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美国“网络外交”ZT

Fisher2004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4-07-25
消息
33,823
荣誉分数
375
声望点数
243
揭密美国“网络外交”

http://news.sina.com 2010年01月21日 17:32 21世纪经济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1月20日上午9点半,美国国务院创新技术高级顾问Alec J Ross通过twitter提醒记者关注其即将参加的一场有关互联网自由的研讨会。

  由于国务卿希拉里关于互联网自由的讲话将在一天后发表,Alec当天需接受13家媒体采访,因此其并未接受本报记者对其提出的电话采访要求,但“最新消息会在twitter上更新”。

  大约20分钟后,Alec发表完讲话匆匆离席,随后,其在twitter上发布消息,称“很抱歉有事先走一步”。

  当Alec忙于四处接受采访,替希拉里讲话“吹风”的时候,Jared Cohen也悄悄更新了他的twitter信息:希拉里将于明天就互联网自由发表讲话。

  Jared Cohen服务于希拉里政策规划办公室。Jared对本报记者说,“我于2006年进入美国国务院工作,那个时候,没人会把facebook或任何其他线上交流网站当作严肃的交流工具。但一切在2008年初改变了。”

  目前,Jared在twitter上拥有近32万名“追随者”,这些人会在其更新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网页、手机短信等方式收到更新。而Alec的“追随者”则接近27万。

  两人的共同好友名单中,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Howcast首席执行官杰森·利伯曼(JasonLiebman)赫然在列。

  之前的1月7日晚,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宴请包括施密特、利伯曼、twitter创始人杰克·杜尔希、Cisco思科副总裁苏珊·波斯特拉姆(SusanBostrom)在内的10名美国IT界高层,晚宴的主要操办者正是Alec与Jared。

  5天之后,Google突然宣布可能退出中国市场,引发全球舆论热议。

  希拉里的“80后”科技顾问

  Jared Cohen没有深厚的商业背景和从政履历。根据其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对自己的描述,Jared于2004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并于2006年从牛津大学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美国国务院,是史上最年轻的国务院工作人员。

  Jared向记者介绍,他在2004年就注册了facebook帐号,彼时,这个如今在全球拥有超过3.5亿活跃用户的社交网站刚成立不久,注册权限仅限于美国的几所长春藤名校。

  2008年,facebook在政治上的力量初显。年初开始,facebook网站与美国广播公司合作,就共和党和民主党的辩论进行实时反馈,网站用户可就不同议题进行讨论、投票并提问,超过100万名facebook用户参与其中。此后,美国学者提出了“facebook效应”一词,意指 facebook在年轻选民中所发挥的作用。

  Jared Cohen的名字在2009年6月16日为更多人所知。前一天,他发送了一封email给twitter创始人杰克·杜尔希,请求网站延迟进行原先预计的维护,以便让身在德黑兰的伊朗大选示威民众能通过twitter向世界传递信息。

  Jared的个人twitter信息还显示,此前的一个月间,他曾邀请杜尔希等硅谷CEO们前往巴格达,在那里,他们和伊拉克副总理共同讨论如何构建信息网络并传递“twitter精神”。

  尽管白宫方面在伊朗大选前曾表示美国会尽量避免发表“可能被认为影响伊朗局势的言论”,Jared Cohen此举仍颇受赞誉。美国公共事务部副秘书菲利普·克劳利事后曾声称其“维护了言论自由的美国精神,保障了信息自由传递的渠道”。

  奥巴马身后的Google魅影

  一张将互联网技术与外交政治绑在一起的大网早已织就。

  在1月20日的“互联网自由”研讨会中,Alec J Ross指出,2009年是希拉里将科技应用于外交的起点。早在希拉里就任伊始,她就曾询问“在这个人与人的交流已不受地理限制的时代,如何通过新技术更好的传递信息”。

  Alec还以奥巴马2009年6月5日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和平讲话为例,解释了网络如何在新世纪帮助美国实行内政外交——该讲话“通过网络全程直播”,不受伊斯兰国家电视台的限制。

  “希拉里的演讲着重强调互联网自由在目前美国政策中的优先级,讲话的另一个要点,则是如何将新兴互联网技术普及,或者说教授给那些经济和技术欠发达的国家。”

  在希拉里推行“网络外交”的过程中,Google的身影若隐若现。

  本文开头提及的“互联网自由”的研讨会,其组织者为非盈利性公共政策研究院、华盛顿智库New American Foundation。该智库网站显示,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乃是其“董事会主席”。

  其实早在2008年10月20日,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就已通过《华尔街日报》向外界正式表达其支持奥巴马的立场,并承认其担任奥巴马竞选团队的“非正式顾问”。

  在奥巴马当选后,施密特则成为奥巴马科技顾问委员会的一员。

  1月7日希拉里与硅谷大佬们的非正式晚宴后不久,Google通过其官方博客对外界宣布考虑撤出中国市场。

  “互联网自由”

  与“国家安全”的平衡点

  Rebecca MacKinnon也是参与希拉里讲话前“互联网自由”研讨会的一员,作为网络活跃人士和资深记者,其曾任教于香港大学,被研讨会主持人称为“熟悉网络,也了解中国的人”。

  她对本报表示,当前重要的议题是如何在“互联网自由”和“国家安全”中寻找到平衡点。“即便是西方国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互联网时代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

  鉴于Google施密特、Twitter杜尔希等与奥巴马政府关系密切,外界视希拉里此次的“互联网自由”研讨会为IT界巨头与政府联姻的标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互联网观察人士胡泳则不同意将希拉里的外交政策同IT大佬们的利益挂钩。其认为,尽管施密特或杜尔希与奥巴马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仍无法确切推断出两者的因果关系。

  “能够确定的是,奥巴马政府正越来越熟练地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外交中去”,他说。

  由于现阶段外交与以往任何时候专注于政治与军事不同,而是越来越多地涉足贸易、气候、科技等各方面,胡泳认为,政府必须吸引学术界、媒体、非政府组织乃至民众参与到外交事务中去,而非局限于政客和外交家。

  但其也表达了同Rebecca相似的担心。“如果希拉里这一次的讲话整个基调是中国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这次讲话肯定是完全失败的。”

  外界普遍猜测希拉里此次讲话不仅会表明美国政府在互联网自由议题中的态度,还会对外界发布有关互联网的最新技术。

  胡泳认为,如果事实如此,那么“谷歌事件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滚动的雪球”,由此将引发中美关系间的博弈,并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走势产生巨大影响。

  1月21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谷歌等外国企业在中国遇到问题,应通过中国法律进行解决,中国政府也愿意帮助它们解决有关问题。“谷歌事件”不应与两国政府和两国关系挂钩,否则就是过度解读。

  何还表示,涉及国家安全、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时,监管是很正常的。不论哪一个国家,都有监管,我们也不否认。“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美国互联网外交是虚伪的实用主义
2010年01月22日 18:06:20  来源:人民网


周四晚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网络自由发表讲话。批评中国的意味浓厚---指责中国对网络信息进行限制;要求中国对包括谷歌在内的美国公司所受网络攻击进行“彻底透明的调查”;声称“限制信息享用自由,或损害互联网用户基本权利的国家有跟不上下一个世纪发展进程的风险”;表示愿以“坦率且始终于一”的态度化解与中国在互联网自由方面的分歧。

前有谷歌事件的发酵,后有希拉里的网络讲话。虽然其助手声称并非针对中国,但明眼人看得出,美国是利用谷歌事件拿中国开刀,并在全球范围内覆盖起一张网络外交的大网,作为推展“巧实力”的凭借,维持其在“后危机”时代的一超独霸地位。对此,美国媒体将之成为新的“克林顿主义”。其实,这个“主义”和美国曾经推行的其他“主义”(如新孤立主义、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等)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撤掉覆盖在美国互联网外交上自由和民主的矫饰面纱,祛除老生常谈的价值观内核,就只剩下了虚伪的“实用主义”。

所谓“虚伪”,是指美国一直在互联管理上秉承双重标准,说一套做一套。

从希拉里国务卿对中国网络管理的指责看,似乎美国国内的互联网管理绝对“自由”,网民享有无障碍的“冲浪”权力。其实不然,根据美国的爱国者法案,为了反恐需要警方有权搜索公民的电子邮件通讯,甚至可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监视公民通讯。据美国司法部的调查报告,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2002-2006年间,通过电子邮件、便条和打电话等方式,窃取数千份美国民众的通话记录。此外,据2007年度美国《信息自由法》解密文件显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创建有“数字信息收集系统网络”,用于秘密窃听和监控邮件。

此外,在美国经常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国网站,并要求中国调查谷歌被攻击的时候,殊不知美国建有专门的黑客部队,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黑客精英为美国服务。美国每年都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举行黑客大赛,甚至将这种比赛拓展到海外。据美国防务专家乔尔·哈丁估计,美军目前约有3000-5000名信息战专家。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叫嚣谷歌被攻击的时候,中国第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也被攻击,而百度的域名注册服务商就是美国的 “Register.com inc.”。美国在指责别国的同时,美国是不是也该调查一下本国黑客的作为?

事实上,互联网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延伸,虽说在虚拟空间没有国界之分。但由于现实世界的深度介入,因此主权观念和法治监管还是必要的。没有人怀疑美国对本国互联网的有效监管,但是如果说美国只承认本国对互联网监控的合理性,而批评其他国家的监管。显然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仅霸道,更是虚伪。

所谓“实用主义”,是指美国为了本国利益,什么手段都可以采用,这个时候就忘了所谓的价值观,也不管对方是盟友还是敌人了。只要对自己有利,美国就会出手。现实世界如此,互联空间也是这样。

在对待美国界定的“无赖”国家上,美国政府除了动刀动枪和经济制裁,就是进行“信息制裁”。如2009年5月,微软公司就按照美国政府的授意,切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而在伊朗大选前后,美国为了支持选举失利的改革派,利用推特(Twitter)帮助反对派制造舆论声势。可见,在对待敌国的问题上,互联网是一种实用的制裁工具,互联网充当着美国政府颠覆这些国家的“打手” 和“帮凶”作用。(张敬伟)

即使是对待欧洲这样的盟国,美国也会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全球电子监控系统,搜集一些商业机密,提供给本国企业。如帮助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争夺民航订单等。

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互联网成为美国发泄对华意识形态意见的主要载体,并成为遏制中国的新手段。美国除了批评中国的网络监管,还支持反华势力在美设立各类网站,诋毁中国形象,并提供和升级各类破解工具,误导中国网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利用互联网推行所谓民主的价值观、干涉他国内政的时候,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立刻成为本国政府的棋子,政商联动,商业角色被政治所劫持。在此情势下,微软和谷歌在其他主权国家的商业布局,事实上就成为美国利益渗透的毛细血管。

只要美国掌控着互联网的绝对霸权,美国政商两届就会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工具,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国际社会不能为美国的互联网外交所迷惑,必须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抵御美国在虚拟空间发起的全面渗透和侵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