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裤到底*
好孩子,用功学习i ng ~
- 注册
- 2002-11-11
- 消息
- 24,761
- 荣誉分数
- 14
- 声望点数
- 0
历史上许多的盛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激发了人民创造财富的动力,同时也扩大了国民的财富承载力。我们这个民族对财富的认知很有特点,民间供奉的两位财神,一个是赵公明,是个军人,另一个是关公,还是个军人,他们都是杀富济贫的将士,而不是创造财富的英雄。“商人”这个词最初也是周朝人鄙视商朝人的,成份不好已经定了两千年。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固有其灿烂的一面,但亦有它糟粕的斑点,整个社会恨能人、仇富人,“不患寡患不均”的思想长期左右着国人那脆弱的心理。财富常常没有保障,富人每每提心吊胆。劫富济贫也好,心理错位也罢,不过是角度不同,说法有异,实质上都是对财富的仇视,对社会分配的外力干预。
西方一经济学家说过:仇恨财富妨碍社会进步。
“患不均”
我们这个社会偏偏有不少人整天不是考虑怎样生财,而是‘眼红’,为什么‘他’比‘我’更有钱。有没有钱不要紧,财产多少也无关宏旨,但社会不能不公平,财富不能不平均,不说要别人与他人完全一样,至少基本相同。这是国人的一种普遍心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形成这种心理,几乎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长短。富对己是喜,对人是怒,于己是乐,于人是哀。有了钱,就有美味佳肴,社会资源有限,你朱门酒肉臭,必然就路有冻死骨,人能不恨焉?有了钱,就有美女香车,而美色对贫穷又不屑一顾,人岂不仇乎?……。于是,矛盾总是难以调和,劫富,富的变成了穷的,穷的又再劫富,富的又变成了穷的,总是不断换位,无休无止,相生相克。
谁取其咎
话又说回来。仇富固然有别的原因,亦有富人自己的过错。我们不敢说富人全是坏人,但富人确实不全是好人。
从古至今就总有一些富人是作威作福,穷奢极欲,天怒人怨。
对财富的支配亦是如此,古有《红楼梦》中贾府主子吃一次螃蟹够庄稼人过一年的描写,而今天,又有人在西安吃一餐“天龙御宴”,花费人民币36.6万元,折合黄金4公斤。人家花钱吃饭,确实没有碍着谁,但这个社会里,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对社会发生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是宣传的作用过于强大。媒体对富人的善事报道少,对富人的‘奇闻’趋之若鹜,包二奶,偷税漏税,假冒伪劣,行贿受贿等各种‘标签’都贴在了富人、能人的脸上,人们能不反感、不仇视吗?
对于前不久发生在山西的我国一位著名民营企业家遇害之事,媒体猜测可能有仇富心理起作用。
拜金主义
如果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社会是仇富占上风,“患不均”为主角,那么,进入八十年代后,拜金主义则有了相当一部分的市场。许多年轻人首当其冲。
网上发了一个中学生的帖子,题目是“质问白毛女”,喜儿,你真傻,人家傍大款都没机会,你还拒绝黄世仁躲到深山里面去,真傻。难道为了金钱,把人格、贞操都丢掉?
真弄不明白。
问题就是弄不明白的事比比皆是:丈夫给妻子拉皮条,母亲为女儿找嫖客,有了回扣敢做豆腐渣工程,受了贿赂可把有罪判成无罪……,虽然是少数,但每每听来无不触目惊心。
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就是在金钱面前失去了气节,李纪周等人也是经不起财富的诱惑,从党的高级干部堕落成阶下囚。
不过,社会也不乏有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的人。温州人对财富是崇拜,是追求,但是以办实业、做企业为目标的。在温州,人们不是‘眼红’,而是佩服有本事的人,学习对方的长处,奋力追赶。
财富非罪
金钱万能,金钱也万恶。钱能害人,也能助人。运用之妙,完全存乎于一念之间。
贪财的人会对不属于自己的钱存觊觎之心,珍惜钱财的人都是一旦拥有财富便善加利用。财富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来源,瞧支配。
如果我们对待各种情况都能随遇而安,尤其是对财富,即使不快乐也要设法寻求快乐,那么自然会见到光明,不是来自灯光,也不是来自烛光,而是来自我们的心境。如果我们能适应环境,身体自然会觉得舒适,生活也会丰富起来,心态也就平衡了。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固有其灿烂的一面,但亦有它糟粕的斑点,整个社会恨能人、仇富人,“不患寡患不均”的思想长期左右着国人那脆弱的心理。财富常常没有保障,富人每每提心吊胆。劫富济贫也好,心理错位也罢,不过是角度不同,说法有异,实质上都是对财富的仇视,对社会分配的外力干预。
西方一经济学家说过:仇恨财富妨碍社会进步。
“患不均”
我们这个社会偏偏有不少人整天不是考虑怎样生财,而是‘眼红’,为什么‘他’比‘我’更有钱。有没有钱不要紧,财产多少也无关宏旨,但社会不能不公平,财富不能不平均,不说要别人与他人完全一样,至少基本相同。这是国人的一种普遍心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形成这种心理,几乎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长短。富对己是喜,对人是怒,于己是乐,于人是哀。有了钱,就有美味佳肴,社会资源有限,你朱门酒肉臭,必然就路有冻死骨,人能不恨焉?有了钱,就有美女香车,而美色对贫穷又不屑一顾,人岂不仇乎?……。于是,矛盾总是难以调和,劫富,富的变成了穷的,穷的又再劫富,富的又变成了穷的,总是不断换位,无休无止,相生相克。
谁取其咎
话又说回来。仇富固然有别的原因,亦有富人自己的过错。我们不敢说富人全是坏人,但富人确实不全是好人。
从古至今就总有一些富人是作威作福,穷奢极欲,天怒人怨。
对财富的支配亦是如此,古有《红楼梦》中贾府主子吃一次螃蟹够庄稼人过一年的描写,而今天,又有人在西安吃一餐“天龙御宴”,花费人民币36.6万元,折合黄金4公斤。人家花钱吃饭,确实没有碍着谁,但这个社会里,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对社会发生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是宣传的作用过于强大。媒体对富人的善事报道少,对富人的‘奇闻’趋之若鹜,包二奶,偷税漏税,假冒伪劣,行贿受贿等各种‘标签’都贴在了富人、能人的脸上,人们能不反感、不仇视吗?
对于前不久发生在山西的我国一位著名民营企业家遇害之事,媒体猜测可能有仇富心理起作用。
拜金主义
如果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社会是仇富占上风,“患不均”为主角,那么,进入八十年代后,拜金主义则有了相当一部分的市场。许多年轻人首当其冲。
网上发了一个中学生的帖子,题目是“质问白毛女”,喜儿,你真傻,人家傍大款都没机会,你还拒绝黄世仁躲到深山里面去,真傻。难道为了金钱,把人格、贞操都丢掉?
真弄不明白。
问题就是弄不明白的事比比皆是:丈夫给妻子拉皮条,母亲为女儿找嫖客,有了回扣敢做豆腐渣工程,受了贿赂可把有罪判成无罪……,虽然是少数,但每每听来无不触目惊心。
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就是在金钱面前失去了气节,李纪周等人也是经不起财富的诱惑,从党的高级干部堕落成阶下囚。
不过,社会也不乏有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的人。温州人对财富是崇拜,是追求,但是以办实业、做企业为目标的。在温州,人们不是‘眼红’,而是佩服有本事的人,学习对方的长处,奋力追赶。
财富非罪
金钱万能,金钱也万恶。钱能害人,也能助人。运用之妙,完全存乎于一念之间。
贪财的人会对不属于自己的钱存觊觎之心,珍惜钱财的人都是一旦拥有财富便善加利用。财富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来源,瞧支配。
如果我们对待各种情况都能随遇而安,尤其是对财富,即使不快乐也要设法寻求快乐,那么自然会见到光明,不是来自灯光,也不是来自烛光,而是来自我们的心境。如果我们能适应环境,身体自然会觉得舒适,生活也会丰富起来,心态也就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