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隧道塌方事故救援受阻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59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新华网广西频道7月15日电题:形势突变:广西宾阳隧道塌方救援受阻
  新华社记者向志强
  经历前3天顺利施救,广西宾阳新建南黎那适2号隧道塌方事故救援工作在第4天形势突变:发生事故的隧道再次发生塌方,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失去联系。
  记者在现场看到,救援指挥部正在积极探明坍塌情况,调整救援方案。
  头三天:救援顺利
  从11日发生塌方事故当天开始,救援工作一直进展顺利。记者在发生事故的2号隧道看到,救援车辆和工作人员繁忙进出,隧道洞口的直径约10米,最高处的高度10米左右,隧道左内侧架设了一个口径大约半米左右粗的通风管,一直通往隧道里面,隧道右内侧隔五六米就有一盏白炽灯,进入隧道一百多米的距离后有一个门洞,里面就是发生事故的施工现场。
  从2号隧道向右翻过一个斜坡是1号隧道,两个隧道直线距离约30米。两个隧道进口附近有很多救援点。
  施工方新闻发言人孙军告诉记者,隧道塌方事故发生后,指挥部确定了横向、纵向和垂直三个方向的三套救援方案。方案实施后,收到明显成效,相继实现“通风、送食物、通话”,救援人员相继打通了5个钻孔,横向和纵向救援通道均开挖顺利,救援人员还通过钻孔向被困人员输送了食物,利用消防设备与被困人员建立起24小时通话联系。
  12日下午2时左右,救援人员从1号隧道打通的通风口成功向被困工人运送了一箱矿泉水、一箱牛奶和一箱营养快线,后来被困人员甚至将继续送进去的食物推出来以示“吃饱”。
  12日21时许,洞顶第一个钻孔施工完毕,现场指挥救援的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林念修通过小纸条与被困人员进行了沟通,被困人员表示“我们所有人都很安全”,并将籍贯、亲属电话等个人信息通过纸条传递给救援人员。
  13日11时,记者在坍塌隧道上方的山顶看到,一根半人多高、直径约10厘米的导管从地底下伸出,几个工作人员用耳麦与被困人员通话,另外一些工作人员用绳子向下运送八宝粥等食品。
  现场消防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通过这个“生命孔”向被困人员输送了对讲机、手电筒以及八宝粥等。
  一位姓蓝的被困人员告诉救援人员,他是广西东兰人,目前下面的温度是20多摄氏度,被困人员身体条件不错,没有人生病,现在饮水和食品都比较充足,就是有些着急。
  记者了解到,与救援人员建立通讯联系后,被困人员提出想吃面包的请求,还想抽烟,但未获营养专家同意。为帮助被困人员稳定情绪,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安排工作人员给被困人员准备MP3。
  由于进展顺利,一些救援人员乐观预计,最早14日晚就可以将被困人员救出。
  第四天:事故隧道再次塌方
  14日上午,救援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记者14日上午9时赶到事发现场时,发现救援场面与前3天差别甚大。记者看到,前几天车辆人员进出频繁的隧道安静了很多,虽然各个路局的救援点还在,但工作人员大多处于待命状态。距离隧道不远处的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所在的活动板房,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在紧张开会。
  上午10时许,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向新华社记者透露,救援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14日上午,发生事故的2号隧道再次发生两次塌方,救援工作受阻。
  14日7时27分左右,救援人员利用隧道洞顶的钻孔与洞内被困人员通话时,听到被困人员电话反映洞内正在塌方,同时,洞顶人员发现洞顶的两个钻孔套筒下沉,其中2号管沉落被土埋掉,1号管下沉三四十公分,并冒出一股热气,与洞内人员的通话中断。
  上午10时半,正当指挥部研究判断塌方体情况时,洞顶再次坍塌,出现了一个直径10米、深5米的坍体。指挥部当即要求1号、2号隧道内所有人机以及洞顶塌陷点半径150米范围内的人员全部撤离。
  应对危局:多措并举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经初步分析,初次塌方后地质状况一直在变化变形,造成今天上午的二次塌方。
  救援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形势不明的前景,救援人员首先要采取多种措施探明塌方大致情况。
  据介绍,救援人员将用塑料管内置钢筋从1号隧道插入2号隧道,查探里面坍体是否有空间;从洞顶的1号钻孔用吊绳和钢筋查看套管是否被挤压变形,底下是否有空间;利用隧道内已有的钻孔高压送风,在洞顶观测是否有风对流;从1号隧道的横通道用钻孔快速钻到塌方体内,以判断是否有空间;用微型摄像头从洞顶1号管放下,探测坍体情况;紧急调运生命探测仪,探测塌方体内的生命迹象。
  此外,还将组织专家对新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判断,判明隧道内部的塌方情况。在此基础上,将在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情况下,继续采取积极救援措施。
  14日15时记者发稿时,指挥部相关领导和专家仍在洞顶查看险情。对坍塌的勘测工作在积极进行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