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之战揭秘zz

junio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1-16
消息
1,20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1)祈求和平,周恩来冒险访印

  1960年4月19日,印度首都新德里上空 阴云密布,细雨霏霏。弥漫升腾的水汽犹如

浓厚 的暮蔼,笼罩着整座城市。国际机场上的各色信 号灯,也失去了往日的绚丽光彩,

远远望去,好 似一篷篷朦陇的光晕。

  印度总理兼外交部长尼赫鲁,站在贵宾厅 宽大的落地窗前,久久地凝视着窗外的

停机坪。 他身着长袍,棕色的脸庞上嵌着一对黑亮而灵 变的眸子,微微翕动的嘴唇不

知在自语些什么。 他步伐稳健,精神矍铄,除了那一头华发和唇间 黑白相杂的胡须,

任谁也不会相信,他已经是 71岁的高龄了。

  “这位老人推动了世界。”

  印度人这么说,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领导 人都这样评价过他。

  尼赫鲁从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印度的独立 解放事业,先后5次被捕入狱。凭着坚韧

不拔的 意志和超人的组织才能,他和圣雄甘地一道,将 印度各党派、各阶层、各种宗

教信仰的民族团结 到一起,终于赢得了印度的独立。随后,他又创 立了不结盟运动,

在美、苏两个对峙集团的夹缝 中,开拓出了广阔的天地。

  1955年的万隆会议,达到了他人生辉煌的 顶点。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

一道,极 力倡导并通过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亦成 为未经选举的不结盟运动的

领袖,在国际事务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此刻,他的心境却如这阴雨的天气,晦 暗、沉郁。

  他在等候一位贵宾,一个老朋友。

  这入就是5年前在万隆会议上,曾和他并 肩站立,高举紧握的两手,向世界呼唤和

平的周 恩来。

  尼赫鲁的心情是痛苦的,他感到左右为难。

  两国间的边界纠纷,已经持续了10年。他 的神经也为此震颤了10年。

  “每一个新生政权的最初的几乎是本能的 反应,就是紧紧保住遗留给他的那份领土。凡是 殖民国家曾经统治过的地方,新兴的国家就一 定要统治。”

  最初,他看到英国史学家贡纳尔・米达尔 这段后时,曾经加以讥笑。没有想到,

现在自己 也品尝到了此中的苦辣滋味。50年代初期,他 曾想把边界争端暂时搁置起来,

全身心地致力 于同中国的友好,他为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而奔走,为恢复中国在联合

国的席位而呐喊。他 认为同中国友好是印度外交政策的基石,只要 印、中两国联手,

就能控制整个亚洲及至影响世 界。当然,他也期望在“友爱”的热流中中国能够 在边

界争端中给他一个面子,做一些让步。

  然而,朗久、空喀山事件的枪声,以及遗留 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几十具中国和印度士

兵的尸 体,把他从一厢情愿的述梦中惊醒了。他这才懂 得:“边界竟是国家间最最敏感

的问题”。它不仅 直接影响到双方版图的消长、民众的情绪,而且 触及到一个国家的要

害――威信和尊严。

  外交部一位官员匆匆走到尼赫鲁身边,轻 轻他说:“总理先生,周恩来的专机准时

从仰光 起飞,再有10分钟即可到达。”

  尼赫鲁微微颔首,目光依然凝注在玻璃窗 上。那上面有十几条因细密雨点聚集而划

出的 水痕。

  邀请中国总理,也许是对的。万隆会议前 后,尼赫鲁曾4次会见过周恩来。他敏锐

地感觉 到,周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外交家,具备一个伟大 领袖应有的、全部的优秀品质

和出众的才能。他 温和、聪睿,极其宽容而又一丝不苟,伟人所独 有的各种才智竟汇

聚到他一个人身上,真是不 可思议。尤其是他迷人的风采和善解人意的谈 吐,倾倒了

几乎所有结识过他的入。尼赫鲁明 白,自己在万隆会议上的成功,起码有一半得力 于

周恩来。

  和他好好谈谈,也许他会理解自己的苦衷, 缓和边界剑拔孥张的紧张局势,可是,

他会命令 军队后撤吗?

  此时,周恩来的专机已进入新德里上空,这 位共和国总理的心境也是沉重的。

  中印之间约有2000公里的边界,虽然从未 正式划定过,但在历史上按照双方的行政

管辖 范围,形成一条传统习惯的边界线。这条边界西 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中段沿着喜

马拉雅山脉, 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它一直受到两 国人氏的尊重。1914年西姆

拉会议期间,英国 代表背着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在会外同 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团

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了 一条麦克马洪线,企图把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 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才使中印两国边界的传统 习惯线遭到破坏。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继承 英帝国主义

对西藏的侵略野心,不断向非法的 麦克马洪线推进,蚕食中国领土,不断在边界挑 起武

装冲突,打死打伤我军民,在我境内设立哨 所。我国政府一直采取了克制忍让的态度。

这 次访印,就是祈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境争端。
  
天空隐隐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3架波音 客机从云层里露出银亮的机身。尼赫鲁做了

个 手势,当先步出贵宾厅的大门,走到停机坪侧早 搭好的大帐篷里。

  飞机划过溅着水花的跑道,最后停在机坪 的中心。

  舱门拉开,第一个走出机舱的是周恩来。他 顾盼了一下整个机场,仿佛没有注意到

前来欢 迎的仅百十余人,仍然微笑着,扬着手臂走下舷 梯。

  尼赫鲁的心抽动了一下,他不知道这是好 运气还是恶兆头。他回头望了一望,跟在

身后 的,除了各国外交使团的人外,只有七、八个板 着脸孔的自己的属下。顿时,他心

头涌起了一阵 窘迫。前3次来访问时,欢迎的人群如潮如海, 政府的所有官员几乎都挤

到机场,期望目睹一 下周恩来的风采。整个新德里万人空巷,市民都 拥到车队必经的大

道上载歌载舞,祈祷祝福。可 如今呢?他不能不感到愧疚。多少年来,大度和 好客曾经

是他自诩的本性啊!

  周恩来走过来了,脸庞比往昔清瘦了不少, 鬓角也添了几根华发,只是握手还是那

样有力, 拥抱仍是那样真诚,这倒使尼赫鲁心头的窘困 释然了不少。

  “周总理,还认识我吗?”一个身穿西服裙, 肩挎照相机的年青女记者双手紧握着

周恩来的 手,用流利的中国话问。

  “《泰晤士报》的记者,大名鼎鼎的韦尔娜小 姐,我怎么会忘呢,记得嘛,咱们碰

过杯,喝的是 茅台酒,不过,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杯子里可掺 了不少矿泉水噢!”

  周围的外交使官都笑了起来,不懂华语的 赶紧问翻译,“总理先生的话很可笑吗?

”韦尔娜 更是乐不可支,一对碧蓝色的眸子里溢出了泪 水。

  稍顷,韦尔娜间:“周总理,您的和平使命能 完成吗?”

  周恩来两手一张,做了个西方人惯用的无 奈的手势说:“尽力而为吧,办这样的事

情,一个 诚意是不够的,需要两个……”

  欢迎仪式进行了25分钟,便匆匆结束了。 车队沿着空荡荡的大街,驶向中国代表团

下榻 的总统府。

  一路上、尼赫鲁提心吊胆,生怕有哪个歹徒 端着冲锋枪,从荒僻的巷道里杀出来。

周恩来来 访前夕,各反对党大喊乱叫,要组织示威游行, 举办“不投降周”集会。自

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并且保证不让出一寸土地,才把这股疯潮强压 下去,可面对着

被边界纠纷刺激起来的群情激 愤的国民,谁又敢保证不出意外呢?

  直到周恩来和陈毅乘坐的黑色道奇轿车平 安驶进总统府时,尼赫鲁才长舒了一口大


  

  (2)新德里,中国总理舌战群儒

  新德里,1960年4月25日晚7时3O分, 周恩来将举行记者招待会。

  消息传来,顿时轰动了新德里的记者。

  各外国领事馆及新闻台社都知道,在此之 前周恩来曾提议和尼赫鲁共同举行记者

招待 会,这个意见遭到了印方的拒绝。为了使各国外 交使团和舆论界对中国立场有进

一步的理解, 周恩来才决定单方面行动。

  新德里的新闻记者向来以敢于藐视权威和 大人物,以尖锐的诘问和发难使别人难

圆其说 而引为自豪。如今,居然碰上一个敢在狮子嘴上 捋唇毛的。

  晚7时一到,总统府圆柱厅里已是人头攒 动、空无一席了。记者们静候周恩来登场。

  经受过风浪和战火考验的周恩来阅历惊人 的丰富,他似乎已经预见到招待会上可能

出现 的尴尬场面,为了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平息一 下有些记者有目的的愤怒火气。

人一到齐,工作 人员便开始散发早打印好的周恩来的声明,上 面扼要简洁地阐述了中

国的立场:边界从未划 定,问题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在谈判未达成协议 之前,双方应

维持边界现状,不应片面行动,更 不允许使用武力来改变这种状况。最后,周恩来 将

双方的共同点或接近点规纳为六条,一并印 在显赫的位置上。

  晚7时20分,周恩来、陈毅带领随行人员 走近圆柱厅的边门。韦尔娜突然闪了出来,

惶急 地说:“总理先生,有帮人准备不顾外交礼仪向 您发难,您可要小心啊!”

  周恩来微微点头,从容不迫他说:“谢谢您, 韦尔娜小姐。”说完继续前行。

  韦尔娜又迅疾地抢到前边,语音凄颤地说: “周,这不是招待会,是射击场,您是

唯一的靶 于,上千只枪口都瞄准了你,你不能进去。”

  周恩来严肃了,轻轻抚了抚韦尔娜瘦削的 肩膀。“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打不倒

我。”

  韦尔娜没有危言耸听。的确,印度新闻托拉 斯的一伙人,预先抢占了有利位置,

准备在周恩 来一走进大厅时,就狂呼口号,给他一个下马 威。可惜得是,他们的注意

力被手中的周恩来的 声明吸引住了。以至周恩来跨进大厅,踏着红地 毯,缓缓走上靠

前排居中的讲台时,才有一个尖细的 声音喊:“中国佬,滚出去!”但这阵小小的骚动

还没等掀起大浪,就被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淹 没了。

  周恩来用睿亮的双目扫视了一下会场,然 后开始了45分钟的讲演,他的语音沉稳,

略带 沙哑,却极富魅力。台下的记者在笔记本上“唰 唰”地记录着。周恩来再次重申

了中国的立场。 最后情真意切他说:“中国、印度,都有着5000 千年的古老文明,印

度的圣河佛殿、经典颂文, 曾经给中华民族的成长注入过丰厚的营养。中 国的四大发

明,特别是造纸术和火药,也为印度 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做过贡献。几千年来,我们

一直和平相处,休养生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 印之间从未发生过真正的战争。我希

望,我们这 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应坐下来,通 过协商、谈判解决。切不可

对上辜负了列祖列宗 的遗德,对下贻害后世子孙。”……

  周恩来的演讲刚一结束,圆柱厅里便爆起 掌声的大潮,韦尔娜拍着巴掌,兴奋地站

了起 来。数百名记者受到感染,也纷纷离座站起来。

  在新德里召开记者招待会,是一种令人畏 惧的煎熬。印度内政部长夏斯特里在一次

招待 会上曾被质问得面红耳赤,当场出丑。财政部长 德赛竟在招待会中途被嘘下讲台。

这一点各国 的领导人和政治家都有耳闻。但是,令人无可争 辩的是,自从周恩来跨进这

座圆柱厅的第一步 起,他就控制了整个会场,那些准备发难、炮轰 的记者们,居然随着

周恩来的一举手、一投足, 语音的抑扬起伏,老老实实地聆听了45分钟, 这确实令人不

可思议。

  周恩来端起茶杯,侧身呷了一口茶。他从不 正对听众喝水,事无巨细,都处处体现

出对他人 的尊重,这就是周恩来的魅力之所在。

  周恩来转回身,清了清喉咙,说:“有位朋友 告诉我,在座的有不少是战神鸠摩罗

的子孙,准 备好了炮弹轰击我。我觉得,心里有火、有气,就 应该发出来,我愿意承

受。因为,我是你们的朋 友。”

  这一下,会场居然沉静下来,出奇的静。终 于,有一个留大胡子的人站起来说:

拔沂怯《?新闻托拉斯的记者,请问周恩来先生,中印边界 的领土划分已经是十分明确

的了,难道还有什 么必要再进行谈判,再重新划分吗?”

  周恩来耐心地回答:“如果你对中印边界的 百年历史多做些研究,并且能真诚地倾

听一下 中国政府的呼声,我想,你是不会提出这种问题 的。”

  这位印度人刚坐下,身旁一位欧洲人站了 起来:“我是英国路透社记者詹姆斯,总

理先生 口口声声要靠谈判来解决问题,请问,原本属于 别人的东西,你认为有什么资

格和必要去讨论 这东西的归属吗?”

  周恩来严肃他说:“詹姆斯先生,在国与国 的领土纠纷中,你刚才的比喻显然不十

分恰当, 我愿就这个比喻再做些说明,如果一个强盗夺 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

人不该向强盗 讨还吗?”

  詹姆斯气急败坏他说:“你……你敢说印度 是强盗。”

  周恩来但然他说:“强盗,有,但不是印度, 而是英国的殖民政策。中国和印度是

朋友,而且 应该永远是朋友。”

  后排一位记者拍了拍詹姆斯的肩膀,站起 来问:“总理先生,你们不打招呼,在有

争议的地 区擅自修了一条公路,这难道也是在表示和平、 尊重和友谊吗?”

  台下响起得意的嘘声、口哨声。

  周恩来诚恳地答:“不错,我们是在喀喇昆 仑山侧修了一条公路。这就是青藏公

路,是为了 改善新疆、西藏地区的交通困难状况而修筑的, 其中有几段因山脉阻隔,

穿越了阿克赛钦地区 的一角。我们原本以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领 土。后来印度政

府提出了抗议,我们愿意就此问 题进行协商解决。如果这不算和平、尊重、友谊 的话。

那么印度政府越过传统的边界,在有争议 地区建立军事据点,武装巡逻,不但不打招呼,

而且逐步推进,动枪动炮,这又算是什么呢?如 果说彼此都伤害了感情的话,我们中国

也仅仅 是因为一条用于和平建设的公路。”

  台下的记者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周恩来 的雄辩虽早有耳闻,但今日才是第一次

领教。

  “我是印度独立报记者托姆拉。总理先生, 你不认为,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愈演

愈烈,直 到今天动枪死人的境地,完全是你们自恃大国 身份,对印度横行侵犯的结果吗

?”

  周恩来冷峻他说:“不对。缅甸、不丹、尼泊 尔都是小国,也都和我们有麦克马洪

线的困扰, 可为什么我们能和平地达成边界协议呢?事物 的逻辑并不是当一个大国与一

个小国发生纠纷 的时候,大国就必然是无理的、蛮横的。如果这 样的逻辑成立,那么印

度同巴基斯坦、锡金的边 界纠纷,也是大国欺侮小国吗?事实上,印度无 论从哪方面看

,都不是一个小国,她的综合国 力,她的人口,她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尤其她引 以骄傲

的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一丝一毫也不比 中国差,这怎么说得上是大国对小国的侵犯 呢?



  托姆拉激怒地涨红了脸,晃动着粗短的胳 膊,扯着嗓子喊:“不管怎么说,你们是

侵略者, 是你们伤害了印度的感情,你们要滚出去……”

  周恩来的面孔异常冷峻,语气却异乎寻常 的平稳:“如果说到伤害感情,我想反问

一句,究 竟是谁伤害了谁?去年我国在平定西藏叛乱时, 明知有些人背后搞鬼,我们并

没有责怪,而是在 采取军事行动前,电告贵政府,保证对印度侨民 提供保护。达赖喇嘛

逃往贵国避难,中国政府根 据‘对政治犯可以给予保护’的国际惯例,予以 了宽容。在

边界纠纷中,中国军队没有前进一 步,连例行的边界巡逻也停止了。我们伤害谁了 吗?

可是印度政府呢?面对领土纠纷拒不谈判, 至今不断派出军队在我领土内巡逻。多次开

枪, 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去年,在我国处理自己的 内政西藏问题时,各城市都举行了

大规模的反 华游行,声援西藏叛乱集团。更令人无法容忍的 是,去年4月,在贵国盂买

,政府怂恿一批歹徒, 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肖像贴在中国总领事 馆的墙上,往肖像

上抛掷变质鸡蛋、烂西红柿和 砖瓦泥块。请问,这是什么?这不仅是伤害了我 们的感情

,而且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侮辱。”

  托姆拉惶急地辩解道:“那是一小部分人, 绝不能代表印度政府……”

  坐在周恩来身侧的外交部长陈毅猛然站了 起来,抓起话筒怒不可遏地喊道:“够了

,不要狡 辩了,我只说一句,中国是受到损害了,中国是 受到了损害了,毛泽东主席有

句话:“人个犯我, 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谓予不信,皇 天可鉴。”……

  大厅里的人被陈毅的话全部震慑住了,记 者们你看看我,我瞅瞅你,苦笑着摇头,

尴尬地 喘气。

  在座的每个人都明白,陈毅不光是外交部 长,而且是身经百战的元帅。

  周恩来接过话筒说:“请愿谅,我的外交部 是一时愤慨所致,并非威言恫吓。我想

最后再说 一句,中印两国都曾是帝国王义的殖民地,饱受 过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蹂躏

。中印两国应该 友好、和睦。自家的事好商量,绝不能让边界纠 纷再继续扩大,以致做

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来。”

  韦尔娜站起来,极严肃庄重地说:“我还有 一个问题,总理先生能够坦诚相告吗?”

  周恩来扬扬手说:“我想,我会尽其所能的回 答你。”

  “那好,据我所知,您今年已经62岁了,比 我的父亲还要大8岁,可是,你为什么仍

然那么 年青、美俊,像个小伙子,能回答吗?”

  全场上静默有顷,猛然炸锅般爆出一阵畅 快的大笑,将刚才剑拔弩张的火药味驱赶

得纤 缕不存。

  与刚才舌战群儒,大展辩才的情形相左,此 时的周恩来,倒真有些腼腆了。他望了

望身旁忍 俊不禁的陈毅,又摊了摊两手,嗫嚅着说:“这样 的问题,我可以不回答吗?



  “不行。”这两个字,居然是上千名记者用不 同语言异口同声发出的轰鸣。

  周恩来搓了搓两手,说:“好,我回答,我只 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进行生活 的……我……”

  周恩来的话音未落,台下的掌声、叫好声犹 如天边滚过的巨雷,上千名记者全部站

起来,跺 着脚,拍着巴掌,喉咙里喧泄着各种代表欢乐和 赞赏的音符。

  这浑杂的持续长达7分钟的雷声里,竟然 包括刚才那些曾向周恩来发难的人。

  然而,周恩来的和平祈求落空了。



  (3)“里窝那”进攻计划出笼

  1962年10月1日,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13周年大庆。当首都北京的夜空鸣响着

隆 隆礼炮,绽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的时候,印度首 都新德里国防部作战厅里,正在进

行着决定印 度命运的作战会议,主持会议的是印度国防部 长梅农。参加会议的有击军

总参谋长塔帕尔上 将,前陆军参谋长蒂迈雅上将,参谋局长考尔中 将,东部战区司令

莱普森中将,第33军军长乌 姆拉欧・辛格中将,第4师师长尼兰詹・普拉 沙德少将,参

谋部助理迪隆少将,参谋部作战处 长帕利特准将;此外,还有3位文职官员,内阁 秘书

凯拉,国防部秘书克萨林,情报局局长马立 克。

  身为文职官员的梅农,虽然担当着国防部 长的重任,但当他面对着一个个肩扛金

花、绶带 斜挂的将领时,总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压迫感。为 了保持自己的尊严,他的看

家法宝便是斥责、嘲 笑他们。因此,属下的将领对他多有不满,可又 不得不感激他,

因为他用频繁的调动不断晋升 他们的军衔,同时又大幅度地提高了军官、特别 是将军

们的薪金。他在任期间,军队的武器装备 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尤其是他同尼赫鲁之间

极亲密的私人关系,没有一个军官不对此感到 畏惧。

  梅农首先做了简短的开场白后,说:“尼赫 鲁总理已前往伦敦参加英联帮总理会议,

临行 时授权让我制定一个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去的作 战计划,我已经指令总参谋部拟定了

,这就是 “里窝那”作战计划,下面就请帕利特准将宣读 作战计划的文本。”

  帕利特准将摊开文件夹,说:“取名‘里窝 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这是一个

地名,意 大利的一个港口,二次大战时,总参谋长曾在那 儿作过战,仅此而已。”

  接着,他宣讲了作战的任务和要点,在东 部,要占领塔格拉山脊,将中国军队赶出

塔格拉 山;在西部,要拔除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占领 全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

为了加强东部的 军事力量,拟在最快时间内组建特种部队第4 军,考尔中将亲赴东北边

境指挥,并兼任第4军 军长。进攻的准备,要在10月10日前完成。

  帕利特准将刚刚讲完,蒂迈雅上将就高声 喊叫起来:“不可能,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你拿什 么去组建第4军?凭什么同中国军队打仗?怎 样在10月10日前完成进攻准备?

你知道那儿 的地形地貌吗?全是1万4千英尺以上的连绵 不绝的大山,在地图上量出3个

小时的行军距离,实际要走上3天。后勤保障全部要靠空投, 可是,那儿连一块空投的平

地都找不到,制定这 种计划,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考尔中将敲了敲桌面,严肃他说:“蒂迈雅 将军,请你放尊重些,这份作战计划,

是我和塔 帕尔上将一块制定的,你尽可以批评、修正,但 决不许可诋毁,更不能全盘否

定。要知道,印度 的每个人都不耐烦了,指责我们为什么不把中 国人赶出去。许多报纸

骂我们是胆小鬼,不能担 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做为一个军人,你能忍受 吗?再不行动

,政府就要垮台,我们都要被送上 绞刑架,你懂吗?”

  蒂迈雅冷笑连连他说:“如果这个计划出自 别人之手,或许还有探讨的可能,可是

你一参 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短短的10年间,你从一 个少校升到中将,坐上了参谋局

长的宝座,你算 什么,你真枪实弹的指挥过一次战斗吗?还不是 凭着你那张漂亮的脸蛋

,巧舌如簧的嘴。为了你 的提升,我曾经辞职过一次,很可惜,没有挡住 你亨通直上的

官运。这一次,我豁上一切不要, 也要阻止你,什么‘里窝那’完全是几张烂纸,你也

绝不能出任第4军军长。”

  考尔尖利地说:“你最好放明白些,这是作 战会议,不是可以随意进行人身攻击的

议会,我 的任命书是尼赫鲁总理临行前亲自签署的,为 此你尽可能再辞职一次,不过这

回,不会有人再 劝你收回了。”

  这一刀深深刺穿了蒂迈雅的心脏。两年前 考尔由第4师少将师长升任参谋局长职务时

, 蒂迈雅曾极力反对,认为他好夸大言辞,极富幻 想,又无实际作战经验,担任仅次于

参谋总长的 职务,确实不能胜任。但尼赫鲁断然否决了他的 意见,直接签署了任命书,

为此,蒂迈雅一气之 下,请求辞职。如果蒂迈雅坚持到底的话,那么 军队内任人唯亲的

裙带路线真相或许会大白于 天下。然而,蒂迈雅在尼赫鲁一番恳切言辞的劝 导下,收回

了辞呈,尼赫鲁便给了他一个闲职。 新闻界为此做了一番沸沸扬扬的报道,责怪他 的

“儿童游戏式的”小孩子脾气。蒂迈雅将军受 尽了凌辱。从此,便也雄风殆尽、闭门不

出了。

  但是,做为一个戎马一生的老军人,他始终 关注着中印边界的军事纠纷、当看到尼

赫鲁推 行考尔的前进政策,不断往前推进,修建了一个 个军事哨所时,他感到既可悲又

可笑。这只是一 种小孩子捋大人胡须游戏,一但大人被扯痛了, 便会给一巴掌。为此,

他多次给尼赫鲁写信阐明 这种做法的愚蠢可笑,希望他能下令收回军队, 聚成铁拳,在

关键方面给中国军队以致命的打 击。然而,尼赫鲁却宠信梅农和考尔,默许他们 继续往

前走。第一步是把哨所建到中国哨所前 面,看到对方没有动作,第二步又把哨所推进到

中国哨所的后面,切断中国哨所与主阵地联系。 现在他们要推进第三步了,把中国士兵

哨所拔 掉赶出去。这可是潜藏着最大危机的一步。蒂 迈雅根据一生的作战经验认为:

前两步中国忍 让了,第三步绝不会忍让。积蓄已久的中国军队 不但会打败他们的进攻,

而且会趁势反击过来, 消灭全部印方边境部队,甚至会趁势追击,攻占 新德里。这是决

定国家命运的时刻,他不能再沉 默了。他自报奋勇参加了这次作战会议,又挺身 而出陈

述了一大通理由,然而,他除了从辛格中 将那饱含同情的目光中得到些许安慰外,其它

的都是漠然的冷眼和嘴角的蔑笑。他绝望了,喜 马拉雅山不只是美丽的雪山女神,她还

有两个 恶魔的化身,一个是难近母,一个是时母,她们 不仅相貌狰狞;而且性情残酷,

全印度的婆罗多 将毁在这两个恶魔的手中。不知是哪根神经的 灵感,使他忽然想起长篇

史诗《摩河婆罗多》中 的这个传说。他两眼含春盈眶的泪水,缓缓站了 起来,颤抖无助

的手,无意间碰翻了茶杯,茶水 溅到了考尔笔挺的军服上。

  考尔惊呼一声,接着暴怒地搡了蒂迈雅一 把,险些把老头子推个趔趄,愤愤他说:

“老精 怪,早下台了,还罗嗦什么,不知羞耻。”
 
中印战争

中印战争
<邓礼峰>
背景: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
,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
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
;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
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
是沿喜马拉雅山脑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
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一、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
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著长期的交往和
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场按照传统习惯线标画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
习惯线。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的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
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
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
子。
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西藏地方处于混乱的局面,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
这是向中印边界东段――从阿萨姆平原的边缘向喜马拉雅山进行侵略扩张的大好机会。
于是,英印政府除了派遣“讨伐队”向中国这部分地区的部落种族进行武力镇压、金钱
引诱以及所谓订立契约外,还派大批测量探险队,化装成僧人、商人、探险旅行者,窜
入西藏东南部中印边境地区,偷偷地进行大量的侦察、测绘(偷测)等活动,为英印政
府外务大臣麦克马惯画一条侵占中国西藏大片领土的所谓印藏边界线作技术上的准备。

1914年3月,英国侵略者为了实现其侵略企图,施展阴谋手段,趁“西姆拉会
议”之机,英国趁辛亥革命鼎革之际,策划中、英、藏三方会议,于1913年10月
至1914年7月在印度北中西姆拉召开,企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土分袭出去,由于中央
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条约上签字,英国阴谋未能得逞。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及其助视尔诱惑
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著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在德里进行私下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等
人以赠给西藏5000支枪、50万发子弹,支持西藏“独立”,帮助西藏赶走汉军等
条件为诱饵,胁迫
夏扎在秘密换文上签字,骗夺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914年3月24日,麦
克马洪在德里交给夏扎秘密换文,换文的附件以粗略红线划了一条划分印藏边界东段边
界线的地图,要求夏扎在上面签字盖印。麦克学洪在换文中,对此图既没有文字上的描
述,也没有说明是依据什么原则,条件画出的,而仅划在比例页为1英寸等于8英里的
地图上。当夏扎在签字时,表现推委、迟疑不决俚,贝尔马上变了脸色,发脾气,夏扎
在威胁利诱之下,在“麦线”图上签字。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内维尔 ・马克斯韦尔曾
指出:所谓“麦克马洪线,”是一九一四年西藏一个代表团与印度政府外交秘书亨利・
麦克马洪爵土在德里所作的一桩未经授权的秘密交易的产物,麦克马洪以威逼利诱(表
示愿意支持西藏反对中国中央政府)的手段,说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种边界线的划法――
把边界线向北推移了大约一百公里。1987年5月英国《南方》月刊,载《中国藏学
》1989年第2期。麦克马洪划的这条粗略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伸延至西藏察
隅。其范围包括西藏在南之门隅、珞瑜和
下察隅三大地区,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约等于我国的渐江
省,有著丰富的矿物、生物和水利资源)划归英属印度。划定后的印度东北边界,就从
喜马拉雅山足向北推到了喜马拉雅山的山脊。对于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
届政府从未承认。后来,英国给西藏提出的两个承诺并未能实现,因此西藏地方政府对
“麦线”也不承认。英国知道炮制这条“麦线”的非学性,所以英国政府长期对此保密
,不敢公开。然而,英国侵略者既作贼心虚,又贪婪成性,在时隔20多年后,于19
38年又故态复萌,干起
偷偷模模的不光彩勾当来,采取伪造证据、偷梁换柱的手法,重新出版1929年的《
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篡改该卷中关于西姆拉会议的原始记录,伪造有关“麦线”
内容,塞进该卷的西姆拉公议内容之中,重新出版该卷,而出版日期仍用1929年原
版日期。这样,1938年印刷的标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伪
本中,出现了“麦线”秘密的非法文件。伪版本出版后,英印政府即不令把1929年
的原版本大量销毁了。与此同时,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与周围国家的地图》中,
第一次改变过去同中国
主张的传统习惯边界线相同的画法,用“未经标定”的符号,画出了“麦克马洪线”。
这样,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就炮制出来了。由此可见,“麦线”是非法的,失效
的,但从此埋下了中印边境东段争端的祸根。
在中心边境西段,1846年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声称拉达克(原本属
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区,是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应归英印政府统治。在未等清朝
政府同意的情况下,便悄悄占领拉达克地区。后来,在标定拉达克和西藏的边界中,英
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我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1865年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
翰逊潜入新疆南疆地区,通过“勘察”,绘制地图,把阿克赛钦、摩河谷及喀喇昆仑山
以北广大地区划入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版图,即所谓“约翰逊线”。阿克赛钦是中国的
领土,中国政府从不承认
洪线。英印政府的势力从未进入该地区,也未在该地区行使权力或建立行政机构。
英帝国主义在中印边境东段秘密炮制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在西段围绕所谓阿克
赛钦问题提出的边界方案,是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和新疆的产物。正如周恩来指出的;
“英国企图抹煞中印之间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线,用割裂中国领土、扩大英属印度领土
的办法,来达到它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目的。”
二、印度政府继承与扩大英帝的衣钵,挑起边境冲突
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的英属印度
当局对中印边界非法、无效的划分,而且进一步侵占我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企图
通过武力手段把极不合理的大片领土要求强加于中国。
印度独立后,西藏地方政府认为印度脱离了英国和管辖,西藏同样也应从英国侵占
的特权下摆脱出来。为此,西藏地方政府与印度驻拉萨“代表处”进行了交涉。对西藏
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却以大国主义的傲慢态度宣布,它就是要继承英帝的衣
钵。英国侵略者虽然炮制了“麦线”,但好长时间未敢侵入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非法
的“麦线”以南地区,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趁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困难时期,
乘人之危派兵侵占了这个地区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印度独立后,印度当局
不仅继承了殖民主义者对中
国领土的侵占,而且还对中国领土进行新的蚕食,逐步向“麦线”推进。1951年2
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国成立之初忙予内务无暇顾及中印边界问题与抗美援朝战争,之机
,派兵100余名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首府达旺,强迫一直在那里行使管辖
权力的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搬迁;印度在侵占达旺前后,还侵占了“麦线”以南门隅的马
果等地。10月,印军一部又在直升习机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地方,在
梅楚卡等地强行建立兵营。西藏解放后,印军继续向传统习惯线以北、“麦线”以南各
地开进,遭到当地居
民的抵抗。1953年阿萨姆邦的印军一个来福敌连共70余名官兵,逆苏班西里河西
而上,侵入塔吉村时,被埋伏在丛林中的珞巴族居民用弓箭将其全部射杀。到1953
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于1954年在
已被和即将被其侵占的“麦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上,建
立起它的“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政官方地图,特非法的“秤克马洪线”原来一直按明
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企图使其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
化。然而,印度军政人
员自知“麦线”不合法而感到心虚。1955年4月6日,侵驻下察隅的印度官员发出
一份绝密文件称:“我奉命通知,今后‘麦克洪线’一词和‘边境线’的说法应停止使
用,……‘麦克马洪线’的提法,应立即用‘东北边境’一说代替。”此后,印军又越
过“麦线”向北推进,侵占了西藏的兼则马尼等地。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除了占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的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
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
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
境中段共侵占我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我军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
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5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
侵占了巴里加斯。
尽管印度在边境上对我国领土步步蚕食、侵占,我外交部边向印方提出过多次交涉
、抗议,但由于我国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有争议的边界的方针,所以,从1951年
到1958年间,中印边境地区基本上是平静的。
1959年3年,在西藏所取得的平判改革的胜利,打掉了中外反动势力阴谋制造
“西藏独立”的社会基础,使印度幻想的“缓冲国”的企图破灭。于是印度政府蓄意向
战国挑起边境争端,制造边境紧张局势,使中印关系严重恶化。1959年3月22日
,即西藏反动上层在拉萨发动的武装叛乱被我平息,拉萨战役结束的当天,印度总理尼
赫鲁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尼赫鲁不仅要求特已被其非法
占领的东段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和中段边境2000平方公里的我国
领土划入印度,还要把西段边境一直在我国政府有效管辖下和阿克赛钦等地区3300
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划归印度。在1950年至1951年我军进军阿里、1956
年至1957年我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筑新藏公路时,印度政府并没有提出异议。但这
时印方却说该区属于他们,并硬说我国“侵占了印度领土”。尼赫鲁无理要求的中国领
土总面积约有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印度当局在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
片面政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
在东段,印度派兵越过“麦线”,于1959年4月25日侵占了该线以北的朗久
;4月28日侵占了塔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则马尼(沙则),并在这些地区建立
了哨所。接著,8月25日印军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驻朗久附近的工作队开枪射击,在
印军遭我还击2人毙命后,于27日仓皇撤逃。
在西段1959年10月20日印军3人在空喀山口非法越境侦察,遭我边防巡逻
队扣押后,60多名印军于21日越境围攻我巡逻队,我被迫还击,双方互有伤亡,在
我击毙印军9人,俘7名后,印军余部狼狈逃窜。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西
藏问题”时对我国的诬蔑。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我
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我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据点,有的距
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
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
“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
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
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脊作为边界。9月17日至19日,印军
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执勤战士后撤。对
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我被迫还击。双
方交火至29日,我择绕桥头哨位主动后撤。印军得意忘形,得寸进尺。10月8日,
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军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
战士47人。在西段边境,印军不断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
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
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战争过程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
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周恩来总理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鉴于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中国西藏地方与印度在崇教及商业上的紧密联系,
中国政府争取印度的友好合作是极为重要的。1952年6月14日,周恩来在中国已
完成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务后,针对印度政府历次来的照会中所提它在西藏的各种“权益
”,向印度驻中国大体潘怩加就中国处理印度与中国西藏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个
原则和一项措施。周总理指出:“对于印度在中国西藏的关系的现存状况是英国过去侵
略中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对于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没有责任的。英国政府与
旧中国政府缔结不平等条约
而产生的特权,现在已不复存在。因此,新中国与印度在西藏的关系,通过协商重新建
立起来。”1953年12月,周总理接见中印两国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
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次原则。他说:发展
两国友好关系,商谈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谋求解决那些如正成熟的悬而未决的
问题,也应该按照这些原则进行。印度代表团对这五项原则表示完全赞同。
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1959年
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
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周恩来在信中指出
: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为了维持边境的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
条线,最近中印边境出现紧张局势,都是由于印军越境挑衅造成的,应该由印度方面负
完全责任,希望印度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印军和行政官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
存在的状况。
周恩来在接到尼赫鲁1959年9月26日的来信后,又于11月7日给尼回信。
信中指出:如果两国政府不想出一个十分妥善的解决办法,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边境冲
突今后还可能出现;为了有效地维持两国边界的现状,确保边境的安谧,并且为边界问
题的友好解决创造良好气氛,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
脱离武装接触。
周恩来接到尼赫鲁1959年11月16日的来信后,于12月17日又给尼回信
。信中再次提出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具体步骤,建议两国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一段交涉
和安排,到1960年4月,周恩来新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举行会谈。然而,中方为争
取公平合理地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真诚努力,仍然没有得到印方的响应。双方除同
意由两国官员共同审查、核对和研究有关边界问题的事实材料并向两国总理提出报告外
,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尽管如此,周恩来本著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为推动中印双方沿著和平谈判的道路走
下去,他在离开新德里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讲话,指出两国在边界问题上
可以找到六个共同点或接近点。他建议把共同点或接近点肯定下来,以便于两国政府继
结商谈。他提出的六点完全是对等的,没有任何一方强加于另一方的要求,但印方仍拒
绝了中方这一建议。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两国官员举行会晤,分别提出和审查对方提出的边
界主张的论据。我方用大量确凿的材料论证中国所指的传统习惯的中印边界线是有历史
和事实根据的。但印方主要根据英国旅行家、昌险家的显然不足为凭的材料,硬说“麦
线”是中心边界东段的传统习惯线,硬说历来在我国管辖下的阿克赛钦属于印度。由于
印方坚持其狂妄主张,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使两国官员的会晤也没有取得结果。
为避免边界局势进一步恶化,从1962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
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
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
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二、战争爆发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判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
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
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
“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
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来说,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
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
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
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
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
,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
一无二的胜利。”见1962年7月7日印度《闪电》报。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
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而走险,诉
诸武力。
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12日,他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掉”。1
4日,印度国防部长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接著,他又乘飞机
赶到靠近中印边界东段的印境提斯浦尔城,进行军事部署。随即,印军在东段大量增加
兵力。17、18两日,入侵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
,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但是,印度方面毕竟错误估计了形势,它以为它当反华急先锋和南亚霸主,会得到
美国和前苏联等国的援助和赏识;以为当时中国经济困难已严重到不可克服的程度;以
为美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正企图窜犯我东南沿海,牵制了我主要国防力量,西南地区
防务空虚,以为中苏裂痕加深,中国“孤立无援”。所以,它认定此时还是在中印边界
全线进攻的“良好时机”,不管它怎样进攻,中国是不敢还手的,因而利令智昏,走上
了军事昌险主义的道路。
中国政府和边防部队遭到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对印军的不断入
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
冲突的措施。这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印度政府扩张侵略的野心,揭穿了它捏造“
中国侵略印度”的谎言,争取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当印军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
纠纷时,中国政府指出中国边防部队,必须作好两手准备:力争好,准备坏。即在争取
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边必须作好应付印军进攻的准备。当印度政府大幅度右
摆时,中央军委曾适时告诫边防部队,要提高警惕,加强边防,防范印军的进攻,当印
军大肆占地设点,步步向前推进,严重威胁中国边防部队安全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指示
: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当尼赫鲁政府
大肆反华,疯狂挑衅,调兵遣将,停结部队,完全堵塞了和平谈判的一切渠道后,中共
中央及时作出决定:为了打击印度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
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中央军委立即对反击作战作出指
示:军事指挥工作,政治动员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务必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切实做
好。指出,此次结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
坏。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
态。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指挥
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司令部副参谋长石伴樵,政
治部主任吕义山,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
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
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
攻。
世界屋脊之战
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
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烯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
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
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作战(10月20日至28日)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
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
,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
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
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
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
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
第五旅8个营分布
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
普尔。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
入侵战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印度的企图是:在东段,依据正侵占
所谓“麦线”以南和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西藏内地扩大侵占范围;在西段,依托
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向我境内蚕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
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
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
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克节朗地区反击作战。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以南地区,该地山峰比高1
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该地区印军第
七旅、炮兵第四旅2个步兵营,共6个多营6000余人,部署在克节朗、棒山口、达
旺一线,企图巩固已侵占之地,并继续侵占我克节朗河以北地区,实现其“以塔格拉(
即拉则山)山脊为界”的梦想。中国西藏边防部队集结了10300余人的兵力,对印
军第七旅实施反击。根据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线的布势特点,贯彻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以3至4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火力,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
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于20日拂晓开始反击。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
在枪等、卡龙之间强渡冰冷刺骨的克节朗河,向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的入侵印军
进行反击。指战员们冒著枪林弹雨,互相掩护,交错前进,与印军展开的激战。负责摧
毁塞维拉河岸卡龙据点的我二连六班班长阳廷安一往无前,前仆后继,勇猛反击,共攻
克27个印军地堡,收复了卡龙据点,为驱逐入侵卡龙的印军第七旅创造了条件。战后
,六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英雄称号。负责清除克节朗河南岸扯冬据点的我三连二
排,敢打敢拚,连续摧毁14个地堡,收复了扯冬据点。战后,二排荣立集体一等功。
当天即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
担任左翼助攻部民,向沙则、仲昆枪、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入侵沙则的印军
在这里构筑了堑壕及百余个明暗地堡。攻占沙则可直接威胁克朗地区的印军指挥机关。
于是,助改部队穿密林,攀悬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军前沿,首先割断克节朗地区入
侵印军指挥机关与沙则据点的联系。在沙则战斗中,九连二班班长张映□率领全班,连
续攻克印军4个地堡,在攻击第5个地堡时,他身负重伤,向地堡投入最后1枚手榴弹
,并用双腿堵住印军地堡射孔,壮烈牺牲,为后续部队歼灭印军创造了条件。战后,国
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
号。
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
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23日,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
山口。接著我军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印军仑惶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
逃。我边防部队又以一部渡过娘姆江曲,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一线急进。清
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24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25日,几支反击
部队相继进占达旺。尔后,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克节朗――达旺之役
遂告结束,首战告捷。全歼
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
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
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反击作战。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
,也于10月20日分别向当面入侵印军实施反击。先后拢除了呷灵公、拉木多、林卡
、拉曼、阿夏比拉等印军据点,歼敌一部,进占了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等地,逼近
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班公湖地区反击作战。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位于中印边
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西部,在喀喇昆仑山和风底斯山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
缺氧、荒无人烟。印军第一一四旅5个营约5600人,分散配置在这一地区600公
里正面的77个据点内,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内。印军
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侵占红山头,杰
特联队第五营侵占加勒万河谷。印军在侵占的据点内设置障碍,组织较严密的火力,各
点均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他
们企图凭借其据点,伺机侵占新疆整个阿克赛钦地区。
我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
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打了歼战的有效战法,决心首先粉碎入侵印军的进攻,然后
采用拔点攻坚的战法,就地围歼,逐次清除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西
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内的入侵印军。为防止印军向我边防部队的薄弱地区进
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区驻守分队在班公湖以南组织积极防御,牵制当面入侵印军。
红山头攻坚战斗及天文点防区作战。红山头是两段第一阶段反击战的主要方向。该
寺是斗拉特别奥里基地印军联系天文点地区据点的重要枢纽。印军构筑了16个地堡、
5个地下室工事,组成两层火力阵地,火力强,工事坚固。20日,新疆边防部队首先
实施炮火急袭,尔后从印军侧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反击。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从侧
后直插红山头主峰,另一部直捣入侵印军平台阵地,攻击分队以爆破筒、炸药包、喷火
器歼灭负隅顽抗之印军。经1个多小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回了红山头主峰。
前来增援的印军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半途撤回。红山战斗后,我们乘胜扩大战果,担任
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队相继拔除31号、12号、5号、8号、11号、17号等6
个印军据点,全歼守军,收复失地。其他各点之入侵印军于当晚仓惶逃窜。至21日晚
,天文点防区印军入侵据点全部被肃清,给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十四营以沉重打击。
加勒万河谷拔点及河尾滩防区作战。加勒万河谷地区,谷深沟窄,山高坡陡,悬崖
绝壁,交能不便。印军以直升飞机空运补给。印军在此处构筑了工事、地堡,企图长期
占领。新疆边防部队对其军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边防部队向该处南、北两侧的
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反击。首先利用夜暗陷蔽接近凶军据点,尔后实施炮火急袭,随即一
部从河谷北侧左翼插入印军前沿,向前推进;另一部从河谷南侧左翼发起反击,在工兵
、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经近40分钟激战,成功地拔掉了加勒万河谷地区入侵印军的据
点。该处战斗结束后,我军乘胜扩大战果,兵分两路,一路顺加勒万河谷南进;一路北
上向西大沟发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号、28号”据点,其余印军哨卡闻讯而
逃。至此,河尾滩防区之印军全部肃清。
班公湖岸四战四捷战斗。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联队第一营入侵班公湖南北两岸建
立了据点。班公湖北岸为空喀山口防区,南岸为阿里防区。21日,担负空喀山口财区
反击作战的边防部队,抓住战机,向位于班公湖北岸中国一侧的西里扎普、安拉沟等地
的印军进行反击;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队一部,清除了占据南岸及其以西另
一据点的入侵印军。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绝拉沟、野营地拔点攻
坚战斗中,我军四战四捷,战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
个入侵印军据点。
转战巴里加斯。巴里加斯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西北,为狮泉河河谷,距传统习惯线
18公里,河谷宽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东提通列城,两侧为高山。印军查
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入侵该地,建立据点6处,企图长期占领并作继续蚕食其
它地区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区入侵印军据点全部肃清后,我西线新疆边防部队奉
命挥戈南下阿里,歼灭巴里加斯地区人侵印军。受领任务的部队不顾几天几夜连续作战
的疲劳,以惊人的意志挥师南下,对阿里之口、约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军进行
反击。转移中,我边防部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连结行军1400里,有的
分队两次徒步齐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尔河。工兵分队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桥,保
证部队开进。部队吃不上熟饭,喝不上开水,吃冰雪,啃干粮,忍饥耐寒,于26日赶
到甲岗――狮泉河一带集结。尔后,分兵两路:右翼由甲岗――且坎――拉干赫尔方向
迂回印军侧后,继其退路;左翼沿狮泉河谷实施主攻,围歼印军于卫里加斯――卡日果
之间地区。以阿支、且坎、扎西岗守卡分队配合主力作战。27日,反击部队一部抵达
山口与印军打响。机枪连班长司马义买卖堤在汽车上为掩护战友下车,用冲锋枪向印军
猛烈射击,吸引印军火力,他两次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掩护战友,直至壮烈牺牲。战
后,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这次战斗毙、俘印军多人,占领●山口。27日
,阿支、且坎分队攻占约山口。同日,攻击部队对巴里加斯之印军形成合围。28日,
打退入侵印军的进攻后,收复了拉多和碟木绰克等地。尔后,又收复了卫里加斯、卡日
果等地。卫里加斯地区作战遂告结束。
至此,新疆边防部队在环境、气候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
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东段
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二、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利的
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著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
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
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最主要三点是,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
脱离接触。当日,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作
出积极反应。三项建议,使全世界人民更加看清了我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中国
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东段于24日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结;西段于28日停
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在甲岗、日土宗地区集结休整。11月4日,周恩来再次致函
尼赫鲁,呼吁印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指出,中国的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
是对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相互
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的而不是武断专横的。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和停
止反击的行动,得到世界上受好和平的国家及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动员了国际舆论
,支持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响应中国的建议。三项建议不仅再次表明中
国的和平诚意,而且剥下了尼赫鲁自我标榜的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当
局侵略的真面目,进一步揭露了印度和国际上的反动势力对中国的诬蔑。
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仍不认输,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
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
,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紧战争动员
和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了“应付紧急情况的”内阁,公开向美国等
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日夜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一心
与我国再作军事较量,与我军一决雌雄。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
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
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3000人。其布势是:东段、以第四师4个
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线;以第二理由之第十一旅部署在瓦弄地区;第五旅
分布在“苏班西里”和“西安”两边区,第一九二旅布置于提斯普尔。西段,第七十旅
部署在东堤及其以西地区;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郐勒及其以北地区;喜马拉雅第三师师
部位于列城。尼赫鲁满以为这样能有把握击败我军。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
西口山等地印军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鉴于此,要缓和边境
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
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
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三、第二阶段作战(11月16日至21日)
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
段反击入侵印军。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
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强加东段东部地区作战的指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
分前指(即丁指),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
昌都军分区司令员宏晋武组成,指挥4个团的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西藏山南、林芝分
区部队,在东段中部地区反击,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战。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
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战。这个地方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一条
“长蛇”,布势特点正如刘伯承元帅所概括的,是“钢头、锡尾、背紧、腹松”。据此
,西藏边防部队以2个多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3个多团从敌两翼夹击
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剖敌之“腹”;以2个团实施迂回,直插德让宗、邦
迪拉之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多路向正合击,将其分割包
围,各个歼灭。参战各部于11月10日至15日分别向指定位置开进,至17日,先
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
触,但印军未发觉我军企图。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
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
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18日晨,我军发起总攻在激战中,副班长庞国
兴为追歼股溃逃印军与连队失去了联系,深入印军纵深地区15公里,作战5次,攻占
2个炮兵阵地,击毙7个印军士兵,缴获7门火炮和2台汽车。战后庞国兴被国防部授
予“战斗英雄”称号。当日我军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
逃,其四师战术司令部率直属部队乘我军未截断通往打陇宗道路的空隙逃脱。19日,
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
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
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
下官兵5200余人。
瓦弄地区反击战。瓦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其东、
南与缅甸、印度相邻。该地区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
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入侵印军第十一旅4个营2000余人凭险扼守,并不断向
我军出击。中国边防部队以1个团向瓦弄所公西北之印军左翼实施迂回包围;以1个团
又1个营分别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击,居高临下,直插瓦弄,以4个连从察隅河以
东反击,分割歼灭瓦弄地区之敌。11月16日晨,我军发起反击。我军一部攻●扎公
、曲子扎公等地,打乱了印
军部署。印军十一旅旅长等人见势不妙,惧我全歼,即下令全线撤退,旅长本人随四军
军长考尔乘飞机仓惶逃跑,部队大部溃散。在反击战中,我军排长周天喜带领一个加强
班冲在最前面,经3小时苦战,打下了印军第一个地堡群,当向印军第二个地堡群冲击
时,周天喜不幸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周天喜“战斗英雄”称号。战士陈代富奉命执
行摧毁地堡任务,当他将爆破筒塞入地堡时,被印军推了出来,在危急时刻,他爬上地
堡,扒开堡顶积土,将爆破筒从顶盖园木间隙插入,并用胸口顶住爆破筒,不让印军推
出,当爆破筒即将爆炸的一瞬间,他迅速滚了地堡,地堡被炸毁了,打开了部队前进的
道路,人们称赞他是活著的黄继光。战后,国际部授予陈代富“战斗英雄”称号。16
日17时许,中国边防部队进占瓦弄。另一部向“东”村地区之敌发起攻击,进占敌能
。我部进驻瓦弄后,主力转入搜剿,一部乘胜向南追南,到21日,我军进至萨木维尔
和金古底,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追击部队奉命停止追击,就地转入搜剿。瓦弄之
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里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区反击战。东段中部地区,西藏山南边防部队的约1个营
的兵力,于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反击;林芝边防部队以3个营的兵力于19日向梅楚卡
、都登方向反击。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占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歼
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班公洛地区反击战。班公洛位于中印边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地区
,西面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相接,是入侵印军的一重要前进基地。印军在这里建
立了6个据点,其中3个据点分布在山脊梁上,可以控制西藏阿里边防分民的哨卡,威
2胁阿里纵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驻守斯潘古尔湖地区的
新疆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新疆边防部队作出部署:迂回入侵印军侧后,摧毁其据点,清
除侵入班公洛地区之印军。我军一部冒著零下40度的严寒,顶著大风雪,翻越海拔5
200米的冰大反,按时进
抵反击出发阵地。18日上午,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攻打第一个据点
的部队,一鼓作气战斗30分钟即摧毁了敌工事和地堡21个,攻克了据点;攻打第二
个据的部队,冒著印军猛烈的机枪射击,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激战1小时,攻克了2
5个地堡,拔除了据点;攻打第三个据点的部队,以果敢迅猛的动作,扫荡印军边部,
摧毁了据点。拔除了据点后,我军在转向印军炮兵阵地的攻击中,工兵战士罗光燮在排
长排雷负伤的情况下,奋勇冲雷区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继被地雷炸断,
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雷还未排完,部队无法前进,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用身体向
雷区滚进,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最后壮烈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
号。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力。
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9日逃窜,我
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段入侵军据点全部清
除。
为了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促成战国三项建议的实现,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
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2月1日开始
,我军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
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中国政府的这
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历时1个月,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
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
歼灭印军3个,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击
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侵印军8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
300余门,飞机与架,坦克10辆,汽车400辆各种枪6300余支(挺),及其
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反击作战中,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在这次自卫反
击战中,我边防部队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
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
了国威军威。
和平谈判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唯一途径,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中印边界这
场战争,中国方面完全是被迫的。中印两国是两个伟大的国家,世界问题是英国殖民主
义者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1979年2月邓小平接见印度外长时指出:“中印两国应
该求同存异,世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中印
边界问题只要双方以诚相见,按照上述原则,是能够圆满解决的。希望中印边界成为和
平友好的边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