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被指生涩难懂成教学鸡肋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225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8月11日报道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昨天,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就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再度展开了探讨。
  鲁迅作品成了语文课的“鸡肋”?
  论坛现场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带来了很多来自校园的声音,很多学生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
  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河北沧州中学语文老师陈剑告诉记者:“鲁迅的作品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读懂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体会都不同,还要融合在当时的大背景中来解读这些文学作品。拿《阿Q正传》来说,我觉得就可以讲一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短短的几堂课时间太短了,也难怪学生难以理解。”
  山东陈毅中学的刘明辉老师表示:“其实,即使课本里减少点鲁迅作品也没什么,我们照样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学习鲁迅的精神。”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要减少鲁迅作品的消息传出后,网上叫好者不乏人在。有网友表示,“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的,太痛苦了。”
  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教学中带来的。这样怎么能完整地认识鲁迅的作品呢?”
  教授不解:“这样好的作品,有什么理由不进教材?”
  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铁仙教授,多年来一直参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面对来自网络、校园的质疑声,王铁仙教授疾呼:“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王铁仙告诉记者:“就拿《祝福》一文来说吧,这部作品将人物、情节、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一部短篇小说的完美特征。这样好的作品,有什么理由不把它选进我们的教材中去?”
  “再拿《为了忘却的纪念》来说,我在编教材的时候,将它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编在一起,另两篇都是举世闻名的为理想斗争的文章,而我们中国的作品中,我认为同样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为了忘却的纪念》那样深沉到位的好文章了。”
  王铁仙认为,鲁迅的文章并不全是生涩难懂的,一些诗歌、散文照样很生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等等,其实孩子们是能接受和喜爱这样的文章的。“鲁迅精神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大可以选一些孩子能读懂的文章,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
  网上力挺鲁迅先生的网友也表示:“鲁迅乃一代文学宗师,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绝非他人可比!好比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
  与鲁迅有“时代隔膜”,老师要反思教学方式
  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委员周令飞认为,目前鲁迅选入中小学的文章多达20篇以上,堪称被教科书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但许多篇目的选择和教法值得商榷。“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学习那些生涩难懂的文章。”就连鲁迅先生身前自己也曾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如果一开始就接触那些革命性的文章,很可能引起现在孩子的反感,相反的就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鲁迅作品了,首先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王铁仙教授认为,“部分学生疏远鲁迅,主要是因为时代的隔膜,鲁迅先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种种黑暗势力作斗争;今天的时代则较为宽松和谐。因此,青年人可能无法体会先生作品中的价值。面对鲁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们是无法回避的,关键是如何处理。”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
end_i.gif
ystat.gif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