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山
每逢中国农历新年的除夕之夜,国内外十几亿炎黄子孙几乎人人必看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今年迎来了自己的弱冠之年。期待“春晚”、收看“春晚”、谈论“春晚”,在这20年里已经逐渐成为华人社会一种新的视听文化现象――套用央视自己的夸词,谓之曰一大“民俗”。近几年的“春晚”往往既是人们的宠儿,堪称大年三十的精神年夜饭;又倍遭人们“戏弄”,经常在播出后沦为被奚落的靶子,让晚会的主办者难免有费力不讨好之叹。按日本标准,该度过其“成人式”的今年这台“春晚”当然也不能例外。
今年的“春晚”,央视是颇花心思,下了很大工夫的。不但在作为硬件的播放技术上,采用五地卫星视频传送加网上互动方式,而且在作为软件的节目上,要求歌曲现场真唱,不搞“对口型”的老把戏,加上众歌手以及在三高演唱会上控音的美国音响师的努力,使观众欣赏歌曲节目时,视听上有了全新感觉。高唱“主旋律”的宋祖英以其甜润、婉转的歌声再次显示了自己在歌坛上的大家风采,甚至让人不免叹息:如果歌曲本身的作词不是那么狭隘、造作,在感情的美学层次上能更贴近人性的话,那就真可以叫人知道什么是余音绕梁的阳春白雪了。为歌曲节目描上另一个亮点的是靠FLASH音乐作品起家、长相有点“朱元璋”的雪村。尽管他的形象很“底层”,充满平民自信的表演又被归入一个不伦不类的艺种:音乐评书,但一曲《出门在外》和一句经典的“翠花,上酸菜”,还是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勾起大家浓浓的乡情,跃升为本年度“春晚”最富大众化、最有人情味的节目。其它的歌手中,陆毅、陈慧琳、谭晶等都有较好表现,可惜曾被人冠以通俗乐坛“大姐大”的田震登台时反而音乐平庸,没能发挥出固有水平。
在过年这样的喜庆时刻,人们最渴望的当然是开心一笑。因此,相声、小品节目的质量也就成为检验一台“春晚”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今年的相声、小品节目,一方面由于日渐贵族化的创作者们远离庶民生活、想像力趋于枯竭,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宣部“铁剪无情”,而普遍流于空洞的形式,苍白、造作、缺乏幽默感、没有激起共鸣的穿透力。只有冯巩、赵本山2人领衔的两组人马,凭借其高超的艺术灵性和表演才华,把旧题材发挥演绎为赢得满堂欢笑的好戏。除此之外的六七个相声、小品,不但“ 江郎才尽”,“ 黄郎”、“侯郎”、“ 巩郎”乃至“归去来兮”的“牛郎”也纷纷跟着才尽。特别牛群、蔡明、郭达的作品为了搞笑,居然通过组字游戏,将一个与晚会极不协调的不雅词汇推到了嗓子眼儿,以低级趣味儿博人一笑,给“春晚”徒添无聊、扫兴的硬伤和败笔。
魔术、杂技、戏曲等节目原本是作为点缀“春晚”综艺特色而存在,但沈阳杂技团章功力、姚登波表演的《力量》却引起观众的广泛注意。两人伸展自如的身体,让人叹为观止。不过这种人体表演似乎从阴阳相济的审美观点出发才更能产生艺术的冲击力。
仔细欣赏,这次“春晚”的节目,照明、音响、布景、摄像同去年相比也都有较大提高。然而,晚会整体上没能避免换场不自然、镜头切转匆忙的问题,给人连接失序、缺乏章法之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演力度不到位和没有“ 够腕”的天才主持人之故。
虽然本次晚会还在时空跨度等创意方面作了很多尝试,但它确实没有跳出历年晚会的传统窠臼,没有太大突破。人们对“春晚”的评价也越来越仿佛“左手摸右手”。其实,这是很无可奈何的事情:要在4个小时内满足老板“欢乐、祥和”的基调定位和亿万个体的千差万别的审美需要,本来就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举措。作为一名寻求审美愉悦的观众也不必对它作过多的“ 求全之毁”。有人居然上网抨击晚会粉饰太平,不能针砭时弊,没有反映江西爆炸、煤矿坍塌、“ 9・11”和本・拉登等等大事,恐怕是过于文不对题了。
无论如何,“春晚”作为华人世界每年千万里所“共”的“婵娟”,是有其存在价值和必然性的。“但愿人长久”的我们,明年除夕还会坐到电视机前,审查央视交给观众的下一份答卷。
每逢中国农历新年的除夕之夜,国内外十几亿炎黄子孙几乎人人必看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今年迎来了自己的弱冠之年。期待“春晚”、收看“春晚”、谈论“春晚”,在这20年里已经逐渐成为华人社会一种新的视听文化现象――套用央视自己的夸词,谓之曰一大“民俗”。近几年的“春晚”往往既是人们的宠儿,堪称大年三十的精神年夜饭;又倍遭人们“戏弄”,经常在播出后沦为被奚落的靶子,让晚会的主办者难免有费力不讨好之叹。按日本标准,该度过其“成人式”的今年这台“春晚”当然也不能例外。
今年的“春晚”,央视是颇花心思,下了很大工夫的。不但在作为硬件的播放技术上,采用五地卫星视频传送加网上互动方式,而且在作为软件的节目上,要求歌曲现场真唱,不搞“对口型”的老把戏,加上众歌手以及在三高演唱会上控音的美国音响师的努力,使观众欣赏歌曲节目时,视听上有了全新感觉。高唱“主旋律”的宋祖英以其甜润、婉转的歌声再次显示了自己在歌坛上的大家风采,甚至让人不免叹息:如果歌曲本身的作词不是那么狭隘、造作,在感情的美学层次上能更贴近人性的话,那就真可以叫人知道什么是余音绕梁的阳春白雪了。为歌曲节目描上另一个亮点的是靠FLASH音乐作品起家、长相有点“朱元璋”的雪村。尽管他的形象很“底层”,充满平民自信的表演又被归入一个不伦不类的艺种:音乐评书,但一曲《出门在外》和一句经典的“翠花,上酸菜”,还是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勾起大家浓浓的乡情,跃升为本年度“春晚”最富大众化、最有人情味的节目。其它的歌手中,陆毅、陈慧琳、谭晶等都有较好表现,可惜曾被人冠以通俗乐坛“大姐大”的田震登台时反而音乐平庸,没能发挥出固有水平。
在过年这样的喜庆时刻,人们最渴望的当然是开心一笑。因此,相声、小品节目的质量也就成为检验一台“春晚”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今年的相声、小品节目,一方面由于日渐贵族化的创作者们远离庶民生活、想像力趋于枯竭,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宣部“铁剪无情”,而普遍流于空洞的形式,苍白、造作、缺乏幽默感、没有激起共鸣的穿透力。只有冯巩、赵本山2人领衔的两组人马,凭借其高超的艺术灵性和表演才华,把旧题材发挥演绎为赢得满堂欢笑的好戏。除此之外的六七个相声、小品,不但“ 江郎才尽”,“ 黄郎”、“侯郎”、“ 巩郎”乃至“归去来兮”的“牛郎”也纷纷跟着才尽。特别牛群、蔡明、郭达的作品为了搞笑,居然通过组字游戏,将一个与晚会极不协调的不雅词汇推到了嗓子眼儿,以低级趣味儿博人一笑,给“春晚”徒添无聊、扫兴的硬伤和败笔。
魔术、杂技、戏曲等节目原本是作为点缀“春晚”综艺特色而存在,但沈阳杂技团章功力、姚登波表演的《力量》却引起观众的广泛注意。两人伸展自如的身体,让人叹为观止。不过这种人体表演似乎从阴阳相济的审美观点出发才更能产生艺术的冲击力。
仔细欣赏,这次“春晚”的节目,照明、音响、布景、摄像同去年相比也都有较大提高。然而,晚会整体上没能避免换场不自然、镜头切转匆忙的问题,给人连接失序、缺乏章法之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演力度不到位和没有“ 够腕”的天才主持人之故。
虽然本次晚会还在时空跨度等创意方面作了很多尝试,但它确实没有跳出历年晚会的传统窠臼,没有太大突破。人们对“春晚”的评价也越来越仿佛“左手摸右手”。其实,这是很无可奈何的事情:要在4个小时内满足老板“欢乐、祥和”的基调定位和亿万个体的千差万别的审美需要,本来就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举措。作为一名寻求审美愉悦的观众也不必对它作过多的“ 求全之毁”。有人居然上网抨击晚会粉饰太平,不能针砭时弊,没有反映江西爆炸、煤矿坍塌、“ 9・11”和本・拉登等等大事,恐怕是过于文不对题了。
无论如何,“春晚”作为华人世界每年千万里所“共”的“婵娟”,是有其存在价值和必然性的。“但愿人长久”的我们,明年除夕还会坐到电视机前,审查央视交给观众的下一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