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9-03
- 消息
- 822
- 荣誉分数
- 177
- 声望点数
- 53
来源
作者:德源
我是佛教的一位初学者. 但拜读了龚天民牧师的"基督教与佛教比较",却有很多意见不吐
不快.
一、基督教有上帝;佛教拜多神,或无神。
基督教有上帝是没错。 但上帝是否是一切的创造者呢? 看来上帝对于他所创造的天使,
人, 蛇心中的邪恶也表现很多的无奈。 有很多时候,上帝也很后悔他的创造。 甚至,因
为这样的后悔而把世人毁灭掉。创造者不是应该对他的创造物有绝对的控制力量吗? 而
龚牧师所说的 “这位宇宙间独一的真神上帝──耶和华,不但是真理,太初的道,自有
永有,而且是最高权能、智慧、仁爱、圣洁、公义、有位格的独一真神,这才是人类所
应当敬拜的 ”到底是不是那样的? 如果从旧约中所说的, 上帝也不是那样的仁爱、智慧
。 他会后悔、会发怒、会妒嫉、甚至会指示一个民族去杀害另一民族,而且要连婴儿也
不放过(旧约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如:撒母耳记上15.1-3)。这跟一个凡夫没两样。佛
教徒皈依的是佛、法、僧。 佛教徒不皈依其他的神是因为佛教认为这世间只有九种人。
就是一种凡夫和八种的圣人(就是四道和四果)。 如果一个天神还有贪、嗔、痴、那他
也只是一个凡夫。 佛教祖师把佛像劈开烧火也是一种放下对佛像的执著。因为见法如见
佛,佛像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基督教不也是反对人拜偶像吗?这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 关于这句 “可怜,却不知道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有多样的软弱、低能 ”, 我觉
得这真的是对于基督教徒心理的一个很好的写照。他们觉得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到自
己都不能分辨善恶,他们认为只有上帝才可分辨善恶。佛陀在《中部第61经》里就给了
很好的一个分辨善恶的方法。他对RAHULA尊者指出:当应用身、口、意去做一件事时,
应该好好的观察看这会不会造成自己或他人的伤害, 如果会造成伤害那就是恶….应该停
止…, 如果不会造成伤害而反而是有帮助的那就是善….应该继续…就是这样的简单。或
许是因为基督教的善恶还包含了上帝的喜好因素才会变得这样的复杂。因为没有人可以
了解上帝他在想什么。好像古时候的帝王身旁的臣子那样不知到底是做对了还是错。“
禽兽也可成佛”这句更是莫名其妙得很。我从来没有看那一经典里有说到“禽兽也可成
佛”,或许龚牧师应指出这是出自那一经典。
二、基督教看世界是上帝所创造,有计划,有目的的;佛教看世界是因缘和合,四大皆
空,无计划、无目的的。
“基督教看世界是上帝所创造,有计划,有目的的”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还是在自己骗
自己?从旧约中看来,上帝也不是很有计划要创造世界。我觉得这更像是上帝一时闷得
无聊的杰作,过后又发现这杰作好像不大受他的控制而发慌,再搞一些大洪水什么的来
纠正。可是又好像不怎么有效。佛教看世界是因缘和合,四大皆空,这才是一个正见。
佛陀预先要我们看清这物质,精神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它总有一天会消失。这样,
在我们寄情欣赏山水花鸟,音乐美术之余才不会因为“无常”自然法则而产生的变化而
痛苦。用表面上的美好来欺骗自己不叫乐观,只有看清事实而能在困境中掌握自己的才
叫乐观。所以佛陀说过:凡夫有两种痛苦--内心的痛苦和身体的痛苦,而圣人只有身
体的痛苦。这是因为圣人明白身体的痛苦也是一种的因缘和合而不执著。我相信很多人
都会同意内心可以比身体痛上许多倍。很多人可以因为不了解“无常”的道理而为一个
人的逝世而痛苦上很多年甚至几十年。而且内心的痛苦可以因为我们想越多而越增加。
三、基督教看人生是乐观的;佛教看人生是痛苦烦恼的。
“佛教看人生是痛苦烦恼的“这一句可以说是对了一半。佛陀说四圣谛--苦、集、灭
、道。佛陀也说这世间有苦,也有离苦之道,他才说苦。这里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
说明何谓四圣谛。当一个人背负着一个装满了镀金的石头的包袱一路走来,他一直有一
个误解说这包袱里装满了黄金。沿途上,他又看到了同样的包袱也满怀欢喜的把它们拾
起。当他越拾越多时,他肩膀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也越辛苦。可是,他又不了解问题出
在那里。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位智者。智者告诉他肩膀上的包袱只是一堆的石头而
不是黄金(苦),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负担是因为他对于这些包袱的不舍(集-爱执
),如果他放下全部的包袱他就会很轻松(灭),而智者更进一步说明了如何看清这包
袱里的镀金石头的实相和如何放下这些包袱(八正道-从正见开始)。我相信龚牧师不
会不了解佛教中有关苦的真正道理吧?而我反而对于龚牧师的所谓”基督教则不然,无
论音乐、美术、科学,皆应努力研究。家庭、社会、世界,皆要努力服务。以为愈能做
得多,愈能荣耀上帝“持有不同的见解。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一句话时,我就觉得有点不
对劲。我就找来圣经做了一些的了解。以下是从马太福音中的一些句子。
Mat 10:34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
兵。
Mat 10:35 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Mat 10:36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Mat 10:37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
Mat 10:38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Mat 19:23 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
Mat 19:24 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Mat 19:29 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有古卷添妻子),
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
从这些句子看来,耶苏也是在叫人舍弃这世间的一切。因为只有舍(这世间),才能得(灵
修上的进展) 。可是牧师们却可以娶妻生子来分散对耶稣的爱。这真教人搞不懂。难怪
龚牧师会有以上的见解。
佛陀并不是说这世间只有苦。佛陀在《相应部22.28经》里谈到这世间并非只有苦,如果
这世间只有苦,众生就不会执著而一直要来出生(贪爱那乐的部分)。可是,世间也有
苦;所以众生才想要离开。佛陀也教导了如何获得禅定的乐。这种的乐是比世间的乐高
超了很多倍。佛陀也说:只有得到禅定的乐的人才会真正脱离欲爱的渴望。就是因为基
督教的牧师们不了解和不拥有这种的乐,才需要娶妻生子来满足欲爱。
四、基督教看人与禽兽有分别;佛教看众生平等。
佛教是看众生平等。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切生物在面临死亡时的痛苦与不舍,我们就会
觉得一切生物也有求生的意念而不会觉得我们有更大的权力去结束它们的生命。而且一
切生物都有着一种对自我的执著,这可看得出一切生物并不是如基督教所说的只不过有
魂(Psyche)那么简单。佛教徒是不会像旧约(利未记)中那样的宰杀牛羊来祭拜某一
位神的。佛陀也没有教导他的弟子们要过份注重禽兽,而忽略爱人之特殊。我真的很好
奇龚牧师从那里得到这样的见解。
五、基督教劝人信耶稣,出发点是赦罪得救;佛教劝人信佛修行,出发点是离苦得乐
不错,佛教是要帮人离苦得乐。因为,这才是人们最迫切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一直活在
对于过去的执著而痛苦时,对于他来讲如何离苦得乐才是最重要的。那还管的了什么原
罪不原罪的。况且,为了一粒果子的原罪也真的有点莫名其妙。
六、基督教有救恩;佛教讲因果。
佛陀是一个很实际的导师,他不会给一些虚妄的希望。他明白当一个人真正的了解和放
下才会真正的快乐。这里有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位丧子的母亲来求佛陀医治她那死去
的儿子,佛陀叫她去向任何一个从没有亲人去世的家庭去讨一些芥子才能医治她的儿子
。当然,要找一个完全没有亲人去世的家庭根本是不可能的。这位丧子的母亲在寻找的
过程中渐渐明白而放下对儿子的执著和悲伤。但在圣经里,同样有一个人向耶苏求助希
望他能医治死去的亲人。耶苏大显神通的令那人起死回生,而基督教徒们也大声的赞叹
耶苏的神通。但想深一层,耶苏的救治解决了问题了吗?那人最终还是要死,而且那人
第二次的死亡可能给他的亲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因为,他的亲人在他第二次死亡时也许
会抱着一个更大的希望他还可以再次起死回生。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痛苦也越大。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佛陀和耶苏智慧的高低。救恩到底是真是假还是有些疑
问,所以自救还是最实际。
七、基督教的究竟是永生;佛教的归宿是涅盘。
这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无常”的规律在运转。每一个东西都在“成--灭“。所
以,要在这世间”永生“还真的有点疑问。佛陀没有真正说明涅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境
界。这好比一只青蛙要向一只蝌蚪解释陆地上的一切,那样的困难。对于一只蝌蚪来讲
--水是一切,要它明白没有水的世界是如何的难以想像。佛陀虽然没有说明涅盘是如
何,但他已指明了道路(八正道)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就算没有达到终点,这八正道也
可以帮我们了解事实的真相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据我了解,龚牧师用了三年的时间在日本佛教大学进修了佛学。但从“基督教与佛教比
较“的这篇文章看来,龚牧师好像都没有呈现出真正的佛法。如果这是一个对佛教一知
半解的人写出来的文章,那还说得过去。但,很难想像这是三年的研究结果。另一可能
是龚牧师故意在丑化佛教。在这里,希望龚牧师在写关于佛教的文章时能够真正遵守耶
苏的教诲。
Mat 5:37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
作是从恶里出来的。)
作者:德源
我是佛教的一位初学者. 但拜读了龚天民牧师的"基督教与佛教比较",却有很多意见不吐
不快.
一、基督教有上帝;佛教拜多神,或无神。
基督教有上帝是没错。 但上帝是否是一切的创造者呢? 看来上帝对于他所创造的天使,
人, 蛇心中的邪恶也表现很多的无奈。 有很多时候,上帝也很后悔他的创造。 甚至,因
为这样的后悔而把世人毁灭掉。创造者不是应该对他的创造物有绝对的控制力量吗? 而
龚牧师所说的 “这位宇宙间独一的真神上帝──耶和华,不但是真理,太初的道,自有
永有,而且是最高权能、智慧、仁爱、圣洁、公义、有位格的独一真神,这才是人类所
应当敬拜的 ”到底是不是那样的? 如果从旧约中所说的, 上帝也不是那样的仁爱、智慧
。 他会后悔、会发怒、会妒嫉、甚至会指示一个民族去杀害另一民族,而且要连婴儿也
不放过(旧约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如:撒母耳记上15.1-3)。这跟一个凡夫没两样。佛
教徒皈依的是佛、法、僧。 佛教徒不皈依其他的神是因为佛教认为这世间只有九种人。
就是一种凡夫和八种的圣人(就是四道和四果)。 如果一个天神还有贪、嗔、痴、那他
也只是一个凡夫。 佛教祖师把佛像劈开烧火也是一种放下对佛像的执著。因为见法如见
佛,佛像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基督教不也是反对人拜偶像吗?这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 关于这句 “可怜,却不知道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有多样的软弱、低能 ”, 我觉
得这真的是对于基督教徒心理的一个很好的写照。他们觉得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到自
己都不能分辨善恶,他们认为只有上帝才可分辨善恶。佛陀在《中部第61经》里就给了
很好的一个分辨善恶的方法。他对RAHULA尊者指出:当应用身、口、意去做一件事时,
应该好好的观察看这会不会造成自己或他人的伤害, 如果会造成伤害那就是恶….应该停
止…, 如果不会造成伤害而反而是有帮助的那就是善….应该继续…就是这样的简单。或
许是因为基督教的善恶还包含了上帝的喜好因素才会变得这样的复杂。因为没有人可以
了解上帝他在想什么。好像古时候的帝王身旁的臣子那样不知到底是做对了还是错。“
禽兽也可成佛”这句更是莫名其妙得很。我从来没有看那一经典里有说到“禽兽也可成
佛”,或许龚牧师应指出这是出自那一经典。
二、基督教看世界是上帝所创造,有计划,有目的的;佛教看世界是因缘和合,四大皆
空,无计划、无目的的。
“基督教看世界是上帝所创造,有计划,有目的的”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还是在自己骗
自己?从旧约中看来,上帝也不是很有计划要创造世界。我觉得这更像是上帝一时闷得
无聊的杰作,过后又发现这杰作好像不大受他的控制而发慌,再搞一些大洪水什么的来
纠正。可是又好像不怎么有效。佛教看世界是因缘和合,四大皆空,这才是一个正见。
佛陀预先要我们看清这物质,精神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它总有一天会消失。这样,
在我们寄情欣赏山水花鸟,音乐美术之余才不会因为“无常”自然法则而产生的变化而
痛苦。用表面上的美好来欺骗自己不叫乐观,只有看清事实而能在困境中掌握自己的才
叫乐观。所以佛陀说过:凡夫有两种痛苦--内心的痛苦和身体的痛苦,而圣人只有身
体的痛苦。这是因为圣人明白身体的痛苦也是一种的因缘和合而不执著。我相信很多人
都会同意内心可以比身体痛上许多倍。很多人可以因为不了解“无常”的道理而为一个
人的逝世而痛苦上很多年甚至几十年。而且内心的痛苦可以因为我们想越多而越增加。
三、基督教看人生是乐观的;佛教看人生是痛苦烦恼的。
“佛教看人生是痛苦烦恼的“这一句可以说是对了一半。佛陀说四圣谛--苦、集、灭
、道。佛陀也说这世间有苦,也有离苦之道,他才说苦。这里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
说明何谓四圣谛。当一个人背负着一个装满了镀金的石头的包袱一路走来,他一直有一
个误解说这包袱里装满了黄金。沿途上,他又看到了同样的包袱也满怀欢喜的把它们拾
起。当他越拾越多时,他肩膀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也越辛苦。可是,他又不了解问题出
在那里。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位智者。智者告诉他肩膀上的包袱只是一堆的石头而
不是黄金(苦),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负担是因为他对于这些包袱的不舍(集-爱执
),如果他放下全部的包袱他就会很轻松(灭),而智者更进一步说明了如何看清这包
袱里的镀金石头的实相和如何放下这些包袱(八正道-从正见开始)。我相信龚牧师不
会不了解佛教中有关苦的真正道理吧?而我反而对于龚牧师的所谓”基督教则不然,无
论音乐、美术、科学,皆应努力研究。家庭、社会、世界,皆要努力服务。以为愈能做
得多,愈能荣耀上帝“持有不同的见解。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一句话时,我就觉得有点不
对劲。我就找来圣经做了一些的了解。以下是从马太福音中的一些句子。
Mat 10:34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
兵。
Mat 10:35 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Mat 10:36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Mat 10:37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
Mat 10:38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Mat 19:23 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
Mat 19:24 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Mat 19:29 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有古卷添妻子),
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
从这些句子看来,耶苏也是在叫人舍弃这世间的一切。因为只有舍(这世间),才能得(灵
修上的进展) 。可是牧师们却可以娶妻生子来分散对耶稣的爱。这真教人搞不懂。难怪
龚牧师会有以上的见解。
佛陀并不是说这世间只有苦。佛陀在《相应部22.28经》里谈到这世间并非只有苦,如果
这世间只有苦,众生就不会执著而一直要来出生(贪爱那乐的部分)。可是,世间也有
苦;所以众生才想要离开。佛陀也教导了如何获得禅定的乐。这种的乐是比世间的乐高
超了很多倍。佛陀也说:只有得到禅定的乐的人才会真正脱离欲爱的渴望。就是因为基
督教的牧师们不了解和不拥有这种的乐,才需要娶妻生子来满足欲爱。
四、基督教看人与禽兽有分别;佛教看众生平等。
佛教是看众生平等。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切生物在面临死亡时的痛苦与不舍,我们就会
觉得一切生物也有求生的意念而不会觉得我们有更大的权力去结束它们的生命。而且一
切生物都有着一种对自我的执著,这可看得出一切生物并不是如基督教所说的只不过有
魂(Psyche)那么简单。佛教徒是不会像旧约(利未记)中那样的宰杀牛羊来祭拜某一
位神的。佛陀也没有教导他的弟子们要过份注重禽兽,而忽略爱人之特殊。我真的很好
奇龚牧师从那里得到这样的见解。
五、基督教劝人信耶稣,出发点是赦罪得救;佛教劝人信佛修行,出发点是离苦得乐
不错,佛教是要帮人离苦得乐。因为,这才是人们最迫切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一直活在
对于过去的执著而痛苦时,对于他来讲如何离苦得乐才是最重要的。那还管的了什么原
罪不原罪的。况且,为了一粒果子的原罪也真的有点莫名其妙。
六、基督教有救恩;佛教讲因果。
佛陀是一个很实际的导师,他不会给一些虚妄的希望。他明白当一个人真正的了解和放
下才会真正的快乐。这里有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位丧子的母亲来求佛陀医治她那死去
的儿子,佛陀叫她去向任何一个从没有亲人去世的家庭去讨一些芥子才能医治她的儿子
。当然,要找一个完全没有亲人去世的家庭根本是不可能的。这位丧子的母亲在寻找的
过程中渐渐明白而放下对儿子的执著和悲伤。但在圣经里,同样有一个人向耶苏求助希
望他能医治死去的亲人。耶苏大显神通的令那人起死回生,而基督教徒们也大声的赞叹
耶苏的神通。但想深一层,耶苏的救治解决了问题了吗?那人最终还是要死,而且那人
第二次的死亡可能给他的亲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因为,他的亲人在他第二次死亡时也许
会抱着一个更大的希望他还可以再次起死回生。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痛苦也越大。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佛陀和耶苏智慧的高低。救恩到底是真是假还是有些疑
问,所以自救还是最实际。
七、基督教的究竟是永生;佛教的归宿是涅盘。
这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无常”的规律在运转。每一个东西都在“成--灭“。所
以,要在这世间”永生“还真的有点疑问。佛陀没有真正说明涅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境
界。这好比一只青蛙要向一只蝌蚪解释陆地上的一切,那样的困难。对于一只蝌蚪来讲
--水是一切,要它明白没有水的世界是如何的难以想像。佛陀虽然没有说明涅盘是如
何,但他已指明了道路(八正道)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就算没有达到终点,这八正道也
可以帮我们了解事实的真相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据我了解,龚牧师用了三年的时间在日本佛教大学进修了佛学。但从“基督教与佛教比
较“的这篇文章看来,龚牧师好像都没有呈现出真正的佛法。如果这是一个对佛教一知
半解的人写出来的文章,那还说得过去。但,很难想像这是三年的研究结果。另一可能
是龚牧师故意在丑化佛教。在这里,希望龚牧师在写关于佛教的文章时能够真正遵守耶
苏的教诲。
Mat 5:37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
作是从恶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