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作文会惹事!反击教育现状学生:我被和谐了(图) 南方周末

West Life

最近有点忙
VIP
注册
2010-07-16
消息
6,980
荣誉分数
646
声望点数
123
这篇作文会惹事!反击教育现状学生:我被和谐了(图) 南方周末

[导读]期中考试,他交了份“另类白卷”——除了作文,答题卡是空白的。作文《草 见人命》得到了25分,以及力透纸背的四字评语:“自毁前程!”,像极了当年的韩寒。
37476216.jpg


李红豪告别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27)班的教室,已经14个月了。​
华师一附中在湖北省声名赫赫,是 数一数二的省级重点中学。学校网站的“知名校友”栏目里,有上百位博导、院士、将军、书记、委员、董事长、总经理,也有少数几位文化领域的知名人物如易中 天、蒋方舟。

2010届高中毕业生,也就是李红豪的一千六百多名同学,如今已经拿到了各自的高考成绩。有406人分数超过600,学校初 步统计的理科重点率达到84%。

李红豪既不在这84%之内,也不在这84%之外。他手里只有一份语文试卷答题卡的复印件。14个月前,高 中二年级的期中考试,语文这一科,他交了份“另类白卷”——除了作文,答题卡上一片空白。题为《草见人命》的作文得到了25分(满分60),以及力透纸背 的四字评语:“自毁前程!”

他的班主任说,不改正思想,就不要再进教室。于是他至今再没进过教室,尽管学校并没有正式宣布给他任何处分。 他用半年时间写了一本22万字的小说,名叫《逃花园记》,自掏3万块出版。这个轨迹很像当年韩寒的模样,李红豪不这么觉得:“韩寒是主动不上学了,我是半 主动……应该说是被和谐了。”

这篇作文可能会惹事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是2009年4月23日。前一晚李红豪 睡得不好,早上在学校食堂吃热干面,不知为什么又吃得胃里不舒服。“总是昏昏沉沉的,我已经打算不考了,准备跟老师讲一声。”李红豪回忆,“卷子发下来, 看了一眼,也没有真正考语文修养的题。”

但是看到作文题,他突然就像卢梭看到了第戎科学院征文的题目。卢梭在《忏悔录》里是这么写的: “一看到这个题目,我登时就看到了另一个宇宙,变成了另一个人。”

考题要求根据一段文字材料作文,文字大意是:非洲有一种叫尖毛草的野 草,别的草都在往上疯长时,它却一直往地下深处扎根,所以表面看起来长得很慢,但风雨一来,其他草都倒了,而尖毛草却岿然不动。

按照“正 常”的应试思路,题目的寓意很好分析:在学习上不好高骛远,要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李红豪不知被点了哪股邪火,提炼出“根深蒂固”四个字,来形容教育中的专 制主义。

在被认为“自毁前程”的这篇作文里,判卷老师勾出了如下字句:

“……我想,原来‘官本位’的等级专制也要从娃娃 抓起。”

“老师说的你不能反驳,不管他说的对不对,否则你便犯了‘顶撞’之罪。”

“要按正常写,还不是那些陈词滥调,我 们的所谓作文写来写去就是那些东西。”直到南方周末记者问起,李红豪都还没有设想过如果按照“常理”他会怎样写这篇作文。

“一篇作文可以 套十个题目,改动几句话就套上去了。我初中就这么过来的,一篇作文用过七八次。如果你上过10年语文课,就会深深地有这种感觉,但是没办法,试卷上的分数 在大家脑子里是根深蒂固的。”

期中考试如此重要,他居然敢打算不考了,记者表示不解。李红豪很淡定:“对高中来说,只有高考才重要。”

考 完试隔了一个双休日,语文卷子发下来,唯独没有李红豪的。“那时候我在外出差,他给妈妈发了条短信:卷子没发下来,这篇作文可能会惹事。”李父告诉南方周 末记者。

周一早自习,班主任胡老师把李红豪叫出教室。“他说不改变思想就不要再进教室上课。他给的条件很苛刻:再也不能写这些东西,再不 能给学校挑刺,不能讽刺学校、老师、政策……还要把爸妈请来,一起到年级主任办公室,一起教育你。”李红豪回忆说,胡老师还要求他转班甚至转学。

他 没想到“胡哥”这么大的火。平时他常常以“胡哥”称呼这位40岁的班主任,“我们是很好的球友,一起打球踢球,关系非常好;我们讲足球时,怎么讲都可以, 但一说到教育问题,就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后来跟同学讨论此事,李红豪觉得这篇作文恐怕只是导火索,他不是第一次惹恼老师们了。
37476236.jpg
不是我出头,是其他人的头缩回去了

“我在班上属于激进派,对学校一些比较迂腐的规 定,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私下抱怨,但事到临头还是乖乖听话。最典型的事情就是买校服。”

从2007年9月1日到2009年4月27日,李 红豪在华师一附中一年半时间,已经买了4套校服,而他的大多数同学已经买了5套。最后这一套冬季校服,他坚决没有买。全年级一千六百多个学生,只有4个人 没买这套冬季校服,都是李红豪班上的。

“你可别以为是我带动的啊。”他笑着说,“我觉得这是教育商业化一个很不好的例子。我一个同学拿校 服到江汉路服装批发市场一个做衣服的那儿,让他照着样子做,说是56块一套,可我们学校卖256元。这事全年级都知道,但还是要买。”“学校不让我上课, 与校服的事肯定有关系。唉,说这种事,一天也说不完。”李红豪说。

他把校服事件写进了小说。主人公陆谦在拒买校服这件事上,和班主任“飙 哥”当着全班进行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论战,飙哥最终无奈退场。论战中飙哥表示要“枪打出头鸟”,而陆谦柔声应对道:“不是我出头,而是其他人的头都缩回去 了,我的头没有动。”

这也是李红豪对自己的看法。

《逃花园记》里,有陆谦跟老师们多次的舌战,有对宿舍管理、主课老师 “霸占”副课时、考试牛人不知中国在哪一大洲等等各种现象的讽刺,有寝室好友分别的伤感,也有一段朦胧的校园初恋。

李红豪离校约一个月 后,开始动手写书。他翻看旧日记,发现“只要把主语一改就是很好的小说”。

小说还写到主人公有次作文里抄了鲁迅的文章,结果被老师批得一 无是处,这同样“来自生活”。“抄鲁迅的是一个同学,我抄的是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几段话。”李红豪现在特别后悔没把那篇批改过的作文保存下来:“改得 面目全非:用词不当,搭配不当,语句不通顺……还有个错别字,那是我自己抄错的——就这一个是我自己的问题,其他都是林语堂的问题。”

李 红豪对语文考试的不满从中考开始。他的中考成绩很不错,除了语文,其他科目都得到武汉所用“位置值”评分制度里的最高等级。但语文恰是他最擅长的科目。

“中 考一完,武汉报纸就会登出试题和标准答案。我看阅读题,发现我的答案比标准答案好多了,但跟它不一样。难道只有这一种答案?我又从阅读题想到作文,问题更 大,同一篇文章,这个老师打60分那个老师打20分,这很正常……慢慢思考下去,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

李红豪在网上认识了几个 台湾网友,交流过语文试题。他认为台湾中学的语文考试才算得上“真正考语文修养”。在《逃花园记》的后记,他抄录了这样的题目为例:

请名 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 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 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不是反击学校,而是整个教育现状

2009年11月书稿完 成,李红豪找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到总服务台问了,编辑室在9楼,上去看见有两个编辑,我挑了年轻点的那个,估计比较好沟通。”

李红豪把 这本小说当成对学校做法的一种反击,“也不是反击学校,而是整个教育现状。”

他希望能尽快出版,甚至愿意自己分担部分成本。杜东辉说他也 劝过这个孩子,“工薪阶层,这可不是小数目,未必都能收回来。我们也没少见作者自己投入出书,结果石沉大海。他妈妈也说过担心,她是希望儿子满足了这个心 愿,回去继续读书,免得再去折腾。”他只好尽量为他们介绍了价格便宜的印刷厂。

《逃花园记》首印5000册,零售价22元,总码洋11 万。杜东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果一本不剩全部卖掉,李红豪的妈妈还可能稍有盈余。据他了解,这本书在武汉卖得还不错,尤其是华师一附中旁边有家书店, “第一次进了几十本,后来又进了百把本。其他地方像北京、上海,反响不怎么样。”

在小说里,李红豪把中学生的作文比喻成大英博物馆,“里 面有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他出了书,但也并非就能把自己的东西尽数亮出来。最终的成书与原稿相比,还是被“和谐”掉了几千字,他全文附在后记中的 那篇惹事作文《草见人命》,编辑觉得有点敏感,还是拿掉了。

父亲对儿子出书还是支持和赞赏的:“要不说现在的小孩思路相当开阔,知道自己 去解决一些问题。”他看了小说,认为“语言幽默、流畅,很真实”。他也关心儿子书里描写的那段初恋,究竟是否真有其事。李红豪说,恋爱情节是虚构的,“从 来没碰到过蛮喜欢的。假如有的话,我想都不会想就会回学校了”。

你知道我多想给清华大学校长写信吗

李红豪 从小很自由。上幼儿园时社会上已兴起“培优”风气,但父母从不强迫他上任何兴趣班。上学之后,他们也很少干预儿子。儿子离校在家一年多,没有主动表示想回 去上学,父母也并不强迫催促。

“我们过去的中学也是这样。”父亲说,“只不过我在这个年龄,就是赶快上学,高中也好大学也好出来之后赶快 养家,没别的什么想法。他们现在接触的事情又多,世界上发生的,几分钟就可以知道,看书也多。”

但李红豪和学校之间的纠葛,到底还没有一 个解决。校方对他的事情三缄其口,南方周末记者多次拨打班主任胡老师电话,或者迅速挂断,或者无人接听。《武汉晨报》记者史强从半年前就多次联系校方采 访,但颇为艰难。

“我去了六七次学校,一开始没联系校长、高层,老师的顾虑比较多。反复找老师、各级领导核实细节,花了大量时间。”史强 说。今年3月,他跟学校协商一致,陪着李红豪及其父母,与校方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开始气氛还好,谈到还原事件本身,李红豪情绪上来,局势失控。李红豪 觉得委屈,激动,老师也觉得自己没问题。”最后还是僵局。

学校也曾表示,不反对李红豪回校上学,但李红豪的家长觉得,得有个说法才能回 去,否则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我觉得学校太武断。如果他违法,公安局会找他;如果他违反校规,那你就拿个白纸黑字的东西出来,违反了什么,怎样处罚;现在 是完全没有说法。”

李父宽厚温和,即使说到这个话题也并不显得激动,“写作文本身就要鼓励学生有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见解,这才是个好学校, 才是育人的地方。实际上我后来看了作文,我觉得一点问题没有。现在的情况是耽误了他的青春,做家长的非常惋惜,我认为他是一个人才。”

校 方起初一直不愿把那份作文试卷提供给媒体,史强第五次去学校,才终于拿到一份复印件。这倒是间接地替李红豪撑了腰。“假如这篇作文,问题真像他们说的那么 严重,应该巴不得马上拿出来给全世界的人看——你们看这个孩子问题多大。”李红豪说。

今年4月,李红豪虽已离校一年,同学还是把他叫回学 校一起拍毕业照。现在除了出门参加同学们奔赴大学之前的各种聚会,在家看书、看世界杯,李红豪并没有固定的日常生活作息表,对于未来,也还没有明确的方 向。

如果他想再写这样的小说,很明显的难题是没有了生活素材。所以他也有点想回去“把高中生活完整地体验完”。

也有老师 建议他出国,并且可以提供帮助。“我现在最想的就是直接到大学。韩愈不也是科举考了几次,考公务员又一直考不上,索性直接给当朝宰相写信……所以才有《杂 说》,写伯乐和千里马。”李红豪非常擅长从历史典故中为自己找到榜样。“你知道我有多想给清华大学校长写信吗?我又觉得不可能。”

父亲也 希望他能正常地上大学:“大学的资源毕竟不一样,有好的老师,图书馆那些书,也不是你自己想买就能买到的。你要写书,读大学也不耽误写书。”

但 有心接收李红豪的大学,恐怕需要有足够的气度与自信,因为他可能像李敖那样不正经上课,也可能再度批评大学的体制。

李红豪还有个朦胧的想 法,也许会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在时代上,他尤其钟情魏晋,最崇拜的人物是“竹林七贤”里的嵇康。“你有时间也该看看。”他郑重地向父亲推荐。“我没那个时 间
 
说年轻敢为也好,说不识时务也好。总之,叹一下。
 
李红豪的作文《草见人命》(全文)
2010-07-16 17:17  来源: 本网原创 作者:  编辑: 徐滋
 我想,在中国,能像尖毛草如此根深蒂固的,也只有此物。
  《左传》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共上,上所以共神也”,此话正合司马光“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之意,其实质便是专制主义。千年历史中无论朝代怎样兴衰更替,专制主义都在封建皇权的呵护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后来再加上苏联模式的入侵,专制主义更是如日中天,直至今天这样名亡实存。
  鲁迅先生在《青年必读书》中明确表态,希望青少年多读外国书,少读或不读中国古籍。他怕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是儒家的那张纲纪伦常的大网。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让鲁迅感慨,“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方案,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想的方案,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如今一个青年想读书,西方人会建议从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起,而中国人则会语重心长的力荐道:“孩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去读读四书五经吧,那里有你为人处世的准则。”这样读过几千年之后,中国人都变乖了。“博大精深”配合着“源远流长”,组团忽悠了无数中国人,看样子还要接着忽悠。
  在我们的教育上,专制主义更是被演绎得登峰造极。老师中心老师主宰,老师说的话无论对错你都不能反驳,否则你便犯了顶撞之罪。如今各学校都修炼出了将一张圣旨变成一张剩纸的必杀技,这一点从放假、收费等事便可看出,而老师们耳濡目染之后终于将前辈们拍在沙滩上了。所以现在何为校规?当然是校长的规定啊,那班规自然是班主任的规定了。这样一来老师们独裁起来便都名正言顺,于是所谓的副课们均纷纷以闪电般的速度败下阵来,古德里安将军见状定会慨叹后生可畏。希望体育课不要也像萨达姆一样,悲情地死在霸权之下。
  专制主义弥漫在各个角落,大到政权,小到试卷。比如语文卷子上的古诗文阅读,你知道千百年前这些人写诗词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情?教育者们首先不允许古人有七情六欲,然后说,我知道,这句话表达了李白的放荡不羁,这句话表达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答别的不给分。现代文阅读也一样,毫无意义的题目美其名曰“提高分析能力”。所以,现在的语文课其实是数学课,现在的母语课其实是英语课。这不是我不做前面题的原因,而是前面题根本不屑做的原因。
  以上是行动的专制,其实任何行动的专制都是思想的专制。罗素很早就发现,“从上学时间看,中国儿童应该最有思想。”后来他失望了,他意识道,“一部分儿童具有爱思考的习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铲除他们这种习惯。”前段时间在内蒙古发生了小学生背领导名字一事,我想,原来等级专制观念也要从娃娃抓起。但有些人就是要思考,反帝反封建反专制,为之奈何?高考作文规定告诉你,讽刺我们就是零分。可见这讳疾忌医之态颇有日本历史界的风范。这霸王条款的规定加上黑格尔的理论又为教育专制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因为黑格尔告诉我们,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说到黑格尔,我又想起了我们的哲学教育。我们不重视哲学教育本身已是大错特错,而把哲学这样教育更是错上加错。其实哲学这个东西根本没有对错,只有喜欢与不喜欢。而我们的哲学教育一意崇尚马克思同时排挤其他学派,批唯心批宗教批有神论。其实,即使说我们崇尚辩证,也没有做到真正的辩证,因为很多知识的教育都是形而上的理论灌输加形而下的机械训练,犹太人自豪地称之为“生吞之功”。这里便涉及到功利主义的问题,我们的哲学太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老师们总喜欢警戒我们,学习不能太功利。听到这话我笑了,我记得布什好像也曾经说过,世界应该和平。
  马基雅维利若是活在今天,我保证他睡着都能笑醒,他思想的火花在欧洲大陆已经熄灭,没想到在中国春风吹又生。



相关新闻:
[117375]网友:路过的人 ip地址:[220.173.108.*] 于2010-07-19 16:48 发表评论:
  让年轻人有放胆放言的空间,多一点宽容,对于这个民族是多么重要!难道我们期望处处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人有创造的能力吗?我们还要等多久才能有诺贝尔奖得主?!

[117369]网友:路过的人 ip地址:[220.173.108.*] 于2010-07-19 16:44 发表评论:
  [116901]网友:笨蛋ip地址:[116.22.208.*]于2010-07-19 09:13发表评论:

  这孩子就是个杯具,杯具的不是生在中国,还是太自以为是。中国人的思想,在你没有完全领悟读懂之前,却一味的批判,你很可怜。多读点外国的书吧,既然你已经开始怀疑,不如彻底的怀疑。然后在你看到了西方文化的矛盾时,你会再次怀疑。研究过才有发言权。好自为之

  我倒不觉得十八九岁的少年就要象老太龙钟、老于世故的老头子,每说句话都要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三思而后言!且不说其思想的深度,李红豪同学的独立精神、叛逆意识对于这死气沉沉的社会思想,实在难能可贵!独立思考能力本身的价值远远重于思考的结果!

[117300]网友:123 ip地址:[220.163.14.*] 于2010-07-19 15:34 发表评论:
  楼上的,连议论文和散文都分不清。。。。我无语了

[117289]网友: ip地址:[113.24.9.*] 于2010-07-19 15:23 发表评论:
  很好的文章,值得深思

[117108]网友:路过 ip地址:[110.73.47.*] 于2010-07-19 12:37 发表评论:
  中国的教育是时候该改了

[116987]网友: ip地址:[123.53.117.*] 于2010-07-19 11:08 发表评论:
  看到最后两段我也笑了,原因你们知道的

[116957]网友:dante ip地址:[120.36.2.*] 于2010-07-19 10:47 发表评论:
  各国有各国的好与坏,能适应并成长的人则是强人。

[116901]网友:笨蛋 ip地址:[116.22.208.*] 于2010-07-19 09:13 发表评论:
  这孩子就是个杯具,杯具的不是生在中国,还是太自以为是。中国人的思想,在你没有完全领悟读懂之前,却一味的批判,你很可怜。多读点外国的书吧,既然你已经开始怀疑,不如彻底的怀疑。然后在你看到了西方文化的矛盾时,你会再次怀疑。研究过才有发言权。好自为之

[116861]网友: ip地址:[58.49.209.*] 于2010-07-19 01:54 发表评论:
  世界是河蟹的!!OY

[116763]网友: ip地址:[221.235.188.*] 于2010-07-18 21:35 发表评论:
  有满腔的热血,但文章写得一般。用了一些比较华丽的辞藻,但结构比较松散,逻辑不够严密,有些地方的论点很牵强。总之稍显稚嫩。



此文班主任,校长,教育局长,教委主任,宣传部长以及更高层次的人物看了心里害怕。可说是对他们的战斗檄文。
 
这个孩子除了稍稍有点浮躁外是个挺不错的孩子,至少有自己的思想,这就很难得。
他父母可以堪称了不起。
 
所以赶快移民吧, 精神上的压抑比物质的匮乏更不堪!
 
所以赶快移民吧, 精神上的压抑比物质的匮乏更不堪!

刚刚回去了一趟。有点体会。

第一,国内同行这几年收入大幅度提高。如果说年收入达到12万,那原公司里不低于1/3的人都有这个收入(包括一些工人)。

如果说10年前有移民这个冲动,现在真的是没有了,可以说人家一点也不羡慕移民过来的。这并不是人们认为国外生活水平低,而是担心移过来后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毕竟移过来的有的确实过的不错,但也有过的很不如意的。再说,离乡背井出来闯荡的也确实不易。

原公司有一批年收入在20-50万的,好像过的很是舒坦,看不出有要移民的。

要说有移民想法的,可能是很有钱的那一层,比如资产少说也在1千万以上(或者贪官),否则没有资产养活自己,再重新创业?不是若干年前了,国内一穷两白!


物质上匮乏么?根本不是!!

缺的就是独立思考精神,独立的思想!我赞成所有中国人都移民。


“誓将去汝”的三个理由

《诗经》里有一首众所周知的魏风,作者因不堪忍受“硕鼠”的食黍、食麦、食苗,反复重申
“誓将去汝,适彼乐土”,
“誓将去汝,适彼乐国”,
“誓将去汝,适彼乐郊”。

奴隶社会体制,不利于人的发展,更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做为觉醒的奴隶,能从心灵深处发出如此呼号,也算是个先知先觉的人才。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也许他还未跨出庄园,就被奴隶主像杀鸡一样给结果了性命,但也只有觉醒和走险,才能迎来历史和生命的辉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单位所有制和户籍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才或停薪留职“孔雀东南飞”,或下海留洋“一去不复返”,无疑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乐土”,是人本思想和人权观念的必然,他不能仅仅用“爱国”和“感恩”来衡量。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才战略,是明智的决策者对“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又一次具体实践,也是一次亡羊补牢式的努力,这里我们不妨结合历史和现实,附会《硕鼠》主人公“誓将去汝”的三个理由,剖析一下人才去留的原因。

莫我肯顾(不肯关怀我)。心理学家说,唯我独尊是人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它在人才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所谓“恃才傲物”是也。只要“肯顾”,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也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孔明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弛”,足见“三顾”对他的影响之大。渭水碧溪垂钩的姜尚,待士不往,直到文王摘吉日,着新衣,隆重礼聘,方才出山,助周文王开创了八百年基业。翻开历史,庭燎礼士、举火相贤、礼贤下士的统治者举不胜举,如蒋公中正者,也深知礼遇部属之道,或结兄拜弟,或祝寿赠剑,视为心腹手足,使“文胆”陈布雷等,受宠若惊,不堪其负,以身殉蒋。

“莫我肯顾”,就会出现晋才楚用的人才留失现象。夏末,伊水桑农伊尹被卖到莘国当奴隶,为国君作厨师。伊尹博问强记,常钻研治国施政之道,渴望立志建功立业,摆脱奴隶的境遇。莘国君王却胸无大志,将伊尹视而不见,也不敢冲破奴隶制度大胆任用,结果被商国左相仲虺看中。仲虺先以财物将伊尹赎为民,后以莘国国君女儿陪嫁品接到商国,拜为右相。伊尹后来辅汤建商,励精图治佐三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贤相(莘国国君若地下有知,必锤胸顿足)。因此,领导者要“肯顾”人才,不要等到人才跳槽出走,再长叹“才”到用时方恨少。

莫我肯德(不肯施德泽予我)。这里我们可以引申为人才成长的环境,人才成长如果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他们不啸聚梁山,笑傲江湖,也会朝秦暮楚远走他乡。先秦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范睢,官不高,位不显,却满腹经伦,有安帮定国之才,为了和齐国修好,曾随须贾游说齐国。范睢由于勇敢机智受到了齐襄王的赏识,然而须贾疾贤妒能,惟恐范睢得到魏王的重用,百般谗言陷害范睢,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整得范睢隐姓埋名以图存。范睢后来被出使魏国的王稽搜寻到秦国,深得秦昭王的厚爱,他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瓦解了六国联盟,使秦国逐渐崛起。桔生淮北则枳,桔生淮南则为桔,人才要长成参天大树,也须有适宜的人文土壤,“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樨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就会让“陶潜”等顿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念,即使再多的萧何也追不回去意已决的“韩信”。

莫我肯劳(不肯慰劳予我)。人才不是苦行僧,而是千里马,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自然不外现。现代社会,待遇常常成为人才价值大小的直接体现。

此起彼伏的为了几百元工资的罢工潮,在那些年薪20万以上人材的面前,难道只是新闻?难道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影响?
 
“誓将去汝”的三个理由

《诗经》里有一首众所周知的魏风,作者因不堪忍受“硕鼠”的食黍、食麦、食苗,反复重申
“誓将去汝,适彼乐土”,
“誓将去汝,适彼乐国”,
“誓将去汝,适彼乐郊”。
:cool::cool::cool:
说的好,补齐

硕 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难说!俺觉得这个小屁孩比你我更有思想,后生可畏。

:cool::cool::cool:
我也不如他,很赞他的观点:

“说到黑格尔,我又想起了我们的哲学教育。我们不重视哲学教育本身已是大错特错,而把哲学这样教育更是错上加错。其实哲学这个东西根本没有对错,只有喜欢与不喜欢。而我们的哲学教育一意崇尚马克思同时排挤其他学派,批唯心批宗教批有神论。其实,即使说我们崇尚辩证, 也没有做到真正的辩证,因为很多知识的教育都是形而上的理论灌输加形而下的机械训练,犹太人自豪地称之为“生吞之功”。这里便涉及到功利主义的问题,我们 的哲学太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缺的就是独立思考精神,独立的思想!我赞成所有中国人都移民。

不好,那样还是有不满意新移民国家的。

最好是不满中国的,都移民。这样中国也就清静了。
出来的,就不必对中国说三道四,狗逮耗子了。: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