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省委书记孙政才赴吉林工作7个月频频调研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54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60后”省委书记,最年轻的省委书记之一,这些加之于孙政才身上的标签,让人们对这位少帅萌生了诸多好奇。但是,已经上任7个多月的孙政才却是出奇的低调,这段时间内他做得做多的事情就是调研。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些许小事中看到他的行事风格以及他关于吉林未来的思考。
  本报记者 李瀛寰 发自北京 长春
  6月底的长春,比北京还要热。
  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赴吉上任已有七个月了,但普通的长春“的哥”仍叫不出他的名字:“听说书记、省长都换了,好像有一个很年轻,别的不知道了。”
  没错,这七个月来,孙政才非常低调。有关孙政才的新闻,除了必要的、需要出席的场合外,最多的就是“调研”。如今他的脚几乎已经走遍了吉林省的每寸土地。
  孙政才,生于1963年,屡屡刷新着中国官员的年轻纪录,从“最年轻的部长”到“最年轻的省委书记”,是政坛的明星人物,持续引发各界关注。
  对于吉林,仍在调研中的孙政才还没有发布明确的“施政纲领”。但这七个月来,孙政才在吉林省的几件小事,却在不经意中透露了他的未来布局和他特有的行事风范。
  老成与机敏并行,沉稳与“爆发”共生,新一代高级官员孙政才的大格局中,有着更广阔的解读空间和更多的希望。
  从“接轨”到“引领”
  5月27日上午,新一代高速动车“和谐号”380A首辆车正式下线。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动车组,时速高达380公里,领先于欧美先进国家。
  这一天,研发、生产380A的中国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春客车厂”)新建的厂区内非常热闹,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出席了下线仪式,共同为新型动车组揭幕,并登车体验。
  然而,这一天的一些细节仍显得非同寻常。
  “孙政才书记一直陪着铁道部长刘志军参观,其间,谈到了我们企业的核心理念,”跟随在他们身旁的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天回忆道,刘志军对北车集团的理念“接轨世界,牵引未来”提出了不同看法。
  刘志军对北车集团董事长崔殿国说:“接轨世界,跟人家接什么?接上,也还是二流的。”崔殿国问,这得怎么改?没等刘志军说,孙政才立刻说:“引领世界。”
  “别人还在讨论呢,没想到他的话一出口,非常精辟,大家立刻开始鼓掌。刘志军也说,‘好,就这样’。”
  “接轨”改为“引领”,两个字一改,格局全变。
  其实,这一次陪刘志军来长春客车厂,是孙政才上任后第二次公开来此。去年12月1日,在孙政才履新后的首个工作日,他的调研行程是两个地点,一个是长春一汽集团,另一个就是长春客车厂。
  长春一汽,在吉林省的重要地位无须多言。但对长春客车厂,很多人并不熟悉。
  “孙书记来吉林半年多,还在调研阶段,相关举措至少要在调研后才会出台。但如果你想了解孙政才的一些想法,建议你去长春客车厂,也调研一下。”6月29日,走访吉林省人大、省委等有关人士时,他们都对时代周报记者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6月30日,时代周报记者来到长春客车厂,重走孙政才的调研之路。然而,这一趟长春客车厂之行,让人有些震惊。
  震惊的原因,一是,长春客车厂的多项“世界第一”;二是,吉林省藏龙卧虎,有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企业。
  掩映在园林中的长春客车厂,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型国有铁路客车制造企业,2002年3月,由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在原长春客车厂主营业务和优良资产的基础上经改制、重组后组建的新型股份制公司。
  半个世纪以来,长春客车厂已经创造了中国铁路客车的“四个之最”:规模数量行业内最大;地铁车品种数量最多;销售产值行业内最高;出口创汇能力最强。
  5月27日,除新一代高速动车“和谐号”380A首辆车正式下线外,长春客车厂高速车制造基地一期工程也同时竣工,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配套最完备的高速车制造基地。据了解,时速高达580公里的高速列车项目正在长春客车厂的研发中心进行着。
  380、580,长春客车厂,时代周报记者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走访期间,多次听到这两个代表着世界最先进高速列车技术的数字。
  孙政才对长春客车厂的重视与关心,还有更多。6月30日,在长春客车厂,时代周报记者得知,前一天,孙政才还在为长春客车厂的铁路实验线与正式铁路线的连接而忙碌,“他亲自协调沈阳局、铁道部的人。”
  吉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相对弱一些。长春一汽已经成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基地,但在技术实力上,能称为世界领先的企业,非长春客车厂莫属。此外,高速铁路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正在成为全球交通建设的未来趋势,这对长春客车厂乃至吉林省的工业发展,也是一次重大机遇。
  把“接轨”改为“引领”,孙政才的思路其实已经很清晰了。
  从农业学者到省委书记
  “孙政才,没看出来是和我同龄的啊,1963年生人,相当老成,是他年纪的一倍。”说起这位孙书记,张天至今仍非常感慨。“个儿也非常高,往那儿一站,很伟岸。”
  孙政才,山东荣成市虎山镇五龙嘴村人,农民出身。
  在孙政才的家乡,老人们还记得这位村里走出去的大官。据他们回忆,孙政才小时候学习好,见人就打招呼,上小学一直都是班长,其寒夜苦读的故事亦在家乡流传多年。
  孙政才从小就勤奋好学,当年的同学给他的评价是能吃苦、眼光长远。2001年出版的《五龙人》村志中,介绍孙政才时有这样一句:“靠他的勤奋质朴和老成持重,深得导师和农科院领导的信任和器重。”
  年轻有为,必有其过人之处。孙政才这么多年的经历中,有很多故事被熟悉他的人提起,但“粉笔头事件”却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件事对孙政才的教育和影响很深,他自己也曾多次提及此事。
  原来,在莱阳农学院学习期间,孙政才与教授一起搞小麦品种实验,不慎将一小块粉笔头丢失在已经做过土壤成分分析的试验田里。普通人会认为,这么小的一个粉笔头无关紧要,但教授认为,这会改变一部分土壤的成分结构,有可能影响一颗或几颗种子的发芽、生长,进而影响到整个实验的效果。于是,教授硬让孙政才将试验田认认真真地又翻了一遍,累得他腰酸背痛才找到那粉笔头。
  孙政才被称为学者型官员,这与他的经历有关。1997年之前的孙政才,从求学农学院,到做农业研究,担任过农林科学院研究室副主任,土肥所所长、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等职。踏踏实实,扎根农业。
  1997年,33岁的孙政才因农业科研成就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这项津贴的最年轻获得者之一。这一年,也是孙政才人生的转折点,他出任了北京市顺义县副县长,从农业学者转向政界。
  当时根据中央人才选拔计划安排,北京市决定派孙政才到郊区县政府任副职,至于去哪个区县,可以自己挑选。在面临人生转变的选择中,孙政才的过人之处真正显露了出来。
  孙政才选中了顺义县。对这一选择,当年曾近距离接触过孙政才的顺义区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孙政才的眼光独到,顺义县的特点是农业基础好,这可以让他发挥专业特长,另一方面,顺义县的工业很多,工业发展在整个北京市的区县中也很靠前。
上一页12下一页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