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的双重标准-讨好本土的穆斯林zt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Hao62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Hao62

知名会员
注册
2005-01-03
消息
5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116
处决毒贩:英国的双重标准-zt
2009-12-29 18:57:16
arrow-up.gif

北京时间12月29日上午10时30分,英国籍毒贩沙伊克在中国新疆被依法处决,他是半个世纪以来首名在中国被处决的欧洲籍犯人。英国首相布朗对此表示“震惊与失望”,并向中方提出“最强烈的谴责”。在沙伊克被处死前,他的家人曾前往中国,以沙伊克患有躁郁症和精神病为由,向中国领导人胡锦涛和中国人大递交请愿书;英国驻中国大使也前往新疆探望沙伊克;英国首相布朗为此案致函中国总理温家宝,希望中国能网开一面,免沙伊克一死。英国外交部次长刘易斯12月28日晚说:英国政府曾为此案先后向中国政府交涉了27次;一些英国民众也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前集会,要求中国赦免沙伊克。沙伊克案在美国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2月29日一大早,美国有英语电台就重复报道了沙伊克案及记者从北京发回的有关报道。

笔者认为:毒品走私是世界公认的严重罪行,各国都以严刑峻法处置毒贩。沙伊克于2007年12月被捕时,身携高达4公斤、足以造成26,800人死亡的海洛因。中国《刑法》规定: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50克海洛因或冰毒,就可以判处死刑。按中国法律处死沙伊克十次都死有余辜。沙伊克从被捕到被处死,时间长达两年,中国毒贩可享受不到如此的厚待,早就被“从重从快”处死了,显见中国司法机关对沙伊克案还是很慎重的。笔者相信:按中国自周恩来以来的外事处理准则,中国司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级司法机关)没有理由刻意刁难与诬陷一个西方大国的公民。据新华社报道:英方提供给中方的资料,不足以证明沙伊克或他的家族成员患有精神病,沙伊克本人也没有提供相关的病历资料。精神病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危害性的病症,在英国这样的西方先进国家,一个现年53岁患有精神病的人不可能没有病历记录。如果英国拿出货真价实的沙伊克的精神病病历记录,西方媒体早就沸腾了,中国司法机关恐怕也就顺水推舟,放沙伊克一马了。退一步说,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即使患了严重的躁郁症,或精神病人在清醒的时候,都基本不影响当事人的理智和思维。故此,中国不可能对沙伊克案网开一面,否则以后对毒贩统统以精神病为由免死得了。没有了死刑的顾忌,可想而知毒贩们会有多猖獗,届时海洛因恐怕会跌到和太白粉一个价了。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西方更甚于东方。中国公民在外国贩毒,外国政府从不手软;中国公民在中国贩毒50克就可被判处死刑,何以英国公民在中国贩毒高达4公斤,英国就毫无原则地进行外交施压,要求中国对英国毒贩赦免或轻判?这不是西方人典型的双重标准又是什么?笔者觉得: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骨子里还残存着西方人的优越感、高贵感,认为他们的命更值钱,尽管沙伊克并不是纯种的盎格鲁.萨克逊人。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出西方人的双重标准或曰虚伪。西方国家向来喜欢把西方式的民主法治作为普世的准则。在诸如遣返中国公民赖昌星一类的案件上与中国这个“共产国家”打交道时,西方国家动辄以西方式民主法治的精髓--“三权分立”、司法独立作为一口拒绝中方要求的堂皇理由,以致赖昌星得以滞留加拿大长达十年。但当涉及到自己的公民在中国犯罪时,西方国家却不时强迫中国政府干预司法,绝口不提“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这档子事,这实在不是一个鼓励中国走西方式民主法治道路的西方大国应做的事。

英国和欧盟各国都已废除了死刑,为沙伊克求情的人中有废除死刑的倡导者。笔者尊重这些人的信仰,但这些人乃至沙伊克本人也应尊重仍实行死刑国家的法律。你沙伊克畏惧死刑?那就别在仍实行死刑的国家犯法啊!在新加坡,携带15公克海洛因就可被判处死刑,而新加坡仍是英联邦的一员。如果中国政府以这条新加坡法律质问英国政府和布朗,不知英方如何辩解、自圆其说?

英国本土住有大量的穆斯林。自从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以来,英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一直很紧张。笔者认为:英国政府和英国媒体为沙伊克案大声疾呼、大作文章,不表示他们多么尊重人权、多么高尚,反而让世人见识了他们不花本钱借势讨好国内外穆斯林的“大不列颠式的智慧”,以及他们对毒品走私的不讲原则的纵容。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12&postID=39331
 
到底是谁杀死了英籍毒犯阿克毛
宋鲁郑的个人空间 2009-12-30 09:00:09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走进历史,关系一向稳定的中英之间突然发生争执,而且由于英国首相布朗、英国外交部和众多媒体的强势介入,一下拉抬到国家层面,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英国政府竟然十次和中国交涉,最后布朗本人甚至放弃首相之尊,向中国发出请求。其声势不由得令人想起八十年代的马岛战争。然而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能让当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英国如此大动干戈的,居然是为了一个毒犯:阿克毛。

  2007年9月12日凌晨,英国人阿克毛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杜尚别市携带4公斤海洛因乘坐国际航班抵达新疆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被中国海关安检人员当场查获。众所周知,毒品犯罪是世界公认的严重犯罪,社会危害极其严重,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都深受其害,也都严厉打击。而且这四公斤海洛因足以杀死2.68万人!面对事实这样清楚的严重犯罪,中国依法判处阿克毛死刑,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说远了,是替人类除害,是替英国除害,说近了,则是保卫自己的国民免受毒品的侵害。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无论从法律还是道义都在中国一边的单纯的不能再单纯的刑事案件,却在英 国引起别样风波。先是英国驻华使馆通过律师提出对阿克毛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要求。但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英方提供的材料不足以证明阿克毛有精神病以及阿克毛的家族成员曾经患精神病,自然拒绝了英方的要求。

  最后“无计可施”的英国开始打种族牌,刻意渲染这是五十年以来第一个被处决的欧盟身份的西方人。阿克毛的家属则打悲情牌,他的兄弟在平安夜致信中国驻英大使傅莹称:“我们现在请求宽恕与仁慈,我希望你能体会他的孩子失去父亲的悲伤,我失去兄弟的痛苦,或许,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我的母亲,因为她心脏有问题,我们担心阿克毛被处死会让她承受不住。”。英国首相则大打人道牌。掀起一波波空前的柔中带钢的攻势。然而,中国不为所动,依法执行了死刑,不仅捍卫了中国司法主权,更表示了要让中国国民免除毒品侵害和打击毒品的决心。

  阿克毛虽然被处决了,但仍然有很多疑问萦绕在心?英国何以不顾体面,不顾干涉中国司法主权的嫌疑,“全力”营救一个毒犯呢?何以一个堂堂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竟然铩羽而归?究竟是谁杀死了阿克毛?

  其实,如果了解西方,便会明白,英国政府根本就不想营救阿克毛,一切都是做秀,阿克毛成为政治人物政治需要的牺牲品。事实上,如果英国政府真的要救阿克毛,非常简单,一是要拿国家利益来交换,二是要幕后操作,绝不可大张旗鼓的运作。

  你的公民在国外犯罪,就想空口白牙要回人来?这对于一个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英国来说是不可能不明白的。大家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名法国特工炸沉绿色和平组织轮船“彩虹勇士号”,结果事发被捕,被新西兰政府判刑入狱。后来,法国不惜动用各种外交资源,甚至正常的贸易手段都被派上用场,软硬兼施才不光彩的将人救回。英国就想动动嘴皮子,就将人接回?太过一厢情愿了吧。如果过去的事忘了,想想正在英国前殖民地加拿大避难的犯罪分子赖昌兴吧。

  其次,英国做为一个老练、圆滑的老牌外交大国,对各国国情自然是了如指掌,知道和不同的国家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象中国这样强调面子的国家,你这样大张旗鼓的营救,还不等于是把阿克毛往绞刑架上推啊?就算中国有可能有心放他一马,英国这样张扬,中国除了执行死刑也别无他法。更何况,英国也知道中英之间的历史恩怨。1840年首场东西冲突中英之战就是为了(英国向中国贩卖)毒品,现在英国又借毒品犯生事,还不是火上浇油啊?而且就是中英之战之后,西方才在中国建立了治外法权,中国的司法主权逐渐丧失。可资借鉴的是,事件炒作起来之后,90%多的网民支持中国判处死刑,面对这样的民意,有哪个政府还会让步呢?

  最后,如果英国什么都“不懂”,它如果真的想救人,也有变通的办法。比如说阿克毛是英国的特工人员,出于打击罪犯的需要携带了毒品,依然有回旋的余地。更何况,英国外交不乏这样的“务实”先例。沙特和英国的军购出现腐败案,由于事涉沙特皇室,英国政府就以国家利益为名中止了司法调查。如果英国真的还“不懂 ”,再看看法国的军购弊案。法国国防部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开放档案,所有的犯罪嫌疑人当场无罪释放。这个时候,英法两国政府都不缺乏智慧嘛。

  显然,英国政府根本就不想营救阿克毛,除了想借机消费阿克毛之死。首相布朗可以展现自己是亲民的领导人,尽了力,而且中国越是处死阿克毛,越是可以反衬布朗的光辉形象,这对民意支持率已经很低的布朗来说,自然是白捡的便宜。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媒体的渲染,突出种族牌,贬损一下崛起势头旺盛的中国。阿克毛之死可以给英国和布朗本人带来这么多政治利益,英国还怎么会不乐观其成呢?

  只是可怜的阿克毛,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直到死的一刻还在感念英国的民主政府和民选的领导人布朗。

  当然,有人担心处死阿克毛,是否会影响中英关系。因为英国表现的很“愤怒”:布朗以最强烈的言词谴责中国,并对中国不理会英方持续要求赦免的请求表示惊诧及失望----这种愤怒很真实,但还是在做秀而已。可以明明白白的讲,中英关系根本不会受影响,英国怎么会因为一个根本就没当回事的毒犯影响到中英关系呢?否则以英国的智慧和国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十个阿克毛也救过来了。我甚至都想,之所以中国这么长时间才执行死刑,是一直在等英国来拿条件来交换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