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文/王昆义
战争,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也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当美英联军横扫伊拉克之际,美国不只在改变自己的出兵准则,也在创造一个新的战争体系。在令人「震栗」的炮火中,一场新的「海陆争霸战」已经悄悄的在酝酿,只等着美伊终战之后,作为铺陈全球地缘战略新格局的开端。
自从十九世纪德国的地缘战略学家麦金德提出「欧洲心脏论」以来,陆权的思维即深深的影响欧亚大陆国家的战略设计,如何占有「欧洲心脏」,并逐步向海洋扩展权力,变成是各国亟欲实现的战略目标。
相对于「陆权论」所可能带来的威胁,美国的军事学家马汉也提出「海权论」加以对应。马汉的想法是认为威胁美国安全的来源,主要将出现在欧亚大陆的陆权国家。因此,必须在欧亚大陆的周边,建立一条可能防范他们对外扩张的防御线,才能确保美国的安全。
由于两种战略思维的出现,海陆两权争霸的幽灵,曾经酿成两次的世界大战。而在二次大战以后,美国所建构的围堵战略,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所建立的。它甚至也影响美国自冷战时期以来的出兵准则。
在冷战时期,美国以「吓阻战略」作为出兵准则,它是以防御为核心,希望在地缘上阻止共产主义的对外扩张。然而,这个时期美国出兵的目的,仅是防范民主政权遭到共产国家的侵略。它并无灭人国家,或改变别国政权的想法。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战略核心则采取「吓阻加围堵」的观念,把可能对外扩散的区域冲突,围堵在特定的地缘区域内。因此,美国的出兵准则,仍然是站在防御的立场上,除非一个国家对外进行侵略,否则不轻易对外出兵。这也使得各大国之间,得以在联合国的机制下,愿意联合派兵对外进行「维和」的目的。
然而,这次美伊战争的发生,是在美国改变传统「吓阻」的出兵准则,而以「先制攻击」战略思维取代之后发生,这就使得原先的陆权国家深感威胁。毕竟「先制攻击」战略是以攻击为取向,而非传统的防御手段,敌人的界定也不再是以意识形态维导向,完全视发动攻击国家的地缘战略利益与威胁而定。因此,陆权国家若协同美国出兵,在美伊终战之后,自己也可能被界定为敌人,变成是下一个待宰的羔羊。
在这个战略情境之下,美伊战争所掀起的主战与反战的两极对立,正好说明了各国是基于所处的战略位置做考量,而非只是为了人道、石油利益的问题。毕竟,在美国对阿富汗战后,美国取得中亚地区的战略要冲,实质上已经威胁到陆权国家生存的安全空间。如果再让美国取得伊拉克的战略位置,未来美国宰制陆权国家,必然更得心应手。
因此,以法、德、俄、中为主的陆权国家联手积极反战的态度,跟以美、英为首,包括西班牙、日、韩、澳洲,甚至是台湾的主战立场,就形成强烈的对比。各国依照其地缘位置,快速在这场战局中选边站。美国也因有海权国家的支持,更加坚定的以「单边主义」对伊开战。
从这样的战略态势来看,美伊战后所留下的问题,将不只是伊拉克重建的问题,整个国际战争体系的改变,才是美国所要困于面对的问题。如果陆权国家也以地缘战略利益为目的,继续积极联手对抗海权国家,那么新的「海陆争霸战」,势必变成是未来全球战争体系的主轴。它既不是民主与共产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也不是「文明冲突」的性质,而是回归到传统的地缘政治上的较量。
当然,一个回归到传统地缘政治较量的时代,以过去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来看,在各方都以「攻击是最佳防御」的想法之下,难保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发生。这个想法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美伊战后有关国际局势的发展,一种最深层的忧虑。
作者为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客座教授
2003/03/27 中国时报
战争,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也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当美英联军横扫伊拉克之际,美国不只在改变自己的出兵准则,也在创造一个新的战争体系。在令人「震栗」的炮火中,一场新的「海陆争霸战」已经悄悄的在酝酿,只等着美伊终战之后,作为铺陈全球地缘战略新格局的开端。
自从十九世纪德国的地缘战略学家麦金德提出「欧洲心脏论」以来,陆权的思维即深深的影响欧亚大陆国家的战略设计,如何占有「欧洲心脏」,并逐步向海洋扩展权力,变成是各国亟欲实现的战略目标。
相对于「陆权论」所可能带来的威胁,美国的军事学家马汉也提出「海权论」加以对应。马汉的想法是认为威胁美国安全的来源,主要将出现在欧亚大陆的陆权国家。因此,必须在欧亚大陆的周边,建立一条可能防范他们对外扩张的防御线,才能确保美国的安全。
由于两种战略思维的出现,海陆两权争霸的幽灵,曾经酿成两次的世界大战。而在二次大战以后,美国所建构的围堵战略,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所建立的。它甚至也影响美国自冷战时期以来的出兵准则。
在冷战时期,美国以「吓阻战略」作为出兵准则,它是以防御为核心,希望在地缘上阻止共产主义的对外扩张。然而,这个时期美国出兵的目的,仅是防范民主政权遭到共产国家的侵略。它并无灭人国家,或改变别国政权的想法。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战略核心则采取「吓阻加围堵」的观念,把可能对外扩散的区域冲突,围堵在特定的地缘区域内。因此,美国的出兵准则,仍然是站在防御的立场上,除非一个国家对外进行侵略,否则不轻易对外出兵。这也使得各大国之间,得以在联合国的机制下,愿意联合派兵对外进行「维和」的目的。
然而,这次美伊战争的发生,是在美国改变传统「吓阻」的出兵准则,而以「先制攻击」战略思维取代之后发生,这就使得原先的陆权国家深感威胁。毕竟「先制攻击」战略是以攻击为取向,而非传统的防御手段,敌人的界定也不再是以意识形态维导向,完全视发动攻击国家的地缘战略利益与威胁而定。因此,陆权国家若协同美国出兵,在美伊终战之后,自己也可能被界定为敌人,变成是下一个待宰的羔羊。
在这个战略情境之下,美伊战争所掀起的主战与反战的两极对立,正好说明了各国是基于所处的战略位置做考量,而非只是为了人道、石油利益的问题。毕竟,在美国对阿富汗战后,美国取得中亚地区的战略要冲,实质上已经威胁到陆权国家生存的安全空间。如果再让美国取得伊拉克的战略位置,未来美国宰制陆权国家,必然更得心应手。
因此,以法、德、俄、中为主的陆权国家联手积极反战的态度,跟以美、英为首,包括西班牙、日、韩、澳洲,甚至是台湾的主战立场,就形成强烈的对比。各国依照其地缘位置,快速在这场战局中选边站。美国也因有海权国家的支持,更加坚定的以「单边主义」对伊开战。
从这样的战略态势来看,美伊战后所留下的问题,将不只是伊拉克重建的问题,整个国际战争体系的改变,才是美国所要困于面对的问题。如果陆权国家也以地缘战略利益为目的,继续积极联手对抗海权国家,那么新的「海陆争霸战」,势必变成是未来全球战争体系的主轴。它既不是民主与共产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也不是「文明冲突」的性质,而是回归到传统的地缘政治上的较量。
当然,一个回归到传统地缘政治较量的时代,以过去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来看,在各方都以「攻击是最佳防御」的想法之下,难保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发生。这个想法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美伊战后有关国际局势的发展,一种最深层的忧虑。
作者为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客座教授
2003/03/27 中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