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的纷纷扰扰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33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D2DC177CB8A1A0C3B271344043A7C638.jpg
实习生 谭锦萍 | 时代周报记者 谢培
一个综艺节目究竟能够引发多大的时代价值观争议?我们现在无法给出最终答案,因为关于《非诚勿扰》的争论仍在继续,它的命运也尚待观察。
在《非诚勿扰》之前,国内并不乏频遭各界人士炮轰的综艺秀,它们之中也有的曾接到过广电总局下发的“禁令”,不少节目在彼时也曾力拔“万恶收视率”头筹,但因为打上了“非主流价值观”的标签,近期在国内爆红后泛滥成灾的“真人相亲类”节目引发的争议范围已远超以前的种种综艺秀,而这其中的佼佼者《非诚勿扰》更是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新派交友”的爆红
如果从首播时间上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是步了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的后尘。2009年底开播的《我们约会吧》翻版自英国Fremantle公司的经典电视交友节目《TAKE ME OUT》,尽管湖南卫视声明自己拥有该节目在中国地区的独家专有版权,但习惯一拥而上的国内卫视依旧纷纷开播了类似节目,其中江苏卫视于2010年初首播了《非诚勿扰》。
江苏卫视总编室品牌推广部主任刘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我们基本上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策划这个项目,在湖南台正式播出之前,我们的样片和前几期节目都已经录完了。”在《非诚勿扰》节目制片人王刚的眼中,这个节目的创作灵感来自“办公室里的剩男剩女太多”。刘原说:“从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不想把这个节目做成简单的‘相亲交友’节目,我们把它定位为‘新派交友’。为单身男女交朋友提供一个相互邂逅、交流的平台。年轻人在这个平台相互交流自己的婚恋观、价值观。”在《非诚勿扰》策划、制作团队眼中,这个节目既不是一个简单、传统的相亲节目,也不是一个娱乐节目。
在节目形式上,《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大同小异:一名单身男士面对众多单身女嘉宾,在较短的时间内,女嘉宾通过观察、提问、观看男士个人介绍视频,来决定是否接受这名男士―这一决定由视觉感受明显的“亮灯”与“灭灯”来呈现。经过了这些环节,当亮灯的女嘉宾超过一定数量,这名男士就拥有了反选的权利。当男女双方最终都选择了对方,即算成功―但这自然不代表两人的“电视相亲”一定能结下果实,如同栏目组所说的“只提供邂逅,不包办爱情”。
主持人成为《非诚勿扰》这个“新派交友”节目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刘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他既要具有一定社会阅历、人生经历,还需要较强的话题引导力和现场把控力。孟非是我们的不二人选,当时这个节目定下来以后主持人只考虑过一个人,就是孟非,没有第二个人。”《非诚勿扰》的节目名称既来自冯小刚的同名电影,也取了孟非的“非”字。主持新闻节目出身的孟非有着明显区分于其他娱乐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一颗个性的光头、较厚重的学识、敢于直言的态度,他主持的《非诚勿扰》很快就受到观众追捧。
更吸引观众的,则是这些年轻男女嘉宾在挑选与被挑选过程中所引发出的各种“话题”,从长相到星座,从财富到门户,从“是否介意我与前男友联系?”到“结婚后是否还会与父母同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鲜明态度。这些原本是交友婚恋中的“敏感”话题被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男女嘉宾在电视上你来我往,触动的却是电视机前的各类人群,不少观众将自己对号入座,自然看得投入。这些“话题”并非只有《非诚勿扰》一家独有,但和《我们约会吧》尽量展示美好一面相比,《非诚勿扰》的呈现更加真实、直白,但当嘉宾们的观点明显偏颇,主持人孟非经常一针见血地进行现场评点,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把握主流价值观”。
据刘原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非诚勿扰》最鼎盛时的收视率达到了4.53%。在综艺节目竞争已趋白热化的今天,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在近几个月内,《非诚勿扰》长期占据着全国卫视周收视的总冠军和亚军,而根据索福瑞最新统计,《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所有频道在内的所有节目),牢牢霸占着全国卫视所有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
20100620114259e1164.jpg


越争议越火暴
《非诚勿扰》的爆红是一把双刃剑。
“不雅照”将《非诚勿扰》推向第一个关注峰值。以“最美化妆师”出现在《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闫凤娇被观众称为“最清纯女嘉宾”,走红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其尺度过宽的照片,闫凤娇随后声明照片是遭人胁迫拍下的,并在江苏卫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向警方报案。但当更多闫凤娇状态轻松的“不雅照”在网络上陆续出现后,《非诚勿扰》将原本录制好的闫凤娇镜头删去,其本人也消失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
“拜金女”则让部分观众的兴奋点从“窥探”转移到了“争论”上。马诺是一名出言直率、有“毒舌”之称的女嘉宾。她引发争议的“语录”很多,一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提问说:“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这个后来被总结为“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经典语录”,当场便遭到主持人孟非和性格分析师乐嘉的批评,播出后更引发大量争论,并引来了知名主持人赵忠祥、曹可凡等人的炮轰。
这些“炮轰”并不仅仅只针对女嘉宾本人。当《非诚勿扰》爆红后,各地卫视台先后推出了类似节目,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和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等等,“一对多”的相亲节目呈泛滥之势,竞争越发激烈,“话题”也越来越人为化、越来越热辣。“作假”、“低俗”、“不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了评论者们攻击这类相亲节目的箭头,最红的《非诚勿扰》成为最大的靶子。
这些负面元素同样也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推动着《非诚勿扰》的持续爆红,也让其中的某些女嘉宾“走红”,离开《非诚勿扰》的舞台后,或被其他卫视签约邀请,或频频出现于媒体报道中―如果说“超女”、“快男”推出了一些有才艺、有争议的时代红人,《非诚勿扰》仅凭“争议性”就诞生了数名标志人物,而这种“快捷的走红方式”还引来了更多的仿效者。
另一方面,它们引来了各方的批评,6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两篇评论,批评部分相亲节目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也在节目中作了批评。而在此之前的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两份文件,其中《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 (以下简称《广电通知》)直指“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虽然这些批评、禁令并不是针对《非诚勿扰》,但还是让《非诚勿扰》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
如何看待非主流价值观?
禁令批“造假”,大多数人持支持意见。但凤凰卫视评论员马家辉说:“我觉得这类节目很好玩。有人说,这样的节目很假,但我想只有呆瓜才会把这类节目当真。而且如果说这类节目都是假的,那也不见得。节目中有临时演员和模特,这可能是所谓的‘假’,但这些年轻男女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两性观不会是假的;而观众在此过程中得到的愉悦也不可能是假的。”
抛开那些纷扰在节目之外的各种“娱乐秀”,真正引发社会思索和广电下文的是此类节目中所展示出来的青年人的价值观―之前没有一代人能够像他们这样直接、自我地在电视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真实认知―如果我们认同年轻人是未来的主人,也了解到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重要性,就不难了解这种展示的重要性。
《广电通知》中明文指出“不得邀请个人品德有问题或有争议,持不正确或非主流价值观、婚恋观的人物参加节目”、“节目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北京青年报》的一篇评论《主流不避支流》则这样回应道:“驱逐所有‘拜金女’、‘宝马女’之类的女性,或许可以使这些节目显得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但主流从来不能以逃避‘支流’的冲击而独善,却恰恰必须在与各种‘支流’的碰撞和竞争乃至对不同支流的包容接纳中,展示其力量和美好,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
尽管现在《非诚勿扰》处于敏感时期,栏目组推掉了许多媒体采访,但江苏卫视总编室品牌推广部主任刘原还向时代周报记者一一回应了这些纷扰,她希望能够传递节目组的真实声音。在刘原看来,《广电通知》非常及时,可以规范市场,为节目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我们还是非常欢迎的”。
关于造假,刘原说:“之前我们发现过极个别嘉宾造假,但是一经发现就立刻淘汰。现在我们更加谨慎,除了有严格的协议外,我们编导组还会上网搜索嘉宾以前的资料,确保不会出问题。”“我们从来没有让任何嘉宾说特定的话,他们只要做自己就好,只有孟非有一个节目流程的脚本,在录制之前,他也不会与任何嘉宾见面交谈。”关于节目中的“非主流价值观”,刘原则是这样看待:“这些人真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们有消防队员让全场感动得落泪,也有很多女嘉宾灭掉富二代的灯”、“这代人真的很积极、健康向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其实这个道德标准和所有的中国人的道德标准是一样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每个人心里还是根深蒂固的。会有一些人有其他想法,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判断。”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
end_i.gif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