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戏剧苑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09-02-13
- 消息
- 232
- 荣誉分数
- 3
- 声望点数
- 178
[FONT=宋体]菲菲戏剧苑[/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百花芳菲之夜[/FONT][FONT=宋体, MS Song]——2010[/FONT]
节目介绍系列之七: 戏剧舞蹈《弓舞》
《弓舞》是中国舞剧《小刀会》中第六场中的男女群舞。 《小刀会》是中国第一部表现历史题材的七埸民族舞剧。商易作曲,张拓、白水等编剧。主要演员有舒巧、陈健民等。1959年10月在上海首演。 描写的是鸦片战争后,清朝没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1853 年小刀会在上海举事的故事。[FONT=仿宋_GB2312, ??¨??, monospace]这部舞剧以曲折感人的情节,成功地刻划了几个性 格鲜明具有特定时代印迹的人物:周秀英的巾帼豪气,刘丽川的从容机智和潘启祥的英勇不屈,都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舞剧以戏曲身段、技巧、把子功、武术中的武功以及江南民间舞作为基本舞蹈语汇,运用“前后连贯,顺序发展,有头有尾”戏剧性情节来结构这一舞 剧,具有较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舞剧注 重塑造人物形象,不仅以独舞、双人舞、群舞等舞蹈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还借助了戏曲行当的表演技巧。如为表现刘丽川英明果断、胆略过人的性格,采用戏曲老 生的身段;为表现潘启祥的侠义豪爽、刚强勇猛,采用了戏曲的武生身段;为表现周秀英的英俊矫健,采用了戏曲的武旦身段。舞剧音乐风格是民族化的。以古典和 民间曲调为基础,选用广东乐曲《赛龙夺锦》的引子作为主题旋律,富有浓厚的江南风格;还大胆地尝试以民族乐队伴奏,成功地创造出民族风格浓厚的音乐形象。 其中表现群众习武练兵的《弓舞》,舞姿矫健、动作流畅、构图清晰、风格独特,成为独立上演的著名舞段,获[/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961[/FONT]年“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
大 都学院舞蹈班学员在这次戏剧汇演中表演的《弓舞》,是菲菲戏剧苑主办者根据舞剧《小刀会》中 的《弓舞》为基础编导而成的。该舞以中国传统舞蹈为基础,吸收了民间舞蹈、武术技巧等因素, 在舞蹈形式上有所创新。如原舞剧中的《弓舞》是由五男五女表演,以男兵教授女兵拉弓射箭来演绎习武练兵的场景。而创作者所创新的《弓舞》则先以女子群舞开 场,舞蹈以灵活、流畅的舞台调度,精湛、高超的技艺,简炼、感人的情节,将周秀英带领女兵,助阵作战的情景生动的展现出来。众女兵摆出各种 跪、立射的武术姿式,把美丽的富于特色的造型 和练习弓箭巧妙结合,更加突出表现了中国女子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它充分发挥了中国戏曲的虚拟性表现手法却并不拘泥于戏曲的程式, 舞台上虽只[FONT=宋体, SimSun]12[/FONT]人,却好似千军万马,在《弓舞》中的舞台造型和舞姿[FONT=宋体, SimSun],[/FONT]动如风、立如松的英豪之气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随 后以女子群舞的舞台造型为背景,穿插有男女双人舞、三男大刀舞[FONT=宋体, SimSun],[/FONT]从艺术上通过变化、对比以增强美感。《弓舞》的配乐以昆曲《耍孩兒》为素材,旋律优美舒暢而又钪锵有力,令人难以忘怀。总之从表演到音乐,秀丽, 悲壮, 扣人心弦。
节目介绍系列之八: 女子群舞《红粉佳丽》[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FONT=宋体, SimSun]
桃之夭夭[/FONT],灼灼其华,之子于归,[FONT=宋体, SimSun]宜其室家
[/FONT][/FONT] [FONT=宋体, SimSun]一首简单而朴素的歌,却蕴藏了待嫁少女无限的情愫对甜蜜爱情的憧憬,对美好未来的向 往尽在其中。时光悠然,千百年之后,当幽幽江南丝竹再次飘动,当柔柔衣裙水袖再次舒展,北国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用她们曼妙的舞姿为人们诠释这篇古老的爱情 华章。[/FONT]
女 子群舞《红粉佳丽》是北国歌舞团以群舞《桃夭》为素材编导而成。《红粉佳丽》属于汉唐古典舞,它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花 一般青春艳丽的少女,时而聚拢,时而分散,像那一树树盛开的桃花,又像缤纷的落英在风中飞舞。动人的容貌, 贤良的品德, 体现了少女对家谐人安的天伦之乐的向往。汉唐 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可见古人对舞袖的欣赏 和喜爱。运用道具作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点,汉唐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舞袖技艺的发展提高,大大 丰富了中国传统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长了的舞袖,从而 使其更多变化,更具表现力。除“舞袖”外,另一特点是“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 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舞腰”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 柔功,做到“绕身若环”“柔若无骨”,是很不容易的。“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术,二者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作为汉唐古典舞标志性的动作——“翘 袖”和“折腰”在《红粉佳丽》中频频出现,在舞者们翘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颦一笑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更让人感受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 开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悠扬 的笛声响起,似春水叮咚,唤醒了燕儿,用婉转的歌喉呼朋引伴,伴着温暖的晨曦,舒栖枝头,唱起了迎接春姑娘的歌,山青了,水融了,叮咚的泉水哗啦啦流过山 涧,流过人们的心田。伴着婉转的笛声,一群天仙般的少女从天上飘落下来,她们头戴浪漫的桃枝,身著素色衣裙,面染晨曦,长长的水袖在风中轻轻飘动,似大雁 一字儿排开,闪动着羽翼,翻山越岭,飘落到这山青水秀的地方,这人间比天宫里还要迷人几分。少女一个个羞红着脸,用水袖半掩粉面,踱着轻盈的小碎步,来到 溪边,开始梳洗打扮,看看溪水,看看同伴,撩起溪水,洒落笑声一片,映着泉水的倒影,娇羞中美貌,艳惊了飞鸿,婀娜的身姿伴着涟漪荡漾起来,银铃般的笑声 在山谷里飘荡起来,牧童的短笛也开始嘹亮起来。天高云淡,阳光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看看这花儿要开的模样。阳光下,溪水边,桃花骨朵迎风开,花枝招展传情 意,春到人间,该多浪漫。花枝轻轻摇动,腰肢慢慢的旋转,脚步轻快如芭蕾,手指漫卷,轻捻水袖,露出俏丽的模样,一颦一蹙之间暗香频频传来。像那春天的禾 苗,在溪水中吟唱,清风里吱吱地抽枝拔节,等不及叶儿的陪伴,花朵儿呼啦啦开满了枝头。那枝头上挂满了露珠,映着霞光,晶莹中飘洒着灿烂。伴着灼灼其华的 桃花盛开,潮水般的掌声响起。伴着悠扬的乐声,她们开始欢 唱这美丽的生活。舒畅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 开放如白鹤晾翅,翩跹缠绵;激越如落瀑轰鸣,满地绯红;恬静似月光照水,盈盈含情;忽然,乐声戛然而止,冰冻似的少女,如同一幅剪影。
节目介绍系列之九: 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音乐和舞蹈都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提起“春江花 月夜”,就会想到唐代诗人张若虚“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语)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也会想到十大古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还有著名舞蹈家陈爱莲 的独舞《春江花月夜》,可以说上述三个作品实现了音乐、诗歌、舞蹈在情感上的和谐统一,而这里要介绍的是由欣华舞蹈团编导并演出的中国古典舞女子群舞《春 江花月夜》。如果说独舞和双人舞用于揭示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群舞则用于营造气氛、表达意境,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只截取张若虚作品中的部分诗句加以表 现,它的灵魂是音乐《春江花月夜》,那么,它要表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
在中国汉民族的审美心理积淀中,有月亮而且色调不 甚明亮的静静的夜是一个打开审美抒情闸门或浮想联翩之窗的经典审美条件。春江花月夜,顾名思义,重点在“花”、“月”、“夜”三字上,女子群舞《春江花月 夜》用同名古典曲目为舞蹈的音乐,并借助了张若虚的同名诗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意境作 为舞蹈的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未眠的美丽意境,同时舞蹈动作适当借鉴了戏曲舞蹈中的一些舞蹈动作和身段,以婀娜柔美的舞姿,细腻而含蓄 的情韵,表现了月夜下少女们对幸福生活的无比憧憬之情。舞台上,幽蓝色的灯光营造出烟雾迷蒙的静夜,柔粉色的灯光投射在天水一线的布景上,[FONT=楷体_GB2312, 宋体, serif]皓月当空,纤尘无染,月华如水,一泻而下,在江海相连处,水波荡漾,泛起点点金光,给 人以花月朦胧之感,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紧接着,扇面合拢灯光渐暗,手执双扇的少女们在轻纱旁翩然起舞、若隐若现,变换扇面的波浪动作恰似江风习习、花草摇 曳,这正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当轻纱褪去,整个舞台仿若一片荷塘,“荷塘”始终笼罩在重重薄雾中,美得厚重,美得朦胧,此时,除一位领 舞少女外,其余手执双扇的少女们有如荷塘上田田莲叶簇拥着朵朵清荷,这位领舞者则有如清荷从层层莲叶中探出头,或露角或含苞或绽放,亭亭玉立、千姿百态, 薄雾缭绕的荷塘里,那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以及迷蒙的月色,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给人一种美的愉悦。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如同一首 诗,意境朦胧优美,这美妙之处需要观众用心去体会,舞蹈是情怀,是生命,也是一种哲学,荷塘月色的素雅之美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也是发自内心包容万 物、归于宁静的大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月光如水影摇曳,风送荷香入梦来。它为观众展现的是 一幅画面,是直观的舞蹈,但观众听到的,却是音乐,想到的却是诗歌,这一切都引导着观众的思绪,让观众陷入《春江花月夜》表达的那种美丽朦胧的意境里。给 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FONT]
节目介绍系列之七: 戏剧舞蹈《弓舞》
《弓舞》是中国舞剧《小刀会》中第六场中的男女群舞。 《小刀会》是中国第一部表现历史题材的七埸民族舞剧。商易作曲,张拓、白水等编剧。主要演员有舒巧、陈健民等。1959年10月在上海首演。 描写的是鸦片战争后,清朝没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1853 年小刀会在上海举事的故事。[FONT=仿宋_GB2312, ??¨??, monospace]这部舞剧以曲折感人的情节,成功地刻划了几个性 格鲜明具有特定时代印迹的人物:周秀英的巾帼豪气,刘丽川的从容机智和潘启祥的英勇不屈,都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舞剧以戏曲身段、技巧、把子功、武术中的武功以及江南民间舞作为基本舞蹈语汇,运用“前后连贯,顺序发展,有头有尾”戏剧性情节来结构这一舞 剧,具有较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舞剧注 重塑造人物形象,不仅以独舞、双人舞、群舞等舞蹈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还借助了戏曲行当的表演技巧。如为表现刘丽川英明果断、胆略过人的性格,采用戏曲老 生的身段;为表现潘启祥的侠义豪爽、刚强勇猛,采用了戏曲的武生身段;为表现周秀英的英俊矫健,采用了戏曲的武旦身段。舞剧音乐风格是民族化的。以古典和 民间曲调为基础,选用广东乐曲《赛龙夺锦》的引子作为主题旋律,富有浓厚的江南风格;还大胆地尝试以民族乐队伴奏,成功地创造出民族风格浓厚的音乐形象。 其中表现群众习武练兵的《弓舞》,舞姿矫健、动作流畅、构图清晰、风格独特,成为独立上演的著名舞段,获[/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961[/FONT]年“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
大 都学院舞蹈班学员在这次戏剧汇演中表演的《弓舞》,是菲菲戏剧苑主办者根据舞剧《小刀会》中 的《弓舞》为基础编导而成的。该舞以中国传统舞蹈为基础,吸收了民间舞蹈、武术技巧等因素, 在舞蹈形式上有所创新。如原舞剧中的《弓舞》是由五男五女表演,以男兵教授女兵拉弓射箭来演绎习武练兵的场景。而创作者所创新的《弓舞》则先以女子群舞开 场,舞蹈以灵活、流畅的舞台调度,精湛、高超的技艺,简炼、感人的情节,将周秀英带领女兵,助阵作战的情景生动的展现出来。众女兵摆出各种 跪、立射的武术姿式,把美丽的富于特色的造型 和练习弓箭巧妙结合,更加突出表现了中国女子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它充分发挥了中国戏曲的虚拟性表现手法却并不拘泥于戏曲的程式, 舞台上虽只[FONT=宋体, SimSun]12[/FONT]人,却好似千军万马,在《弓舞》中的舞台造型和舞姿[FONT=宋体, SimSun],[/FONT]动如风、立如松的英豪之气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随 后以女子群舞的舞台造型为背景,穿插有男女双人舞、三男大刀舞[FONT=宋体, SimSun],[/FONT]从艺术上通过变化、对比以增强美感。《弓舞》的配乐以昆曲《耍孩兒》为素材,旋律优美舒暢而又钪锵有力,令人难以忘怀。总之从表演到音乐,秀丽, 悲壮, 扣人心弦。
节目介绍系列之八: 女子群舞《红粉佳丽》[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FONT=宋体, SimSun]
桃之夭夭[/FONT],灼灼其华,之子于归,[FONT=宋体, SimSun]宜其室家
[/FONT][/FONT] [FONT=宋体, SimSun]一首简单而朴素的歌,却蕴藏了待嫁少女无限的情愫对甜蜜爱情的憧憬,对美好未来的向 往尽在其中。时光悠然,千百年之后,当幽幽江南丝竹再次飘动,当柔柔衣裙水袖再次舒展,北国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用她们曼妙的舞姿为人们诠释这篇古老的爱情 华章。[/FONT]
女 子群舞《红粉佳丽》是北国歌舞团以群舞《桃夭》为素材编导而成。《红粉佳丽》属于汉唐古典舞,它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花 一般青春艳丽的少女,时而聚拢,时而分散,像那一树树盛开的桃花,又像缤纷的落英在风中飞舞。动人的容貌, 贤良的品德, 体现了少女对家谐人安的天伦之乐的向往。汉唐 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可见古人对舞袖的欣赏 和喜爱。运用道具作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点,汉唐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舞袖技艺的发展提高,大大 丰富了中国传统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长了的舞袖,从而 使其更多变化,更具表现力。除“舞袖”外,另一特点是“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 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舞腰”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 柔功,做到“绕身若环”“柔若无骨”,是很不容易的。“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术,二者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作为汉唐古典舞标志性的动作——“翘 袖”和“折腰”在《红粉佳丽》中频频出现,在舞者们翘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颦一笑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更让人感受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 开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悠扬 的笛声响起,似春水叮咚,唤醒了燕儿,用婉转的歌喉呼朋引伴,伴着温暖的晨曦,舒栖枝头,唱起了迎接春姑娘的歌,山青了,水融了,叮咚的泉水哗啦啦流过山 涧,流过人们的心田。伴着婉转的笛声,一群天仙般的少女从天上飘落下来,她们头戴浪漫的桃枝,身著素色衣裙,面染晨曦,长长的水袖在风中轻轻飘动,似大雁 一字儿排开,闪动着羽翼,翻山越岭,飘落到这山青水秀的地方,这人间比天宫里还要迷人几分。少女一个个羞红着脸,用水袖半掩粉面,踱着轻盈的小碎步,来到 溪边,开始梳洗打扮,看看溪水,看看同伴,撩起溪水,洒落笑声一片,映着泉水的倒影,娇羞中美貌,艳惊了飞鸿,婀娜的身姿伴着涟漪荡漾起来,银铃般的笑声 在山谷里飘荡起来,牧童的短笛也开始嘹亮起来。天高云淡,阳光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看看这花儿要开的模样。阳光下,溪水边,桃花骨朵迎风开,花枝招展传情 意,春到人间,该多浪漫。花枝轻轻摇动,腰肢慢慢的旋转,脚步轻快如芭蕾,手指漫卷,轻捻水袖,露出俏丽的模样,一颦一蹙之间暗香频频传来。像那春天的禾 苗,在溪水中吟唱,清风里吱吱地抽枝拔节,等不及叶儿的陪伴,花朵儿呼啦啦开满了枝头。那枝头上挂满了露珠,映着霞光,晶莹中飘洒着灿烂。伴着灼灼其华的 桃花盛开,潮水般的掌声响起。伴着悠扬的乐声,她们开始欢 唱这美丽的生活。舒畅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 开放如白鹤晾翅,翩跹缠绵;激越如落瀑轰鸣,满地绯红;恬静似月光照水,盈盈含情;忽然,乐声戛然而止,冰冻似的少女,如同一幅剪影。
节目介绍系列之九: 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音乐和舞蹈都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提起“春江花 月夜”,就会想到唐代诗人张若虚“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语)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也会想到十大古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还有著名舞蹈家陈爱莲 的独舞《春江花月夜》,可以说上述三个作品实现了音乐、诗歌、舞蹈在情感上的和谐统一,而这里要介绍的是由欣华舞蹈团编导并演出的中国古典舞女子群舞《春 江花月夜》。如果说独舞和双人舞用于揭示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群舞则用于营造气氛、表达意境,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只截取张若虚作品中的部分诗句加以表 现,它的灵魂是音乐《春江花月夜》,那么,它要表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
在中国汉民族的审美心理积淀中,有月亮而且色调不 甚明亮的静静的夜是一个打开审美抒情闸门或浮想联翩之窗的经典审美条件。春江花月夜,顾名思义,重点在“花”、“月”、“夜”三字上,女子群舞《春江花月 夜》用同名古典曲目为舞蹈的音乐,并借助了张若虚的同名诗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意境作 为舞蹈的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未眠的美丽意境,同时舞蹈动作适当借鉴了戏曲舞蹈中的一些舞蹈动作和身段,以婀娜柔美的舞姿,细腻而含蓄 的情韵,表现了月夜下少女们对幸福生活的无比憧憬之情。舞台上,幽蓝色的灯光营造出烟雾迷蒙的静夜,柔粉色的灯光投射在天水一线的布景上,[FONT=楷体_GB2312, 宋体, serif]皓月当空,纤尘无染,月华如水,一泻而下,在江海相连处,水波荡漾,泛起点点金光,给 人以花月朦胧之感,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紧接着,扇面合拢灯光渐暗,手执双扇的少女们在轻纱旁翩然起舞、若隐若现,变换扇面的波浪动作恰似江风习习、花草摇 曳,这正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当轻纱褪去,整个舞台仿若一片荷塘,“荷塘”始终笼罩在重重薄雾中,美得厚重,美得朦胧,此时,除一位领 舞少女外,其余手执双扇的少女们有如荷塘上田田莲叶簇拥着朵朵清荷,这位领舞者则有如清荷从层层莲叶中探出头,或露角或含苞或绽放,亭亭玉立、千姿百态, 薄雾缭绕的荷塘里,那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以及迷蒙的月色,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给人一种美的愉悦。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如同一首 诗,意境朦胧优美,这美妙之处需要观众用心去体会,舞蹈是情怀,是生命,也是一种哲学,荷塘月色的素雅之美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也是发自内心包容万 物、归于宁静的大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月光如水影摇曳,风送荷香入梦来。它为观众展现的是 一幅画面,是直观的舞蹈,但观众听到的,却是音乐,想到的却是诗歌,这一切都引导着观众的思绪,让观众陷入《春江花月夜》表达的那种美丽朦胧的意境里。给 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