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07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人物档案
姓名:肖幼美
职业:深圳有色金属集团高级会计师
来深时间:20年
小区里的人都叫她肖阿姨,听说是找她,小区管理人员既热情又熟练地为记者指路,似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认识她。
在深圳,杨剑昌、吴立民、郑学定、肖幼美等都被冠以明星人大代表的称号,所不同的是,肖幼美是唯一的一位女代表,她也是深圳最受关注的女人大代表。
她贴出了深圳市人大代表选举历史上第一张竞选海报,上面写着“倾听来自基层的呼声,监督政府的作风与体制改革;反映广大群众的意愿,做沟通政府与市民的桥梁……”那时,是2003年。
来深20年,肖幼美做了10年人大代表,今年换届她又获得连任,成为深圳历史上首个办理完退休手续后仍当选的市人大代表。在刚刚闭幕的深圳“两会”上,近600件的议案建议中,肖幼美一共参与提交了39件建议,其中领衔提出19件,内容涉及公车改革、城市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教育等。
她说,我热衷于做人大代表,我不能徒有虚名。
刚开始做市人大代表,我自己也很好奇,怎么就当上市人大代表了。我当时就在想怎么去当市人大代表,对这个角色的定位心里有点摸不准,我就去找老代表学习取经。我很好奇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当选,当时一直很好奇。
当上了人大代表,我开始关注社会、周边的人民群众需要反映的问题,那时感觉市人大代表不太好微观地反映问题,微观层面的问题由区人大代表提出比较得体。加上我一直想知道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是怎么样的,我就想能否尝试一下竞选区人大代表,如果我能当选,还能为基层的百姓建言献策,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在深圳做一个尽职的人大代表没有受到任何不公平的待遇,包括我们单位的领导都很支持我,他们还怪我没有早告诉他们(竞选的事情)。在深圳,大家有种开明的意识,只要你愿意,谁都不会阻拦你。
2000年成为深圳市人大代表
我想尝试一下竞选区人大代表,如果我能当选,还能为基层百姓建言献策,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是1989年来到深圳的,之前来南方出差,感觉南方的城市充满活力,氛围和内地不一样。1989年,我从兰州调到深圳。1989年的深圳虽然刚刚起步,但已能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气息了。那时我觉得自己已经不小了,再不迈出这一步,可能一辈子就没机会了。
来深圳我放弃了一些事业上的积累,但那时年轻,不会把这些看得太重,我追求的是在生活和事业上更能看得到前途的一些东西。当时深圳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城市,对我的吸引力很大,我和我的家人一起来到深圳,这一来就是20年,当年我35岁,现在我55岁。
1989年的深圳很现代,城市形成了新的经济雏形,当时深圳的样子在内地还是看不到的。
这一来就是20年。这20年间也有很多诱惑,但我都没想过跳槽,财务工作做得很顺手,单位也不错,就一直做了下来。来深圳的前10年,深圳从起步到成熟,我选择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做人大代表是从2000年开始的,做了两届,一共做了10年。2000年,我在深圳有色金属集团从事财务工作,公司作为中央驻深企业,是罗湖的纳税大户,驻深工委有人大代表的候选名额就给了有色金属集团,但这个名额要求候选人懂财经,还要求是女性,年龄要求是40岁左右,集团考虑之后觉得我各方面都比较合适,我当时还是无党派人士,赶上天时地利,就成了人大代表的候选人。
现在想来,深圳还是氛围很好,当时选代表选到企业来,不是说要选一个领导、一个总经理,而是要一个懂财经的、基层的非领导。当初深圳在人大代表的界别和分布上就有了很好的意识,这就是深圳。
成为市人大代表还是要靠组织推荐,我也是在组织的推荐下成为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市人大代表实际是间接选举,由区人大代表根据候选人的简历来差额选举,我也是运气好,正好被选上了,2000年起我开始做市人大代表。
刚开始做市人大代表,我自己也很好奇,怎么就当上市人大代表了。我当时就在想怎么去当市人大代表,对这个角色的定位心里有点摸不准,我就去找老代表学习取经。我很好奇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当选,当时一直很好奇。
2003年区人大代表换届。当市人大代表时,我感觉市人大代表要反映宏观面的东西,对市政、一府两院及城市建设发展提出建议。从当人大代表开始,我就开始关注社会、周边的人民群众需要反映的问题,那时感觉市人大代表不太好微观地反映问题,微观层面的问题由区人大代表提出比较得体。加上我一直想知道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就想能否尝试一下竞选区人大代表,如果我能当选,还能为基层百姓建言献策,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为城市建言献计我可能还有些能力不够,就想从小事做起,于是我就去参选区人大代表。
深圳历史中第一张竞选海报
既然成为候选人了,我就不能等着别人把我pass掉,我要努力争取选民的投票,不努力就会后悔。
参加区人大代表候选人的选举不是一帆风顺的。2000年前我从来没有接到过选票,很多单位工作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还是选民。那时整个选举都还是比较低调和保守的,如果我不做人大代表,还是不会知道这件事。
我到罗湖区人大问区人大代表选举程序是怎样的,他们告诉我说要到街道、社区居委会去,由居委会推荐提名候选人,之后选民就可以投票了。罗湖区人大知道我很尽职地做市人大代表,他们没有跟我说一定会成功或者不成功,但也没有给我泼冷水,让我尽管去尝试。
于是,我找到当时的天井湖社区居委会主任,说我想当候选人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居委会一下子就把我推回来了,说我有工作单位,为什么不到单位去选举,我说我就在这个小区住,按照宪法的规定完全可以在这里提出申请。
工作人员告诉我,要有辖区内20个以上居民联名提名才能接受候选人提名。最后,我拿了不止20人的联名书到居委会,他们说“像你这样的还是第一次,以前没见过你这样的”。我说没关系,我们就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走。
居委会没办法,最后还是答应了。实际上候选人当时已经定了,一个是党校的,一个是国土规划局的,都是辖区内的单位推选的,本来5个候选人,我就成了多出来的第6个。于是居委会打电话请示罗湖区人大,说有一个个人候选人,怎么办?罗湖区人大一听说是肖幼美,就给居委会一个意见,“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现在回过去看,罗湖区人大作为区级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指导者,一是政策水平高,再者是有创新的精神,敢于去尝试。他们当时如果把我个人参选这件事摆到会议上去讨论,很容易通不过,因为前无古人,但他们也知道这个不违反宪法,我也是根据程序一步步来,没有理由推辞。罗湖区人大“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指导意见,居委会也明白,估计最后我可能是失败的,但让我尝试一下也是没关系的,不要去阻挡。虽然当时那种环境不好提倡这种做法,但还是在制度上给了我空间。
再去居委会的时候,他们接收了我的材料并告诉我,“现在我们把你列为候选人了,但选不选得上我们就不管了”,5个人增加到6个人,候选人还要到每个选区把名字贴到选区的公告栏里进行公示,到选举日期时让大家来投票。
既然成为候选人了,我就想不能等着别人把我pass掉,我要努力争取选民的投票,不努力就会后悔。
当时距离选举日期还有一段时间,我就想能否用什么办法和选民进行沟通,让选民投我的票。由于其他候选人都是各单位的党委书记、一把手,如何让党校和国土规划局那些选民来选我呢?我在市人大做了3年代表,提了不少建议,这些都是我的一些成绩,我就把媒体报道我的资料搜集起来,做了张海报,介绍自己做过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还附了一张照片。
我找到居委会主任,说我做了海报,想在选区贴一下,如果不贴选民都不认识我,不可能来选我。一开始,居委会说不允许贴海报。后来他们又请示罗湖区人大,罗湖区人大确实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执著地要求贴海报,最后的意见是,“没关系,只要按规定在指定的范围内按规定的时间贴就可以”。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很高兴,上班时间就打电话给小区管理处,请他们找人协助我去贴,四五个选区就贴出去了。当时的海报只允许提前两天贴,而且提前一天又要撕掉,但我已经很满足了。
后来我又想,虽然在选区贴了海报,但很多上班族可能没注意,我就准备到各选举单位去走一走,于是我联系了党校和国土规划局,问能不能在选举头一天安排半个小时让我和选民见一下面,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特意说,我不反对你们投你们的领导,但也不妨听听我说什么,多一个投票的选择。这两个单位都很支持,觉得我的想法很好,很新鲜,给我半个小时向各个科室的代表现场自我介绍,我说希望你们投我的票,也希望你们回到科室后也向其他人介绍我。
投票那一天,我本人要回避,于是我一大早就去上班。11点半投票结束后,罗湖区人大告诉我,虽然我没有选上但选票不少,一共800多张选票,我有190多票。我知道如果没有之前的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人选我。
深圳的移民精神带来民主风气
现在我连任了,我就一定不负众望,一如既往地做,以前怎么做的,现在还怎么做。
现在想起来,我很感激罗湖区人大的那些人,那些老领导思维不是僵化的,也就是在深圳这种不僵化的气氛里,深圳有很多活跃的代表,在深圳这个民主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允许他们比较积极地去做一个代表,反映民生。
有些人觉得这种风气得益于香港,但我觉得毗邻香港,深圳的得益之处主要在于经济的发展,民主氛围则不一定跟香港相关。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比如郑学定、吴立民这几个明星人大代表都是从内地来的,大家能从其他城市来就是选择了一个新兴的发展中的城市,到了这个城市又能做人大代表,在本职工作之外就多了一项政治工作,都很希望能把这个城市搞得更好,能把民意反映到上面去。
同时政府也要开明,使代表始终可以保持活跃。广东、深圳的民主风气不完全得益于香港,很多也是得益于这是一个移民城市,广东那么多城市这20年来都不断有移民涌入,这种民主风气也得以扩散。
人们都抱着一种理想、一种目标来到这个城市,深圳早期来的大多数人都是各地优秀的人才,应该说没有一定的胆量和魄力是走不出来的,能走出来的都是有自我挑战能力的人,这些人都有一定的知识和层次,这是一个天然的筛选过程,来到这里大家都从零开始,希望这个城市更好,这也形成了移民文化,每个人都希望深圳和上海、北京比不会差。
包括做一个经常反映老百姓诉求的人大代表,在深圳做一个尽职的人大代表,我没有受到任何不公平的待遇,包括我们单位的领导都很支持我,他们还怪我没有早告诉他们(竞选的事情)。在深圳,大家有种开明的意识,只要你愿意,谁都不会阻拦你。
我很热衷做人大代表,不管在单位还是社区,我对公益的事情都很热心,做人大代表也是,我不能徒有虚名。我还是个基层代表,和官员代表、企业代表不一样,我要呼吁一些事情,为老百姓做代言人。
做代表,我每天都要看四五份报纸,通过媒体关注一些事情,主要关注财经、预算方面的事情,有时也会提出一些教育方面的提案,比如午托班问题。
做人大代表让我感到很欣慰的是,深圳确实与众不同,跟其他城市比民主氛围更浓厚,各级领导也比较开明,大部分善意的、有建设性的建议还是能被接受的。
深圳有一位市民,叫郑祖华,是一个老工程师,她从媒体上看到我,就联系我,鼓励我,每年“两会”前,还会把她关注的问题告诉我,我由衷地感到这种市民太有社会责任感了。我每年“两会”前都会问她有什么关注的问题,我会帮她反映。
这些市民和我素不相识,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他们可以认同我,甚至呼吁我留下和连任,我很欣慰。做代表有时候精疲力尽,很辛苦,但我得到了各界的认可,这就是我最满意的。
我今年55岁了,按道理做人大代表年龄已经是障碍了,但我是3月退的休,而市人大代表的申报推荐工作2、3月份就开始酝酿,所以就申报上去了。当时我想当不当人大代表对我本人来说无所谓,但后来罗湖区的领导们都在积极为我争取,大家认识到我的履职能力强,希望民意代表能留任。现在我连任了,我就一定不负众望,一如既往地做,以前怎么做的,现在还怎么做。
■同题问答
问:深圳最让你喜欢的一点是什么?
答:深圳有一批当年选择来深圳、具有拓荒牛精神、忠诚于深圳建设发展的市民。
问:深圳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什么?
答:深圳和上海的差距在拉大,早5年还可以媲美,现在真的落后了,客观上没有上海那样的政策支持,主观上政府应该在行政执行方面有所加强。
问:深圳现在30岁了,再过30年之后深圳会是什么样子?
答:深圳历届领导人都有新思路,都有一个新的起点和发展,所以深圳也一直在跳跃式发展。30年后深圳会越来越好,她会跳着发展。世界都在看好中国,深圳又在前沿,我对深圳有信心。
问:如果没有深圳这座城市,你会怎样?
答:那我就和我过去的同事一样,早就退休在家,完全是很平淡的一个家庭妇女,会是很普通的一个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