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在》:人生不只是一场幽默
www.jyb.cn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城市快报
最近,表演艺术家、英达之父英若诚的自传《水流云在》出版。这是英若诚生前系统讲述自身经历和家族故事的唯一传记,书中收录了很多来自英氏家族的珍贵照片。
2001年,英若诚生病期间,美国的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数度来到英若诚的病榻前,由英若诚用英文口述身世,康开丽进行录音,共录制了一百多个小时,时间跨度长达三年。而后康开丽对录音进行了编辑整理,加上自己的多年研究写成《水流云在》。
该书先推出了英文版,此次是在英若诚诞辰八十周年之际与国内读者见面。英达对此书进行了译审,并亲笔写下了序言。
对英若诚先生最深刻的印象,一是在《茶馆》里扮演的刘麻子,一是在《我爱我家》里客串的洋派先生,都是带喜剧色彩的样貌,似乎对于大众而言,这是一个与幽默可画上等号的人。
然而演绎幽默之人,通常会有着不那么简单、快乐的人生,如卓别林,如周星驰,都有太多的不快意,太多的坎坷。只有在磨难中经过历练的人,才知道幽默的真谛是什么。
英若诚在开篇就说,自己对那种从头写到尾的传记比较烦,因此从人生的中间开始叙述。“文革”期间,他与很多人一样被莫名其妙地投入监狱。对他而 言,这是一段奇特的经历。虽然这段时光的基调暗淡无光,然而他学会了在压抑中缓解压力。看得出来英先生是个极度聪明的人,正是这份天资帮助他把一段困难时 光打发了过去。狱中生活也在这份聪明的影响下变得诙谐起来,宛如一出黑色幽默的戏剧。牢狱之灾变得像卓别林的电影一样,只有善体味的人才会明白其中包含怎 样的苦涩。
其实这就是整部书风格的缩影。英氏家族杰出人物辈出,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是《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父亲英千里是桃李满天下的学者。英若 诚自己是知名的演员、翻译,曾把《茶馆》译成过英文,也曾把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搬上北京人艺的舞台,还做过文化部的副部长,影响非同一 般——儿子英达更不必说了。英若诚与其祖父、父亲三人,在人生的多数时间里目睹了这个国家曾经受的磨难与考验,由他口中述说出来的家族史,一直贯穿着广阔 的社会背景。这个家族承受的荣耀与失落,其实都脱离不开现实环境。而比起普通人来,英家接触的名人,经历的事件,自然要更多一些谈资。
前两年有一本关于英若诚的传记出版,不过是由别人执笔而成。相形之下,自传提供的人生感触当然更多,最契合讲述者的心态。英若诚如何度过了“王 公贵族式的童年”,如何在清华大学里就成了表演主力,如何在文化部副部长的职位上工作,都有着详尽的叙述。而一些细节也颇值得关注,诸如他在塑造刘麻子这 样的角色时,也参考了身边人的现实生活,在导演《推销员之死》时与阿瑟·米勒有怎样的合作等等。
“水流云在”这四个字,是当年英家别墅附近一块石头上所刻,取自杜甫的诗句:“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人生历练多年后,看似平静的心境之下,其实颇藏思绪。当年在病榻上回顾一生的英老,想必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我为父亲写序
英达:为自己父亲的自传写序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读这本自传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那已经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又回来了。他仿佛又活了过来,用我再熟悉不过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些故 事,有多少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这和读别人的传记可不太一样了。那些细节,那种感受,多少次将已经长大成人、自认为已经彻底遗忘那些经历的我,瞬间 拉回当年的情景,同时从父亲一侧,再次观察同一事件的另一面,甚至审视他老人家观点迥异的内心。还有许多事,我虽不在现场,但伴父久了,一辈子茶余饭后, 不知听他讲了多少次。故事中的人物,从谆谆长者马相伯,到天桥混混四爷爷,从清末权贵庆亲王,到冀县狱吏“卢部长”,各色人等,上天入地,都是我从未谋面 的老熟人。老来父亲病得糊涂,这些往事却益发记得清楚,我常伸出五指,告诉他这故事我已经听过多少遍了。
从小到大,我对“爸爸”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经历了如下心路历程:先是无比高大,无所不能,演戏绘画,泥瓦木工,抽烟喝酒,总之没他拿不起来的。这 样一个爸比哪个同学的都拿得出手。后来他就失踪了,也不知是干了特务还是反革命,反正让人民政府给抓起来了。当他的儿子就自认倒霉吧,是个人有个爸就比我 强。老师、亲戚都教育我——必须跟你爸划清界限!我自己也早早立下革命志:就算他哪天出来了我也不认他!等他真被放出来的时候我又改变了主意:还是帮助教 育他为主,万一他能改造好呢?后来他还真越改越好,演戏出名,翻译出版,最后还当上了部长老出国!这爸爸可真是了不起啊,电影、话剧拿过来就演不说,还张 嘴就练英语!试想见到个刚练好普通话的小歌星都尖叫的年轻人,有这样的爸意味着什么?崇拜!粉丝!很多年我就是我爸的粉丝。可时间长了就不行了,总生活在 他老人家的阴影下,好好的学名没人叫,常年被人称为谁谁他儿子,烦不烦哪?况且慢慢发现这老头儿也不是什么都行,不光拼力气比速度不是我的个儿,很多新鲜 事物新观念上简直就是迟钝落伍嘛!再往后自己真的成长起来了,也出名了,出的也不比他老人家名头小,很多过去爸爸教我的反过来我得把着他了,担心他露怯出 丑,老得帮他罩着。最后他病倒了,坍缩成了一个病床上的瘦老头,一个无能为力的老小孩,我感慨地想:老爷子这一辈子忙什么了?既没有积蓄下丰厚的物质财 产,也没有积累下丰富的精神财富,不能说碌碌无为起码也是全给别人干了……(张玥)
【链 接】
北京人艺的故事
英若诚生前是北京人艺的演员。人艺这个地方历来名人聚集,无论导演、作家还是演员,都曾在中国的戏剧史上留下过显赫的记录,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图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最近一本出版的是《记忆深处的老人艺》。这本书作者的家庭背景很引人注意,他们的母亲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和曹禺一起演戏,后来在北京人艺工作 多年,是《茶馆》等名剧的导演焦菊隐的秘书。想想看,这两位作者从小在人艺大院宿舍长大,又在剧场里耳濡目染,对人艺的故事该有多了解?这书刚出版的时 候,出版方搞了一个活动,蓝天野、郑榕、吕恩、朱琳、苏民、濮存昕等两代知名演员都出席了,可见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
以前还有过一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重点介绍过一些经典剧目的创作过程,还有一些代表性人物,比如《〈骆驼祥子〉的舞台艺术》《经典人物——于是之》等等。
北京人艺一直是人们聚焦之地,熟悉其历史的人都知道,早年周总理对话剧十分喜爱,也格外关注人艺的一切。去年曾有一本《周总理与北京人艺》出版,是一部文集,作者有不少是人艺的创作人员,包括于是之、蓝天野、李婉芬等人。
人艺父子兵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北京人艺这个舞台“阵地”上,也不缺父子兵。现在人艺的台柱子濮存昕,他的父亲就是人艺的老演员苏民。其实苏民先生原 名濮思荀,早年出演过《雷雨》中的周萍、《蔡文姬》中的周进等角色,晚年还在复排《蔡文姬》时担任导演。他的表演天分显然遗传给了濮存昕。
目前人艺的当家导演林兆华,其子林熙越也是人艺的演员。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红白喜事》《狗儿爷涅盘》在圈内都是备受好评,名气大得很。林熙越作为新生代演员,出演过不少电视剧,在话剧演出方面,也曾两度获得“梅花奖”的提名。
www.jyb.cn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城市快报
最近,表演艺术家、英达之父英若诚的自传《水流云在》出版。这是英若诚生前系统讲述自身经历和家族故事的唯一传记,书中收录了很多来自英氏家族的珍贵照片。
2001年,英若诚生病期间,美国的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数度来到英若诚的病榻前,由英若诚用英文口述身世,康开丽进行录音,共录制了一百多个小时,时间跨度长达三年。而后康开丽对录音进行了编辑整理,加上自己的多年研究写成《水流云在》。
该书先推出了英文版,此次是在英若诚诞辰八十周年之际与国内读者见面。英达对此书进行了译审,并亲笔写下了序言。
对英若诚先生最深刻的印象,一是在《茶馆》里扮演的刘麻子,一是在《我爱我家》里客串的洋派先生,都是带喜剧色彩的样貌,似乎对于大众而言,这是一个与幽默可画上等号的人。
然而演绎幽默之人,通常会有着不那么简单、快乐的人生,如卓别林,如周星驰,都有太多的不快意,太多的坎坷。只有在磨难中经过历练的人,才知道幽默的真谛是什么。
英若诚在开篇就说,自己对那种从头写到尾的传记比较烦,因此从人生的中间开始叙述。“文革”期间,他与很多人一样被莫名其妙地投入监狱。对他而 言,这是一段奇特的经历。虽然这段时光的基调暗淡无光,然而他学会了在压抑中缓解压力。看得出来英先生是个极度聪明的人,正是这份天资帮助他把一段困难时 光打发了过去。狱中生活也在这份聪明的影响下变得诙谐起来,宛如一出黑色幽默的戏剧。牢狱之灾变得像卓别林的电影一样,只有善体味的人才会明白其中包含怎 样的苦涩。
其实这就是整部书风格的缩影。英氏家族杰出人物辈出,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是《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父亲英千里是桃李满天下的学者。英若 诚自己是知名的演员、翻译,曾把《茶馆》译成过英文,也曾把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搬上北京人艺的舞台,还做过文化部的副部长,影响非同一 般——儿子英达更不必说了。英若诚与其祖父、父亲三人,在人生的多数时间里目睹了这个国家曾经受的磨难与考验,由他口中述说出来的家族史,一直贯穿着广阔 的社会背景。这个家族承受的荣耀与失落,其实都脱离不开现实环境。而比起普通人来,英家接触的名人,经历的事件,自然要更多一些谈资。
前两年有一本关于英若诚的传记出版,不过是由别人执笔而成。相形之下,自传提供的人生感触当然更多,最契合讲述者的心态。英若诚如何度过了“王 公贵族式的童年”,如何在清华大学里就成了表演主力,如何在文化部副部长的职位上工作,都有着详尽的叙述。而一些细节也颇值得关注,诸如他在塑造刘麻子这 样的角色时,也参考了身边人的现实生活,在导演《推销员之死》时与阿瑟·米勒有怎样的合作等等。
“水流云在”这四个字,是当年英家别墅附近一块石头上所刻,取自杜甫的诗句:“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人生历练多年后,看似平静的心境之下,其实颇藏思绪。当年在病榻上回顾一生的英老,想必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我为父亲写序
英达:为自己父亲的自传写序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读这本自传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那已经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又回来了。他仿佛又活了过来,用我再熟悉不过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些故 事,有多少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这和读别人的传记可不太一样了。那些细节,那种感受,多少次将已经长大成人、自认为已经彻底遗忘那些经历的我,瞬间 拉回当年的情景,同时从父亲一侧,再次观察同一事件的另一面,甚至审视他老人家观点迥异的内心。还有许多事,我虽不在现场,但伴父久了,一辈子茶余饭后, 不知听他讲了多少次。故事中的人物,从谆谆长者马相伯,到天桥混混四爷爷,从清末权贵庆亲王,到冀县狱吏“卢部长”,各色人等,上天入地,都是我从未谋面 的老熟人。老来父亲病得糊涂,这些往事却益发记得清楚,我常伸出五指,告诉他这故事我已经听过多少遍了。
从小到大,我对“爸爸”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经历了如下心路历程:先是无比高大,无所不能,演戏绘画,泥瓦木工,抽烟喝酒,总之没他拿不起来的。这 样一个爸比哪个同学的都拿得出手。后来他就失踪了,也不知是干了特务还是反革命,反正让人民政府给抓起来了。当他的儿子就自认倒霉吧,是个人有个爸就比我 强。老师、亲戚都教育我——必须跟你爸划清界限!我自己也早早立下革命志:就算他哪天出来了我也不认他!等他真被放出来的时候我又改变了主意:还是帮助教 育他为主,万一他能改造好呢?后来他还真越改越好,演戏出名,翻译出版,最后还当上了部长老出国!这爸爸可真是了不起啊,电影、话剧拿过来就演不说,还张 嘴就练英语!试想见到个刚练好普通话的小歌星都尖叫的年轻人,有这样的爸意味着什么?崇拜!粉丝!很多年我就是我爸的粉丝。可时间长了就不行了,总生活在 他老人家的阴影下,好好的学名没人叫,常年被人称为谁谁他儿子,烦不烦哪?况且慢慢发现这老头儿也不是什么都行,不光拼力气比速度不是我的个儿,很多新鲜 事物新观念上简直就是迟钝落伍嘛!再往后自己真的成长起来了,也出名了,出的也不比他老人家名头小,很多过去爸爸教我的反过来我得把着他了,担心他露怯出 丑,老得帮他罩着。最后他病倒了,坍缩成了一个病床上的瘦老头,一个无能为力的老小孩,我感慨地想:老爷子这一辈子忙什么了?既没有积蓄下丰厚的物质财 产,也没有积累下丰富的精神财富,不能说碌碌无为起码也是全给别人干了……(张玥)
【链 接】
北京人艺的故事
英若诚生前是北京人艺的演员。人艺这个地方历来名人聚集,无论导演、作家还是演员,都曾在中国的戏剧史上留下过显赫的记录,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图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最近一本出版的是《记忆深处的老人艺》。这本书作者的家庭背景很引人注意,他们的母亲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和曹禺一起演戏,后来在北京人艺工作 多年,是《茶馆》等名剧的导演焦菊隐的秘书。想想看,这两位作者从小在人艺大院宿舍长大,又在剧场里耳濡目染,对人艺的故事该有多了解?这书刚出版的时 候,出版方搞了一个活动,蓝天野、郑榕、吕恩、朱琳、苏民、濮存昕等两代知名演员都出席了,可见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
以前还有过一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重点介绍过一些经典剧目的创作过程,还有一些代表性人物,比如《〈骆驼祥子〉的舞台艺术》《经典人物——于是之》等等。
北京人艺一直是人们聚焦之地,熟悉其历史的人都知道,早年周总理对话剧十分喜爱,也格外关注人艺的一切。去年曾有一本《周总理与北京人艺》出版,是一部文集,作者有不少是人艺的创作人员,包括于是之、蓝天野、李婉芬等人。
人艺父子兵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北京人艺这个舞台“阵地”上,也不缺父子兵。现在人艺的台柱子濮存昕,他的父亲就是人艺的老演员苏民。其实苏民先生原 名濮思荀,早年出演过《雷雨》中的周萍、《蔡文姬》中的周进等角色,晚年还在复排《蔡文姬》时担任导演。他的表演天分显然遗传给了濮存昕。
目前人艺的当家导演林兆华,其子林熙越也是人艺的演员。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红白喜事》《狗儿爷涅盘》在圈内都是备受好评,名气大得很。林熙越作为新生代演员,出演过不少电视剧,在话剧演出方面,也曾两度获得“梅花奖”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