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友俱乐部国庆音乐会曲目介绍(一)《牧歌》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AiYue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AiYue

新手上路
注册
2008-05-14
消息
142
荣誉分数
2
声望点数
28
在渥太华华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的活动中,我们爱乐之友俱乐部也全力投入,排练了一场声乐音乐会。虽然我们面临时间紧,人员分批休假等等特殊困难,但是大家一致认为,一定要搞好这次演出,要为华人社区的文艺活动添一片鲜艳的绿色:和谐,健康,优美,情。

我们在本次音乐会上将要表演的合唱,独唱,重唱等曲目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在张乃雯教授的指导下,学员们正在抓紧时间刻苦练习。为国庆六十周年而演唱,有着很丰富的含义:我们对祖国的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声乐特别是对合唱的迷恋和投入,对社区文化生活的责任……
为了便于演唱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爱乐俱乐部里的才子们为大家搜索到了有关资料。现在部分转载出来,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其背景。

牧歌》
 50年代初,诞生了一首根据东蒙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曲《牧歌》。它像一碗醇厚的马奶酒,使所有听过它的人,都醉卧草场,乐不思蜀。不少外国来华团体都要演唱这首歌。他们用了两个字概括对它的印象,那就是──天籁。这正是那个清新、和谐的时代在作曲家心目中的反映。然而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曲作者瞿希贤当时并没到过内蒙古草原,直到后来都没去过。她怎么会想起创作这样一首歌呢?

 1954年的一天,作曲家安波来到瞿希贤家,瞿希贤拿出《东蒙民歌选》,想挑几首唱来听。没想到他们竟从头唱到了尾,完全被歌中的草原风情迷住了,最后每人圈出三首认为是最动人的,有一首歌被划上了两个圈,这就是《牧歌》。

 这是根据流传于内蒙昭乌达盟的长调民歌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曲,作品在应用人声写景抒情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国民歌中的牧歌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音乐体裁牧歌完全不同,前者自古就有,是蒙古人民放牧时唱的,具有山歌的性质;后者是一种世俗歌曲,到16世纪时演变成了无伴奏合唱曲。

《牧歌》在简洁的旋律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抒情,宽广悠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低音区低回歌唱,以“1”为中心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
《牧歌》流传于中国内蒙古东部地区, 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辽阔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无限挚爱和深情眷恋.这首民歌有著朴实优美隽永的特徵, 它本身有一个很好的歌词, 给人的感觉是一切都很宽广优美, 合乎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翠绿的草地上, 跑著白羊; 羊群像珍珠, 撒在绿绒上.无边的草原, 是我们的故乡; 白云和青天, 是我们的蓬帐.早霞迎接我, 自由地歌唱, 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这首无伴奏合唱, 用非常高明和学院化的写作技巧, 利用复调自由卡农手法写成一首此起彼伏和非常感动人心的合唱曲。


乐之友俱乐部供稿
(联系人:叶青:613-225-3934,小朋:613-736-3899 王蜀英:613-656-4680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