乎不用纳税(印花税微乎其微),连所得税都不交。否则,这几年股市哪会冒出来这么多腰资巨亿的豪富?本来中国的税收应根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低税收鼓励投资发展的体制,但我们丢掉自己原有的低税体系,盲目跟着西方的所谓“规范”制度跑,以重税压得公私企业都抬不起头来。


  再谈现在热门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本来中国有一个廉价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就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干的那个体系。但它一直受到学了西方模式的经济学家的攻击,说我们这个体系不好,为什么企业要管养老?管医疗?管伤病保险?管幼儿托儿?太不现代,太不合于“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打破重新搞,结果企业被搞垮了。

但你那个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怎么搞得起啊?算过帐没有?一个失业工人假设每个月发200元,一千万失业工人每月就需要20亿元,一年就要240亿。国家有这个财力吗?每年拨几百亿养下岗失业人员?还有每年成长起来需要得到就业机会的青年人呢?怎么办?也养起来?行得通吗?真是开玩笑!现在国企、地方企业、民营企业的下岗、失业、无业人员加在一起,又何止一千万人!说实话,连美国也没有搞西欧那种保障体系,它的国家财政也负担不起,中国怎么可能模仿美国、西方的企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呢?这条路根本走不通嘛!天方夜谈嘛!每年拨几十个亿来搞社会保障,在中国国情下,那是如水沃沙,杯水车薪。如果现在调整发展战略的话,也许还来得及。

最近有人编了一本书,把我与那些主流经济学家搞在一起,称作是什么“智囊”。其实我不配,那些人不会喜欢我,认为我不懂他们那一套经济理论,我也真不懂。我是个笨人,我无论如何想不明白,例如“破产”如何能够救中国?我在经济学上只相信马克思的《资本论》。

如果我不研究《资本论》,不可能在1990年提出生产过剩理论。按萨缪尔森的观点,生产过剩早已是过时的概念,在现代资本主义早就不存在了,他说这个问题,西方已经解决,现在人们都知道,他是在吹牛。

现在全球经济仍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所困扰着!萨缪尔森那一套学问,那一套诱导别国搞“休克”的经济学,我就是听不懂!然而他的书是当今中国经济学的《圣经》,是当今时代的显学,是指导改革的“智囊”。以这种让人亡国破家的学问来为政策领路,国家不陷入危机才怪呢!      

八、第一位问题是扩大就业

记者:我在采访中,有学者对我说,腐败已经成为中国今后改革的巨大阻碍,比经济改革更重要,您怎么看?

何新:治国者若照这个方子办,明天中国就该天下大乱。有一个怪事,你说台湾腐败不腐败?黑金政治,臭名昭著,可在台湾怎么就没有学者煽这一套呢?还有南美、南亚,比中国政治腐败得多,怎么就没有人煽这一套呢?


  腐败的本质是一个资源和财富的社会分配问题(破坏了规则)。而分配的失衡,源于当前中国经济基础和经济制度的离析和失调,根本原因出在经济基础和制度上。但有人总想把当前的社会问题引到政治层面上,目的无非是改变中国政治制度,如果现在把腐败问题作为第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的话,那么中国现在应该再搞一次文化大革命,或者武化大革命。发动农民起义,杀光贪官污吏,那才过瘾。但是,这是幼稚,还是要自杀?

记者:当前在国内经济中,重复投资、生产过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个问题是您 1990年向政府指出的。但是,您认为国家当前应当如何面对和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呢?

何新:解决生产过剩,有三种办法:

一是消极的办法,即破坏自身的生产力。例如我们从小就知道的,30年代美国农业生产力过剩,就关闭农场,毁掉机器,杀死奶牛,把农产品、牛奶都丢到海里去。

二是积极的办法,即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容量,特别是拓展国际市场,西方工业化国家之所以一天不能放弃世界市场,正是由于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所决定的(但由此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某些经济学家开给中国人的“以内需主导发展经济”的药方,乃是一帖毒药)。

三是搞垮竞争利润和市场的产业对手,从而保证实现对市场的垄断和持久控制。从这个观点看,前苏联和东欧传统工业基础的崩溃,恰恰为美国及西方工业在这些地区的拓展提供了巨大的新市场机会。

可以说,萨克斯的休克疗法,即自杀性的经济改革,帮助西方产业打挎了其在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的产业对手。而且不仅是在这些地区,由于前苏联和东欧工业也曾占有亚非拉第三世界地区的广大市场,因此苏欧国家工业的休克性崩溃,也意味着这些第三世界市场向西方工业的转移。

可以说,正是“休克疗法”帮助美国和西方摧毁了苏联和东欧的产业竞争对手,这才是布什所谓“冷战胜利使美国获得和平红利”的真正涵义。


  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中国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已拒绝了美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再推荐和鼓励我们试验的“休克疗法”,从而取得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但在近年来,我们却重新以各种绞杀性的经济政策,*迫打压我国国有工业的内外生存空间,从而*迫其破产,以此作为解决“生产过剩”的药方,这实际是变相地重新走上“休克疗法”的前车之覆辙。

记者:那么您认为当前国家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何新:我已经说过了。中国当前首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恢复国有企业的生机和扩大就业问题。杀贪官不难,解决就业难!就业问题是国家经济状况是否良好的第一位指标,这个指标的含义超过其它的一切指标。当前国家应该扫除一切不利于扩大就业的障碍,应该千方百计打开扩大就业之门。

***说发展是硬道理,我体会,发展不发展不能只看增长的百分比,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率一定会提高。从1980~1995年的15年中,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反映在社会就业上,是社会就业率的快速普遍的提高。

而目前则是百业不振,到处在裁减人员,人心惶惶,怎么能让人相信经济在增长?如果就业率高了,失业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其它问题都可以放后一步解决,长一点解决,短一点解决都不成问题。如果就业问题不解决,我们可以说是随时坐在火山口上的,我们不能预测,哪一天星星之火会形成燎原之势。

因为好多人现在没饭吃,据我了解,有的地方下岗工人每年只给他发200~300元工资,怎么活呀?有人说还有许多就业机会,有活没人干,我不信,中国并不都是上海、北京,很多地方真的是没有就业机会。

记者:如果反过来,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回到旧的计划体制下,让大家都有饭吃,都不失业,这自然解决了您所说的对当前中国来讲第一位的就业问题,但您不认为就是一种倒退吗?

何新:第一、可以肯定,我们不可能回到由国家统配一切的旧的中央计划体制。第二、计划调配资源包括安排劳动力,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失为一种经济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国家在形势紧急时一样会搞计划安排。

举个例子,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失业非常多,就是采取计划安排的办法;研究一下战后1945年~1950年这段时间,日本和德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办法,当时它们也面临着大规模失业的问题,对此是可以借鉴的。

实际上30年代大萧条中,凯恩斯的政府搞工程办法,也是一种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施计划调节的办法。

理想的经济体制绝不是无政府参与的自由市场体制。我始终认为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是用政府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类似于战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绝不能搞亚当・斯密的那一套无政府自由市场经济。实际上,西方自己也并不是。


  眼前的例子是,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时,香港政府入市干预,美国格林斯潘出来大吵大闹,指责港府破坏了自由主义的经济原则。但几个月后,对冲基金遭遇危机,格林斯潘马上调动联储的资金入市干预救市。这位美国财爷一点不怕自己抽自己嘴巴。现在美国股票高热,格林斯潘已经七次调整国家利率以干预股市。他为什么不放任股市自由竞争、自由增长啊?这不是国家的行政干预吗?


  我认为把计划体制当作一种过时的落后的体制,似乎市场体制就比计划体制优越,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市场体制,在什么情况下要采用计划调节,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并不存在一个先天优越的体制,背离它就叫倒退。


  在本次两会上,有人说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不能相容。他说发生重复建设的原因是政府干预经济。他的逻辑是:政府审批项目,会导致腐败,腐败即导致重复建设。


  这真是奇怪的逻辑!按这个逻辑,法院、公安、海关也都该关门。因为这些管理部门也都有腐败。一切审批制度都可能存在腐败,那么,是否国家应该取消一切领域中的审批制度呢?这个逻辑讲得通吗?行得通吗?!

九、抑制畸形繁荣的股市

记者:那在目前的情况下,您认为我们应首先注意或改善的是什么呢?

何新:首先投资问题上要注意抑制股市的畸形发展。很多人问我今年股市会不会好,我说,股市在两种情况下会好:一种是经济情况非常好,企业不断产生利润的情况下,资金充裕,流入股市,股市会好;还一种是经济情况非常不好的情况下,人们找不到好的投资方式,热钱入市,股市也会畸形的好。因为作别的投资,钱一投进去就没了,那么只有在股市能赚到大钱,所以大家都把钱弄到股市里去,现在中国就是这么个情况。今年股市也许还会好,因为其他行业百业不兴嘛。


  但是国家要注意,如果在经济整体情况不好时,股市畸形地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股市就像抽鸦片一样,会把一个人的身体越抽越干。比如我现在身体整体情况都不好,我肚子很饿,但我找不到食品,那么让我服用鸦片,打吗啡,我会感觉肚子不饿,被麻醉了。但是,我身体的内耗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会死掉的。我认为在整体经济不良情况下股市经济的畸形繁荣,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一种鸦片,现在在美国,在香港,在中国,畸形的股市都是鸦片。

记者:为什么在美国也是鸦片?

何新:这个问题讲起来话就太长。美国近年的繁荣,得益于别国的倒霉。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地区约七千亿美元进入美国;在欧洲统一货币过程中,7~8万亿美金为规避欧洲金融风险也流入美国;苏联东欧垮台后,数万亿美金由前苏联、东欧流入美国。这么巨大的净资本流入,美国经济能不繁荣吗?美国吃别人,花别人,害别人,整别人,当然经济好。但是请想一想,格林斯潘那老头子怕什么?为什么每次美国股市一爆升他就出来加息,泼冷水?他怕什么?为什么怕?实际上,美国的繁荣也是一团虚火,特别是全球的经济情况近年持续不好。


  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直深陷于衰退和危机中,现在更有危机日深之势,搞不好是要发生战争的。

记者:那您是反对国家在经济中通过股市这种方式运作资本了?

何新:我不反对,问题在于指导的理念。股票市场是调节投资的一种形式,但它不是唯一的形式,也不是一种高级的和进步的形式。在中国今日的国情下,放任股市自由发展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国家应该用哪种手段调控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股票市场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本来是应经过认真研究,审慎地作出评估以后,再来设计和进行。但我们现在是,一味模仿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模式,表面上全盘照搬,实际上学的是皮毛。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我们把过去行之有效的调节手段全抛弃了,只因为有经济学家说股市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


  而我反对的就是这种理论。股票可以是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采用什么方式配置资源,要根据一个国家目前的总体经济形势去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

记者:您既然反对把股市当成调节投资的唯一手段,那您认为,我们应把股市和什么别的手段去并列运用呢?

何新:这几年国家根据现实情况,在政策中已不断加强了以财政手段配制资源的作用,方向是对的,但调节力度还可以加大。在这后面还应加上一个理性的计划的原则,就是陈云常讲的“量力而行”,“有计划、按比例”。国家应当警惕,现在财政资金的来源正在日渐困竭。            

十、用全球战略的眼光看西部大开发

记者:的确,您呼吁过制定关系国际民生重大经济决策不可不慎重。您怎么看去年6 月份***总书记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您对开发西部的消息感到突然吗?

何新:不。西部开发早在80年代就是***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的内容,这个问题去年初高层已有人跟我谈过。我认为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设想是有远见的,但是在考虑开发西部时,不要作纯消费性的开发,要保护生态资源。另外,所进行的投资要考虑到它的回报,除基本设施之外,要开拓那里的市场。


  特别重要的是,当着眼于西部开发的时候,要注意到西部在整个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我们要把开发西部和复兴丝绸之路,开拓整个中亚的国际资源和市场这个战略结合在一起。如果采用这样一种眼光去开发,那么西部开发就会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事。其实日本人近年已经在悄悄做了。日本最近有一篇文章,讲日本应该进军中西亚地区,包括内蒙古、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加重对那里的投资和经济影响力,以此作为牵制中俄后方的一种战略手段。你看他们多狡猾!我认为***主席提出的开发西部的战略是非常有眼光的,是有深远意义的。在具体执行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考虑到这更深一层的战略含义。

十一、中国应当制订自己的全球战略

记者:今年一月份,四次由中国政府亲自主持或支持的关于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大会在北京召开,这表明中国在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也在东部和中部启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我不知您是否考虑过,因为工业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对资源产生掠夺并付出代价,那我们在西部开发上是不是可以直接向网络经济发展呢?

何新:我认为我们在网络经济上早晚有一天会发现又在上美国人一当。在网络上,美国的整体战略早已设计出来了,那是精心设计的一套谋略。我们对这个问题,现在还没吃大亏,所以还看不透。英国和美国鬼子太坏了,他们对世界经济,对世界全球化的进程,是有一套完整的经济、政治战略设想的。这种战略设想他们已经设计、实施了两百年了,而且基本的方针一直没有变。20世纪俄国革命、中国革命挫败了他们的全球战略,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运动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挫败了英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为争夺世界市场,发达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斗,这就是两次世界大战。


  在这两次冲突中,发达国家受损伤,而殖民地国家趁机独立,参与了全球工业化的进程,这是让英美很头痛的事情。从1945-1985年,头痛了40年。英美全球化的本意,就是要搞全球殖民主义化,通过全球国际分工,让英美成为资本和技术的供给国,然后把其它国家有的变成外围的依附型工业国家,有的变成农业国家,有的把它作为只保存原始资源的国家弃置掉。就像美国对待印第安人的保留地那样,把他们隔绝起来,扔在蛮荒地带,让他们同化在原始的生存环境里,永远不要发展和进步,变成大自然的一部分。中心地区达到最高的发展,那些落后边缘区域则作为富人们打打猎、散散心的生态旅游地。


  总之,英美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应成为什么样的国家,是有一个蓝图的,这个蓝图是很早就设计好了的,但是这个蓝图在20世纪被民族革命运动给打断了。


  承受着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末的失败,英美现在想把这个蓝图重新实施起来,于是发生了科索沃战争。科索沃战争的一个口号就是人权高于主权,价值冲突高过主权冲突。英美提出了“新干涉主义”,他们的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理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有战略家,例如指导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的一个基本理论是生存空间的理论。中国人对这些东西研究的太少,所以许多人都不知道,这里的含义实际是经济含义,是争夺世界经济资源和市场的含义。希特勒并不是疯子。


  日本为什么不认为它对中国的侵略是错的?它说我是代表黄种人向白种人争生存空间,他也有自己一套国家战略,有为他的侵略提供支持的理论。中国人现在应该结合全球市场的开拓研究中国的国际生存空间这个问题。中国初步的工业化已经完成了,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在某些领域,中国的发展进步已经很快,中国已具有在世界上争一个强国地位的潜在实力,但是中国现在缺少一套全球战略。如果有了正确的战略,分步实施,中国将可以在50年内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达国家。在世界历史上,一个新兴国家兴起的同时,往往意味着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国家的没落,世界市场空间是有限的,这就是美国某些战略家拼命要抑制中国的原因。所以,未来中国要发展,面临的国际关系和斗争是异常复杂严峻的。


十二、警惕网络殖民

记者:您说,整个20世纪英美全球化的本意,就是要搞全球的殖民主义化,通过全球国际分工,让英美成为资本和技术的供给国,然后把其它国家变成外围工业化的国家。可您前面说到,中国工业产品对世界市场的占领,是西方国家最害怕的事,您不认为这有矛盾?

何新:并不矛盾!我的意思是,西方有西方的全球化目标,中国也要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方略。不要盲目跟着西方走,不要那么幼稚,总是那么轻率地跟着美国人、英国人的诱导跑,这是避免上当的办法。我们已经上过不少当了!

记者:总之,您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并不看好,是这样吗?

何新:网络是一种新兴的工具,非常有意思。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新技术概念,非常有潜力。但是,它是技术工具,不是经济。

把它说成是什么“知识经济”,这就是骗人。美英夸示这种工具,目的可能是利用它搞渗透,它还具有其它含义,有意识形态含义,还有金融的含义。

他们发现有人对这个东西不太懂。又乐于追时髦,于是利用它来推行他们的全球殖民化目标,我们还是头脑冷静一点好。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何新:我本来不想接受任何记者采访。但现在我对一些问题的确感到忧虑。有话想说,实话实说,希望你如实报道。

记者:我会。再一次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何新论中国六十年代
   60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酝酿巨大暴风雨的前夜时代。我们从今天的历史视野回顾过去,已经可以使当时面貌尚不清晰的种种事件,逐渐显示出当时身在其中的人们所不能明了的历史意义。

  似乎可以这样说,在经历了1840―1949年长达百年之久的历史暴风雨之后,由于1949年革命的胜利,五六十年代的中华民族取得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机。但是,这一革命具有先天的发育不足,隐涵着一系列致命的弱点。其结果是,这一声势浩大,震撼世界席卷了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大国的革命,在其后继的历程中,却未能像英国革命(1649年)、法国革命(1978)、美国革命那样结出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果实。可悲的是,五六十年代短暂的安定与复兴,竟成为通向新的巨大政治危机的准备和前导阶段。


  当我在中学的时候,心灵已不断地受到时代风云的这种震荡。记得60年代中期、文革前夜的报纸社论中,时常引用这样两句唐诗:“黑云压城城欲摧”和“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在当时似乎谁也不会想到,这正是对即将摧毁当时全部制度的一场转折起伏、曲折不断、余波逶迤延续至今的巨大的历史风暴的神秘预言。


  今日人们说起60年代的中国,往往轻蔑而冷漠,甚至敌视多于敬意,为当时的清贫,为当时的政治压抑,为当时的狂热与极左路线。的确,60年代中国确有其沉重而惨痛的一面。但是我认为,1949―1966年的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实现和体现了我们民族百年来的许多理想,当时中国洗刷了它在近代所遭遇的民族屈辱。在社会面貌和风气上,一度颇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气象;民心昂扬、团结而振奋。我不能忘记,当时的中国总体形象旷傲而崇高,民风虽愚鲁却醇厚,思想虽幼稚却赤诚,国家虽贫困却有耻有格――自有其庄严神圣伟大的气象。

         (摘自何新《孤独与挑战》第一部)
 
危机与反思--序言
本书汇集了作者在80年代文化反思运动中所写作和发表的一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论文和著作。

  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反思传统文化及比较中西文化的论著。第二部是反思“文化反思”,批评全盘西化论的论著。第三部分是探索传统文化本源,寻根与考证的论著。

1
  80年代的中国思想运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思想解放、展开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发端,经历了几番波潮的起伏,而在80年代中期,转变为以解析中国文化传统为主题的文化反思运动。本书所收录的第一篇著作,即是在这一运动的高潮时期,根据作者1985年4月在上海参加文化研讨会期间的演讲稿扩充写成的(此次演讲由《文汇报》于上海剧场举办)。


  此稿曾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单行本,体现了作者在文化反思运动时期提出的一些代表性观念。


2


  1980年,我从中央财金学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局作文秘工作。1981年,已故著名历史及思想史学者侯外庐、尹达及黎澎先生分别派人和我接触,有意调我到其门下作助手工作。根据我已故父亲和他的老友丁守和先生的建议,我最终决定到黎澍先生手下担任学术助手。


  黎澍先生将我调入他当时兼职所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他倡议下,设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室――“文化史研究室”。调到这里,可以说是我研究文化问题的缘起。


  一年后(1982),我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自然辨证法通讯》杂志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一个研讨会,讨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在这个会上,我提交了一篇论文:“从中西文化(学术)差异看我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此文后来发表并被收入多部丛刊、文集)这是当时国内较早地对传统文化作反思及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一篇论文。


  1984年后,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了《中国文化集刊》,同时各类报刊及影视传媒中,讨论及批评中国文化的论著不断出现。一个反思传统文化的热潮,到80年代中期,乃逐渐汇成学术及政治思想中的一股大流。


3


  本书作者曾是文化反思运动最早的推波助澜者之一,但也是当这场运动转变到彻底否定中国文化传统,进而要求全面移植西方文化这一方向时,最早抵制西化思潮,从而与主流派分道扬镳的人。发表于1986年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我见》等文,反映了作者在“文化热”高潮中的这一转变。


  1986年5月,《光明日报》举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具有人文精神”的讨论,我于该报发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我见》一文,指出:“近期学者论中国传统文化及作中西文化比较,时见一种否定性的倾向。以为中国古典文化糟粕多而精华少,几乎诸事均不如西方。甚至隐涵着一种价值判断,仿佛中国5000年文化从一开始就孕育了奴性和专制的种子,因此发展到近百年来的落后与挨打,仿佛是一种文化上的宿命与必然。这种倾向,断非笔者所敢苟同。”


  本书还收入了作者1988-1989前后,发表于《北京晚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批评《河殇》的一组论文。


  这一组论文也许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文论体现了作者对文化反思运动本身的再反思和新批评。


4


  在本书第三部分中,收入了作者寻译中国传统文化之谜的一些论著。


  多年来,我所试图建立的实际是一门新学术,可以称之为神话考古学。我工作的目标是,把散见诸秦汉及先秦典籍文献历史记载的古神话传说,与近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的成果联系起来,以探索中华民族前史文明的真相。而我所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语源学及语根学研究的方法。借用钱钟书先生1985年对我讲过的一句话,此是近似海德格尔在“林中之路”中的方法,即“从语根中找哲学”。神话是伴随思想与语言一起出现的。可以认为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原始认识形式,并且是通过代代传说和想象,而积累形成的最古老的一种意识形态。在这里,语言比较及语源分析的研究,应是一种极重要的方法。本书第三编中所收各篇,可以反映我在这一方面所作的探索性工作。


5


  1988年以后,我的主要工作逐渐转移到经济学与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由文化形而上学转到顾炎武所谓“经世致用”之学。这方面的著作现已结集出版,收入《何新政治经济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为中国声辩》(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本书与以上三本书,可以组成一个互相关连、相互补充的体系,记录了作者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十几年间,对中国文化、经济、政治及国际问题的全面研究与思考。


6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上大夫壶遂问司马迁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答曰:“周道衰废,孔子困厄。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太史公又云:“文王困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当此书结集之际,回忆十几年中的往事,其间是是非非,唯唯否否,亦多令人感慨。人生荣辱是短暂的,只有学术是永存的。余非贤圣,但存意亦如太史公乎?所以“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俟世之圣人君子。”是为序。

                        何 新


                   1996年11月20日于燕山养心斋记


  (原文摘自《危机与反思》上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
 
[毛主席50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读书学习 调查研究 理论创新 政策完善
  ──学习毛主席50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作者:秀龙山人

  背景: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左”的错误

  由1957年冬至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揭开序幕而于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
后形成高潮的大跃进运动,和195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后兴起
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了某些带有全局性的遍及全国各地和各个部门的“左”
倾错误。这些错误归纳起来有叁点,一是经济建设问题上的高指标高速度,二是
生产关系特别是农村生产关系改造问题上急于过渡的共产风,叁是在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的浮夸风和强迫命令风。1958年9月以后,由于人民
公社运动迅猛发展,与一大二公这一初期人民公社的基本特征相伴而生的共产风
,影响尤大,为害尤烈。最早觉察到这一“左”的错误倾向并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的是毛主席。从1958年10月中旬亦即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后一个月起到1
959年7月庐山会议,毛主席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着
力克服上述叁个方面的左倾错误。集中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人民公社运动中的
共产风,二是缩减生产指标。在纠正“左”的偏向的过程中,毛主席号召全党高
级干部读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中一系列理论和政策问题,特别是社会主
义商品生产、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
区别、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区别、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
件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主席外出调查研究和第一次郑州会议的召开

  在1958年11月召开的有部分中共中央领导人和若干省委书记出席的郑州会议
的前夕,为了给这次会议作准备,毛主席亲自到地方上作调查研究,并且组织身
边工作人员和中央部分领导赴地方调查,在调查期间同中共中央领导人反复交换
意见。

  1958年月13日至17日,毛主席到天津调查,然后约见中央、河北、天津有关
领导人谈话,了解人民公社问题和钢铁生产问题。在调查中,毛主席发觉在人民
公社化运动中,许多人存在一大堆混乱思想,人们急急忙忙往前闯。回北京后,
毛主席一方面组织陈伯达、张春桥、吴冷西、田家英等人先期到河南遂平县?帷?
轿佬侨嗣窆□纭□幽闲尬湎仄呃镉□嗣窆□绲鞑椋□硪环矫嬖诰□胫泄仓醒胗泄
亓斓既私惶浮□0月31日毛主席乘火车南下赴郑州,沿途在保定、石家庄、邯郸、
新乡等地约见省、地、市、县各级领导人谈话。

  经过紧张的调查研究,毛主席对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了一些重要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郑州会议上的讲话中,毛主席开始
对党的各级领导人做“降温”工作。毛主席讲话的主要观点是:

  1,钢铁生产指标过高,以钢为纲,挤了农业。10月份钢产量是720万吨,还
差400万吨,票开得太大,恐怕不好。

  2,让社员劳逸结合,让社员吃饱吃好,还要睡足歇足。

  3,区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十年规划还是以
社会主义为题目,不要一扯就扯到共产主义。毛主席说,十年就过渡到共产主义
,毛主席说,我就不一定相信。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是客观的东西。人的主观想
法是一回事,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另一。回事。要参考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
济问题》,研究公社的性质、交换、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集体所有制向全
民所有制过渡。

  4,城市人民公社问题。搞城市人民公社,人心大乱,怕共产,怕废除货币
,纷纷提取银行存款,抢购商品。毛主席说,废除货币,陈伯达就有这个倾向。
北京现在也混乱得很。人民公社在城市恐怕搞不了。

  5,“十年规划”的钢铁指标问题。毛主席主张把达完成指标的时间延长一
些。先不提赶美,只提赶英。

  6,关于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区别问题。毛主席说,我现在顾虑,我
们在北戴河开那个口,少则叁四年,多则五六年,就由集体所有制搞成全民所有
制,象工厂那样,是不是开了海口,讲快了。

  7,关于商品生产和产品交换的关系问题。毛主席说产品调拨与商业交换不
同,现在还是要等价交换,将来共产主义的产品交换现在还办不到。要区分两种
全民所有制,这是客观规律,不能混同。他批评《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
条(1958─1972年)(草案)》避开商品生产问题,说起草这个文件的同志以及
中共中央许多领导人都是避开这一点,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他说,我们国家是
个商品生产不发达的国家,现在又很快地进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同商品交换还要发展,这是肯定的,有积极作用。

  郑州会议纠正“左”的错误的成果体现在《郑州会议纪要》这一文件中。根
据毛主席的建议,这一文件改名为《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此文件当时没有发表。后来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就
是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起草的。

  毛主席关于读书学习的建议和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宣讲

  在郑州会议期间,为了澄清党内各级领导干部在基本经济理论问题上的思想
混乱,保持清醒的头脑,毛主席写了《关于读书的建议》一信,要求中央、省市
自治区党委、地委、县委委员们认真阅读斯大林《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
《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两本书。并建议有时间再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关于读书的建议》这封信(1958年11
月9日)中,毛主席写道:“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
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于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现在很多人
有一大堆混乱思想,读这两本书就有可能给以澄清。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家的同志,在最近几个月来,就是如此。”

  在郑州会议闭幕的当天,即1959年10月10日下午,毛主席在大会上亲自讲解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就经济计划政策法令与客观经济规律的关
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规律问题,提出
了系统的观点。

  第一,关于经济计划、政策法令与客观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毛主席认为,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和经济计划,是人们的主观的东西,与客
观经济规律不是一回事。这些主观的东西要正确,要有成效,就必须正确地反映
客观经济规律。果真如此,就能改造社会,改造世界,造福于人民。毛主席说:
“自由是被认识了的必然,说的是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客观规律是能独立于
人们的意识之外的,是和人们的主观认识相对立的。但是,人们通过实践,认识
了客观规律,就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律,驾驭这些规律,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
目的”。毛主席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已经产生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但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建立起来的。创造这种新的经济制
度的困难而复杂,我们和苏联是一样的,但苏联当时无先例可循,而我们是有先
例的,有苏联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可资借鉴。毛主席说:“我们应该比他
们搞得更好一点,如果搞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用处就不多了”。

  在谈到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败的教训时,毛主席说:“他们的计划反映客
观规律的要求,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为什么他们不两条
腿走路?为什么他们的工农业关系、轻重工业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他们对发展
重工业过分强调,对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一向不重视,直到现在他们的商品供应还
很紧张,使人民不能从建设中看到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结合。这是一条腿走路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手扶拐仗,比较偏颇。重工业内部的关系,他们说钢是
基础,机器是心脏,煤是粮食,把这些平列起来,没有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主席指出,我们现在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和
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及其他几个同时并举。这就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工业
内部,以钢为纲;农业内部,以粮为纲,其它按比例发展。大中小并举以大为纲
;中央和地方并举,以中央为纲。大和中央,是这两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一元
论,不是多元论。多种矛盾中抓住了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中又抓住了主要方面,
或者说抓住了主导方向,就能够把一切带动起来。毛主席指出,我们现在的这一
套东西是有一个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是不是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是否就是这些?是否还会栽筋头?都还要继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时间要几年,或
者十年,甚至更长。但他深信,我们现在的这一套是比较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问题。在这个重大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问
题上,毛主席提出的重要观点是:

  1.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交换是社会主义时期巩固
工农联盟的唯一纽带。毛主席赞成斯大林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存
在的先决条件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毛主席指出
,人民公社不能搞单纯的自然经济,而应大规模地发展自给性生产和商品生产。
另一方面,人民公社是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组织,也有条件发展多种经营,发展
商品生产。“人民公社应当按照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有计划地从两方面发展生
产,既要大大发展直接满足本公社需要的自给性生产,又要尽可能广泛地发展为
国家、为其他公社所需要的商品性生产。通过商品交换,既可以满足社会日益增
长的需要,又可以换回等价物资,满足公社生产上和社员生活上日益增长的需要
”。“公社要多搞商品生产,要尽可能多地生产能够交换的东西,向全省、全国
、全世界交换”。

  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主要是国家对农民的交换,是国家
与农民的经济联系,商品交换是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形式。对农民只能交换,不
能剥夺,否则就会破坏工农联盟,就会脱离农民,就会发生极大的危险。“中国
革命的问题,始终是农民同盟军的问题,必须谨慎小心……。”“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一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我们利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团
结几亿农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还要利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来团结五亿农民。”

  毛主席对当时在经济理论界流行的取消商品生产的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
主义的东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倾向不要商业了。……我们有些号称马克思主
义的经济学家,表现得很“左”,主张现在就消灭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这
种观点是错误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他们没有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
义商品生产的本质差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商品生产的重要性,不懂
得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价值、价格和货币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
。这些表明,他们根本不认识无产阶级对五亿农民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如果
按照他们的意见去办,在政策上犯了错误,就有脱离农民的危险,就要把农民引
导到敌人那里去。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严重注意”。

  毛主席认为,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上,我们还
要搬斯大林,而斯大林是搬列宁的。毛主席详尽地阐述了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的一
整套理论和政策:

  1、当时机成熟时,立即夺取政权,不要等到资本主义把中小个体生产者搞得
全部破产之时。

  2、剥夺工业部门中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

  3、将中小生产者联合到生产合作社中,即大规模的农业企业中。

  4、大力发展工业,为农业现代化奠定现代技术基础,不剥夺集体农民,而要
向他们提供一流的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械。

  5、大规模发展苏维埃商业,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一唯一能为农民接受的
城乡、工农经济联系的方式,建立和维持城乡工农经济结合,并将一切资本家从
商品流通中排斥出去。

  毛主席说:“列宁的五条都是对的,我们都做了,而且有所发展”。

  毛主席指出,商品生产的性质由其周围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不能孤立地
看待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
主义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
从古就有”。“我们发展商品生产,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为
了五亿农民,为了巩因工农联盟,为了引导五亿农民从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
有制。为样,商品生产还是一个有利的工具,这点应当肯定,我们应当充分利用
这个工具”。

  毛主席指出:“‘商品生产不能像资本主义条件下那样漫无限制地发展,包
罗一切地发展。’斯大林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商品生产有没有消极作用呢?有,
就限制它,否定它。过去的资本主义的鬼已经吃掉了,将来再出现资本主义的鬼
,就再吃掉它。怕这个鬼干什么,不要怕。”

  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只限于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不得买卖。毛主席
不以为然。毛主席指出,在中国,拖拉机之类的生产资料,也属于商品,也卖给
农民。“斯大林根据商品是一种可以转让所有权的产品这个理论,说苏联的生产
资料不能列入商品的范畴,这值得研究。在我们这里,很大一部分生产资料不是
商品,这就是全民所有制范围内调拨的产品。也有一部分生产资料是商品,我们
不仅把拖拉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卖给公社,而且为了公社办企业,把一部分工业生
产资料卖给公社。这些产品都是商品。国家卖给人民公社以后,它的所有权转让
了。而且在公社与公社之间,还可以转让这些产品的所有权”。

  关于商品生产存在或消亡的条件,毛主席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全民所有制和
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演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形式,
二是产品极大丰富,前者是充分条件,后者也不可或缺。斯大林只讲前一条件,
毛主席认为不完整。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基本同意斯大林的观点,既主张利用价值规律,又反
对价值规律万能,让价值规律充当生产调节者的观点。毛主席说:“所有经济单
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
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逐步地过渡到
共产主义”。毛主席嘲笑那些排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经济学家所谈论的经济
学是斯大林所的没有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但另一方面,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
义经济中又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价值规律不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斯大林
这里说,价值规律在苏联不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在这方面起作用的是根据国民
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这说得很对。价值
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是说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在我国还
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但是,这种商品生产不是为价值规律所调
节,所指挥。例如,粮棉油猪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难道能说不是由计划来调节
,而是由价值规律来调节吗?至于钢铁等重工业产品的生产,则是完全由国家计
划来进行安排的,即使一个时候赔钱,也要进行建设。这种赔钱,一方面是因为
没有经验,要花学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工业化,从长远利益看,一
个时候赔钱也是值得的”。

  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

  斯大林的叁个先决条件:1、社会生产的增长,生产资料生产占优先地位;2
、集体农庄集体所有制演变为全民所有制;2、社会文化发达,保证社会成员全面
发展。毛主席认为,“斯大林提出的叁个先决条件是对的,主要是第一条。这几
条的基本点,就是要极大地增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发展社会生产,发展社会
生产力。缺点是没有一个政治条件,没有讲用一套什么办法来实现这叁个条件,
“他不提倡共产主义的因素,割裂重工业和轻工业,不重视农业,片面地、过分
地强调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不足够重视消费资料的增长。没有按照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政策来缩小叁大差别,反而是扩大了”。

  冷和热、主观和客观的辩证法

  1959年11月21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武昌开幕,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
书记和中央有关部长出席。在这次会议召开以前,即第一次郑州会议闭幕的11月
13日上午,毛主席致信刘少奇、邓小平,建议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讨
论郑州会议起草的两个文件即《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和《十
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1958─1972年)》,同时要求讨论斯大林《苏联
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

  武昌会议开幕时,毛主席说,苏联在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问题上很谨慎,而
我们中国人包括我在内是个冒失鬼。五亿多农民年薪不到80元,是不是穷得要命
?我们现在吹得太大了,不符合事实,没有反映客观实际。整个说来,没有认识客
观规律,掌握它,熟练地运用它。所谓速度,所谓多快好省,是个客观的东西,
客观不能速,还是不能速。。他说,十年内要搞四亿吨钢,是不是心血一来潮就
搞了这么一个数目。四十条不要传出去,否则务虚名而招实祸。

  12月1日,毛主席写了《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一
文,论述了冷和热的辨证关系,文章写道:“可能性同观实性是两种东西,是统
一性的两个对立面。虚假的可能性同现实的可能性又是两件东西,又是统一性的
两个对立面。头脑要冷又要热,又是统一性的两个对立面。冲天干劲是热,科学
分析是冷。在我国,在目前,有些人太热了一点。他们不想使自已的头脑有一段
冷的时间,不愿意做分析,只爱热。同志们,这种态度是不利于做领导工作的,
他们可能跌筋头。这些人应当注意提醒一下自已的头脑。另有一些人爱冷不爱热
,他们对一些事看不惯,跟不上。对这些人,应当使他们的头脑慢慢热起来。”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内容

  武昌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不久,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举行。1959年12月10日,
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基本评价。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认为,人民公社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
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整风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1958年大跃进
的产物,具有种种优越性。在现阶段是加速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的有力保证,在将来,是实现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由社会主义全
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最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决议写道:“这
一切证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根据群众的创造所作的关于
在农村中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是正确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另一方面,在
运动中,在人民公社的生产、分配、生活福利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又存在着许多
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对于人民公社的性质问题存在着许多混乱的认识,有待进
一步澄清。

  第二,关于人民公社的性质。

  决议写道:“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
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政权组织的基层单位。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我
国人民公社的初步经验,现在可以预料,人民公社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
度,并且将成为我国实现下述两个过渡的最好的形式,即第一,成为我国农村由
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最好的形式,第二,成为我国由社会主义社会过
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好的形式。现在也可以预料,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
民公社将仍然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单位”。

  决议针对当时党内在人民公社性质问题上的混乱认识,特别是针对急于向共
产主义过渡的超阶段思想,着重从理论上区分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社会主义
全民所有制,区分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区分了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决议指出:

  1、由农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转变,由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的
全民所有制的过渡,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这些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的几个过程。

  2、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所有制,但是全民所有制更进步,
因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可以直接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按照整
个国民经济的需要作统一的分配,而集体所有制企业,包括目前的农村人民公社
,却不能作到这一点。集体所有制对于现阶段的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发展仍然有
着的积极作用。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迟早,取决于生产发展的水平和
人民觉悟的水平这些客观存在的形势,而不能听凭人们的主观愿望,想迟就迟,
想早就早。

  3、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在经济上发展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社会
主义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
配”。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更合理,但是这只有在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以后才
能实现。没有这个条件而否定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会妨害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就
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产品的增加,也就不利于促进共产主义的实现。

  4、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全面地实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时间,可能早一
些,但是也不会很早。广泛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电气
化,建成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尽管我们前进的速度很快,需要的时间仍然可能很长。全部完成这个过程,从现
在起将需要经历十五年、二十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决议》重申,人民公社由
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快则叁、四年,慢则五、六年,或更长一些时间
即可完成。过渡到了全民所有制,它的性质还是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分
配。

  5、无论由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还是由社会
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都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作为基础。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只有生产力发展到某种状况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某种变革
,这是马克思主义一条基本原理。我们既然热心于共产主义事业,就必须首先热
心于发展我们的生产力,首先用大力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计划,而不应当
无根据地宣布农村的人民公社立即实行全民所有制,甚至立即进入共产主义等等
。那样做,不仅是一种轻率的表现,而且将大大降低共产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形
象,使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受到歪曲和庸俗化,助长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
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6、在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既不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上停步不
前,也不能陷入超越社会主义阶段而跳入共产主义阶段的空想。中国共产党人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论者,认为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在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没有隔着也不允许隔着万里长城;同时又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革命发展的阶段论者,认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事物的质的变化,不应当把
这些不同质的阶段互相混淆起来。

  第叁,关于人民公社的经济发展方针。

  1、《决议》认为,人民公社的生产、交换、消费和积累都必须实行计划管理
,人民公社的计划应纳入国家的计划。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勤
俭办社的原则,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自给性生产和商品生产同时并举。农
业方面实行集约化经营方针,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国产粮平均每人达到两千至
叁千斤。同时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决议提倡逐步对现有
耕地实行叁叁制的耕作方法,叁分之一种农作物,叁分之一种草,叁分之一植树
造林,实现大地园林化。

  2、《决议》重视人民公社办工业,认为人民公社办工业将促进国家工业化的
实现,加快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步伐,并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社办工业的
目标,首先为发展农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服务,其次是为满足社员的日
常生活需要服务,再次是为国家的大工业和全国市场服务。决议提倡适当地将农
业劳动力转移到社办工业中去。

  3、《决议》认为,人民公社无论在工业方面还是在农业方面,既要发展自给
性生产,又要尽可能地发展商品性生产。为了保证商品生产顺利地发展,国家和
公社之间,公社和公社之间,应广泛地实行合同制度。《决议》着重指出,在今
后一个必要的历史时期内,人民公社的商品生产,以及国家和公社,公社和公社
之间的商品交换,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同于资本
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为它们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
行的,而不是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的基础上无政府状态地进行的。继续坚持商品
生产和继续坚持按劳分配,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两个重大的原则问题,必须
在全党统一认识。有些人在企图过早地“进入共产主义”的同时,企图过早地取
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早地否定商品、价值、货币、价格的积极作用,这种
想法是对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利的,因而是不正确的。

  第四,关于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

  《决议》规定,公社的总的分配原则有二,一是适当提高积累的比例,以便
迅速地发展生产;同时使消费基金逐年有所增加,使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在
分配给社员个人消费的部分,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
制度具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但基本性质是实行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第五,关于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人民公社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一般分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
小队叁级,其中生产大队是进行经济核算的单位,盈亏由公社统一负责。

  第二次郑州会议和对人民公社性质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结束以后,毛主席继续进行调查研究,探索人民公社深层
次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在调查研究中,有两件事引起毛主席的严重关注,一是
由于社员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影响了群众的出勤
率;二是大队集体瞒产私分。这两个问题都与人民公社内部队与队、社员与社员
之间的分配问题有密切关系,而分配问题又同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关系有密切联系
。带着这个问题,毛主席到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向省、市、地、县、公社各级
干部作调查,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二次郑州会议(1958年2月27日至
3月5日),主要议题是讨论人民公社的体制问题,特别是分配体制问题。

  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目前我们跟农民的关系在一些事情上存在
着一种相当紧张的状态,突出的现象是:一方面是1958年农业大丰收,另一
方面却大闹粮油肉菜“不足”的风潮。主要原因是农民集体瞒产私分,不交给公
社和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党对人民公社的所有制的认识不正确
,所采取的政策有失误。在人民公社所有制问题上,没有认识到不仅从集体所有
制到全民所有制过渡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且集体所有制本身,即从较小范围的集
体所有制到较大范围的集体所有制,从生产队、生产大队所有制到公社所有制也
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制的生产水平转
变到较富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的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
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由于对这
个问题不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模糊了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叁级所有制之间的
区别,实际上否认了极为重要的相当于原来的高级社的生产队(或大队)的所有
制,从而产生了两种倾向,一是平均主义倾向,二是过分集中的倾向。所谓平均
主义的倾向就是否认生产队之间和社员之间的收入应有所差别,实际上是否认各
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所谓过分集中的倾向是否认生产队应有的权
利,任意把生产队的财产上调到公社来。同时,许多公社和县从生产队提取的积
累过多。毛主席指出,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刮起了一股“共产”风,内
容主要有叁条,一是贫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义务劳动太多,叁是“共”各种
产。毛主席说:“许多人还不认识公社所有制必须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公社内由
队的小集体所有制到社的大集体所有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几年时间才
能完成。他们误认为人民公社一成立,各生产队的生产资料、人力、产品就都可
以由公社领导机关直接支配。他们误认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误认按劳分配为按
需分配,误认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他们在许多地方否认价值法则,否认等
价交换。因此,他们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某些
财产无代价地上调;银行方面也把许多农村的贷款一律收回,“一平、二调、叁
收款”,引起广大农民的很大恐慌。这是我们目前同农民关系中一个最根本的问
题”。

  会议根据毛主席的讲话精神,制定了《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决定》
。《决定》规定了整顿和建设人民公社的方针是: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
理,权力下放;叁级核算,各计盈亏;分配计划,由社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
剂;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

  这次会议所作的对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调整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大队成为
基本核算单位,由全公社统计盈亏变成大队自负盈亏,大队除向国家交纳税收和
向公社交纳公积金、公益金外,其余收入归本单位所有。大队一般相当于原来的
高级社。除此以外,相当等于原来初级社的生产队亦享有一定的自主权,生产队
实行包工包产、超产奖励和财务包干。在1959年3月17日的党内通信中,毛主席除
了坚持上述叁级所有、队为基础以外,又提出生产小队的部分所有制问题,认为
这个问题也值得加以考虑。

  第二次郑州会议根据毛主席的提议,确定了整顿和建设的方针。全国普遍召
开各省的六级干部大会和县的五级干部大会,贯彻中央郑州会议的指示。根据干
部和群众在讨论中提出来的问题,1959年4月中央政治局上海会议制定《关于人民
公社十八个问题》的文件。会议坚持了郑州会议的基本原则,同时明确提出了几
个新的政策:

  第一、强调指出人民公社由基本上是生产队(相当于原来的高级社)所有制
变为基本上是公社所有制,需要公社有较强大的经济力量,需要各个生产队的经
济发展水平大体趋于平衡。这个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急是不行的。

  第二、明确提出生产小队所有制。规定作为包产单位的生产小队应当有部分
的所有制和一定的管理权限,以便提高这一级组织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生产小队
向作为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包产、包工、包成本,超产的部分,按照高级
社的老章程上交一定的比例给生产队,其余部分全归生产小队所有。在服从国家
管理和完成包产任务的前提下,生产小队有权机动地安排生产。

  (庐山)会议前期关于读书和农村问题

  (庐山)会议的基本精神与郑州会议纠“左”是一脉相承的。这次会议的许
多提法为庐山会议前期的纠“左”作了理论和政策准备。

  参加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有中共中央负责人、各省市自治区负责
人、以及国务院和各经济部门的负责人。根据毛主席的提议,会议讨论题目有18
个,即1、读书,2、形势,3、1959年的任务,4、1960年的任务,5、四年的任
务,6、宣传问题,7、综合平衡问题,8、群众路线问题,9、建立和加强工业企
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问题,10、体制问题,11、协作区关系
问题,12、公社食堂问题,13、学会过日子问题,14、叁定政策,15、农村初级
市场的恢复问题,16、使生产小队成为半基本核算单位,17、农村党团基层组织
的领导作用问题。18、团结问题。后根据周总理的提议,增加了第19个问题,即
国际问题。

  毛主席在会上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说明他对大跃进中的问题的
认识,在逐步深化,逐步转变。

  第一,读书学习,加强理论修养。毛主席指出,许多领导人和各级干部经济
理论修养不足,不懂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不了解经济规律,并且事务主义严
重,盲目忙乱,没有时间考虑理论政策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读书学习。

  第二,提出变以重轻农为序为以农轻重为序,首先安排好市场和人民生活,
然后再安排建设。毛主席说:“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关系要反一下,现
在是否提农、轻、重?……过去陈云同志提过,先市场后基建,先安排好市场,
再安排基建,现在看来,陈云同志的意见是对的。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
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

  第叁,强调平衡的重要性,认为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是没有搞平衡。在整
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叁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
;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
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

  第四,关于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问题。毛主席主张公共食堂的解散不要一哄
而散,尽可能保留一些,例如保留20%也好。并强调“富日子当穷日子过”。

  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基本思路是总结1958年大路进运动的经验教训
。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认识在逐
步深化,与前两年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区别。总结经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把大跃进运动推向健全发展的轨道。因此,召开庐山会议的初衷是积极的,是与
郑州会议以来纠正“左”的错误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农村集市贸易问题

  1959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
指示》指出,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农村集市
贸易,有利于促进农业、副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在人民公社、生产队
、社员之间进行商品的交换和调剂,有利于商业部门开辟货源,也有利于管理市
场价格。文件规定,人民公社、生产队和社员个人生产的产品,无论是一类物资
(国家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物资)、第二类物资(国家统一收购的物资)和第
叁类物资,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上交任务之后的剩余部分,均可以到集市上进行交
易。国家对集市的价格及交易进行管理,其中第一、二类物资的价格执行国家的
收购价格,而第叁类物资的价格一般由国家限定牌价,或确定价格浮动范围。关
于农业和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
8月14日又发出《关于开展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指示
》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是比工业生产还
要费力的事情。粮食问题的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而且直接影响到工
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战线是全党的长期的首要的任务。各方面挤出一切可
以挤出的劳动力,支援、充实农业战线,首先是粮食生产战线。同时要求全党动
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特别是要求工业部门加强对农业的支援。

  农村人民公社12条

  1960年11月3日,中央发出由周恩来主持制定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
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紧急指示信》的核心是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来纠正“
共产风”。

  指示信共规定了12条政策,归纳起来,有叁项内容:

  第一、叁级所有,生产队为基础,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指示信宣
布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叁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从1961年算起,
至少七年不变。七年后是否改为基本社所有制,视当时情况由中央决定。即使到
那时实行基本社所有制,也是队共社的产,而不是社共队的产,即使是基本社所
有制也是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在所有制问题上,《指示信》一方面要求加强
生产队(有的地方叫管理区或生产大队)的基本所有制,同时要求坚持生产小队
的小部分所有制,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所谓生产
队的基本所有制是指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主要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主要的生
产经营权力归生产队,二是生产队为统一分配的单位。所谓生产小队的小部分所
有制的内容也有两点,一是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小队使用。生产
队对生产小队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在完成包产任务的前提下,
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包产以外的经营收入,绝
大部分归生产小队所有。

  第二、《指示信》指出,应当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小块自留地加上
食堂的菜地,一般不要超过当地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的5%。允许社员经营小规模的
家庭副业,即饲养少量的猪、羊、家禽,屋前房后栽种果树,以及其它副业。社
员自留地收获的农产品,不计入分配产量,不顶口粮,不计征购,归社员个人支
配。

  第叁、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贸易,便利公社、生产队、生产小队
和社员交流和调剂自己生产的产品,活跃农村经济。公社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
对集市贸易加强管理,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指示信》规定,除了粮棉油
等主要农副产品以外,其它的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
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但不许转手倒卖,投机倒把,而且集市贸易的价格须加以
管理。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60年年末和1961年上半年,在毛主席的倡导和督促下,中共中央和地方各
级领导人兴起调查研究的热潮。这是继1956年中共中央听取各部委汇报之后,又
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这次调查研究活动的特点是继承毛主席在民主革命
时期的优良传统,由领导干部带领调查组,深入基层单位做系统的典型的调查。
调查的主题主要是农村问题,后来又扩展到工业问题、商业问题、科学教育问题
。在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工作条例。这些条例具有重
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直
接的影响。

  1960年11月15日,毛主席在其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
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省委要亲自全面地彻底地调查一个公社,这是了解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的好方法。情况不明十分危险,情况明,办法也就有了。他说,我
们党是有实事求是的传统的。他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3月10日。,毛主席印发了当时刚找到的他在1930年写的《关于调查工作》即
《本本主义》一文。3月15日广州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颁发了《中共中央关
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给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一封信》,这封信连
同毛主席《关于调查工作》一文,下发到县、团级党委。指示信指出,“中央要
求从现在起,县级以上党委的领导人员,首先是第一书记,认真学习毛主席同志
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深入基层(包括农村和城市),蹲下来,亲身进行有
系统的典型调查,每年一定要有几次,当作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并且定出制度
,造成风气”。“在调查的时候,不要怕听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更不要怕实际
检验推翻已经作出的判断和决定。信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没有发
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广州会议结束以后,全党
上下形成调查研究的高潮。

  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毛主席发现《紧急指示信》还没有完全解决人民公社的
生产大队内部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和生产队内部社员个人之间的平均主义
问题是两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认为《十二条》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只是解决了
平调问题。联系这个问题,毛主席给参加叁北会议的领导人写信说:“不亲身调
查是不会懂得的,是不能解决这两个重大问题的(别的重大问题也一样),是不
能真正地全部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的”。“我看你们对于上述两个平均主义问题
,至今还是不甚了了”。“省、地、县、社的第一书记大都也是如此,总之是不
甚了了,一知半解。其原因是忙于事务工作,不作亲身的典型调查,满足于在会
议上听地、县两级的报告,满足于看地、县两级的书面报告,或者满足于走马看
花的调查。这些毛病,中央同志一般也是同样犯了的。我希望同志们从此改正。
我自己的毛病当然要坚决改正”。毛主席要求各级党委第一书记亲自作调查研究
工作,其他书记的调查研究工作由第一书记抓。毛主席说,过去几年,我们犯错
误,首先是因为情况不明。毛主席说:“最近几年吃情况不明的亏很大,付出的
代价很大”。“情况不明,政策就不对,决心就不大,方法也就不对头”。“为
补课起见,我现在提倡调查研究”。“第一书记亲身调查很重要,足以影响全局
”。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以后,毛主席在张平化写的调查报告的批语中说:“各级
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
关在房子里,作害死人的出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毛主席还尖锐地批判了“官
僚主义的老爷式的使人厌恶得透顶的那种调查法”各部门工作条例的制定

  在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61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几项重要的条例
,首先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而后又陆续制定了《国营工
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中共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
试行草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关
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
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
》等。

  农村六十条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村六十条是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
,前后历时一年半之久,数易其稿,凝结了毛主席、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级干部的
心血。草案的基本要点是:

  第一、坚持以生产大队的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叁级集体所有制,是现阶段人
民公社的根本制度。人民公社在经济上是各生产大队的联合组织,生产大队是基
本核算单位。生产队是直接组织生产和生活的单位。

  第二、在规模上,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均不宜过大,一般而论,公社相当于
原来的乡,生产大队相当于原来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生产队相当原来的初级农业
合作社。

  第叁、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经济关系实行“叁包一奖四固定”,生产大队把
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并对生产队实行包产、包工、包
成本、超产奖励。第四、在社员消费基金的分配问题上,供给部分和工资叁七开
,供给不超过叁成,工资部分不少于七成,并坚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办好公共食堂


  第五、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社员可以按规定经营家庭副业
,包括经营自留地、从事饲养及其他多种经营,自留地面积占当地耕地面积的5%
,社员家庭副业收入归社员个人所有和支配。

  第六、控制公社和大队的积累,包括劳动积累和公积金、公益金积累。规定
公社占用大队的劳动力不得超过大队劳动力总数的2%,生产大队占用生产小队的
劳动力不得超过生产小队的劳动力总数的3%,大队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不得超
过大队可分配收入的5%。在若干年内,公社不提或少提大队的公积金。

  第七、党政职责分开。人民公社党组织是公社各级组织的领导者,但不得越
俎代庖,包揽应当由各级管理委员会负责的日常经营业务工作。

  1961年6月修正草案作了四点重要的修改:

  第一、关于公共食堂的问题。修正草案第36条作了新的规定:“在生产队办
不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社员的口粮,不论办不办食堂,都应该分
配到户,由社员自己支配”。

  第二、关于供给制问题。修正草案删除原草案第33条第二款关于供给制的规
定,不再提供给,而改成照顾五保户和困难户。口粮按基本口粮和按劳动工分相
结合的分配办法分配。整个可分配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方针,避免社
员之间的平均主义。第叁、增加关于山林的所有权的条款,规定山林一般归生产
大队所有,固定包给生产队经营。

  第四、增加关于党政干部叁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条文。叁大纪律是:(1)如
实反映情况。(2)正确执行党的政策。(3)实行民主集中制。八项注意是:(
1)参加劳动。(2)以平等的态度待人。(3)办事公正。(4)不特殊化。(5)
工作要同群众商量。(6)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7)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8)提高政治水平。

  2、工业六十条

  《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的制定比农业六十
条要晚得多,正式动议是在1962年6月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讨论《农村六十条》
草案并形成修正草案时,由毛主席提出来的。毛主席指出城市也要搞几十条。《
工业七十条》也是调查研究的产物。在调查中了解到当时工业生产中由于盲目下
放权力,盲目破坏规章制度,由于大跃进高指标造成的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基
建工程大批被迫下马,设备损坏严重,事故此伏彼起,工人生产积极性低落,企
业管理混乱,生产指挥系统失灵等严重问题。

  《工业七十条》主要内容有:

  第一,用“五定”、“五保”来规范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国家对企
业的计划管理。“五定”是定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定人员、机构;定主要的原
料、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的消耗定额和供应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
定协作关系。“五保”是企业对国家保证产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保证不超过
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并力求降低成本;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
设备的使用期限。

  第二,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的领导责任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
政策,对企业完成国家计划起保证监督的作用。企业的生产行政工作由厂长统一
负责指挥,党委不得过多干预。车间、工段、专职机构不实行党委或支部领导下
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第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规定从厂部到生产小组直到每
个职工,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主要的责任制有叁:一是以厂长为首的全厂
统一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及其责任制;二是厂长领导下的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
管理责任制;叁是厂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财务管理责任制。

  第四,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行政的工
作。

  第五,明确规定技术人员和职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鼓励技术人员和职员
与工人群众相结合,又红又专。发挥技术人员和职员的作用。

  第六,规定企业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制,讲究经济效益,体现多快好省的要
求,努力增加社会主义积累。

  第七,规定国营企业的分配制度必须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按照员工的技术
业务的熟练程度、劳动数量的多寡和产品质量的高低决定劳动报酬的大小,反对
平均主义。

  第八,企业的主要管理权力集中在厂部,以防止管理权限过分下放,以确保
厂部对生产技术指挥调度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3、手工业叁十五条

  《中共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手工
业叁十五条)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手工业有叁种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集
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其中集体所有制是主要的。在各种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
组织形式中,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又是主要的组织形式。各种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
组织均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经济民主、自负盈亏的方针。根据当时的情况
,《规定》提出手工业的所有制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利于迅速恢复和发展手
工业生产。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将转为国营工业和公社工业而又不利于生产发展的
原来的手工业合作组织重新恢复为手工业合作组织。手工业合作组织的规模不宜
过大,行业不宜混杂,保持手工业灵活多样的特色。要迅速恢复和充实手工业队
伍,培养新生力量,特别是要注意发挥传统产品的生产基地的作用,保持和发扬
传统名牌产品的特色,迅速恢复传统的合理的供销关系和经营方式。

  4、商业四十条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商业40条)的中
心思想是发挥商业在沟通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加强工农联
盟的重要作用。规定指出:“工人阶级和农民在经济上的联盟主要通过商业环节
来实现”。“商业工作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叁方面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积
极性,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活跃城乡经济,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因此,
商业工作必须改进,正确地解决怎样向农民买东西,怎样卖给农民东西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商品等价交换和物资交流的问题。规定指出,为了贯彻上述方针,必
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工农产品等价交换,二是向农民供应农民所需要的价廉物
美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国家对农副产品实行叁种收购方式,对一类物资即粮
食、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签订订购合同。对二类物资即重要经济作物、重要畜产
品、重要出口物资,按计划价格实行订购。其余属叁类物资,可自由购销,也可
订立议价合同加以收购。

  规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商业组织有叁种形式,即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
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国营商业是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商业领导力量。供销合作
社商业是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国营商业的有力助手;农村集体贸易是国营商业和
供销合作社商业的必要补充。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市
场,农村集市贸易是在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领导和管理之下的自由市场。
《规定》决定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使农村商业与农业生产的集体所有制相适应
;同时决定恢复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以发挥原来的城乡小商贩的积极性。此外
,中央决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以活跃城乡物资交流,并且恢复与农村商业有关
的农产品加工作坊。《规定》强调改善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并且制定商业工作
人员必须遵守的八条规矩:(1)买卖公平。(2)实事求是。(3)便利群众。(
4)待人和气。(5)勤劳节约。(6)不开后门。(7)钻研业务。(8)学习政治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的经验教训

  八大政治报告将这些经验教训归纳为16条: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所提出的多快好省的各个方面是互相促进和互相
制约的,必须处理好数量和质量、需要和可能、高速度和按比例、当前和长远这
些关系,否则,“欲速则不达”。

  第二、以农业为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针。必须正确地处理工业
和农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发展的规模必须与农业能够提供的农产品和能够腾出的
劳动力相适应。工业必须为农业服务,农业必须支援工业的发展。如果工业和农
业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就不能比较快地发展工业,也不能比较快地发展农业。

  第叁、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不能混淆,如果混淆这两种所有
制的界线,过早过急地将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就会犯剥夺农民,破坏
工农联盟的错误。

  第四、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我国居领导地位。全民所有制财产归全民所有
,分级管理,决不能把全民所有制分割为部门所有制、地方所有制、市所有制、
企业所有制、小团体所有制。

  第五、社会主义经济要有统一的国家计划。计划指标要符合实际,留有余地
,保持必要的后备力量。计划工作要做好综合平衡,处理好农、轻、重、运各部
门及各部门内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和
国防建设的比例关系。

  第六、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同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
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第七、国家计划的统一性要同地方的积极性相结合。

  第八、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是在人民内部实行的根本制度,是在高度民主
基础上的高度集中和在高度集中指导下的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
化各方面的根本制度。没有这种民主集中制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

  第九、必须充分发展商品交换,加强和改进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
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在农村中应适
当的保持农村集市贸易,作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商业的补充。

  第十、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共产主义也不是平均主义。社会主义的分配
原则是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交换原则是等价交换。否认社会主义阶段的按劳分
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混淆是极端错误的。

  第十一、必须爱惜群众的精力,把群众的精力用在最恰当的地方,取得最大
的效果。一切新的创举,必须经过试验。我们的一切事业都必须同群众商量,取
得群众的同意,才能办得成功。

  第十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吸取他国的经验,争取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
的支援,同时要坚持自力更生。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建立强大的独立的国民经
济体系。

  第十叁、勤俭建国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第十四、国家和企业事业机构过于庞大,非生产人员过多,是国民经济发展
的障碍,必须实行精兵简政。

  第十五、必须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政治是统帅,是
灵魂。必须尊重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人员,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第十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党必须把自己的领导和群众
的实践相结合,把总路线必须与各项具体政策相结合。

  十年经济发展规划和初步现代化的任务

  重申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叁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报告中
有历史意义地提出的分两步走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
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十年长远规划的基本设想有两个
目标:一是按照勤俭建国的原则和不高的标准,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吃穿用问题
。二是基本上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科学技术和工业产品的品
种、质量方面接近现代工业国家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规定粮、棉、钢、
煤四种主要产品的产量指标:

  粮食:1967年3800亿斤,1972年4300亿斤。

  棉花:1967年3200万担,1972年4200万担。

  钢:1967年1800万吨,1972年2800万吨。

  煤:1967年3.5亿吨,1972年4.5亿吨。

  实现这个十年初步设想,我国将能够奠定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
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巩固基础。

  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中统一

  大跃进中,随着经营管理权力的过度下放,地方上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迅
速滋长,中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严重地妨碍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中统一成为当时的一个关键问题。“分散主义的最
突出的表现是目前存在的许多各自为政的‘小天地’。这些‘小天地’,对中央
闹独立性,对人民群众、对下级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这些‘小天地’,只顾局
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不坚决执行中央的统一
政策,不严格执行国家的统一计划。当我们纠正了高指标、‘共产风’、瞎指挥
等错误以后,这类分散主义就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报告指出,分散
主义有四大危害:在政治上,破坏党的政策,损害党的统一。在经济上妨碍国家
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损害全民所有制经济。在思想上滋长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
损害共产主义。在组织上破坏党的纪律,损害民主集中制,削弱党的战斗力。

  经济工作方面提出十项集中统一的要求。

  第一、保证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第二、收回其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的重点工业企业的管理权,凡原属
中央直接管理而下放给地方的企业,在1962年内逐步收归中央管理。凡原属省、
市、自治区管理而下放地、县管理的企业,收归省、市、自治区直接管理。

  第叁、所有基建项目和投资均须纳入国家计划,按规定程序审批,杜绝计划
外项目和投资。

  第四、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生产资料调出计划。

  第五、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生活资料的收购任务和上调任务。

  第六、保证执行国家规定的劳动计划,不准擅自增加人员,超过国家规定的
工资标准和工资总额。

  第七、不许擅自变动国家规定的工农业产品价格。

  第八、在正常情况下,必须保证完成国家财政预算规定的收支计划。

  第九、严格遵守国家的信贷计划和现金管理制度。

  第十、保证完成国家出口计划,严格遵守进口计划。

  第七、实现综合平衡。陈云认为综合平衡有两个要点:一是要以短期平衡为
基础和起点,由近及远,推演远景计划,而不是倒过来;二是要按短线平衡而不
是按长线平衡,就是当年能生产的东西加上动用必要的库存,再加上切实可靠的
进口,使供求相适应。

  农村政策的全面调整

  农村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在农村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方面,
变生产大队基本核算单位制为生产队基本核算单位制,二是制定以农业为基础的
一系列经济政策

  1、人民公社经济体制的调整

  1962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变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
正式决定以生产队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中央认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
位有四大优点:

  第一、能够比较彻底地克服从高级社以来多年存在的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
。生产队既有生产管理权,又有分配决定权,从而使直接组织生产的单位和基本
核算单位统一起来,使生产和分配统一起来。

  第二、使生产队的生产自主权有了可靠的保证。

  第叁、更适合当时农民的觉悟程度。

  第四、有利于改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经济的经营管理。

  因此,确定生产队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当时中央采取的一项调动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大措施。

  八届十中全会于1962年9月27日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通过的
修正草案的最大变动是调整了基本核算单位,将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规定
列为正式条款,并且赋予生产队以更多的自主经营权限,规定叁十年不变。实行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制度,从而改变了生产经营系统与基本核算单位相脱
离的体制弊端。

  2、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

  为了贯彻国民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基本方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
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决定》规定,我
国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必须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安排计划的次序是农业、轻工
业、重工业。国家必须拟定关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全面支援农业的长期规划,国家
计划部门、经济工作部门、重工业部门、轻工业部门、手工业部门、交通运输部
门、商业部门、财政金融部门、科学技术部门、文化教育部门,这一切部门制定
的计划和采取的措施都必须以农业为基础,面向农村,把支援农村,支援集体经
济放在第一位。农业部门、重工业部门和科学技术部门必须按照全国各个地区自
然条件的不同特点,提出分批分期、分别不同阶段实现农业技术改革的可靠计划


  决定规定重新审定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对农业的投资包括直接为农
业服务的工业、运输业、科学研究的投资在经济建设投资中的比例应有计划地提
高。在经济调整时期,其在总投资中应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