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还有翻盘的可能,看看报道吧:
难能可贵的还有,本次事件从来不缺乏理性、甚至见解独到的声音。事发不久,就有评论指出:伸张正义也要避免“误伤”。评论说,案件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调查。从目前来看,当事人李某年轻气盛,当时也喝了酒,在撞人遇到阻拦之后,身陷困境,情急之下自然想到求助有能力的父亲,说出“我爸是李刚” 的话来,倒也不见得特别不可思议,未必就纯粹是“官二代的嚣张”。把这样一起偶然发生的案件,上升为对整个“官二代”的批评,说服力并不强。倘若现实中的李刚身为警察,忙于工作而未能有时间好好教育孩子,现在因为孩子犯错反而要背上“养不教、父之过”的骂名,这是不是舆论对一个好心警察的误伤呢?
目前,正有迹象侧证这种“声音”。自称肇事者的“表妹”发帖称:我明白你们愤怒的心情,就如同我之前看到一条这样的新闻一样,但是在愤怒之前,你们确实敢保证那内容的真实性吗,真的都是你们的亲眼所见?就比如那句遭到众愤的“我爸是李刚”,事实证明是当时在喊看到的一个人——保卫科长,因为他认识,他的原话是“叔叔,我爸是李刚”,那是他在求助啊…… 河北大学新闻发言人在披露“校园肇事案”细节时也提到,对于“我爸是李刚”的出处,主要是人口相传,目前尚未找到直接证据。
这场事件是否有人说谎,只能由时间去检验。肇事者能否得到公正公平的处置,则在于信息的开放度,这是此前事件各方“当事人”的最大教训。当“二代”的家庭教育已成为“一代”之痛,不仅仅是李刚的问题,而是所有人面临的问题。思考,是本次事件给所有参与者留下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