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一文引发全球妈咪战争

lifelife

版主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07-06-14
消息
8,234
荣誉分数
64
声望点数
178
"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一文引发全球妈咪战争

http://www.torcn.com/node.php?id=78479
据世界日报报导,「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一文引发「全球妈咪战争」

中美妈咪战 中国更优越?

MSNBC网站报导,西方媒体大谈中国在政治、外交、经济领域崛起,美国则日趋式微。这种中美之争现在更扩及文化层面。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Amy Chua)8日为「全球妈咪战争」开了第一炮,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一文,表示「中国父母可以命令孩子功课全部拿A,西方父母只能要求孩子尽力」。

110110n3.jpg

2008年蔡美儿在国际学生顾问协会(NAFSA)年会上致词。(取材自NAFSA网站)


这篇文章摘自蔡美儿11日出版的新书「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她在文中试图说明中国家庭何以能够教养出这么多数学、小提琴或钢琴奇才,顺利进入长春藤或其他顶尖名校。

这篇文章很快就成为「华尔街日报」网站的大热门,到10日已吸引超过1770篇评论,还有8万5000人把它与脸书连结。

文中指出中国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
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
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
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文中说,中国父母可能做出西方人无法想像的事情。例如,蔡美儿就不准两个女儿外宿、和朋友出去玩、看电视或玩电动游戏、自己选择课外活动、有任何功课拿不到A、学习钢琴或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等。

这篇文章让西方读者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以为这是讽刺文章。但是,许多人对文中的许多观点感受深刻,尤其是美国华人。

有个来自大陆的华人说:「我看过很多对子女非常严厉的父母。像我自己,如果有功课没拿到A,会被母亲罚跪或赏以『爆栗子』(用指关节敲脑袋)。」

蔡美儿写道:「中国父母要求孩子拿满分,因为他们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到。」所谓的平庸或失败并不存在,除非孩子是故意的。

另一个华人说:「我只记得青少年时期整天提心吊胆,怕母亲发现我迷上一个男孩,怕考试考不好,怕她发现我撒谎。」

蔡美儿描述的中国父母的三大特质,或许造就出一些成功人物,可是也有许多人表示不以为然。

原在美国一家大公司服务的Ping Mong,曾协助从台湾招募人才。这些人大多来自最好的大学,很会读书做研究,可是要他们从事团队计画却有问题。他说:「他们只会读书,缺少当众做报告、谈判和人际关系技巧。」

他表示教育当然很重要,可是也不能忽略完整的人性发展。许多人认为这正是中国式教养的缺点。

在中国社会,尤其是老一辈,父母很少表露感情。但是,在一见面就互相拥抱的美国社会成长,很快就会注意到父母从不抱你或亲吻你。在注重积极鼓励的社会成长,也可能令人怀疑父母为什么只注意你的缺点和功课不够好。

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华人说,犹太母亲与中国母亲一样,对孩子期望很高,也一样注重功课,不过犹太社会至少接受心理治疗。

接受心理治疗就像失败一样,被许多华人视为见不得人的弱点,经常导致不幸后果。卫生福利部说,在各族群中,美国15岁到24岁的亚裔妇女自杀率最高,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求功课好的压力太大。

事实上,蔡美儿未必表示她教养子女的方式比较好。文中说,本文理应是谈论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优于西方父母,其实这是关于苦涩的文化冲突。

许多人认为中西教养方式不必对立,父母大可集两者之优点。

110110n2.jpg

蔡美儿2008年在「概念艺术节」上讲述超级强权的崛起与陨落。(取材自网路)

蔡美儿 哈佛法学院荣誉毕业生

2008年蔡美儿在国际学生顾问协会(NAFSA)年会上致词。 (取材自NAFSA网站) 耶鲁法学院教授蔡美儿(Amy Chua)发表中国妈妈教育子女之道,引来「辣妈」、「悍妈」的称呼。很多人也打听:蔡美儿究竟是何许人也?

根 据维基网站,蔡美儿是耶鲁John M. Duff Jr.讲座教授。2001年加入耶鲁,之前她在杜克法学院任教。执教之前,她是Cleary, Gottlieb, Steen & Hamilton法律事务所的商业律师。专长是国际商业交易、法律、发展;民族冲突研究、全球化和法律。

蔡美儿的父亲是菲律宾华人蔡少棠(Leon M. Chua),他目前是柏克莱加大电机系教授,被称为「非线性电路理论及细胞式神经网络」之父。蔡美儿是家中四姊妹的老大,妹妹Katrin目前是史丹福大学教授。

蔡美儿1962年出生在伊利诺州香槟(Champaign),八岁时搬到柏克莱。她在1984年以极优荣誉毕业生(magna cum laude)毕业于哈佛大学,1987年以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在校时她是哈佛法律评论主编。

蔡 美儿先后发表过三本著作。第一本是「帝国时代:超级强国如何成为世界主宰及失败的原因」(Day of Empire:How Hyperpowers Rise to Global Dominance-And Why They Fail)。蔡美儿在书中称,历史上的超级强国,包括罗马、中国唐朝和大英帝国,是透过他们不同寻常的多元化和宽容来获取优势的;但是这种多元化也蕴含了 它们衰败的种子。

她第二本书「着火的世界:输出自由市场民主是如何造成种族仇恨和全球动荡的?」(World on Fire:How Exporting Free Market Democracy Breeds Ethnic Hatred and Global Instability)也放眼全球。

在柏克莱大学的「与历史对话」节目里和书中,蔡美儿都谈到她的写作背景:她的父母都是从福建移居到菲律宾,后又移居美国。1994年蔡美儿的姑妈在菲律宾被司机(两个佣人是同谋)暗杀,结果不了了之。警察说,主犯已逃走,案子就结了。

在研究法律的蔡美儿看来,它实在太荒唐了。但是,因为国家权力在菲律宾人手里,警察是菲律宾人,华人没有政治权力,也无可奈何。

从 这个让蔡美儿很震惊的案件出发,她进一步思考了西方输出的自由市场民主,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会带来怎样不一样的结果。比如华人在菲律宾,人口属于少 数民族,只占3%,但是拥有70%的财富,而民主造成的多数人的统治,导致他们在政治上没有权力,所以抢劫、暗杀及排华事件就不断发生。这样的故事在东南 亚诸国也不断发生。

蔡美儿的第三本书,讨论主题转到亲子教育。「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是本回忆录,解释她的中国式妈妈作风,尽管她的孩子会说中文,但她们都以犹太方式抚养长大。

蔡美儿嫁给耶鲁法学院授鲁本菲(Jed Rubenfeld),目前住在康州纽海文,育有两个女儿。

中国妈妈「成就」 不少媒体质疑

蔡美儿的育儿经目前已被数十家美国媒体转载,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已经在美国掀起了热议。不少媒体质疑,中美父母对成功的定义不同,也有人提醒蔡美儿,是否成功,要看孩子日后的成就才能下结论。

美 国知名时事评论部落客网站赫芬顿网报(The Huffington Post)评论说,中国父母总是相信他们知道「什么对孩子是最好的」,他们会用自己的决定盖过孩子本身的需求和想法。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形式」。当然, 「中国妈妈」的教育模式并不是所有中国母亲的通性,也不意味著美国母亲就不会这样做。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则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何中国家长比美国家长强」的文章。该文章指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

文章认为,中国家长的严格教育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与美国家长的溺爱与温和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不难想像终有一天美国要在全球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

但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却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高分」、「获奖」,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是「疲惫不堪的」、「能力低下的」、「不健康」的儿童。

约的维兰斯基认为,像蔡美儿这样霸道的母亲,事无钜细都要遵照母亲的意志,「是很难教育出比尔盖兹(微软创办人)或查克柏格(脸书创办人)这样的孩子」。而且父母亲不顾孩子的感受,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会憎恨专制的父母。

网路杂志Slate质疑蔡美儿的成功能否持续,甚至怀疑她女儿的成就,是否与她的教育方式有关。因为她的两个女儿年龄还小,能否无止境的负荷「中国妈妈」的严格要求,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虎妈」劲爆 华裔妈咪也震惊

蔡美儿2008年在「概念艺术节」上讲述超级强权的崛起与陨落。(取材自网路)

据 世界日报记者谢涛报导,耶鲁法学院华裔女教授蔡美儿8日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极富争议的专栏文章,两天来同时在西方读者与华裔社区中激起千层浪。这篇名为 「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文章,用直白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试图告诉美国读者,华裔母亲虽然对子女更苛刻,但确能给他们更成功的未来。

蔡美儿自称「虎妈」,但她的自豪感却没让许多华裔母亲们感到「被代表了」,甚至表示「震惊和难以置信」。一位华人网友写到:「看了半天没明白作者是在反讽,还是在论证她的标题」。另一些华人则批评,「文章在制造刻版印象(stereotype)」。

文章尝试回答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玩伴日、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游戏的生活准则,加上数以小时计的钢琴练习,能不能创造快乐的小孩?如果他们反抗怎么办?」。

蔡 美儿的两个女儿露易莎(Louisa)和苏菲亚(Sophia)的成长经历就是如此,「露易莎和苏菲亚从不许在外玩过夜,没有玩伴日,不许参演校园剧,不 许抱怨,不许参演校园剧,不许看电视和打电玩…,不许拿A以下的成绩,除体育意外,不许拿不到每一门课的第一,不许玩钢琴和小提琴外的任何乐器」。但露易 莎和苏菲亚真的做到了以上种种「苛求」,苏菲亚还成功于2007年在纽约卡内基中心登台表演,这让蔡美儿非常自豪。

她也表示西方父母是否过度照顾子女的自尊心,「事实上,华裔父母敢做许多西方父母难以想像,但是合法的行为。华裔母亲可以对女儿说:『嘿,小胖妞,该减肥了!』但西方父母只敢小心翼翼,但不得要领地试图表达这样的想法」。

华尔街网站上,这篇极富争议的文章在48小时内得到了近2200位读者的评论回应。许多评论表示他们并不认同蔡美儿的理念。但网站的读者投票结果却显示,60.7%(3151人)认同严厉的东方家庭教育方式,39.3%(2039人)认同宽容的西方方式。

蔡美儿的文章几乎在全部美国华人网站上得到热议。北美华人网网友在转载时,给标题加了「shocked」(震惊的)字样,获得1万2000多人关注。

网 友katezhaoying就表示,「非常不喜欢这种stereotype的写法。首先我就不是这样的妈妈,而且也很不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知道这是 showoff(炫耀)自己培养了多么成功的孩子,还是为了证明中国孩子整体优秀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还有讲作者小时候爸妈在家爆粗口骂孩子的事情,如果孩 子本来就敏感,心里没有安全感,还不知道怎样想呢」。另一些更极端的网友则把文章形容成,「恐怖的儿童故事」。

但也有网友表示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位文学城网友说:「她那几条我想过,但一条都没能做到,汗颜。」另一网友也指出,「认同作者,对子女的自尊心来说,父母最大的失败就是让他们放弃;因为没什么比在你失去信念的时候坚持成功更能建立自信」。

在 纽约市大(CUNY)工作的台湾女生陈柏均刚刚升任人母不久,同样在思索培养子女的方式。但她在看完文章后说:「很高兴蔡教授的女儿如此有音乐才华,但伟 大的艺术家同样需要多愁善感和对世界充满热情。作为一个母亲,我不强求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只希望他不要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

没成数学天才 中国妈妈害的

网路博客茂琳·欧康诺(Maureen O'Connor)撰文说,她看到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发表的「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一文,由于她母亲是华人,她原来对文章标题嗤之以鼻,可是看完后赫然发现她的「中国母亲」根本不够格!以下是她的文章大要内容:

蔡 美儿暴露了我那本名蔡莉莉(译音,Lily Chua)的中国母亲有亏职守,没有用教养杰出子女所需的大喊大叫,像奴隶一样的逼我,害我没有同时成为数学天才、心脏外科医生和小提琴家,却沦为整天追 逐名人八卦的博客。我学算数也不是「整天练习」,而是像每一个道地的美国人一样用计算机。我也没有因母亲强迫练琴,出现母女激烈对抗的摊牌场面。

读蔡美儿的文章,让我感到难过。如果我的中国母亲当初像蔡美儿一样,在报纸上发表会跟定我一辈子的文章羞辱我,也许我也能像她的女儿一样,在卡内基音乐厅表演钢琴独奏。

我仅有的安慰是:我的爱尔兰裔美国父亲虽然学术基因不怎么样,喝酒的基因却高人一等。

尽管如此,蔡美儿似乎吸收了美国父母的一些本事,例如学到高级阶层无止无休的欲望,不断的想压倒其他高阶层的父母。妈咪得意的说:这是中国妈妈的共同美德。
 
中国孩子眼里的妈妈 你是“中国式悍妈”吗?

据星岛环球网报道,星岛环球网:美国《华尔街日报》刊载了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虎妈妈的战歌》的节选文章。在文章中,蔡美儿述说了自 己对两个女儿的“严格”教育。蔡美儿对女儿的要求严格、极端,给人以“悍母”的印象,与美国妈妈强调的尊重、民主、鼓励孩子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 式妈妈”的教育引发了人们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延伸阅读>>耶鲁华裔教授“悍母”引发“中美妈妈论战”

  “中国式妈妈”
  
蔡美儿的教女经

  蔡美儿的这篇文章一开头便罗列出对两个女儿的基本要求:除了体育和戏剧课,所有的课程必须得第一名;必须常规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不能玩电脑游戏;不能夜不归宿,不能参加小朋友的小组娱乐活动等等。

   她在文章中提到她教7岁女儿露露弹奏一首复杂钢琴曲的故事。这首曲子露露总也掌握不好,她最后沮丧地撕碎了乐谱。蔡美儿把乐谱用胶带粘在一起、压平,然 后强迫露露回到钢琴旁。并告诉露露“别再懒惰、胆怯、任性和可怜兮兮”,这一做法遭到了她的西方丈夫杰德的温和指责。蔡美儿却不为所动,继续辅导露露练 琴,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既没给她喝水也没让她上厕所。露露终于练成了。

  蔡美儿还提到了她这种教育方式的出处。她说她的教育模式 完全效仿她的父亲。蔡美儿出生于菲律宾的华人家庭,后来移民到了美国。父亲是数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人士,一直想把女儿培养成完美的人。蔡美儿回忆说,有一次 她在历史知识竞赛中得了第二名,而把父亲请去学校参加颁奖典礼,但父亲却对她说,“以后,永远永远不要再这样羞辱我了。”

  蔡美儿在文 章中还提到,“中国母亲”有着跟西方社会中上等阶层母亲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西方社会的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自尊心,往往用非常含蓄的方式来批评孩子,而 大多数时候则是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而中国的父母则默认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因而倾向于给孩子更多压力和指责。

  中国孩子眼里的妈妈

  其实,不只在美国人眼里中国的妈妈成了“悍妈”,在很多中国孩子的眼里他们妈妈们的形象也不佳,甚至是“恐怖”。

  据某媒体报道,有一个学校命题作文,名字叫《妈妈,你是……》,全班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写的是《妈妈,你是母老虎》。

  妈妈们明明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甚至有妈妈说“我就是为孩子而活的”,为什么在孩子面前却变成凶狠的“母老虎”呢?

  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式妈妈”实际上是“中国式教育”的反映。其本质就是对孩子不尊重、管制过严、期望过高、急功近利等等。

   我们不难见到,有的妈妈,孩子考了第10名,就要求孩子进前五,得了第五名,又提出进前三,“成绩好,一切都好”;有的不考虑孩子的个人感受,喜欢不喜 欢,逼着孩子上这辅导班那特长班;有的只接受孩子的优点,不接受孩子的缺点,不能容忍孩子犯下错误;有的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主观、武断地反对,总想让孩子 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总之,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在父母规划的框框里成长。

  因此孩子们认为:妈妈是“如来佛”,做任何事都 逃不出她的“五指山”;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 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

  美国知名时事评论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评论说,中国父母总是相信他们知道“什么对孩子是最好的”,他们会用自己的决定盖过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想法。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形式”。

  但是,对孩子来说,爱的出发点不是最重要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式妈妈”家庭教育的真谛

  尽管蔡美儿 “中国式妈妈”家庭教育的方式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但是,在她随后回答家长们的教育问题中,我们发现,其实她的教育成功最重要的并不是她的“严格”和极端,而是她的教育中有爱和理解。

   当有人问“你认为严格的‘中国式妈妈’家庭教育最终能帮助孩子成人后获得幸福生活吗”时,蔡美儿回答,运用得当的话,绝对可以!这里的运用得当指的是高 期望值与爱、理解和家长参与相结合。蔡美儿说,她从教近20年,见过无数在“严厉”的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坚强、大胆、有创造力、有趣,和 别人一样快乐的。但也有在严厉的方式下长大的不快乐的人,他们甚至憎恨父母。教育子女没有简单的公式,最佳的实用方法是,爱、理解和懂得你的孩子应该是首 要的。

  而对于“你自己现在和女儿们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蔡美儿回答,她和女儿们的关系很好,即使拿全世界来换都不愿意。当然,在 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她也犯过错,也有悔过。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但如果要让她重来一遍,她还是会坚持对女儿实施严格的教育模式。只不过稍做些调整。因为她 的两个女儿在学校的表现很好,都善良、宽容、独立而且个性很强。最重要的是,她觉得和她们都很亲密,为她的女儿感到骄傲。

  “挫折教育”与“悍母”

  蔡美儿对女儿如此严格要求,给人以“悍母”的印象,被称之为“中国式妈妈”的教育,人们将这种教育方式与美国妈妈的教育方式进行对比,出现了支持与反对方两大阵营。

   支持者:赞同“中国式妈妈”的教育一方认为,中国妈妈给予孩子的严格教育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这是在学业和能力上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跟孩子无需谈尊 重,因为他还没学会如何尊重别人,需要父母干预帮助他树立道德与人生观底线。而美国妈妈强调的是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批评孩子也只说些拐弯抹角的、鼓励性 的话,这种温和的爱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溺爱。 因此,中国的妈妈们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

  反对方:中国妈妈在美国已经成了“悍母” 的代名词,强迫要求孩子,压抑情趣追求某种成功,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持久发展,应当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有人认为,蔡美儿对孩子的教育还不算成功,因 为她的两个女儿年龄还小,她对孩子的重负荷和严格要求的结果,还需时间来证明。

  网友热议

  苗苗:真要解决好母与子的关系,学与不学的关系,管与不管的关系,我们做家长的真得要好好研究孩子的心理,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让孩子乐意接受自己的教育观点,孩子才能听得进去,那样才会有效果!

  白马: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宽容孩子。

   小山:我从小就是在母亲“强悍”的管教下长大的。小学的时候,母亲让我练字,有的时候要练到晚上十一二点,本来我是有点兴趣的,在母亲的强压下,渐渐完 全失去兴趣,即使人在,心早跑了,所以,母亲逼我练了3年字,也没有练出什么成效。而对于我喜欢母亲不喜欢的东西,她就坚决反对。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上了 足球,甚至被体校选中,但母亲以“危险”为由,坚决不让我去,所以,我的儿童、少年时代里渗透了母亲的意志,没有一点自我。这也使得我的青春期非常叛逆, 直到今天,我有孩子了,对母亲的意见还有本能抵触。

  雪儿:孩子是人,不是工具,也不是机器,在教育孩子中,父母不能太强势,父母太强势,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或者逆反。

  他山之石

  他们在探寻新的教育方式

  长久以来,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都强调权威和服从,重视成绩而忽略孩子心智成长和个性的张扬,但近些年来,西方的教育理念开始传播开来, 许多60后和70后甚至80后妈妈开始对传统教育方式提出质疑,学习借鉴西方一些先进的理念来教育孩子。

  从这几年畅销的育儿类书中可见一斑。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倡家长倾听孩子的心声,开发孩子的潜力,不强迫他们遵守权威。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的主要理念是发现孩子的“本 性”。而在《我的孩子是“中等生”》一书中,作者方刚强调,心灵的快乐、自由、独立的精神和创造力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中国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孙云晓与 你面对面》教育丛书里更是提出了教育就是以爱育爱、教育是人的解放、教育从尊重开始等观点。

  从现代家长谈论的话题中也可见他们对新教 育方式的思考和探索。一些育儿网站、论坛、QQ群里人气很旺,“学琴已经成为孩子的负担,还要不要学?”“六岁的孩子和我要自由怎么办?”“怎么惩罚和奖 励孩子?” 等成为妈妈们热议的话题,希望找到好的方法。同时,很多家长和专家也提出了现代的教育观点:“自尊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孩子需要父母人性化的教育”, “斥责会给孩子留下恐惧阴影”,“如何看待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力”等等。

  这些书和现代教育观对很多家长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们跳出从父母那里习得的传统教育的窠臼,悄悄改变着教育方式,探寻科学、艺术的教育方法。

  教育 论天堂 人间 地狱

  中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阶段好比是天堂、人间、地狱。

   幼儿园及未上幼儿园的孩子最幸福,不用考试,家长们没有什么可比的,孩子自然、快乐成长。到了小学,有了“分数”的竞争,优秀与一般的差别,家长开始对 孩子制定种种目标和要求,陪着孩子甚至是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以赢在“起跑线上”。孩子开始有压力。到了初中、高中,分数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因为升高中、上 大学是要“考”的,于是,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抓得更紧、要求更严,为他们报各种同步班、提高班,因为“大家课外都去学,你不学就落后了”。孩子们承受着很 大的压力,别无选择。

  也有家长不想这样,可是在中国大教育环境下,身不由己,只能随着潮流走。 “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与升学考试的现状,导致了“中国式妈妈”的教育方式。

   哪种方式都有成功的榜样,也有失败的案例,在这里,我们无意去指责“中国式妈妈”们,只是提醒妈妈们,教育孩子,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适合孩子的方式, 父母在教育孩子中不能“懒”直接套用别人的办法,而是要观察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要尊重孩子,因为没有尊重 就没有教育。

  正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刘罡所言,教育的最佳状态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良苦用心,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不过还是挺佩服这个妈妈的。
 
后退
顶部