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堂: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ZT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hbb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hbb

新手上路
注册
2007-01-15
消息
368
荣誉分数
1
声望点数
0
天主堂: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3850176-1-1.html北京,有几座重要的天主教建筑和遗迹。宣武门内有南堂,西直门内有西堂,王府井有东堂,北京市委党校内,有利玛窦墓。
历史上,天主教与中国的关系比较纠结。
十五、十六世纪,罗马天主教教廷为扩大影响力,向世界各地派遣了很多传教士,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始于明嘉靖年间,万历四年,在澳门成立了教区。著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是中国耶稣会的开创者。
利 玛窦很聪明,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他到中国后,制订了一整套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结交中国士大夫和中国朝廷;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人文科学,遵 行儒家习俗,尤其赞同中国教徒实行祭祖祭孔礼仪,等等,因此赢得了不少士人的好感,并结识了万历、天启、崇祯朝的一些重要人物,其中徐光启、李之藻、杨廷 筠受洗入教,成为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崇祯十年有教徒四万人,明末宫廷及大臣亦有信仰者,到清初信徒已达十万以上。
但教皇认为,祀孔祭祖与教规不符,为“异端”行为,禁止中国教徒参加这些活动。当时的中国皇帝康熙认为,教皇的做法与中国的道理大相悖戾,并做出几项决定:
一、“天主教在中国行不得,务必禁止”;
二、教既不行,在中国传教之西洋人亦属无用。有技艺之人可以留用,年老有病不能回去之人也可存留,其余在中国的传教士,俱需回国;
三、留在中国的西洋人可以按照教皇的教规,自行修道,但不许传教。
四、教皇的教规只能约束西洋人,中国人非教皇所可约束。言下之意,就是中国的天主教徒祀孔祭祖,不属于“犯规”。
康熙的子孙们,基本延续了这一宗教政策。
反 对归反对,但正如康熙所言:“有技艺之人,可以留用。”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和思想,特别是工具性的“奇技淫巧”,清皇室还是比较重视的。康熙对传教士 带来的几何学非常感兴趣,甚至到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地步;汤若望做过清廷的钦天监,主持天文历法;南怀仁辅助汤若望,做过钦天副监;郎士宁做过 康、雍、乾三朝的宫廷画师,并为圆明园的规划、建设,做出过很大贡献。
但不可否认,借鉴归借鉴,交流归交流,两种差异巨大的异质文化,想融合,很难!
洪 秀全起事,是以“拜上帝教”相号召的,曾国藩的《讨粤匪檄》里说得很坚决:“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 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
教义的传播,思想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如果背后再有政治的纠纷,就会越发夹缠不清,有清一代,“教案”不绝如缕,即是明证。但毕竟,这两种文化,交流过,虽然,没有如佛教传入中国那样血脉融合!
......
意 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和葡萄牙传教士埃文思,明末时曾在四川传教,后被清军掳到北京,在肃王府当差,二人曾在东城买了几间房屋做为小教堂,供信徒礼拜之用。顺 治帝即位后,任用汤若望为钦天监,天主教遂得到保护,1655年,顺治帝赐给利类思和埃文思一所宅院,利、安二人即在此修建教堂,奉大圣若瑟为主保。
这,就是今天位于王府井大街74号的天主堂东堂,又称圣若瑟堂。

在 今天,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几个世纪前的传教时代,要大很多,科技、经济、管理、体育、音乐、饮食、服装等等,中国人都自觉地向西方看齐,这或许是当 初的传教士们所没有想到的,东堂、西堂、南堂,如今也成了北京的时尚之所,来京旅游的人们,特别是想发“婚”的人们,都喜欢在这几个地方拍照!到了圣诞 夜,周边的地铁站都封闭,甩站通过,不敢开,人太多,通宵的!
建筑,还真是历史的见证。

.
位于王府井大街74号的东堂。

夕阳下的东堂,典雅肃穆。

东堂前的广场,成了滑板青年们的乐园。

比较典型的罗马穹顶。

“惠我东方”的楹联,也是天主和传教士的慈悲?

罗马柱的柱头。


罗马柱的基座。

比较典型的教堂窗口装饰。

是教徽?不太懂,问问明白人吧。

这种基座的装饰,应该是中国化的。

侧墙的窗户,好象教堂的窗饰都是这个风格。

侧门。

圣若瑟像。

东堂大门,拍婚纱照的,一对一对的。

与周边的现代化商业街,还是总体和谐的。


后边是教堂的办公区域。

教堂的办公用房。

这座房子记不清具体做什么的了,好象是供信徒们用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