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中国应该站在哪一边?

游民

游客
注册
2002-11-07
消息
54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尤其值得反战左派一读


----------------------------------------------------------------------


世纪沙龙

中国应该站在哪一边?


● 杜平

  随着美英两国备战的步伐正在加快,中国对伊拉克危机的立场备受关注,甚至引起了争议。例如,最近几天以来,海内外不少媒体批评说,中国政府的态度过于谨慎,立场不够鲜明,缺乏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战略远见。

  与此同时,在全球爆发大规模反战浪潮的形势下,有人还批评北京方面“压制”民间反战情绪,致使整个中国没有举行任何一次反战示威活动。


战略明确 战术超脱


  应该承认,在这次伊拉克危机中,中国政府的态度不仅明显比过去低调,而且还比其他有关国家显得审慎。至于立场,中国政府在某些时候所作的表述,似乎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斩钉截铁。

  然而,在中国是否应该采取这种态度的问题上,笔者对上述一些批评完全不能苟同。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保持谨慎和适度低调,这是事实,但这绝不等同于缺乏远见和无所作为,更不意味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会因此而下降。

  目前,伊拉克危机已经导致国际社会陷入严重的政治僵局,特别是在联合国安理会,主战和反战两个阵营出现了胶着状态。作为常任理事国,中国有两种选择,一是完全投入反战阵营,与美英两国全面对抗;二是协调两派的立场,维护大国之间的团结,使安理会的运作不会因僵局而瘫痪。

  很显然,后一种策略更具智慧,更符合国际政治的现实和中国自身的利益。在两个阵营之间,中国对某些立场要给予认同,对另外一些主张要适当保持距离。也就是说,在避战求和的大前提下,中国继续像现在这样,在战略上保持明确,在战术上适当超脱,避免毫无保留地完全倒向某一边,这才是最恰当的做法。只有这样做才有主动权,才有机会发挥独特的作用。


要调和不要决裂


  在一些批评者眼中,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性,似乎只需通过强调反战立场、高呼反战口号就能得到证明。其实,在目前形势下,即使反战的声音再怎么响亮,立场再怎么鲜明,态度再怎么坚决,都无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反而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对中国来说,能够在伊拉克危机中真正展现其大国地位的空间,就是在安理会的外交僵局中扮演协调者的角色。也就是说,中国有条件和能力调和其他大国之间的矛盾,减少它们之间的分歧,从而使各方在妥协的基础上达成默契,甚至达成共识。

  尤其必须指出的是,人们不能把各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当作最后的决裂,更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中国若站在反战的最前线,就能打消美国发动战争的念头。外交不是撕破脸皮,劝阻战争并非一定要横眉冷对。既然分歧不等于决裂,既然靠直接对抗不能阻止战争,那么,人们也就没有理由轻易地断定,中国所做的其他努力就必然是缺乏远见的。

  伊拉克危机才刚刚开始,大国之间的政治较量和外交互动还远远没有结束。随着事态的演变,今后的很多事实都有可能证明,中国谨慎和冷静的处理手法,也许是最负责任的态度。到目前为止,安理会已经到了不能继续分裂和对抗的地步。中国要完全一边倒是易如反掌之事,但痛快是痛快了,只是这种做法于事无补,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还会使安理会的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


谨防法国变卦


  实际上,中国的原则立场并不模糊,属于反战阵营是无疑的,只是不愿当头罢了。很多人可能还不习惯中国采取这种姿态,所以就产生中国态度不明确的感觉。至于中国为何不能当头,除了上述诸多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种。 

  其一,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当中,只要法国继续坚决反战,那就足够了。因为只要它敢于投否决票,任何一份授权美国动武的决议案,都不可能在安理会通过。

  其二,与中国不同的是,法国毕竟是西方国家,是美国长期的政治盟友和伙伴。法国挑头与美国对抗比中国更为有效,而且不会付出多大代价。即使美法两国因此结怨,那也只是朋友之间的事情,美国不可能把法国孤立起来。而中国则不然。假若中国因挑头对抗而与美国结仇,双方就会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那将对中国的长远利益造成极大的破坏。

  其三,过去,在类似的问题上,中国曾经一直公开地高调反美,法国虽然有时予以附和,但每每在关键时刻都会改变阵营,结果导致中国陷入被动和孤立处境。现在,某些批评者认为中国的态度太谨慎,不够自信,其实,他们应该耐心地观察一下,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反战立场,到底还能够坚持多久。

  遗憾的是,随着伊拉克危机的加剧和全球反战气氛的升温,中国学术界好像按捺不住,沉不住气,因而出现了急躁情绪。一些人还是习惯于把口号当手段,把国际事务中的口舌之快当作实力的体现。他们似乎已经忘了,在外交上空有立场而不讲策略,那才是最没有智慧、最缺乏远见的做法。
 
[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gj/zg006_230203.html

中国对伊拉克问题不敢大声说话?

--------------------------------------------------------------------------------

● 孙传炜(北京通讯)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不少人预言,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将扮演越来越大的角色。许多年以后,历史或许会证明这些预言准确无误。不过,至少在现阶段,这些预言制造的期望却给中国政府与知识阶层带来了许多烦恼。

  他们开始发现,自己对中国在国际上如何定位的看法,和国际社会与国内民众的期望差距越来越大。

  让这一矛盾表面化的是目前的伊拉克和朝鲜危机。中国政府在两个问题上基本都采取了低调劝说各方维持现状的立场,而这一立场正受到来自国际和国内舆论的夹攻。

  包括《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和一些海外评论员近日都批评中国在外交上――尤其是伊拉克问题上――没有鲜明立场,完全表现不出大国的风范。《纽约日报》评论员弗里德曼更在专栏中,指责中国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下受益,却只想当“免费搭车者”(free rider),不肯为维持世界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在另一方面,不少中国人私底下则批评政府过于软弱。许多网民在为法国及德国坚持反对美国动武喝彩的同时,也或感叹或揶揄自己的政府,明明反对美国向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却表现得过于被动,甚至畏缩。


清华学者楚树龙:

当局立场符合国家利益


  不过,中国政府在伊拉克和朝鲜问题上采取的姿态,却似乎得到多数知识精英的支持,或至少是理解。清华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楚树龙就认为,当局的立场是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的:“中国不是一个世界强国,不是一个有全球利益的国家,它没有必要在全球事务上扮演那么积极的角色,作为大国表达一下立场就可以了。”

  连鹰派色彩浓厚的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也同意,至少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采取的立场“总的来讲还是可取的”。

  显然,这个观点源自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以伊拉克问题为例,对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的中国来说,它在中东并不是没有它想维护的利益。不过,中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面对两难的局面,无论通过支持美国或反对美国来维护这些利益,选择实际上都不存在。

  包括香港《信报》社论作者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士主张中国为美国“提供方便”,以从中换取实惠。然而,对靠爱国主义、反外国侵略起家的共产党政府来说,和美国过份亦步亦趋有自毁执政合法性的风险。楚树龙指出,中国在911以后在许多方面都给予美国很大的配合,不过都没有换来任何利益。

  “只有无条件顺从美国,才有可能换来利益……(除非)你做它的奴隶、它的随从、它的傀儡,它去哪里你就派兵――但这是多数国家不能办到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原则。”他说。

  而要通过反对美国动武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中国又有着“非白种人国家”的原罪。法国、德国反对美国动武,是兄弟之间的争吵,中国对美国采取强硬立场,却可能换来“新邪恶帝国”的标签。对于好不容易才说服美国总统布什,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竞争者”的中国外交决策人来说,如何取舍再清楚不过。

  在某个程度上,中国的问题在于它太大,同时又太小。因为太大,所以它没有办法事事以美国马首是瞻而不在国内引起反弹;因为太小,所以它没有实力以行动和世界第一超级强国公然唱反调。因此,在自己核心利益(例如台湾)以外的问题上,走“中庸”之道成了中国顺理成章的选择。

  “虽然中国总体来讲综合实力有所增强,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只是每人900美元(指人均生产总值),离中等发达国家还差得非常远。”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何仲山认为,现在还不是中国放弃“韬光养晦”外交方针的时候:“中国国内问题还非常多……不把自己经济搞上去的话,其他一切都是空的。”
 
游民也是喜欢转贴的,我还总是朝好的方面想。
 
[转贴] 中国的利益及美国攻打伊拉克


送交者: goldeneye 2003年3月03日01:18:21 于 [天下论坛]http://www.creaders.org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就是,将会发生什么,以及美国政策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建立在这些假设或者说是我们对未来的明确判断基础上,我们才能问,中国自己的利益是什么以及根据中国自己的利益,我们应当做得决策是什么.

中国要支持布什打伊拉克恰恰是建立在对自己利益的判断基础上面,

首先,第一点我们要说今后将会发生设么,

虽然现在报纸上面报导纽约以及其他很多欧洲大城市爆发大规模反美示威游行,但是大家必须明白这一点,这场战争肯定会发生.

第一个原因就是布什本人已经把自己的政治生涯赌在这上面了,从美国现在的报纸上面来看,我们已经知道美国在布什当选总统的时候也只有一半的人支持,而911事件使他的支持率大幅上升,而他需要一件事情来建立自己的政绩,而他这样面对困难退下来的话,不仅他传统的共和党支持者会不喜欢他过于软弱,另外一方面对于那些左派的,这是一个攻击布什的更好的借口,根据布什做事的行为已经过去一贯的方式来看,他已经把自己的政治生涯放在这个上面.这场战争他赌输的话.他的政治生涯差不多就完结了.所以他现在已经是进退维谷.

第二点,他的战略目标就是控制伊拉克, 近而对伊朗构成威胁. 从而来确保中东能够建立稳定的,民主的亲美政权,保障稳定的,低价的石油供应。打伊拉克就是来敲山镇虎.所以布什借伊拉克这个全球石油第二大地质储备国来保证全球石油供应稳定,因为石油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战略性的物资,它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3年跟78年两次石油危机,让全美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地区在内陷入经济衰退,美国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石油供应的长期稳定,

第三,很多人在攻击布什这个人脑子不聪明,其实布什可能是很笨,但是大家恰恰忘记了一点做一个好的总统不一定需要很好的文化,需要的不一定是TECHNICAL的SKILL,重要的是这个领导人有一个很强的信念,有决心,有明确的判断, 按照所谓的技术标准来看,里根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总统,因为他不过是在好莱坞中一个2,3流的演员而已,但是恰恰就是他的领导下, 美国开始放松行业管制 (deregulations),开始了1982-1990 的增长周期,美国重新振兴了在国际上的威望,

判断一个总统好与不好,不是看人聪明不聪明,很多时候是看他周围是不是有个聪明的智囊团.另外还有就是他在关键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信念跟决心.而在布什身上我们看到这个人是具有很强的决心的,虽然他的决心可能是错的,或者说是错误的判断,但是一个总统一个领导人重要的就是要有个VISION,和决心,

另外他的决定实际上反映的是他身边智囊团压倒性的意见,美国的政策不取决与1,2个人而是取决与一群人的意见.他的身边的智囊,站在美国长远利益的考虑,而不是完全受所谓的道理所约束.他们认为,保住石油长期稳定供应,保住中东地区民主体制的建立,是美国长远利益之所在,所以长痛不如短痛,89年没打好那场战争,现在只是在补这堂课.

从他身边RICE这个很关键的人物的文章上来看,他身边智囊团压倒性的意见就是必须推动总统往前走.拿下伊拉克,所以以上三个原因,第一石油供应,第二布什本人政治生涯的赌博,第三他身边智囊站在美国长远利益的考虑,而不是短期感情的考虑作出的决定.基本上大家已经走到这一布,退不下去.

第二点我们应该问自己美国经济在90年代的本质是什么,80年代美国把自己的国内市场完全给日本和欧洲放开,支持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 80年代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它发现自己在汽车等很多制造行业没有竞争力.虽然美国在90年代又有了一次繁荣,而推动繁荣的产业是IT与通讯业,不再是传统的汽车业。而且一个不可避免的我们也看到的问题就是制造业在逐步相对萎缩,这一现象,特别是在美国东北部,比如说密西根,WISCONSIN,NEWYORK,NEWJERSEY,ILLIOIS,表现得特别明显,

制造业(集中在东北部)短暂得恢复是因为经济起来以后美国人有购买力购买制造产品,但是美国经济重心一直在西移,标志就是(从80年代开始)在美国西部IT行业的兴起。.美国已经完成了一个市场基础上产业结构的提升调整,.这个一点在欧洲基本上没有看到,因为欧洲僵化的社会保险体制让它难以调整不同行业的生产能力(即工作机会),产业结构难以调整.而且IT人才,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基本上都跑到美国来了.美国通过市场经济,实现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调整成为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为PIONEER 的 INDUSTRY的结构.

其实美国优如一个21世纪的罗马帝国,用自己的政治上的控制力来获取廉价消费品的进入美国,而用自己的高科技产品,金融体系中的支配地位来解决这样一种贸易上的长期的不平衡状态.保持长期赤字需要军事强权以及金融上的控制,而金融的控制前提是军事.所以,没有美国打赢伊拉克基础上的军事强权的话,当前的贸易赤字是不能长期存在的.一旦美国跨掉, 资本外流,贸易赤字会迫使美国的货币实行大规模贬值,这对全球金融体系会是一个灾难性的影响.,所以,建立在美国现代的经济本质的基础上面,以及我们以前所讲的布什本人的因素,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场战争必然会发生.

中国应当问的是自己的利益是什么,

中国的利益就是稳定自己的外围,以获取海外市场和海外资本.

需要海外市场是因为中国有巨大的闲置劳动力,中国在经历一场制造业革命.很多人可能不愿意谈这一点.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大家都在讲要建立自己的金融中心,但是不要忘记没有一个制造业基地,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金融强势的 (金融业是主为制造业的融资而服务的。).纽约成为金融中心之前是美国最早的制造业集中地区,中国的制造能力在飞速成长过程本国没有能力来消化,必须依靠海外市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广东地区大量的纺织品都是必须靠美国来消费或者日本来消费,中国本国没有这个消费力量.

另外一点就是中国需要资本. 沿海地区谁吸引的外资越多,谁变化的越快。上海在过去10年里大规模的变化完全是依赖香港的资本(特别是在房地产领域)及其他相关的美国,欧洲资本.和日本资本的结果 (.其实香港,台湾,日本地区的资本对上海的变化的影响远远大于美欧资本的影响.)

稳定外围获取海外市场跟海外资本其目标就是,

第一对付国内的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在中国长期存在,并且在未来15年中都将困扰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必须依靠外部资本来实现其产业调整.在过去的国有企业结构下面,产业结构是难以调整的,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新的投资项目,需要老企业的衰亡.国有体制决定了这种产业调整在中国做不到,只能靠外资.来实行,另外,很多地区其实在慢慢做就是逐渐消灭国有经济成分.让国有经济退出各种竞争性领域.让各种经济成分进入,让整个经济富有效率.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国有企业自己不会把自己的权利退出来,必须要靠外部力量把国有经济逼出各个经济领域.WTO是一个目标,一个手段,但更多的是需要外部投资,需要资本的进入.


所以总结下来,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长远的经济增长来消化自己的失业问题,而获取经济增长,产业调整,必须依靠海外市场.海外资本,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无非是依靠海外市场,资本,这一点,在上海地区跟广东地区出口占GDP的比例就可以看出.

所以,建立在中国利益的判断上面,我们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一个混乱的美国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一个混乱的美国不能为中国提供一个长期的,大量的劳动密集性产品的消费力,中国现在在争论的是要把自己的高科技产品成为自己贸易上的主要产品,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产业资本积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必然进行的资本积累过程.

中国的国内问题才是中国的利益,在国际上说话,成为老大哥,中国既没有能力,也不会捞到益处, 只是一时嘴巴痛快。.中国所有的决策应当建立在对自己的利益的判断基础上面,而不应该建立在冲动的基础上面,所谓打下台湾,所谓跟美国对抗,都是头脑发热的人作出的判断,因为中国打台湾,只会两败俱伤,而中国打下的台湾又没有资本来解决战后的工业重建跟社会重建问题.让一个享受了1万5千美圆GDP PER CAPiTA的地区重新回到1000美圆不到人均GDP的水平,而又希望别人跟着自己, 用一个中国或者一个共同民族这样一个空口号来团结在一起, 是不现实的.

需要的还是利益. 所以保持台湾跟大陆当前这样一种均衡状态,不离不和的状态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美国打伊拉克会出现的是

第一个美国经济重新拾起投资者信心,开始恢复.(前提条件是美国打赢这场战争.)


还有一个必然发生的结果就是阿拉伯人对美国的仇恨日渐加深.这对中国人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阿拉伯人仇美,自然需要中国人帮助它.根他至少保持关系不错,所以不会以石油卡中国.站在美国的角度,美国在小布什上台后外交政策目标之一, 就是不让世界上任何国家成为抗衡美国的潜在力量,当时的目标就是中国.布什在中美撞击事件上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恰恰反映出他对中国的地位判断上.在他的顾问RICE文章中,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战略性竞争对手.而与96年克林顿访华定义中国为STRATEGic Partner 已经完全相反. RICE对布什一个很明确的建议就是联台联日济压中国. 这次一直到2001年所有外交上的转型包括亲台,都反映出外交政策的剧烈变化.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911事件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对自己的危险.美国人把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危险放在一边,把阿拉伯人的恐怖主义列为外交内政第一要点而没有精力,再来对付中国人.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千载难缝的好机会.如果美国一旦打下伊拉克, ,阿拉伯报复活动会不间断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发生.所以美国外交政策在相当长时间内必须放在对付中东国家基础上面,所以必须把中国作为支持者拉拢,,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2002年末和2003年初时美国务院对中国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对于陈水边在很多问题上采取了挤压措施.因为美国希望台湾不给自己找麻烦,而且美国希望得到中国在各方面的支持,这一点上,美国打伊拉克对中国是有好处的.

而不打伊拉克,美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他的消费市场不起来,中国跟着倒霉 (大家只要到广东东莞去看看,就明白了)。.一个可能的好处是美国经济增长缓慢,美国公司把资本放到中国来(在1990-1992年的一轮萧条中已发生),这就是2002年我们看到的现象,但是还有一个可能发生的变化就是美国的外交政策会慢慢从阿拉伯国家又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上,中国是他的限制和约束目标.

美国人是讲理性思维的民族,他们知道两强相遇必然会有争致,他们跟欧洲的关系就是这样,美国强势,欧洲弱势,他们的关系很好,美国弱势,欧洲强势,比如南北战争之前,美欧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是当欧洲在经济上走向统一,美国开始警惕欧洲,


所以美国虽然从文化上跟欧洲同根同种.但是,他们的老祖先英国人有句话,朋友不是永远,敌人也不是永远的,而利益是永远的.所以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性格.这个民族相信的是长远的利益.而且这个民族相信的是均衡和以及强权,所以现在是可以说2001年911事件对中国来说是个NARROW ESCAPE.中国应当永久得把这鼓祸水扔给阿拉伯人,表面上面还不能这么讲,但政策的目标或FOLLOW的则是永远把祸水引向中东而不是引向自己,

所以,积极地在全球范围内挑战美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态度,因为中国经济在10年内更需要美国而美国进口劳动密集产品不一定需要中国,另外一点中国抨击美国的政策,美国打伊拉克,其实主要目的是石油,应该承认,美国赤裸裸的目标就是石油,虽然它列举了很多所谓的证据,但是,很多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但是,这场战争是以利益为基础的,不是以道义为基础的.

中国人的行为也是以利益为基础的,不是以道义为基础的.中国人与阿拉伯人的联合并不是中国人天生喜欢阿拉伯人.因为这两个民族之间没有宗教信仰上的共同.。 ,中国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关系行同水火.与土耳其地区更是关系不佳.所以中国跟阿拉伯人的所谓形式上的联合,比如说支持巴勒斯坦人的独立行为以及压制以色列的行为的话充其量是演戏,因为中国需要阿拉伯的石油.中国稳住阿拉伯也就是为了一个油字.中国近5年之内特别是过去3年当中开始大批量得进口石油,而石油得主要产地就是中东. 另外中国需要阿拉伯人来对付美国.对付台湾,

所以打出所谓得道义和礼仪的标志.而不愿意承认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也是要讲一个利字.是并不明智的.因为利益就是国与国之间处理关系的标准.

中国损失萨达姆这样一个所谓的PARTNER,无论从经济或者政治上面来说.损失很小.同时,中国能把 永远把祸水引向中东而不是引向自己,这就是一个长远的利益.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利益就是稳定自己的外部环境获取外部市场,获取外部资金实现产业调整.其他可能的政治利益都是屈服与经济利益的.而当前对中国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自己的经济问题.所以中国应当抓住这七年或者十年的这个黄金时期,来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另外不要出头,避免跟美国直接对峙, .而保持一种外交上的位置.,即站在那样一种位置上来说任何国家都需要中国,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这场战争必然会发生,布什出于各种利益必然会打伊拉克,而胜算的可能性虽然现在可能不知道,但根据攻打阿富汗的情况可以看出,胜出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中国建立在自己利益的判断基础上面所应该做得就是表面上面不积极支持美国,但实际上积极支持美国,表面上不得罪中东,但心理上要知道自己绝不能跟中东阿拉伯人站在一条线上.这是保证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选择.
 
老游认为美国打伊拉克对中国有利,是不是认为这会进一步激化美与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从而给中国更大的空间?
 
最初由 老华侨 发布
老游认为美国打伊拉克对中国有利,是不是认为这会进一步激化美与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从而给中国更大的空间?
Yes and No

这是转贴的文章,俺没有全部同意其分析.由于不想浪费时间解释,俺从来还没有明确说过"对中国有利",但对伊拉克动武的问题实际上俺内心一直有和上文近似的想法,或者说俺认为中国的政客应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理由也大致和此文分析的相同,仅说"激化矛盾"有点片面.

俺又不是政客,对战争造成平民伤亡的灾难后果,俺和所有反战的人有类似看法.此文完全分析对中国利益的影响,没有涉及到这一点.

总结起来可以这么表达俺的观点:
1.美国霸气十足,依强权逻辑行事,这俺也知道,觉得美国佬不太好,但并没有义愤填膺
2.战争造成百姓痛苦,俺同情.
3.对伊动武对中国的利益没太大有损害,甚至可能有益.
综合起来,俺不太反战
 
中国应该站在老百姓得利益一边,而不是领导人得面子一边
 
最初由 浪客TANXIN 发布
中国应该站在老百姓得利益一边,而不是领导人得面子一边

Support.
 
最初由 无业游民 发布

Yes and No

这是转贴的文章,俺没有全部同意其分析.由于不想浪费时间解释,俺从来还没有明确说过"对中国有利",但对伊拉克动武的问题实际上俺内心一直有和上文近似的想法,或者说俺认为中国的政客应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理由也大致和此文分析的相同,仅说"激化矛盾"有点片面.

俺又不是政客,对战争造成平民伤亡的灾难后果,俺和所有反战的人有类似看法.此文完全分析对中国利益的影响,没有涉及到这一点.

总结起来可以这么表达俺的观点:
1.美国霸气十足,依强权逻辑行事,这俺也知道,觉得美国佬不太好,但并没有义愤填膺
2.战争造成百姓痛苦,俺同情.
3.对伊动武对中国的利益没太大有损害,甚至可能有益.
综合起来,俺不太反战

如果美在伊得手,接下来很有可能是对北韩下手,这将对中国带来更大的压力。
如果美打不了伊,则中国的时间会更多。
这些是俺的想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