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建楼房倒覆事故原因查明ZT

Fisher2004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4-07-25
消息
33,823
荣誉分数
375
声望点数
243
上海在建楼房倒覆事故原因查明
2009年07月03日 16:12:41  来源:新华网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6月27日“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倾倒原因。

这是当日拍摄的事故发生现场(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新华网上海7月3日电(记者杨金志、刘丹、陆文军)上海市政府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楼房北侧在短期内堆土高达10米,南侧正在开挖4.6米深的地下车库基坑,两侧压力差导致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

6月27日5时30分左右,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西侧、淀浦河南岸在建的“莲花河畔景苑”商品房小区工地内,发生一幢13层楼房向南整体倾倒事故,一名工人逃生不及被压致死。事故发生后,上海市立即组成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江欢成为组长的14人专家组。

在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组组长江欢成说,事发楼房附近有过两次堆土施工:第一次堆土施工发生在半年前,堆土距离楼房约20米,离防汛墙10米,高3到4米。第二次堆土施工发生在6月下旬。6月20日,施工方在事发楼盘前方开挖基坑,土方紧贴建筑物堆积在楼房北侧,堆土在6天内即高达10米。

专家组成员、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顾国荣说,第二次堆土是造成楼房倒覆的主要原因。土方在短时间内快速堆积,产生了3000吨左右的侧向力,加之楼房前方由于开挖基坑出现凌空面,导致楼房产生10厘米左右的位移,对PHC桩(预应力高强混凝土)产生很大的偏心弯矩,最终破坏桩基,引起楼房整体倒覆。

专家组经过勘察、检验、复核认为,倒覆大楼的原勘察报告、原设计结构和大楼所用的PHC管桩都符合规范要求。针对部分桩基是空心水泥管的疑问,江欢成表示,空心桩是很好的桩型,节省材料,垂直承载力很强。同时,从设计角度来说,建筑物通常不依靠桩基来抵抗水平推力。

对于楼房是否因开挖基坑导致倒覆的疑问,专家组成员、上海建工集团高级工程师范庆国说,在上海的地质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坑开挖,但是土方一定要外运。开挖基坑的案例在上海有几百例,上海淮海路、南京路的保护性建筑施工都用过这种方法。倒覆楼房的施工问题不在于开挖基坑,而在于土方没有外运,造成楼房前后高低差,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他说,倒覆楼房前方的基坑设计为4.6米,符合规范要求。

“在建楼房的倒覆事故,简单地说就是无知导致无畏,是认识上缺乏科学态度、蛮干。”江欢成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从业46年来,这种事情还从未听说过,从未见过,这是第一次,我也希望是最后一次。”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在新闻发布会上说,14位专家的专业涉及勘察、设计、地质、水利、结构等各个方面;不仅有上海专家,还有一些来自北京和部属机关的专家。
 
那几幢大楼改装成上海政府办公大楼不错。en,开个玩笑。:p
 
还会再出现意外吗?上海闵行区再现楼房坍塌事故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市闵行区,莲花路,塌楼产生的震动仍在继续。

  7月2日晚上9点左右,同样在闵行区,同样在莲花路一带,在一场暴雨中,一个在建工程的基坑出现坍塌,网上传闻,“这导致临近住宅小区出现了沉降”。

  当晚11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赶到出事地点。现场位于沪闵路上一个靠近莲花路路口的住宅小区门前的小路上,是商城旁边一个新建地下停车场的基坑。记者到达时,10来辆卡车正载着沙石泥土驶入工地,回填这个出事的基坑。

  这一地点,距离6月27日发生塌楼事故的“莲花河畔景苑”,直线距离不超过1.5公里。

  这还不是麻烦的全部。

  就在当晚,几乎同一时间,也是在闵行区,一处小区也发生了建筑事故。

  当地媒体报道说,这处名为“中祥龙柏苑”的小区楼房在2日晚上的暴雨后发生地面裂痕超过10厘米。小区楼体与地面之间的沥青也被拉扯破损,并有排水管道开裂。

  据该报记者了解,“中祥龙柏苑”位于闵行区白樟路99弄,距离塌楼的“莲花河畔景苑”,直线距离在7至8公里。

  两宗事件,均发生于“塌楼事件”刚刚过去5天4夜之时。这迅速在网上引发舆论聚集——

  “两宗事故和塌楼事件是否存在关联?是否出于同样的原因?”

  “在闵行,以至在上海,接下来还会再出现这样的意外吗?”

  ……

1.5公里内的又一次坍塌

  2日晚出事的工地,位于沪闵路7580弄111支弄的小区“南方城”门口,从这里步行两分钟,过一座天桥,便是地铁一号线莲花路站。

  这是一个名为“南方商城大酒店[7.83 0.77%]改扩建工程项目部”的工地(下称南方酒店工地)。据了解,这一工程的任务是要将原有的14层楼房改建成酒店,因此,建设单位需要在原有建筑的下方施工,新建一座地下停车场。

  正是为建这个地下停车场而开挖的基坑出了事。

  “2号晚上基坑内原有的排污管发生移位,最后爆裂,同时发生基坑泥土坍塌。”事发后负责到场抢修的上海浦东浦城经贸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该报记者,为防止险情,必须先将工地基坑回填上,再做处理。这位负责人和他手下的抢修人员,是在当晚9时接到市政府电话后陆续赶到现场的。

一开始,临近工地的11-14号楼居民均接到通知,立即疏散避险。现场还很快拉起警戒线,阻止这4栋楼居民进入。

  “这主要是谨慎起见,万一南方大酒店出现倒塌,会压倒临近的四栋楼。”一位在现场维护秩序的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由于刚刚发生的“塌楼事件”,南方城不少居民纷纷选择外出寻找旅馆避险。7月2日晚凌晨,该报记者在南方城小区现场注意到,虽然“安全警报”已解除,仍有数十位小区居民聚集在小区外观望,不敢返回住宅。

  除了临近工地的11-14号楼,小区内其他楼房的也有居民放心不下,背着日常用品和贵重物品离开小区,在外寻找酒店暂时避险。

  “在调来2080吨黄沙和石子后,基坑已经在7月3日早上7点左右回填完毕。”闵行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尧向该报记者介绍说。

  王尧否认了关于“事故导致邻近居民楼发生沉降”的说法。他表示,事故是否属于“沉降”,还需要监测数据的确认。

  “最邻近工地的南方城小区两栋居民楼,倾斜度在万分之一内,属于‘几乎没倾斜’。”王尧表示,根据建筑行业标准,千分之一以内仍属安全范围。

仅仅因为暴雨

  关于基坑坍塌的原因,王尧初步归结为连日来上海的暴雨。

  “我们了解的初步原因是,2日当晚9时发生了密集度极大的暴雨,虽然暂时还没有气象机构的数据,但极有可能雨量超过每小时40毫米。这种短时间集中降雨量过大,造成排污管管内水压过高,导致管道爆裂。雨水难排、加之降雨继续,雨水进一步冲击基坑泥层,引起部分塌方。”王尧说。

  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7月2日下午至晚间,上海多个地区出现暴雨,临海地区降水量达到40毫米以上,以致多个航班因此延误或备降周边城市。

  前述抢修单位上海浦东浦城经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也认为,由于雨水多,造成基坑内排污管外水压过大,加之雨水冲刷引起基坑泥土位移,两个因素导致排污管爆裂和基坑坍塌。

  不过,王尧表示目前还不能排除人为因素,“施工图纸是否合理、施工单位是否按照图纸施工,我们还在调查中”。

  “根据行业多年实践,现在这种项目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任何人为因素,仅仅是暴雨这种不可预测因素导致坍塌发生,这种可能性非常小,”7月3日,同济大学城市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所长黄雨分析说,最大可能是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导致了事故发生。

坊间另一种猜疑是,闵行一带的工地接连出事,是否与该地段地铁工程过多有关?

  对此,黄雨认为,上海市的地铁线路密度虽然在国内算是比较高,但与国际上一些城市相比,还不是最高水准。“市中心有一号线、二号线在,也没有发生沉降事故。”

“你有权否决这些工程”

  短短5天之内,连续三起“建筑事故”发生在辖区内,使闵行区官方有些应接不暇。

  据王尧介绍,因为5天之前的塌楼事件,一个星期以来,区里一直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当晚9点,区建委接到闵行区防汛部门的警报时,区政府和市政府便紧急就近调派抢救单位,市政公司到达现场。

  在塌楼事件发生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于7月3日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市立即全面开展在建住宅工程质量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目前来看,这可能只是一起很小的事故,但塌楼事件发生前也是毫无预兆。因此我们丝毫不敢大意。”王尧说。

  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附近楼房的沉降,闵行建委已委派为6月27日的塌楼事故做检测的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来不间断地监测未来三天工地附近居民楼的沉降数据和楼房倾斜度数据。同时,建筑方也委派了浙江省城建开发研究院有限公司监测上述数据。

  王尧表示,在检测机构的事故调查结果出来后,根据不同情况,才能决定这一地下停车场工程是否能续建。

  那么,接下来,随着上海雨水季节的继续,还会不会发生更多这样的事故?或者说,这类事故是否可能避免?

  关于这一点,事实上,与这些工程利益相关的邻近居民的意见,将可起到关键的决定作用。

  “2008年南方大酒店[7.83 0.77%]改建项目施工前,曾进行过公示。”南方城小区业主、某建筑公司律师周训勇对该报记者说,当时,因为担心地下停车场建好后影响小区交通,该项目遭到了小区居民的反对。后经双方协商,开发商给南方城小区靠近工地一方修建栅栏,项目方才通过。“不过,当时大家都未意识到改建会导致今天的事故。”

  作为建筑业内人士,周训勇表示,“据我了解,靠得这么近的楼房改建,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楼房安全。但实际操作中,极少有因为居民反对而导致项目无法开工的情况出现”。

  “即使事后专家论证后认为项目安全、项目重新开工,邻近居民也有权反对项目进行。”

  王尧表示,在事故原因调查出来后,如果重新施工,先要经过和南方城小区居民协商,得到业主委员会的通过。
 
经专家鉴定:上海“楼脆脆”竟然变成了“楼坚强”(zt)

7月3日中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召开6.27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调查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事故原因:“1、房屋倾倒的主要原因是,紧贴7号楼北侧,在短期内堆土过高,最高处达10米左右;与此同时,紧邻大楼南侧的地下车库基坑正在开挖,开挖深度4.6米,大楼两侧的压力差使土体产生水平位移,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导致房屋倾倒。2、倾倒事故发生后,对其它房屋周边的堆土及时采取了卸土、填坑等措施,目前地基和房屋变形稳定,房屋倾倒的隐患已经排除。3、原勘察报告,经现场补充勘察和复核,符合规范要求;原结构设计,经复核符合规范要求;大楼所用PHC管桩,经检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4、建议进一步分析房屋倾倒机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对周边房屋进一步检测和监测,确保安全。”

  根据上海市政府公布的原因,不难总结如下几点:

  1、在建楼房的倒塌肯定不是建筑质量问题,不必说“官商不分家”的问题,也不必说从规划、施工许可、招投标、资质管理、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等各个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应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更不必说从地质勘探、桩基设计、桩基建材质量(水泥、钢筋)、施工步骤(先建地面建筑再建地下停车场)的诸多环节暴露的问题,这只是推力过大(堆土过高,最高处达10米左右)、马步不稳(紧邻大楼南侧的地下车库基坑正在开挖,开挖深度4.6米,大楼两侧的压力差使土体产生水平位移)、立场不坚定(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导致房屋倾倒)造成的偶然事件。归纳而言,这家开发商是个注重质量的开发商,这幢在建楼房的质量是完全合格的,造成它卧倒的原因只是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譬如5.12大地震中的房子倒塌不能怪房子不结实,只能怪老天爷不厚道!

  2、发生楼房倒塌事故后,上海市有关政府部门工作尽心尽力,工作成果显著,既找出了可以公布的原因,又保护了不能公布的国家机密,既提出了对相关责任人员"四不放过”(主要是堆土方的施工队和建地下车库的承包商,开发商的无良是冤枉的,政府部门的失职是误解的),又提出加强对开发商、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值得特别表扬的是,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作为对房地产质量安全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政府部门,在事故调查过程中表现突出,建议由上海市政府进行表彰。

  3、在事故调查过程中,上海市政府严格贯彻了中央“以人为本”的理念,倾倒事故发生后,对其它房屋周边的堆土及时采取了卸土、填坑等措施,目前地基和房屋变形稳定,房屋倾倒的隐患已经排除。由于已经倒塌的楼房质量较好,建议扶起来后继续验收交房,这样就能为业主提供质量可靠的楼房,又能挽回业主的财产损失。同时,鉴于在倒塌过程中优异表现,建议由市宣传部撤销其“楼脆脆”的称号,授予其“楼坚强”的荣誉,号召全市在建和待建楼盘向其学习,并作为上海房地产的杰出代表向全国各地推广其传奇的“卧倒”经验。为带动上海的旅游产业,建议由市旅游局在楼房倒塌原址规划建设“楼房健身公园”,欢迎全世界房地商来此参观中国独一无二的“楼房俯卧撑绝技”。

  4、对此起事故的调查,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是英明的,举措是得当的,态度是明确,决心是坚定的。对借着楼房倒塌想退房闹事的人,对倒塌事故不依不饶刨根问底的人,对房地产商官方背景进行“人肉搜索”的人,对怀疑上海市相关政府部门贪污腐败官商勾结的人,对上海楼房质量有普遍疑虑的人,对借着倒塌事故想把上海房市搞垮的人,对想把房价打压下来拖累上海经济增长的人,对想拖累上海经济增长拖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人,“不管涉及到什么问题,要一查到底;不管涉及到什么单位,要一追到底;不管涉及到什么人,要一究到底。”“要兜底翻、彻底查、决不姑息。”

  在此郑重敬告那些想乘机摸黑上海形象、拖累上海房价、搞垮上海经济的人,虽然上海市政府对“楼脆脆”事件的处理是低调的,但对你们这些人的打击将是高调的。

  哼!小样,上海市政府还收拾不了你!
 
腐败仍层出不穷--上海市60%的开发商--既是政府官员,又是开发商

开发商之黄袍、红顶、黑领

信源:新浪博客

上海做“俯卧撑”的楼盘莲花河畔景苑的不少业主在购房时听到销售人员的推荐:“我们是政府的公司”。部分购房者由此得出结论,这公司虽小,后台强大。不能怪消费者轻信,实在是经济社会中权利的幽灵无处不在。

销售员告诉购房者说我们是政府的公司,其目的无非是传达政府的公司讲信用、重质量,大伙尽可放心购买。殊不知,随着大楼的倒塌,等于扯掉了政府公司的遮羞布,将见不得光的私处大白于天下。

记得在08年某媒体报道,在上海市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公司,其中有60%的开发商是披着市场化外衣的红顶商人。这些人一身兼两职,他们既是政府官员,又是开发商。他们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有深厚渊源。中国的房价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开发商能够呼风唤雨,和强大的政府背景和政府资源密不可分。

根据网友的爆料,倒塌楼盘的开发商就是典型的官商,他们的开发利润高达360%,如此创纪录的利润,看来并未唤醒开发商的“良知”,相反闹出大楼整体坍塌的人类建筑史的笑话。这样的开发商不仅应该诅咒,更应该被广大人民群众送上历史的耻辱台。

全国究竟有多少披着市场化外衣的红顶商人,这是一个未知的数据,但如果认真统计一下,这绝对不是小数字。官商们利用其特殊身份,轻易的控制房地产产业链条的核心段―土地环节,他们可以花费低廉成本,通过强大的权利之手,任意调拨市场资源,随意抬高房价,让购房者在高房价下战栗发抖。

在足球场上,如果裁判员既吹哨,又充当运动员参与比赛,那么这样的比赛毫无公平而言。很不幸的是,在房地产领域,我们的官商就是这名裁判员。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公平是灵魂,政府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公平公正。

但事实上,我们的权利是无孔不入,一旦大肆进入,在强大利益的诱惑下,权利被滥用,利用权利谋取私利已经使得中国房地产成为腐败行业之首。本来买卖双方在博弈当中,购房人永远都属于弱势地位,如今开发商这位大爷又身披“黄色官袍”,可以随意改变游戏规则或根本无视规则存在,那么购房者只能乖乖就范,脱了裤子任其强奸了。

上海俯卧撑楼盘的倒塌,显露的只是房地产官商腐败的冰山一角。其实除了工程质量,在房地产相关环节比如调控政策从不到位、房价为何居高不下、强制拆迁等等,官商的影子无处不在。

$$$$$$$$$$$$$$$$$$$$$$$$$$$$$$$$$$$$$$$$$$$$$$$$$$$$$$$$$$$$$$$$$$$$

中国的经济上海的楼
发帖者:胡少江



就在该楼倒塌六天之后,上海市于今天上午公布了事故的调查报告。一个由上海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调查组称:原建楼地址的地质情况勘察报告符合规范要求;原楼房的建筑结构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建造大楼所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也符合规范要求。换言之,这座楼房本身的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一些施工过程中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在楼房的北侧堆土过高,而南侧又开挖地下车库,因此大楼两侧的压力差导致了房屋倾倒。

本人不是建筑专家,没有多少专业知识,但是对这一调查结论却不由得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原因之一是调查结论下得如此之快。据报道,专家组在楼房倒塌的第二天就作出了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而正式的调查结论在事故之后的五天之内就已经形成。四川震灾过去一年有余,政府至今还没有向世人公布一份令人信服的调查报告,何以上海的调查报告出炉的如此之快?是因为上海的楼房倒塌事故比起灾区校舍的楼房倒塌要简单得多?或是要稳定周围楼房住户的心理,从而防止因大规模住户退楼可能造成的建造商的损失?

本人对此调查报告半信半疑的第二个原因是对于调查组专家的组成方式及其公信力。谁都知道,中国的城建管理部门与建筑承包商关系密切,由上海市建筑管理部门出面组织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专家人员调查,似乎太有点儿“内举不避嫌”了(不是贤达的贤,而是嫌疑的嫌)。如果调查由一些外地的建筑专家,尤其是有一些有公信力的国际专家独立地进行,他们的调查结论一定会比上海建筑部门自己的调查结论更具有公信力。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在看到这一座完整的楼房倒塌的时候,脑海里不由得联想到中国的整体经济。中国经济其实就如同一座正在建造的高楼。这座楼房的建造过程,就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城镇化的过程。在这个简造的过程中,世人看到更多的是:这座楼升高的过程非常快,这座楼的外表日渐华丽。很少有人认真地探究这座楼是否具有良好的设计?其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否合理?建造结构是否科学?多年来,中国经济这座楼在建造的过程中险情不断,但是建造者不断地为自己的侥幸过关而庆幸,并不去试图解决那些危害未来的根本的结构问题。

上海那座有形的住宅楼在住户入住之前便已经倒塌,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如果倒塌事故发生在居民入住之后,后果更是不肯设想。相信那些已经付款的购房者在得知该楼倒塌的消息时都出过一身冷汗。但是,中国经济这座正在建造的高楼却有十三亿之多的住户已经入住其中。除了少数有钱有势的人早已用通过盖楼收敛的钱财在欧美为自己和自己的后人购置了别墅之外,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命运都系于这座“楼房”的未来。一旦中国经济的这座大楼变成危楼、一朝坍塌,那种后果绝不是上海的一座楼盘、甚至也不是四川震区的数十所校舍的轰然倒地所能相比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