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与胸怀(网文转帖)

xingshan

封禁用户
注册
2010-08-25
消息
53
荣誉分数
1
声望点数
0
作者﹕智真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品格影响了千千万万人

范仲淹也没有为子孙置办田地房产,却用自己的积蓄兴学、置办义田、周济他人等,为后人留下了高风亮节。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寓意深远,被古代正直的士大夫们视为立身行己的准则,也是历代人们所崇仰的思想境界和美德。

范仲淹从小学习刻苦,每天读书到深夜,学习《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立志“大丈夫当利泽生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后来又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敬信神佛,信奉佛法。他的济世精神,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源于儒家“仁者爱人、兼济天下”的理念和佛家“佛性向善、慈悲众生”的境界,以拯民于水火为己任,关爱生命,关照未来。

他在诗中写到:“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希望黎民百姓能够生活在像尧舜那样的盛世,天下清平而祥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提出要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不因外物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他为官数十年,生活非常俭朴,即使身居宰相时也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有人主张为他建新宅,他说:“人追求的是道义。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了道义,无论身在何处心里都是高兴的。建造宅第的事你们不要再提了。”

范仲淹也没有为子孙置办田地房产,却用自己的积蓄兴学、置办义田、周济他人等,为后人留下了高风亮节。他一生因正义敢言而数次被贬,但他从不为个人的际遇而悲伤,矢志不改初衷。“三出专城”便是例证。天圣七年,刚进京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因上疏反对皇太后铺张浪费被皇太后贬出了京城。明道二年,任右司谏的他,因坚持为他人讨回公道被皇帝贬往睦州。

景佑二年,范仲淹升任礼部员外郎,时任宰相的吕夷简为防范仲淹直谏,影响自己专权,便奏请皇上委范仲淹知开封府,并传话范仲淹“不为言官,不要多费口舌去议论国事”。但范仲淹心系朝廷,不畏权贵,依然为民请命,正如他在上疏中所写“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离任在家时,深为国事而忧虑,向朝廷上了万言奏章《上执政书》,提出了“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敦教育,举将才,保直臣,斥佞臣 ”等措施建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在朝廷任右司谏时,一次,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范仲淹立即奏请仁宗皇帝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重视,他问仁宗说:“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感到惭愧,就派范仲淹前去赈灾。

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并奏请减免赋税,还特意将灾民充饥的乌味草带回京城,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朝廷上下,以劝诫他们勿忘百姓之疾苦,杜绝奢侈之风。

进亦忧,退亦忧

范仲淹任宰相时,规谏君主,任人唯贤,惩治贪官,一心为民。每次被贬为地方官时,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例如他到泰州海陵做盐仓监官,看到当地海堤因多年失修而坍毁不堪,海水淹没了农田,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他立即上书朝廷治堰,朝廷准奏,调他任兴化县令负责治堰。

范仲淹率众在东海岸边成功修筑了捍海堰,使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障,使受灾流亡的民户重返家园。人们感激范县令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奉行“不欺”精神


邓州新科状元贾黯进谒范仲淹,请教治世立身之道。范仲淹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贾黯后来官至御史中丞,一生为官清正廉洁,遇事敢言。不欺,即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不欺,即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

这“不欺”二字是范仲淹一生为官、做人、处事、治家恪守的信条。他待人宽厚,乐于助人,当时的很多贤士都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在地方上他每到一地,保土安民,实行仁政,当地风俗因受其影响感化也为之一变,人们莫不崇尚名节,而羞于谈论钱财利害;人人都有廉耻的观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为非作歹了。

忧国忧民、念为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品格影响了千千万万人,人们从中华民族历代的志士仁人和正人君子那里都可以领悟的到。
 
中学时能“倒背如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这物欲横流之世,又有几人能做到?

http://baike.baidu.com/view/15258.htm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ng)倾楫(j)摧。薄(b)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e)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jiē)夫!予(y)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