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搬迁开始涉及33万人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179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新京报2月23日报道 继三峡大移民后,中国另一大移民工程―――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搬迁,已经开始。
这是南水北调东中西3条线路的中线工程。该工程于2003年开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库区是其水源地,因此库区移民成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移民涉及河南、湖北32.8万人,其中23万人需要外迁。
湖北丹江口市的3个镇从2009年8月20日起,开始移民试点搬迁,目前约有4500人完成搬迁。
记者近日走访其中一个移民大镇―――均县镇,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生存环境,自1992年划定移民范围实施禁建令后,17年间移民们没有建房修路,周遭的生活环境一年比一年破落,他们在等待搬出库区的日子。如今库区移民启动,他们开始鼓起勇气去适应那片迎接他们的新土地。
记者记录下移民们细微的痛苦,隐忍的坚韧和无措时的迷惘,以纪念他们为这个伟大工程所付出的一切。
均县镇位于湖北丹江口水库西侧,一个伸入水库的狭长半岛上。在早晨的薄雾中,隐约能看到一些住户外墙上一道猩红色横杠,以及红杠尽头的数字“172”。
因为南水北调,水库水位将升高10米―――没至红杠处,以便水能流向北方。
由此涉及均县镇的移民总数为1.7万人。其中,约有8700余人的住房将沉入水底,需要外迁。
2009年8月20日,均县镇第一批移民―――关门岩村的88户383人,顺利迁至枣阳市南城。
镇上第二批移民搬迁时出现了波折。
“搬迁日”一波三折
洪家沟村外迁日子更改了4回,最后当村民们把房子拆掉后得知,搬迁日子又被推迟
均县镇共有5个村作为移民试点搬迁。第二批搬迁的是洪家沟村的八、九组,共204户747人。最初定下他们的搬迁日期是2009年9月30日,迁至湖北宜城市邓林农场。
很多农民放弃了夏天这一季的播种。“种下了也收不到,浪费种子钱。”洪家沟村书记程时雨说。
到了8月,村民们得到通知搬迁推迟到11月26日,这个时间刚好错过冬耕。这意味着大部分村民将失去两季的收获。
这次搬迁的迟延主要是因为宜城安置点的房屋没建好。前期建房由邓林农场负责,建筑速度缓慢。湖北省政府下文件,要求宜城市负责建房事宜。
11月中旬,丹江口市收到宜城市通知,要求搬迁再次推迟到12月6日。
此时,移民们东西已经收拾好,口粮只留了十几天的。随后,丹江口市委书记带队到宜城协商,要求“再加把劲,12月6日一定要搬。”
12月5日,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已把房屋拆掉,能用的木材全部打包上车,帐篷被镇政府全部收回。当晚,许多人在院子里躺了一夜。村民张培海第二天起来时,发现妻子的眉毛上全是白霜。
“万事俱备,只待出发。”丹江口移民办公室宣传组的负责人冯功文说。但宜城再次发传真:还有58户的房子没盖好,请这部分人不要搬迁。
冯功文无法形容当时自己的心情,“移民们房子都扒了,现在说不让去,谁能开这个口?”
张培海听到这个消息时几乎坐在地上,他觉得自己连一个小时也撑不下去了。
政府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移民的工作,把移民们安置到无需外迁的村民家中住宿。
冯功文那几天几乎没有合眼,“生怕移民一激动,不肯走了。”
两市反复协商并征求移民同意后,丹江口移民办公室决定先把移民搬过去,没房子的移民集中安置到宾馆,等房子建好。
2009年12月8日早晨6点,40辆大巴车载着洪家沟村的移民,碾过拂晓前的夜色出发。
张培海的父亲张纪前已89岁,那天他在车上,拿衣袖擦掉车窗玻璃上的水雾,往家的方向看了一眼。外面黑黢黢的,辨不出模样。
17年等待
移民范围划定后,均县镇发展停滞,镇上不建车站村里不修公路,村民住所变危房便租用帐篷度日以待搬迁
张培海在均县镇洪家沟村生活了45年,其中有超过1/3的时间,是在等待搬出这个库区。他已经无法忍受这里的生活条件。
均县镇位于一个“半岛”上,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镇上只有一条主街,街的尽头就是水库码头。
镇子一天的热闹时光不过早晨的四五个小时,渔民们把凌晨捕来的鱼在早市出售,镇子笼罩在早晨的薄雾和淡淡的鱼腥味中。
早市结束后,均县镇就陷入了宁静。
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杂货铺和小饭店开着门却看不到坐堂的老板。主街两侧有许多红砖建筑,有些已废弃不用。通往码头的路被杂草挤得狭窄,当年客运候船室早已淹没在荒草之中。
镇子上没有超市、网吧这些21世纪随处可见的设施。这里甚至没有车站,县际大巴在路边停靠等待旅客。
均县镇的时光像是被定格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
镇上的村民们记得,1990年,长江委租用了丹江口到均县镇的班船“均县一号”,白色的大船经常在清晨的薄雾里出现在村口。工作人员拿着仪器跑上跑下,有人在地里打水泥柱,在墙上画红杠。
1992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通过后,丹江口库区开始执行国家淹没区停止建设的“禁建令”,海拔172米水位线以下的地方,原则上停止一切基础设施建设。
“本以为等一等就要移民了,而这一等,就是17年。”张培海说。
明廷松在1992年离开家乡怀家沟村,到外面师范学校上学,3年后毕业回到镇上教书,2004年调到镇政府党政办,负责镇上的移民工作。
明廷松说:“这17年来,我们镇与我离家时几乎没有变化。市里一位领导前年过来视察时说,这里比十年前还破落。”
镇上的各个村里一直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其他农村的“村村通”工程在这里被取消了。
“建了也白建,还是要淹的。”洪家沟村书记程时雨说。村里至今未通水泥路,一到雨天,泥泞不堪,孩子们上学要坐船到十几公里外的村子。
张培海家土坯房的裂缝不断增大,到了2008年,墙上的裂缝已经可以伸过手臂,但移民的命令还没有下。不得已,镇上给村里有危房的家庭发了救灾帐篷,张培海一家平时住在帐篷里,东西存放在老屋里。帐篷冬冷夏热,张培海一家在帐篷里过了两年。
2008年9月的某一天,让均县镇负责移民工作的明廷松松了一口气,他接到长江委的电话,通知他移民试点工程马上就要开展。
两次离乡
50年前为建丹江口水库,村民张培海一家已搬迁一次;50年后为南水北调他们再度移民
得知真要移民了,张培海心情又变得万分复杂。
虽说他已无法忍受村里恶劣的生存条件,但已经45岁的他也早已习惯当地相对清闲的劳作方式,春季收拾下橘园,夏季在淹落区―――水库枯水季露出的大片肥沃平坦的土地,种一季芝麻,一年的收入就可保证有三四万。
而移民将来的生活,完全是个未知数。
“我已经不是当年的毛头小伙了,适应能力差太多了。”张培海说,这已是他们家的第二次移民。第一次发生在1958年。
那年9月1日,丹江口水库枢纽大坝开始动工兴建。丹江口水库建成蓄水后,均县位于海拔162米以下的乡村、集镇、土地、山林和不及搬迁的珍贵历史文物永沉水底。
1959年,均县(后更名为丹江口市)县城迁至沙陀营,一座水电城市就此兴起。均县县城周围的农民被移民安置在襄阳、随州等地。当时全市动迁移民160448人,其中外迁71875人,市内安置88573人。
叶明成和张培海一家一样,也经历了两次移民。当时他14岁,被安置到随州安居镇肖店公社。
他无法理解父母为何一直掉眼泪。他看着家门外不远的均州古城一天天陷入汪洋,在水涨到家门外十几米时,他和父母邻居上了船。先是坐船,后是坐火车,辗转三四天,一家人才来到随州。
搬迁到外地的移民面临着完全陌生的环境,叶明成的父母种惯了旱地,到了随州改种水田,很久无法适应,一家人生活颇为清苦。一起移民到随州的邻居们变得异常亲密,“就像亲人一样。”
叶明成并不像父母一样天天念叨着想回去,但他很快意识到,作为移民便会失去很多机会,升学、当兵,甚至是招工。
1979年,叶明成娶了均县镇关门岩村的一个姑娘,把家和户口从随州迁回了丹江口均县镇。他买了条小木船,靠打鱼为生。
上世纪80年代前后,移民政策放宽,叶明成的父母也回到了均县镇,一开始是在水库边用芝麻秸搭了座棚子。
1984年,叶明成请全生产队的老小吃了顿饭,终于将父母户口落入了关门岩村,他们终于再次成为故乡的居民。第二年,叶明成的父亲去世,老人告诉叶明成,死在家乡,他没什么遗憾的了。
随着渔民的增多,叶明成开始尝试网箱养鱼,经过二十多年,他已拥有40个网箱,加上十几亩柑橘园,一年收入可达到20万元。
如今,叶明成又再度成为移民。
新居所 乍还寒
移民新居存在地面不平、房梁过低等问题,有些房屋只建好一半;宜城抽调人力加紧建设
2009年12月8日,宜城市的雷保中看着绵延1公里的车队―――40辆大巴载人47辆卡车载货,驶向邓林农场。
在他看来,这些从洪家沟村搬迁来的移民颇为喜庆热闹。“大巴车扎着红花,放着鞭炮,拉着警笛,跟娶媳妇一样。”
但其实,这些均县镇移民直到宜城市招待的欢迎宴会上,心情才好了起来。
午饭很丰盛,“口味相似”,有“很多肉”。一位宜城市的领导做了简单讲话,张培海只记住一句,“来到这里,你们和本地村民是一样的。”
邓林农场本是襄南监狱的劳改场,为了安置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湖北省出钱买下这块土地,作为移民安置点。
从宜城出来向南,一路上几乎不见村落和人家,路两侧大多是起伏的荒地,有些地已经开垦出来。冬日下午的阳光把路边的树影拉得极长,狭窄的柏油路上,几乎看不到迎面的车辆。移民们的车队漫长而孤独。
刚刚30岁的张文新还保留着年轻人爱热闹的天性,他觉得“越走越荒凉。”
邓林是个小小的镇子,襄南监狱的管理处和附属机构仍坐落在这里。车队从这里拐上村间的水泥小路,十分钟后,邓林农场二分场七中队移民点出现在大家面前。
一片大荒地上错落地散布着200余座水泥二层小楼,小楼刚修好,没有粉刷,保持水泥的灰色。路全部是土路,施工仍然在进行,车辆扬起的灰尘蒙在迎接他们的当地政府官员和居民的笑脸上。各家各户门口的红对联是整片灰色中点缀的亮色,这是均县镇的官员们专程过来贴的。
移民们开始寻找自己的房屋,混乱中张培海被当地电视台记者和官员领到自己家门前―――121号,门口的对联写着“移新居欢天喜地,创新业感谢党恩”。
但仍有房子没建好。柯林清的房子只建好了一半,他使劲拽住均县镇镇长:“你跟我到家看看!”但另外几户移民也分别拽住镇长,要求这位官员到自己的房子看看―――水泥墙潮湿,地面斑驳不平,栏杆摇摇晃晃,房梁挑高过低……
房子名义上由村民代表组成的建房委员会督建的,但绝大多数村民都未见过房子。后来镇上又通知可以提前看房,但如果不看房的人家每家补助50元,村干部也告诉村民们房子建得很好。
现实与村民们的期待差得有些远。镇长的衣服很快被拉掉,十几个工作人员护送着他上了车。移民们吵吵闹闹直到天黑,房子没建好的全部被安置到邓林的招待所居住。张培海没有走,他和堂兄弟张培学坐在张培学家的屋子里,两人盯着墙,一夜没睡。
第二天早晨,天上飘起了雪。屋外机器声轰鸣:宜城市从全市的施工队中抽调了一批机械,加紧移民点的房屋建设。移民村管委会主任向智勇敲门而入,给他们送来包子稀饭当早餐。
“欢迎来到均移新村。”向智勇笑着打招呼。
意料外的“委屈”
洪家村移民搬到新居后能获得比原先面积大得多的住房,补偿款不够需自己贴补差价,觉得有些委屈
均移村。这是管委会给邓林农场移民点起的名字。向智勇说,他们希望用这个名字表示对移民们的尊重,并拉近和移民的距离。
1月18日,来到移民点第40天,移民们与管理者发生了第一次冲突。
张培海和安置点其他40多个男子搭车到宜城市政府门口静坐半个下午―――他们要求尽快发放5400元生活安置费和农机、种子补助。此外他们对自己分到的土地也不满意,比起均县镇的土地,邓林农场的土地不够肥也不够平。
宜城市移民管理局很快给了他们答复,5400元于当天晚上零点前保证打到银行卡上。
张培海仍然不满意,土地问题未得到解决。此外年关快到了,他手上没有余钱购置年货。这也是200多户洪家沟移民共同的困境―――补偿款数额较少,除去建新房子的钱,已所剩无几。
国家对移民搬迁的实物补偿做了细致的规定,一亩橘园补偿6200元,一平米土木结构的房屋补偿400元……
补偿的大头是橘园,关门岩村是种柑橘大村,一家就拥有十几亩橘园,村里搬迁补偿款每户10万元的占半数以上。
但洪家沟的村民们多是在普通耕地上种芝麻等经济作物为生,橘园一家只有一两亩。普通耕地每亩补偿为500远左右。所以洪家沟80%移民每户的补偿款只有5万元上下。
移民们搬至邓林农场,住房面积都有所增大,约为150平米,房子造价是6.95万元。
所以,洪家沟村近半数村民的补偿款不够建房,还需他们自己从积蓄中拿一部分出来。
“我们为了南水北调,抛弃了家里的房子,来到这里,却还要让我们自己掏钱建房!”村民们说。
“补足差额房款,依法依理都说得通,大部分村民都有一些积蓄,但大家心里别扭,不愿意交。村干部只有多做工作了。”关门岩村的党委副书记陈光权说。
分歧在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地方暴露出来:管委会主任向智勇说,按照国家规定,一户移民分得1.5亩土地,移民们认为土地坡度太大,根本不适合种庄稼。
“我们这里的农民都是种西瓜的,西瓜不耐涝,坡地不积水,是这里农民最想要的好地。”向志勇有些哭笑不得。
在移民的坚持下,管委会答应再找大型拖拉机,把坡地整平。
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是移民政策为数不多的支持者,莲花池村的陈永兵儿子儿媳都在广州打工,小两口劝说老人一起移民,这样回家看望他方便。
来到移民点后,除了部分外出打工的,大部分移民失去了生活来源,移民点的土地无法维持一家的生计,他们必须找活干,并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免费培训。
“均移”新生
均县镇移民林香珠新居生下六斤重的男孩,邻居建议起名“均移”,新一代本地人诞生
均县镇前2批移民搬迁之后,剩下3个试点村将在3月中旬开始搬迁。
据丹江口移民办宣传组负责人冯功文介绍,丹江口所有移民试点将在今年3月底全部搬迁完毕,非试点村的外迁移民则在今年8月底前搬完。
叶明成就这样看着村民们一点点地离开。
他是关门岩村的村主任,该村的外迁村民已于去年8月全部搬迁完毕,而叶明成还留在村里。“我好不容易才站住脚,不想再动了。”叶明成说。
叶明成的房子也在172米线下。但他的橘园没被淹没,根据规定,他申请向后搬迁安置,并得到批准。
他坦言自己对这座驱赶了自己半辈子的大坝没有任何好感。在天气晴朗时,水面会格外清澈,叶明成驾船打鱼时往往会忍不住向水下凝望。
“这水面下是我的家。”叶明成说。
1月初,离丹江口300多公里外的邓林农场二分场七中队的建设在逐渐完善,水泥路已修了起来,路灯也已架好。村中间的空地正在平整,准备建设幼儿园和一个带花园的小广场。向志勇说,等到开春村民们就有活动休闲的场所。而这也正是移民们最期待的。
春节的喜庆也令移民们与当地政府的关系融洽了许多,春节前夕移民们收到了宜城市送来的红包―――100元过节费,此外一家还有一瓶液化气。“东西不多,可是实在,也是一片心意。”张培学说。
向志勇每晚9点都到每家每户扫一眼,提醒移民小心使用煤炉,顺便和移民们交流各种意见。在他的劝说下,张培海用自己的小面包车跑起了运输。从邓林农场场部到移民点的车还不多,在方便邻里的同时,张培海每趟也可以赚些零钱。
“面临这么大的变化,每个人都有适应期,但我相信两年之后,你们会习惯和喜欢上新家。”向志勇对张培海一家说。
张培海笑笑并未作答。春节期间,他的运输生意十分火爆,白天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每拉人去邓林农场场部,他都不忘记推荐乡邻去他叔叔在那里新开的一家超市购物。
超市坐落在不太繁华的位置,只有一间小小的二三十平米的门脸。超市的名字叫“均安超市”。
均县镇移民林香珠还生下一个六斤重的男孩。看热闹的邻居们七嘴八舌地建议给“村里最小的移民”起名叫“均移”。
“孩子又不是移民,他是在这里生的,是本地人。”林香珠小声抗议道。
丹江口市两次大移民
1 1958年为建水库
1958年9月1日 丹江口水库大坝破土动工
1960年 均县(丹江口市的前身)确定为新县县城城址,前县城居民陆续迁至新城
1965年 均县16万人陆续动迁,分别安置在宜城县、襄阳等地
2 1992年为南水北调
1990年 长江委到当地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
1992年 淹没区实行“禁建令”,原则上停止一切建设
2008年 当地得知移民试点工作即将开展,涉及动迁移民近10万人
2009年 丹江口市3个镇(均县镇、六里坪镇、习家店镇)的试点移民搬迁正式开始

2012年 丹江口市计划在这一年完成所有移民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鄂豫移民近33万
工程简述 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一路输水至北京和天津
施工时间 2003年开建
移民理由 丹江口水库需要提升水位10米,以形成落差才能输水。淹没区移民成为工程一部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仅涉及河南淅川一个县,移民21万余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湖北省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5个县,共移民近12万人
(本文来源:新京报 )
end_i.gif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