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个口水,讨打贴. 于是请出郭德刚给开个头, 缓和缓和:
"我对不起大家, 我买了一辆minivan"
"我实在对不起大家, 我买了一辆诈骗泥丝的minivan"
如果说买minivan是生活所迫, 不得以而为之,大家还都可以原谅, 那么买日本的minivan应不仅仅是见利忘义,重日轻美那么简单. 阶级仇,民族狠放在两边不说, 应该还有视死如归的气概.
我买了一辆 Toyota Sienna.
大家别生气, 就是见利忘义这么简单. 我平时非常喜欢欧美车, 拿minivan/SUV来讲, 象:
Honda Odyssey, Mazda MAZDA5, Nissan Quest, Acura RDX/ZDX都不错. (玩笑)
欧美车的粉撕朋友不要愤怒, 老实说,我的确有点内揪. 尤其是看了ZZCL网友的提醒, 让我精神分裂了一晚上. 话题太沉重, 买日本货的问题有机会再和平讨论吧.
忽然想起老赵大叔多年前一句感言: 本来一件挺美好的事儿... 这事闹的.
言归正转, 写贴答谢本坛帮助过我的网友, 特别要对CGI,LANYUE18网友有个交代. 本贴只侧重美国买车之个人感想. 关于技术部分, 请参考本坛同姓前辈 CCT, CVICTOR, CGI的原创或转贴. 我的确视之为美国买车的bible.
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 美国买车省钱吗?
CGI有句名言, 两年中我一直没有看懂, 或一直不以为然. 当新车停在家中, 豁然回首, 哦.. 真言那. "对于我来说,省钱是次要的,经历是无价的,例如,一个人坐灰狗到小镇的过程,真的很难忘。"
关于配置价格, 大家上两个网站一比就明白了.
既然谈钱太俗, 就再找几个话题:
1. 美国Dealer:
我曾经幻想, 美国经济这么差, 失业率这么高, 那么多人付不起房贷, DY揣着几万美金, 还能没有美国Dealer接待? 在http://www.edmunds.com/知己知彼的搞清美国MSRP,Invoice,TMV价格后,开始正式网络寻价. 不出所料, Dealer的电话,email象雪片一样飞来. 客气客气之后, 亮明加拿大身份, 众销售代表要么表示没问题, 要么需请示经理, 最终都殊途同归, 表示奉上级指示: 对加拿大人, 新车的不买, 旧车大大的随便的挑.
我的理解, 是否买新车给加拿大, 不是美国政府法律法规的问题, 而是美国厂商为保护加拿大Dealer而违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一项行业保护行为. 美国Dealer既是这行为的执行者, 又是受害者. 他们应该有手段制造一个通融双赢办法. 后面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绝大多数美国Dealer拒绝这样做. 加拿大Dealer们,感谢山姆大叔Dealer吧,啥也别抱怨. 要是同样的情况下, 你们的对手要是墨西哥, 或中国,韩国,印度, 你们应该死了好几回了.
联想到加拿大愤青对美国政府用美国刺激经济的钱,制定出买美国货的态度, 不尽感慨: 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这么傻的国家. 这些DEALER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不信之余主动打电话过去, 答案一样: 不准卖. 除非购车人有美国地址, 车必需先在美国注册.
坛子里有位网友的签名大概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尿的更远”. 粗俗,但又不失真理. 他告诉你怎样才能够达到目的- 沿着前辈们的足迹, 踏着烈士们的鲜血(这句不算啊). CGI, CCT, LANYUE18网友无私地将成功渠道与经验转传给了我, 让我省去了无味的探索, 直达胜利的彼岸(实在砍不出来了, 借用CCTV专用词汇).
2. 美国海关:
离渥太华近的两个美国海关, 我电话网站都查询了一下, 目前仍都要求72小时递新车原件. Bible中那个可以存车的地方已经不再营业. 随口电话一问美国海关官员, 竟得到解决停车72小时问题的若干答案, 包括地址和联系电话. 其中得到重点推荐—海关对面的美国24小时免税店. 但最后一句话又让我警惕性提高: “过夜停车,可能收费”. 交费停车实属正常, 但莫非美国海关官员也是商家的托儿? 咳, 办事为重. 一个电话打过去, 经理接的, 得知24小时免费停车, 过夜停车最好告之当班Supervisor, 以便处理紧急情况. 得, 狼性多疑, 思想太龌龊了. 这些人民的公仆, 服务真不错.
取车回来那天, 直奔海关汽车出口部门. 按照网站的介绍停在一破旧临时小木屋前, 久久不敢进去--- 没牌, 没字, 没见人, 这叫寒酸. 大家见过Minto的临时销售办公室吗? 够简单的吧? 与那相比, 就是宫殿. 连渥太华中小学Mobile教室都不如. 尾随过路官员勉强进入, 接待人员热情. 报名,亮件,验车, 取回材料走人, 五分钟不到. 看来美国公仆艰苦朴素的作风还没有丢.
美国取车那天, 咱渥太华的人那叫多, 搞的DEALER连钥匙都给错了. 据说还有一个近20人的团购在洽谈中.
3. 加拿大海关:
开车进入加拿大海关. 岗亭老弟若无其事的问, 多少钱买的车? 答33K. 再问, 省了多少钱? 心里一惊, 遂压低数字, 答曰: 也就是4-5K吧. 岗亭老弟也不费话, 递过报关单: 进口汽车, 价值38K – 这应该是GST/PST的基准价. 坏料, 老子上当啦. 进入加拿大海关报关办公室, 清关的小弟业务不太熟练, 抱着业务夹子查找是否符合进口条件. 五分钟后, 我陪着笑脸提醒到: 不该有什么问题吧, 我进口前做了很长时间研究, 进口这一款我肯定不是第一个. 清关小弟好象也有点不好意思, 加快了进度. 我又随便问了一下, 竟获得意外惊喜: 问, 我这车33K买的, 为什么岗亭老弟填上38K? 出示P.O等, 清关的小弟小笔一挥, 改回33K. 谁对谁错? 这至今是我美国买车程序中一认知盲点, 请前辈后生补充.
海关有块小黑板(这叫简朴), 标明当日美加货币兑换率. 乘以33K就是加币汽车价格. 所有GST/PST以此计算. 另一队列交GST+AC费$100后走人. 同美国海关一样, 至少接待人员态度友好. 用时20多分钟.
4. RIV
整个进出口过程中, 令人印象最深的肯定就是RIV(Registrar of Imported Vehicles)了https://www.riv.ca/Home.aspx. 这电子化搞得. 电话没打一个, 人一个照面没有全部快速完活儿.
开车到家后, 收拾妥当, 半夜上网把钱先交了. 共$204.75 https://www.riv.ca/MakeAnRIVPayment.aspx, recall clearance letter email to recall@riv.ca, form 1 email to info@riv.ca. 第二天早上8:30收到Case ID 和Track Your Case https://www.riv.ca/TrackYourCase.aspx. 用Case ID 和VIN number登陆, 打印Inspection form.
5. CanadianTire.
下午三点,从公务中脱身, 开车去CanadianTire做Inspection. 没啥可说的, 免费. 不到30分钟盖章完活. CT大叔接活前最多问了一句: 有DRL吗. 答:有,加上了. 不到半小时, CT大叔把表格还给我时, 一脸歉意: 太多东西要手填.告诉我可以去维修停车场处取车. 按他所指, 出来后找不到新车. 灵机一动,返回原先停车场, 发现新车原地未动. 不知道他们是没查,还是查了别人的车.
6. Ontario MOT OFFICE
下午四点, 时间还早. 找个LOCAL OFFICE看看能不能把牌上了. https://www.services.gov.on.ca/services/start.do?action=locations&locale=EN. 于是遭遇到了前辈们相同的困扰. 大概是美国买车的还是太少, 工作人员仍然十分的不熟悉, 几个人多次聚在一块商量,仍不得要领. 工作人员在我的循循善诱下,基本保持良好的态度, 没有拿”缺文件”搪塞我, 但仍不能让计算机应用系统通过注册程序. 于是承诺第二天一早, 在MOT开一张TICKET,请支持人员帮助,看看如何处理. 下班时间已过, 我又能说什么呢?
奇迹再一次出现, 从后台走出一位要下班的金发老太, 听清楚情况后,走到计算机前, 敲了不多于三下的键盘(大该是什么地方MAKE了一个CHECK MARK), 然后甩下一句”GO”.之后,众人一片惊呼”WELL DONE”. 遂交PST,牌照费等, 拿牌, 走人.
完了,美国买车程序全完成了. 美国的临时牌照变成了安省的牌, 美国的MSO变成了安省的文件. 白色的夜幕之中, CGI上面的感慨浮现出来.
以下几点提醒网友:
1. 美国海关汽车出口部门周末及下午4:00以后不办公. 72小时原件,目前还是要的.
2. 个人遭遇: BANK DRAFT等传统纸片支付手段在诈骗日益猖獗的今天面临信任危机.DEALER基本是钱不到帐, 不放车. 即使是BANK DRAFT要等上2个星期左右才能CLEAR. DEALER最喜欢WIRE TRANSFER应该是最好, 一天就能看到钱,并不可逆转. 现金也许比支票好确认, 不过不清楚海关相关规定.
3. 曾突发奇想, 把新车象租车一样先开回加拿大(有美国临时牌照), 72小时之后再走出进口手续. 打电话至美国海关, 答曰: 应该没问题, 我们不关心, 请继续询问加拿大海关. 打电话至加拿大海关, 答曰:你不能这样做.
4. 去换美元前, 在CFC吼一嗓子. 保不准那个大宽,小柳愿意中间价抛美元买加元.
"我对不起大家, 我买了一辆minivan"
"我实在对不起大家, 我买了一辆诈骗泥丝的minivan"
如果说买minivan是生活所迫, 不得以而为之,大家还都可以原谅, 那么买日本的minivan应不仅仅是见利忘义,重日轻美那么简单. 阶级仇,民族狠放在两边不说, 应该还有视死如归的气概.
我买了一辆 Toyota Sienna.
大家别生气, 就是见利忘义这么简单. 我平时非常喜欢欧美车, 拿minivan/SUV来讲, 象:
Honda Odyssey, Mazda MAZDA5, Nissan Quest, Acura RDX/ZDX都不错. (玩笑)
欧美车的粉撕朋友不要愤怒, 老实说,我的确有点内揪. 尤其是看了ZZCL网友的提醒, 让我精神分裂了一晚上. 话题太沉重, 买日本货的问题有机会再和平讨论吧.
忽然想起老赵大叔多年前一句感言: 本来一件挺美好的事儿... 这事闹的.
言归正转, 写贴答谢本坛帮助过我的网友, 特别要对CGI,LANYUE18网友有个交代. 本贴只侧重美国买车之个人感想. 关于技术部分, 请参考本坛同姓前辈 CCT, CVICTOR, CGI的原创或转贴. 我的确视之为美国买车的bible.
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 美国买车省钱吗?
CGI有句名言, 两年中我一直没有看懂, 或一直不以为然. 当新车停在家中, 豁然回首, 哦.. 真言那. "对于我来说,省钱是次要的,经历是无价的,例如,一个人坐灰狗到小镇的过程,真的很难忘。"
关于配置价格, 大家上两个网站一比就明白了.
既然谈钱太俗, 就再找几个话题:
1. 美国Dealer:
我曾经幻想, 美国经济这么差, 失业率这么高, 那么多人付不起房贷, DY揣着几万美金, 还能没有美国Dealer接待? 在http://www.edmunds.com/知己知彼的搞清美国MSRP,Invoice,TMV价格后,开始正式网络寻价. 不出所料, Dealer的电话,email象雪片一样飞来. 客气客气之后, 亮明加拿大身份, 众销售代表要么表示没问题, 要么需请示经理, 最终都殊途同归, 表示奉上级指示: 对加拿大人, 新车的不买, 旧车大大的随便的挑.
我的理解, 是否买新车给加拿大, 不是美国政府法律法规的问题, 而是美国厂商为保护加拿大Dealer而违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一项行业保护行为. 美国Dealer既是这行为的执行者, 又是受害者. 他们应该有手段制造一个通融双赢办法. 后面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绝大多数美国Dealer拒绝这样做. 加拿大Dealer们,感谢山姆大叔Dealer吧,啥也别抱怨. 要是同样的情况下, 你们的对手要是墨西哥, 或中国,韩国,印度, 你们应该死了好几回了.
联想到加拿大愤青对美国政府用美国刺激经济的钱,制定出买美国货的态度, 不尽感慨: 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这么傻的国家. 这些DEALER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不信之余主动打电话过去, 答案一样: 不准卖. 除非购车人有美国地址, 车必需先在美国注册.
坛子里有位网友的签名大概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尿的更远”. 粗俗,但又不失真理. 他告诉你怎样才能够达到目的- 沿着前辈们的足迹, 踏着烈士们的鲜血(这句不算啊). CGI, CCT, LANYUE18网友无私地将成功渠道与经验转传给了我, 让我省去了无味的探索, 直达胜利的彼岸(实在砍不出来了, 借用CCTV专用词汇).
2. 美国海关:
离渥太华近的两个美国海关, 我电话网站都查询了一下, 目前仍都要求72小时递新车原件. Bible中那个可以存车的地方已经不再营业. 随口电话一问美国海关官员, 竟得到解决停车72小时问题的若干答案, 包括地址和联系电话. 其中得到重点推荐—海关对面的美国24小时免税店. 但最后一句话又让我警惕性提高: “过夜停车,可能收费”. 交费停车实属正常, 但莫非美国海关官员也是商家的托儿? 咳, 办事为重. 一个电话打过去, 经理接的, 得知24小时免费停车, 过夜停车最好告之当班Supervisor, 以便处理紧急情况. 得, 狼性多疑, 思想太龌龊了. 这些人民的公仆, 服务真不错.
取车回来那天, 直奔海关汽车出口部门. 按照网站的介绍停在一破旧临时小木屋前, 久久不敢进去--- 没牌, 没字, 没见人, 这叫寒酸. 大家见过Minto的临时销售办公室吗? 够简单的吧? 与那相比, 就是宫殿. 连渥太华中小学Mobile教室都不如. 尾随过路官员勉强进入, 接待人员热情. 报名,亮件,验车, 取回材料走人, 五分钟不到. 看来美国公仆艰苦朴素的作风还没有丢.
美国取车那天, 咱渥太华的人那叫多, 搞的DEALER连钥匙都给错了. 据说还有一个近20人的团购在洽谈中.
3. 加拿大海关:
开车进入加拿大海关. 岗亭老弟若无其事的问, 多少钱买的车? 答33K. 再问, 省了多少钱? 心里一惊, 遂压低数字, 答曰: 也就是4-5K吧. 岗亭老弟也不费话, 递过报关单: 进口汽车, 价值38K – 这应该是GST/PST的基准价. 坏料, 老子上当啦. 进入加拿大海关报关办公室, 清关的小弟业务不太熟练, 抱着业务夹子查找是否符合进口条件. 五分钟后, 我陪着笑脸提醒到: 不该有什么问题吧, 我进口前做了很长时间研究, 进口这一款我肯定不是第一个. 清关小弟好象也有点不好意思, 加快了进度. 我又随便问了一下, 竟获得意外惊喜: 问, 我这车33K买的, 为什么岗亭老弟填上38K? 出示P.O等, 清关的小弟小笔一挥, 改回33K. 谁对谁错? 这至今是我美国买车程序中一认知盲点, 请前辈后生补充.
海关有块小黑板(这叫简朴), 标明当日美加货币兑换率. 乘以33K就是加币汽车价格. 所有GST/PST以此计算. 另一队列交GST+AC费$100后走人. 同美国海关一样, 至少接待人员态度友好. 用时20多分钟.
4. RIV
整个进出口过程中, 令人印象最深的肯定就是RIV(Registrar of Imported Vehicles)了https://www.riv.ca/Home.aspx. 这电子化搞得. 电话没打一个, 人一个照面没有全部快速完活儿.
开车到家后, 收拾妥当, 半夜上网把钱先交了. 共$204.75 https://www.riv.ca/MakeAnRIVPayment.aspx, recall clearance letter email to recall@riv.ca, form 1 email to info@riv.ca. 第二天早上8:30收到Case ID 和Track Your Case https://www.riv.ca/TrackYourCase.aspx. 用Case ID 和VIN number登陆, 打印Inspection form.
5. CanadianTire.
下午三点,从公务中脱身, 开车去CanadianTire做Inspection. 没啥可说的, 免费. 不到30分钟盖章完活. CT大叔接活前最多问了一句: 有DRL吗. 答:有,加上了. 不到半小时, CT大叔把表格还给我时, 一脸歉意: 太多东西要手填.告诉我可以去维修停车场处取车. 按他所指, 出来后找不到新车. 灵机一动,返回原先停车场, 发现新车原地未动. 不知道他们是没查,还是查了别人的车.
6. Ontario MOT OFFICE
下午四点, 时间还早. 找个LOCAL OFFICE看看能不能把牌上了. https://www.services.gov.on.ca/services/start.do?action=locations&locale=EN. 于是遭遇到了前辈们相同的困扰. 大概是美国买车的还是太少, 工作人员仍然十分的不熟悉, 几个人多次聚在一块商量,仍不得要领. 工作人员在我的循循善诱下,基本保持良好的态度, 没有拿”缺文件”搪塞我, 但仍不能让计算机应用系统通过注册程序. 于是承诺第二天一早, 在MOT开一张TICKET,请支持人员帮助,看看如何处理. 下班时间已过, 我又能说什么呢?
奇迹再一次出现, 从后台走出一位要下班的金发老太, 听清楚情况后,走到计算机前, 敲了不多于三下的键盘(大该是什么地方MAKE了一个CHECK MARK), 然后甩下一句”GO”.之后,众人一片惊呼”WELL DONE”. 遂交PST,牌照费等, 拿牌, 走人.
完了,美国买车程序全完成了. 美国的临时牌照变成了安省的牌, 美国的MSO变成了安省的文件. 白色的夜幕之中, CGI上面的感慨浮现出来.
以下几点提醒网友:
1. 美国海关汽车出口部门周末及下午4:00以后不办公. 72小时原件,目前还是要的.
2. 个人遭遇: BANK DRAFT等传统纸片支付手段在诈骗日益猖獗的今天面临信任危机.DEALER基本是钱不到帐, 不放车. 即使是BANK DRAFT要等上2个星期左右才能CLEAR. DEALER最喜欢WIRE TRANSFER应该是最好, 一天就能看到钱,并不可逆转. 现金也许比支票好确认, 不过不清楚海关相关规定.
3. 曾突发奇想, 把新车象租车一样先开回加拿大(有美国临时牌照), 72小时之后再走出进口手续. 打电话至美国海关, 答曰: 应该没问题, 我们不关心, 请继续询问加拿大海关. 打电话至加拿大海关, 答曰:你不能这样做.
4. 去换美元前, 在CFC吼一嗓子. 保不准那个大宽,小柳愿意中间价抛美元买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