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友俱乐部国庆音乐会曲目介绍(二):全曲只有一个字的歌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AiYue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AiYue

新手上路
注册
2008-05-14
消息
142
荣誉分数
2
声望点数
28
提起法国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大家一定会想到他的那部至今仍保持全球最高上演率的歌剧《卡门》。其实,《卡门》在比才的有生之年,由于题材等因素,并未获得成功,他之所以能被誉为“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则有赖于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品------话剧《阿莱城姑娘》的戏剧配乐。
《阿莱城姑娘》原是法国大文豪都德(Alphonse Daudet, 1840~1897) 的一部小说,描写的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方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后改编成三幕话剧,虽然上演并未成功,但比才为该剧所作全套27首管弦乐曲,其中包括6首混声合唱,却在当时受到一致好评。特别是其中的那首《波希米亚人之舞》。
比才的作品大都以法国社会的底层人物作为故事的主角,而他本人对于工业革命前后自中欧地区源源不断涌入法国的波希米亚族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吉普赛人,更是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关注。他的许多作品中均有以波希米亚命名的唱段,而《阿莱城姑娘》中的这首《波希米亚人之舞》,更是其中的巅峰之作。
这首四声部的混声合唱,顾名思意,是要通过表现吉卜赛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赞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憧憬和无限的希望与信心。全曲歌词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啦”,却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显得单调。伟大的作曲家将全曲的基础构建交给了男高音、女中音和男低音三个声部,他们演唱的每一个小节都具有同样的格式,那就是以附点八分音符的强拍先声夺人,随之是五次跳跃性的吟唱。在节奏上,这就仿佛是六声稳健的鼓点;在和声上,这构成了以男高音为主音的三声部大、小和弦演变,乍一听,像微风,像海浪,像军队前行,像万马奔腾;细细聆听,原来是一个漂泊不定、受尽压迫却又隐忍不拔的族群在向那个剧变的社会发出最坚强的呼声。
但这并不足够,伟大的作曲家与他的许多同僚一样,总是将作品当中最精彩的旋律部分交给一个合唱团中最美妙的声部------女高音来演绎。与其他三个声部的沉稳、规律不同,女高音在歌曲中被赋予了七段华彩,音韵之优美,实在令人心动。如果说曲目一开始,三个辅助声部在男高音的引领下铺垫出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女高音的华彩,配上钢琴伴奏那行云流水般的音律,构成了主角在舞台上的强势出场,她迅速移动到众人的中央,跳起热情曼妙的舞步,让人无法抗拒而被深深的吸引。随后,每当辅助声部发出大和弦的强音,女高音便要一次次起舞,而当第五段华彩到来时,精细的音符变成了大调式推进的咏叹,就好象翻过崇山峻岭看见美丽的草原一般,最后两段的华彩接连呈现,全曲便在高潮中结束。有了女高音的华彩,全曲的表现力便得到极大的提升,不仅仅描绘了吉卜赛人的坚韧与顽强,更渲染了他们的乐观与自信------一个民族生命力的永恒的根基。可以说,如果没有女高音的旋律,这个歌曲“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七十的善、百分之百的美”。
因此,该曲的难度可想而知,既对三个辅助声部,特别是男高音在单一音符、单一节奏的长乐句上对于速度的控制能力提出了考验,也对所有声部,特别是女高音的交叉聆听、配合和切入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意义上说,该曲的成功演绎必须依靠整个合唱团、乐团和指挥之间精妙的配合才能得以实现。事实上,《阿莱城姑娘》的配乐被改编成两组8首专供音乐会使用的套曲,然而,不论是比才亲自挑选、编配的第一组,还是他去世后别人编配的第二组,均未收录这首《波希米亚人之舞》,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难度较大,演员准备成本可观。
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渥太华“爱乐之友”俱乐部合唱团在指挥张乃雯教授的带领下,自去年起,一直苦练这首歌曲,其中的甜酸苦辣就是千言万语也诉说不尽的,但是,对这首歌曲进行演绎需要的正式歌中所表达的坚强、刻苦、乐观、自信的精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爱乐”一定能将这首歌曲完美地在大家面前呈现。


乐之友俱乐部供稿
(联系人:叶青:613-225-3934,小朋:613-736-3899 王蜀英:613-656-4680
 
只有一个字的歌一定很好听。音乐能抓住人心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