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将是一场布希与海珊双输的战争[zt]

中国足协副主席

废铜长老
注册
2002-10-31
消息
84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国内拥战言论分析[ZT]

[转贴,不代表本人观点]

http://www.creaders.org/forums/politics/messages/485076.html

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的战争,违背国际法,不具合法性。如果要反驳我的论点,请给予论证、论据。不要以一种疯狂的语气叫嚣好吗?
我发现亲美份子在言语上比较偏激,所举的例子比较片面,经不起严格的推敲。
这个星期,我刚好在全国走动,从本人所接触的包括政府机关、金融、商贸、外资白领、律师等等的人员的言论中看,支持美国这场战争的我看到的只有2位,其余无不地支持伊拉克的反侵略战争。他们的分析有理有据,从历史、法律、经济、社会、军事各个角度,从美国的国内、外两个民主观,美国在本国历史上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对本国民主的限制、镇压,从1991年后美国发动的历次战争,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说到本次战争中信息“战”的一部分----虚假消息和新闻舆论战。
新闻舆论战在于中国,我以前叫我下面的技术人员曾经花了一个星期专门分析过新浪、yahoo、163的几个评论网,常看到一些类似的对美国的历次行为叫好的言论。我始终觉得很奇怪,我接触的人不所谓不多了,怎么现实中所见所闻与新浪网所看到的言论在比例上如此不协调。所以,那段时间我怀疑有些人员,他们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失业人士,也可能一小部分是所谓的文化人士--自由撰稿人,总之是一些比较位于社会下层的没有固定收入的人群,但他们有大量的时间,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是被“雇用”的。在去年国庆左右的一次宴会上,我和几个刚认识的朋友聊到了国际局势和网络的言论自由,他说有人曾经要给他的朋友一些钱,让他常在新浪和网易发一些支持美国的帖子,所以我有叫技术人员分析来源的想法,不过纯粹是出于好奇,我叫我下面这个部门的调查分析的性质也是个人原因。因为不是新浪内部安全设置的关系,难以取得一些关键的证据,但从所发文章前几位的网络地址、语言风格、署名、言论上所攻击的方向、采用的方式、所引证的论据。我和他们的观点一致:存在这样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是确认无疑的,权且称之“中国亲美网络雇佣战士”吧。人数大概200名左右,内部组织机构和分工不明。
那是去年年底和我的公司集团的有此爱好的高层职员、技术人员在业余时间所做的调查分析。从这一情况和数据看这次新浪伊拉克战争论坛中的帖子,以人均一天100帖(技术人员们说用粘贴等等方法完成这个数字是不成问题的),战争到现在进入已有3天(今天是第四天)来算,200*100*3=60,000帖,大概就是这个论坛中的支持美国这场战争言论的数量了。经济上分析,人均2000元人民币的佣金对这些学生、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失业人员来说足够,那么一年是480万。高级撰稿人、组织者、管理人员、协调人、编外后勤人员、掮客等的佣金大概也相当这个数(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费用比例来算,我的集团公司就如此)。上面的960万,加上组织运作的费用(交通、通讯、办公活动场所租金、水电等等),大概不会超过1300万人民币,折160万美圆。
就是这160万美圆扭曲了中国几大门户网站的言论。实际上他们在论坛中的比例仅有200/(130000/2/4)= 1.2%(我已经加了修正系数)。160万美圆+200个枪手就使我们的眼睛受到了蒙蔽,歪曲了民意、民调,而且有可能影响不同年龄阶层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这真是一项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做为一向在资金
运作上打滚的我也不得不佩服这群人的策划和实施。
 
巴格达:英美导弹连续轰炸下城市仍在顽强运转[zt]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今天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以来的第四天。清晨,经受了美英导弹连续三天轰炸的首都巴格达再次苏醒过来,一切都在有秩序地运转着。

  巴格达的街头,人们熙来攘往,车流如潮。马路两边的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向市民出 售生活必需品和蔬菜水果等食品。面包房里挤满了等待购买新鲜糕点的顾客。环卫工人忙碌在工作岗位上,清扫着巴格达市区的街道。路上不时有政府运输石油天然气的车辆和公共汽车驶过。

  巴格达地区的饮用水和电力供应基本正常,只有部分地区因为空袭出现断电。城里的照明设施仍运转正常,使得入夜的巴格达灯火通明。

  城市上空弥漫着滚滚浓烟,这是因为伊拉克军方点燃了巴格达城周围壕沟里的石油,以干扰美英联军的导弹袭击。浓烟严重污染了城市的空气,但巴格达的市民说:“这起码比美英的导弹要好得多。”

  战事的发展牵动着巴格达市民的心。伊拉克军队在南部乌姆盖斯尔和法奥半岛地区与美英联军连续激战4天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市民的士气。尽管减少了部分版面,但巴格达的报纸仍然正常出版发行,它们号召伊拉克人民反抗英美联军的侵略。

  人们从电视中看到,巴士拉地区遭受了最惨烈的攻击,至少50名无辜平民在战争中死亡。一个伊拉克家庭的成员在空袭中全部遇难,其中包括一名8岁的儿童。死亡、鲜血、废墟、女人的哀号、儿童的恸哭,这些消息让生活在空袭恐惧当中的巴格达市民更加悲恸和不安。

  70岁的退休老人艾哈迈德・哈希姆说:“不会有人想要过我们的生活!你可以躲过烈日,但躲得过心里恐惧吗?”

  45岁的中学校长法蒂玛女士说:“我不止担心我的4个孩子,也同样担心我的学生们,不知道他们在这场战争中是否会面对死亡……”
 
联合报社论

从某一角度来看,与其实是类型可堪比拟的政治领袖;而这一场战争,从某一角度来看,其实可以称作布希与海珊的战争;至於美伊两国人民,就某一角度来看,则是分别被布希及海珊裹胁或催眠而卷入了这场战争。
人民陷入今日境地,可谓与海珊个人政治生命的起落同一命运。

伊拉克人民曾为海珊革命先驱的共和英雄角色而风靡,亦曾为海珊构筑的伟大阿拉伯梦境而痴迷,东征「波斯」,向南「光复科威特省」;然而,这些雄图大略,皆非伊拉克的国力所能承负,亦非海珊个人的才具所能胜任,最后使伊拉克落得国家破毁、民不聊生;接下来,海珊为作困兽之斗,遂以民族悲情、宗教狂热与恐怖独裁统治来裹胁整个国家,终至伊拉克面临将为海珊陪葬的悲惨下场。

布希则可谓衔著金汤匙出生,名门世家子弟,耶鲁学士、哈佛硕士,通常每日皆有二小时的午休;他没有海珊那种在颠沛流离中形成的压抑反弹人格,却多了几分优裕人生的傲慢与自以为是。若谓海珊的政治梦想是中兴伊拉克,唤醒阿拉伯世界,与反西方帝国主义;布希则在标定「邪恶轴心」时,透露了他的政治憧憬,其间流露出一种「澄清天下」的意识,在反霸权者看来却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狂妄。在短短大约一年之间,布希一方面在美国社会将这种意识煽动成至高的道德性及宗教性,另一方面又一步步增加在波斯湾的兵力部署;至此,布希既已造成兵临波斯湾的事实,美国民间已无辩论空间,亦无转圜的可能,举国卷入战争遂成势所必趋。如今,战争终於开打,宣战倘不是布希个人早已预设的目标,亦是布希政府骑虎难下的必然结论。布希与海珊不同之处,是海珊以恐怖独裁裹胁国家,而布希则是经民主机制煽动起民粹的情愫。然而,过程不同,但效应则一。

布希与海珊之间更大的差异,在於两国国力的天悬地殊;不过,布希与海珊个人却极可能同样成为这场战争的输家。虽然,一般预料,美国会打赢这场战争,而伊拉克会输;不过,伊拉克会输掉这场战争,美国却很可能为这场战争而输掉了美国精神与国际评价。就此以论,伊拉克人民为海珊牺牲,固属可悲;而美国人民因布希而被举世舆论质疑美国精神之沉沦,实亦可嗟可叹!就此以言,布希使美国付出的代价,恐怕较海珊使伊拉克付出的代价更为惨重!

国家需要领袖,但往往难以区别领袖所标举的政治目标,究竟是他个人的偏执,抑或真正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与公道正义?民众的热情永远是政客不虞缺乏的政治能源。十二年前,独裁体制的海珊政权□橥「自由科威特」的号召而发动战争;十二年后,民主体制的布希政府高举「自由伊拉克」的大旗而发动战争;其间,独裁与民主的差异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两者皆是以虚假的道德宗旨来动员民众。海珊固然将伊拉克民众裹胁赴战,而布希何尝不是自始即将爱国主义的民粹导入自己预设的结论?

回顾海珊传奇式的一生,政治野心使他一错再错,亦使国家愈陷愈深;最后,他的救国大业,竟然成了他个人政治生命的困兽之斗。再看布希,他恃强骄纵的政治偏执严重污染了美国的精神内涵,引发了空前负面的世界评价,必使美国人民未来将耗费大量国力用於修补此一重大创伤。这是一场布希与海珊的战争,也将是一场布希与海珊双输的战争!

【2003/03/25 联合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