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戏剧苑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09-02-13
- 消息
- 232
- 荣誉分数
- 3
- 声望点数
- 178
节目介绍系列之十二: 越剧《十八相送》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梁祝”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浙江上虞,故事的主角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城读书,与同窗梁山伯结为兄弟,情意深长。三年后,英台接父来信须立刻回家,山伯依依相送。英台回家后,其父强以门当户对为由,将其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不久山伯知道英台为女儿身,应约来祝家。楼台相会悲闻英台已许马家。两人生死别离,肝肠寸断。山伯卧病不起,终于抱恨死去。英台闻耗,身穿孝服到山伯坟前祭奠。忽然风雪大作,雷电交加,坟墓绽裂,英台跃入墓中。霎时,“梁祝”化作蝴蝶,翩翩而舞。从此,梁山伯与祝英台摆脱了一切阻挠,天上人间相爱到永远。这曲超越时空的生死恋情的赞歌,为世代传颂,故现代有人称其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有关“梁祝”的题材,古往今来,不仅有传说和诗歌,另有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剧、歌曲等以此为名。越剧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最早将“梁祝”故事移入越剧的是袁雪芬与范瑞娟,时间是[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945[/FONT]年,剧名叫《梁祝哀史》。[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951[/FONT]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改名《梁山伯与祝英台》(九场),并增尾声“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该剧于[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952[/FONT]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梁祝 》可以说是越剧舞台上演出历史最悠久、留存录音最多的骨子老戏,从落地唱书到女子越剧,它经过几代艺术家的舞台实践,已成为越剧小生、旦角演员必修的看家戏。范瑞娟塑造的梁山伯和傅全香塑造的祝英台享誉海内外。
《梁祝 》的悲情故事和不朽的旋律,又化为斑斓彩蝶翻飞于“百花芳菲之夜——2010”的舞台上。“十八相送” 、“回十八” 、“楼台会”又将牵动多少观众的浪漫情愫。
“十八相送”是这个传说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按照传说,从万松书院到长亭,正好十八里路,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越剧《十八相送》是该剧中第三场的经典唱段,也是傅派花旦与范派小生对唱选段中的名家名段。大致情节是:“山伯送英台返家,一路上,英台欲将终身许于山伯,她借物抒情,暗示心态,无奈山伯憨厚,不解其意,英台只得托言家有九妹,嘱其及早邀媒下聘”。祝英台由姚菲菲女士扮演,梁山伯由张敏女士扮演。
姚菲菲是菲菲戏剧苑的创办人,她从小就跟随母亲生活在剧团里,曾耳濡目染了老一辈艺术家们说戏、练戏、排戏和演戏。在家庭和周围环境的艺术熏陶下,“唱越剧,演花旦”,成了她幼年时执着的梦想。姚菲菲虽出身越剧世家,但学戏时绝没一点“小姐”的脾气,她对着镜子唱戏,半夜三更研戏,认认真真学戏,从不懈怠,更无怨无悔。正如初学书法需要描红,初学绘画需要临摹那样,学越剧也绕不开小心翼翼地研习流派风格。典雅质朴的“袁派”、圆润甜糯的“尹派”、宽厚稳重的“范派”、华彩跌宕的“徐派”、润腔婉转的“傅派”、自然流畅的“王派”都是她刻苦学习的课目,从研习这些纯正的流派唱腔中,她吮吸到艺术的养料,使自己一天天的成长起来。 “十年磨一剑”,不管天赋所成,还是苦修而得,她达到了那个水平,如今的她,在越剧的艺海中,已如鱼得水,长袖起舞,既可工花旦,又可反串小生。“十八相送”中她饰祝英台,以“傅派”的唱腔演绎这侠骨氤氲、柔肠百回的华章。姚菲菲的嗓音明亮、音域宽广、润腔华彩,且真假嗓结合。唱腔特点是俏丽多变,跌宕婉转,波澜起伏。她的表演富于激情,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善用强烈的外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人生最美的情感,莫过于青春的初恋,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是虽有万语千言却又张口结舌的局促和忐忑,是花儿半吐的婉转与含羞,是静静等待中慢慢升起的一缕温柔,这祝英台内心世界的写照,已然让她演绎的传神至极。
《十八相送》犹如一幅迆逦的水墨,淋漓地铺展开淳朴而唯美的爱情,唤醒人们封存已久的青春记忆和对纯真爱情的无限向往,缓缓漾开一圈圈柔软的涟漪,余韵袅袅。那一抹如水的温婉柔情,“九妹”的情真意切,梁兄的真诚笑容,将在七月的百花芳菲之夜——2010的舞台上,温润所有观众的心。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梁祝”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浙江上虞,故事的主角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城读书,与同窗梁山伯结为兄弟,情意深长。三年后,英台接父来信须立刻回家,山伯依依相送。英台回家后,其父强以门当户对为由,将其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不久山伯知道英台为女儿身,应约来祝家。楼台相会悲闻英台已许马家。两人生死别离,肝肠寸断。山伯卧病不起,终于抱恨死去。英台闻耗,身穿孝服到山伯坟前祭奠。忽然风雪大作,雷电交加,坟墓绽裂,英台跃入墓中。霎时,“梁祝”化作蝴蝶,翩翩而舞。从此,梁山伯与祝英台摆脱了一切阻挠,天上人间相爱到永远。这曲超越时空的生死恋情的赞歌,为世代传颂,故现代有人称其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有关“梁祝”的题材,古往今来,不仅有传说和诗歌,另有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剧、歌曲等以此为名。越剧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最早将“梁祝”故事移入越剧的是袁雪芬与范瑞娟,时间是[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945[/FONT]年,剧名叫《梁祝哀史》。[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951[/FONT]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改名《梁山伯与祝英台》(九场),并增尾声“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该剧于[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952[/FONT]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梁祝 》可以说是越剧舞台上演出历史最悠久、留存录音最多的骨子老戏,从落地唱书到女子越剧,它经过几代艺术家的舞台实践,已成为越剧小生、旦角演员必修的看家戏。范瑞娟塑造的梁山伯和傅全香塑造的祝英台享誉海内外。
《梁祝 》的悲情故事和不朽的旋律,又化为斑斓彩蝶翻飞于“百花芳菲之夜——2010”的舞台上。“十八相送” 、“回十八” 、“楼台会”又将牵动多少观众的浪漫情愫。
“十八相送”是这个传说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按照传说,从万松书院到长亭,正好十八里路,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越剧《十八相送》是该剧中第三场的经典唱段,也是傅派花旦与范派小生对唱选段中的名家名段。大致情节是:“山伯送英台返家,一路上,英台欲将终身许于山伯,她借物抒情,暗示心态,无奈山伯憨厚,不解其意,英台只得托言家有九妹,嘱其及早邀媒下聘”。祝英台由姚菲菲女士扮演,梁山伯由张敏女士扮演。
姚菲菲是菲菲戏剧苑的创办人,她从小就跟随母亲生活在剧团里,曾耳濡目染了老一辈艺术家们说戏、练戏、排戏和演戏。在家庭和周围环境的艺术熏陶下,“唱越剧,演花旦”,成了她幼年时执着的梦想。姚菲菲虽出身越剧世家,但学戏时绝没一点“小姐”的脾气,她对着镜子唱戏,半夜三更研戏,认认真真学戏,从不懈怠,更无怨无悔。正如初学书法需要描红,初学绘画需要临摹那样,学越剧也绕不开小心翼翼地研习流派风格。典雅质朴的“袁派”、圆润甜糯的“尹派”、宽厚稳重的“范派”、华彩跌宕的“徐派”、润腔婉转的“傅派”、自然流畅的“王派”都是她刻苦学习的课目,从研习这些纯正的流派唱腔中,她吮吸到艺术的养料,使自己一天天的成长起来。 “十年磨一剑”,不管天赋所成,还是苦修而得,她达到了那个水平,如今的她,在越剧的艺海中,已如鱼得水,长袖起舞,既可工花旦,又可反串小生。“十八相送”中她饰祝英台,以“傅派”的唱腔演绎这侠骨氤氲、柔肠百回的华章。姚菲菲的嗓音明亮、音域宽广、润腔华彩,且真假嗓结合。唱腔特点是俏丽多变,跌宕婉转,波澜起伏。她的表演富于激情,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善用强烈的外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人生最美的情感,莫过于青春的初恋,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是虽有万语千言却又张口结舌的局促和忐忑,是花儿半吐的婉转与含羞,是静静等待中慢慢升起的一缕温柔,这祝英台内心世界的写照,已然让她演绎的传神至极。
《十八相送》犹如一幅迆逦的水墨,淋漓地铺展开淳朴而唯美的爱情,唤醒人们封存已久的青春记忆和对纯真爱情的无限向往,缓缓漾开一圈圈柔软的涟漪,余韵袅袅。那一抹如水的温婉柔情,“九妹”的情真意切,梁兄的真诚笑容,将在七月的百花芳菲之夜——2010的舞台上,温润所有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