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洋网讯 虽然同是名声在外,但北京与深圳植根的文化土壤却仍存在差异。
新一期的《深圳周刊》刊载文章,试图以当代中国女性对两地感受的不同,来解读城市文化的差异。
――深圳女人之北京版
钱钟书说:“西洋化的婆子,比西洋婆子更难对付。”这句话十年前用来形容北京女人再准确不过。那时,习惯了皇城根生活的北京女人眼中,外省都是“地方”一套。所有的北京女人仿佛都有一种政治家气度,仿佛都见过大世面,而且很文化。她们穿着不温不火,身量、打扮、气质甚至皮肤都显得从容不迫。她们甚至和男人一样健谈,谈论的话题从政治到体育,十分中性。在她们身上,公共意识要多过个人意识。
与业已成型的北京女人相比,深圳女人更像一团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尚未定性的云。“如果无聊,可以尝试去工作;如果厌倦了工作,可以回到家里;如果没有家可以回,你还可以去深圳。”深圳就像是女人的安乐窝。没有人去刻意地盘问你,芳龄几何?婚嫁有否?家住何处?也没有人打听你今晚跟谁吃饭,跟谁逛街。总之,在深圳,女人是完全自由的,也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女白领们上班8小时以内归公司管,8小时以外就是自己管自己,深圳女人更加懂得保护个人自由和隐私。
十年前的深圳,尚可常常看见衣着古怪土气,浑身上下搭配不协调的女人,感觉远不如北京女人懂得装扮自己。有的女人把金银首饰全往身上堆,脖子、耳朵、手脚金晃晃的一片,让人嗅到这座城市充满了新贵和暴发户的气味。十年后,随着深圳的成熟,这个城市的女人对潮流与美感的追求显然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境界。今天深圳街头的女孩,要是无法让人眼前一亮,那肯定是刚刚从火车站出来的“北方妹”。
通常,北京女人要求丈夫光会挣钱还不行,还要有品位。他最好时常偷偷看看报纸的图书版,知道什么时间流行什么,然后向她们侃侃而谈。北京女人的张狂是有名的。这种张狂当然不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而是从她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来。要再仔细看看,忽然发觉,她们的表情都是一种随时准备跟你“抬杠”的样子。和北京女人交往要有超强的容忍力,要是娶了个北京女人当老婆你就等着吃苦吧。她们总体来说是对生活要求高,有些人是“丫鬟的身子,小姐的命”,一定要丈夫都能干,而她们自己却基本满足于自己的无才无貌。
与北京女人的“大”和“狂”相比,深圳的女人显得很现实和随缘,容易接近,也最没有架子。她们或是完全被时尚包裹出来的,或者以本色示人。在这个“交流窗口”中,她们不骄不狂,难得地保持了一种低姿态。许多从外地来深圳的女性,无论她们带着什么样的幻想来,来了不久就会跟从深圳的大流。“不会煲汤,怎算是一个合格的女人呢?”诸如此类的广告词经常出现。深圳女人未必反感,可能还沾沾自喜。“丈夫有了外遇,妻子有没有责任?”这样的讨论在各类传媒上也不鲜见。
北京女人来到深圳,有时候也可能成为深圳女人,那简直要经历一场“蜕变”。抹去挑剔的举手投足,抹去嘴角的品位,还要抹去“大无畏”的眼光。深圳也是一个熔炉,一个熔就女人女性的熔炉。当一点点浮躁和一点点安逸散布开来,深圳女人怕是要炼成了。
――从景深处走来,在现实中生活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代,时尚是一种消费。只要有钱,你就可以立马时尚起来。据说卡尔维诺的小说也成了深圳小资们的必备书,但还是不明白,卡尔维诺与深圳小资有什么关系。深圳似乎也是一座“看不见的城市”,或曰“看不惯的城市”。
一晃,来深圳已经四五年了,心理上从来没有真正“融入”的感觉。刚来的时候,觉得这个地方确实跟北京不一样:到处是大片的绿地、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商场里都不像北京那么多的人,空气很干净,气候没有那么干燥,也没有那么大的风沙,从自然环境来讲,无疑是很适合生活的一个地方。但是,时间长了,就感觉到这个城市没有什么气质,就像走在大街上的很多行人一样,年轻却缺少年轻人天然的美感,显得有些假模假式,有的甚至有些匪气和邪气;穿着时尚却没有气质,总有些俗气。城市也是有自己的气质的,一个城市的气质同一个人的气质一样,是一种积累的结果,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绝不是从里到外浑身上下穿着名牌服装就能包装出来的。
深圳是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有优惠的开放的政策,大门打开,什么都可能进来,保留什么排斥什么,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也是检验决策者的水平高低的地方。深圳比邻香港,香港自然成为深圳极力效仿的榜样,香港有一小部分文人,在他们身上,很好地保留着中国古老的道德观念和人文传统,甚至比内地保留得还要好。模仿是必要的,但高水平的模仿是模仿别人的思维方式,低水平的模仿才是形式上的照搬。10年前北京街头出现了扎马尾巴辫子的“男艺术家”,那时候一个人扎着马尾巴辫子招摇过市可以显示一种“艺术家气质”,而现在,有时在深圳街头看见三五成群的扎马尾巴辫子的“男艺术家”,真不明白这算什么个性。据说这照样可以蒙事儿。
深圳博物馆曾举办过一次“明清家具展”,还正儿八经地到处发请帖,请人家去参观。到那儿一看,那些参展家具是不是真货不敢说,但至少是档次不够高,根本不能代表中国明清时期家具制造的水平。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参观的时候,里面的工作人员一路跟在后面,一个劲儿地说:“要不要买一件,价钱可以商量喔。”这让人感觉根本不像是在博物馆,倒像是在私人开的小商铺里,在有一定水准的博物馆是不会听到这种话的。
春天已经来了,夏天还会远吗?在深圳过夏天是最难过的事儿了。天气的炎热尚且可以忍受,只要你舍得花电费,房间就可以24小时保持凉爽宜人(只要你不怕得空调病),不能忍受的是永远消灭不完的蟑螂。夏天上街也有一件事让人很难受,深圳的夏天,男女老少全部是赤脚穿一双拖鞋,便可以满大街遛达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一双脏脚,一双脏鞋,再加上一双长得很难看的脚,让人看了作呕。请想象一下,这能说是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程度很高的城市应有的景观吗?北京的夏天,大街上也有穿拖鞋甚至光膀子的,那毕竟是极少数人,在深圳可不一样,在这里,到处都是穿着拖鞋上街的人,到处有抠脚丫子的人。还有牙签。很奇怪,深圳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叼着牙签走路,从各种档次的饭馆出来,嘴里叼着这根牙签一路走到哪儿叼到哪儿,叼牙签的人当中不乏所谓的白领和所谓的老板,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是一种物质生活的炫耀(表明咱顿顿吃的是鸡鸭鱼肉,这些肉是要塞牙的,故而需要剔牙,而且得要相当的时间才能剔得干净)还是什么,很奇怪的现象。
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深南大道边的市民中心,那么一大片建筑想必花了不少钱,但是有钱未必就准能弄出好东西。据说市民中心是21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上面是一个类似大鹏展翅的框架,“翅膀”下面的两个建筑物,一个像炮楼,另一个简直就像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厂房,整个建筑看上去既不美观也不现代。一位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对深圳的评价是,整个城市的建筑看上去很杂乱,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只是在相互模仿,让人感觉不到什么才是这个城市自己特有的东西。
北京的大气,北京的人文气息,是从她的那些承载着数百年皇城历史的古老建筑中渗透出来的,这种气息在空气中弥漫,构成了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如果把故宫拆掉,把所有的古老建筑统统拆掉,北京所特有的气质就会荡然无存。人们总是对记忆中的东西特别怀念,总是听长辈说起老“同仁堂”的药材如何地道,老“天福”的酱肘子如何美味,老“六必居”的咸菜如何可口,而现在,“天福”号还在,“六必居”还在,做出来的东西却大不如从前,买一次生一次气。现在家里还保存着几十张京剧名家严菊鹏、梅兰芳等人解放前的木制密纹唱片,能听这种老唱片的留声机早就被抄走了,只能偶尔拿出来看看,算是对逝去的时光的追忆。
北京的大气在于它的包容性,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以在那里找到专属于他们的一块土壤,他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在地生活。而在深圳,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有些单一,人的生活模式也就显得同一和单调。
生活在深圳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太忙。忙着打工,忙着挣钱,忙着应酬,忙着寻找更好的机会、更好的工作,忙着赚更多的钱。生活在深圳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压力大。别人比你挣得多(尽管能力不一定比你强),别人比你先买上房子,别人比你住的房子大,别人比你先开上汽车,别人比你的汽车更高级。在深圳,仿佛这些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的标准。报纸、电视,各种媒介所推崇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住着“高尚社区”,开着豪华私车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一种粗陋的氛围。
初到深圳时对这里的好感现在几乎完全消失了,大街上、公交车上还有商场里面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有上百辆的新车上路,空气质量也远不如前几年,也许过一阵子,手里的暂住证会变成一个深圳市民的身份证,但这究竟又有多少意义?你可能永远不会对这座城市有归宿感。
――深圳,远离了更爱?
1994年,从北京来到深圳,来的时候没想好要待多久,但一结完婚居然就不打算走了,一晃9年,现在还在深圳,因为爱的人在这里,而且也爱上了这座城市。
深圳是国内见过的最简单直白的城市。这里任何事物都可以拿到台面上来商量的相处规则节省了人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北京,要做成一件事情,总是要拖上很久的,即使是装电话之类的小事。在深圳,人们也不大关心彼此的私生活,因此不必在乎自己的作为是否合乎别人的准则。但有时,会怀念北京人的必要的含蓄和城市的深沉韵味。
深圳的“绿”也是人的所爱,刚来深圳的时候,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绿”让人感动了很久,每个从北京来的朋友也都会对深圳的绿化赞赏有加。但是后来就发现这里的植物很少有高大的乔木,你无法找到浓密的树荫,更见不到什么上百年的古树,后来听说地王大厦旁边的那棵老榕树是有百年的历史,也因为这样它才得以保留。这里没有分明的四季,没有秋风的感觉,当然也没有落叶,更没有扬沙的天气,不用准备真正意义上的冬天的衣服。可是一个北京来的男孩子说,他因此总是记不清自己每一次的恋爱是在什么时候,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最喜欢的桂花在北京是一定要到10月才开的,小的时候院子里有两株桂花,每年开花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很开心地去赏花,后来住楼房,连花都移过去了,可是在深圳桂花好像一年到头都开,慢慢地也就没有了等待它开花的想法了,时间再一长,连桂花的香气都快忘记了。
当然,深圳也有令人感到强烈不满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医院。生小孩时住在深圳一家规模较大的医院里,但那里对产妇和婴儿的照顾却没有相应的服务水平,甚至还发生过婴儿被人抱走的事情。医院的技术也让人不放心,一次去打点滴,护士拿错了注射液,幸好家人发现及时,但那个护士仔细看了医生的处方之后,只是说了一句“哦,看错了”,并没有道歉,要知道用错了药结果可是很严重的呀。每次去医院,无论是什么病因,都会弄回来很多药,这些药虽然都有开的理由,但是也有很多不开的理由。母亲说:“一个城市医院的总体水平最能说明那个城市的整体水平,深圳实在有点名不副实。”也许,遭遇只是个别现象,但深圳很多服务机构的能力确实不尽如人意。
――在不同的城市生活,习惯全变了
比如喜欢读书,在北京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会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而在深圳,只能读图,时间总是不够用。如果不是为了和“书本”保持联系,大概连读图也要省了。
在北京的时候,心总是可以静下来,总是可以想清楚自己要做的很多事情,有的时候还可以写一写日记,可以陪老人一起看老少皆宜的电视节目,可以在晚饭后出门“溜弯儿”,可以听一听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每日新闻外加评论,可以很安心地把8小时之外的时间交给家庭,可以很安心地早睡……但在深圳,没有小孩的时候,家就和旅馆没有什么不同,几乎没有在家做过饭;有了孩子就一定要有保姆才能过日子,因为深圳人的所有时间都是满满的,没有专门留给孩子的,就算再称职的父母,也说不准哪一天晚上会双双有应酬。在深圳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在不停地运转,但是总是有很多周围的人说见面很难。
深圳人的压力指数很高,所以人们喜欢以运动减压,可这里几乎没有什么运动是免费的;而在北京,最好的减压方法也许就是和家人一起吃晚饭,在饭桌上的闲聊,听听彼此一天的经历,然后开怀大笑。
刚来深圳的时候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得很自由了,因为父母离我很远,想做什么都可以,不但可以不吃早餐,晚睡晚起,还可以和很多人呼朋唤友,这要是被父母看见,肯定少不了唠叨,因为从小他们就怕我不会带眼识人。后来发现在深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去谁家里都很方便,因为几乎谁家都没有老人和孩子,或者出去什么地方玩也是很方便。要是在北京,去到谁家里都要叔叔阿姨地叫个不停的,甚至还有爷爷奶奶呢,在北京几代同堂的情况很普通。这么说好像是在说他们是累赘似的,其实不是的,孝敬老人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义务,但是来到这里可以叫人暂时忘记他们的存在。后来我父母说,这其实也是深圳人找不到北的原因所在,因为都成了“没人疼的孩子了”。
――情感问题
据说,深圳的男女比例是1:7,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么一个原因使得许多优秀的深圳女人没有走进婚姻。在深圳的女性朋友中,不乏具有高学历、在不同的公司里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优秀人士。她们奋斗起来一点也不输给男人,但高学历不是她们在深圳立足的唯一本钱,塌实肯干才是她们这么多年来一步步提升的根本;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她们自己供楼、供车,相约着去逛街、旅游……生活中唯独缺少一个今生可以相依的人。这些年来,她们从一个个天真热情的小女孩成为沉稳干练的成熟女性,也亲眼看到她们对爱情从充满无限的憧憬到无奈,现在每当说到自己的爱情的时候,她们更多的是沉默。但是爱情的空白一点也不会减少她们生活的热情,她们的生活很有情趣,格调也很高雅。当然,她们也在虔诚地祈祷爱情的来临,也许是她们早已走到了时代的前面,在她们的眼里,女人的全部不再是爱情。所以深圳的女性至少在表面上是理智、冷静、独立和有弹性的,善于掩饰自己内心的渴望,也是现代意识很强的人,她们于人于己都不具有“杀伤性”。
而北京的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女性,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做作,无论面对的是谁,很少有装腔作势的时候,换言之,她们做人很真实,处处只做自己,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洒脱,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信,她们更在乎的是过程而非结果。要是这么说还是太抽象的话,那就去看看香港歌手王菲,你就会有一个再清楚不过的概念了。北京的女孩子招人爱,有一个男孩,离开北京去了外地工作,好多年过去了,家里的人都在催促他多花点心思在婚姻大事上,他回答说还是北京的女孩子好,问他北京的女孩子好在哪里了?他说,大气,脱俗,自信,不粘人。北京女孩子的自信和自我不只是体现在平时做事或者说话的时候,最能看到她们自信的是在她们面对爱情的时候。有一个在幼儿园就开始同学的很好的朋友,她大学刚毕业就认识了一个大她很多岁的男人,并且疯狂地坠入爱河,可是人家有妻子有儿子,这件事情弄得她和父母的关系很僵,她甚至对他们说,就是做一辈子的情人都无所谓。就这么折腾了几年,最后男方的妻子带着几乎是两个人的所有积蓄和孩子去了国外,他们才名正言顺地走到一起,而这个时候,他的事业是一塌糊涂,截然相反的是她的事业如日中天,她有自己的房子车子,所以大家都问她,现在差不多是你养他呢,你就不怕他会自卑吗?她说,要是他真这么“俗”,她早就不要他了。北京的女人就是这么叫人心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人是大气和高傲的,深圳人是现实和理智的,真心喜欢这两个城市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相信很多在深圳的北京人有不同的视角,周围也有不少的朋友经常会说深圳好北京不好,或者反之的话,但想说的是,人的需求其实都是一样的,并非深圳人没有对高层次精神的向往和需求,北京人也未必就排斥高度物质化的生活。
一个朋友因为工作的关系,不时在北京和深圳之间飞来飞去。他说,每次去到北京都觉得自己眼界大开,思维活跃,有一种纵观几千年,横看全世界的感觉,这哪里是深圳可以比的!但每次一回来,走下飞机的一刹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又觉得深圳也可爱无比。(韵郦 刘琳 米雪)
新一期的《深圳周刊》刊载文章,试图以当代中国女性对两地感受的不同,来解读城市文化的差异。
――深圳女人之北京版
钱钟书说:“西洋化的婆子,比西洋婆子更难对付。”这句话十年前用来形容北京女人再准确不过。那时,习惯了皇城根生活的北京女人眼中,外省都是“地方”一套。所有的北京女人仿佛都有一种政治家气度,仿佛都见过大世面,而且很文化。她们穿着不温不火,身量、打扮、气质甚至皮肤都显得从容不迫。她们甚至和男人一样健谈,谈论的话题从政治到体育,十分中性。在她们身上,公共意识要多过个人意识。
与业已成型的北京女人相比,深圳女人更像一团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尚未定性的云。“如果无聊,可以尝试去工作;如果厌倦了工作,可以回到家里;如果没有家可以回,你还可以去深圳。”深圳就像是女人的安乐窝。没有人去刻意地盘问你,芳龄几何?婚嫁有否?家住何处?也没有人打听你今晚跟谁吃饭,跟谁逛街。总之,在深圳,女人是完全自由的,也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女白领们上班8小时以内归公司管,8小时以外就是自己管自己,深圳女人更加懂得保护个人自由和隐私。
十年前的深圳,尚可常常看见衣着古怪土气,浑身上下搭配不协调的女人,感觉远不如北京女人懂得装扮自己。有的女人把金银首饰全往身上堆,脖子、耳朵、手脚金晃晃的一片,让人嗅到这座城市充满了新贵和暴发户的气味。十年后,随着深圳的成熟,这个城市的女人对潮流与美感的追求显然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境界。今天深圳街头的女孩,要是无法让人眼前一亮,那肯定是刚刚从火车站出来的“北方妹”。
通常,北京女人要求丈夫光会挣钱还不行,还要有品位。他最好时常偷偷看看报纸的图书版,知道什么时间流行什么,然后向她们侃侃而谈。北京女人的张狂是有名的。这种张狂当然不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而是从她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来。要再仔细看看,忽然发觉,她们的表情都是一种随时准备跟你“抬杠”的样子。和北京女人交往要有超强的容忍力,要是娶了个北京女人当老婆你就等着吃苦吧。她们总体来说是对生活要求高,有些人是“丫鬟的身子,小姐的命”,一定要丈夫都能干,而她们自己却基本满足于自己的无才无貌。
与北京女人的“大”和“狂”相比,深圳的女人显得很现实和随缘,容易接近,也最没有架子。她们或是完全被时尚包裹出来的,或者以本色示人。在这个“交流窗口”中,她们不骄不狂,难得地保持了一种低姿态。许多从外地来深圳的女性,无论她们带着什么样的幻想来,来了不久就会跟从深圳的大流。“不会煲汤,怎算是一个合格的女人呢?”诸如此类的广告词经常出现。深圳女人未必反感,可能还沾沾自喜。“丈夫有了外遇,妻子有没有责任?”这样的讨论在各类传媒上也不鲜见。
北京女人来到深圳,有时候也可能成为深圳女人,那简直要经历一场“蜕变”。抹去挑剔的举手投足,抹去嘴角的品位,还要抹去“大无畏”的眼光。深圳也是一个熔炉,一个熔就女人女性的熔炉。当一点点浮躁和一点点安逸散布开来,深圳女人怕是要炼成了。
――从景深处走来,在现实中生活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代,时尚是一种消费。只要有钱,你就可以立马时尚起来。据说卡尔维诺的小说也成了深圳小资们的必备书,但还是不明白,卡尔维诺与深圳小资有什么关系。深圳似乎也是一座“看不见的城市”,或曰“看不惯的城市”。
一晃,来深圳已经四五年了,心理上从来没有真正“融入”的感觉。刚来的时候,觉得这个地方确实跟北京不一样:到处是大片的绿地、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商场里都不像北京那么多的人,空气很干净,气候没有那么干燥,也没有那么大的风沙,从自然环境来讲,无疑是很适合生活的一个地方。但是,时间长了,就感觉到这个城市没有什么气质,就像走在大街上的很多行人一样,年轻却缺少年轻人天然的美感,显得有些假模假式,有的甚至有些匪气和邪气;穿着时尚却没有气质,总有些俗气。城市也是有自己的气质的,一个城市的气质同一个人的气质一样,是一种积累的结果,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绝不是从里到外浑身上下穿着名牌服装就能包装出来的。
深圳是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有优惠的开放的政策,大门打开,什么都可能进来,保留什么排斥什么,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也是检验决策者的水平高低的地方。深圳比邻香港,香港自然成为深圳极力效仿的榜样,香港有一小部分文人,在他们身上,很好地保留着中国古老的道德观念和人文传统,甚至比内地保留得还要好。模仿是必要的,但高水平的模仿是模仿别人的思维方式,低水平的模仿才是形式上的照搬。10年前北京街头出现了扎马尾巴辫子的“男艺术家”,那时候一个人扎着马尾巴辫子招摇过市可以显示一种“艺术家气质”,而现在,有时在深圳街头看见三五成群的扎马尾巴辫子的“男艺术家”,真不明白这算什么个性。据说这照样可以蒙事儿。
深圳博物馆曾举办过一次“明清家具展”,还正儿八经地到处发请帖,请人家去参观。到那儿一看,那些参展家具是不是真货不敢说,但至少是档次不够高,根本不能代表中国明清时期家具制造的水平。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参观的时候,里面的工作人员一路跟在后面,一个劲儿地说:“要不要买一件,价钱可以商量喔。”这让人感觉根本不像是在博物馆,倒像是在私人开的小商铺里,在有一定水准的博物馆是不会听到这种话的。
春天已经来了,夏天还会远吗?在深圳过夏天是最难过的事儿了。天气的炎热尚且可以忍受,只要你舍得花电费,房间就可以24小时保持凉爽宜人(只要你不怕得空调病),不能忍受的是永远消灭不完的蟑螂。夏天上街也有一件事让人很难受,深圳的夏天,男女老少全部是赤脚穿一双拖鞋,便可以满大街遛达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一双脏脚,一双脏鞋,再加上一双长得很难看的脚,让人看了作呕。请想象一下,这能说是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程度很高的城市应有的景观吗?北京的夏天,大街上也有穿拖鞋甚至光膀子的,那毕竟是极少数人,在深圳可不一样,在这里,到处都是穿着拖鞋上街的人,到处有抠脚丫子的人。还有牙签。很奇怪,深圳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叼着牙签走路,从各种档次的饭馆出来,嘴里叼着这根牙签一路走到哪儿叼到哪儿,叼牙签的人当中不乏所谓的白领和所谓的老板,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是一种物质生活的炫耀(表明咱顿顿吃的是鸡鸭鱼肉,这些肉是要塞牙的,故而需要剔牙,而且得要相当的时间才能剔得干净)还是什么,很奇怪的现象。
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深南大道边的市民中心,那么一大片建筑想必花了不少钱,但是有钱未必就准能弄出好东西。据说市民中心是21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上面是一个类似大鹏展翅的框架,“翅膀”下面的两个建筑物,一个像炮楼,另一个简直就像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厂房,整个建筑看上去既不美观也不现代。一位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对深圳的评价是,整个城市的建筑看上去很杂乱,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只是在相互模仿,让人感觉不到什么才是这个城市自己特有的东西。
北京的大气,北京的人文气息,是从她的那些承载着数百年皇城历史的古老建筑中渗透出来的,这种气息在空气中弥漫,构成了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如果把故宫拆掉,把所有的古老建筑统统拆掉,北京所特有的气质就会荡然无存。人们总是对记忆中的东西特别怀念,总是听长辈说起老“同仁堂”的药材如何地道,老“天福”的酱肘子如何美味,老“六必居”的咸菜如何可口,而现在,“天福”号还在,“六必居”还在,做出来的东西却大不如从前,买一次生一次气。现在家里还保存着几十张京剧名家严菊鹏、梅兰芳等人解放前的木制密纹唱片,能听这种老唱片的留声机早就被抄走了,只能偶尔拿出来看看,算是对逝去的时光的追忆。
北京的大气在于它的包容性,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以在那里找到专属于他们的一块土壤,他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在地生活。而在深圳,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有些单一,人的生活模式也就显得同一和单调。
生活在深圳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太忙。忙着打工,忙着挣钱,忙着应酬,忙着寻找更好的机会、更好的工作,忙着赚更多的钱。生活在深圳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压力大。别人比你挣得多(尽管能力不一定比你强),别人比你先买上房子,别人比你住的房子大,别人比你先开上汽车,别人比你的汽车更高级。在深圳,仿佛这些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的标准。报纸、电视,各种媒介所推崇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住着“高尚社区”,开着豪华私车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一种粗陋的氛围。
初到深圳时对这里的好感现在几乎完全消失了,大街上、公交车上还有商场里面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有上百辆的新车上路,空气质量也远不如前几年,也许过一阵子,手里的暂住证会变成一个深圳市民的身份证,但这究竟又有多少意义?你可能永远不会对这座城市有归宿感。
――深圳,远离了更爱?
1994年,从北京来到深圳,来的时候没想好要待多久,但一结完婚居然就不打算走了,一晃9年,现在还在深圳,因为爱的人在这里,而且也爱上了这座城市。
深圳是国内见过的最简单直白的城市。这里任何事物都可以拿到台面上来商量的相处规则节省了人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北京,要做成一件事情,总是要拖上很久的,即使是装电话之类的小事。在深圳,人们也不大关心彼此的私生活,因此不必在乎自己的作为是否合乎别人的准则。但有时,会怀念北京人的必要的含蓄和城市的深沉韵味。
深圳的“绿”也是人的所爱,刚来深圳的时候,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绿”让人感动了很久,每个从北京来的朋友也都会对深圳的绿化赞赏有加。但是后来就发现这里的植物很少有高大的乔木,你无法找到浓密的树荫,更见不到什么上百年的古树,后来听说地王大厦旁边的那棵老榕树是有百年的历史,也因为这样它才得以保留。这里没有分明的四季,没有秋风的感觉,当然也没有落叶,更没有扬沙的天气,不用准备真正意义上的冬天的衣服。可是一个北京来的男孩子说,他因此总是记不清自己每一次的恋爱是在什么时候,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最喜欢的桂花在北京是一定要到10月才开的,小的时候院子里有两株桂花,每年开花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很开心地去赏花,后来住楼房,连花都移过去了,可是在深圳桂花好像一年到头都开,慢慢地也就没有了等待它开花的想法了,时间再一长,连桂花的香气都快忘记了。
当然,深圳也有令人感到强烈不满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医院。生小孩时住在深圳一家规模较大的医院里,但那里对产妇和婴儿的照顾却没有相应的服务水平,甚至还发生过婴儿被人抱走的事情。医院的技术也让人不放心,一次去打点滴,护士拿错了注射液,幸好家人发现及时,但那个护士仔细看了医生的处方之后,只是说了一句“哦,看错了”,并没有道歉,要知道用错了药结果可是很严重的呀。每次去医院,无论是什么病因,都会弄回来很多药,这些药虽然都有开的理由,但是也有很多不开的理由。母亲说:“一个城市医院的总体水平最能说明那个城市的整体水平,深圳实在有点名不副实。”也许,遭遇只是个别现象,但深圳很多服务机构的能力确实不尽如人意。
――在不同的城市生活,习惯全变了
比如喜欢读书,在北京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会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而在深圳,只能读图,时间总是不够用。如果不是为了和“书本”保持联系,大概连读图也要省了。
在北京的时候,心总是可以静下来,总是可以想清楚自己要做的很多事情,有的时候还可以写一写日记,可以陪老人一起看老少皆宜的电视节目,可以在晚饭后出门“溜弯儿”,可以听一听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每日新闻外加评论,可以很安心地把8小时之外的时间交给家庭,可以很安心地早睡……但在深圳,没有小孩的时候,家就和旅馆没有什么不同,几乎没有在家做过饭;有了孩子就一定要有保姆才能过日子,因为深圳人的所有时间都是满满的,没有专门留给孩子的,就算再称职的父母,也说不准哪一天晚上会双双有应酬。在深圳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在不停地运转,但是总是有很多周围的人说见面很难。
深圳人的压力指数很高,所以人们喜欢以运动减压,可这里几乎没有什么运动是免费的;而在北京,最好的减压方法也许就是和家人一起吃晚饭,在饭桌上的闲聊,听听彼此一天的经历,然后开怀大笑。
刚来深圳的时候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得很自由了,因为父母离我很远,想做什么都可以,不但可以不吃早餐,晚睡晚起,还可以和很多人呼朋唤友,这要是被父母看见,肯定少不了唠叨,因为从小他们就怕我不会带眼识人。后来发现在深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去谁家里都很方便,因为几乎谁家都没有老人和孩子,或者出去什么地方玩也是很方便。要是在北京,去到谁家里都要叔叔阿姨地叫个不停的,甚至还有爷爷奶奶呢,在北京几代同堂的情况很普通。这么说好像是在说他们是累赘似的,其实不是的,孝敬老人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义务,但是来到这里可以叫人暂时忘记他们的存在。后来我父母说,这其实也是深圳人找不到北的原因所在,因为都成了“没人疼的孩子了”。
――情感问题
据说,深圳的男女比例是1:7,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么一个原因使得许多优秀的深圳女人没有走进婚姻。在深圳的女性朋友中,不乏具有高学历、在不同的公司里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优秀人士。她们奋斗起来一点也不输给男人,但高学历不是她们在深圳立足的唯一本钱,塌实肯干才是她们这么多年来一步步提升的根本;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她们自己供楼、供车,相约着去逛街、旅游……生活中唯独缺少一个今生可以相依的人。这些年来,她们从一个个天真热情的小女孩成为沉稳干练的成熟女性,也亲眼看到她们对爱情从充满无限的憧憬到无奈,现在每当说到自己的爱情的时候,她们更多的是沉默。但是爱情的空白一点也不会减少她们生活的热情,她们的生活很有情趣,格调也很高雅。当然,她们也在虔诚地祈祷爱情的来临,也许是她们早已走到了时代的前面,在她们的眼里,女人的全部不再是爱情。所以深圳的女性至少在表面上是理智、冷静、独立和有弹性的,善于掩饰自己内心的渴望,也是现代意识很强的人,她们于人于己都不具有“杀伤性”。
而北京的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女性,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做作,无论面对的是谁,很少有装腔作势的时候,换言之,她们做人很真实,处处只做自己,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洒脱,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信,她们更在乎的是过程而非结果。要是这么说还是太抽象的话,那就去看看香港歌手王菲,你就会有一个再清楚不过的概念了。北京的女孩子招人爱,有一个男孩,离开北京去了外地工作,好多年过去了,家里的人都在催促他多花点心思在婚姻大事上,他回答说还是北京的女孩子好,问他北京的女孩子好在哪里了?他说,大气,脱俗,自信,不粘人。北京女孩子的自信和自我不只是体现在平时做事或者说话的时候,最能看到她们自信的是在她们面对爱情的时候。有一个在幼儿园就开始同学的很好的朋友,她大学刚毕业就认识了一个大她很多岁的男人,并且疯狂地坠入爱河,可是人家有妻子有儿子,这件事情弄得她和父母的关系很僵,她甚至对他们说,就是做一辈子的情人都无所谓。就这么折腾了几年,最后男方的妻子带着几乎是两个人的所有积蓄和孩子去了国外,他们才名正言顺地走到一起,而这个时候,他的事业是一塌糊涂,截然相反的是她的事业如日中天,她有自己的房子车子,所以大家都问她,现在差不多是你养他呢,你就不怕他会自卑吗?她说,要是他真这么“俗”,她早就不要他了。北京的女人就是这么叫人心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人是大气和高傲的,深圳人是现实和理智的,真心喜欢这两个城市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相信很多在深圳的北京人有不同的视角,周围也有不少的朋友经常会说深圳好北京不好,或者反之的话,但想说的是,人的需求其实都是一样的,并非深圳人没有对高层次精神的向往和需求,北京人也未必就排斥高度物质化的生活。
一个朋友因为工作的关系,不时在北京和深圳之间飞来飞去。他说,每次去到北京都觉得自己眼界大开,思维活跃,有一种纵观几千年,横看全世界的感觉,这哪里是深圳可以比的!但每次一回来,走下飞机的一刹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又觉得深圳也可爱无比。(韵郦 刘琳 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