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申请推广机动车国四排放标准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49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以后大家买空调、打印机、食品等,都可能会在包装上看到‘低碳认证’标志,我们希望这种方式能得到实施。”在昨天下午举行的“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世博主题论坛上,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同样,在论坛上,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介绍,未来5-10年内,全国400多个城市将普及机动车国四排放标准,比现有的国三标准要求更高,而南京已经开始申请。
  低碳新生活
  “碳”标签
  让消费者明白消费“碳”
  如果给每个商品都标以清晰的“碳”数据,将有助于指导普通消费者主动选择碳足迹较少的绿色商品。以食物为例,胡萝卜、马铃薯等蔬菜的碳足迹相对较少,每千克的碳足迹大约为0.2―0.3千克碳当量;而牛肉、羊肉的碳足迹最高,大约为每千克14.3千克碳当量。因此从低碳角度来看,“素食”更加低碳。
  据悉,目前这种低碳认证已在北京开始试点,但还仅限在打印机、传真机、空调等产品类。“这些产品比较好计算出碳排量。”唐丁丁举例来说,一台节能空调,它从最初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到运送至消费者手中,再到最终的销毁,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很容易折合成“碳”数据。
  “碳认证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唐丁丁表示,碳认证产品会成为政府采购的首选,它拥有比环境标志更高的要求。以往市民购买空调会发现所有的产品都打着节能的口号,自己分不清到底哪些产品是节能的。而这种认证出现后,大家很容易从碳数据上看出空调的节能效果。
  而且,更关键的是,选择低碳商品将帮助人们应对气候变化。消费者进入超市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环保理念,查看商品“碳”标签,采取绿色购物行为。但如果购买低碳产品缺乏相关权威认证,消费者很容易不知所措。“现在各种产品碳排放标准还在制定中,一旦通过,这种形式将会得到推广。”
  “国四”标
  南京已经开始申请推广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介绍说,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将是全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届时“绿色投资”将成为一个新名词,而且国家也会出台一系列绿色标准。如机动车排放标准,将在5-10年内将在全国400多个城市普及国四标准。
  借此,南京市长季建业也表示,南京已经在申请推行国四标准了。季建业表示,南京将力争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成为全国第四个推行机动车“国四”排放标准的城市。
  将机动车排放标准从现有的“国三”调整为“国四”绝非改个名而已,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汽车生产、检测、油料供应等多个环节,尤其是在油料供应上,现有的93号汽油并不能满足“国四”排放标准。记者随后从南京市有关部门了解到,南京市正在积极与中石化、中石油协商,希望能配合“国四”标的申请,给南京机动车燃油市场,提供“国四”标准油料。据了解,“国四”标准的燃油相比“国三”,品质更高,价格也要贵一些。北京市场上,现有国四标准的93号油就比国三标准的93号油每升贵3-4毛钱。
  世博低碳揭秘
  中国馆被“旋转”90度
  昨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来宁参加论坛,他在接受采访时揭秘了创意设计这一“东方之冠”的幕后故事,对于如今的低碳环保概念,他认为更多应因地制宜,不能为追求低碳概念而多花冤枉钱。
  何镜堂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筑应该和当地的气候特征和文化特点相结合,有时不需要花很多的钱,也可以做到绿色和低碳。 “比如南方的天气热、潮湿,建筑就要做好遮阳、隔热、通风、防潮的工作,”何镜堂表示,对于那种用大块玻璃来透光,又用大量空调来调温的做法,他认为这不是建筑设计的方向,太浪费了。“可以利用自然的采光和通风来解决,再辅以适当的科技手段。”何镜堂说,那种上千元一平米的太阳能光伏板,虽然号称是节能的名但这个造价按照我们的国情就承受不了。
  他透露,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他就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于上海夏天很热,而排队看中国馆的观众常是排成长队,而中国馆的架空3米高,通气效果很好,在中国馆排队就能感觉比较凉快。而中国馆斗拱的设计理念,“在采光上也很有好处,夏天太阳高阳光进不去,冬天的太阳低则能照射进去,这样能起到一个冬暖夏凉的效果。”何镜堂介绍,在这一设计的基础上中国馆应用了其他新技术,中国馆的屋顶采用了太阳能光伏板,屋顶还设计了一个污水收集系统,屋顶平台设计了一个大花园,这样一个设计可以起到降温8-10℃的隔热效果。
  “建筑是遗憾的艺术,不可能有100分的”,何镜堂昨日还透露,中国馆建造中留下的一丝遗憾。他告诉记者,中国馆“东方之冠”的方案确定下来之后,主体上没有做大的调整。但是中国馆的朝向确实扭了90度。按照原来的设计,中国馆的进门是朝着世博轴的门口,但是世博轴是从西面进入。“这肯定不符合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习惯。”何镜堂说,中国馆的朝向整个扭转了90度以后,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性难度,原来设计中有一些小院落和小园林就被牺牲掉了。“不然内容会更加丰富,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整体效果。”何镜堂说。
  对于世博会中国馆以后的利用问题,何镜堂表示他并不担心。他介绍,考虑到民众的参观热情,在世博会闭幕后,中国馆还会原样展出至少半年。此后,中国馆的地方馆的展览内容将被挪走,这一区域变成会展场所。国家馆则是考虑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艺术展览的殿堂。“世博会的一轴四馆会保留下来,作为上海一大新亮点,会成为上海一处集会展、文化艺术、商贸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心。”
  世博远大馆是一天建成的
  在平行分论坛“产业发展与绿色创新”远大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跃无论是演讲,还是回答提问,都“花火”频出,而且在短片中,一个定点拍摄的画面以快镜头播放后,清楚地看到,世博远大馆的建成只花了24个小时。
  据介绍,远大馆6层高,它像搭积木一样,所有材料基本上是工厂生产好带到现场组装的,其主体采用钢结构,外墙辅以冬暖夏凉的保温材料,能耗极小,约为传统建筑的20%。此外,该馆采用带有静电除尘器的新风机,能过滤进入馆内的99.9%的尘埃和细菌。中央空调用的是天然气,还有部分热废气,也就是废热能源。一方面墙体本身就节能,空调也使用绿色能源。这种新型的建筑名字叫做可持续建筑,采用完全的工厂化生产模式,造就了它的显著的优点“节约成本和节约能量”。而且张跃还举例说,最近刚建一个15层的房子,面积达一万多平方,整个施工过程中任何员工都没受伤,就连指甲盖都没有受伤。另外,张跃也坦言,这种工厂模式出来的建筑,其成本相对来说是高的。张磊 王娟 孔小平
  专家演讲集萃
  周生贤(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城镇化背景下推进环境保护
  目前中国城镇化已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截至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为 6.22亿人,城镇化率达到了46.6%,逐步接近中等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将继续有力推进城市环境保护,持续加强饮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让城市居民喝上干净的水。加大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力度,努力让江河湖泊恢复生机。此外,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农村环境保护。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环保新道路,将抓紧制定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等。
  阿希姆・施泰纳(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可再生能源并非遥不可及
  中国的绿色经济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非常好,非常契合目前情况。中国的发展不仅对中国自身很重要,对全人类也很重要。每年我们都会发布相应的报告,我们去年提交2008年报告时发现在全球经济投资当中,1亿7200万美元被投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并非遥不可及,但不少国家没有抓住这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非常好地吸取了这些教训。
  张国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低碳能源风头正劲
  中国重视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能源。近年来,中国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利用取得长足发展。2009年水电装机达到1.9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连续4年翻倍增长,超过2200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三;预计今年将突破3000万千瓦,将位居世界第二。我们在上海东海大桥建成了亚洲第一座 100兆瓦海上风电场,安装运行了34台3兆瓦风电机组。核电投运机组11台、装机容量910万千瓦,占整个电力装机比重1%,比例并不高,但在建23 台、2540万千瓦,占世界在建57台机组的40%,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45亿平方米,沼气年产量约130亿立方米,均居于世界前列。非化石能源累计利用规模达到2.4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8%。我们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 15%左右。全国人大已批准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国家能源局已草拟了新能源发展规划。我们还将加大工作力度,发展低碳能源,采取更多的行动,坚定地履行这一承诺。
  郑国光(中国气象局局长):气候变化是发展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防范极端气象灾害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地球气候系统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由此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等,已经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共识。
  拉金德拉・帕乔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只有低碳才可持续
  城市要找出可持续的城市化方式,避免滥用自然资源,为此就必须实行“低碳”方式,只有这个模式才能维系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现在必须朝着绿色增长的方向去发展。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也会减少其他的污染物,这样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大大降低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