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值得反战左派一读
----------------------------------------------------------------------
世纪沙龙
中国应该站在哪一边?
● 杜平
随着美英两国备战的步伐正在加快,中国对伊拉克危机的立场备受关注,甚至引起了争议。例如,最近几天以来,海内外不少媒体批评说,中国政府的态度过于谨慎,立场不够鲜明,缺乏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战略远见。
与此同时,在全球爆发大规模反战浪潮的形势下,有人还批评北京方面“压制”民间反战情绪,致使整个中国没有举行任何一次反战示威活动。
战略明确 战术超脱
应该承认,在这次伊拉克危机中,中国政府的态度不仅明显比过去低调,而且还比其他有关国家显得审慎。至于立场,中国政府在某些时候所作的表述,似乎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斩钉截铁。
然而,在中国是否应该采取这种态度的问题上,笔者对上述一些批评完全不能苟同。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保持谨慎和适度低调,这是事实,但这绝不等同于缺乏远见和无所作为,更不意味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会因此而下降。
目前,伊拉克危机已经导致国际社会陷入严重的政治僵局,特别是在联合国安理会,主战和反战两个阵营出现了胶着状态。作为常任理事国,中国有两种选择,一是完全投入反战阵营,与美英两国全面对抗;二是协调两派的立场,维护大国之间的团结,使安理会的运作不会因僵局而瘫痪。
很显然,后一种策略更具智慧,更符合国际政治的现实和中国自身的利益。在两个阵营之间,中国对某些立场要给予认同,对另外一些主张要适当保持距离。也就是说,在避战求和的大前提下,中国继续像现在这样,在战略上保持明确,在战术上适当超脱,避免毫无保留地完全倒向某一边,这才是最恰当的做法。只有这样做才有主动权,才有机会发挥独特的作用。
要调和不要决裂
在一些批评者眼中,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性,似乎只需通过强调反战立场、高呼反战口号就能得到证明。其实,在目前形势下,即使反战的声音再怎么响亮,立场再怎么鲜明,态度再怎么坚决,都无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反而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对中国来说,能够在伊拉克危机中真正展现其大国地位的空间,就是在安理会的外交僵局中扮演协调者的角色。也就是说,中国有条件和能力调和其他大国之间的矛盾,减少它们之间的分歧,从而使各方在妥协的基础上达成默契,甚至达成共识。
尤其必须指出的是,人们不能把各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当作最后的决裂,更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中国若站在反战的最前线,就能打消美国发动战争的念头。外交不是撕破脸皮,劝阻战争并非一定要横眉冷对。既然分歧不等于决裂,既然靠直接对抗不能阻止战争,那么,人们也就没有理由轻易地断定,中国所做的其他努力就必然是缺乏远见的。
伊拉克危机才刚刚开始,大国之间的政治较量和外交互动还远远没有结束。随着事态的演变,今后的很多事实都有可能证明,中国谨慎和冷静的处理手法,也许是最负责任的态度。到目前为止,安理会已经到了不能继续分裂和对抗的地步。中国要完全一边倒是易如反掌之事,但痛快是痛快了,只是这种做法于事无补,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还会使安理会的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
谨防法国变卦
实际上,中国的原则立场并不模糊,属于反战阵营是无疑的,只是不愿当头罢了。很多人可能还不习惯中国采取这种姿态,所以就产生中国态度不明确的感觉。至于中国为何不能当头,除了上述诸多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种。
其一,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当中,只要法国继续坚决反战,那就足够了。因为只要它敢于投否决票,任何一份授权美国动武的决议案,都不可能在安理会通过。
其二,与中国不同的是,法国毕竟是西方国家,是美国长期的政治盟友和伙伴。法国挑头与美国对抗比中国更为有效,而且不会付出多大代价。即使美法两国因此结怨,那也只是朋友之间的事情,美国不可能把法国孤立起来。而中国则不然。假若中国因挑头对抗而与美国结仇,双方就会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那将对中国的长远利益造成极大的破坏。
其三,过去,在类似的问题上,中国曾经一直公开地高调反美,法国虽然有时予以附和,但每每在关键时刻都会改变阵营,结果导致中国陷入被动和孤立处境。现在,某些批评者认为中国的态度太谨慎,不够自信,其实,他们应该耐心地观察一下,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反战立场,到底还能够坚持多久。
遗憾的是,随着伊拉克危机的加剧和全球反战气氛的升温,中国学术界好像按捺不住,沉不住气,因而出现了急躁情绪。一些人还是习惯于把口号当手段,把国际事务中的口舌之快当作实力的体现。他们似乎已经忘了,在外交上空有立场而不讲策略,那才是最没有智慧、最缺乏远见的做法。
----------------------------------------------------------------------
世纪沙龙
中国应该站在哪一边?
● 杜平
随着美英两国备战的步伐正在加快,中国对伊拉克危机的立场备受关注,甚至引起了争议。例如,最近几天以来,海内外不少媒体批评说,中国政府的态度过于谨慎,立场不够鲜明,缺乏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战略远见。
与此同时,在全球爆发大规模反战浪潮的形势下,有人还批评北京方面“压制”民间反战情绪,致使整个中国没有举行任何一次反战示威活动。
战略明确 战术超脱
应该承认,在这次伊拉克危机中,中国政府的态度不仅明显比过去低调,而且还比其他有关国家显得审慎。至于立场,中国政府在某些时候所作的表述,似乎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斩钉截铁。
然而,在中国是否应该采取这种态度的问题上,笔者对上述一些批评完全不能苟同。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保持谨慎和适度低调,这是事实,但这绝不等同于缺乏远见和无所作为,更不意味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会因此而下降。
目前,伊拉克危机已经导致国际社会陷入严重的政治僵局,特别是在联合国安理会,主战和反战两个阵营出现了胶着状态。作为常任理事国,中国有两种选择,一是完全投入反战阵营,与美英两国全面对抗;二是协调两派的立场,维护大国之间的团结,使安理会的运作不会因僵局而瘫痪。
很显然,后一种策略更具智慧,更符合国际政治的现实和中国自身的利益。在两个阵营之间,中国对某些立场要给予认同,对另外一些主张要适当保持距离。也就是说,在避战求和的大前提下,中国继续像现在这样,在战略上保持明确,在战术上适当超脱,避免毫无保留地完全倒向某一边,这才是最恰当的做法。只有这样做才有主动权,才有机会发挥独特的作用。
要调和不要决裂
在一些批评者眼中,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性,似乎只需通过强调反战立场、高呼反战口号就能得到证明。其实,在目前形势下,即使反战的声音再怎么响亮,立场再怎么鲜明,态度再怎么坚决,都无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反而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对中国来说,能够在伊拉克危机中真正展现其大国地位的空间,就是在安理会的外交僵局中扮演协调者的角色。也就是说,中国有条件和能力调和其他大国之间的矛盾,减少它们之间的分歧,从而使各方在妥协的基础上达成默契,甚至达成共识。
尤其必须指出的是,人们不能把各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当作最后的决裂,更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中国若站在反战的最前线,就能打消美国发动战争的念头。外交不是撕破脸皮,劝阻战争并非一定要横眉冷对。既然分歧不等于决裂,既然靠直接对抗不能阻止战争,那么,人们也就没有理由轻易地断定,中国所做的其他努力就必然是缺乏远见的。
伊拉克危机才刚刚开始,大国之间的政治较量和外交互动还远远没有结束。随着事态的演变,今后的很多事实都有可能证明,中国谨慎和冷静的处理手法,也许是最负责任的态度。到目前为止,安理会已经到了不能继续分裂和对抗的地步。中国要完全一边倒是易如反掌之事,但痛快是痛快了,只是这种做法于事无补,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还会使安理会的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
谨防法国变卦
实际上,中国的原则立场并不模糊,属于反战阵营是无疑的,只是不愿当头罢了。很多人可能还不习惯中国采取这种姿态,所以就产生中国态度不明确的感觉。至于中国为何不能当头,除了上述诸多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种。
其一,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当中,只要法国继续坚决反战,那就足够了。因为只要它敢于投否决票,任何一份授权美国动武的决议案,都不可能在安理会通过。
其二,与中国不同的是,法国毕竟是西方国家,是美国长期的政治盟友和伙伴。法国挑头与美国对抗比中国更为有效,而且不会付出多大代价。即使美法两国因此结怨,那也只是朋友之间的事情,美国不可能把法国孤立起来。而中国则不然。假若中国因挑头对抗而与美国结仇,双方就会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那将对中国的长远利益造成极大的破坏。
其三,过去,在类似的问题上,中国曾经一直公开地高调反美,法国虽然有时予以附和,但每每在关键时刻都会改变阵营,结果导致中国陷入被动和孤立处境。现在,某些批评者认为中国的态度太谨慎,不够自信,其实,他们应该耐心地观察一下,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反战立场,到底还能够坚持多久。
遗憾的是,随着伊拉克危机的加剧和全球反战气氛的升温,中国学术界好像按捺不住,沉不住气,因而出现了急躁情绪。一些人还是习惯于把口号当手段,把国际事务中的口舌之快当作实力的体现。他们似乎已经忘了,在外交上空有立场而不讲策略,那才是最没有智慧、最缺乏远见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